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制改革方案

公司制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司制改革方案

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理财目标函数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065―04

自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第一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中除清华同方试点方案未获通过以外,其余三家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均获通过。第二批则安排了长扛电力等42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试点公司股票价格的填权效应,使广大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的动机增强,资金的积极人市使我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局部牛市的局面。尽管在管理层的大力倡导下,上市公司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股权分置改革,使我国上市公司进入了全面股权分置改革阶段但从上市公司这一理财主体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行为角度来分析,大部分上市公司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选择侧重于方案的易理解和可操作性,很少关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会对上市公司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分析不同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有利于上市公司合理设计和选择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从而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试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现实选择特性

目前46家试点上市公司除清华同方的试点方案未获通过以外,其余45家试点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已通过。因此,选择45家已获通过的试点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现实选择特性进行分析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限于文章篇幅,试点上市公司现实选择表格从略)。

试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现实选择特性:45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中,采用纯送股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有36家,占样本容量的80%;采用送股派现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有6家,占样本容量的13.33%;采用送股权证型、缩股派现型和非流通股股东承诺型的各1家,分别占样本容量的2.22%。

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对相关财务比率的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确定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无论上市公司采取何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需要由保荐人进行推荐,保荐费用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当年的成本,势必降低当年的会计利润,且由于改变的仅仅是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未触及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委托问题。所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当年和今后会计年度的收入并不因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实施发生变化,其收入水平最终仍由上市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规律所决定。[2]、[3]

(一)权益净利率

令未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当年的税后净利为P,当年年末平均所有者权益为O(下同),则上市公司当年年末的权益净利率(ROE0)为(P/O)x100%。当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后,其权益净利率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情况:

1.未涉及派发现金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该方案包括纯送股型、缩股型、送股权证型和非流通股股东承诺型四种。这四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以后,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当年的税后净利和平均所有者权益。令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费用对当年的税后

年净现金流量的影响。两者相比,V1

2.涉及派发现金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此方案包括送股派现型和缩股派现型两种。当派发的现金来源于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时,由于现金的派发不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当年的净现金流量,因此其企业价值的计量与未涉及派发现金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完全相同,即企业价值(V2)等于V1。当派发的现金来源于上市公司时,由于现金的派发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当年的净现金净流量,因此其理财目标函数的计量与未涉及派发现金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企业价值(V3)可以表示为:

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理性选择的思路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上市公司采用哪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会使上市公司当年的权益净利率下降;除了采用缩股型和缩股派现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能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上升以外,其它任何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会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下降。当采用缩股派现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派发的现金直接来源于非流通股股东时,该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与缩股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一样,能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达到最大。无论采用何种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都会使上市公司的价值降低,当采用送股派现型和缩股派现型方案其派发的现金来源于非流通股股东时,上市公司的价值下降的幅度最小。

上述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在选择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选择的影响,[5]单纯地从上市公司这一理财主体的财务行为出发,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理性选择思路是:尽可能选择缩股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即使采用缩股派现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也应尽可能争取现金来源于非流通股股东。而目前80%的试点公司采用纯送股型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从上市公司这一理财主体的财务行为来分析,存在比较严重的非理性成分。

参考文献:

[1]肖国元.关于“股权分置”问超的思考笔记[J].股市动态分析,2004,(31).

[2]白重恩,刘俏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3]胡一帆,宋敏等.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2005,(9).

[4]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综合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动向

(一)美国。2009年6月17日,美国公布了联邦政府制定的“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拉开了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体系改革序幕。2010年5月21日,美国参议院以60票赞成、40票反对通过了结束金融改革法案辩论的程序,此项法案将提交参议院做最后表决。此次金融改革法案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业整顿。

从具体内容上看,这次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到消费者保护;新的破产清算授权;新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高管薪酬及企业治理结构;投资者保护以及弥补现有监管体系中的漏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旨在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加强消费者金融保护。

(二)欧盟。与美国相比,欧洲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其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相对较晚,规模也远小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次贷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欧洲主要投资对象之一,欧洲大型跨国银行集团对美国次投资级别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高,因此欧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

2009年6月19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最为重大的改革事件。综合其他重要监管改革措施,欧盟改革行动主要包括建立宏观监管部门,监控系统性风险;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强化欧盟的微观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降低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以及全面加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这四个方面。加强监管与协调成为欧盟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改革的主题。

