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7-01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瓶颈导致角色模糊

身份不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户籍并不在工作村,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也没有事业或者行政编制,缺少选入村委会的合法资格,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村里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身份的界定不清,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岗位职责模糊,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两委成员,导致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和组织管理权。这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多方受制。

(二)组织部门不重视,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组织部门工作不到位,重引入轻培养、重政策轻落实、重安排轻关怀,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跟踪培养、激励、流动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就处于放任状态,生活无保障、遇困无人帮、在村无事做、工作无人教,创业困难多,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好坏是能否留得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经济待遇并不满意,他们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数量有限,与期望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地方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承诺都没有兑现。

(四)专业错位

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背景太宽泛,多是文科出身,有农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出现“来的不需要,需要的不来”“学的用不上”等现象,影响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五)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就业压力或者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他们对工作大多持观望、应付、浮躁等消极态度。

(六)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复杂的农村事务

二、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构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集选拔、中期培养、后续管理与期满再就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紧密联系各环节,将其制度系统化、全面化,实现这一工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农村软硬件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落后,国家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工作的软硬环境,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留住大学生村官。

第三、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对基层干部思想的教育

地方领导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能为农村办实事的村官;同时加强大学生、基层干部、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学习,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和作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负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

(二)社会和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对社会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赞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使到基层工作成为社会新时尚;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抛弃对农村的偏见,鼓励孩子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适应农村的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真正融入农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处留心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端正态度,处处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2篇

从2008年到今年,第一批陆续要到期离岗了(按照选聘合同规定,三年为一个聘期)。由此,也陆续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到期的大学生村官何去何从?

从原来的合同来看,并没有太明确的、细化的出路;从中央提出的“五条出路”来看,也基本上等于没出路。中央的“五条出路”是这样的:一是留村任职。这条是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村里的选举。其实,在中国大陆农村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只有本村的人才有资格参与选举,而大学生村官基本上不是本村人,即便少数是本村人,但由于农村复杂的宗派关系,一个不怎么被群众熟悉、才来没几年的大学生也很难选上。当然,一般的解决办法是由上级安排大学生参与党的支部委员会的选举,这个便于操作。二是考录公务员。其实,大学生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不必经过“大学生村官”这样的环节。为什么这么说?原因是,大部分大学生下村后都会忙于繁杂的农村事务,而从现实环境来看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是被所在乡镇长期借用的,免费(其工资上级财政负担,乡镇不花一分钱),好用(大学生有较高文化素质,受过良好教育,中国的教育是最能培训出听话的好学生的),而在乡镇的大学生通通都成了“万金油”,哪里需要往哪里借用。这在中国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大量繁杂的工作,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类事务,能有多少精力(注意,我说的是精力,不是时间,精力比时间更宝贵)去准备考试。与其三年后考公务员,还不如一开始好好地安安静静地准备考试呢,成功把握更大!三是自主创业。这个真是搞笑的很,自主创业,哪里不能自主创业?非要等个到农村三年后再去自主创业,难道农村是创业的孵化器?还是农村出来的人更懂得创业?四是另行择业。这个很清楚了,就是你卷铺盖走人吧!这个谁都懂,不再赘述。五是继续深造学习。这个……也很跌很多人的眼睛。对于那些大学生来说,大部分是普通家庭的,他们上完大学后,在如今高等教育高度产业化背景下的中国,估计其家庭也被耗空的差不多了。还让他们去念书,虽说念书不是坏事,但念完呢?无非又是让其就业进一步后延,完成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问题是被拖延了,但能一直拖下去吗?封建社会的弊政就是一代拖到下一代,循环往复,最终帝国大厦倾倒。社会主义的中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也体现点优越性?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五条出路”是不严肃的,是不负责的,是不完善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当初政策的制定就是仓促的。也无怪一些大学生村官自己也说,这个计划和当初的“上山下乡”是无区别的,虽然对农村多少有点作用,但无数青年的青春被耗费了,可惜了。同时,也凸显了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无力和软弱,反映了政府在制定政策上的大而无当和执行过程中的不严谨不稳妥,更从一定意义上造成大量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浪费,不是科学发展的体现。身为大学生村官,自己满腔热血扑到农村的如地上,可政府却如此的让广大的有志青年心寒!

