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低年级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一、产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和教学经验,我发现我校低年级外来务工子女的不良数学学习习惯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1.数学基础薄弱,没有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
由于幼儿园的收费相对来说比较高,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直接进入小学学习。有的孩子要从最基本的握笔、说普通话开始教起,导致他们书写不规范,课堂上怯于合作交流等。
2.学习伙伴和学习环境等不稳定因素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他们经常更换和生活学习环境,经常处于一种陌生的环境中。当孩子在不稳定的环境中,有一段适应伙伴和学习环境的过程,学习习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外来务工人员在外打工,生活艰辛、经济拮据,使得他们疲于生活、工作的压力,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家庭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观。平时与学校、教师、子女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少之又少,教育的合力明显不足。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低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书写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注重书写姿势的训练。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不仅有利于书写的规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待人处事的方式、学习态度等。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及握笔姿势。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注重激励评价的策略。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手段。所以在书写习惯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要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4)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为了使孩子的书写习惯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要求,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一致、有效的养成教育。只有通过家长的日常督导,才能使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三者的教育合力达到最大值,实现家校无缝衔接,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2.良好听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能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要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课前预习和物质准备。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只要了解课堂所学的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学具。如在学习数的分成时,就要准备相应数量的小棒;在学习元、角、分时,要准备好人民币等。物质准备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数学书、作业本、文具盒、学具等。只有做好各种准备,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更好地学习。
(2)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要注意力集中。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约束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让孩子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仅仅靠口头的要求,学生很难做到。教师要让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各种情境(如直观情境、动手操作情境、生活情境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声有色。也可以根据儿童爱玩游戏的特点,设计一些游戏,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可以玩猜猜他是谁、我在哪里等游戏。
关键词:责任 责任感 学校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的一句话:“一名中小学教师不做班主任,就不会尝到做老师的真正滋味。”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生命活动的推动者,地位举足轻重,角色十分关键。尤其是做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充当着复合性的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的不足,并且帮助他们改正;除了这些,孩子的纪律、卫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况,都是班主任需要关注的。近几年来,随着入学年龄的提前,独生子女家庭和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低年级的班主任更是担负着为基础教育打好基础的重任。
一、学校要注重对小学生责任心教育,提高树立责任感的自觉性
学校教育比较直接、系统,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可通过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善于发现,怀着积极的态度,针对问题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扎实实抓责任感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除去睡眠以外,学生一天在课堂里消耗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时时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在迅速地发展。因此,我从上好每一节课,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写好每一个字,参加好每一次活动开始,大力倡导学生凡事做到“专心踏实,认真仔细”。比如,在写字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要求学生人人写字有字体,但要求把字写工整,作业本整洁,卷面干净,这样做就是在培养学生要有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责任心。教育就是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样的责任感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形成
德育心理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对命令式的方式不乐于接受,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就拿整理抽屉来说吧,要让低年级学生看成是“我要做的事”而不是“要我做的事”。于是我让学生从身边找榜样,找找哪些同学平时自觉地整理抽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观察了榜样的抽屉,听了榜样的介绍,学生们都流露出钦佩的神情,于是,我便趁热打铁,告诉学生:做事贵在坚持,坚持天天整理抽屉,这可是件不容易的事,此时,学生的责任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纷纷表示“我能行”!
