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1图集的编制背景

(1)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任务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基本保障。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本着就近、就便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其中社区日间照料设施是“十二五” 重点建设任务。到2015年,增加日间照料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340余万张。

(2)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仍存在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总量不足、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优惠政策落实难、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据北京市老龄办统计,北京市城乡已先后建设社区托老(残)所4397个。但目前,部分托老所闲置,多数托老所混同于社区活动站,为老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3)各地方积极推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并提出“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m2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要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各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来促进社区日间照料设施的建设。以北京为例,北京民政部门将通过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老旧小区“找地儿”,普建社会托老所,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全面落实《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规定,新建小区配置的养老服务设施,采取无偿使用或通过建设支持、租金补贴等方式,统一移交到民政部门,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老旧小区按照规定,将改造中扩建、腾退的设施改建成社区托老所。

2图集的编制原则

(1)统筹性原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居住区规划和老年人设施规划相关指标要求,与社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经济性原则――图集应与《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保持一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整合或共享。

(3)适用性原则――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应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满足日托老年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功能及面积,保障使用。

(4)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日间照料中心建筑结构选型、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为今后功能变更或改造做出预留。

3技术考察及调研情况

(1)收集技术资料情况

本图集主要参照的技术资料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下简称《建设标准》)。其重点针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面积指标等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是确定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本图集的编制主要以《建设标准》为基准,对相应的功能空间提出设计要求,并给出不同类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案。

本图集收集的其他技术资料包括:

国内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相关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图纸、实景照片等。主要通过调研的途径获得。

国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相关设施的设计标准、设计图纸等。主要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获得。

(2)调研情况总览

编制组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赴上海、北京、大连、长沙、兰州5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共考察了14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含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访谈了多位地方民政局相关领导。调研信息汇总如表1。

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日间照料中心的普遍规模偏小,面积范围通常在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一般不超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中的三类建设指标(750m2),远小于二类(1085m2)、一类指标(1600m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数通常不超过30人。多为旧建筑(如空置的公共建筑、居委会、住宅等)改建而成,或是与社区或街道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与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合建。相关数据情况见表2。

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多为健康、自理的老人,主要解决其就餐和白天活动问题。以上海为例,设施无车接送,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或由其家庭成员接送)日间照料中心。以兰州为例,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由于缺乏专业的医疗保健、居家养老等设施和人员,暂时不能针对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日间照料中心常会出现一室多用的情况,例如活动室兼做餐厅、休息室(图1)。南方地区(如上海、长沙)的休息室通常不设床,而是采用躺椅、折叠椅、休息沙发,供老人午睡休息(图2)。北方地区(如大连)单独设置的休息室虽然布置了床,但利用率并不高(图3)。

沐浴间、公共卫生间设备条件较为简陋,无障碍设计不到位(图4~6)。

由于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因此通常不会单独设置厨房。以上海外滩社区为例,是几家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助餐点共用一个社区厨房,每天午餐、晚餐由厨房统一配送(图7)。

日间照料中心的室外空间普遍有限,活动场地狭小、局促,部分无停车场地。

(3) 典型调研案例分析――上海咏年楼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设施基本信息:

上海市外滩社区咏年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是一家公办公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这家机构是由非政府组织(NGO)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和上海外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创办的服务于失智、失能老人及家庭照料者的项目。由政府出资和协调,新途健康促进社组织策划,利用外滩社区的街道居委会旧楼进行改建而成。日间照料中心位于建筑的首层,面积约150多m2,能容纳20位老人在此活动。目前实际使用人数为16人。具体信息见表3。

该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本社区内生活较为困难的老人,比如家里住房紧张、经济收入不高或者独居生活有困难的人,也接收失智和半护理老人,但由于设施无车接送,街道环境也无法做到完全无障碍,所以老人(或其家庭成员能够协助老人)必须自行到达和离开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内容:

早上9:30左右,老人陆续到达设施后,工作人员开始为老人读报,讲新闻,并组织老人集体做操;中午11:00前后,由附近的助餐点(集中厨房)送来午餐,工作人员分餐后并安排老人吃午餐;就餐后至下午2:00为午休时间,老人可以自由选择在休息室或多功能厅进行休息。下午2:00~4:00为自由活动时间,老人们可以进行看电视、聊天、打牌等娱乐活动。在告知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老人可以自由使用设施内的洗浴设备。下午4:00以后,安排老人吃晚餐,其后老人就可以自行回家。