(三)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通过对欧美金融改革方案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后,尽管欧美金融监管新方案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看,国际金融监管方案呈现出了如下新趋势:

1、更严格和更大范围的监管。G20伦敦峰会联合公报明确提出,所有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都必须接受适度监督和管理。这一共识在美国和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得到了落实。依据欧美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监管范围被空前扩大,监管范围不再局限于银行,还覆盖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形成威胁的企业,如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触角几乎伸到金融领域各个角落,从金融机构的运作、并购、抵押贷款的发放到信用评级、衍生品的交易等,都纳入了监管行列。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新的金融监管方案都旨在建立一个更为完整严密的监管体系。

2、从规则监管到原则监管。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金融监管基本奉行规则监管模式,即监管部门制定出明确而细致的规则,金融机构在规则之内照章办事,法不禁止则可行。但纵观金融业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监管机构的行动常常落后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是最常见的金融发展轨迹。由于缺乏灵活性,规则监管总是落后于创新步伐,而当二者距离过大时,就容易产生危机。

由于规则监管的种种不足,原则监管的理念得到更多的重视。相对于规则监管以规则和标准为中心,重视过程、产品而言,原则监管是一种以原则为导向、重视结果的监管方式。这种方式更灵活,能更快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更有利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目前,很多国家都开始考虑将原则监管吸纳到本国体系中。

3、加强宏观审慎性监管,减少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通常存在系统性风险,即使单个机构力图控制自身的风险程度,但整体风险却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机构的风险外溢,就会颠覆金融业整体。从本次金融危机看,原有金融监管方式只注重微观监管,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通常将众多金融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并以实际GDP为尺度衡量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机构之间负面作用的冲击所带来的整个金融系统的不稳定。美国增强宏观审慎性监管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对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欧盟则成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作为宏观监管部门,识别、监控、预警整个金融体系内的系统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前欧美国家的监管趋势是央行和监管机构分离,这就造成熟悉宏观经济形势的央行没有监管权;而有监管权的机构又不了解宏观经济情况,这种情况不利于宏观审慎性监管。因此,增强央行监管地位,加强央行和监管机构的沟通、合作,成为新的监管趋势。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加强央行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

4、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电子交易系统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但全球化在加速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度。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要加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欧盟已着手加强成员国监管机构的合作;国际上,原金融稳定论坛升级为“金融稳定委员会”,体现了世界向国际统一监管方向努力。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还采取了监管团制度:金融机构母国监管者为主导者,联合其他东道国监管机构共同监管。

二、欧美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相对于欧美各国,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受的冲击更多的是在实体经济而非金融体系层面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不足使其得以避免外部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的高储蓄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使得金融机构不必求助于高风险、高成本的融资渠道。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严格的分业监管已经很难适应需要,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不能保障金融机构顺利度过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在由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时期,我国监管体系改革必须与此相适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及之后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结合此次危机后欧美的金融改革方案以及我国目前监管体制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是金融监管发展的潮流,不论是欧盟还是美国的金融改革方案都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趋势。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可以将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对金融集团投入更多的监管资源,做到消除监管盲区和监管重叠,切实贯彻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

2、成立金融监管局,建立统一监管模式。我国现行的金融模式仍是以分业经营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在进行混业经营,突出表现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之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这些变化使得现行的监管体制所隐含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监管大都采取机构性监管,实行业务审批全过程监管。这样,当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需要经过多个部门长时间的协调才能完成,这就会产生较高的协调成本。如果不及时对现行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就可能形成交叉监管、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的空白地带和灰色地带。

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与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的混业经营模式较相近,所以金融控股公司制将会比较适合中国的发展方向。在此模式下,结合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成立金融监管局,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专业化持续监督管理,各部门之间及时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披露,提高资产评估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协调鼓励金融创新和防范衍生品风险的关系。相比美国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如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过于松散,甚至缺位,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都不发达,中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权利限制过严。这在避免高风险的同时,也严重约束了金融市场的创新,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度管制很容易削弱本国金融体系竞争力和吸引力,导致金融资源的外流。

鉴于国外先进的金融创新经验及金融危机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教训,我国应结合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实行信息披露,保持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以促进金融创新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避免类似于由此次金融衍生品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危害。

