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监测智能化

环境监测智能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已经将保护环境列入基本国策,通过不断加强对污染源、放射源、危险废弃物等环保监测对象的监控与管理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其中,信息技术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推动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环保工作智能化发展的强力引擎。

经过持续努力,目前,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已建立起污染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质量综合管理系统、环境政务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在环保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很多信息系统通常是为了满足各部门业务需要建立起来的,各类环保信息资源凌乱分散,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中心支撑,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现阶段信息系统及相关信息资源对环保工作的推动作用仍有待提升。当务之急,是如何在各类环保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促进信息资源高效整合利用,进而提升各环保部门协同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的水平。

“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软件、中间件、物联网等众多专业领域,需要各环保部门与IT厂商等共同努力。”东方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下半年起,东方通就开始参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数据平台项目,通过中间件促进环境监测数据高效流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数据平台项目涉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分系统、酸雨监测分系统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是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水质数据;监测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为实现天津生态城2020年水系统规划建设目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50%、地表水达到IV类水环境标准)积累成功经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中新生态城新型水系统实施保障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示范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为实现课题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目标,进行了“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2 研究目标

天津生态城区域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专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态城新型水环境系统的信息基础,为完成课题任务,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平台层面的研究:

(1)水质数据采集研究。

(2)平台传输网络研究。

(3)水质信息动态管理与应用研究。

(4)水质安全自动报警研究。

(5)水质事件智能化处置与联合调配研究。

(6)水环境系统资源的整合c应用研究。

2 平台架构研究

水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架构层面,包括实现水质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感知层与网络层,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与应用的数据层,以及进行智能化应用与决策的业务层与应用层。

3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在建设内容层面,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如图2所示)。

4 水质监测网络研究与实现

4.1 监测设备选型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指标在线监测设备,综合考虑价格与性能,选用设备如表1。

4.2 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生态城暂时计划在清净湖与蓟运河故道布设监测点3个,在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交界处、蓟运河故道与清净湖交接处、慧风溪流入故道处分别进行在线监测站点布设。

监测站点分布状况如图3。

5 监测数据及传输研究

5.1 水质数据采集

综合性指标数据:水温、pH、电导、溶解氧(DO)、浊度、悬浮物(SS)、氧化还原电位等。

水污染指标数据:生化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紫外吸收(UV)等;金属及类金属污染物、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磷、氰化物、氯化物、氟、酚类化合物、矿物油等。

生物指标数据:大肠杆菌群数、细菌总数等。

5.2 水质数据传输

水质数据由在线监测设备采集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析模型根据预设算法与规则,将监测数据自动区分与归类,分别存入对应的监测数据表中。

通过特定代码运算与参数配置,系统可以访问不同监测数据表中的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6 平台功能实现

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6.1 首页

首页以地图和实时数据表的形式对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实现时空结合的管理与应用展示。

6.2 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实现站点管理和指标设置,包括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指标设置、水质站点管理和水量站点管理等功能。

6.3 监测分析

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查询、管理与分析,包括水质数据分析、水量数据分析等功能。

6.4 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实现水质数据报警与报警信息管理,根据监测指标不同,分为COD报警、总磷报警、氨氮报警、硝酸盐氮报警与叶绿素a报警等。

6.5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实现不同级别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预案级别不同,启动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流程中各相关单位和干系人按照预案规定的顺序与标准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协同配合,快速高效。

6.6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接入水体和泵站的视频信息,以可视化的信息支撑配合水环境管理,从而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

7 结束语

本平台的研究集成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建设方法,并结合天津生态城水体环境的实际状况,通过系统实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我们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通过系统应用表明系统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运先.水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3.

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字环保”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以及环境执法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强化环境监测管理,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提供准确的监测资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伴随的环境问题错综复杂,给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掌握和环保管理的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这种问题具有无序性、海量性、交错性和无限时域性时,超出了人类的认知判断能力就成为必然。处理这种关联性与渐变性极强、时空跨度极大的问题,就需要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数字环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源自“数字地球”范畴的近十年来人类在环境信息化方面的最新研究应用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新且最实际的方法之一。

一、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监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

50年代,即早期的环境监测主要采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分析,但由于环境污染物含量低(通常是ppm或ppb级别)、变化快,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被称为污染源监测阶段。从6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化学物质的污染,也包括噪声污染;不仅包括污染源的监测,也包括环境背景值的监测,环境监测的范围扩大,手段更多,这个阶段被称作环境监测阶段。进入70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自动化、计算机化,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全国性的自动化监测网络,这个阶段被称为自动监测阶段。

