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的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险控制理论;风险评估;电力安全管理;电力风险;电网运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180-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89
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愈加依赖于电力系统,当今社会,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正常运行,在电力产业规模不断增加、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对电力系统自身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安全管理具体涉及到电网安全、电力设备安全与员工及其他人员人身安全三方面,从事电力系统研究的学者专家与实际生产中的一线工作管理人员也多从以上三个角度来优化管理工作。在当今电力企业中,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新技术的引入、更加规范企业内部人员操作技能与规程、员工定期培训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保证电网更加安全稳定运行。而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来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深入了解与掌握当前电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概率进行评估,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一些有效防控与管理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对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与降低人身事故概率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当今国内电网安全风险原因及识别、电网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及风险评估引入等方面,探究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日趋重要的作用,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电力系统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特点鲜明,故不同地域下电网表现出的风险隐患可能不尽相同,而通过对我国南网及国网某些重要区域电网安全运行的分析,认识到其中一些共通的潜在问题,具体有:
1.1 电网结构问题
由于地市传统建设及规划并不均衡,且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与电力负荷分布及增长特点的关联性,使许多地区电网结构布局及负荷分布不科学,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地区极易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
1.2 电力设备自身风险
电力设备在设计、制造、原材料或生产安装等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而受负荷、外部环境及器件老化的影响,设备都可能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电网整体运行。
1.3 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的环境问题现已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侧重点,其防控与治理难度都相对更大。近年来全国极端天气增多,暴雪、暴雨、雷击、大风、雾霾等严重影响着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而类似于电缆隧道等基础性电力设施,由于部分建设年代较为久远、标准较低等问题,造成现在结构产生了保护层脱落、钢筋漏出甚至部分坍塌等现象,都严重影响了线路安全。
1.4 电力系统体制机制建立不完善
从系统整体看,首先,有些职能的划分并不清晰,尤其是一些行业管理机构与监管部门在一些领域存在交叉监管问题与遗漏管理问题;各部门间往往仅落实自己单方面的职能,虽然使其工作能高效有序进行,但缺少了内部联动机制,使需要协调配合的区域有一定的发展限值,从而构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随着电网结构的扩张,使电力企业的巡线护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困难,全范围、全时段的不间断巡视机制并没有执行到位,间断性的巡视工作加重了部分地区的安全隐患。最后,电力企业的职能效力有限,对某些运行隐患只能进行提醒与告诫,并没有真正的执法权,从而并不能有效保证电力安全。故电网企业与市区政府的联动机制应继续加强,使治理工作更加深入与高效。
1.5 外力破坏电网设施问题
电力系统遭到人为等原因破坏的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首先,类似在电力设施保护区进行施工作业、占地建房置物、汽车撞杆、偷窃电缆等电力设施及进行其他活动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是引发电力运行故障及引发停电等问题的主因。其次,类似老鼠等动物啃咬及攻击电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此类问题的防控是电网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
1.6 电力应急预案操作性有待提高
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且近年来的大规模停电现象发生次数较少,电网运行也较为稳定。故电力应急等预案仍处于常态的应急处置模式,操作性过于简单与理想化,并无较强的针对性,使在真正发生问题时的风险性增强。类似于2008年冰灾导致的大停电,海南大停电及近年的深圳市发生的较为严重的停电之后的处理办法,都不同程度地说明电力企业对应急预案的规划有待提高。
2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
加强供电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及社会整体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针对风险管理工作,电网已经开展并逐步深入多项工作,并在实施中已突显成效,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
2.1 对电力系统运行进行风险评估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在近年的电网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其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判断、分析与评估,并借此掌握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进而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主要围绕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电网外部环境及内部员工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给出风险级别,并结合保电范围及特点给出相应的治理保障措施。其对消除电网隐患、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可靠运行都有着重要价值。
