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指体育领域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进程提速背景下产生的。
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院校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各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制定。突出问题是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且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访谈发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活动之间不一致,没有感觉到与学术型同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紧,一年就结束了所有的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也沿用了学术型的培养模式。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目标与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诸要素,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特定结构的运作程序或实践模型。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1.培养理念。研究发现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能够知道是应用型或偏重于实践的,但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与学术型学位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理念支撑。在该理念中应该特别突出对教育操作活动的重视,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并鼓励各培养单位及教师对教育活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
2.培养目标。调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划分比较细,分别针对各个方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指导领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者;体育教学领域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骨干教师;运动训练领域则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管理、训练能力的骨干教练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缺少具有学校特色的、各专业之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大部分为两年,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则是教学实践及论文的撰写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学制为两到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则规定一般为两年。修业年限上较学术型学位普遍要短一年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为中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思想。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校也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训练的过程,注重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凸显了专业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逐渐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形式上延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很少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典型案列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灵活性较小,内容形式及撰写格式较为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4.质量评价。研究生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内部评价为主的方式,B卩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对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希望他们能达到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等,缺乏规范和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往往出现同一专业领域、毕业于不同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差悬殊的现象。全国各高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解都不同,每个学校的师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差异很大,培养出的人才也差别较大,从而导致社会的认可程度不一样。因此,为了使专业学位规范化、发展科学化,在我国高校中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设置以来发展迅速,当前大多数高校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发展,更加重视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学校内部自上而下设立了各种职能部门,具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一定的上下级关系,但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科层制特点表现不十分明显。高校研究生教育为方便管理往往统一步骤,统一标准,忽视个体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使得导师和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不能保证学术的自由创新,专业特色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于管理,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往往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构成人员存在交叉现象,使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运行管理应当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管理模式,在制定管理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学性和适应性。
(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绩效评价领域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评价理论不够完善,操作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绩效评价实践的指导性不强。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评价指标单一化,不同方向评价存在不可比性;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调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评价工作重结果、轻过程,过于重视形式而降低了评价的实际作用。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不合理;评价手段陈旧,重奖惩、忽视以人为本;评价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评价结果缺乏真实性与有用性;评价结果相对封闭,得不到有效反馈。这一切均导致绩效评价的质量不高,不能有效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与价值。
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一)明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在实践应用性方面的地位应明显高于学术学位。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上,首先要明确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高校对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同等重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学术学位,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远远超过学术学位。社会对于专业学位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只是和学本型学位类型不同,所培养的研究生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二)树立“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专业学位就是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可以说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最突出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满足特定职业对人各方面职业素养的需求、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高。国家应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当的政策支持,学校和社会则应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足的机会和条件。
(三)注重教育创新发展专业特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起步较晚,当前教育内容、模式、形式、方法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要求高校为满足专业学位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创新。各髙校应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借鉴国内外髙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开拓创新,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及特色,在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同时突出高校的专业特色。
(四)优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及评价机制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是单纯修满学分的需要,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即使是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怕脏怕累怕吃苦、担心训练动作不标准被讥笑,宁愿留在教室、图书馆看书或宿舍上网娱乐,特别是部分女学生抗疲劳挫折的能力差,锻炼的积极性弱,经常寻找和编造借口逃课等。大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减轻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转移负面的情绪,达到并实现心情愉快、情 3.体育教学通过系列社会化活动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以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方式开展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会化环境氛围,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篮球和足球比赛中讲究的集体协作和默契配合,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009(25).
[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关键词:体育精神 拼搏进取 意志力 永不服输 合作精神 心理素质
最近有一个广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这样写的“你还在坚持梦想吗?有一群人为奥林匹克训练,却从未上过奥运领奖台。他们不会在大街上被认出,没有人记得他们的汗水与付出。但他们一直坚持默默无闻。用整个运动生涯追寻梦想。也许拿不到金牌,但每一枚金牌背后都有他们的坚持。他们,是我们的英雄。”这样一则广告语引起了我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获胜者,关注奖牌,却忽视了那些虽没垂名史册却也为此默默奉献付出的无名英雄。在索契奥运会期间,推出的这样一则广告或许会带给更多人沉思。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脑海中的体育精神被奖牌、被冠军捆绑?难道只有最终取得成绩才值得我们称赞吗?