4、建立有效的金融控股公司防火墙及风险预警机制。在向混业经营模式迈进的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建立必要的防火墙机制,合理划分内部职责和权限,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目的是减少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的传递,限制各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并控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流通。监管机构应定期向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提示,特别是对风险暴露较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双边会谈的形式进行预警。具体的设定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性地借鉴《新巴塞尔协议》,从而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5、将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目标之一。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和多样化的金融消费需求是推动金融发展的源动力。如果金融监管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而忽视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就会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而使金融业发展失去公众基础和社会支持。我国的保险产品及各类金融理财产品营销过程中的虚假宣传就是典型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当金融行为。所以只有对消费者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实行严格监管,促进这些产品透明、公平、合理,使消费者获得充分的有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信息,才能使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6、实现金融监管信息的联通与共享。对于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充分掌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部门的相关信息至关重要。金融监管信息是其进行风险评估及监控、制定相关政策以实现金融稳定的基石。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产生、传递与处理,但是如何从中筛选并获取真实且符合监管需要的信息仍是目前监管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各改革方案中力图加以改进的一个方面。

就我国而言,推进金融监管信息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支付清算体系及其信息挖掘,汇集经济交易信息,以此反映交易活跃状况、经济景气程度和经济结构变化情况等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侧面,为评估金融稳定状况提供背景;第二,金融监管当局内部及其与各经济部门之间加强信息系统整合与共享,制定明确的、有时间表的金融信息资源整合方案;第三,完善征信体系,既可以为金融机构决策提供依据,又有助于监管当局通过违约率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为审慎性监管提供支持。

7、完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危机表明,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仅在一个国家是不够的,而需要各国共同加强对评级体系的国际监管。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发达国家之间需强强合作,我国更要参与到这种合作当中去。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强了与东盟各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但是具体实质性的举措仍停留在原则性框架协议上。因此,我国需要在双边、多边监管合作中对信息共享及信息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加强,并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以促使我国金融市场向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迈进。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兆祥,秦泓波.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海外投资问题[J].焦点时空,2008.5.

[2]欧阳建勋.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张健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J].读书,2008.6.

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上海证券报今年2月4日曾率先报道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今年有望重启》,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将由发改委与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一起共同负责推动。

此外,《意见》还明确了2010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工作的其他内容:由工信部与广电总局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制订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由发改委和工信部等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盐业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措施,推动形成新型食盐供给体制和盐业管理体制;国资委牵头,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电网辅业分离可能将与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重组一起进行,四大辅业集团重组成两家:水电建设集团和水电顾问集团重组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和中国电力顾问集团重组成中国电力工程集团。

同时,电网辅业分离可能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同一网省的辅业单位成建制的进入同一电力建设集团,全国省(区、市)的网省辅业单位分在两半,分别归属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和中国电力工程集团,比如,湖北省属电力辅业单位整体划归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江苏省属电力辅业单位整体划归中国电力工程集团;另一方面,对于地市及以下层级的辅业单位以及各级“三产”企业比如电力宾馆、医院等,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按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相关政策实施改制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电网企业中区域、省级电网企业所属的勘测设计单位,火电、水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等辅业资产有可能全部被分离,划入上述新组建的两大集团,保持独立法人地位。

国资委相关人士认为,这种重组方式有助于顺应国际总承包经营模式发展要求,符合央企现状,兼顾电力体制改革和央企重组需要,避免二次重组,减少改革阻力。

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对业界来说并不陌生。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主多分离”,“输配分开”的改革方向。但是,整整八年过去了,主辅分离迟迟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甚至连主多分开都难以推动。

电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暂留在国网和南网的网省辅业单位共170家左右,净资产达一两百亿元,但利润总额并不高,只有十几亿元,倒是职工队伍庞大,达30万人左右。总体来看,是历史欠账多,社会包袱重,分离难度大。

史立山:风电企业应提前布局10MW风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今日表示,我国风电机组的技术有待提高,机组规模应当更快地提高。企业要提前布局10MW机组的研究。

史立山称,随着风电规模越来越大,风电并网、运行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他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风能规律研究,建立风电的预测,预报机制,并在运行系统中进行实施。同时,风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以保证电网运行安全;风电机组应该向更大规模发展。他表示,目前中国1.5MW机组技术比较成熟,但容量需要更快速的提高,使得陆地风电主力机组到3MW,海上风电机组到5MW,并提前布局10MW的机组研究。此外,还要研究更大范围地消纳风电。

