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1.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器材匮乏

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育安全顺利进行的保障,不论是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基本技能的掌握,都要需要以体育场地为基础。但是,我国小学体育场所不足,田径场、篮球场等基本场地面积不达标,体育器材数量不足,缺乏专业的体育器材,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

2.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是整个体育教育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目前,我国许多小学体育教学学历不高,甚至不是专业体育学校毕业,一个小学经常只有几个体育老师,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缺乏,且小学体育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偏低。

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加强对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也停留在传统阶段。

二、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应加强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应将必要的体育器材配备完整,严格按照相应制度配备齐全体育设施。加强对体育场地的改建,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的体育环境。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建设培训,同时,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在体育教师中普及新课标体育教学要求,督促体育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同时,学校制定完善的政策,促进教师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健全培训制度,要求每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同时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引进高层次教师,多方面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3.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育技能学习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大量引用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分组教学,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获得最优的发展,同时,大力开发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体育逐渐引起教育界学者的关注。体育教学要立足于发展现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学生;态度

作者简介 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陆妍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1.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各地根据新时期、新时代的新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

文献分析发现,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多是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缺少对小学爱国教育的主体—小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忽略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情感因素。由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态度,对其未来的爱国主义行为有奠基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外界教育在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上的影响是否会使得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还都不得而知,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自设信效度较高的问卷,抽样调查了北京市部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为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数据参考。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能够比较独立、有根据而又明确地论证一些比较复杂的判断。”“小学儿童在四、五年级期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才可能达到初步本质概括的水平。”[1]由于六年级毕业班不便“打搅”、五年级有学业抽测不能“分心”,本研究抽样四年级小学生,若发现问题后,尚有两年的教育补救时间。考虑到研究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本研究选择性抽样了北京市的一所市级示范小学(A)、有延安红色传统教育的某小学(B)和某城区普通小学(C)三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调研。从每所学校的四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了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共266人,共发放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93.2%。

2.2 研究工具信效度

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基础上,研究者总结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包括活动的认知、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评价、活动的效果等五方面。问卷共24小题,其中认知、形式、内容、效果各5题,评价4题,问题形式包括判断、填空、选择等。

2.2.1 信度分析

同质性信度:通过计算问卷的同质性信度来检验其信度,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5。

2.2.2 效度分析

研究采用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检验结构效度。从表1可以看出,本问卷的各维度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符合良好问卷结构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

2.3 数据统计

调查数据运用EXCEL2003、SPSS17.0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调查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往研究显示,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外界环境存在很大的关系,就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其态度主要由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学校教育两个因素决定,同时其自身的性别和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态度产生了影响。所以本研究假设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与父母是否为党员、学校情况和学生性别三种因素相关。结果见表2。

3.2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各维度情况分析

3.2.1 父母是否为党员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在对父母党员数为影响因素的分析下,三所小学在五个维度的平均(总分2分)分都很接近,父母是否为党员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知、形式、内容、效果、评价等五项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学生的父母党员身份没有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这也说明学生父母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3.2.2 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根据表4看出,三所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情况都不错,特别是在活动认知、活动形式、活动评价和活动效果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但是三所小学都需要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针对活动开展的效果也要进行监督和巩固。

表4还说明,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在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认知等三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活动的效果和评价两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某示范校的总平均分在其中偏低,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亟待加强。

3.2.3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态度现状

从表5可以看出,小学中的男生和女生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知、形式、内容、评价和效果的态度现状差异不大,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性。

3.3 学生最喜爱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在给出的10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中,学生在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别,各维度按选择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夏令营、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参观访问、专家讲座、课堂学科渗透、家庭教育、社区服务、专门教材。

夏令营、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说明小学生偏爱形式灵活、富有乐趣的活动。尽管专门教材、专家讲座、学科课堂渗透、参观访问等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但是学生的心理接纳率不高。

4.研究讨论与建议

4.1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现状

4.1.1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整体现状

本研究发现,北京小学生整体的爱国主义素养较高,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整体参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其态度也是积极端正的,学习效果较明显。

4.1.2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具体现状

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在父母是否为党员和自身性别上没有差异,只在学校类型中存在差异;学校类型的差异又着重体现在效果和评价方面;此研究结论与以往陈丽鸿和杨刚[2]的研究结果类似,其主张符合学校校情的具有实效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活动。但值得关注的是,红色传统教育校并未显著差异于其他学校,甚至红色传统教育校和市级示范校的某些方面得分还不如普通小学。