建筑空间及使用现状分析:

日间照料中心共一层,面积约150m2,包含活动室(兼餐厅),开敞式厨房,卫生间(含洗浴功能),休息室,及办公室(图8)。

4图集的编制内容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假设性推论 土地流转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310.2 文献标识码:A

1 农户土地流转动机评述

1.1 农户土地流转动机

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根据这一界定方式可以将农村土地流转动机理解为农户为满足自身追求各种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意愿以及这些心态意愿影响农户决策的过程,这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1.2 农户土地流转动机特征

(1)土地流转动机的主导性与依从性。在复杂多样的动机中,有些动机是强烈而持久的,不断驱使农户采取行动,始终向着土地收益的目标努力。这种主导性动机具有突出的主导性。(2)土地流转动机的动态性与转移性。需要的变化必定导致动机的转化,农户的各种动机总是在动态与转移中不断调整。比如,当看到其他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收益时,也会倾向于为了获取收益流转土地。(3)土地流转动机的潜在性与冲突性。农户在对土地流转做出意愿决定时是比较隐蔽,具有潜在性。同时,由于农户对实现农业比较利益的需要很难同时得到满足,所以,对主导性动机的选择总是处在矛盾与冲突中。

2 相关理论基础的引入

(1)产权理论与农户土地流转动力。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土地产权权能内涵不完整以及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使得土地流转非常困难。因此,只有先明确谁是产权主体,才能有效发挥产权制度功能。(2)心理预期理论与农户土地流转动力。现有的研究得出,承包经营权调整的心理预期对农户土地转出的意愿影响较大。农户的非农收入越多,便意味着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小,发生流转的几率就会越大。农户在土地流转的心理预期中最为看重,并且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租金合理,在租金一定的情况下,农户则更看重政府是否担保、租期是否合理与提供非农业收入多少。

3 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假设研究

为使本研究目的更为明确,本文在吸收了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经验和科学理论对湖北省农村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进行了推测性论断和假设性解释,并在湖北省荆门市发放问卷实地调研,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实证分析来证明我们的假设,以此来得到结论。

3.1 关于动力机制外生因素的假说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本文研究的视角与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假设1:年纪越大的农户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2:教育程度越低的农户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3:离城市越远的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4:劳动力越充足的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5:非农收益越高越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6:土地流转配套制度越完善(如养老保险、安置就业),农户越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7:城乡一体化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8:新农村建设程度越高(如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户越倾向于流转土地。

3.2 关于动力机制内生因素的假设

假设9:农户对农村土地产权(所有权、经营权)的认知程度越低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10: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认知程度越低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11:农户对土地流转规范性的认知程度越低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12:农户对土地养老功能的认知程度越高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假设13:农户对交易费用的计算越高越不倾向于流转土地。

4 湖北省农村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主成分因子实证分析

4.1 分析方法说明

为验证上诉假设推论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本文采取主成分因子法,通过对受访农户流转动力机制因子进行区分和提取,以找出关键因素,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以便得出实证结论,从而印证前述假设。

4.2 数据检验

(1)无流转行为农户数据检验。本文在对抽样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之前用KMO值检验法对数据组进行检验,以考察该组数据是否能采取因子分析。为了方便分析,这里将提炼出来没有流转行为农户的18个行为动机影响因素进行编号,这18个影响因素分为: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等。将这些因素依次进行编号为:X1、X2、X3、…X16、X17、X18。根据检验结果,农户年龄、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对流转权利的认知、对土地流转用途认知是独立影响变量,年龄这一变量也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给予剔除。

(2)有流转行为农户数据检验。本文将提炼出来有流转行为农户的19个行为动机影响因素进行编号,在没有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新的变量,即土地流转期限(X19)。将这些因素依次进行编号为:X1、X2、X3、…X16、X17、X18、X19。首先对19个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检验,如果某一变量(变量等同于影响因素这一说法)同其他变量之间都没有较强相关性,则表明其不适合采用因子分析,需要将其剔除。根据检验结果,剔除掉影响因素X1、X2、X9、X16这五个变量,表明农户的性别、年龄、对承包经营权认知和土地农业用途是独立影响变量,同时农户对对流转权利认知度这一变量也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给予剔除。

