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案设计

历史教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教案设计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互动式案例教学 教学设计 记账凭证的填制

中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初级会计人才,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为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必须强调会计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传统会计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职教人士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必要,并开发出项目引导法、模拟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本文拟结合《基础会计》中记账凭证的填制的教学,谈谈如何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

所谓互动式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将互动导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教师呈现精选案例,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方案,通过师生互动勘校正误,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我认为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案例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出现过具体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在《基础会计》(高教版)第四章教学中,我针对记账凭证的填制进行了互动式案例的教学设计。现对记账凭证的填制的教学设计做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记账凭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准备用三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内容。凭证是登记账簿的基础,账簿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这三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只要有一张凭证错误,账簿、报表将随之出错。本课题是对上一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内容的延续和扩展,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为本节课确定以下目标:掌握不同经济业务记账凭证的填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和与人协作的意识,并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是正确编制会计分录和填制记账凭证,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正确选择记账凭证。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

职高一年级学生,对专业课感到新鲜,但对专业知识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我课前带学生到财会部门的工作现场,参观会计人员填制记账凭证的工作过程,获取感性认识,为教学实施打好基础。课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提出问题、分组探讨、实例说明、启发总结的教学方法,利用投影、课件等媒体手段,把导、学、问、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动口、动情、动心。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学习,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从而体会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通过前后知识联系,自己分析、理清思路,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从而完成“学会”到“会学”的知识内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设疑激趣,引入新课;任务驱动,展开新课;分组训练,强化技能;成果提交,师生共评;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等五个教学环节。

在引入新课环节中,我设计了“记账凭证的概念是什么?”“记账凭证的分类”这两问题,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第二是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在展开新课的环节中,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正确选择记账凭证,我做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把任务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第一组学生归纳在什么情况下选用收款凭证,第二组学生归纳在何种情况下选用付款凭证,第三组学生归纳在何种情况下选用转账凭证,学生带着任务看书、讨论,并归纳讨论的结果。然后我用课件展示选择记账凭证的规律,与学生归纳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做,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解决了如何正确选择记账凭证这个问题后,本课进入主要内容――记账凭证的填制。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师生共同对新知识进行探讨和学习。利用课件展示一张中国工商银行的进账单,学生讨论:收款人公司发生了怎样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用文字进行描述,借此复习了原始凭证的相关内容。在学习本章以前,我对教材做了整合,将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调整到第四章会计凭证的前面进行学习,本节课就是对这个知识点在实务中的应用。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确定要填制的是一张收款凭证。这张凭证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课件演示、学生实际操作)。

第二部分是小组活动,由学生利用已知知识,共同探讨,完成相关拓展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三部分是对成果的评价,包括小组成员的自评和互评,教师的总评。这两个部分是穿行的。具体步骤有:

第一步:利用课件将一张借款单展示给学生,各学习小组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分析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二是完成付款凭证的填制。第一个任务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完成,第二个任务则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任务完成后,借助实物投影展示某一组学生的成果,由其他组学生从字迹是否工整、凭证选用是否正确等十个角度加以评价。通过评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当之处可及时得到纠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步:通过上面环节的设计,学生对如何选择记账凭证,以及填制记账凭证的要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出示企业购买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企业签发的商业汇票,各学习小组的任务与第一步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两个任务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记账凭证填制完毕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换各自所填的凭证,并对其他成员的成果作出评价,目的在于帮助组内成员查漏补缺。这一次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填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记账凭证,请其他学生指出凭证填制过程中有什么缺陷,应该如何解决。经过这样的设计,练习的难度逐渐加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微课;案例教学;士官教育;计算机;分层教学

1 微课学习的概述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包含教员精心设置的知识点和主题相结合的微型教学视频和动画。微课目前是学员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有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微课能够对学员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十分钟有效应用,从而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微课中重点及难点问题,便于学员深化记忆,及对知识点进行串联。采用视频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不但能够帮助学员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还能够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微课就是学员请来帮助其自主独立学习的小老师。

2 士官教育计算机课程现状

我国士官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并不显著。自从现出了混合学习方式,许多地方院校是将微课置于课前,由学员利用电脑、网络、手机自行学习。可是如果将些模式照搬到军队,会产生淮南橘子淮北枳的情况。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严格的纪律使得无线网络学习、手机学习在此不能实现。再者虽然有图书馆电子资料室,每个队里有电脑室,可是远远达不到人均一台电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硬件条件。同时由于士官普遍学习素养不高,因此微课在士官教育中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目前学员和教员只能高效开发课堂的时间。