在我看来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跌倒了再爬起来再继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曾说:“运动是一种教育,是一种训练,不是一种游戏。”转变体育观念,真正的让体育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一种良好的教育,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呢?
一、首先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体育教学,不能只是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发展,而要更高层次的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在此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旺盛的生理期,也是塑造强健的体魄和匀称的体型的关键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尚未定型,自身存在一些问题:自我意识强,国家、集体观念缺乏;文化基础差,缺乏进取精神;易受外界消极因素影响,缺乏自信心;盲目产生自我优越感,缺乏公平竞争精神;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协作意识等。 而且初中生易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常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教师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中学生的这些变化,这对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学生激发体育学习动机。
所谓内部体育动机,一般指参加体育活动者认识到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由其活动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内部体育动机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掌握合理激发和利用学生内部体育动机的策略,引导学生对体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产生兴趣,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调整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持久从事体育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达到培养意志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标在教学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合作才能实现共赢,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现在多独生子女,习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合作意识淡薄,这将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一种障碍。单纯的教学中又很难培养合作精神,它可以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功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体育教学能有效的将活动和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是培养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体育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分组活动,或者开展一些团队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合作,学会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包容他人。
四、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
现在的学生,总喜欢故作老成,对一切事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青少年的那种“血性”,那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竞赛对抗的形式,激起学生内心的拼搏心、进取欲。相信这要比口头教授要有实际意义。这种精神是永不满足、不断发展、挑战自我的超越精神,而这种拼搏进取精神也能“迁移”到其他的学习生活中,更会激励着中学生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而不断奋斗,鼓舞着他们尽最大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
五、在比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但从社会上报道的许多学生遭受到一些挫折就轻生的事件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运动能使人变得阳光豁达,在运动中也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培养学生善于承受挫折与压力的素质。在比赛中,有胜利就有失败,胜利了人人都高兴,但重要的是在失败时能保持一种坦然,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并不气馁放弃努力。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开始的小失利中就萎靡不振,那么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相反的,若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也许就会有反转的可能。不论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生活、学习中,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更是在学生日后的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伙伴。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不论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是拼搏进取的精神,或者是良好的意志、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反应的是体育精神的一方面。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体育课或者体育活动只能是一种途径,教师耐心的教导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取得长久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M)(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P123
【2】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 毛振明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P35
摘 要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而体育师资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因素。体育教师素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质量。然而目前,地方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体育师资缺乏、教师业务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场地器材严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邹城市体育师资情况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深刻的认识到地方体育师资和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地方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体育师资 学校体育 现状 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邹城市体育师资及体育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首先检索了中国知网等有关网站,查看了过去10年与此相关的论文。了解研究现状,获得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空间。
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问卷等方法,与有关的专家进行咨询,获得丰富的第一手信息。
3.逻辑归纳法
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对邹城市体育师资及体育教学情况等进行逻辑归纳,系统的分析了邹城市体育师资及体育教学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
二、结果与分析
(一)邹城市体育师资情况分析
调查得出,邹城市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尤其突出的是农村专职体育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很多邹城农村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甚至体育课也不上。即使有一些有体育教师的也大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而是一些语文,数学老师“兼职”。这些所谓的“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远远不能达标。
(二)从邹城市看地方体育教育发展的瓶颈
1.体育教育观念落后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高度重视文化课而极度轻视体育。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导向问题。人们根深蒂固的知识观念限于学习文化知识,轻视体育的存在和作用。
2.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
政府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过度重智轻体的误区。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于是有的学校压缩了体育课时数,有的学校体育教师放羊式教学,有的学校干脆“砍掉”体育课。
3.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虽然各级政府正在逐年增加在教育上的投入,但在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上还显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甚至有些学校挪用体育经费,导致了体育设施的严重匮乏。
4.体育教师素质需要提高
教育的水平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又取决于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有一些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也导致了教学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方式随心所欲, 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小学生等问题的出现。
(三)培养地方体育专业人才和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的突破点
1.转变传统体育观念
体育具有多重功能,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应更加突出中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也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2.改善学校体育设施配备
加大体育活动场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要按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要求,搞好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备。
3.培养邹城市体育专业人才
第一,广开渠道,抓紧培训在职体育教师;第二,积极推进教师制度改革,提高教师质量;第三,推动城镇教师支教,促进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城乡范围的合理配制;第四,加大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五,积极引进新毕业的专业体育教师。
4.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利用体育器材和场地
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和器材资源的多种作用,开发其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需求,使体育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让学生享受健康体育、快乐体育。
三、结论
体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应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除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条件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让学校体育健康工作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耀.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J].中国体育报.2004.
