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小学体育 教育教学

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却被严重忽略,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失去体育教学应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义。

1.2教学目标单一模糊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技术怎么教,动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追求目标的广度,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3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

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1.4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对象或死板的“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规定在目标教学体系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但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些困惑,如对教材尤其是对技术动作的教学深度不太了解,对讲授的多少与掌握程度难以把握。因而,大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旧大纲的教学模式,也有的教师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教学框架,但是在目前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难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练习的范围不确定,很容易导致“放羊式”练习。因此,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若按此教学,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会下降。

3.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着手点

3.1学生方面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并且在当前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意识会产生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体育教师对他们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3.2教师方面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者。首先,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生的最佳锻炼时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点,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3.3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了解,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讨,使体育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正确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针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式教学要求,地方与学校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好的要推广。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

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的方针回归本位,以人(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

4.1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实行的是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正常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升学时的身体素质达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要保障学校体育课时数和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依靠法律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证其实施。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4.2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

我国以往的那种以学习体育技能技巧、提高运动项目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观念要进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绩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此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加强体质锻炼外,还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内容的教学。包括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学保健、运动健康效益、日常卫生知识等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在体育课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4.3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玩”上,这种“玩”是相对于室内文化课学习而言的,但如果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仅仅停留在“玩”上则层面太低。为适应新世纪的体育进一步向高度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玩,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玩”。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育人政策:①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培养;②增强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重视。

4.4体育课教学实行选修制

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修制,我们要有计划地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体育选修制教学,逐渐在全国普及,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转变,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5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

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双修日制度实施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潘绍伟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 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旧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达标,教师根据达标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然后考试,不及格的再练,补考……一个体育教师只要完成指标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现代的体育教学是以三维健康观为依据,所谓健康三维观强调在原有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只有达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才算达标,并以此贯穿整个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与环节。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目标必须由单一而转为多样,内容必须由呆板而变为灵活。其目的真正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习惯,塑造一个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 体育教学观 终身教育 健康教育 转变

一、体育教学观的内涵

(一)体育教学

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

(二)体育教学观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 体育打好基础。

二、体育教学观的转变

(一)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 。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二)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三)教材观的转变

首先,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四)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结论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体教育 引导式教育 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7-01

“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实验方案的确立,是我们经过十年“成功体育”改革试验的基础进行。它是我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更进一步深入进行体育教学中“学法”研究和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起以学生的“学法”为中心,用主体教育思想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目标的理论与实验的研究。它也是我校为使各个学科以至体育教学改革,在总体改革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统一观念认识的一次有效的尝试。

(一)

“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在观念上肯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必要的主动学习的“权利”。这些权利正如在“成功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实验中所发现和证实的那样,主要包括:自主接组权、学习中研讨权、练习中尝试权、以及自订学练目标和学练起点权等。实验中极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课的始终都能有成功的感受。享受运动的乐趣和心理的满足。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练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主张:以体育课的结构改革为主线,从学生“学法”入手,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教会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着学生获知得能的优劣程度。进而还要研究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规律和方法。为此,要使体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切实树立起在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教育教学成果看学生的观点。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生为重心。

(二)

“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实验自一九九二年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改革路程。通过实验总结出“主体教育”改革课的结构模式是“身心准备――激活有关旧知旧技―理解学习全过程自主学习――教学反馈调整教学――身心调整放松”。

在以上体育课的结构模式中“主体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了知识技能教学中对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旧知识和旧技能的激活。这样就能在旧知旧技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是通过激活有关旧知旧技而经过正迁移,较顺利的学会新知识和新技能这一规律性的认识。随之,在一节课教学过程在改革的重点时应由教师构建出本课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学法设计”。通过“学法设计”教会学生掌握”学法“规律。这正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了本课学练的全过程后,即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订学练目标和学练起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处于指导、引导和辅导地位,并通过教学反馈手段对课上教学发展实施有计划性的控制。在学生学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所应有的权利。通过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自主进行“友伴结组”、“技能结组”和“素质结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小团体”的优势。这样不仅使全体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还能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从分的发挥。在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利用适当的机会,为扩大教学效果,保证本课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结成“强帮弱小组”。通过互帮互学能使全体学生都分别获得才能的展示和获知得能的心理满足。同时,在互帮互学的过程中,同学间的情感交往也能够得到很大的促进。在课的整体目标实现的观念认识上,要正确处理好课的目标与每一名学生的目标的关系。既保证课的目标的完成,也要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和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