4.2 北京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父母是否为党员的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这三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的父母党员身份和数量并没有影响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这个结果与研究初期的假设有一定出入,看来父母在小学生的家庭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小学生主要通过学校途径获取和吸收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本研究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关注父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潜在力量,充分调动父母的积极性,挖掘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该结论与朱桂莲[3]的不谋而合,她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作用,共同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4.2.2 学校类型的因素分析

不同的学校类型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大,特别是在活动的效果和评价方面显示出了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差异,且传统校和示范校不如普通校,这应引起传统校的警觉、示范校的反思。

从多数学生更愿意参与灵活性强、趣味性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形式亟待创新,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强的春秋游、影视传播、故事会、主题班会等,让同学们产生较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缩短其心理预期。一些学者也都同样提出要充分尊重儿童,寓教于乐,利用多种形式和结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2.3 学生性别的因素分析

在测评过程中,对于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女生,调查出的结果几乎一样,差别很细微,这个结果不仅表明我们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没有性别差异,还说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萌芽时期,还没有出现分化现象,正是大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

5.结论

北京市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态度是良好的,作为学校德育核心问题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值得关注和投入。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艰巨的教育任务,离不开学校、父母和学生自身的相互作用,在关注党员父母、学校类型、学校活动和学生性别中,也许能寻找促使学校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建议一,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到德育的首要内容和为人底线的高度,切实予以重视,以培养千千万万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议二,学校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从教孩子珍爱生命、热爱家庭入手,逐步过渡到热爱家乡、关爱社会、敬爱祖国的层面上来;建议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尤其是增加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活动,如组织春游、秋游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同时,学会关注家乡变化、感受祖国进步,增进爱国情感。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0-321.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Henan Province

YAO Yuan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review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investigates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Henan Provinc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s being ignored, and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ose 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 pattern of integrating local school, family and the community.

【Keywords】 rural area in Henan;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政策得以继续深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的结果。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因为它既关乎一代人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城乡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乃至国家未来前途。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问题、思想政治、犯罪、家庭教育缺失、社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抚养问题、成长问题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健全的人格必须内发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等四育。

2007年4月29日起,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人口超过100万〔3〕,他们的体育教育面临什么样的状况,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农村小学(指乡镇行政管理的乡村小学)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96.09%的教师没有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有3.35%的教师考虑过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所有教师均没有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有针对性地对待这一特殊群体。说明留守儿童在接受体育教育时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也反映出在农村小学内部,体育课、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现状(结果如表2所示)

(1)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

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82.84%,低于全国城乡学校体育课平均开课率87.20%〔4〕的水平,在开设有体育课的学校中,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与体育课教学现状

自2001年9月《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以来,广大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中。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仍有7.26%的体育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没有一所学校全部实行《标准》,在完全没有实行的34所学校中,100%的教师认为学校根本不具备实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行《标准》与农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实际不符。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537名体育教师中,有27%的教师制定了学年教学工作计划,78.64%的教师使用教案教学,100%的体育教师无单元教学计划。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课率、体育课被占用情况、《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从规范化方面,都表明体育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均处于明显落后的状态。

3.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操”、班级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等〔5〕。调查中的农村小学有48.04%能够坚持早操,51.47%能够坚持课间操,但仍有25.98%的小学无早操和课间操;27.94%的小学能够组织课后体育活动,15.67%的小学拥有本校的课余体育训练队;36.27%的小学不知道“阳光体育运动”何时启动,43.0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被忽视的又一明显表现。

4.学校体育师资状况

由于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调查显示的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802,教师与班级比例为1∶8,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个别专职体育教师,更多的是兼职体育教师,而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小学和农村中心小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而针对各级学校学生人数与体育教师人数问题又作了如下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名”〔6〕。而我省农村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则远远超出《意见》的规定,这一现象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全依靠增加班级人数完成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工作。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体育课程的随意教学状态。

5.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学人均活动面积将达到3.27m2,小学人均活动面积达到2.7m2〔7〕。而我省农村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为人均1.26m2,低于国家规定,并且38.24%的学校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小学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硬件条件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农村小学中的实施,至于全国优质课模式及教材,以及推广大课间活动等,只能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绝大多数的城镇小学,而不合乎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体育教育现状

