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保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对环保产业的界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
1福建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福建省环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环保产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九十年代开始加快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为我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从1997年开始,每四年开展一次全国性环保产业调查。根据调查,我省1997年环保及相关产业产值为29亿元,2000年为63亿元,2004年达到164.89亿元,占当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6053亿元)的2.72%,约为2000年的2.5倍。2007年抽样调查显示,全省环保及相关产业产值又有了新的增长,增幅保持在15%以上,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产值达到了260亿元以上。环保及相关产业从业单位已近千家,其中上市公司10家(其中纯环保企业3家,环保相关企业7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我省环保产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设区市。从事环保及相关产业单位数超过100家的有福州、泉州、厦门等三个设区市,其中福州200多家。
1.1 福建省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
1.1.1已初具规模,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从环保产业总量的对比看,我省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七位;在华东六省一市中排名第五(6省市占全国总量的51%,全国总量前十名中,华东地区就占了6个);在“9+2”泛珠江区域中排名第二(“9+2”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广东排名第一)。但由于我省GDP总量小,所以环保产值总量也不可能很大,仅属于第二梯队。
1.1.2拥有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丰泉)、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等4家环保企业为国家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另外有大拇指环保科技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福州嘉园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卫东环保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龙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陆海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威士邦膜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天地环保设计院有限公司、泉州市天龙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31家环保企业为省级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此外,还有省环科院、省环保设计院、泉州华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高资质的环评和工程设计院所和公司。近年来还出现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就是有一批上市公司或房地产企业投资环保产业,通过BOT形式承接了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等环保基础性设施,长期运营保持稳定利润收益。龙岩、福州等地已经开始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并出现了集群化的趋势。
1.1.3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几年前,我省的许多大工程基本上是由国外公司或者省外企业承建,省内环保企业只能当配角。但近年来在这方面有了极大改变,我省已有一批环保企业在省内承接环保工程或产品销售,而且进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业务,并有一批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承接污染治理项目,有些企业省外工程产值比在省内工程的产值还要大。我省的环保企业不仅在积极抢占省内外市场,还有些企业能主动走向国外。闽商的特点和福建经济总量有限,决定了我省环保企业必须走向省外走出国门。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除尘器、烟气脱硫脱硝和气力输送装置等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为主,2008年这三大系列产品分别占领了国内市场份额的25%、16%、20%,并出口日本、泰国、印尼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年产值达到29亿元。龙净环保的高频高压整流电源、厦门绿洋电气有限公司的三相高压整流电源等电除尘设备技术先进,正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在有机废气污染治理方面,福州嘉园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吸附催化燃烧装置、泉州市天龙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利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有机溶剂回收利用装置得到广泛应用,占有全国有机废气治理市场的三分之一;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大型紫外线消毒设备国产化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占有领先的地位,在城镇污水、中水回用、油田回注水和中央空调空气等消毒领域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
1.1.4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大气污染治理,是福建环保产业发展的优势,形成了以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脱硫除尘产业基地,他们在引进国外除尘脱硫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创新,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除尘技术体系,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仅2007年就申请专利21项,电除尘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第一批环保名牌产品。厦门三维丝环保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100%聚四氟乙烯纤维针刺过滤毡滤袋防腐蚀、抗高温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污水处理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或产学研相结合,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上也取得得较好的成果。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紫外C技术,三达(厦门)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绿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和厦门市威士邦膜科技有限公司的膜分离技术的开发应用,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有膜生物反应器(MBR)、内河湖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厦门闽星环境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上也取得成功;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省环保服务业的新发展,涌现出一批具备较高资质、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环保企业。2004年以来,我省先后有28项技术被评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14个产品设备被评为国家环保产品,14个环保设施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3家环保企业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的实施;6家环保企业参与了国家星火计划,有15家环保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30家环保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1.1.5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环保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我省环保产业的技术总体水平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②人才和技术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环保产业不断发展的瓶颈。要使我省环保产业真正成规模、上档次、高效益,需要有健全完善的产业化政策,需要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尤其需要有一批中高级环保专业人才。