(三)

加强学法指导,激发主体参与。正确学习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合理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因而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果在课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那么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也可从预习中得到一定的培养。其次,变教师传授为点拨。体育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授为点拨的另一个方法是抓住适宜时机,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在尝试、思索、讨论过程中得到培养。

(四)

十年多的时间里,我校“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实验,在“成功体育”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效果。实验促进了体育教师和有关各级领导对体育教学的的观念性认识的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主体教育改革实验课。“主体教育”改革的意识在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学生普遍反映现在上体育课有兴趣、收获大、有空前的新鲜感。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改革的提出,并能在实验中被广大教师和有关领导所接受,只能说是对教育改革实验方案的“理论假说”的认同。为使进一步实验和认识的不懈探索,从而使我们初步总结出的“主体教育”改革课的结构模式在操作性上更加完善,使其更具有内在的规律。但是我们也清醒地、坚定地认为“主体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由于受传统的、陈旧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体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突出“育体”,忽视“育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三基”(即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教学,忽视对学生实施“全面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为中心,忽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而轻视“学”,只强调“教会学生”而忽视“会教学生”;在教学的组织形态上,强调班级分组的统一模式,忽视学生按能力、自主活动的分组形式;在教学的评价上只注重“效果”评价,忽视“教学的过程”评价、教学整体评价等。

本文试图从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要求,从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这两方面的问题,以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提高质量之目的。

一、关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体质”为本,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我认为,“增强学生体质”绝不是体育教学的全部,或者说是“唯一目标”,那种以“增强体质”为目的而脱离学生实际的,加大课的强度、密度,增加学生生理负荷量的做法未必可行。须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仅仅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应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现代意识(如,风险意识、拼搏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现代社会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过去,我们在确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只强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技术的学习,即“三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基”的最终目的是用会“三基”,而不是学会“三基”。用会“三基”是目的,而学会“三基”则是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三基”教学,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使其为今后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服务,也就是我们探讨的“终身体育”教学思想。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同样一个教材,几乎一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但不同的教师上课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方法问题吗?我以为不全是方法问题,仍然是指导思想问题,是“叫什么?为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近几年来,有学者提出“个性教学”“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比传统的“共性教学”“僵化体育”或者说是“沉闷体育教学”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回顾一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上课,使用同一个教材,安排同样的练习量,采用单一的教学组织形态,就其运动量而言,“吃不饱”和“受不了”较为普遍存在。而这种教学束缚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客观上是把学生放在一个笼子里上课,教师要学生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是教师要学生“玩”,而不是学生自己主动地“玩”。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之间,男、女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无论是先天的(如,发育、体格、智力),还是后天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模式、一样要求、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特别聪明能干和特别弱智、怠慢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90%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学习好的,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

二、关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思考

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和标准。目标教学时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指标,是客观形成的,不可量化的。制订体育教学目标,关系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形态、叫法和手段运用、教学评估等。一句话,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体育教学目的是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目的比较抽象,不具体、不以量化和评估。

1.确定教学目标应根据以下几点:

(1)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确定教学目标

(2)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及现代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制订目标

(3)根据学校体育综合功能和学生成长需要确定目标教学

(4)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目标

2.学校体育目标教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现实与未来的教学目标

(2)教与学的目标

(3)单元教学目标

(4)“三基”教学目标

(5)体质教学目标

(6)生理、心理素质教学目标

(7)个性发展、体育能力教学目标

多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如何教”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冲击着那种“唯书唯上不唯实”的脱离学生实际的思想观念和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体育课在各级学校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体育校本教研是以教师研究活动为主体、学校教学活动为对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研主题、活动专题、学科专项”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对提升学校的教学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研活动对提升自身学科的专业化水平,和谐教师间的关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地方教育管理单位来说,学科的调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本地区教学工作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除了专业学科毕业学到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多看、多听、多向同行请教,这是最为有效的。通过持续不断的长期努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学科研究深度。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课教师的实时参与。无论是对教材的深度还是知识的广度的认识,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将这种讨论交流加以整理和系统化以后,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成长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