二、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1、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准确的评价环境质量

通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利用物理、化学或者是生物等各种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连续的监视测定,并对所监测的要素对象进行全面准确的反映,进而借助于准确的数据资料以及全面的监测对象,可以在总体上对环境质量作出评判,因而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生态环境实际状况。

2、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针对大气、水、土壤、生物以及固体废弃物等要素进行的长期的、稳定的跟踪监测,因而可以通过监测管理,有效的避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通过环境监测管理,督促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治理可能诱发环境污染问题的因素,对于已经发生环境污染问题的现象,则通过动态、持续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动态,防止环境污染源的进一步扩大,从而起到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与蔓延的作用。

3、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监督执法管理提供支持

通过对污染物的跟踪监测,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污染物的来源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情况,因而可以为环境执法管理部门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提供支持。此外,对于由环境污染事故在社会上所造成的纠纷,也可以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结果,判断污染源及其危害,因而能够为纠纷的仲裁提供依据。

三、“数字环保”的概述

“数字环保”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对环保的数据要求和业务要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实现对环保业务的严密整合和深度支持,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环保信息化水平、监管执法水平、工作协同水平和创新水平,使环保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公众化的一项系统工程。

四、系统模块实现与特点介绍

1、数据标准规范化

制定环境信息标准化体系,就是要保障系统的整体性、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最终实现数字环保系统建设目标。在遵循国家、环境保护部已经的信息资源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设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标准规范,从而指导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内容。

2、数据应用产品化

数据应用产品化,主要通过对数据中心的筹建,将各个业务系统(如建设项目审批、在线监控、监督性监测、行政处罚、环境、排污许可、污染源普查数据、移动执法等业务数据库)通过ETL技术进行数据比对、补录、关联应用,交换到中央数据库,不仅通过中央数据库形成数据初级产品(如统一代码管理、统一对象管理、一厂一档展示、各类数据查询、简单统计分析等初级产品应用),供用户查询使用。而且还可实现各类高级信息资源主题库,如污染源、排污收费、移动执法、环境、在线监测等信息产品库,最终形成高级信息产品(如各类主题分析、辅助应急、全省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全省空气PM2.5变化趋势、场景化分析产品等高级数据应用产品),让省厅各业务处室及直属单位可以简便智能地使用本产品。

3、门户桌面云端化

本项目门户建设包括外网门户和内网门户,系统通过单点登陆形式实现统一用户入口,通过云桌面的形式实现门户桌面的云端化,基于分布式云计算存储技术,集成互联网精华应用,依托高度加密算法,为各个层次用户提供互联网上最简便、丰富的环境信息服务。

4、应急防范智能化

智能化:系统基于数据中心数据信息产品的支撑,针对某一具体的突发事件,通过建立完备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案例数据库,将应急处置常识按照突发事件发生演化的时空顺序和特征进行依次分类存储。运用智能化技术建立应急处置模型,智能分析突发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应处置措施,形成高度智能化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对系统

5、移动应用多元化

本系统支持多种移动应用端,包括基于Android系统终端的移动应用、基于IOS系统终端的移动应用、基于WIN8系统终端的移动应用,实现移动应用多样化,消除了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场所、网络等限制。

五、环境检测技术和“数字环保”要良好结合

1、创建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

要将环境监测技术与“数字环保”有效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充分整合并创建一个综合协调环境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当前区县级等相关部门现有的环境监测资源。包括农林、卫生、畜牧、环保等部门的专业设备、交通设施及技术人员等。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并明确环境监测分工,令小组人员之间相互密切配合。

2、明确检测目标

依据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明确检测目标,并制定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确保供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财力、人力、物力等,组建一支能机动、快速地进行环境监测的专业队伍;重点选准一些与农村群众生活生产等密切相关如饮用水源酸碱矿化度、畜禽排放污水的CO D等相关环境项目进行监测。

3、采样监测

确定并采用合理的采样地点、采样频次及采样方法进行监测。并对样品处理化验分析方法和期限加以明确规定,以便所得到的监测取样的化验分析及时并准确。同时,还要作出相应的监测分析报告。