中电联:将加大对智能电网研究规划力度

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建设峰会上,中电联行业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透露,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电力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智能电网是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电联将加大对智能电网的研究规划力度,并对规划实行滚动调整制度。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层面的能源“十二五”规划草案也已基本形成了,正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该规划中也涉及到智能电网的内容,但智能电网在规划中的具体内容还有待探讨,例如如何将信息化注入到智能电网中、如何进行技术,产品研发,形成一体化的智能电网等。

清洁能源投资 中国居全球首位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是全球最大的,这些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政策法规,但也有降低成本和能源安全等单纯的商业因素。今天,独立非营利组织“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和多利益相关方构成的“可再生能源效率伙伴关系计划”在京一份题为《巴西、中国、印度、南非企业清洁能源投资趋势》的报告,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投资现状做出上述判断。

报告显示,中国公司正准备在能源效率领域进行大额投资。接受调查的多家公司解释说,能源效率在过去多年一直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些公司一般是从1999年到2006年之间开始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战略考量。大多数公司提到,除了成本,非财务考量在能源效率投资决策中也非常重要,比如合规、声誉、节能和环保收益。

2010年,在中国最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填写了CDP信息披露请求的问卷,18家向CDP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是该报告出炉的数据基础。

接受CDP访谈的11家公司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电力),招商银行(金融)、格力电器(家用电器)、诺维信中国(制药),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产品),万科集团(房地产)和不愿具名的汽车企业、能源设备和服务企业、汽车设备生产企业、家用电器生产企业各一家。

11家受访企业中的7家称,已经制定了企业能源效率或减排计划,其中有5家提到了量化的目标。

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级秘书;业绩评估报告;撰写可行性报告

基金项目: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学生行政管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CQY2015Y016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秘书》,二级秘书是我国秘书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最高级别,也就是最高级秘书。所以在进行职业能力鉴定时,单独增加了一项“业绩实证评估”考试内容,这不仅有别于秘书其他级别[1]的考试内容,更是在其他职业资格等级考试中所从未出现过的考试方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的鉴定方式。“业绩实证评估”由五个模块构成,现就 “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第三个模块进行专题探讨。

1 考题分析

该模块主要评估的是考生撰写可行性评估报告的能力,而这也是

秘书发挥参谋作用的重要证明[2] 。可行性报告围绕经济建设项目或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就项目的必要性、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组织管理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上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应该得出一个该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当然,这里面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项目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在撰写过程中,首先要写清楚项目的背景,项目实施的相关因素和主要目的和意义;其次要对项目进行较详细的情况分析,要求列举事实,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客观、全面而准确的预测、不同类型的可行性报告在该部分通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三部分是对项目如何开展进行具体叙述,这也是方案的中心部分;第四部分对该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第五部分对该方案的实施步骤进行描述;第六部分是结论。

在撰写可行性报告中,一定会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涉及到草稿和讨论稿,但此模块同第二模块“制定工作计划、监控目标完成”不同,只需提交正式稿即可。

另在证人证词部分需要对报告和完成报告的过程进行评估,在其别要突出“收集资料”、“组织论证讨论”等方面的能力。

2 案例参考

第一部分:自述背景情况

标题:公司营销体制改革可行性报告

撰写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公司营销中心办公室

立项原由:通过营销体制重构,消除原有销售体系的弊端,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营销体系的最大功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和战略目标。

第二部分:证据内容

公司营销体制改革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背景及概况

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已具备明显优势,经济规模连续四年居同行业之首,成为重庆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企业。公司发展的总目标是:经济规模行业最大、优势明显;技术水平领先国内,追赶国际;经营管理规范高效,灵活有序;企业文化独特优秀,持续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司急需打破常规进行跨越式发展,调整营销体制与模式,实现公司制定的长远目标。

公司目前实施的营销体制是“两极销售”体系,即公司的营销职能由公司各网点和各分厂销售部门承担。这种营销体制在公司历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上效果显著。但随着市场覆盖面的增加,销售人员的增多,这种营销体制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抢夺市场、互相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公司认为应该逐步理顺营销体制,将销售力量合成一股绳,变“二级销售”为“一级销售”体系。

二、情况分析

两级营销体系具有其优劣势,具体来讲:

1.优点

(1)从某些角度来看,两级销售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分厂的积极性,每个分厂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自主性较强,并为实现分厂的收益最大化而努力;

(2)每个分厂都必须而且能够面对市场,依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动趋势调整产品及其结构,从而提高了各分厂的适应性和经营灵活性。

