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第1篇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平顶山市已经推行十二年,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化,国库管理改革还需要继续跟进,才能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新常态。

具体而言,目前国库管理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预算的项目分类还不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与集中支付软件不对接,预算单位在编制用款计划申请时,往往对资金实行捆绑式的形式,出现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是否规范让财政部门很难判断。二是资金管理程序方面,缺乏预算单位与国库支付系统统一规划,拨款程序多、资金到位慢、效率不高。三是预算单位执行收支分类改革不到位。预算单位不能严格按照细化的收支分类科目记账,形成特定项目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而且记账也很混乱。预算功能分类改革过于迅速,财政财务人员很难适应。四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需要完善,要建立横向互联一体化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管理。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要求,将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根据工作实际,强化预算执行动态化管理,优化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运作。

(一)加强支付电子化制度建设。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框架不变的基本原则,在三个不改变(不改变“先支付,后清算”的支付体系,不改变银行的服务职能,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付电子化各项制度。一是要建立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信任体系,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支付电子化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财政资金支付管理体系的安全。二是要将电子化融入到日常的业务管理中,调整业务审核流程、凭证管理内容和印鉴管理方式等原有制度规定。三是要做到合法、合规,根据有关法律要求,财政部门要与人民银行、银行签订业务办理协议,组织预算单位与银行签订“自助柜面”服务协议等。同时,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机制,注重日常的监控,强化动态监控内部管理。加强统计分析监控数据和工作信息,完善多层次的动态监控报告制度,及时反映国库集中支付发现的问题。

(二)完善公务卡制度和结报制度。进一步扩大公务卡强制结算范围,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改善公务卡市场受理环境,在稳步增加银行POS机的实际拥有数量和密度的同时也要鼓励商户提高对公务卡支出的热情。增加现金监控系统,实现超比例系统自动预警或终止业务办理。同时,完善招待费、会务费、车辆燃修支出三费单独结报制度。对于日常的招待费、会务费、车辆燃修支出严格实行每项费用的单独结报,与其他支出分开。借鉴“三费单独结报”经验,探索对社会福利院、收容遣送站等有特殊工作性质的单位,实行费用单独结报。

(三)优化资金支付流程。完善监管模式,下达用款额度时直接做好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在没有实现预算科室匹配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前,加强支付人员业务培训,确保日常财务支出分类准确。建议对预算单位的支出实行分类管理:对于日常经常性的支出如工资,社保缴纳可作为最低级别的监管,原始票据可以抽审或者是不审;对于差旅费,招待费汽修这些日常支出做二级监督;对于会务费、津补贴、工程款要逐笔严审。对于预算单位的日常财务制度遵守情况也可实行分类管理,对于经常出现违规的单位不但要给予警告,下发预算单位支付业务整改通知,并且列为重点监控对象,严格审核把关其每一笔业务;对于财务制度坚持比较好的预算单位要给予通报表扬。

(四)健全预算执行信息报告和分析机制。一是开发数据挖掘和分析预测功能模块,健全系统接口程序,完善预算执行信息系统功能,报表编报速度及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分析社会日常经济走势,预测宏观经济对财政运行的影响,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力度。深入分析政策调整、基数变化等因素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尽可能地准确把握财政收入走势。三是注重加强对预算支出用款计划的管理,建立健全年度分季、分月用款计划报告制度。加强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通报力度,促进预算单位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到位率。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第2篇

政府的财政管理发展现状应用对策

前言

自“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与推广,对我国政府部门财政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从我国现阶段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受传统财政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束缚相对比较严重,导致“营改增”财政理念无法有效落实,严重制约到我国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