4.3 因子分析

在无流转行为农户的因子分析中,通过观察载荷表得出农户对土地流转规范度认知因子、收入结构因子、地权稳定性与规模经营认知因子以及土地功能认知因子为四个关键因子,可以看到尽管抽取的4个公因子都是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键因子,但由于其贡献率存在差异,表明其对农户行为动机的影响也是有大有小,说明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还较多,无法完全忽略其他影响变量,在考察动力机制问题时还需综合考察诸多其他变量。

在有流转行为农户的因子分析中,农户对土地流转规范度认知因子、流转区域和年限因子、家庭收入因子、行为扩散因子和地权稳定性与土地功能认知因子为5个关键因子,这5个公因子都是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键因子,但由于其贡献率存在差异,表明其对农户行为动机的影响也是有大有小,同样也说明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还较多,无法完全忽略其他影响变量,在考察动力机制问题时还需综合考察诸多其他变量。

5 假设推论的实证印证结果

(1)无论是有流转行为还是无流转行为农户的动机首要因素在于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度,包括法律规定的规范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规范程度,流转过程是否有合理、合法的合同,以及是否按照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开展流转。从统计分析来看,无流转行为农户对现行土地流转规范程度的认知较有流转行为的更低,表明这一因素是阻碍农户行为的一个关键变量,进而验证了假设13。

(2)尽管家庭收入公因子和土地养老功能认知公因子在两类农户行为中的影响排序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却是共同的影响因素。结合统计分析来看,有土地流转行为和无土地流转行为农户家庭收入分布情况差异并不大。而从非农业收入这一变量来看并不足以证明假设5。就农户对土地养老功能认知情况来看,两类农户的认知分布情况并无太大差异,也不足以验证假设12,但从基本统计分析来看,目前湖北省农村农户对土地养老功能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即认同土地养老功能和不认同的农户都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3)对地权稳定程度认知因子也是影响两类农户行为的主要因素。从统计分析来看,无土地流转农户对承包经营年限认知较低的高于土地流转农户。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农户对农村分配制度的一种认知和反映,可以得出假设10得到验证。

(4)两类农户的主要影响因素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农户所在地理位置、土地流转年限。尽管就无土地流转行为农户而言,地理位置并不是其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从实际统计分析上来看,有流转行为农户中地理位置处于城市郊区的高于无土地流转,某种程度上可以验证假设3。

(5)由于在因子分析中没有得出农户对产权认知对其流转行为产生主要影响的结论,结合统计分析可以看到,两类农户在这一认知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所以可以排除这一因素对行为动机的影响,故假设9不成立。

(6)对于因子分析检验剔除的几个影响因素,我们采用单独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其与农户行为选择间的关联性,具体见表1:

表1 独立变量同农户行为选择相关性表

可以看到三个变量同流转行为选择的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均没有超过0.3,表明其之间的关联性较弱,因此可以验证假设1、假设2、假设4不成立。

6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与验证,可以归纳出,本文所推断的13个假设,假设3、假设10与假设13可以得到有效印证,假设5与假设12不足以得到充分印证,而假设1、假设2、假设4与假设9则不成立。因此,通过以假设的方式推断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地具体分析湖北省农村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从而对所推定之假设加以具体断定,为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湖北省农户土地流转动力机制演化的方向与路径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方案。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成果(立项号:20132s 0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成果(No. 2012-ib-035)

参考文献

[1]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徐勇.三农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县政协对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段时间,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本次调研情况作一总体报告。

