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噪声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B5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逐渐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经济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这在带来优质生活的同时,也促使了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而在现今,人们开始发觉在这个生存了许久的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想要的声音”,这些声音的来源包括交通、工业、夜间繁华的工商业等等,他们不仅会干扰正常的谈话,也会给人们增加压力,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并影响休息和睡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迅速的扩张,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量汽车涌入城市,同时新建扩建的街道、马路使原来比较安静的城区也逐渐演变成了繁华嘈杂的闹市,进一步加重了交通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道路交通噪声的产生及特性
通常认为,道路交通噪声是由车辆自身发出的噪声和车辆运行时发出的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是由车辆自身的性能决定的,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等等。车辆运行时发出的噪声主要包括轮胎噪声、鸣笛噪声等。与固定声源的发声体不同,交通噪声的声源具有流动性、分散性、局限性、瞬时性、不确定性。
(1) 随着车辆的运动,声源一直处于运动状态,这是中等强度的随机非稳态噪声。
(2) 道路交通噪声源分布多而分散,且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机性,治理比较困难。
(3) 噪声能量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和建筑物阻挡很快被衰减,主要影响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及建筑物。
(4) 噪声的声源停止或离开,影响即时消除,没有延至性及后续影响。
(5) 道路交通噪声不同于其他稳定噪声源,它与道路形式、道路坡度、路面粗糙度、路段位置等均有关系。
2下沉式道路的特点及特性
2.1下沉式道路的特点
城市用地紧张与交通噪声问题日益严重都促使城市交通进一步向地下发展,下沉式道路与地铁、地下停车场、商场等构成地下交通活动系统。地下交通活动系统除了能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外,更保证了地上土地资源的使用,减少车辆、道路、交通工具等占用的不必要的空间,增加人们亲近自然的可能性。
2.2下沉式道路的特性分析
下沉式道路通常都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降噪效果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降低了交通噪声,下沉式道路能够比普通道路降低多少噪声就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首先从交通噪声的几大特点开始,假定下沉式道路中行驶的车辆与道路表面形式和普通道路相同,那么行驶在下沉式道路中的车辆声源同样具有流动性、分散性、局限性、瞬时性、不确定性。
但是通常,当人们站在普通公路两旁,有汽车经过的时候,就会感受到震动和噪声。这种现象是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产生摩擦而形成声波,声波通过大地和空气传递给人们而产生的。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中提到的户外声传播衰减计算公式:
LP(r)=Lp(r0)-(Adiv+Aatm+Abar+Agr+Amisc)
人站在某点接收到的声压级Lp(r),是由在已知距离的声源参考点处r0的倍频带声压级Lp(r0),参考点r0和接受点r之间的几何发散Adiv、大气吸收Aatm、地面效应Agr、屏障屏蔽Abar及其他多方面效应Amisc的衰减共同决定的。
同样的声源环境下,假定下沉式道路的围墙无限长,那么其屏障屏蔽衰减量Abar=-10lg(3+20N1)-1。而普通道路该项目为0。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一般的下沉式道路本身就可以起到隔声屏障的部分作用,也就是说,在理论层面,下沉式道路可以明显地达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2.3下沉式道路降噪特性的测试
2.3.1道路情况简介
为了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下沉式道路的降噪特性,作者在天津路狮子林桥――福安大街路段进行了一组下沉式道路的实地测试。
路狮子林桥――多伦道路段是濒临海河的双向行驶U型下沉式线路,道路少有公交线路,经过车辆大多为私家车辆、中、大型客、货车。其中,古文化街路段毗邻古文化街海河楼广场,为了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突出广场的亲水性、观赏性,该路段被修建成一条最宽处达18m,全长约1.3km的封闭式下沉道路,并在靠近建筑一侧有宽度约为15m的地面辅道。
2.3.2噪声监测点的选择
沿路狮子林桥――多伦道路段,根据地形特征、区域节点等特征分布设置6个监测点,监测点具体分布位置点见图1,具置见表1。
其中,位于下沉道路入口附近的1号监测点临近古文化街广场和狮子林桥,是一片较大的旅游、休闲人群的集散地,临近的几个路口在交通高峰时段车流量较大,是既需承载人群又需考量车流的典型片区。2号与3号监测点均处于路与水阁大街交口附近,该路段距离游览区比较近,同时设置有饭店、商店、旅店等商业场所。其中,2号监测点位于地下通道处,主要考察车流引起的实际噪声量,3号监测点位于地面辅路处,主要考察下沉道路实际减少的噪声量与通过的行人、游客等人群对交通噪声的感受量,具有明确的比对性质。4号及5号监测点与2号和3号监测点类似,同样是一组对比结构的监测点,但不同的是,2号3号监测点所在的片区是商业、居住混合体,而4号、5号监测点路段主要分布着居住片区,对噪声产生的影响更加敏感。6号监测点附近靠近和平路商区,同样是商业、居住混合片区。6个监测点虽然同位于路,但各有特点,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具备较强的调研价值。选定监测点后,对每一个监测点进行了6组实地监测,其中平日数据监测3组,周末数据监测3组。