2.2 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负荷不断变化,当负荷超载时,需要更加做好电力调度工作,合理分配疏解负荷,尽量防止因电网过载超载而造成的电网解裂甚至更大规模的垮网现象。故随着各地区负荷特性及电网运行状态,合理优化调度方式,仍是电网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3 对运行隐患进行排查治理
针对运行隐患的排查,其一,在调度侧利用高新技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动态监测,通过对实时数据的分析判断安全隐患;其二,通过视频监控、电子脉冲围栏等技防监控装置对电力设施进行全天候远程安全防护监控;其三,加强电网运行外部排查力度,利用专业巡线及执法人员对运行外部环境进行监督,重点排查违章机械作业及施工等现象;其四,利用互联服务联系广大电力用户及群众,对其反映的电网问题及隐患引起重视并及时处理;其五,加强与地市政府之间的联动关系,借助其行政与执法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安全隐患的快速治理。
2.4 对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的进一步完善
电力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地域特点及功能性质,以专业化管理的角度,依据国家与地区的政策法规,不断探索,完善、规范与细化适用于自身的管理规定与管理方法。类似于风险评估规范、技防安防规范、安全生产规范、工作操作规范、隐患排查规范等制度,需要在专业的研究与实际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并不断加强执行力,杜绝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2.5 进一步落实及完善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电力企业需要对人防、物防、技防“三防”措施进一步落实,加大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构造更为严密的安防体系,进一步预防电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大型的突发事故,继续从专业角度及地区特点完善应急预案,并在企业及系统内部进行针对性的模拟实操,提升应急队伍的事故反应及处置能力。
2.6 加强对电力用户进行安全教育及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对电力用户,尤其是对大型重要电力用户的内部安全教育与安全隐患检查,是新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任务。通过对其进行电气设施定期检查、安全试验及编制预案等工作,将电力用户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以报告形式进行反馈,并督促其整改工作,对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
4 结语
电力系统的风险理论对深入了解与掌握当前电网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针对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当今风险评估工作,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也需要今后电力企业不断加大投资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罗凌霄.浅谈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电源技术应用,2013,(8).
[2] 张勇.完善电力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
[3] 万有胜.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思考[J].通讯世界,2015,(9).
[4] 高萍,于克栋.电网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构筑
[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月报,2012,(1).
[5] 曹云,徐卫亚.系统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J].中国工程科学,2005,(6).
[6] 侯慧,尹项根,游大海.基于风险分析矩阵的电力系统风险评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电气工程论文集[C].2008.
[7] 陈永进,任霞,黄雯莹.考虑天气变化的可靠性评估模型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21).
[8] 陈曦.基于风险理论的电力系统静态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 张丽英.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电网安全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
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风险评估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对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状况进行“把脉”,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手段,而不是传统管理被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意义
(一)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由于自身的特点,电子文件的风险始终客观存在。档案工作者的努力目标就是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电子文件进行风险评估,能够对电子文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可能威胁电子文件的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及时应对。因此,风险评估对档案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是传统档案管理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风险评估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利用科学的量化标准,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风险的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实行风险评估能够使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把握电子文件存在的危险和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改进管理方法,理清管理思路,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电子文件管理水平。
(三)风险评估是实施电子文件安全等级保护的必然要求。要对各类电子文件实施安全等级保护,就要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开展风险评估,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安全预测,科学定级,分级管理。