一、基本情况

农村敬老院是解放以后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当时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专门为农村中的那些年龄较大,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五保人员设立养老场所,俗称敬老院。据统计,全县有农村五保户550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2%。这批人员大部分是老、弱、病、残,也有小部分是孤儿。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五保供养金,另有少数有部分劳动能力,挣些收入辅之。其供养方式为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两种,目前,我县有农村敬老院15所,分乡办和村办两种,分布在马田、高亭、三塘、城关、洞口、龙形市、大布江、鲤鱼塘、柏林等9个乡镇。其中乡办的5所,村办的10所,最多的一所19人,最少的一所1人,供养五保人员共112人,占全县总五保户的1.8%,敬老院五保人员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每人每月130元的城市低保金,有的乡镇或村里每年会拿出少量的经费,用于敬老院的炊事人员工资、设备添置和维修院落等。还有的敬老院人员因原村组有责任田,所以就带粮食入院,各吃各的粮,如鲤鱼塘镇敬老院就如此。全县15所敬老院的管理模式除城关中心敬老院实行了人员、财务领导统一管理外。其他敬老院各有不同,如柏林镇的龙王市敬老院和口泉敬老院,这两所敬老院共10人全部住在家里,造成空院,还有高亭乡敬老院原来只有一人,现在也是空院,龙形市乡石阳敬老院共7人,有3人住院里,有4人住家里。有的敬老院每人每月发60元、100、120的不等,其余的钱留在院里做水电费、买菜、煮饭人员工资。伙食上,煮饭吃菜有公共食堂的,有分散小灶的。据统计,有7所敬老院无炊事员,他们是各吃各的。管理模式一般是乡镇管理资金,院内推荐一名同志负责全院工作。除城关中心敬老院、柏林敬老院有护理工作人员外,大部分敬老院是五保人员自理,医疗方面没有一个敬老院有医务室和医务人员,老人看病一般就近就医,诊疗费、医疗费(除城关中心敬老院)基本上是自理。老人逝世后一般由当地出钱安葬,民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就全县而言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比农村中分散供养五保人员要好些。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地方对敬老院工作缺乏责任感。有些认为敬老院还是一种负担。当地领导很少过问,群众也不关心,各级党委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造成一些敬老院人员越来越少,条件越来越差,有的敬老院甚至有萧条的感觉。

2、经费严重不足。敬老院的经费不足是普遍现象。村级经济落后、财政投入无力、社会捐助无望,更无院办收入,单靠低保资金过日子,大部分敬老院无工作人员,请不起炊事员、护理员。有的用不上煤,用不上水电,只得烧柴火,更谈不上办公费和招待用费了。特别是院内五保户治病难问题相当突出,多数人有病得不到治疗。

3、基础设施条件差、档次低。由于资金缺乏,除了改扩建的敬老院以外,其他敬老院的办公设施、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居住条件相对落后,既陈旧老化,又破烂不堪,一些老人们基本上还用着几十年前早已过时的老家当。有的敬老院因无钱改造,环境、绿化、卫生等相当差,看上去很不规范。

4、管理跟不上。由于缺少工作人员,一般敬老院都由乡村干部兼管,因此在管理上很不直接,甚至断层。而院内的负责人多为老人,文化低、素质差,不善于安排生活,也不会做思想工作,有的敬老院一年四季难开一次会,更谈不上组织活动了。既无制度、也无规章,组织纪律涣散,甚至东住一个,西住一个,长期不住院里。难以管理。

5、集中供养率低,发展不平衡。五保集中供养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地方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状况,我县的集中供养率相对比较低,才1.8%,且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有几所敬老院,而有的乡镇无一所敬老院,有的村五保户百分之百实行了集中供养,而大部分的村集中供养率几乎为零,特别是江右片的十多个乡镇,其集中供养率不到1%。每个敬老院的人数相对比较少,有的才一两个人.

三、几点思考

兴办农村敬老院,推行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实行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步前进,是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县计划用3—5年的时间逐步将所有五保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是完全可行的。抓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就全县的农村敬老院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办好农村敬老院,关键在领导。领导的重视程度如何,决定着敬老院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特别是县、乡、村级领导要将敬老院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范畴。同时,乡村敬老院要安排会领导、懂管理、善经 营的人去负责,不能是挂职或兼管,院长要以院为家。再则,要对领导者明确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实行赏罚分明,充分调动院长的积极性。要办好一所,巩固一所,决不能应付了事,更不能把它当包袱甩。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从我县的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和内部设施来看,除去年改扩建的两所以外,其余普遍较差,达不到上级要求的标准,也不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县、乡财政和有经济能力的敬老院所在村要拿出资金帮助农村敬老院改扩建,要对敬老院的院落、房屋、绿化、道路、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使住房与卫生间、浴室配套,有公共食堂、文化娱乐室、医疗健身室,开辟猪栏、鸡舍、菜地等,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办公设施及五保老人的日常用具、健身器材等设施,使敬老院真正成为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乐园,真正成为五保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园。