1.家庭人员结构限制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条件与成员的爱好和兴趣,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8〕。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以夫妻为主体的家庭成员之间、以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的各种活动,而留守家庭中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打工造成了留守家庭人员结构的不完整,还有农村留守家庭经济贫困使得其家庭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调查的317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50.79%的家庭属于只有父母一方在家(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在家居多)的单亲型留守家庭,45.11%属于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隔代型留守家庭,这两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绝大部分。家庭成员的结构直接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2.经济贫困导致无暇进行家庭体育活动

经济生活的贫困造成了家庭体育消费的缩减和体育需求的降低。调查发现,有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简单体育器材的家庭仅占16.72%,但也很少安排体育活动。留守家庭的家长普遍表示,没有精力考虑这些问题,更没有资金购买孩子们喜爱的体育用品,再说每天忙于农活和家务已劳累不已,没有心思参加体育活动。

3.体育意识淡薄是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在因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家庭体育除了表现为有形的体育消费外,还表现为体育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以及体育意识的强弱更能够反映家庭体育发展状况。有研究表明,目前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9〕,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意识薄弱是制约家庭体育发展的内在因素。而家庭体育消费及其水平是衡量家庭体育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留守家庭闲暇时间少、经济贫困以及对于体育的认识不足的现状,是制约农村留守家庭体育水平的根本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缺失。

(2)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达82.84%,这一比率与全国城乡学校平均开课率87.20%相比偏低,仍存在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的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于主观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在农村小学中实施。

(3)留守家庭成员结构、经济贫困问题以及体育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建议

(1)关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培养身心俱健的儿童。

(2)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农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鲜明特点,编写适合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实际的教材,创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下转第28页)(上接第21页)体育教学模式。

(3)深化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生活,以解决留守家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问题。

(4)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应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使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成员体育意识;通过社区体育弥补家庭体育环境的不足,这些都有助于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5)本研究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研究对象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并且尚未对社区的体育功能进行研究,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争取为河南省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提供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EB/OL〕.〔2007-09-27〕..

〔2〕〔3〕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

〔4〕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东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比较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4-6.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1986-02-27〕..

〔7〕项乔荣.培养自锻习惯: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摘 要 为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有关中小学武术课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研究认为当前中小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较低,通过对造成此现状的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究其根源,为推进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小学生 武术 认知度

一、前言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被誉为“国粹”“、国宝”“、国之武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强身健体方式。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中文化的人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广泛的武术教学,系统地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播,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文化角度, 对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中小学武术课程的开课现状、武术教师储备、武术教材与应试教育因素四个方面来展开研究,为今后在中小学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提高太仓市中小学生对武术认知度的措施

(一)增加武术课的比重,提高武术的地位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华武术要发展,要传承武术文化,走向国际化,必须在中小学实行必要的武术课教学。因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并重的教育,武术作为学校体育中极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在促进学生健康,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小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大量外来文化入侵的形势下,发展武术教育刻不容缓,学校应积极响应纲要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传统的武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要树立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世界品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精华的武术,既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学习且能受益终生的一项运,应该被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重视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改革的成败,是传授武术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武术运动在中小学普及开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建设一支师资数量充足、合格的武术教师队伍是目前太仓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引进武术教师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现有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当然,一方面也可以依托地方资源,聘请当地有实力、有影响力武师和优秀、专业的武术运动员来参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或授课,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加强武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武术礼仪以保障教学质量及水平的稳步提高。专业武术教师人数的缺少,直接影响了武术课在中小学的开课率,每个学校尽可能的配备专业的武术教师,使学生尽可能的收到正确、完善的的指导,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

(三)更新和丰富武教材内容

教材的编写,能否抓住武术的本质、扣住学生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教学目的,也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形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度,影响武术教育的走向。抓住教材建设、抓好教材建设是武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突破口。当前,武术教材过于落后,更新教材内容实在必行。要结合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模仿性强的特点,创编适合中小学生学习演练的武术套路和武术教材,在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武术,从小培养对武术的兴趣爱好。教材的内容要简短、易学、经典,可分成多个层次,有不同的拳种和风格;教材的形式也应多样性,有书面教材,也有影像教材,便于学习演练。新教材内容要体现出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武术教学的规律,既要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又要满足中小学生自卫的需要和增强体魄与顽强意志的锻炼需要。这就意味着在教材选编时要适当删除武术套路内容;增加具有攻防趣味的武术内容,突出提高攻防技能的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价值。总之,新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武术兴趣、意识和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