(四)风险评估是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安全工作的发展,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也从单一的技术手段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体系,科学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评定依据逐渐成为风险评估的必需。由于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利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制订了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标准,并将之作为行业的技术性法规。电子文件管理广泛开展风险评估,有利于推广信息技术安全保护标准化,有利于促进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是实现电子文件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二、电子文件风险评估工作的困境
(一)风险认识存在偏差。电子文件已经成为档案产生、保存和管理的主要形式,由于其自身特点,各种各样的危险始终紧随着电子文件,但许多人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识却存在不同偏差。有的风险意识薄弱,认为传统纸质档案对保存环境要求条件高,需要预防微生物、虫害、啮齿动物等的损害,还要时刻注意光照、温度、湿度、灰尘等因素,而电子文件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保存简单、利用方便,一劳永逸。也有的认为电子文件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必然面临不可读、失真、黑客等威胁,且一旦造成损失,往往是荡然无存又无法挽救,其风险无可避免。也有的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十分先进,只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采纳先进的管理技术,绝对能够避免电子文件的风险。正是因为存在对风险认识的各种偏差,导致管理者和利用者没有科学、正确地认识电子文件的风险,或者麻痹大意,或者失去信心,或者陷入一味追求绝对安全的误区。正是因为存在各种对风险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活动。
(二)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滞后。一是没有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队伍。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是一项专业化非常强的工作,我国有一些风险意识较强的已经尝试开展风险管理,但仍然没有一支专业的风险评估队伍。二是评估标准亟待完善。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自主定级,自主保护”的原则,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定级标准,严格执行,确保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但我国大部分目前尚未制订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标准,没有真正执行电子文件等级保护的规定。三是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四个基本环节。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但评估的结果必须与风险管理的其他环节紧密结合,特别是要具体指导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活动。由于电子文件风险管理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真正实现风险评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三)电子文件管理停留在传统安全保护阶段。电子文件是档案管理的特殊对象,一些档案工作者没有认识到电子文件既是“档案”又是“电子信息”的特点,管理停留在传统安全保护阶段,没有采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给电子文件管理遗留下不少安全隐患。一是管理过程缺乏全程性,认为保护是电子文件归档后的任务,没有意识到电子文件形成和利用中存在的风险。二是安全管理停留在静态、被动阶段,没有根据电子文件的发展和单位管理体系内部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三是大多数没有积极引入远程技术、异地备份、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加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
(四)信息资产安全形势严峻。信息资产的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电子文件已经逐步取代纸质文件成为主要的档案载体,储存着数量庞大的数据资产、软件资产、师生信息、科研资料等。由于电子文件的特点,信息资产存在着高风险性,往往一被泄漏就失去资产包含的价值。许多资产管理者和档案工作者低估信息资产的价值,忽视电子文件信息保护,导致信息资产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三、基于风险评估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
(一)以风险管理规划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规划能够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有利于今后电子文件管理的持续、有序、顺利开展。应根据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制订电子文件风险规划,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实施目标、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工作内容建成一个基本框架,进而确立和完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
(二)以风险评估标准规范安全管理策略。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策略就是针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全局性、基础性、系统性问题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是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策略是否科学、合理、适宜,关系着电子文件管理目标和任务能否顺利实现。风险评估标准是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工具,直接决定了安全评估的结果,为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提供了操作性指导,因此也影响着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策略的制定。电子文件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定既要建立在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颁布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又要结合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具体情况,兼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达到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策略的战略指导和操作规范。