现阶段政府的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已取得一定积极的成效,但该体制受多种客观条件限制,在实际实施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没有明确划分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仅是对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支出责任进行原则性划分,没有对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作出更系统、更明确的划分,且各地区政府之间支出责任差异相对较低;没有合理划分政府之间的收入,该现象受我国政府之间支出责任划分的影响,导致我国政府之间收入划分方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且主体税种类相对较少,税制结构以流转税的形式为主,对划分政府之间收入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缺乏规范、总体设计的转移支付体系,导致支付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无法对转移资金进行合理的约束与控制;省级政府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对市级、县级、乡级财力调整力度有限,纵向财力与横向财力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2)财政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改革财政收入的同时对财政支出进行改革,导致财政管理工作出现不协调发展局面。从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管理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尚且处于过渡阶段,并没有完全达到改革的终极目标。例如,部门预算工作中缺乏可实施性的研究方案,对预算方案的编写不够规范,导致项目支出预算结果缺乏效益性与准确性;政府在开展收支改革过程,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处于游离状态,政府部门呈现随便花钱的状态;国库改革设计诸多资金试点环节,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缺乏完整的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采购工作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其二,政府部门对财政绩效工作监督不到位,为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政府的财政监督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忽视对财政工作的日常管理,没有针对财政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具有全过程性的运行机制;财政监督体制缺乏完善性与整体性,受财政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时间之间具有较差形象,导致财政审核工作缺乏严格性、细致性,降低监督工作的综合能效。

政府的财政管理措施与办法

(1)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为解决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提高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首先,政府部门应以支出收益范围原则为基础,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使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其次,坚持事权、财权相结合原则,对政府部门之间的事权、财权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调整,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管理权限,使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级政府均能够各司其职,落实各司其职,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其三,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对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与整合,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现阶段社会发展能够协调一致,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其四,对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与整合,对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进行理论,推动省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改革。

(2)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为确保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工作能够协调统一,需要政府部门对财政收入进行改革的同时对财政支出进行改革,使财政收入制度与财政支出制度之间能够相互统一,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首先,政府部门应对预算制度进行完善与整合,将现有预算制度作为改革基础,根据现阶段财政收入情况、支出情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利用现代化统计手段,对财政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整合,明确预算管理重点,对预算制度进行进一步深化与整合,规范预算制度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制度编制内容,优化预算编制方法,提升预算支出的有效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落实收治管理工作,全面推行综合预算编制工作,将内部收人与外部支出结合在一起,增加财政管理工作对预算工作的约束力;其三,增加国库收支管理力度,利用现代化支付方式代替传统支付方式,实现支付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与一体化,不断扩大政府部门财政工作的支付范围,构建具有动态化的监控系统,实现对国库全天候监控,提升国库资金运转效率;其四,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做好政府采购管理与职能分离工作,优化采购流程与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规模与采购范围,全面落实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其五,构建一体化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科.学评估,以结果为导向对财政管理制度进行系统评估,不断提升政府的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在“营改增”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得到新的发展与突破,與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油然而生,为确保政府的财政管理改革能够顺利开展,充分发挥财政管理工作作用,需要我国党政府部门从现阶段发展情况入手,不断对财政管理工作进行整合,有针对性的解决政府的财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的财政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为我国政府的财政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管控环境,促进我国财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1]王贺嘉.央地财政关系:协调失灵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扩张偏向[j].财经研究,2016,42(06):27-39.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第3篇

(一)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及办公设备购置。

(二)加快财政制度改革。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下大力气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启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构建财政大监管格局。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实施以营业税改增值税为主的财税改革。

(三)推进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方式,以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详细的收入信息,为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监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增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执收单位的执收行为,有效防止财政资金被挪用。

(四)改革完善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积极与州局衔接,构建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

(五)深化县级财政管理改革。以开展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载体,接受上级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全县财政管理整体提升。

(六)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强化监管,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强化预算编制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全面激活存量资金潜力。

(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国有企业监管力度。国有经济发展指标倍增,企业实力提升;实施分类管理;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加快企业重组整合;促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优化国资监管体系;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二、成立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情况

为有效推进本局各重点工作,经局务会研究决定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财政局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三、落实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及办公设备购置。扩建4乡镇生活用房及附属设施,新购15个区工委及乡镇办公设施、设备。

(二)加快财政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国库管理改革;大力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预算信息公开等改革;启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构建财政大监管格局。

(三)推进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深入调研,向州局、周边县学习非税改革先进措施;加强财政票据的管理;建立非税收入收缴银行综合考评制度;待《州州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出台后,制定本县管理办法;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合力提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水平。

