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育;价值拓展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还要包括精神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作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等。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各种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时候,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的成长的阶段,遵循学生的生命的天性,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的感受,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评价指标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生命的发展需求。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音乐;新领域;欣赏

中图分类号:G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23-02

在艺术体育项目中,音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体育音乐作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曲式结构和节奏特点。那么究竟什么是体育音乐?本文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体育音乐的新领域进行探寻。

一、体育音乐的概念与涵义

(一)体育音乐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将音乐概念解释为:“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这个定义中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是“有组织的”“乐音”,可以理解为“乐音”按照特定的顺序和规则进行排列组合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结构关系,这在音乐专业领域中称为“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有不同的种类,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家就是按照不同的曲式结构去创作音乐的。二是“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可以理解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现实生活”是“思想感情”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体育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的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人”的概念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所有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的人,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运动的人”,即运动员或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群体或个人,这些人具有“体育属性”,可以称为“体育人”;二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该是“体育人”的思想感情;三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也应该是具有“体育属性”的现实生活,即现实体育活动的范畴。而现实的体育活动是以具体的“项目”所呈现的,不同的项目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对体育音乐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按照体育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采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特定的思想感情,是反映体育现实活动的一种艺术”。

(二)体育音乐的涵义

体育音乐的概念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揭示了体育音乐与体育实践活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明确体育音乐的形式,即表现手段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以及曲式等,在进行创作时,应遵循具体体育项目的规律与要求;明确体育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即思想、情感也应与具体体育项目的规律与要求相一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

二、体育音乐的特点与功能

(一)体育音乐的特点

1.体育音乐结构形式的特点:体育音乐的“结构形式”不同于其他音乐的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体育音乐的“结构形式”是依据具体的体育项目对音乐的要求所设计的。这种要求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竞赛方面所使用的伴奏音乐,这类音乐必须是严格按照竞赛规则的编排要求与运动员实际完成的套路动作的技术特点、编排特点及其表现风格相一致的。由于各项目在竞赛规则中对该项目的伴奏音乐在时间、速度、节奏、音乐体裁、风格等方面分别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在音乐选配与制作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制约性。另一类音乐是用于表演性的音乐,这类音乐由于表演的对象、时间、地点、环境、背景、观众等条件不同,要求不一,因此与竞赛伴奏音乐相比,在选配与制作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2.体育音乐表达的内容特点:内容包括思想和感情,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感情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或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体育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都是积极性的思想与情感,对人们起着正面的教育、激励和鼓舞的作用;体育音乐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特征,即对体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出来的具体的思想与情感进行类化、概括和反映的过程。

3.体育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具有审美教育的特点,即通过感知、交流产生审美的心理活动,并通过不断的鉴赏和积累主动追求形成稳定的审美心理。体育音乐不仅具备审美教育的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功能,这种“实践性”功能表现在体育音乐对具体体育实践活动的“构成”与“指导”方面,“构成”是指体育音乐作为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构成活动客体的组成部分;“指导”是指体育音乐对实践活动中身体活动的节律、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等所构成的艺术表现力具有规定和指导意义。

(二)体育音乐的功能

1.对艺术体育类项目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音乐是艺术体育竞赛和表演项目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对身体活动起着重要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并促进着运动自身的发展。体育音乐作为竞赛内容和评价内容,对竞赛水平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竞赛又对运动项目的发展起着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体育音乐对艺术体育类项目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促进运动自身发展和竞赛水平两个方面。

2.对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艺术体育的不同项目中,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主要的形式之一。音乐的理论知识不仅促进着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潜能的开发,而且承担着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的责任,对学生科学观与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由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独立的创作背景;体现着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以及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审美意识的特有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且每一部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特定的现实生活,进而构成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个性特征,以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必然会对学生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4.对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与艺术同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既肩负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责任,又有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音乐与体育的结合一方面体现着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另一方面又产生出大量的体育艺术作品,体现着“发展”的特征,同时通过体育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5.对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我国的体育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竞技”教育发展为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体育教学的内容也从传统的“技术、技能”教育转向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教育,因此对现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适应这种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当前艺术体育类项目成为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并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发展趋势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依据。