[2] /20070718/n251121668.shtml
[3] 林增.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需求[J].中国学校体育.2000.
关键词:语体;交际场合;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
作者简介:訾华东(1980-),男,河北唐山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北京 100048)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33-02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每一个人的语言行为都要与特定的环境与场合相适应。交际语境是影响交际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实际上,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除了由词义组合本身来表现意义外,还有一部分词义是由非语言因素,即交际环境补充上去的,因此,在理解一句话时,如不结合具体的交际语境,有些话就将很难甚至不能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之下,为了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其使用的语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因环境和场合变化而变化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人们无论是通过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与别人进行交流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到交际语境的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下与不同的人交谈时,所使用的语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交际场合主要包括交谈的双方,交谈的客观环境和交谈双方的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等几方面因素。
下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的不同,英语语体是如何得以划分的。
一、英语中六大交际语体的划分
从交际语境的角度来考虑,美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 Joos将英语中的语体分为五种情况,即庄严语体、庄重语体、商议性语体、随便语体和亲密语体。下面我们就将进一步分析各个语体的特点及影响其使用的交际语境。
1.庄严语体(the frozen style)
这种语体表面上给人一种非常严谨甚至趋于呆板的感觉,但是它却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它多被用于重要的法律条款、政府文件、历史文献及重要的国际会议等。如下是一次社会语言学大会的开幕词,由此不难看出庄严语体严谨而稳定的特点:
Madame Chairman,Mrs. Vice-president,Honored Guests,Faculty and Friends:
I fell most deeply honored to have been invited to speak to such an illustrious gathering tonight and to be given the privilege of presenting to my distinguished colleagues,especially Dr Monrovia,what we have recently found in a deman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sociolinguistics,an area of study that,we feel,may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your profession also.
2.庄重语体(the formal style)
这种语体多见于重要的和比较严肃的主题中。在一些重要的会议、演讲、论文答辩、工作面试等情况下,人们通常会用这种语体。还以上面提到的社会语言学会议为例,如果要用庄重语体来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话,可以采用以下这种形式: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exceedingly grateful to have been asked by your chairperson,Dr Jean Monrovia,to present our recent findings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Sociolinguistics’,which I hope will prove useful to those of you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两种语体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两种语体只有正式程度上度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中,这两种语体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是第一种要比第二种要稍显正式而已。
3.商议性语体(the consultative style)
这种语体也常常被称为交谈性语体,是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语体。人们在日常交往、商场购物等场合多使用这种语体。其特点是充分强调交际的目的性,而不过分拘泥于语言形式的严谨与正式程度。
例如,在《走遍美国》的开始部分,摄影师Richard在纽约港渡轮上进行拍照时的一段对话:
Richard:Excuse me,my name is Richard Stewart. I’m a photographer. May I take a picture of you and your little boy?
Mrs. Vann:what’s it for?
Richard:It’s for a book.
Mrs. Vann:You are writing a book?
Richard:It’s a book of pictures. I call it Family Album U.S.A.
Mrs. Vann:Oh,that’s a nice idea. Well,it’s fine if you take our picture. I’m Martha Vann.
这段对话用的是典型的英语中的口语语体,虽然用词和句型结构都比较简单,但是都比较完整,没有省略现象,句型既不拘谨死板,也不过分随意,非常适合于这种与听话者并不是十分熟悉而且也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之下。
4.随便语体(the casual style)
这种语体多用于与自己的朋友及家人之间的聊天及书信往来之中。由于彼此之间十分熟悉,所以用词比较简单,表达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言语交际的目的性。例如:
a.Hi,Mom. Morning.
b.What’s up?
c.How you doing?