4、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合理安排

对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方法渠道进行妥善合理的安排,并对各地群众在日常生活如何注意防患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加以科学指导,从而有效地预防因环境问题而给群众生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

总之、只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才能令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资源、环境及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环境监测与“数字环保”技术,对污染地区进行及时科学的治理,并对易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实时的预防,从而有效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1 智能变电站概述

1.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智能变电站是由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大部分组成的。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采集、监测、控制和相应的信息保护管理,其是由通信系统、站域控制、对时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组成的;间隔层的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过程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变电站中的电能进行科学的分配、转换、传输测量和控制保护,组成部分包括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相应的合并单元以及智能终端。

1.2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点 第一,智能变电站中的分层控制技术。智能变电站通常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控制技术,其将变电站的内部结构合理划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三个部分。另外为了确保变电站各层调控功能的独立性,进一步降低变电站中央控制与处理设备的实际负荷量,需要在各层中安装设置具有智能化控制与处理能力的设备,进而降低变电站安全隐患以及潜在风险的发生率,促进智能变电站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智能变电站中的计算机控制终端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引进计算机终端,变电站可以利用计算机终端,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析与判断站内的各项数字信息和变电站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而促使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从而避免了因没有发现安全隐患而造成的输变电站事故,提升了变电站的安全性与可靠。第三,智能变电站中的电力装置集成化技术。目前智能变电站已经广泛使用光纤技术,光纤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智能变电站中各个控制层面的局域管理功能,使信息能够在控制中心与一、二次设备之间进行自由传播,同时信息传输过程中各层面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在智能变电站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与数字化信息技术,使电能检测和设备管理之间的集成化得以实现,在减小电力设备所需空间面积的同时降低了设备的安装成本。

2 智能变电站技术分析

2.1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指以传感器、微型CPU、数字通信系统为工具,对变电站内的核心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在线调节和监测,保障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的主要研究表现在:①智能组件,是指设置在宿主装置附近的即定数量智能电子装置的有机集合,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宿主装置的数据进行调控和测量;②智能高压开关,是指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③智能变压器,是由变压器本体、传感器、控制器三大部分组成,对变电站进行测量、调节、统计以及保护等;④电子式互感器,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变电站的自动化、数字化运行;⑤智能诊断和在线监测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对主要的一次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测以及评估等。智能诊断和在线监测技术是在一次设备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其可观测及调控功能。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运行,减少了电网的运行管理成本并且准确预测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对设备管理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二次设备智能化技术 以一次设备为对象,对其进行监测、调节以及保护的二次设备装置或技术称之为二次设备智能化技术。现阶段变电站的数据建模应用的是IEC61850标准,保障了站内信息资源的共享及融合,设备合并单元的应用,能够更加快捷、准确的传输变电站信息。二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对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以及分析,然后生成和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是借助设备自身配置的处理器进行以上的操作的,在实现了设备自行故障诊断之外,还可以进行风险评估、故障定位和修复,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站的安全和高效运行。二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实际运行中的引进和应用,在提升站内数据信息的共享程度的同时提高了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

2.3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技术

2.3.1 系统结构 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系统分为主站系统、前端系统两个层次,包括采用集控中心、站端两级结构,系统按照不同的管辖范围可划分为不同监控区域(见图1)。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的网络结构是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系统的主站与站端间、站端与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分级和分区域部署、信息的分级分权限控制、资源的共享等,都是通过IP通信网实现的。

2.3.2 系统功能 依据不同的功能辅助系统综合监控平台还可以分为智能分析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对讲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与环境监测系统。综合监控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包括实时监控功能、录像及屏幕管理功能、环境监测功能、报警功能、电子地图功能以及门禁管理、综自、消防联动功能。其中实时监控功能主要是指实时预览、视频轮巡、OSD叠加、云台控制;报警功能是指实时报警接收与显示、历史报警记录和查询、报警等级、报警联动策略设置等内容;电子地图功能是指报警事件定位和操作、地图操作、定位设备显示功能、查阅视频等多项内容。

3 结束语

总的来看,目前智能电网建设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的关键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保证智能电网的快速、有序发展,从而为我国电能的智能化供应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高效、稳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益青.智能变电站站域后备保护原理及实现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庄文柳.220kV智能变电站技术工程实施方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监测智能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气背景值监测站 站房建设 科学性