三、体育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分类

对体育音乐教学内容的分类是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是在借鉴相关学科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体育音乐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专业发展、能力发展以及认知理解、实践操作、创新发展等不同的学习领域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构建体育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和体系。

(一)认知类知识

体育音乐教学的基础知识既具有“共通”性,又有具有“指向”性,“共通”性表现在是指它来源于“音乐”教学的内容,“指向”性表现在它是按照艺术类体育实践活动的需求所选择的“部分”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对音乐符号的认识;对不同体育项目音乐节奏的认识;对不同体育项目乐曲风格的认识;对不同体育项目乐曲结构的认识;对主要乐器特点的认识。

(二)操作类知识

操作类知识是指为满足体育实践活动的需要,通过对原有音乐的剪接和体育音乐的制作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认知类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过程,具有显著的“程序化”教学特征。主要包括:

1.体育音乐的剪接与制作:体育音乐剪接主要是指为满足某个项目竞赛编排的需求或进行表演的需要,利用原有的音乐进行加工和改造的过程。

2.体育画面的配乐:体育画面的配乐是根据体育画面的结构及所表达的内容,选择与其相一致的音乐,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整体画面的艺术效果。

3.背景音乐的选配:所谓背景音乐是指与主体的意识行为无直接关系,是通过非音乐鉴赏环境这一媒介间接地作用于主体意识行为的音乐。它的主要作用是掩盖噪声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是一种能创造轻松愉快环境气氛的音乐。

(三)表演类知识

表演类知识是指用于提高表演者(或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它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的特征。物质性是指艺术相关理论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性理论,并内化成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精神性是指表演者在艺术理论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表现力和风格。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训练;身体律动训练;身体形态训练;情感表达训练。

(四)欣赏类知识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普通高校;江西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6-0075-04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mmo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Jiangxi

DU Guo-r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and study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author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Jiangxi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but their understanding is not accurate and profound enough; the practice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s in progress, bu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not significant enough. The author propose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practi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boos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ation education;common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Jiangxi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使大学生人人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个性充分发展和人格健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职责[1]。当今世界个性化发展的思潮越来越猛烈,在各个社会领域都强调个性化,表现在商品上要个性化才能赢得市场;单位、企业的个性化才能求发展;人的个性化、人格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的高度关注[2]。人们逐渐认同了“最好的教育是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3],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进步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教育个性化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对江西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江西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思路与策略,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个性和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

调查有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1)2007年9~10月,对江西省部分普通高校(南昌大学、江西师大、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工程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等)的体育教育管理人员56人,体育教师84人,大学生35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收回问卷:40、65、285份,回收率分别为:71.4%,77.3%,81.4%;有效问卷管理者36份,体育教师62份,学生268份,有效率分别为:90.0%,95.4%,94.0%。另外,发放专家问卷30份收回问卷25份,收回率83.3%,有效问卷23份,有效率92%。调查问卷设计进行二轮有效性评定,评估其内容效度(r=0.85);调查信度采用对半分测方法进行信度检验(r=0.87),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符合科学调查研究要求。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03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2)2007年7~12月,对上述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近距离观察了解高校体育教育内容、方法、组织管理、体育文化氛围,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个性问题。并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体育领导10人、体育专家和学者20人(副教授以上)、大学生30人进行访谈。就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认识、建议等相关问题进行个别交流,获取了许多信息和宝贵意见。