(三)以风险评估结果引导安全管理工作。电子文件风险评估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最主要是评估的结果对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风险评估能够初步识别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风险及造成因素,并根据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应对措施,引导今后的管理工作。
(四)以风险应对策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电子文件风险评估的根本目的是预测文件管理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损失。为了保证电子文件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电子文件风险应对策略必须对信息资产管理、文件管理和业务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根据风险因素选择采用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或风险接受等五种基本策略应对风险。一个优秀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根据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文件管理的方法,通过风险应对在实际上不断提高文件管理体系的科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熵权;层次分析法(AHP);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87-05
水利基础设施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行长期建设。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产出难以量化,回报周期长,政府垄断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低和质量差。因此,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来说,引入PPP模式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因此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多风险评估所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大多数因素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使用单一的目标函数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将信息熵权与AHP法相结合,构建多风险评估的信息熵模糊AHP评估模型,为这类多因素风险评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PPP模式的主要风险
在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上采用PPP模式,一般都会面临生命周期长、实施过程复杂等问题,并且在整个项目的运营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类风险。结合实际情况,目前主要的项目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过程中,因为无法实现目标或者违反法律要求,而造成一定损失的风险。规范的法律制度能够有力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反之则会阻碍项目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慎重看待。而由于 PPP模式在我国还未普遍运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还比较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法律风险成为影响和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风险之一。
(二)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以其不可控性、周期性以及共沾性三个特征成为影响和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之一。所谓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并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以及人类生命安全的风险,比如地震、水灾、火灾都属于自然风险的类别。由于自然风险一旦发生,所涉及影响的对象往往最广,其不可抗力的特征令自然风险无法控制、无法预见,更加无法防范[1]。
(三)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益失衡从而加剧社会风险的发生,它有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危机。本文中,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和公众对项目反应所带来的风险。公众反应所带来风险常常表现在项目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原本就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如果公众的反应比较负面,那么必然会给项目的开展和建设带来阻力,政府为了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和保障公众利益也会干预项目的建设。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和市场收益不足。市场需求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了需求的变化,随之给项目的收益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或者损失。而市场收益不足主要是指项目运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私人机构独自承担了亏损。
(五)建设风险
任何项目都存在着建设风险,这类风险通常包括建设成本超出原定计划和未能准时完工等等方面。建设成本超值风险往往是由于原材料的上涨、项目设计的中途变更以及未能预料到的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成本超出预算;而延迟完工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建设运营的时间超出规定期限,造成项目进程的滞后,其中影响完工时间的因素可能是项目运营方案不合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等等。
(六)运营风险
PPP模式的优势之处就是可以引入私人机构与政府合作一起开展项目,将私人机构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等等引入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私人机构的加入既带来益处,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在项目开展阶段,私人机构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 PPP项目每一环节,比如管理水平经验不足、出现生产故障等等,都有可能降低服务水平或者影响产品质量,随之带来运营方面的风险。
二、基于熵权的AHP模糊评价模型
(一)信息熵权决策
1.信息熵概念。熵的概念在1948年被N.Wiener 和 C.E.Shannon引入信息论中,将其定义为:在k个等概率结局实验条件下,H=-kPilog2Pi。式中,H为概率集P1,P2,…,Pn的熵,其值是以二进制来表明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2.信息熵确定权重。熵技术应用于多风险评估分析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系统可能处在n类不同的情况,Pi(i=1,2,…,n)为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则该系统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如式(1)。