2福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展望
2.1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盟经济也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前景不明,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正逐步蔓延实体经济,环保产业也同样难以避免受到影响。环保产业是个新兴产业,在危机面前又是一个十分脆弱的行业。早在去年原材料暴涨时,一批生产机械设备的环保企业就已经承受了涨价的巨大损失,当前的危机也已经直接影响到环保企业实体,这场危机,对环保实体企业也是一回生死考验。
2.2 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①政府环保执行力不断增强,两项污染减排约束性目标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政策减排和责任减排等五项措施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烟气除尘脱硫和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②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中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③政府启动4万亿巨额投资拉动内需,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将在今后三年内筹集1万亿投入环保事业,给环保产业带来新的一轮发展机遇。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环保产业将在未来的数年间强势逆流而上,实现快速稳定增长。
2.3 福建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是福建实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资规模,预计至201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接近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省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2%,因此我省环保产业可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在环保领域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下,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超过500亿元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转变我省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新兴绿色产业。
2.4 加快福建省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4.1打造环保领域大企业、大集团
巩固和发展现有环保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采取资本运作、融资扩股、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一批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壮大环保产业总体规模。根据地方优势,建立以烟气除尘脱硫为重点的废气治理和环保设备产业基地;建立固体废物设备生产和技术示范基地;建立紫外C技术设备生产和膜技术设备生产基地;建立环保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立以BOT为运作方式的城镇污水处理、垃圾综合处理处置及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产业链;在、引进消化进口产品的基础上,建立环保仪器仪表国产化产业链以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零排放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等。
2.4.2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
相关部门每年都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筛选环保技术需求,推荐性价比具有优势、经济适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用以引导企业引进国内外的环保制造业、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我省环保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即“6•1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即“9•8”)和国家环保展等平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开展项目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巩固与美国、欧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技术合作,消化吸收新技术、拓展新业务,并加强与港澳台环保产业的合作。
2.4.3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拓展环保市场
环保产业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环保服务业,工程设计施工、工程承包、市场流通、环境信息、运营管理都属于第三产业。要注意培育一批具有环保工程专项设计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和环保设施运营管理资质的环保工程公司。获得这些资质才俱备环保市场准入条件,这也是做大做强我省环保产业的重要一环。截止2008年12月,我省持有国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的单位共39家。运营范围覆盖了有关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办法所规定的7个专业类别,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除尘脱硫、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除外)、生活垃圾和自动连续监测,其中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专业类别为主。获得国家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单位共32家,范围覆盖了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和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等四大专业类别。引导环保企业在做好工程的同时,提升工程设备制造能力与水平,在巩固发展现有污染治理市场的同时,拓展农村城镇环保市场;在做好省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主动进入海外市场。
2.4.4依靠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环保科技大会上,国家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指出,我国30多年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是环境科技不断进步的历程。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加大四个方面的自主创新力度”中,很多都与环保产业有关。如,“制订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筛选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相关技术指南,国家鼓励和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大力加强环保设施运营资质审核、注册环保工程师管理工作”、“加大环保科技推广示范力度。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环境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推广示范,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参与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等。环保产业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产业化,满足市场需求;借助政府的支持和经费补助,逐步建立一批省级、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我省环保企业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一批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工大、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福建龙净环保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要继续推动产学研合作活动,鼓励企业创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摘要 文章总结了目前环保产业的格局,以市政领域环保产业的成长为例,指出政策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在政策刺激下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即环境一级开发商将应运而生,并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方阵的企业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做概要解析。
