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干部的作用极为重要。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保守,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广大的大学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作为直接与群众进行接触的大学生村官,更能了解民情,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自身的知识面广、思路灵活等优势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二)村官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舞台
虽然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农村的发展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献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当村官,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现状
随着中央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这条道路,就江苏省来说2008年全省大学生村官仅1000余人,而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5000多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到来,这一数字还将会继续增长。
在多数地区,大学生村官大致可分为文职型和创业型两类。文职型主要从事一些档案管理、文件撰写、通讯之类的工作,和村民的直接接触相对不多。矛盾调解等直接接触村民的工作,由于阅历、背景以及农村人际等实际情况影响,他们也没有能力经手解决。很多村支书也都表示,大学生的到来,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对农村工作在计算机、文字和法律方面有了较大的补充。创业型的大学生村官主要通过将创业同自身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本着年轻人的激情,利用网络等途径的优势,使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成为可能。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及发展意见
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刚刚起步,按照国家的政策,为了缩小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落差”,营造有利于成长成才的环境,将大学生“村官”全都安排到交通便捷、班子战斗力强、工作环境好的村。但是,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的突增,农村剩余富裕村庄锐减。这对后来的大学生村官挑战更加严峻,但同样由于此种环境,也给了大学生村官更大的机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于新近到岗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通常都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让他们从一名学生角色向村民们值得依靠的村官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给大学生村官以帮助,使他们快速进入工作角色。
2、不熟悉农业生产知识。虽然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出生农村,但调查显示:只有23.4%的大学生村官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农业生产知识,52.6%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生产知识存在模糊认识,而剩下的24%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生产知识一无所知。
3、在村民中无威信。新到村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以及与村民的沟通了解不足,多数村民对其并不信任,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尽快树立形象,赢得信任。
(二)对新到岗的大学生村官在过渡期的建议
大学生村官需要主动适应当地环境,而不是当地环境和广大村民去适应大学生村官。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任职的村子所在县以外的地区,甚至很多大学生来自外省。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怎样去融入当地环境是大学生村官首先要做的事。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内,在与村民沟通过程中是使用普通话,调查显示:90.3%的大学生村官都认为普通话拉远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能讲当地方言的大学生村官更受广大村民的欢迎。这就是说为了能更好更快的在村民当中树立形象,拉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学好当地方言,主动地去适应当地环境,融入广大村民。
四、大学生村官前景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我国基层领导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投身农村热潮的到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在基层政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进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显现出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做出了贡献。同时大学生村官充实了干部队伍,给基层领导团体注入了新鲜血液。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多数村官在各自岗位上已经崭露头角,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未来几年,大学生村官岗位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样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优惠,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村官”行业。虽然大学生当村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村官岗位甚少,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势必使岗位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村官选聘人数的突增,农村剩余富裕村庄锐减,对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挑战更加严峻。
(三)大学生村官将从文职型向创业型转变
“冷”“热”不均、“温差”较大的村官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不输入,人才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热”“三冷”的局面。
第一是上级热、下级冷。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大大缩减已有的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大学生村官安置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是媒体热、家长冷。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媒体对大学生村官往往重墨浓抹。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因为孩子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苗,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哪能放心?
第三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在很多书情上处于对立的两端,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化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赞成,但内心却很是惧怕。
过去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似没咒不清楚,非官非民,角色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民,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位置。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选聘结束后一般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农村广阔的天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人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结合农村实际让大学生村官有恒温、有恒心
让农民满意,大学生村官也满意,其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由于目前小少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制度不配套,导致许多下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成了闲置设备,都快成了闲人的代名词:除了部分被媒体热炒的明星大学生村官外,大部分的村官是不是真正地发挥上用场,如何让他们人尽其才,应该好好地总结与探讨,不能形式主义至上,使大学生村官计划最后成了出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面对河南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两成多的村民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很一般,挂闲职。考察目前已有大学生村官的村,很少真正让大学生担任一村的领导职务,多数只是让他们以助理身份“协助两委工作”。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村官就此成为“摆设”,成为当地“歧绩”工程的一部分,而不能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对目前我国社会的积极意义毋庸多言,现实中的困境只能依靠发展的手段来逐步解决:结合我国国情化解村官难题,促进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总体上来说就是要从“农民本位”角度,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农村地区发挥实际效果,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能够让农民满意的“村官”。具体来说,有三种解决途径:给培训,带项目,给资金。