3、规范管理,健全制度

一是坚持入院老人的审批程序,界定准入条件,经过本人申请、组、村、乡审核批准后方可入院;二是签订协议,对入院五保人员的口粮问题、零花钱问题、治病问题、丧事处理问题等敬老院要与组、村、乡协议好,明确职责,不留后患;三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上墙,要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明确分工,加强工作责任性,增强服务意识;四是加强院内财务管理,坚持收支两条线和一支笔审批的原则;五是要经常组织五保人员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健身娱乐活动;六是积极发展院办经济,象养猪、放鱼塘、种果园、小型加工业等都可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增加收入,弥补院里经济。

4、抓基础、上规模,提高集中供养率

一是以村为主,县乡村同办,提高集中供养率.经调查,我县需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人数为3500人左右,要实现全部集中供养,只能采取县乡村几级兴办敬老院的办法,即县办3所,供养600人,乡办20所供养600人,村办100所,供养2300人。在几级办院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村办院为主,各地可根据五保人员的数量和乡镇区域,实行村村联办,这样,有利于场所、资源、人员经费的利用,同时,也可加速农村敬老院建设的步伐。

二是因地制宜,集中联片,兴办示范型敬老院。根据我县五保户的分布和地理位置,即东部地区11个乡镇有五保户1844人;中部地区9个乡镇有五保户1804人;西南地区6个乡镇有五保户1856人。按照以上分布情况可在每个地区兴办一个大型县办敬老院。东部在鲤鱼塘办一所,中部在湘阴渡镇办一所,西南部在马田镇办一所,每所敬老院占地面积在100亩左右,入院老人在200人以上。通过考察,我县目前有很多学校的废弃房子,可利用这些学校场地,改扩建为敬老院,如鲤鱼塘境内的五中,学校已经空闲,场地相当大、房子也比较新,绿化相当好,非常适合办敬老院。同时利用有关政策,争取农村敬老院改扩建资金。

三是定编人员,解决经费,财政纳入预算.要巩固发展敬老院,维持敬老院的正常运转,经费是关键。根据我县的办院经验,村办敬老院的经费需3万左右,乡办的5万以上,县办的在数十万元。而敬老院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无工作人员经费,无五保户治病经费,无房屋修缮经费,因此建议工作人员、护理人员要实行定编由财政解决工资,同时财政年初要将敬老院的有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给予解决。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就业;留守儿童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难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演变和改革的今天,留守儿童成为政府关注,媒体聚焦,百姓关心的一大热点话题.关注留守儿童改革与教育,不仅仅要着眼于教育内部系统,同时需密切关注教育外部改革的配套建设,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上,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形成上下联动系统,在多方合力的影响下,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的学习生态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解决.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最初是指因出国潮导致被留在国内由祖辈抚养的孩子,现阶段则主要指因父母外出务工被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有些书中,“留守儿童”又被称为空巢儿童和留守少年.还有很多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双方离开故土外出打工,由亲朋好友和祖辈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帮助照顾子女.少数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随着留守儿童队伍的逐渐壮大,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难题.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教育问题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话题.2014年,我国教育部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并召开了全国留守儿童交流会.当前,全国义务教育发展极为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有2271名,其中女孩的比例是男孩比例的一倍之多,重男轻女的现象极为严重.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仅仅需要体验生活的辛酸,还存在着父母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遗失,被监护意识不足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安全、心理上都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具体说来,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

1.1学习乏力,厌学情绪严重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祖辈和亲戚,受教育程度不高,60%的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成长期,“三观”尚未树立,学习意识和叛逆意识较为严重.本应该在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下的孩子,在学业上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临时监护人往往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监护作用.大部分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拖欠家庭作业、逃学、缀学等现象.因学习上产生的困惑得不到根治,或是由于跟不上班级的平均成绩,从而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这使得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挫败感后,成为辍学群体,过早进入社会.