(3)总部员工较少,组织结构较为扁平,能节约总部管理成本。

(4)交叉销售呈现出庞大而复杂的销售网络,市场的渗透能力较强。

2.缺点

(1)两极销售,特别是分厂销售职能的体制,影响公司对市场信息的精确把握,对整体市场的了解不全面、不详实,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市场动态,除非设立专门的市场调查部门,否则相关分厂不会主动整合相关信息。

(2)两极销售体系将不利于成套项目产品的销售,因分厂销售体系和网点销售体系各自独立,协同较困难,在现在用户希望公司能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背景下,这样的结构体系限制了公司发挥整体优势,也不利于充分整合面向分销市场的销售资源,约束了有效实施对分销网络进行开发、管理与支持的能力。

(3)统一的价格体系难以形成和维护,内部价格竞争激烈,多次发生争夺客户的情况,降低盈利率,损害公司的总体形象。

(4)营销服务水平较低或执行效果不能很好满足客户需求,影响企业经营业绩。

三、项目内容

1、主要思想

由营销中心全权负责公司销售,原分厂销售队伍和网点销售队伍均纳入营销中心管理。

2、营销组织架构

营销组织架构的主要内容是:将两级销售体系下各类资源整合到统一的“营销中心”,其下成立各大区,负责各区域专门的销售业务,原销售人员根据自愿原则到加入到各大区。

3、该营销模式的关键点说明

(1)价格体系管理

分厂负责成本核算,营销中心制定出统一的产品出厂价格及其目录(根据分厂提供的成本),以及各级价格管理权限。

(2)客户开发与管理

1)老客户的深度开发与维护

在方案执行前,各自开发与维护的老客户,采取老客户备案制,由各销售人员优先负责,如2年之内该老客户没有订单,则取消其优先权。按照区域原则,各区域客户由大区经理整体安排。

2)新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新客户由各大区经理统筹安排。如出现跨区域客户,则根据业务项目总金额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单笔业务总金额1000万以下的情况

采用客户开发首先申报制,率先获取客户需求详细信息并主

动接洽客户关键人物的,可以先向营销中心申报,经确认后先接洽者享有销售谈判、合同签订优先权,后来者不得抢单。当后来者发现先接洽者提供的信息有重大失误(比如关键联系人、项目总金额、项目技术要求等),后进入者可以向营销中心提出要求参与该项目的竞投标,从而取消先接洽者的优先权。

单笔项目总金额1000万以上的情况

如果该项目业务总金额超过1000万,须报营销中心协调,组织双方共同联合竞投标。搭建专门化的公关小组,统一公关,统一行动。

4、营销费用管理

原则上营销中心对公司所有营销费用拥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四、该方案的评价

1、该营销模式的优点

(1)真正实现“营销管理一盘棋”,有利于公司的战略发展。

(2)有利于全面塑造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满意度与美誉度。

(3)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部价格管理较为混乱的现状。

(4)有助于原有两级销售体系中的销售队伍认清市场与竞争形势,把握未来销售业务的主要竞争态势与发展方向,培育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2、该营销模式的缺点

(1)可能影响分厂部分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各分厂的销售管理将纳入营销中心统一规划与管理,其管理职能重点将有所微调,从而导致分厂上上下下各级各类人员短时间内的不适应,进而对分厂生产、研发等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营销体制的变革可能会影响各类销售人员在磨合期间的销售业绩。营销体制与组织机构的变化,以及销售流程上的变化可能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大大增加,销售代表普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老客户如何维护、各部门如何联合开拓新老客户、利益如何分配等等,这些问题可能在磨合期不一定得到最优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营销效率。

五、该方案的实施步骤

改革方案主要采用内部培训会进行,培训会分四步走:

第一步:针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含董事会、副总经理以上干部、总经济师、总工程师等在内)的内部讨论会、说明会。

第二步:针对原有市场部所有人员、各网点办事处负责人、各分厂厂长及销售副厂长、等召开扩大会议,就本方案进行解释与说明。

第三步:针对原有各销售部门销售主管、销售员工以及各分厂技术骨干、财务骨干、物流配送人员等部门与人员进行方案解读,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第四步:改革方案正式通报集团公司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并组织专门会议向各部门(含财务处、人事处、技术研发中心、生产计划处、物流中心、等等)主要负责人进行解释与说明。

六、结论

该方案提出的新的营销体制改革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考虑内部人员对未来新的营销体系的接受程度,能解决销售体系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该方案将为公司销售目标的完成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证词描述