在多风险评估问题中,设决策方案集为A={ A1,A2,…,An},决策矩阵为X={Xij} nxm,xij是Ai方案的第j个指标值。为了确认各指标的权重,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通过公式(2),得出第j个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值的权重。
第二,通过公式 (3),得出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
第三,通过公式(4),得出第j个指标的权重。
从而得到权重向量T=(ω1,ω2,…,ωj) (5)
(二)多风险AHP评估模型[2~3]
T.L.Sat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层次决策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法,这个方法以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等深入的进行分析为基础,利用较少的数据,并系统化、数学化、模型化其思维的过程,从而为多目标且复杂决策问题提供较为简单的决策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是对问题的目标因素进行分类,其次是构造一个各目标因素相关联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1显示,第1层为目标层,第2层为判据层(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层),第3层为方案层[4]。
2.构造判断矩阵。递阶层次结构建成后,就可以明确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如果第二层中的元素对下一层的元素有支配关系,就能建立以Bi为判断准则的元素C1,C2,C3…,Cn间的两两判断矩阵,然后比较隶属于同一指标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记为Bi-C。
U=C11 … C1n …Cn1 … Cnn (6)
为对Bk的影响元素判断矩阵。
矩阵Bi-C为互反矩阵,用元素cij表示方案i与方案j对比,在隶属于判断层Bk的诸指标中,对于方案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cij(i,j=1,2,3…,n)有如下性质:cij>0;cij=1/ cji;cii=1。
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参照相关数据对同层次中某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赋值。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等级辨别能力的极限为7+2,因此通过1―9 的数值来描述程度(如下页表1 所示)。
3.层次排序计算方法。对于判断矩阵B=[Cij]n×n与列向量W=(w1,w2,…,wn),如有某数列,当AW=λW成立,则λ为矩阵A的特征值,W为A的λ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乘积Mi
(2)计算Mi的n次方根Wi
(3)将方根向量归一化
(4)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
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因此可以证明:n 阶正互反矩阵存在正实数的单根最大特征值,λmax ≥n。判断矩阵U 的最大特征值λmax的求法可用汪树玉、刘国华等在《系统分析》中方法进行[5]。判断矩阵中对应于λmax的规格化特征向量W的相应分量为其对应元素的单排序向量。
其中,(AW)i橄蛄AW的第i个元素。
4.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比率CR,当CR
(1)随机一致性指标CI
(2)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CI = 0;CI ≠0的情况下则降低要求,利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来检验判断矩阵能否打到满意的一致性。Saaty 给出了1―9 阶判断矩阵的RI 值(如表2 所示)。
5.层次总评价指标[6]。通过对各备选方案关于评价指标的定量评价向量,得出定量评价矩阵W:
式中 V 为综合评价指标向量,按其分量大小排序,从而确定相应方案综合风险大小,Vmin所对应的方案即为综合风险最小方案。
三、实例
苏北某县引入水源地项目,拟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选取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建设风险及社会风险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拟采用风C1、C2、C3三种实施方案进行项目风险综合评估。
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如表3所示)。
由式(2)和式(3)计算各个指标信息熵E=(0.776226,
0.789840,0.775037,0.746395),从而得4个指标权重T=(0.25,
0.26,0.25,0.24)。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图,建立判断矩阵,对各层指标进行了比较度的赋值,得到各层次相应判断矩阵,保证其足够满意的一致性,用方根法计算排序权值。
(一)判断矩阵
(二)相对重要度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于B1-Ci判断矩阵得排序向量:
具有满意一致性。
同理,经检验所构造的4个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具体结果(见表4)。
(三)方案综合评价指标
由上述计算得C方案层原素相对于B目标判断层排序矩阵ω为:
层次总排序为V=Tω,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该PPP项目综合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1 >C3 >C2。项目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应该加强对工程社会关系维护、确保资金来源稳定的管理。
四、结论
第一,通过运用信息熵的效用值来得出目标因素的权重,使权重分配的问题得到解决,并对其的如何确定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依据方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优化模型,利用AHP法对多目标方案进行总体评定,来确定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的风险大小。AHP法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工程的经验,弥补技术人员经验不足之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设成本。
第三,在具体实践中,基于信息熵权的AHP多目标施工方案决策评估最重要一点在于方案判断因素的选取。在对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每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是很困难的,选取最关键的几个因素进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黄俊,付湘,柯志波.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防洪工程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3):52-55.