首先是要加强上岗前培训与前期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更能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突出批评就是所学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离,未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求。这与我国大学教育重书本、轻实践,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息息相关,需要从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本身加以改进,在高校层面上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出更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2008年,河南农业大学创立了全国首个专门培养村官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在河南农业大学新学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开设的“农村发展与管理”成了最“吃香”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而上线人数达到931人。这个专业是为农村培养大学生“村官”而设,在全国尚无先例,受到学子们的追捧。相信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将来走上村官岗位后,应该能更加适合农村的“气候”,进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次,鼓励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地区引进项目和资金,切实满足农民要求,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在这方面给村民带来收益,是最受他们欢迎,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大学生本身的信息和资源优势,也使得他们在这方面最容易发挥作用。已有的实例显示,在农村地区干得好、待得久、受欢迎的大学生,大多是能够为当地带来项目,引导当地村民致富的人才。
通过引进项目带动农民致富,既能较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需求,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又能使大学生村官有所为,在农村地区发挥价值,并获得农民认可,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用得上”、“留得住”。
最后,仿照“留学生创业基金”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基金和相应政策支持。
一、涌泉镇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基本情况
自XX年2月以来,我镇先后选聘大学生村官20人。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培养使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离职的7人中,有1人进入镇领导班子,4人进入行政事业单位,2人进入国有企业;在职13人中,有1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3人担任村民委主任助理,5人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1人创办了“网络餐厅”。这些大学生村官大多是涌泉本镇人,熟悉本地情况,能快速融入所在村,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宣传农业农村政策、献计献策村务管理、引导村民增收致富、调解村民矛盾纠纷等工作中发挥了有力作用。
二、涌泉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涌泉镇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工作,坚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使用模式,努力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鼓励他们发挥个性特长,多元多向发展,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骨干力量。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分层分类,因人定岗,明确大学生村官培养方向
大学生村官拥有不同的学业专长和个性特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科学分类是关键。涌泉镇结合大学生村官聘期的不同阶段,因人制宜、多次微调,科学制订每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方向。对首次聘任的大学生村官,遵循“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原则,综合考虑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选派村的实际安排工作岗位和职务。如:将土建类专业的选聘生徐云安排到康居工程建设任务较重的小炉头村;将爱好摄影,懂市场营销的周达贵,安排到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兰田村等。这样的安排,为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优势创造了有效平台,徐云协助村里完成了农民建房40间,周达贵将兰田山起名为台州市的“香格里拉”进行宣传,带领村民建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山度假休闲。从选聘的第二年开始,大学生村官对基层工作有了切身体会,镇、村两级也对大学生村官加深了了解。涌泉镇在综合评定各人个性特征、兴趣志向和发展潜质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村官划分为社会管理、便民服务和创业致富三种类型,安排到合适的岗位短期挂职锻炼。对聘期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村官,我镇着重考虑出路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竞争力。同时,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自由空间,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
(二)导师帮带、创业帮扶,促进大学生村官快速成才
大学生村官一出学校大门,就跨入广阔农村舞台,缺少工作经验与资金技术,导师帮带、创业帮扶是加快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我镇拓宽视野,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帮带导师资源库,在镇机关、行政村、企业等不同领域选聘了全国劳模孔先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金铿等优秀人才20多人,有针对性的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指导。
对社会管理型大学村官,列为党政后备干部及村两委干部预备人选,由镇班子成员担任主要帮带导师,着力培养组织协调和行政能力。同时,积极放手让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级具体事务,对部分优秀的,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们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积累经验、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项玉君先后担任村情复杂的炉头村、横路村党支部书记,极大改善了两村面貌,被提拔为涌泉镇人大副主席。
对便民服务型大学生村官,着力培养为民办事的专业技能,由机关事业单位业务能力突出的干部担任主要帮带导师,指导业务工作开展。并安排到镇“三中心”,便民服务窗口等进行轮岗,加强实践锻炼,熟悉工作流程和性质。通过结对帮带、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等形式,提高大学生村官专业技术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蒋雅君、夏玲芳、冯兵胜大学生村官考入了事业单位队伍。
对创业富民型大学生村官,提供人员、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热情。一是建立创业顾问团。聘请优秀企业家、农村致富能手等担任创业导师和技术顾问,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引道路,随时解决村官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二是建立学习平台。组织参加syb创业培训,开展创业大讨论,促使大学生村官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同时,在“忘不了”专业合作社、梅尖山橘场、葆隆食品等企业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学习水果种植、管理及合作社经营等技术。三是提供创业帮扶。与市人劳局、市农村信用联社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大学生村官创办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目前,我镇大学生村官共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创办网络餐厅1家,农家乐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三)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规范的管理是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今年,我镇出台了《涌泉镇大学生村官分类培养十项制度》、《涌泉镇大学生村官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十项制度》对镇、村、大学生村官各自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分共性项目、个性项目、组织评价和群众公认度、奖励加分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了镇、村两级重点工作和大学生村官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民主监督、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全面考察大学生村官打下了基础。同时,我镇按照跟踪考察、动态管理的要求,对大学生村管实行工作周志、实绩月评、季度检查、年终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与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践来看,我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较好作用,培养使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镇历届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仅1人是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其余都是通过任命的方式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民委主任助理。在工作岗位上缺乏村民认同,在目标任务上没有明确要求,以致个别大学生村官镇、村安排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工作“文书”化,承担了大量应当交由村文书完成的事务性工作,如做会议记录、建工作台账,报送材料等琐碎事项,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官的成长。