1、理顺营销体制一直是我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管理工作日益规范的趋势下,出台一份可行性报告,指导营销体制的逐步理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该考生作为公司营销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一直全程参与该项目的建设工作,对公司情况、项目的基本条件较了解,并据此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初稿。

2、在撰写过程中,该考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发出调查信息并回收反馈信息,对结论的形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利用丰富的资料,该考生参与了多次会议讨论,就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归纳整理了专家论证结果,为报告的最终编制做出了贡献。

4、总体而言,此份报告是一份结合公司实际的报告,是凝结了该考生心血和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报告。目前该可行性报告的实施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标准秘书(2006)[s].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秘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公司制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摘 要: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但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却日益突出。为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方法

绪论

随着近年来农村交通的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乡镇政府必须提高对公路养护管理的认识,以健全的管养体系为基础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本文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1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此次改革创新了模式,从传统化探索逐步开展到市场化探索。该模式主要包括3种:

1.1 分类管养模式

该模式是将县、乡、村三类农村公路分开进行养护管理。县道一般使用“招标制”或“公司制”养护模式,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挑选出具有养护经验的专业养护公司进行合同化管理。乡道则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建养护管理班组负责养护,养护班组一般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具备少量的机具设备。村道则由村委会聘请养路员,将村道的日常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完成。

1.2 分级管养模式

该种模式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建立市区)、乡、村四级管养体制,明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的资金管道,确保养护资金及时到位。除此之外,设立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专户,由交通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监管。同时审计部门定期对养护资金进行核查,通过改善制度来减少资金挪用、挤占及截流等问题。此外将养护、管理人员选调和考核奖惩上升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层次,真正把部门行为与行业行为转化为政府行为,从而促进养护效率的提高。

1.3 片区管理模式

片区管理模式就是以市(区)、县以乡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片区,每个片区在其管辖范围内实施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护管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以市区、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乡村为辅,最后交由交通部门统一进管理。

2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或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道路损伤而进行的一种经常性保养、维修和修复灾害性的管理活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就是养护资金筹措与建设管理,对原有技术标准过低的路段进行局部改善和更新。

2.1 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全国情况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主体不明确、养护管理资金匾乏、体制不健全。一些乡镇政府无力承担起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任务,而且政府部门对权责分配问题划分不明确,造成农村公路养护缺位,进而导致养护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另外“以建代养”观念使得地方政府重建轻养,部分农村公路因此处于失养状态。另外受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养护标准过低,抗灾能力过弱,使得农村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更增加了养护难度。

2.2 养护工程技术欠缺,路政管理薄弱

养护工程技术能力和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巨大的养护需求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公路养护,成为制约公路养护的一大瓶颈。由于执法人员配备不够,养护质量不高,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大量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碾压农村公路,损坏路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公路网功能的发挥。

2.3 农村设施落后,群众爱路意识淡薄

农村公路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雨警告标志,如路标、急弯路段等。同时乡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经常以路为场堆放沙、石等建筑材料,对路面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形象和正常管理。

3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乡村公路大都是砂石路面,抗灾能力弱,养护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公路养护的重中之重。

3.1 理顺管理体制

农村公路总量大、等级低、分布面广。各地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所设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县乡公路占整个公路网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可以设立独立的县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来保护农村公路。设立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其目的就是加强行业管理,所以工作人员构成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配备标准按市级每300~500km配一人,县级按每50~100km配一人。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管理专干,具体负责协调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把县乡公路的管理权限进行明确,县道公路由公路部门养护,乡道按所在区域,由乡镇负责养护管理,同时把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乡镇领导任期目标进行考核,形成县、乡、联动,全社会重视养护的良好局面。

3.2 筹集养护资金

农村公路公益性较强,养护资金需要长期投入,靠国家全包起来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多途径筹集资金。一是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中央1号文件的主要精神“多予、少取、放活”关键是“多予”,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具体可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确定补助标准,重点扶持中西部经济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二是调整养路费的投入比例。适当提高汽车养路费投向县乡公路的切块资金比例。同时,要在可能情况下,从高速公路通行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县乡公路发展,反哺农村。三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只有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与突破,要通过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改革,实现“有路必养”,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加快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同样各级乡镇政府必须改变管养观念。以现代公路管养理念为指导,创新养护管理体系,拓宽管养资金渠道、提高管养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方法来提高满足新时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需求,从而促进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孟勇.在“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7-07-31.

[2][2005]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