关键词 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发展趋势:产业链:产业方阵
环保产业领域划分
对于环保产业,产业界和学界有各种定义和研究,官方也有科学严谨的分类,但是,可以看到,这些并不能使业外人士很好地理解环保产业,究其根本,是环保产业本身细分领域过多的原因,也有传统分类方法本身出于科学严谨,并未能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影响。
基于对环保企业30年发展历史的观察结果,E20研究院制作了环境产业地图,通过二维九宫格法来分割环保产业子领域,以分析定位他们各自的规律。水和气的排放端口监管和自净循环等特点、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需求和资源利用前景等特性,与工业的第三方属性、市政公用的长期稳定属性和环境领域的时空错配属性相重合。
通过九官格所划分的环境子领域(图1),可以用来分析某企业在其所处领域的产业链位置和发展规律,这样比将环保产业笼统在一个范畴内来理解要可行得多。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其中某一个子领域的发展历程来归纳环保产业发展的共性规律,以揭示其发展趋势。目前业内已取得共识的是,环保产业的未来方向一定是全面走向环境服务业,而其中核心关键是如何走向综合环境服务所代表的高阶模式。
环保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四大方阵
目前,环保领域最多的上市公司和市值之冠的毫无疑问属于公用事业板块的水务和垃圾焚烧板块,这是普遍被认为产业化程度最高、行业集中度相对也是最高的领域。2014年E20研究院所提出的E20环境产业地图的四个方阵,可以更直观简单地帮助业内业外理解该领域的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未来趋势:A方阵指的是以北控、首创、桑德等为代表的重资产的投资运营公司;而B方阵则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公用事业国企;C方阵指提供合同能源管理(EPC)服务的工程公司和技术集成公司;而D方阵指设备和原材料制造商。研究认为,在已经出现A方阵的市政公用行业子领域,由于现金流稳定的特点,可以全方位对接资本市场,并以其特许经营所标志的市场化的效率拉动其后的C/D方阵健康发展和整个子领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带来产业化升级。目前看,市政污水厂和垃圾焚烧厂建设进度惊人,而市政领域的上下游的整体产业化发展也是达到国际水平的,这是该子领域环境需求被识别的程度与其产业化发达程度相匹配的表现。
从环保产业A方阵的形成历史看政策驱动的效力和趋势
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因此,重点从政策驱动方面来理解环保产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政策驱动并不等同于可以通过政策和政策性资金简单地扶持一个产业’,历史已经证明失去市场机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最终只会带来产业的畸形。一个良性发展的环保产业,需要靠政策所建立的市场机制来推动发展,而背后也有金融助力的身影。
对比工业治污领域的监管压力对市场的驱动力,市政和环境领域的市场机制显得更加复杂,但却更有分析的价值。因为这两个领域都是政府直接承担责任,但却可以选择由政府或其指定公司直接提供服务或向社会购买服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市政领域环保产业的成长中伴随着的三次政企服务界面的升级,也就是政府将其责任交由市场主体来完成的范围(产业服务范围)三次被予以扩大(图2)。
这样的服务界面背后都有着政府预算制度的变革、央地分税模式不同带来的地方政府行为驱动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配合。
第一次界面升级是政府将环保设备制造交由市场来完成,这伴随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包制所带来的地方政府经营企业行为模式和机械部的逐步退出而产生。随着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转向经营土地,地方制造性国企逐步退出,完成了第一次界面的全面形成,以宜兴环保园和早期桑德为代表的环保设备企业成为地图中的D方阵的代表。
第二次界面升级是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力推动EPC服务,并以1997年的建筑法为代表,形成了C方阵,桑德和太平洋等公司均在其前后成为代表企业。C方阵中市政领域的很多公司,包括康达、鹏遥、国祯等,也都在下一次界面升级中转型成为A方阵的成员,但是,在工业领域,目前的EPC公司,很长时间内停留在C方阵的运营模式,只是在近期才努力谋求突破。
第三次界面升级来自地方政府转向土地财政后融资压力的日益突出,配合原建设部最早发动的PPP改革,两者不同的意愿殊途同归,为以北控、桑德等为代表的A方阵的形成提供了土壤,2004年的特许经营条例是投资运营服务阶段全面形成的里程碑。而B方阵则来自近年来地方市政国企的市场化改制,并以中山公用、瀚兰环境等上市公司为代表。A/B方阵不但替政府接通了市场资本,他们代替原有的事业单位或者“报销制”国企来采购市政环保设施的建设,并运营这些设施,在效率上均好于这些传统体制下的单位(北排为摘掉投融资平台的帽子而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和特许经营化也是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并提高整个C/D方阵的市场化竞争效率,由此带来了相关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政策刺激下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及应对研判
环保产业I方阵将应运而生
2014年,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改革力度空前,为理清诸多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影响,E20提出了四元分析框架。从需求侧看,新《环保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地方环境质量的责任,为环保需求的释放打开了天花板,并加强了效果导向的需求;从交易侧看, 《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 69号)提出推进环境绩效合同服务为地方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还有对第三方治理的推动;从投资侧看,政府投融资方式的调整、PPP的推行和特许经营的深化,都将为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和环境产业打开大门;从产权侧看, 《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 43号)和《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60号)等对市政存量资产的处置方向,混合所有制以及新增项目的PPP模式,都将加速市政环保产业大资本时代的到来。
财政部主导的新《预算法》所启动的系列改革配合PPP的推演,谋求逐步改变地方政府的收支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导致重新划定央地分税比例和为地方开发新的税种,最终导向是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从经营土地转向运营公共服务。将以上政策趋势结合在一起,并考虑其未来完善和推演的方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为满足愈演愈烈的从环境效果出发的最终需求,配合金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创新和前述地方政府投融资方式的全面调整,I方阵(环境一级开发商)将应运而生(图3)。该方阵不但将资本市场进一步对接地方政府的“银库”,而且还需要从政府手中接管更复杂的环境要素识别、项目规划(应用·PPP的社会资本发起项目的方式)和系统集成等责任,并最终在未来代替A/B方阵主导环保产业。
谁能成为I方阵,市场上的A/B方阵正在努力之中,北排的广西流域项目就是一个尝试的雏形;而被称为“门口的野蛮人”的其他金融、生态或园林领域的跨行业的上市企业也在期望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中信、铁汉、东方园林就是他们的代表。谁最终能在这次大乱局中重新脱颖而出,需要的不仅是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融资能力,还需要有对复杂环境系统的集成能力和顶层结构设计能力,环境绩效合同服务将成为其基本商业模式之一。