1 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发展,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已不能满足人类了解地球大气环境的变化状况,大气背景值监测在近几年来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重视。为了反映环境空气污染物的自然背景变化趋势,在远离污染源、不受局地环境影响的地区设置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点,推进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网络的建设。目前,中国环境保护部将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建立一个国家背景站,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先完成第一批14个现代化国家背景站的建设。福建省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站点之一,肩负的责任是为东部陆地乃至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准确的背景参考[1]。因此,大气背景值监测站的站房建设比普通监测站房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2 背景区域及背景点位选择原则

2.1 背景区域选择原则

2.1.1 本底代表性。背景区域需设置在低密度人口地带、具备自然生态或森林系统、远离城市和工业带的清洁地区。

2.1.2 尺度代表性。在以监测点为中心半径50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人为污染源如城市和热电厂等。

2.1.3 区域代表性。预选区域尽可能反映我国周边及内地的地理分布代表性。

2.1.4 稳定代表性。根据发展趋势预留缓冲空间,保持背景站的长期稳定。

2.1.5 生态代表性。考虑到区域背景站应具备的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代表性以及长期的运行稳定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范围较大条件适合的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或森林草原地区)。

2.2 背景点位选择原则

2.2.1 点位代表性标准。 空间清洁条件:需设置于较少人为污染地区或周围污染总量控制区的盛行风路径的上风方;空间垂直条件:高于大气混合层高度(通常为1~1.5km),避免受到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干扰和近地面逆温层等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同时避免位于太高的山峰而过多受到高空强气流带来的污染传输的影响。

2.2.2 后勤支持标准。维护可行条件:需考虑站位条件,包括地域特征、道路交通基础、电力和通讯等后勤支持基础等实施长期稳定监测的可行性等。

2.2.3 点位外部标准。空间水平条件:监测点位周边向外的大视野需360度开阔,1~10公里方圆距离内应没有明显的视野阻断。

2.2.4 场地通畅条件。监测点具体设立位置附近应较为开阔,没有影响风场的障碍物;采样点周围应无遮挡雨、雪的障碍物。

3 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按照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部署和相关文件精神,遵照背景区域、点位选择原则,借鉴国内外有关背景站、野外监测项目等多方经验,综合分析、模拟比较、征求专家意见,最终选定武夷山摩天岭为监测点,进行新监测平台的建设。新监测平台的建成能够更好地反映华东大尺度、宽区域的大气背景和温室气体质量状况,为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建设过程中,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做到了“五化”并认真规划,精心设计了“十个附属系统”,以保障新监测平台的可靠运行。

3.1 “五化”

3.1.1 点位选址及站房设计科学化

3.1.1.1 点位选址科学化。按照标准规范选址,结合实际条件优化,使背景监测点位更有代表性,更有科学性,更有长远生命力。

3.1.1.2 站房设计科学化。站房园林风格,融入自然,映入林景,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大小适用,预留空间,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武夷山摩天岭地面站在自然保护区内,远离污染源、避开干扰源(移动电信发射塔、变压器等),具有长久生存和发展空间。自制配套专用法兰接口系列,在屋顶设立仪器安装基架,方便各种仪器安装。仪器房修建了环形走廊,集消防逃生、观景、仪器维护功能为一体,避免阳光直晒到仪器房,减少仪器房内外温差,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站点海拔较高,周边通视,气流活跃,楼顶无阻碍设计不影响空气采集。

3.1.2 站房控制智能化

智能控制,远程监控,机房仪器、供电、空调、传输、安保等实现智能化,办公区和机房能够进行人机对话,山上机房和山下站部一体化,实现对地面站的实时监控。

3.1.2.1 在机房与走道间设有缓冲间,集人员更衣、无菌防尘、仪器零配件及消防器材储备、气流阻隔为一体,有效保证仪器运行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3.1.2.2 温控、湿控智能化。4台精密智能空调能自动根据机房内的温湿度循环开机。在站部办公室能对空调实行远程智能控制。

3.1.2.3 供电稳压数控智能化。采用数控稳压供电系统,通过控制软件能在站部远程控制机房各仪器电源。

3.1.2.4 仪器控制智能化。在站部办公室建立大屏幕控制平台,与地面站光纤联接,可随时远程控制地面站的情况,并可实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省环保厅上报监测数据。