1对体育教育个性化的认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是提高实践效果的基础。我们拟从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个性化含义,以及体育教育个性化改革的目的意义等方面认识状态进行分析。调查表明,有16.7%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9.4%的体育教师、25.0%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健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有22.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6.1%的体育教师、20.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有33.3%的体育教学管理者、33.9%的体育教师、26.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有16.7%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7.7%体育教师、15.7%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只有11.1%的体育教育管理者、8.1%的体育教师、9.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要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思想等。这说明当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观念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出现一定的多元化现象,也反映出对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4]。健身教育来源于社会健身的热潮,强调体育教育的生物作用[5],但对体育教育的其它效能反映不明显,因而不足以作为体育教育思想;全面发展来源于教育目的,反映了体育的多功能要求,但太笼统没有体现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因而也不宜作为体育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强调的是离开学校以后参与体育活动,因而它作为现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显得有些不足;快乐体育来源于日本“生涯体育”,注重的是体育教育的心理效应[6],也不足作为体育教育的总体认识。只有“健康体育”能较好地反映体育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问题的总体认识,健康包括生物效应、心理效应、社会适应的要求,它涵盖了上面多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内涵,也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我国树立的“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7],因而它作为体育教育思想是比较恰当的。可是江西高校师生对健康体育的教育思想的认识非常不足,急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其次,对体育教育个性化的认识状态,调查结果表明:有33.3%的体育教学管理者、27.5%的体育教师、30.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个性化是指学校体育教育的特色化。显然这种认识把体育教育特色当作个性化,有一定代表性和体育教育改革意义。有13.9%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7.7%的体育教师、6.7%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个性化是指在体育教育中强调个别化的要求。这种认识虽然有特别化认同,但反映出在体育教育个性化中强调特殊化要求,是不太正确的。有8.3%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6.1%的体育教师、6.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个性化是指体育教育的人文化;这种认识有一定进步,反映出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但对体育教育个性化的含义,仍存有人性和人道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不够正确的。有41.7%的体育教学管理者、35.5%的体育教师、53.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个性化是指发展学生个性,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教育过程,实现体育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目标。这种认识具有一定普遍性,把体育教育看成是学生个性教育,反映了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见,当前江西高校对体育教育个性化认识有一定基础,多数人基本上了解体育教育个性化含义,这对推进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认识的全面性、本质理解的深刻性、准确性等还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学习、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体育教育个性化是以个性化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化建设为基础,以体育教学过程个性化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8]。

再次,对体育教育个性化改革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有27.8%的体育教学管理者、25.8%的体育教师,2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改革重在办出高校体育特色,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这部分人对体育教育改革方向认识较为合理,但太笼统,也较模糊,不具体,实践中也不好操作。有19.4%的体育教学管理者、17.7%的体育教师、17.2%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增强体质,养成终生体育习惯。这部分人群是处在原有的体育教育目标上认识,反映出对体育教育改革方向性要求认识不够。有44.4%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0.0%的教师、47.0%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作用重在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健身和保健能力,培养健康观念和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充分发展。这部分人群对体育教育改革目标的理解较为正确,反映了体育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符合体育教育个性化思潮的发展。由此看出,当前江西高校对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及作用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不少人仍没有正确理解或不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作用,仍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体育教育个性化改革方向和要求。学校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思想[7],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教育改革,使学生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培养体育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身心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8]。