3.以实践活动为杠杆,促使责任感的内化
行为教育的原理告诉我们,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完成,为督促学生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便成立了检查小组,及是督促、检查,并以此作为个人卫生成绩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学生不愿意整理抽屉的行为已得到了约束,逐渐地,学生把整理抽屉纳入到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中,至此,他们已形成了稳定的心理结构,真正地树立起了对自己的责任感。
4.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既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锻炼。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怎样强化责任感?我认为还是那句老话:“低起点、严要求,重过程、轻结果。”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制度要求上,我们应按“低起点、严要求”的思路去做。把各种“规范”、“准则-守则”、“提倡”、“不准”进行归类,分成层次,逐步要求学生去做。例如:二年级学生刚开学时,只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和课间纪律,其余少作要求。一周后再提出不乱扔垃圾,保持室内外卫生整洁。如此反复,在螺旋中上升,学生所养成的习惯就牢不可破,并且学生感受到的压力也小,比起一下子提出十几条要求的效果自然就好得多。
二、家庭教育要持之以恒,落实培养责任感的实效性
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所有这些,都要求家长能够持之以恒,而家长本身的持之以恒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感的养成。
1.要注意言传身教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2.要制定规矩,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地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我们要给孩子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例如,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到原处;自己的东西得自己收拾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做事要有头有尾;答应了的事情要有交代等等。重要的是有了规矩还要有检查,不忽视、不迁就,要持之以恒。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适当让孩子自食其果
听说是一门艺术,自从有了人类,每天就已经在练习这种技能。它可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增进理解;可以活跃思想、丰富见闻、增长知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听说更是必不可少了。听说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适度写的基础。
儿童发展的心理研究证明,三岁到八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有利时期。我们若能抓住这一智力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重视听说训练,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必将有助于促进听说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那么,口头语言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书面语言的迅速发展,以致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低年级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走进偏远的农村小学,有的学生看见老师就刻意地回避,有的学生支支吾吾地憋不出一句话来,有的学生只说一两句,有的学生通红着脸不说,有的学生用异样的眼光望着别人或任课老师,更有的学生滔滔不绝的粗俗语......出现这些情况,有我们教师教育的问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社会因素影响的问题。要解决农村低年级学生听说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改进:
一、关注家庭教育
1.学校抓好家访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进行家校联系的实质化监督,督促每一位教师有效地做实每一次家访。
2.改变家庭育人环境。农村的教育主要靠人民教师,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就要不厌其烦地向各位家长交流正确的育人方法:(1)建立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家庭能让孩子性格开朗,乐于听和用文明的语言说话;如果是一个分离的家庭,大多数孩子就不善于与人交谈。(2)改变务工方式。就算家里修房借钱需要打工还债,也不能离孩子很远,应该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务工。那样可以经常回家与孩子交谈。(3)学会文明交流。在与孩子和别人说话时,不能粗话连天,应有条理地用文明语言和他们说话。(4)转变家庭的价值观。家庭的价值观能决定孩子的培养方向。在家访中可以向家长缓慢渗透低年级听说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孩子是家的一切,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才有希望。
二、培养学生听说的兴趣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农村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师,教师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
1.上课讲动听的语言。教师粗暴平淡的语言容易让学生厌倦,而优美动听语言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们上课要让自己讲的每一句话动听而富有激情,使学生喜欢听。
2.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在我们的教学中穿插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它能调集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教师的表演。
3.富有儿童化的教学设计。低年级的儿童喜欢的是动画、儿歌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动画和儿歌穿插于教学之中。这样儿童们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4.艺术教育学生。人谁无过,改之,善莫大焉。低年级学生犯错都是最低级的,这时应当把他叫到面前,抓住她的手或者抱着他平和地说“小乖乖,今天做了哪些好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而不是给他一顿臭骂。这样学生们会喜欢你这种教育方式,以后有什么话都情愿和你说。
三、训练措施
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训练。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可以从讲话连贯、讲话有条理、回答准确和语言优美等方面来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
1.鼓足勇气,让学生敢说一句完整的话。在低年级字词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用词语说话无从下手。这时教师适当的提醒一些词语,和他一起说,说完后表扬他。或者利用身边的事物,循序渐进地指导他说话,说完后可说“你真行”“你做到了”。
2.培养讲话连贯。讲话要连贯做到:(1)上课给学生提供讲话的机会,如教师尽量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成各种交流活动;(2)有意识地提一些必须用两个句子来回答的问题;(3)交谈中教师示范应该怎样回答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听说能力得到提高。
3.有条理地观察说话。讲话有条理就是有先后顺序,不要颠三倒四。怎样才能做到有条理地观察说话呢?(1)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兴趣。教师先可以从课本上的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有顺序地观察,再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观察中指导学生按顺序说话。渐渐地,学生就会形成有顺序地观察。(2)观察由单一到整体。例如,观察校园里有什么?就可以让学生先从观察校园的一角,再到整个学校的顺序进行观察。(3)学会讲话生动。学生观察后说的话,教师及时指导后学生再观察,用上哪些词可以让它更生动。
4.学会准确地回答。教会学生准确地回答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常常见到低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你问东,他答西,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一年级学生李某用“( )的羽毛”,回答成“一片的羽毛”。教师就应立即提示“什么颜色”。出现了这种原因,教师需要长时间耐心、细致地去启发、指导。