由此,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谨防诱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大学生村官,宣传时红红火火,被社会所高度期盼,聘期结束时,却无力解决他们的出路。当初缓解就业压力的初衷,现在不仅重新爆发,更有放大的趋势。处理的不好,几十万的大学生村官必将是新一波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而且由于其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容易被糊弄,处理起来就显得更棘手。

二是政策的朝令夕改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2008年是全国大范围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第一年,当时的宣传说以后参与公务员考试笔试加分。没到聘期结束,中央的政策就修改为不加分了而是采用“单列计划”形式,单列,就是单独列出一些岗位单独针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录,这个貌似确实很不错。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各地的招考都是将以前就实行的“特岗教师”、“三支一扶”人员、志愿者等基层服务人员放在一起进行考试。这个情况在当初的合同中可是没有的,算不算组织部门违约呢?不过,政府、组织部门是强势一方,即便违约也只能怪大学生们倒霉了,签了个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何其不幸也!只是,这样的政策,即便出自中央之手,也更改的如此快速,不知道会寒了多少大学生的心?!而由此导致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其损失之大也是无法估量的。

三是大学生村官们今后会如何看待政府,或者说他们如何对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笔者妄自揣测,由于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断然不会采取什么暴力血腥的行为,但正由于其良好的教育背景,其可能作出的行为本身将比暴力行为更可怕。这个世界上,可怕的并不是暴力,而是文化,是思想。如果大学生普遍不认可政府了,这个政府的处境是可怕的。从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出,每次改朝换代虽然是普通劳苦大众在推波助澜,但真正影响大局走势的是士大夫,是知识阶层。笔者担忧的是,在今时今日,一群大学生为国家无私奉献了多年,却仍然不免被抛弃的可能。相反,各处曝光的“萝卜招聘”、吃空饷等恶劣现象,又毫不客气地将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摧残。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们情何以堪?当然,这样的现象不是主流,但大学生们就业的愿景是强烈的,是迫切的,不容政府不小心应对。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96-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根本。当前,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当代大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活力和热情,富有创新精神,将他们引导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涌现出很多扎根农村基层,乐于奉献,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高校毕业生典范。可以说,农村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趋势。

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是否“下得去”的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到了农村基层之后的发展即是否“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选取了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大学生村官、村民、乡镇领导三个层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情况如下:首先,就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效与群众满意度而言,几乎所有受访的村民和乡镇领导都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有一定作用”,普遍认可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这一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其次,较之普通村官,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比较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更喜欢哪一类型”时,大部分受访村民表示更喜欢大学生村官。村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普通村官造势结圈的可能,同时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变农村面貌、倾听群众的呼声、公正办事,他们还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等。最后,就大学生村官群体发展来说,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个人的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农村相对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意志,学会吃苦,踏实工作,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完善提升自我整体素养。当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依然面临不少困境,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受惠于各种政策的激励和扶植,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广泛展开,可以说在如何“下得去”的层面已摸索出不少经验。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更为主要的问题突出集中于“下得去”之后,如何实现“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因为后两者才是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价值、体现大学生基层就业初衷、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岗位职务尚欠明确,身份定位不够明晰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身兼多种工作,主要担任的角色有农村信息员、办公室文秘、农村政策宣讲员、村民矛盾调解员,此外,有些还担任计划生育协管员、法律援助咨询员、农业技术服务员、教育工作指导员、乡风文明倡导员等角色。在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无权”,认为是“打杂工”,“很难拿出真本事”,“做事缩手缩脚”,“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可”。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常常因“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产生自卑感”。

(二)基层就业素质欠缺,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的仅占2.4%,专业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工商管理学、法学、文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分别占24.4%、12.2%、12.2%、9.8%、7.3%等。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48.78%来自城市。调查结果还显示,41.46%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学专业难以对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41.46%认为“能力和经验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福利待遇保障欠佳,扎根基层定力不足