2体育显性课程个性化实践现状

体育显性课程是指学校体育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官方课程,是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有意识的[9]。调查结果表明:有66.7%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9.7%的体育教师、13.1%的学生认同体育课程计划与安排合理、有特色,符合学校实际。这说明还有不少学校体育教育缺乏计划性,反映出对体育教育随意性较大。有72.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67.7%的体育教师、36.9%的学生认同体育教学大纲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已做了重新修订,加大了大纲规定的弹性。说明有不少学校对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改变,反映出重视教学大纲的弹性化指导作用,有利于体育教育个性化;但也有不少学校没有进行教学大纲的修定工作或校本课程建设,没有进行积极地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改革。有80.6%的体育教学管理者、83.9%的体育教师、20.5%的学生认同体育教学内容有学校特色,并重视体育健身与保健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表明多数学校在积极地进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但也有少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力度还不够。有75.0%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1.6%的体育教师、14.9%的学生认同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转化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形式。说明有相当多学校课堂教学在不断改变技能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在不断深入。有75.0%的体育教学管理者、72.6%的体育教师、43.3%的学生认同体育教学组织是以班级授课为主,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多样。这说明当前高校比较重视教学组织的改革,但也反映出有一些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不够。有50.0%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0.0%的体育教师、31.0%的学生认同体育教学评价重视个性化教学与创新,重视课内师生间、学生间等多边互动因素和效果。说明教学评价的改革引起管理者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力度仍不够,多数学校仍处在原有的主观评价状态。有72.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9.7%的体育教师、26.9%的学生认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说明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有差异。我们现场了解到有部分学校比较重视课外体育教育,但多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的自愿活动为主,没有经常有组织地开展。有83.3%的体育教学管理者、72.6%的体育教师、28.0%的学生认同课外体育组织有特色,并且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说明俱乐部制的课外组织正在高校兴起,但目前真正实施俱乐部组织的学校还不多,也有待研究。可见,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的显性课程改革正在推进,有部分学校也有尝试,但实施个性化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实践现状使学生还不太满意;另外,还有不少高校仍处在原有的体育教育方式方法上,没有进行积极改革,这反映出实践上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和学生个性的期望。究其原因,有部分高校说得多、宣传多,做得少、实践不够;也有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对传统体育教学根深蒂固,对个性化教学改革不理解,认识不够;以及体育教学现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等;因此,急需加强体育教育个性化改革,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需要[10]。

3体育隐性课程个性化发展现状

体育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等)和感染性机制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方面内容[9];体育设施及其安排、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学生和教师的人格特点等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潜隐性、无意识性,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体育教学管理者、62.9%的教师、51.1%的学生认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心态良好,教学热情细致。说明还有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热情不够认同,管理者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投入也感到有些不足。有52.8%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3.2%的教师、25.7%的学生认同在体育教学中师生融洽、积极配合、师生活动兴趣高。说明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课堂气氛还要强化。有86.1%的体育教学管理者、54.8%的体育教师、32.8%的学生认同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强、体育氛围好。反映出管理者与师生的认同率有显著差异,说明管理者偏好表面工作,而师生尤其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感染性认为还不够好。有47.2%的体育教学管理者、33.9%的体育教师、28.3%的学生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气氛好、感染性强。说明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不够。有41.7%的体育教学管理者、22.6%的体育教师、13.1%的学生认同校内卫生、环保绿化、体育雕塑和设施好。反映出体育教学管理者和师生对校园卫生、绿化、设施等环境的建设还不够满意。可见,当前江西省高校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还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心态还不太积极和稳定,课外体育氛围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还不够好,影响着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特色建设,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体育教育个性化,提高体育教育效果[10]。

江西普通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体育课程建设、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以及体育教育条件等方面都有不少改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主要有: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差异较大,显得有些混乱;对“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认识表浅;对体育教育个性化的涵义,以及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的目标和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各高校不太明确体育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显性课程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体育教育内容的竞技化、教学方法的技能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单一化,与素质教育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体育显性课程个性化、特色化建设不明显;体育隐性课程建设重视不够,体育环境和感染机制的积极氛围不大,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不明显,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等。因此,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是建设江西高校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江西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从高校体育课程个性化建设和体育教学方式个性化入手,将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化建设,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充分发展的重要手段[11],推进体育教育个性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32.

[2] 王涛. 个性化教学问题的探讨[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8-12.

[3] 钟启泉,邓志伟. 个性化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38.

[4] 唐宏贵,黄靖,孙计金.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发展趋向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院,2003,37(4):43-45.

[5] 熊斗寅. 体育教育与人的现代化[J]. 中国学校体育,1987(2):8-10.

[6] 毛振明.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131-146.

[7] 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司.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2.

[8] 夏惠贤. 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5-24.