3 士官学校嵌入微课的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微课学习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1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员渴望能够学到实用性、操作性的知识,并且制作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可是目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课50分钟,真正讲解主体内容的重要环节一般在2O分钟,其余时间多以学员练习为主。但学员在亲自动手练习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教员就得反复讲解。一节课下来,教员只能解答几个共同的问题。假如使用微课教学,通过动画、文字介绍和视频讲解,学员对课堂内容中某些不理解的部分反复观看,让学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学习。通过微课,教员还可以把教学中学员觉得困难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讲解并制作成10分钟以内的视频来真正帮助学员解决难题,供学员学习参考。

3.1.2 有利于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短小精悍,内容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富于引导启发性,极大的吸引学员注意力,提升其学习自主性。

遇到困难时,学员可以反复观看相关视频,一边模仿一边学习,又进一步帮助学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再加上计算机课程操作实践性很强,教师积极督促学员勇敢尝试、自我创新,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借助微课资源自行解决,这不仅能够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索能力,还能够帮助学员学习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1.3 有利于分层教学,促进学员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适应中等水平的学员,难以兼顾优生和后进生,使得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下”。计算机分层教学微课资源设计时,注明基础性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还有拓展性知识。基础性的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拓展性知识不做硬性要求,主要提供给优生使用。能够使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学员都接收到个性化发展的指导,使得所有学员都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进步。

此外,还可以把每一届学员的学习困难点总结起来制成微课,进行对比提升。这对士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巨大作用。

另外据调查显示,如今大部分院校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善,局域网也布满校园,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趋于完善,可以更好地提供查询和检索服务。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独立制作课程,并实现在线解答。学员也能够通过网络自行查询资料,并且提出疑问等,这些都为新学习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 嵌入微课的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PPT教学为例:

3.2.1 案例的策划。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身是培养学员利用信息技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呈现的案例最好是源于工作实际。例如PPT这一章设计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单位快要开展实战演习了,如果你是此次重大活动的伺务长,你将如何着手准备此项活动。请你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向同志们介绍你的工作计划,以期得到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要求结构清晰完整,美观大方。案例二:针对战时菜谱,请你将自己拿手的菜肴,制作成一个互动式菜谱。通过这样的案例必然建立起与学员专业课程紧密相关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在准备阶段教员根据案例精心制作微课,以及准备丰富的素材。根据大部分士官学员的基础,微课应该根据案例分解为若干步骤,其标题也与制作步骤相对应且有顺序号。为了贴近士官的基础,微课的内容注重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适当“留白”。

3.2.2 案例的实施。针对以上案例,教员先引导学员分析讨论案例,然后讲授制作方法,接着由学员制作。由于许多学员学习素养不佳,操作性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微课再反复观看、模仿。但并不是意味着教员可以放弃辅导,在课堂上仍然有许多课堂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教员留心收集。有一些生成性问题是学员发现的好方法,可以借机让此学员向其他同志讲解,以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另一些生成生问题是一些错误,教员抓住这样的反而例子提出疑问,促进学员思考。随着同志们制作过程的深入,教员抓住“陷阱”“留白”适当激发学员思考。当其苦思冥想不得解时,再利用微课帮助大家“解惑”。一些优秀的学员原本就已经掌握了PPT基础知识的,教员指导其自行观看其他微课然后动手制作。这些微课是PPT的高级应用的相关案例。这样即可解决以往优秀学员抱怨学不到新东西的问题。

3.3 总结评价

针对一些学员的作品进行点评,说明其优点,解析其短板指明改下方法。从上面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清楚地看到嵌入的微课具有灵活、多样、丰富等优势,是信息时代顺势而为的产物。当代的人才观不仅有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的要求,也有对信息技术能力、个性发展、高阶思维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正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程的核心所在,微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起来,因为整个教学模式被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理念,不再拘泥于传统或是现代学习观,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启迪、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培养学员自主学习、主动创新的能力。同时微课可以因地制宜、取长补短,运用多种学习资源、环境,最大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者的多种需要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误区;试验设计方法;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理工科的研究生经常需要做试验。如何做试验,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试验设计方法》课程就是为笔者所在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是专门研究合理地制定试验方案和科学的分析试验结果的方法的一门应用工具学科。试验设计的任务是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理论依据,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经济、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有效地控制试验的干扰,充分利用和科学地分析所获取的试验信息,达到尽快获得最优试验方案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案例教学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倡导以案例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针对及具体相关专业的案例内容,用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师教学技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试验设计方法》案例教学中的几个误区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本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