1.2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模糊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感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与关爱.农村儿童的成长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教育缺位等现象,很多儿童在道德和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指导.隔代教育又使得很多问题进一步被放大,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和道德评价上很容易受负面榜样所影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服管教,违反校纪校规.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经常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人员接触,在不良人员的诱导下,留守儿童不合法行为经常发生,学生常常于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条文,不惜踏上犯罪道路.

1.3监护主体责任错位,忽视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双方都外出打工,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在教育问题上,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能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当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想时,部分父母在电话中对留守儿童是一顿臭骂,不能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更有部分临时监护人,只是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忽略孩子的其他需求,在教育问题上不闻不问.监护主体将监护责任理解错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逐步错位,产生了憎恨、仇视等心态,随着时间推移,学生不合理行为愈演愈烈.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说到底,留守儿童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市化发展优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愈演愈烈.

2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迪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发展的结果,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全方位促进社会就业与发展.

2.1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与推进,户籍制度得到了很大的改革,随迁流动子女的教育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留守儿童在城区的就学条件有了一定的好转.当前,留守儿童在二元体制下,集中在农村,要从根源上治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促进“三农”建设,增加农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才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中国一直有安土重迁的习俗,大部分人并不愿意离开故土.只有当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这才能从根源上进行根治.留守儿童的减少,将导致这一特殊群体逐步得到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第二个方向是退而求其次,统筹规划,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需要在城区进行规划,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进行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2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

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及其社会保障需求,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保障体系,才能使得农民工的低级需求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要是最为基本的低层次需要,只有让个体在安全需要上得到满足,才能使的农民工的就业保障体系更加完整.具体说来,首先要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根据农民工的特点,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问题,降低农民工的风险和对疾病的担忧.其次,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没有失业保险,农民工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第三,逐步理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做到流动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及时转移,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只有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个体的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将成为农民工留守儿童的坚强后盾.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农民工来说,一旦自身身体安全出现问题和差错,必然会使得家庭的经济支柱崩塌,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更谈不上自身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后盾与支撑.

2.3改革僵硬的户籍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本身,还给家庭、学校、社区和安全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从小处着眼,留守儿童教育给隔代监护人、留守老人、单亲监护人等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面对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出现的种种陋习,临时监护人往往感到有心无力,不能够正确的对其引导和帮助.从大处着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然会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降低未来人口素质的一股消极力量.因此,从现实的角度考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从户籍制度着手,加快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政府要及时的转变观念,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弱化甚至取消相关城乡分离制度,拆除城乡二元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其次,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两者之间存在鸿沟,需要进行不断整改与优化.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构建平等的权益,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衍生问题,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产物,也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部分.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城乡二元体制产物,也是二元户籍制度的后果.从历史角度看,特定的时期,必然是社会转型的成本代价.然而,这个代价和后果不应该由留守儿童来承担,更不应该由处于弱势的农民工群体来承担,这个代价需要社会和政府共同承担.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的角度出发,应该对问题的本质予以深层次思考,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治标不治本.政府应当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前瞻性的政策,促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够真正得到解决.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教育难题,其产生的后果都不应该由农民自己来扛,更不应该让无辜的农村留守儿童深受其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刻不容缓的进行整改,期待着有未来有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2007.

〔2〕张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77.

〔3〕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10(12).

养老考察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近年来,带领党委一班人在转型发展、创新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党委科学决策的程序日趋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健全,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工作重点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县十五届党代会和乡第十六届人代会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深入落实“十字”思路,奋力推动发展转型,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工作部署,确立了以建设小康砚峡、和谐砚峡为己任,以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为统揽,以破解资源型乡镇的转型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乡、商贸活乡、产业富民的路子,创新机制,延伸工业,反哺农业,经营三产,保障民生,积极探索“退二进一,退二进三”的新路子,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131”工作计划(即实现1个目标,走好3条路子,办成10件实事),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着力加快小康砚峡建设进程,初步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砚峡经济社会实际的科学展之路。