2.3.3噪声测量仪器
AWA5610D型积分声级计(产自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6台,测量前用AWA6221B型声级校准器(产自杭州爱华仪器有限公司)校准。每5min记录一次等效连续A声级(LAeq),每天测量16h。
2.3.4噪声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现场实测情况,路噪声频谱多为中低频,均保持在250Hz以下。噪声源主要来自机动车,昼间行驶车辆以私家车、中小型客车为主,大型车较少,夜间会有一定数量的大型车通过。中、大型车辆产生的噪声影响会强于小型车。平日与周末车流差异不明显。车辆行驶至爬坡路段会产生明显的排气噪声。
经过对6个监测点,共计36组数据的监测和方差分析,其平均噪声分布数据见图1。
通过数据可知,U型下沉道路的周边区域,在建有辅路设施,且辅路汽车流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影响达10dB左右。在道路设计中,如果使人流远离下沉道路两侧15m,可以基本消除噪声的不良影响。
而且,在监测中发现,下沉式道路在汽车爬坡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强烈的噪声。对于以速度为60km/h正常行驶的小型车辆来说,其爬坡阶段产生的噪声会比在普通道路上行驶时高出3dB左右。而大型车辆由此产生的噪声均大于7dB。而且,这种排气噪声的频率经测定均在100Hz―200Hz之间,这种低频噪声带给人们的困扰会比同分贝级高频噪声更多,更严重。当然,在《环境声学》中,马大猷先生曾经说到:如果群众相信制造噪声的事情与公益事业有关,并且已经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群众就比较容易容忍。因此,在设计下沉式道路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结合整体情况进行设计。
2.4噪声影响调研分析
除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路狮子林桥――多伦道路段不同片区噪声源特征并不相同。在1、6号监测点附近,主要噪声源来自于汽车鸣笛和大型车辆爬坡;在2、3、4、5号监测点附近,主要噪声源来自于车辆快速行驶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和车辆发动机声。
这些不同路段产生的不同问题,也反映了U型下沉道路在设计中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U型下沉道路相比于普通道路是一种较为封闭的道路系统,是通过采用不完全的空间隔离方法来解决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兼容问题的。所以,U型下沉道路中不会存在行人通过、交通信号指挥等常见问题,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汽车刹车、鸣笛等引起的交通噪声。但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减少了上述问题,车辆行驶的速度就会有所提高,而这就加大了车辆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噪声;同时,设置U型下沉道路就必须要设置一定爬坡路段,车辆在爬坡过程中,噪声量会比在普通道路行驶有所增加。
2.5 U型下沉道路特性分析
【关键词】噪声;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群和企业,从而噪声问题从环境监测中日益的突出,目前,主要出现的噪声污染有交通噪音、工业噪音、建筑噪音和社会噪音。噪声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以及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噪音问题成为人们日常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噪声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一、环境监测中对噪声的监测
(一)噪声的主要来源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发现噪声污染主要有四种来源。具体如下:(1)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就是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的声音。其中常见的有火车噪声、轮船噪声、飞机噪声、汽车噪声。在这几种噪声中,对人们影响最大,受污染范围最广的,就是汽车噪声。汽车拥挤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都能遇到。并且在上下班高峰期,汽车鸣笛连续不断,造成了主要的汽车噪声污染[1]。(2)建筑施工噪声。建筑噪声属于短期的,短暂性的噪声污染,但由于建筑噪声的强度过大,又十分的集中,也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3)工业噪声。工业噪声具有固定性的特点,主要是工业生产中发出的噪声,像锅炉厂和空压机放空排气声。(4)社会噪声。主要是由社会人群发出噪声,这种噪声大多不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但是直接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会让人的情绪变得暴躁。如电视广播的声音、鞭炮声、门窗的关闭声等。
(二)通过对噪声监测,分析得出噪声污染的特点
1.噪声污染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的附近区域,及居住、商业和工业的混杂区域。在交通干线的附近区域,呈现出时间性的特点,主要是上下班高峰起和晚间,并且多为交通噪声。
2.以天为考察对象。噪声的高峰期往往集中在一天的早晚的两个高峰期,据监测结果显示,超过正常水平较高的时段为夜里22点—24点,最大会高于平均值14dB。噪声的来源主要和交通的高峰期有关。
3.噪声污染呈现一定的时段性特点。在生活和工作的区域内,19点—23点这一时间段噪声偏高,7点—11点的时间段噪声较低。而道路交通区域和生活、工作区域正好相反。商业中心区域的噪声主要集中13点—19点[2]。噪声的污染与人的出行活动是紧密相关的。
4.由于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较好,所以工业区的噪声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大城市的道路周边区域的噪声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大城市的车流量比较大,交通主干道区域噪音污染大。