不同环保企业在未来发展应具备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回到文章开篇的九官格,不同的环境子领域目前所处和未来将处在的产业服务阶段并不相同。以城市水环境为例,农村水环境走入投资运营的难度较大,但城市中的大部分子领域都有可能被整合进入城市水环境一级开发的领域,在海绵城市或者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治理等概念中获得突破。就子领域个体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方阵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有所不同(图4),企业需要以此判断现在其核心能力是否满足要求,以及预判未来其能力应加强的方向,或者结合“长短板理论”合理确定其发展战略,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也可以以此判断其是否是正确的投资标的。
结语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
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__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__—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
满足消费需求。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 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
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
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
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
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各种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了探索。
一、前言
从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城镇发展的过程,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措施缺乏,居民谈不上有多少环保意识,甚至许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镇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主要应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4、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地区,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乡镇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甚至处于零状态,这就导致了乡镇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乡镇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乡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更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污染防治资金不应低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3‰,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污染防治基金规模。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万事开头难,乡镇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里除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机制、创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乡镇政府尤其经济发达的乡镇要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投资环保产业,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按照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要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有偿服务。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供水。乡镇政府要引导乡镇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方向发展。超级秘书网
5、健全机构,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
为确保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必须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高水平的环保队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主要包括:(1)人员与培训。要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实现持证上岗。(2)执法装备。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配置相关技术装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现场执法能力,完善日常环境执法手段,全面提升环保执法水平,力争在2-3年内达到三级水平(3)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能力。要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远程传输等先进技术装备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远程监控。第三,改善环境管理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要在环境信息支撑、环境宣教支撑、环境科技支撑等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特别是要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要建立一套适合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管理机制,创新环境信息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三、结语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条件下,在世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紧迫形势下,如何城镇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29-02
一、中国城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虽然郊区化给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不断融合。但是美国也为过度郊区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从1920年的每平方英里7 597人下降到1990年的3 783人。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农田流失的速度增长了3倍,从平均每年110万英亩增加到310万英亩。经济成本居高不下。过低的人口密度还大大增加了公共交通、教育、文化、警力等社会服务和水、电、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人均开支,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和州政府不堪重负。截至2001年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州有巨额财政赤字,许多地方政府再也无力支撑过度的郊区化。
总之,城镇化发展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探究国外城镇化发展过程,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积极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回顾和总结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模式,可以看到,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本国的人口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因素,还受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转型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市场是主导,政府的有效引导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两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特别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由结构调整带来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要从维护公众利益、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加强对城镇化过程的宏观调控。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一个从自由放任到实行必要引导和干预的过程。