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

《试验设计方法》是一门应用工具学科,学生要想根据具体的专业背景,熟练掌握各种试验设计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得到一个可靠的结论,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之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大量练习的方式,如讲正交试验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有无交互、单因素、多因素、有无混合水平等不同情况下数据如何处理。通过大量的练习,同学们可以灵活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但是通过三年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研三同学答辩时试验步骤说得很清楚,而试验目的和方案就不是很清楚。一般情况下试验目的是导师指定的,同学们根据试验目的来设计试验方案时,经常人云亦云,反映了同学们对具体问题分析时对不同试验设计方法的理解不透彻,缺乏深层的思考。案例教学是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根据课题需要做几个试验,为什么要做几个试验”“为什么选这几个因素、因素水平怎么选取”“如何保证其他试验条件一致”“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应用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同学们对具体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注重知识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

三、认为案例越多越好

有些教师认为案例越多越好,见多识广。但是学时有限,36学时的课程,每个案例最少要45分钟,时间太短效果不好,导致每个案例分析的不通彻,使同学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上课前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编制几个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培养同学们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使同学们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师的角色没有转变

有的教师将案例呈现给同学后,就进行分析、推理,剥夺了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学们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做巩固练习。这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争论、没有讨论,把案例教学变成了举例教学,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一场基于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之前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思维。一个题目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一个试验目的不一定只有一种试验设计方案。教师要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的试验设计方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自己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决策,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奖励性;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改革是当前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一般占绩效工资的40%-70%,各岗位工作人员只要能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一般逐月发放,主要体现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岗位职能。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是高校根据文件和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制定,体现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贡献程度。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的目标要最大程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更加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基本原则

1.分级管理、自主管理的原则

首先由学校进行宏观调控,根据各类岗位的不同特点核定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其次,由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将学校核拨经费以及自身的创收经费进行统筹,自主制定绩效奖励办法,考核标准,实现自主管理。

2.分类考核、定性定量的原则

对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分类考核。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教职工一般分为专任教师岗、行政管理岗、教学辅助岗、工勤技能岗等。可根据各类岗位的不同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优绩优酬、公平公开的原则

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是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应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向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在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保持团队的稳定,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公开透明,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报主管部门批准。

4.科学合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制定考核标准时,要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等特点。考核标准科学合理、程序规范、注重实效、可操作性强、避免繁琐。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考评体系,不仅能提高教师工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 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

教师岗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内容必需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密切结合。因而,我们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基本岗位津贴、工作量及业绩奖励津贴两个部分。

1.基本岗位津贴

基本岗位津贴是指年度内完成岗位基本工作量,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等级为合格以上的教师,计发基本岗位津贴。基本岗位津贴应不低于奖励性绩效总额的50%。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各高校对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并在年对考核为合格以上者计发基本岗位津贴。

2.工作量及业绩奖励津贴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对教师的教改科研、参加的各级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予以肯定和支持,要在绩效工资的发放上有所体现。工作量及业绩奖励津贴总量应占奖励性绩效总额的20%―50%,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对教师工作量及业绩的主要考评指标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工作、专业教学建设项目、教研科研、教师参加竞赛、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等。

三、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实施

考核是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的关键。其绩效考核方法要科学合理,考核程序要规范有序、考核过程要透明公开、考核结果要具有公信度。具体来说,考核的程序如下:

(1)教师根据个人年度工作的情况填写《专任教师工作量及业绩考评评分表》,表格如下表所示:

(2)由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组建考核小组,核定各教师的《专任教师工作量及业绩考评评分表》,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名,确定三个等级。30%的教师为A等级;40%的教师为B等级;30%的教师为C等级。

(3)在工作量及业绩奖励津贴总量的范围内,分别确定A、B、C三个等级的津贴。

并在本单位予以公布。

四、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奖励性绩效工资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度的出台,引发人们对业绩和工资关系的深入思考。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解。如认为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扣减绩效工资;认为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恶性竞争,此消彼涨;认为绩效考核部门将“罚”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等等。所以,要顺利实施绩效工资方案,要让教师们认识到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按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来分配。最终目的是以此手段来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2.将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