[2] 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徐亚琦(1990-),女,汉,河南漯河人,管理学学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对于权益资本成本来说,其不但是企业投、融资行为的重要参考标的,也是股东等广大投资者的预期报酬率。本文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股权激励计划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探究能有效抑制股权激励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机制,以保障股权激励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实施了股权激励措施的公司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对约束和监督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参考。
关键词:股权激励;权益资本成本;措施
理论上说,管理者持有公司股票,可以强化所有者与人之间有效的制衡和监督管理体制,降低股东所面临的风险,则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就会下降,即减少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但是,股权激励效果很可能会受到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Brown 等学者们在管理者权力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的关系。他们认为,股权激励并没有替代薄弱的公司治理,即股权激励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相反公司治理不力的企业往往会出现管理层滥用股权激励来达到饱私囊。当高管薪酬与股价波动性相关性密切时,高管会不顾合理的资本结构,更加倾向于取得高杠杆率的债务融资,增加公司财务风险,从而导致权益资本成本增加。股权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也诱发或助长了管理层的一些自利行为。上市公司会在实施股权激励前故意压低业绩、在股权激励期中平滑业绩或粉饰业绩,这些盈余操纵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即诱使他们隐瞒了有关未来期权增长的不利消息,并选择次优投资政策,这容易导致严重的股价高估及随后的暴跌。
并且,Armstrong 等学者认为,如果管理者是风险厌恶型,股权激励程度越高,管理者收入对股价波动越敏感,就越有财务错报动机。所以如果投资者预期管理层会进行盈余操纵,股权激励反而可能会提高必要投资回报率,增加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一、研究成果综述
1、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与治理效应分析
由于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状况,最优契约观认为,股权激励措施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冲突,支付更高的报酬以换来更好的公司业绩。然而,有些学者指出最优契约理论的三个约束条件( 董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制约、市场的有效约束力、股东诉讼的有效途径) 均不符合现实状况。因此,提出管理层权力理论,指出股东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着问题,即“监督监督者”,这会造成管理者利用自身能力议价甚至操纵薪酬合约,来获取高于合理水平的薪酬。苏冬蔚、林大庞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失灵甚至出现负面治理效应原因在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董事会没有设计出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方案。管理者权力越大,其操控薪酬契约获取私有收益可能性就越高,而股权激励不仅仅会导致过度支付,还可能会造成管理者舞弊。
2、股权激励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路径分析
权益资本成本是反映资本市场融资效率和投资者衡量投资标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外部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一般会面临两种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估计风险。股权激励通过作用于这两类风险从而对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
首先,当董事会无法有效监管制约管理层的薪酬,股权激励反而会扩大了管理层权力,导致管理层通过权力寻租而不是真正通过经营来获取薪酬。管理层权力越大,冲突越大,具体表现在企业业绩波动性越大,经营风险越高。当股权激励合约的设计时受到管理层权力干预,激励往往会偏离股东利益而变成了管理层的利益,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增加又提高了投资者对企业要求的风险溢价水平,相应的提高了权益资本成本。
其次,最优薪酬理论认为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契约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因此股权激励效应与薪酬业绩敏感性密切相关。但在现实中,业绩中包含着行业政策,管理层盈余操纵等大量“噪音”。管理层权力理论认为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提高未必能减少成本。因此,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虽然可以激励管理层为实现契约目标而努力,但也增加了盈余管理动机。当盈余信息能影响到投资者预判企业经营状况,导致股价变化,并且管理层能根据股价变化选择卖出或是持有股票时,高管进行盈余操纵的概率增加。由于股权激励计划而引起管理者增加盈余操纵动机,从而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投资者则会增加必要投资报酬率来弥补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使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上升。
二、启示与政策建议
我国股权激励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不完善和激励效用偏低等因素会严重影响股权激励作用发挥。经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会随着管理层股权激励程度增加而上升;股权激励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和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若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其权益资本成本会相对偏低,即完善的内部控制能有效降低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减少盈余管理行为,降低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估计,进而降低预期报酬率。
尽管人们普遍认可股权激励措施作为一种经理人报酬机制,但次贷危机的发生,促使人们对其态度产生转变,一旦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不合理,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得到的启示如下: 股权激励并不是企业创造业绩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它与所处的资本市场环境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与严格的监管监督体系密不可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环境和监管监督条件并不成熟,较低的行权条件和行权价格、较短的激励期限很容易造成管理层等被激励对象实行机会主义和自利行为,加剧企业风险,使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大,便会提高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改善股权激励而引起的问题,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并提升企业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不断推进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监督监管体系的建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且处于弱式有效市场,一方面股票价格并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公司业绩和管理者才能,另一方面高管股权激励收入与股价敏感性较高,因此为防止被激励高管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和自利行为,需要严格监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披露时机。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增加高管的“犯错成本”,减少高管盈利操纵行为。