5.午夜12点后,除交通主干道外的生活区,基本上噪声污染较小。
二、噪声污染的治理现状
近年来,噪音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国家在对噪音污染的治理,一直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其中,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及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对社会生活噪音进行改善。限制机动车的鸣笛,禁止火车在城区内鸣笛。对噪声的污染积极的应对和管理。目前,我国噪音污染在经过积极的治理后,出现了一些好转固定噪声源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控制,流动噪声源正逐步被治理,大的噪声污染基本上已被控制,正在向小的噪声源转移[3]。在我国,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噪音影响的强度在增大,范围也渐渐扩大,对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尽管,通过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噪声污染有了好转,但噪声污染依然困扰着人们,依旧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三、对噪声污染治理和控制的对策
1.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设计和制定要以城市的发展为目的,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做到商业区的分散化,不要让商业区过分的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这容易造成中心区域的拥堵,不利于交通的便利,同时增加噪声的污染,把商业区分散,这样就会有效地疏散人流和车流,减小交通噪声和社会人群的噪声。工业区的规划和定位要远离城区中心,尤其要远离居民区,最后是遥遥的相对,此外,工业区的位置要处于城市常年风向的下风向,如果城市有河流经过,工业地带要在河流的下游,减少污染。居民区尽量远离交通的主干道,减小交通噪声的污染,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的利用树木和花草的绿化,植被可以有效的降低噪音的音量,降低对人们的影响,在道路两侧多植树,道路中间最好要有绿化的隔离带,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降低了噪音的污染[4]。居民区内要扩大绿化的面积,周围要有树木的隔离,最好是形成专业的隔音林。城市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小噪音的污染,所以要重视对新城区的规划和老城区的管理。
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有效的执行,最好是强制执行。对噪音的来源进行控制,是整治噪音污染的重要措施。对噪音的治理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噪音的整治有法可依,能够形成强大的法治保障。规定在交通的主干道,居民区内,禁止机动车的鸣笛,在城区内限制车速,并且在道路的两旁安置声音测试器,增强人们的意识,自觉的遵守秩序,从自身做起,是噪音的来源缩小。对于居民区附近的建筑施工,要有明确的工作条例,严格按照条例作业。并且要禁止在夜间作业,以免工业噪音影响到居民的休息。距离居民区过近的建筑施工,要有相应的隔音设备,如隔音墙等。
3.改良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科技含量,使用隔音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在居民区楼房建设中,摒弃旧的,隔音效果不好的建筑材料,多用科技含量高的,隔音效果明显的材料。比如,在楼房的墙壁建设中,采取使用空心砖或者泡沫砖,这样就会有效的阻断声音传播的介质,从而,达到减小噪音的目的[5]。还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泡沫承重墙,类似泡沫砖的材料,这种泡沫墙的隔音效果好,是新型的高科技材料,如果能够广泛的利用在建设中,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噪音的控制。
4.加强噪音的科技分析,从噪音的传播的途径上进行控制。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声音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声音源、传播的途径、接受者,声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反射与衍射等,而声音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介质传播,介质就像是导体,让声音从一端到达另一端,有利于声音传播的介质多是金属或固体类的东西。而空气可以影响声音的传播,尤其是真空,在真空状态下,声音找不到传播的介质,因此,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声音的传播。所以,根据这一特性,可以把建筑材料经过科学技术的处理,能够像真空的状态接近,从而,在过程中,阻断声音的传播。
5.合理的利用声音屏障。声屏障技术在降低噪音的污染中的途径中,最为直接简便。可以在交通的主干道两边修隔音墙,加大声屏障在我国的利用率,同时要对声屏障进行革新换代,降低声屏障的成本,方便声屏障的大范围,广途径的使用。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的抬高,城市化的步伐越走越快,然而,在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中,噪声的问题就会日益突出,并且随着城市化的进度,影响越来越广。因此,要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做到合理布局,从全局着想,从整体出发。此外,还要完善噪声控制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在噪声控制上的投入,尤其要加大科技研究。做到减小噪声,减轻污染,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飞.我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控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Z1).