(四)改革完善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积极与州局衔接,构建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按州内的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办法,完善本县企业所得税分配与管理。(责任领导:王裕清,责任人:王江华)

(五)深化县级财政管理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全县财政管理水平;接爱上级分类指导、检查验收。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 存在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要以实现公共财政导向的转型为根本原则;以一系列管理创新和绩效预算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核心内容:从夯实基础,建章立制人手,以“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一)、新源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现状

受经济发展缓慢和税源结构影响,乡镇目前仍然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实行全额拨款,乡镇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县级财政的支撑。2006年以来新源县从强化乡镇财政职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人手,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纪律,在十一个乡镇全面推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1、积极转变职能,建立县、乡财政机构。在局领导的积极争取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成立了新源县财政局乡镇财政管理局。

2、账户按规定统设。撤消了乡镇在各金融机构开设的所有账户,由县乡财局统一开设“收入待解户”,并在农村信用社各乡镇网点开设“专项资金专户”“基本支出户”两个账户。

3、资金按规定程序拨付。按照“核定备用金,乡财局审核支出,县财政监督”的程序进行资金拨付。

4、债务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对外举债。必须报县财经领导小组审批,县财政局备案后,乡镇方可借款。

5、财政票据实行统管。乡镇财政所的票据管理权收归县财政局,由乡镇财政所统一领取、统一发放,统一核销。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新路子,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积极性不高。“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实质是协助乡镇理好财,改革的着力点在节流,而不在开源,由此带来的难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县级财力无法满足改革要求而带来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乡镇财力匮乏,认为支出由县级负担了,征收积极性有所下降,同时认为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后。会削弱他们的财力权限。

(二)、乡镇正常运转与发展很难同步进行。虽然乡镇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西北部县级财力不足,而且乡镇过去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因上级突发性工作任务在预算中未安排,而出现挤占经费、申报资金不能按计划使用的现象,致使经费严重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

(三)、乡镇隐形债务难以控制。由于财力难以保证乡镇的各种需要,一方面乡镇在要“吃饭”,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欠钱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帐面债务没有增加,在无预算,无资金的情况下发生了支出,实际就产生了隐性债务。

(四)、财政资金多头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由于乡镇公共支出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为完成自身的职能都有相应的资金支出管理办法和要求。这样产生了资金多头、分散管理,不能达到财政资金有效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更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努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进程

(一)、加强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保驾护航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打造科学化、精细化乡镇财政管理机制

“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前提必须把乡镇财政所的“三权”上划,即人权、事权、财权的上划。同时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办法。一方面“乡财县管乡用”将改革与下拨经费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提高改革积极性。另一方面出台乡镇增收节支考核办法,按照不同收入水平制定相应的收入上台阶要求。在体制中营造奖励的氛围。

要围绕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建立以效益为导向,兼顾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乡镇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要完善乡镇部门预算。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实现早编预算、细编预算和综合预算。二是要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把乡镇财政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三是要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政府采购招投标。四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为突破口,加强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乡财县管乡用”体制改革。五是严格防范乡镇政府债务风险。特别是要着重在体制上、制度上和工作措施上研究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机制,不能总是充当“救火队”。

(三)、合理划分职能,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关系

本着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部门的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支出的责任。除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对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支出责任应进行明确界定。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应,量力而行,量财办事。同时,按照收支脱钩的原则,对有收费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

(四)、夯实基础,建章立制,用制度促改革

每项改革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配套措施及相关制度,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入手,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充分结合乡镇的实际,建立行之有效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预算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用制度去抓管理,用制度去促改革,“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见成效。

(五)、整合乡镇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财政项目资金存在部门分割、各自为战、管理成本高。应逐步建立以全县政府重点项目为平台,上下联动,以项目带资金,将各部门用于乡镇管理的财政资金进行深度结合,充分解决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从而达到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工作机制。