3.1.3 质控系统软件化

研发质控软件,减少人为影响。

3.1.3.1 研发质控软件,对仪器、数据实行“病历”化管理。

3.1.3.2 建立质控管理程序,规范操作监测流程。

3.1.3.3 建立数据监测和仪器维护机制,建好质量保证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连续、有效。

3.1.4 操作程序规范化

3.1.4.1 责职分工明确,工作按轨运行。明确工作责任制,实行 “各负其职,定轨运行”,把责任分解到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1.4.2 制定操作程序,按规范进行操作。对所有仪器的操作、维护均制定了工作程序,实行软件化管理和程序化操作,使得技术人员操作规范,提高了巡检人员和监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3.1.5 设备管理制度化

制定机房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背景站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运行,保证仪器正常运行状态,形成了有效、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做到既要监测好,又要管理好。

3.2 “十个附属系统”

3.2.1 生态恢复系统

恢复建设过程中破坏的植被、美化站房周边的环境。

3.2.2 低碳减排系统

太阳能发电,智能数字贮电、数字智能稳压,多功能高精度稳压分级供电输出,降低能耗、节能减排。

3.2.3 雨水回贮消防系统

建设雨水回贮池,回收雨水,配备高压水泵消防装置,既能及时扑灭可能发生的火灾,又能达到循环利用雨水的效果。

3.2.4 安防监控和数据传输系统

掌握运行,了解情况,智能传输,实时监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既能看清楚山上情况,又能进行远程控制。

3.2.4.1 建立电视墙,在站部控制室更直观了解监则平台运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隐患,能连续有效向国家提供监测数据。

3.2.4.2 采用光纤传输,更加快捷稳定。数字图像和监测数据都能通过光纤传输到我站,再传送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保厅。

3.2.4.3 全球眼。随时都能在手机上看到站点运行状况,并能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福建省环保厅信息中心对接,使福建省环保厅也能随时调看我站运行状态。

3.2.5 防雷系统

塔针结合,区域防雷,确保机房安全。山顶属于落雷区,建设防雷系统是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目前已建立3个防雷塔,2个建筑屋顶避雷针,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形成了仪器、电器、建筑物、区域的综合防雷系统。

3.2.6 交通道路系统

快速通道,方便巡检,消防隔离,保障安全。交通道路是确保人员进出站点方便快捷和安全工作的主要通路,也是应付地面站突况的快速通道。由于监测地面站是建设在摩天岭顶峰,山势陡峭,相对高度有200多m,且灌木丛生。施工队采用骡马运输各种建筑材料的方式修建好长度570m共1000级通往新监测平台台阶。并计划修建通往山顶地面站水泥道路,道路建成既是监测通道,又可以作为森林防火隔离带。

3.2.7 仪器安装配套系统

标识明确,规格统一。为了确保仪器运行环境和正确识别,摩天岭地面站配置了不锈钢制式仪器柜、零配件柜、消防器材贮放柜,自制法兰接口和风口、各种字、牌、徽、照片、标志等仪器安装配套设备。

3.2.8 生活保障系统

改造旧房,保障监测。新购一批必备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并对旧站点进行改造,使新监测平台具备保障专家和巡检人员在工作中休息生活的基本功能。

3.2.9 供电系统

稳定供电,保障运行。电力是决定仪器运行的关键,没有电力就无法进行仪器运转。为了保证摩天岭新监测地面站建成后能够有稳定的供电电源,经多方协调,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商解决。同时,由于市电需长途输电,受自然条件影响,电流电压难以确保相对稳定。作为补充供电的措施,4kW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成既提高了供电的稳定性,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3.2.10 人员培训系统

技术培训,业务学习,掌握技能,达到要求。良好的人员素质是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武夷山站多次送技术干部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环科院跟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还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技术干部开技术分析会议,通过剖析、交流,不断总结提高。

4 结束语

建设科学低碳、节能减排的新背景值监测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大气背景值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代表性,更好地反映华东大尺度、宽区域的大气背景和温室气体质量状况。摩天岭地面站的建成,为东部陆地开展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作提供更高的平台。新技术,新体系的应用,促成武夷山大气背景站由过去承担 “大气背景值监测工作” 的单一任务,发展到现在的“以大气背景值监测和温室气体监测为主,同时开展大气降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和生态观测”等多个职能。今后还计划充分利用摩天岭新监测平台,增加宇宙射线、核辐射等监测项目,为大气背景监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