一、细化培养目标
习惯的养成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正是这些一件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因此,小小的习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培养习惯在教育中属于养成教育,多年的德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养成教育起点要“低”,坡度要“小”,要求要“细”,内容要“实”。基于学校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构建了学校“养成教育层级管理目标体系”,明确了具体的养成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在做每一件小事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和目标,以一年级为例:
1.纪律目标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
(2)准备好学习用具,课上认真听讲,不随意走动,不随意讲话。
(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4)上课铃声响,快步走进教室,安静坐好。
(5)在教学楼内保持安静,不在教室、楼道内追逐喧哗,上下楼梯靠右行。
2.礼仪目标
(1)穿戴整齐进校园,主动向老师问好。
(2)课上发言先举手,老师提问起立回答。
(3)课间活动讲秩序,遵守游戏规则,不拥挤吵闹,懂得互相礼让。
(4)上下课全体起立,向老师行礼。
(5)学会使用文明用语。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不久,认识能力和识辨能力都比较低,学校需要给一年级的学生制定具体细致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年级慢慢深入,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是一生教育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可以说,小学期间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二、抓好起始年级
五一小学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低年级是重中之重,因为对于任何事情而言,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我校在对低年级的习惯培养计划中,对习惯培养进行了细化,有劳动习惯、读书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等等,在不同的习惯中再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同时,学校也会组织教师培训,每年暑假期间,新任一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参加一年级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期间,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教师会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新入学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向大家作经验介绍。培训工作思想明确,要求具体,典型引路,形式新颖,帮助新任一年级教师快速了解学生情况,制订新入学学生的习惯培养计划,树立明确的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培训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很多新任一年级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开始了“习惯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到礼仪,到举止。通过学习理论,加上案例分析的辅助作用,让学生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掌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要声音洪亮,课间遇到老师要敬礼,从小养成尊敬师长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须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犹如建屋的地基,如果打好了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必将持续下去,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三、关注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教师把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科在学期初都要制定符合本学科的习惯养成目标,将其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数学教师在学期初制定了关于认真细心的奖罚制度,以小红花作为鼓励,期末时根据小红花的数量评比出“最细心的小花”。此外,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年级教师重新修订了课堂常规细则,提出了“课堂常规五要求”,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主动发言、认真作业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针对这些要求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化,例如针对说话能力的培养,不同学段分别提出了“敢于表达”“妙语连珠”“能言善辩”的要求,这种阶梯式逐层递增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能力。
四、加强专项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即刻形成,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养成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深化,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坚持开展一系列的专项主题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认识,践行规范,能够达到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
德育活动的主题是统领整个活动的灵魂。针对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我们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美好品德,养成良好习惯。例如“扬中华美德,做幸福少年”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三月感恩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社区敬老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尊敬老人、善待老人。每次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开展各类评优活动,诸如“爱心小天使”“志愿服务好队员”“环保小卫士”等,在评选中推优促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激励学生超越自己,完善自我。通过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更能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指导家庭教育
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在学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往往十分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常常以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却忽视了习惯的培养,换言之,家长还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我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指导学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我们把校报、网络、家长信作为家长和学校沟通的平台,使家长能和学校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家长认清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了解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内容和主要方式,以期对家庭教育有所借鉴。此外,学校定期邀请专家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家长扭转思路,并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便于开展家庭教育。在多种形式的对话平台中,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理念、教育方式,并能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工作一旦取得家长的支持,就会变得更为容易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