(六)、重新界定乡镇财政管理的任务,在管理上下苦功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后,由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型”向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社会服务型”转变。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应为:(1)负责编制乡镇财政预决算和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及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工作。(2)负责各项农业补贴资金兑付发放工作。(3)负责支农项目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4)负责乡镇财政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和监督。(5)负责村级财政补助的专户存储、核拨和监督管理。(6)负责有关对农民生活的财政性救助、福利补助等资金的审核发放服务工作。(7)负责乡镇村组集体财务会计核算和记账服务工作。(9)负责对乡镇政府和所辖行政村的债权债务工作。在工作任务明确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面下苦功。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级 财政监督 难点及对策 浅析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大,如同巨人有一颗强劲的心脏,为全身供应健康、充足的血液,以促进整体和谐进步。血液所向,均为财政监督的范畴,县级财政监督更象是这个供应网络的终端监控设备,默默的发挥着保障县域财政资金安全和维护财经秩序的作用。

一、目前县级财政监督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财政监督工作是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建立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为完善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提出政策建议,为严格预算分配、保障政策执行、加强增收节支、维护财经秩序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工作。

二是机制建设还不健全。县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财政监督往往在财政管理后期才介入,对财政管理前期筹备、中期执行的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财政监督参与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的监督力度不够。对财政监督缺乏长远打算、工作模式与方法单一的结果就是使财政监督陷入被动境地。

三是监督手段比较落后。随着各行各业电算化系统的覆盖面逐渐扩大,相比之下财政监督检查的信息化水平偏低。一方面是对不同系列的财务操作平台比较陌生,检查中仍以翻阅纸质账、簿为主,经常出现科目打印不全和缺张少页的情况,影响检查质量和检查准确性,另一方面是缺乏专用的财政监督软件,财政监督效率亟待提高。

四是监督队伍还需加强。一方面是人员配备不够。以某县为例,编委定编人数为七人,实际在岗人员只有四人,其中两名还是不在编的上挂学习人员,人员问题直接影响了监督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是培训机制不完善。县级财政监督干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一,人员基本上都是由财政系统内部选拔,原来也多从事的事业单位会计或单位预算会计。

五是横向协调机制不畅。财政监督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一方面是各业务机构在履行相应监督职责时,专职监督机构在整个监督工作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与审计、纪检监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县级财政监督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大监督的思想。克服为检查而检查、为应付监督而监督的小地域思维,建立纵观大局、服务大局、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格局。紧紧围绕县级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突出监管特色,有重点地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的有效模式,形成长效监督机制。通过财政事前监督,可以抑制和防范在计划、决策等工作中将会发生的错误;通过财政事中监督,可以对存在于监督客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修正;通过财政事后监督,不仅可以有效地制约监督客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还能通过对监督客体经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规范财政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合理建议。具体可采取“建项报告分项建卡跟踪监管责任监督结项归档”的单项监督管理模式,并将其纳入财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内容,从制度上保障全程监督、无一遗漏的长效监督机制。

三是探索搭建县级财政监督信息化操作平台。高度的信息化可以降低财政监督的成本,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我们要以“全方位、高效率、规范化、高标准”的要求来建设这一平台。

收入监督方面:一方面要能够与非税收入管理局票据管理系统和非税收入入库系统共享数据,以便于在检查中对检查对象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与国、地税的实时入库系统进行对接,及时掌握县级税收征管质量,动态杜绝混库和违规退库等问题,对县级财政收入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在支出监督方面:做到对项目资金,特别是重大项目资金的数据跟踪,对社保、扶贫、三农、义务教育等重点、热点资金的账户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或实行网上报告制,在专用的监督平台上,由资金使用单位向专门的监督机构报告审核后,才可获得资金调度权,从被动监督转为主动监督,保证财政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重心得到落实。

在会计监督方面:严格按照《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及处理处罚标准,与会计执业管理机构信息对接,即时检查会计执业资格,着重搭建“四不实一违规”的信息监督平台,即资产不实、所有者权益不实、利润不实、信息披露不实和其他违规问题,结合湖北省《财政部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即时对发现的问题作出标准化的裁量。

在内部监督方面:搭建内部重大项目支出和预算拨付进度信息监控平台,即时或定期报告,达到中期跟踪监督,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四是建立长效的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县级财政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财政监督的干部队伍作为落实监督的执行者,直接影响着监督质量与管理成效,紧抓监督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有助于搭建长效培训机制实体框架以及稳定提高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