二是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动机有较强过渡化倾向,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不景气、高校扩招等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双重驱动下,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目的性更加现实和功利,多数人将此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对自身的大学生村官身份缺少认同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们在思想上扎根农村,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大学生出路选择有待进一步拓宽。明年2月,第一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就要满两个服务期。往后,历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要逐年有序流动。从我镇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选择还比较狭窄。大家都将目标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考试,大学生村官无一例外都会报名参加。在其他出路上,有5人正在尝试自主创业,1人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任职,至今没有1人以自主择业的形式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他们出路问题的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涌泉镇对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是要设岗定责,强化培养。大胆给大学生村官搭台子压担子,根据他们学历专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结合所在村实际,参与村级班子实质性分工,每个大学生村官至少独立分管一条线的工作,让他们直接参与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能力,树立威望。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配强导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在他们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多教方法、多出点子,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村官,角色,乡村治理
一、现状概述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在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生机活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涌现出了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但从当前各地反映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村官在职业发展和工作适应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参与相处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模糊、职业发展受阻、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二、参与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不断发展中的制度,除了就业压力,政策性资源是吸引广大村官参与其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当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集中在在岗三年的保障制度,而对于村官三年之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开始关心“以后怎么办?”,“考不上公务员怎么办?”这样关乎自身前途的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政策变动性比较大。所以,在政策不明朗、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存在后顾之忧。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因而他们很难沉下心投身基层。
由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意向表中,有64%的选择是报考公务员,而在北京市首批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后去向表中却只有19%的人可以进入到公务员系统中,也还有10%的人尚未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被解除,尚不完善的保障制度使得村官制度的持续性受到质疑,在自身的发展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会下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备考公务员或者跑关系上,客观上减少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可能。
(二)借调身份。相关调研表明,借调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政府“截留”大学生村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截留”是乡镇领导的安排,被动的截留;有的“截留”是因为基层政府人员不充足,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强,留在基层政府、又不用支付额外的工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自身以及基层政府是有利的。但这却违背了政策的初衷,会导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不“接地气”,远离乡土,脱离群众,根本无法实现参与乡村治理的目标。
(三)游离乡村“圈子”之外。中国的乡村社会有浓厚的家族乡土情结,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圈子组成的,离中心越远者,关系也就越疏远,这种圈子的核心是“人情”、“面子”和“关系”。大学生村官是外在的力量嵌入于乡村社会中,在村民看来就是“圈外人”。与土生土长的乡村干部相比,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疏远,而自身存在的“上山下乡”短期锻炼的观念和村民眼中“非官、非农民”的圈外人身份,使他们更难嵌入乡村社会关系中。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层面都使得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则较低。
三、参与治理难题破解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身份如何,具有哪些明确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庄工作的开展及大学生村官价值的发挥。大学生村官是从城市的高校毕业后通过考试选拔方式产生的,他们既不是具有本村户口的村民,又没有在《村委会组织法》中有着明确的说明,那么在日后的村委会选举以及其他的村委领导工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非常模糊,并没有在村民心目中获得权威的认可,这样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想真正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就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提供法律依据,从而增强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信任感,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庄工作中扫除了相应的政策障碍,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对村庄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监管。由于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庄的工作年限是三年,但是部分村官并非愿意扎根农村亦或者前途担忧等原因,在三年合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义会选择回到城市。以这种过度心态对待村官这项工作,就会出现走马观花、工作不积极的现象,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监管机制。做到从村官选拔筛选偏向有意愿扎根农村的大学生,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高质量高水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监督和考核,通过日常考核,在县、乡、村三级组织结构的联合下、严格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汇报,共同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建立选拔制度,对考核优秀的,可推荐提拔。
(三)理顺村官村民关系。大学生村官要利用好身边的政治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需要大学生村官善于解读政策,善于利用资源,主动的融入到“圈子”中去,虽然没有先天的本地人优势,但是同时也没有利益矛盾,因此融入群众非难事。这种嵌入是双向的、互动的。乡村社会行动者同样要适应大学生村官,嵌入大学生村官所代表的现代化社会关系,村民、村干部等同样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只有发挥不同主体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我街道从2008年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先后共招录过13名,其中4名已经离开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现还有9名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时间最长的为6年。9名村官中,实际在村工作的有5名,4名在街道科室工作,有3人目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可以说,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这个年轻的群体对街道、村、社区工作发展发挥很大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传播了新观念,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基层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二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基层工作注入了活力。三是带动了基层社团组织的发展,尤其是公益活动的发展,目前我街道已拥有市级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4个。在服务地方建设的同时,基层的广阔舞台也给大学生村官的进步与发展带了很大帮助,使其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如__区大学生村官公益联盟法定代表人__荣获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市十大杰出青年,__村大学生村官设计的防走失二维码徽章,发放给老人和孩子,成为服务群众的新载体,还得到了《__日报》、《__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报道。