在对大学生村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进行调查时,85.37%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是“薪资、待遇太低”;在对其目前的福利待遇满意度进行调查时,87.8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满意”;60.98%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产生失落感”。此外,在对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进行调查时,46.34%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社会地位一般”,43.90%认为“没有社会地位”。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时,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说不准,迷茫”,仅有14.63%表示“好,有信心”;80.4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聘期满后,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报考公务员或有关事业单位岗位”,仅2.44%希望“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建设农村,服务农村”。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工作实效的原因分析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农村广阔天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个平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个人价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并非轻易之举。这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自身在职业动机选择、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又受限于农村基层错综复杂的诸多现实情况。

(一)对基层就业主观认识的偏差等原因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氛围及个人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比较讲究实惠,比较注重用人单位的效益、待遇及社会地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涌向城市,对于奉献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是“权宜之计”,并非是内心价值的驱动。在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调查发现,65.85%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村官政策比较吸引人,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研作准备”而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在这种现实功利的职业动机驱动下,很多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安心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缺乏主动性,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考公务员或考研的准备,很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深入了解所在乡镇、所在村的村情民情。调研中,45.65%的受访村民不知道所在村有大学生村官;仅有11.96%的受访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经常走访村民;只有16.30%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做过实事。

此外,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的体验,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心有畏惧,这也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因素。即便高校毕业生满怀理想和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复杂的农村工作,如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自身不是农民的孩子,短期内势必很难胜任农村工作,进而对更好开展农村工作丧失信心与动力。

(二)社会评价、高校培养机制等社会原因

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的激励和扶植政策,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许多人会认为是因为没有能力才到农村就业,这也是导致很多已经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常常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另外,高校培养人才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城市,较少有针对农村基层需求的专业设置,这就形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农村建设现实需要脱节,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的发挥。

三、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启动,许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支边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为了更好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仍需要系统配套工程的跟进和开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家庭、高校、社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明白,建设新农村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事,到基层也能学以致用,也能发挥专长,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挖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耀感,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和干劲,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是在城镇就业还是在农村就业,没有贵贱优劣之分,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贡献,都是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提高薪酬待遇,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安定感

首先,国家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提高其工资福利水平;对于有实际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增发基层补助、交通、通信等补贴。其次,在转正定级、工龄计算、户口、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等方面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尽量减少农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实际收入等于或高于城市和机关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增加安定感和幸福感,减少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流失率。再次,农村基层要关爱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因地制宜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生活中吃、住、行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素质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自信感

首先,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实习等环节有所侧重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农业背景、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新农村的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农村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将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回村就业。其次,在高校毕业生正式上岗前,应该对其开展系统的农村工作培训,让刚迈出高校校门的大学生们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工作的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再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在开展工作前有人教,碰到问题时有人帮,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培训,使大学生们迅速融入农村环境,迅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创设发展空间,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成就感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采取灵活、激励的政策,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并注重个人实绩和贡献。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应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向原服务单位或所在乡镇各类事业单位的空缺岗位推荐优秀大学生;对于服务期满有志于报考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或研究生的大学生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再次,对于服务期满后想自主创业的,应该给予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农村提供场所,如划出土地为大学生提供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开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J].学术论坛,2009,(9):190-198.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李玉江,庞志华.破大学生基层就业之障[J].中国劳动保障,2009,(9):32-33.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另类就业;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66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取向,如另类就业、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等。这些新的就业方式是大学生面对现实无奈而又理性的选择,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标志。本文试对大学生就业的新取向做简要评析。

一、不走寻常路――另类就业

所谓“另类就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以往的就业模式,敢为人先的大学毕业生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属于自己的就业之路,达到非常态就业的最终目的。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另类就业的案例日渐增多。

2003年,北大学子陆步轩卖肉的消息曾广受人们议论,除了对于时势弄人的感慨外,最多的就是对于一个名校学生堕为贩夫走卒的惋惜。几乎在同时又传出复旦大学毕业生回乡卖鸡蛋的新闻。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顾澄勇,2002年毕业时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选择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而是回农村卖鸡蛋,这件事同样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应。2009年,5名女大学生成为瘦西湖景区首批“大学生船娘”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另外,当保姆、擦鞋、养猪、卖菜、卖红薯、网游代练、网上等都成为大学生选择的另类职业。