[2]郑细妹.中国城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J].能源与节能,2011(09).
[3]魏蔚.城市噪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2(01)
[4]刘砚华,张朋,高小晋.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现状与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9(04).
关键词: 轨道交通;噪声;评价标准;美国
1 引言
美国运输部联邦公共交通管理局于1995年了《联邦公共交通工程噪声、振动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其中提出了一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该标准适用于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铁、轻轨、自动导轨等)及其固定设施(车辆段、停车场、车站、变电站等)。目前,我国还没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对照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来评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噪声影响,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均不强,而美国这套标准对我国研究与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路面噪声 噪声成因 影响因素 降噪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公路交通噪声污染也成为了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路面噪声严重打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时甚至危害到了居民的健康,因此有效地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成了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以路面噪声污染产生的条件为主导,对路面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作出了简要探讨。
1交通噪声的成因
1.1路面噪声
公路路面噪声源于汽车在行驶时路面和车轮之间的作用,其声源的主要来源是各类机动车辆。路面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空气泵吸效应”产生的噪音和车轮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1.1.1空气泵吸噪声
汽车在行驶时,路面与车轮上的胎纹之间耦合成多个半封闭空腔, 当空腔里聚集的气体受到挤压时,气体则向胎纹槽开口处流动,从而产生喷射气流;当车轮滚动使其与路面的接触面积分开时, 空气又会快速填入胎纹和路面的孔隙里,使空腔内气体压强减小,内部气体与外界气体之间形成压力差,外部气体被压入胎纹槽空腔内,整个过程称为车轮的“空气泵吸”效应。车轮的“空气泵吸效应”使气体从管口以超高速度喷射而出,使周围气体的剧烈振动从而产生的喷射噪声。
1.1.2 车轮振动
当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会引发车轮振动,从而形成噪声。研究表明,路面的平整度、粗糙度等对车轮振动幅度与频率有明显影响。
1.2其他噪声
除去汽车与路面产生的路面噪声外,在汽车中以较低的速度行驶时,交通噪声主要可归为汽车发动机振动产生的噪声、传动时形成的噪声、尾气排放产生的噪声、汽车振动以及驾驶员鸣笛等。
2路面降噪的影响因素
影响路面噪声的因素可分为车辆速度、路面情况、车轮状况等。其中对路面噪声起主要控制的是路面的整体纹理。
2.1路面的粗糙度
路面的粗糙度会导致车轮外胎面具有不同的振动方式,同时,车轮外胎在接触面积间的变形也有所不同,从而引起轮胎和路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不同,最后导致路面噪声大小也有差别。
2.2路面构造形式
路面构造的尺寸和设计方向的变化也是导致路面噪声大小差异的原因。道路形成良好的表面纹理,可以衰减“空气泵吸”效应所产生的路面噪声,并且能够起到消减噪声能量、反射噪声的作用。不相同的路面构造还会导致车轮和地面的接触面所产生的摩擦力不同,从而导致其产生的路面噪声声级不相同。
2.3路面材料
道路路面材料会造成其孔隙率、吸声系数和阻尼系数等具有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会造成路面对噪声不同程度的吸收能力不同,还会导致轮胎不同频率的振动以及路面的声学性能的差异。
3公路路面降噪措施
3.1沥青路面
用含量较多的细集料或者密级配混合料铺筑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雨量较大时,由于密集平滑的骨料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路面积水,车辆经过积水区域时,胎纹内的积水会以高压水流的形式喷射出,从而会产出高频率的噪声。所以,影响沥青路面噪声的降低的主要因素是空隙率、路面材料、路面类型等的选择。
沥青路面降噪措施通常采用低噪声路面,又称多孔沥青路面,是指将空隙率较高的沥青混合料铺筑在普通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其他路面结构层上。该方法的优点是通过增大孔隙率,从而有效削弱路面噪声;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抗滑阻力大;可减少夜间眩光。但是,由于其空隙率较大,空隙容易遭遇堵塞,不但会导致减噪效果降低,还会加大清理和养护的难度;加上多空沥青路面密实度相对较低,其使用寿命与传统路面相比明显缩短。
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SMA)在现代公路建设中也比较常见,它是一种新型的沥青混合料结构,由间断级配的粗集料所形成的骨架、纤维稳定剂、矿粉、沥青和少量玛蹄脂所构成。其具有较好的低温抗裂性、耐久性和平整度,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好和水稳定性以及行车噪声小等特点。
同时橡胶沥青路面在路面铺装中的应用也倍受行业关注,其橡胶颗粒的高弹性能够较好的降低路面的振动和车辆冲击力,达到降低噪音的功效。
3.2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刚度一般较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刚度大,所以其形成的噪声也相对较大。对于同样采用低噪声路面来降噪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则是通过改变路表结构的方式来降低噪声。
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其基本原理也是通过增加其路面的空隙来达到降噪的效果。它可分为多孔混凝土路面和露石混凝土路面。多孔混凝土路面的特点是通过较大的孔隙率可降低空气泵吸效应所产生的噪声,并且在雨量较多时,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有较高的透水性能,可减小由于积水高压喷射所形成的噪声;露石混凝土路面是通过将粗集料外露,形成非光滑表面,其特点是可以减少“空气泵吸”效应所引起的噪声,利用凸起的集料表面来反射和吸收噪声来降低噪声。
4结语