(一)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适应性还不够。一是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大学生们大多是从家门到校门,他们接触基层尤其是农村社会不多,对于到农村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一旦来到农村,理想与现实出现很大差距,巨大的心理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村民或村委的认同。有些村民可能对大学生村官不太理解,觉得他们是“外来户”,心理上拒绝接受他们,导致在行为上排斥他们。另外,有些村委会成员还不是很信任大学生村官,不愿授权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也不会全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三是对基层的风俗习惯不熟悉。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参与农村社会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他们对农村政策法规可能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一无所知,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是身份定位还不明确。虽然我街道的村官都在各村、社区担任了书记、主任助理职务,然而事实上他们在基层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目前他们的工作仅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村主任打打杂,跑跑腿,扮演“秘书”的角色,上级政府借调村官们去打杂的事时有发生,更多的是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身份。二是自身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思想,但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村官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有的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能脚踏实地地沉到村里工作;有的对村民的需求并不真正了解,与群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有的眼高手低,自以为本事很大,不愿意做琐碎的小事。三是受制于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实际事务、问题时往往显得能力和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而且他们年轻气盛,不够成熟稳重,思考问题容易可能脱离乡情、村情,加之部分村民传统的宗族观念和排外思想的影响,甚至有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对地方语言还不通,使他们难以真正融入村民当中。所以,他们在任职之初,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或无助的状态,进入角色慢,难以迅速开展有效的实际工作,久而久之便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村官未来发展出路还不够明确。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出路”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与困惑。一是制度设计安排不明确。目前,“当村官”还只能看作是一项权宜性安排,聘用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通道。基层的干部也容易习惯性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过渡,流动性大,不能安排重要的职责和岗位,村官往往成为哪里缺人去哪里的“临时工”,在村、社区一般成为“跑腿”处理“台账、文字”的代名词。所以从上到下,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这使得村官对期满出路充满了迷茫,不得不在岗位时忙着准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找其他合适工作,寻找新的出路。二是职业发展前景不确定。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时间不长,各项制度、措施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尽管政府在村官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上得到兑现的可能性就要大打折扣。任职期满后一旦选择重新就业,则面临着就业渠道不畅、几年的村官工作经验难以移植到其他工作岗位上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法律瓶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大学生村官由于户口不在所服务的村故不能参加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三是对村官的管理不到位。名义上,区、街道、村社区都可以算是大学生村官的直接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培养上没有真正明确责任分工。在选拔时缺少与基层的沟通,不了解农村的真
正需求,致使下派的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用人单位也热情不高。(一)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事实证明,角色的模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效。自2012年实行村官享受“特殊编制的全额事业编制”以来,村官的收入和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从短期看,大学生村官获得了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这也使得大学生村官对留下来有了一定的信心,但是,这还不能认定这种留下来是一种长期的愿望。导致村官身份上的尴尬,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身份。村官到农村到底是干什么的?大部分村官对自身还没有明确清楚的定位。大学生参与基层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帮助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打打杂,跑跑腿,而应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基层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所以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明确村官身份,安排适合的位置,使他们有发展空间,能发挥所长。引导村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坚定胸怀服务人民、服务基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转变择业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及时合理定位自我,利用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村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村官科学动态的管理
1.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和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聘既有能力又有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基层需求,结合当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而不是简单的分配,基层对那些能安心扎根基层、用心服务基层的大学毕业生还是非常渴求和欢迎的。
2.建立切实可行的使用机制。一是做好结对“传帮带”工作。大学生刚刚开始农村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为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很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固定的“一对一”帮带对象,帮助大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二是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应督促有关村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的主要工作和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
3.加强培训促进村官专业化。针对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优势难发挥和横向交流沟通不够等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培训制度。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做好岗前培训;以村务管理、村际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为重点做好岗位培训;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做好后期培训。要整合教育、科技、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培训渠道,设置大学生村官课程模块,通过大学生村官论坛、乡村干部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交流学习。
4.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退出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久性、稳定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退出渠道,避免盲目地承诺难以实现的优惠条件。关键是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不同种类的大学生村官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建立一套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绩效考核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发放地方补贴和职务任免的主要依据。要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如建议设计“荣誉村民”或者出台有关规定或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村官将户口转移至工作地等渠道,使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保证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原则下的正常选举任职;对要求就地创业的,要在考核的基础上,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每年安排一些合适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