(四)建立武术加分制度,与升学挂钩

在全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中小学的教学目标在不断地向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靠近的同时,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在领导、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周围,学校的升学率丝毫不能怠慢,因为这是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乃至学校存亡和改制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凡是中考甚至高考要考或加分的科目、项目,学校领导会十分的重视,那么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继续稳步推进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体育考试作为升学考试内容的一部分,记入普通高中录取总分。加大中、高招体育考试中武术项目所占的分值,就会使各级中小学重视武术、发展武术,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下无形的推动武术的发展。有了这样的条件,学生拥有权力去学习武术,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成为了助推器,帮助学生学习武术,那么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度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三、结语

武术不应该成为人们忘却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武术,需要从娃娃抓起,在人们进入学堂的那一天起,武术就应该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度,应该从多方面做起: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增加武术课时;在教材改革方面,应本着“减少套路,增加攻防”的原则,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在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方面,学校应两手抓,一手抓高素质武术人才的培训,一手抓现有师资队伍武术素质的发展,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武术课教师必备素质,并建立考核和表彰奖励机制;在提高学生习武兴趣方面,要以武术精神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要以完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要以提高教师武术素质巩固学生的习武兴趣。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是影响中小学生对武术认知度的四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必须相互协调发展,促成中小学生对武术认知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乔晓光.活动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王洪宇,黎细凤.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可行性研究[J].搏击·搏击科学.2006(11):61.

[5] 刘吉峰,等.武术在中小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报.2006(9):135.

[6] 周玉芳,等.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9(6):31.

[7] 万会珍.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必要性[J].网络财富.2009(06):128.

[8] 张学文,等.中小学武术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66.

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时事教育;信息传播;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9-0018-03

在当今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阔的时代,小学生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国家发生的事、世界发生的事,对他们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但目前小学时事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形式单一、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笔者拟结合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开展小学时事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来看,目前小学时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重视不够。一些学校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而临时安排的所谓“时事教育活动”,仍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多,实际做得少的“有名无实”状态。有的老师认为,学校连品德与社会课都不能正常开设,哪有精力开展时事教育活动!小学课程多,课时紧,能学好语文、数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开展时事教育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考试成绩,对时事教育的功能和意义产生怀疑。

第二是随意性强。许多学校开展的时事教育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课堂上作“标题新闻”式的。这种“为讲时事而讲时事”的教育方式,往往是只摆事例而不讲道理,没有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知道,目前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时事资料有限,教师对如何开发时事教育资源,如何利用主流媒体资源开展时事教育心中没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兼课多,工作量大,再加上平时对时事内容了解有限,缺乏时事教育的经验和针对性的资料,对时事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整合,更是信心不足。许多老师担心不能把握好时事教育的尺度和分寸,会走过场,成为摆花架子,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是存在片面性倾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时事教育,能使时事教育内容既活泼又新鲜,从而增强教育效果。但是,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分析能力差,所以在时事教育中只讲正面事例,不敢举反面典型;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不良心理,讲大道理吞吞吐吐,讲小道消息却眉飞色舞。这种片面性教育危害极大,它阻碍了小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甚至会给小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须知,正面事例能够振作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爱国热情;反面事例能够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激发斗志,但容易使小学生看不到希望而失去信心。教师在选择使用反面事例时,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例,如此才能让时事教育达到应有的育人的目的。

二、对策研讨

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当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与国家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相距甚远。怎样才能改变目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呢?笔者认为,统一思想是前提,教师的作用是关键,常态化是保证。

1.统一认识是前提

时事教育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课程?为什么要开展小学时事教育?怎样开展小学时事教育?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有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决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知道,时事教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活跃,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接触社会,渴望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简单结论,希望通过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周围事物和世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与其它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把时事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把社会热点作为教学情境,可以丰富和提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开展小学时事教育的意义,把开设好小学时事教育课当作育人的重要工作来抓。

2.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在小学时事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在时事教育的选题、评论和分析中难免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急需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要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目前小学时事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时事教育的育人功能,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教师作为小学时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教基一厅[2012]4号)。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明确小学时事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把准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