(二)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听起来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发展,什么都要抓,那就没什么特色了。然而其特色就恰恰集中体现在“协调”二字,“协调”是篇大文章。它告诉我们,不管是发展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抑或是小城镇,都不能一概而论,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时有所侧重,突出特色,明确定位,且一定要搞好规划布局和综合配套,形成合理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发挥协调功能。既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效应和龙头作用,又要注重发挥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小城镇的互补作用和联动效应。比如,对于不发达地区,应把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小城镇上;对较发达地区,要把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小城镇并重;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城镇密集区,要强化大中城市的功能,发挥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进而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增长的重要保障和主要动力。面对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诸多失衡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人口迁移转换、城镇产业优化升级、城镇空间积聚和功能完善,实现我国城镇化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人口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人口迁移和转换的统一过程。促进人口的迁转均衡应把人放在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既着力解决“进入”问题,更着力解决“融入”问题。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福利与户籍相分离的人口管理制度,加快落实稳定居住为依据的城市户籍准入制度,以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民工为重点,把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具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市居民。第二,推动城市户籍准入与农民土地权利分离。充分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同步完善征地和土地流转制度,支持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主张,使农民留乡有地有收益,离开土地也有保障,这样既有助于解决和减少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矛盾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留下一定的缓冲空间。第三,加快推进就业、教育、住房、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步伐,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共治和成果共享,尊重与重视转移人口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逐步形成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统一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同时特别重视转移人口后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做好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以避免代际发展机会的缺失。在确保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最小化,实现城市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二、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城镇化建设
(一)实行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
在加强新型城镇化中,生态文明经济呈现“三低一高”(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特点,生态文明经济由生态化技术体系支撑,生态化技术体系从技术研发开始就考虑维持“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生态化技术体系在应用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重视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既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为尺度,力图兼顾当代人的利益、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地球生命系统的整体利益。
在加强新型城镇化中,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都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使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相协调,在比较宏观的方面,较少关注社会因素;侧重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绿色经济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上的绿色经济是指立足于“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协调发展,以人类健康和保护自然为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经济发展形态;微观上的绿色经济是指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服务产品在生产、加工、营销和消费等环节,无污染的、不损害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范式;侧重自然、人、社会的健康与发展。
在生态文明经济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传统经济中发达的水平维和强大的力量维,摈弃传统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的负效益和负价值,应用现代生态化技术体系武装改造传统产业,在建设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把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融入到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当中,能够使它们有机联系、协同发展,相辅相成,既互相补充又互相促进,构成一个系统,形成生态文明经济体系,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体系较完备的法律系统,对城乡环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将引导环境指导思想从环境末端治理向环境的防治改善转变。我们亟需填补有关环保领域法律、法规的空白,出台必要的支持实施措施,使环境工作法律监控无死角。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法律的形式明晰企业关于环境治理的权利和义务,采取守法激励政策切实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以美国为例,美国环境执法的主要行政机构是美国环境保护局(简称USEPA),在USEPA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个高度完备、严密法律制度体系。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各个细则,凡构成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源都在法律的严密监控下。
第三,应制定严格的处罚条例,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明确环保部门环保责任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既要处罚环境违法单位,又要处罚环境违法行为所在环保部门的相关责任人,确保执行让法律不再成为一纸空文。
第四,应该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法规及具体实施的细则,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比城市的环境治理更加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考证制定严密、科学的法律规范。虽然相继出台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农业环境制度性标准。
(三)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