(1)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所形成的路面噪声是交通噪声的主要来源。处理好路面噪声是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影响沥青路面降噪的主要因素有孔隙率的大小、路面材料以及路面类型。并且这些因素对于降噪是相互影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3)“空气泵吸”效应和轮胎振动是路面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4)水泥混凝土路面降噪多采用多孔混凝土路面和露石混凝土路面降噪,沥青混凝土路面则多采用多孔性沥青路面、橡胶沥青路面和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进行降噪。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公路路面的降噪措施,做到经济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噪声;污染;管理;防治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噪声强度不断增大。城市噪声主要是指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城市居民投诉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在大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分类
噪声,是指对人类的生活或者生产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即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其中交通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交通噪声包括各类运输器具发出的噪声,主要有地面交通噪声、航空噪声、火车噪声和船舶噪声。其中,危害面最大的是地面道路交通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是一种60~80dB的中等强度的随机非稳态噪声。交通噪声具有声源流动、声级高、干扰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工业噪声同交通噪声不同,是一种固定源噪声。由于这个特点,工业噪声常常成为环境纠纷诉讼案件中的最主要构成因素,工业噪声影响最大的是空气动力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一种临时性的污染,施工完毕污染也就解除,但其声音强度很高,又属于露天作业,污染就十分严重;社会生活噪声包括生活噪声及其它噪声,如鞭炮鸣放声、广播电视录音机声、钢琴管弦乐器练习声、儿童嬉闹声、楼板的敲击声、走步声等等。
城市环境噪声的70%来自交通噪声,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都是活动的噪声源,其影响面非常广泛。另外是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生活噪声中,我国大城市中一些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有愈演遇烈的趋势。
2.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在我国大、中城市成为突出问题。我国城市噪声源中主要来自交通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一直在急速增加,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影响最广泛的污染。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和建筑施工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脱发秃顶的主要原因。另外,夏季夜间建筑施工,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车辆往返不断的运输对附近居民干扰较大。生活噪音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使人不愉快。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会使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浑身无力、头痛头晕、失眠、耳聋、精神压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失调,形成牢固的兴奋灶直接影响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当环境中的噪声持续在70-80分贝时,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尤其是生活在道路两旁的科研机构、办公楼、学校、居住区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
3.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改善和控制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3.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配合,建议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一步组织相关单位,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评价、道路建设等部门联合实施。完善充实环境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要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3.2声源上控制噪声的传播
由于在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直接从声源上治理噪声往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震、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阻止或减弱噪声传播;在居民稠密的公路、铁路两侧可利用隔声罩、隔身屏等把发生物与周围环境隔绝。
3.3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
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
3.4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噪声管理法规
城市区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环保型公交车辆,对大型机动车辆实行限行,尤其控制并限行高噪声车辆。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如研制开发低噪声的新型环保车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均可降低交通噪声级别。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提高交通噪声监测技术,加强对交通噪声系统协调管理。
3.5种植绿化带降噪
沿路两侧种植绿化带,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化带有吸声、隔声作用,能有效降低噪声。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防止空气污染。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带宽度大于10米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至5分贝。但由于城市道路空间的限制,可以种植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等与道路环境相协调的植物。城市应根据各道路及周边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对新建道路应进行交通噪声环境评价,优选出经济高效的降噪措施。
4.结语
21世纪是个对噪声治本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对噪声污染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环保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消除噪声,变噪声为福音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将得到普及和发展。面对城市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噪声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