句a中的mom代指的是mother,是mother的口语化形式,因为谈话是在家里,所以要用随便语体来称呼自己的母亲。在正式语体中,要向别人祝福早安时应说“good morning”,而在随便语体中则多用“morning”一词来代替,否则就会显得彼此的关系非常疏远而使人产生反感。“Hi”作为打招呼用语时多用于熟悉的人或家庭成员之间,而“hello”则经常用于关系一般或者是初次见面的人之间。
句b是“what’s happening?”的口语化形式,其通俗性是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的。而句c除了采用词汇手段外,还变动了句子的结构,将“are”一词省略掉了,意思与不省略时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的。
5.亲密语体(the intimate style)
这种语体多用于关系甚是亲密的人自由交谈的时候,只能在家庭成员或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使用。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十分熟悉,因此往往只通过三言两语便能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要用此语体来表达与上面出现的社会语言学会议相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下面的形式:
Hi,everyone-
Jean asked me to come over and rap a little about the stuff I’m into in sociolinguistics. Maybe it’ll help those teaching English,and I hope you won’t be turned off with some of the technical jargon and stuff.
以上这五种语体是Martin Joos在他的著作中所划分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再划分出与这五种语体截然不同的一种语体,即俚语语体(the slangy style)。
6.俚语语体(the slangy style)
由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俚语,在日常交际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语体。俚语语体除了使用了大量的俚语词汇或俚语短语之外,在俚语语体中还有许多缩略词和许多单词发音变异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根本就不合乎传统英语语法规则的句子。例如:
I’ll take keero’ im.(I will take care of him.)
在这句话中,care一词的发音变异,of和him中的两个字母音被省略掉了,这是俚语中典型的语音现象。
在上述六种语体中,我们通常把前两种语体统称为“正式语体”(the formal style),而把后四种语体统称为“非正式语体”(the informal style)。
二、正式与非正式语体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已经熟悉了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基本特征,下面就将谈论一下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的区别:
1.语音方面的区别
如前所述,人们说话时的正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际场合的影响。就语音方面来说,语流速度的快慢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语言的正式程度越高,语流速度就会越慢,发音则越为清晰明了。因此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我们很少见到主持人会像平时与自己的朋友交流时那样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然而在比较随便的谈话中就会出现很多吞音和并音的现象。例如:want to变成wanna,going to变成了gonna等等。
2.句法结构的区别
一般说来,在非正式的语体中,由于彼此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会经常会出现省略关系代词、连词、介词等情况,然而在比较正式的语体中则一般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
a. She walks the way her mother does.(informal)
b. She walks in the way her mother does.(formal)
3.词汇使用方面的区别
一般来说,那些来源于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的词汇多用于庄重语体;而那些源于古英语的词汇则多用于非正式语体。因此,在比较随意的交际场合中,我们不难发现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词汇比较简短,然而在那些较为正式的交际场合中,交际双方往往使用那些比较长的而非源于古英语的词汇。否则,就会出现由于词语使用不当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
a.The police are investigating the case of murder. 虽然本句的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句中的“investigate”这个单词源于拉丁语,属于庄重语体的使用范围之内。
b.The police are looking into the murder. 此句属于非正式语体,“look into”短语来源于古代英语。
4.称谓措辞方面的区别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说话者一定要考虑自己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social distance),根据彼此社会关系的远近而使用正式程度相对应的语体。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称呼国王,而要称其为“Your Majesty”,称法官为“Your Honour”。在称呼不熟悉的人的时候一般要加上对方的头衔,如“Professor Smith”,如果没有头衔的话,也要在听话者的姓氏前面加上Mr、Mrs或Miss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敬。而在和比较熟悉的人说话时,则不需加任何头衔,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否则会被看成是故意疏远彼此的关系。在夫妻之间,通常情况下用love、dear、darling、honey等比较亲密的称呼来称呼彼此。
5.在构成比较级时的区别
在构成比较型时,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用介词引入比较的对象时,如果该对象是用人称代词来表示的话,在正式语体中通常使用该人称代词的主格形式,而在非正式语体中则常使用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例如:
a.She cooks better than he(does).(formal)
b.She cooks better than him.(informal)
三、结论
在本文中,按照交际语境的不同,可以将英语语体大致分为六种,即:庄严语体、庄重语体、商议性语体、随便语体、亲密语体和俚语语体。总的来说,前两种语体属于正式语体,用于比较正式和庄重的场合中,而后四种语体则属于非正式语体,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或亲戚朋友和家人之间。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说话者根据情景的正式与否或自己与听话者之间的熟悉程度而选择相对应的语体。本文的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这几大语体其各自的语言特点,使我们能够在不同场合的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更好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