2、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着力点,放在突出的战略高度,在转型发展上,提出了坚定信心,坚持走好三条路子的思路,做大做强华砚工贸公司,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工业强乡的路子;兴建便民市场,组建华砚物业管理公司,靠城多元化发展商贸活乡的路子;壮大核桃接续产业,做强兴旺公司和千头种猪繁育中心替代产业,发展草畜、药材、劳务经济等特色产业;积极稳妥地实施华砚宾馆委托经营改制工作,实现扭亏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全力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在科学的发展轨道上持续前进。两年来,全乡有15个单位和个人获得县级以上荣誉20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7年全乡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75万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2万元,同比增长1.2%;乡属企业上缴税金1460万元,同比增长2%;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898元,同比增长8%,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3、科学决策的机制逐步形成。机制就是生产力。好的机制,可以发挥人才的作用,焕发组织的生机和活力。相反,如果没有先进的机制,组织就犹如一潭死水,黯然失色。时代的飞速发展,谁抢先创新机制,谁就赢得发展主动权。结合砚峡实际,统筹考虑全乡综合发展问题,确立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均衡发展战略,尝试以强带弱机制,这是我们的创新之举。在机关大胆推行包村干部带项目带资金的工作机制,解决村级党支部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的问题;优化组合了“六队一室”和“双包一联”工作运行机制,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建立了班子成员定农户包产业、定村社包项目、定企业包效益、定典型包培育、定指标包完成的“五定五包”工作责任制,全面执行村干部万元年薪制,完善了工作实绩与干部考核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些机制成为助推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保证,也是砚峡乡人民群众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社会事业的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近两年先后投入哺农资金4600万元,努力为民措办实事,实施道路交通、塌陷治理、旧村改造、移民搬迁等项目,先后启动实施了砚峡新村、麻池安置区、靳家湾安置、韩河村朱家庄社搬迁和东沟旧村改造5处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土桥、曹家沟村的“八个一”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行,覆盖面逐年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村干部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群众居住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切实把砚峡新农村示范带培育成了全县以工哺农的典型,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使之成为华亭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5、党的建设创新推进。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制度,完善了《砚峡乡重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廉政建设规定、重大事项请示汇报和重大事项党委会议决策制度。推行机关干部竞聘上岗,村干部坐班制或村干部工作日制度,修订村干部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办法,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村干部报酬,围绕“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三大主题,扎实推行“三制三化”,深入加强村级、企业民主管理,解决了村级组织在推进村级民主管理过程中运行程序、操作规程、基本规则和方法步骤缺失的问题。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与甘肃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办起了“生命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班砚峡教学点,开创了高校与乡镇联合办班对干部进行学历教育的先例,干部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扎实开展“双百”培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优化组合“六队一室”工作运行机制,对16名班子成员全部进行细化分工,并实行班子成员包村、包典型工作和联系企业的“双包一联”工作推行机制,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工作机制,把后山四个弱村交由砚峡、东沟社区管理,乡上制定帮建工作实施办法,并与两个党总支签订新农村建设专项责任书,专项兑现奖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乡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是“总开关”、推动转型是“金钥匙”。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值得一提:

一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战胜自我。必须要有一种战胜自我的精神,首先表现为理念上的创新。我们要敢于与习惯思维挑战,与传统观念决裂,坚持与时俱进,用转型的理念指导发展,用“亲商”、“崇商”、“双赢”的理念营造环境、发展自已。战胜自我,关键要有敢闯敢冒的胆识。敢于突破自己,也敢于突破前人,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办事情是“水路不通走旱路,条条大路通北京”,独辟蹊径,把事情干成。可以说,只要有利于发展,只要能够发展,就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不敢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是“跳起来构想,跑起来实践”,“在没有空子的地方找空子,在没有机遇的地方找机遇。”战胜自我,还表现为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深刻反思,我们还普遍存在着惟书惟上、思维传统、理念陈旧、创新不够、容易满足、行动迟缓等问题。我们必须冲破陈规陋习,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劲头,积极寻求加快发展的新办法,闯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制定砚峡发展目标上,要突出产业转型,突出新农村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自我加压,不留余地,追求最大最高和宏伟的发展目标。这是体现我们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也是对组织的交代,更是对这篇热土上人民群众的交代。