其次,科学合理地设计高管股权激励方案和业绩评价体系。企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自身出发合理设计股权激励计划和业绩评价体系,并通过征询第三方独立专业机构的意见,不断完善;要随着企业战略规划来及时调整激励计划。
最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监督和制约管理层行为,应当提倡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苏冬蔚,林大庞.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 经济研究,2010,( 11) : 88-100
[2]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许静静. 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 会计研究,2011,( 1) : 68-75
[3]陈胜蓝,卢锐. 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J]. 管理评论,2011,23( 7) : 155-162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股权激励 虚拟股权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如何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激励并保持优秀的人才,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这个矛盾更为突出。目前,股权激励被公认为是最为经典的人才管理方法,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设计和使用恰当的股权激励方式,对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高科技企业是从事生产技术含量高、具有创新性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科技部对高新技术的具体范围进行了划定,诸如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高科技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科技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着脑力劳动,并且具有较强的创造力。由于高科技企业高层次员工所占比例较高,这样的人员结构特点使得高新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政策体现出不同于传统非高新企业的特点,即技术员工对于智力工作的付出存有获得更高期望的汇报,如果这种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将产生人员流动。高新企业频繁的人员流动带来两大弊端:一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需要稳定的、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人才的缺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二是成熟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成本的付出,人才的缺失导致企业发展滞后。
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投入、高成长、高风险性,在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蕴含着高风险性,因为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技术创新的时效性,使得高科技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因此,拥有具备持久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股权激励的含义
股权激励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人员以及其他人员进行长期性激励的一种机制。
股权激励源于美国,从1952年美国菲泽尔(PFIZER)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开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股权激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企业也纷纷开始逐步引入了股权激励,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有较大比重。
传统的股权激励理论认为,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和无股权的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管理者的目的在于如何从公司获得高额的年薪和福利,而不是追求财富最大化。但是,通过增加管理者的股权持有比例,管理者和股东利益将趋于一致化,可减轻管理者偏离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股权激励的实施,为使管理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的趋同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优的解决方案。
三、典型股权激励模式的特点与比较
根据股权激励对象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来划分,股权激励有以下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权激励和期股激励。按照股权激励的特点来划分,股权激励包括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计划、限制性股票和虚拟股权等。
这里格外强调一下虚拟股权,由于虚拟股权兼具融资和激励的双重作用,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睐。虚拟股权(Phantom Stocks)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和股价升值收益,但没有所有权,没有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企业时自动失效。虚拟股权激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虚拟股权的持有者只能享受到分红收益权。虚拟股权作为物质激励的一面,享有虚拟股权的员工可以获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作为精神激励的一面,持股的员工因为持有公司“所有权”,以“股东”的心态去工作,从而会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
最早运用虚拟股权的是玫琳凯公司。1985年,面对公司销售额下降等危机,公司设计出一种想象的股票免费分配给30位高级经理高达15%的公司股份。这个制度发挥了完美的激励作用,1990年公司走出了危机,虚拟股票增值2倍以上。
华为公司的“虚拟股”机制也被证明是一套比IPO更为有效的“融资渠道”和“全员激励手段”。通过虚拟股系统,华为让接近50%的员工持有华为虚拟股,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内部融资超过270亿元。
由于股权激励的模式具有组合多样化特征,不同激励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也有所不同,表1对高科技企业常用的四种主要股权激励模式进行了对比。
由表1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股权激励模式的多样性,因此针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高科技企业,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激励方式。股权激励的衍生性比较强,表中没有列出所有的激励模式,企业在股权激励各种模式的核心上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激励摸式,或者根据实际对激励模式的细节稍加修改,使其产生不同的形式和效果。
四、高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
高科技企业实施正确的股权激励模式,最好采用长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如奖金加股权激励的方式。在众多高科技企业中,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和虚拟股票期权在股权激励方式中最为常见。一般情况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过程也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应该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股权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