[9] 周登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5-126.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将通过对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这对高校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途径

一、滨州学院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一)认知意识

即人在获得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识,它是形成体育意识的基础。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测试,从表1可见,35.8%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60.5%的人选择了较有必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还是有个较明确的认识,缺乏认识的仅是极小部分,这说明随着我体育运动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体育信息迅速传播和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健身娱乐项目给高校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体育的广阔夫地,从而对体育的价值观和认知意识有了较深的程度。

(二)需求意识

指人们为了满足个人或社会生活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渴望倾向的意识,它是产生体育意识的前提,也是由认知过渡到情感心理过程的桥梁[3]。

从表2的锻炼动机分布观察,运动娱乐和强身健体占68.4%,它不仅代表当今大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求新求异的特征,也体现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对身体、心理、学习某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同时,从中也看到25.3%的学生仅是为完成学业的需要,这类局限于外加紧迫性的学习动机是极不牢靠的,也难以维持持久,一旦外在约束消失,则动机也随之消失。可见,这些学生对于体育价值取向还缺乏较深的理解。

(三)参与意识

是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的意识。它是以认识为基础、需求为前提,并受自身能力的制约而产生。

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学生人数仅占27%,显然这与培养终生体育的目标差距甚远;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50.5%,说明很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和兴趣,只是对体育重要性及其价值性认识仍不足,或虽有认识但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或因场地、设备条件所限而致对体育不重视、无兴趣。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正确引导,调节好学习与锻炼关系,改善体育环境设施,便可吸引加人体育锻炼活动行列中来。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19.5%,如何培养这批学生体育意识,树立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四)终身体育意识

调查中发现只有48.1%的大学生对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持有确定的态度,而48.8%的大学生却说不清,这部分学生可能平时也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但并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运动的意识。在我们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今天,却有3.1%的大学生明确表态不会终身参加体育运动,这一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滨州学院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知

1.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

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加强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对他们的体育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好适合高校学生的健身和健康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形成。其次,要适当增加基本理论教学时数。第三,要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特点。

2.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现在我们仅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一直强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达标和身体状况,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未能使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建立体育与健康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思想的转变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形式的变革相传统一,体现体育课程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课内教学向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向社会体育伸展,使学生把体育与职业需求联系起来,把在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终身受益相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需求

1.改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促使体育意识的形成

从年龄上来讲,高校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均已接近发育成熟,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一些细微的变化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讲,缺乏锻炼而成的体质下降和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有主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可以形成并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知。宣传教育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与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传授相应的运动技能,为他们提供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向他们灌输相应的体育科学知识,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活力,使他们的体育行为长期化、经常化和固定。

2.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锻炼信心与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还可通过现代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竞赛规则和技能、技术等,学会欣赏体育,从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自发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三)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

1.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培养体育情感

大学生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是使大学生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活动,就会引起人们各种正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赞同、喜爱、支持等情感;反之,就会引起负向的态度和体验,在多次感受下,就会产生厌恶、反对等情感。他们渴望获得成功的需求,为我们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中,应大力发展为高校学生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攀岩、自行车越野等。

2.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

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而当运动场地、器材非常完备时,则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意向,并通过运动满足自己的需求。反之,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通过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得到发展,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使体育活动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体育实践中。

3.组建各种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实体

在学校内组建各种形式的运动协会,如乒乓球俱乐部、篮球协会、体育舞蹈俱乐部、武术社团等各类学生自己的运动组织,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到运动中。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宿舍体育文化节,使学生积极热情的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和成功,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工作注入的新活动,是体育教育新模式,是加强学生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育意识的极好形式。能使校园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大学生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贯彻《体育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1.帮助大学生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

在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上应该在行动上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支持。体育教师或者指导教练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深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学生共同找出适合学生自己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努力发展成为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然后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奥妙,也可以在进行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让这些兴趣小组作为指导者,这样他们不仅从中得到身心的满足,甚至得到某种成就感,更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最少学会掌握两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保证学生在校与毕业之间的衔接,以满足学生各自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