如何看待这些不断涌现的另类择业现象呢?首先,它是大学生对现实的适应方式和理性选择。当严峻的生活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找到一份生存下去的工作是唯一的选择。适者生存,先适应社会,生存下来,才能有以后的发展。另类就业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选择,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其次,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关乎其尊卑贵贱,只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且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起点低不代表没有发展前景。复旦大学毕业生卖蛋郎顾澄勇已经继父亲之后成了业内的知名人士,还成为“中国农民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他的鸡蛋事业也蒸蒸日上。再者,“另类就业”并非浪费教育资源。如果大学生都寻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而且纠缠在那里不会变通,那才是真正的浪费教育资源。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教会做人,并不是决定就业方向。高等教育也并非要培养社会的精英,而是赋予被教育者更高的综合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这些都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

二、新下乡知青――大学生村官

我们国家正在出现新一波知识分子下乡热潮,这就是大学生争当村官。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截至2008年,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1]。大学生报考村官十分踊跃,村官招考竞争非常激烈。2005年第一批上岗的2016名大学生村官只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考,京外院校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和北京院校高校毕业生才能报考。第一批试点总共有500多人参加了面试,而最终能当村官的只有63人,录取比例为8.5∶1[2]。截至2010年5月5日24时,共有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北京大学生村官。报考村官的高学历毕业生增多。本科以上学历10655人,占73.6%。其中,博士74人,硕士2893人,分别比2009年增加24人和148人,二者占报名总数的20.5%,比上一年增加6.1个百分点。报名人数和选聘名额的比例超过6∶1[3]。

如此众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当村官,究其原因除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之外,优厚的待遇是大学生愿意当村官的又一重要原因。政府高度重视完善大学生村官配套保障政策。2007年,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制定了七项政策,明确大学生村官使用专项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从起薪之月起,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当地的各项社会保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发住房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

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新兴现象,社会存在不少疑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大学生村官是人才浪费还是人尽其用。另外,也有人质疑:农村建设真得需要大学生村官吗?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的仅有4%。医学、工学、法学、经济与管理专业分别占2%、6%、3%、22%;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5]。何况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矛盾众多,大学生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很难打开工作局面。这些质疑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无可置疑,大学生村官是值得鼓励的就业导向。首先,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基层干部队伍需要新鲜血液,而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至于如何让人才真正地服务三农,帮助农村发展并且长久地留住人才则是需要慢慢探索的。其次,大学生村官给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就业渠道和成才之路。农村可以为大学生成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锻炼品格,从而助其成长和发展。年轻人只有了解基层、了解国情、了解民众,培养感情、磨炼意志、经历考验,才能担当大任。当村官无疑是年轻的大学生们了解基层与国情的有效途径。

三、自己当老板――自主创业

自己当老板――创业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间的一种时尚。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也让人看到了大学生轰轰烈烈的创业浪潮。现实中的确不乏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钱俊冬,曾是一名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学费当起了“倒爷”,却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2000年至2003年,经过三年的经营和积累,他拥有了一个50万元注册资金的“三人行”学生创业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家里所有的债务,还摘去了“贫困生”的帽子,圆了求学梦,也成就了自主创业的理想。东华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小张,大三时投资6000元开了一家服装销售店。凭借多年学习积累和进货的眼光独到,生意一直很红火。毕业后她全心创业做“小老板”,2008年已经拥有三家服装店。

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推动我国创业的主力。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数没有创业或准备创业。大学生创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创业总体水平较低,导致“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障碍既包括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等个人方面的因素,也包括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等大学生创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家庭反对、户口、社会保障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或者说,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太大。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我国就不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创业浪潮。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国家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的优惠措施,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业者生存发展的政策瓶颈和环境障碍,例如高企的各种税负、低效的部门服务、公平性市场竞争环境的欠缺以及法律法制环境尚待完善等等。政府应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形成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增强创业者的“荣誉感”,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专项小额信贷资助创业项目,继续简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种相关手续,为其提供简单快捷的服务;深化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之中。

如今,基层、创业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热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发挥了作用。政府在落实和完善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取向、新选择或许在几年或十几年后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式多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仍然有赖于国家更有效的政策导向和全社会的就业观念更新。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大学生村官[EB/OL]http://baike.省略/view/1512829.htm.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范文第5篇

【摘 要】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不被

>> 社会支持视域下就业支持网络的建构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求职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对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自尊和网络偏差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吴越,《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解决对策》[N],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1期。

[3]牛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