在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工作,新专业申报、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改科研等也是常规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的特点,将绩效考核融入教职工日常管理工作中,既可通过日常管理工作,激励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又可通过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

3.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公平合理的保障

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保障,一是考核标准的制定要公开民主。收集教师的民意,有教师代表参加标准的制定。二是考核过程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专项考核相结合,确保考核的准确,透明。三是有反馈机制,如有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确保有反馈的途径,以便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的顺利实施。

4.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中的新事物,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可由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小组认真分析考核的结果,听取被考核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和完善,使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科学高效的绩效工资方案,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历史教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设计;技术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我国的城市交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交通量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促使在大多数城市中都存在着交通堵塞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下,随着小型汽车的不断涌入,城市的交通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如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成为人们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就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对城市需求管理策略和交通管理系统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希望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1、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在规划城市交通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交通的需求量、交通的发展趋势及应注意的事项等,以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对应的管理策略,从而使道路发展达到有效的实施。

1.1优先发展策略

城市交通设计规划技术应始终与道路实际系统相联系,在对道路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者应抓住道路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交通的出行优势进行有效的利用。如在大多数城市交通运行的过程中,人们应首先考虑利用率高、污染低、能源消耗少等优良的交通出行方式,这样不仅对城市道路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还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当前的道路系统中,人们采取优先发展的措施对道路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2控制发展策略

随着交通需求量不断地增大,道路交通网络已达到一定的负荷水平,持续地运行对交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面对此类问题,人们应该对道路交通实施方式采取有效的控制发展策略,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运行的状况,以防止交通系统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如对交通运输效率低、污染大、能源消耗较高的一些交通出行方式可采取一定的控制或限制,适当控制大型货车的出行数量、控制小型汽车的出行速度,从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上采取有效的改善策略,以缓解城市道路压力。同时,人们对城市交通采取相关策略的时候,应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并结合可能造成的正面影响,处理好控制发展策略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

1.3禁止出行策略

在道路交通运行的过程中,随着交通车辆的逐渐增加,为了避免道路系统达到饱和的状况,道路交通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形对车辆出行采取一定的禁止策略,以促进道路规划更好地实施管理。例如,在城市某些重要的通道路口或极易出现交通拥挤的路段中,实施交通工具单双号通行的策略,或者在某些重要的时段对车辆采取禁止通行的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交通拥堵的现象,对道路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案。但同时,禁止通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管理者在实施时应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以达到客观评价的标准。

2、交通系统管理策略

在城市交通管理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交通系统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应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加强交通系统的管理。

2.1交通节点管理

在城市道路中,交通主要节点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范围,应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在对交通节点设计管理方案时,可根据不同的节点采取不同的规划设计方案。如对交叉口进行交通管理时,可首先采用信号灯的设计方案,同时在对交叉口进行道路设计时,可增加道路的车道数,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车辆的转向设计,即可充分利用信号灯的优势,通过设计信号灯的配设问题,从而使车辆在绿灯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通行,以达到安全通行的目的。道路节点的设计在城市交通中是比较重要的管理区域,不仅要求设计者的设计方案合理有效,还需要增加对道路的使用率,因此对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主道路管理

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其中城市主干线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重要部分,采取有效的技术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交通现状,增加交通运输量。城市主干线主要是以某条道路为中心,并由此展开网络布局的交通系统,其主要用途即是能够最大化地提高交通干线的运行效率,提升道路的通行效果,以达到交通运输最大化。因此,交通主干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城市交通的通行能力,体现城市道路的发展潜能。目前,城市道路中常用的交通主干线管理方式有单行线、公交专用线、自行车专用线等多种交通线路,明确的交通通行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

2.3区域交通管理

在城市的交通系统中,区域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中的最高形式,需要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与关注。在交通实施过程中,区域交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区域范围内所有车辆运输效率为主的,希望达到运输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区域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创新化来运行的,主要是以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管理设备,从而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例如,目前使用的区域交通管理形式有智能化区域管理系统,其能够为车辆导航、规避应急路段或者突发状况,为安全交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结束语:在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运行过程中,合理的道路规划及有效的管理技术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交通工程项目应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且人们应结合相应的设计技术完善道路网络系统,以合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诸多的问题,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当下,大部分城市也以开展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但其设计方案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着交通的先进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迟宇峰.浅析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