二是小干不行,必须大干。作为一个山区乡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只有大干快上,才能迎头赶上,逐步缩小同外面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去年随同全县党政考察团,学习考察了山西晋城市和河南焦作市的部分县区,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与我乡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学习考察,我深深感到,这些地方转型发展的步伐很快,成效也很明显,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那种抓发展的拼劲、干大事的狠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无论过去基础好的还是实力差的,现在的成就都是干出来的。他们上下一股劲,不畏难、不怕苦、不嫌累,拼搏大干,埋头实干,最终干出了实力、干出了速度、干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干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大干实现了大步跨越、科学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力度小、节奏慢、效率低,特别是表现在项目建设上,有时遇事总是慢半拍,坐失良机。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举措,谋求超常规的发展。如果不重新审视自我,切实认清形势,就会与他们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会跌入发展的“低谷”。

三是认准的事,必须一抓到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认准的事情,不管风险多大,压力多大,都要千方百计去办;凡定下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阻力多大,都要百折不挠去干,干好了对全乡整体工作就是一个带动,对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是一次更新,对群众的精神状态就是一次振奋。对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实际的成功路子不改变、不动摇,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凡是正确的路子我们就要坚持到底,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发展目标才能圆满实现,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凡认准的事,就要善于决策,敢于决策。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做到站得高,看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对决策了的事、认准的事,就要有食不甘寝、夜不能寐的责任感,要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认准的事就能成功。实践证明我们乡上提出的三条路子转型战略和率先建成新农村示范乡的宏伟目标是正确的,符合砚峡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全乡老百姓的愿望,是引领全乡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全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总纲。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个人存在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作风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各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工作方法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乡党委班子成员了解多,对乡机关干部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分管领导和各村,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村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尤其是对村、社区和企业干部管理上,考虑基层同志工作具体、难度大,干事不容易的成分多,缺乏硬手段和铁手腕;在对待领导班子内部和个别同志的差错问题上,侧重于讲团结、讲和谐和泛泛地指导,轻轻地纠错,没铁面无私、果断纠错的胆量和勇气;在推行和推动工作、抓落实方面,注重稳中求进,忽视了时效要求,注重了充分准备,忽视了猛扑猛干,注重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忽视了方面作用。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重指导,轻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各位分管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去抓,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3、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全县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有个别单位的工作完成不太好,也多是考虑他们的困难因素,自己主观上替他们解脱,人为地降低了工作标准。

三、关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抓住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大好机会,加强学习,拓宽思路,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用科学发展的正确理念引导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要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自觉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做法,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要在提高决策能力上下功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三要在提高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标准、重点和程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全乡工作,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转型发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和问题。一要以生产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先导和主旋律,把接续产业培育和新型农民培养放在全乡工作的首位,把五个方面的先进示范乡建设工程作为品牌,把多元化发展作为进城居民的永久性出路,进一步优化思路,突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尽心尽力抓落实、求实效。二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改善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主要以改善道路、解决饮水、农村住宅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扶持完成韩河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三个旧村改造项目和朱家庄移民新村,土(桥)砚(峡)路拓建工程,麻池新村、土桥村、曹家沟村人畜饮水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三要以着力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贫困农户就医、上学、行路、吃水、增收等方面的困难入手,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的机遇,整合全乡教育教学资金,撤并韩河、土桥、曹家沟小学,建成麻池寄宿制小学。结合旧村改造,在韩河、土桥、曹家沟、麻池4村中心村各建设1间医疗室,1间文化室,1处文化广场,彻底解决“五难”问题。四要以农业科技和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创新培训载体,寻找有效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双百”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制度,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制度促事。一要继续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考核责任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任用机制,促进全乡工作的整体推进。二要加强乡机关和村居委会、村民小组财务管理,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提高管理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树立基层组织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管理民主的新形象。三要继续推行“以强带弱,以企带村”的帮带制度,创办集体企业集团,放大管理权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发展战略,强村与弱村纳入统一管理,捆绑式结成互惠利益共同体,形成新型帮带模式,用弱村的发展衡量强村的工作业绩和班子政绩,提高行政效益,减少行政成本,推动东西两片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