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藏品数字化管理

藏品数字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藏品数字化管理

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藏品数据库 藏品管理 博物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53-01

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走过了几十个春秋,从最初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地扩展到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 图书档案、行政管理、设备运维、虚拟博物馆等各个方面。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藏品数据库的建立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关键因素。数据库是将逻辑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的一个集合。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编码、组织、分类、存储、检索、更新及维护。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引入数据库技术以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使用数据库来存储、操纵和检索各类数据。在博物馆事业中引入数据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藏品管理,一直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博物馆利用各种数字手段,对以藏品为核心的相关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形成完整的数字内容体系,通过藏品信息数字化,建立藏品数据库系统。

一、藏品数据库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建立一个规范、有序、标准的藏品数据库,应该成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使用传统的手工填写纸质总账、编目卡、藏品档案等方法,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保管条件、藏品的数量、种类,以及保管人员的业务素养,形成了各个博物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同。再次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种类繁多,出入库手续繁复,重复性的工作量巨大,使得藏品管理和藏品信息的应用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文物资源信息难以更好的应用于文物保护、文物研究,展览陈列、公众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当各博物馆的信息化深入发展下去,准备结束各博物馆信息孤岛的局面而实现资源共享之时,藏品数据库建设的问题就立刻成为拦路虎。建立藏品数据库的目的不仅是替代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提高藏品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还在于能便捷地利用文物信息资源,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实体文物,并由文物数据库系统衍生科学研究、文物保护、展览陈列、公众服务、影像处理、虚拟博物馆等辅助系统。

二、数据库技术改变博物馆的传统展示

藏品是博物馆展陈的核心,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博物馆展陈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没有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的现代化展陈会成为无源之水。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表达、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以藏品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藏品数据库系统提供和处理海量文物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二维照片和三维动画,结合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使博物馆展览陈列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化。发达国家的展馆无一不是全面、深入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表现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这些数字手段都离不了数据库技术。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展俨然是数据库技术、视觉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三、藏品数据库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深入应用,传统形式上的博物馆开始产生了分化,人们可以不再亲临博物馆的展厅,而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处理、传输技术,远程参观、研究文物。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被形象的称为“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辅助与延伸,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则是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一个完整的虚拟博物馆必需的组成部份有:藏品数字信息、存储处理服务器、展示平台 软件、计算机网络、客户端。从藏品数字信息看,它完全来自于其所依存的藏品数据库,虚拟博物馆的所有资源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不然,虚拟博物馆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了依托。从存储处理平台看,虚拟博物馆所需的所有资源数据库必须依靠藏品数据库的软件和硬件配置。藏品数据库建设和影像数据库、镜像数据库、陈列展览档案数据库、教育活动数据库等都是虚拟博物馆存储平台的建设内容。离开藏品数据库的支撑,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只是一个空壳。利用藏品数据库系统,虚拟博物馆将有形的文物资源虚拟成数字化信息展现于计算机网络世界,可以突破博物馆管理和展览上的时间、空间、环境、地理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功能,造就 “永不闭馆”展览。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它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和深入。而博物馆信息化中,藏品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将深刻地改变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仅能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等职能工作,更能对发挥博物馆陈列展示、教育、服务大众的社会职能起到推进作用。加强藏品数据库建设研究,使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既科学先进,又合理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发展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华.浅谈网络信息资源采集技术.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

[2]赵秀琴.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文教资料,2010(26).

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探讨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博物馆内部信息网的信息构架,将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活动有机、紧密的结合。构筑信息交换载体。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体现。数字博物馆既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利用信息时代的诸多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对博物馆业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给博物馆及观众带来了优质的物质文化信息服务,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观念和意识问题:首先、我国的博物馆界存在着“重藏轻用”的观念,不关心有多少藏品被有效地用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其次、将博物馆的藏品视为本馆所有、本部门所有或个人所有,排斥社会利用、同行利用或他人利用,进行资料封锁和垄断。再次。行政和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墨守成规,在观念上排斥新技术。

(二)统一规范问题:当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下,缺乏清晰和统一的程序格式.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资料保存方面,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对藏品进行描述。比如藏品的定名,存在同一种器物在不同的博物馆中称谓不统一的现象。再如藏品的分类。由于文物本身的复杂性.无论从质地或用途上分,都难免有无法确指的现象。其次、在管理系统开发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及软件,各自为政.不仅不利于全国统一的数据库建设.而且会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

(三)人才问题:在开发和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人是关键性的因素。计算机虽然功能强大,但也只是一种手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操作人员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人员培养是关系到数字化博物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四)经费设备问题:博物馆属非营利性机构,经费有限。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意味着在硬件、软件及维护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花资巨大。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都采用由博物馆提供经费、软件公司编程的方式来进行。开发软件费用之高可想而知。

(五)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是公开的、公用的。很难受到权利人的控制。各种文物藏品的图片是数字化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但这种信息涉及文物研究版权的问题,不叮能完全无偿地向观众提供所有的图片下载服务。另外,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库藏品的高透明度暴露问题。所以说尽管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若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也会影响馆方实施数字化的积极性。

二、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

从技术构成模式上来说,数字化博物馆一般应具备局域网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等。数字化博物馆的运行方式应该分内、外两种。其一就是对内通过博物馆局域网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管理、人才资源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对外通过互联网,使博物馆与外界通过网络建立联系,达到馆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建、共享及交流,并通过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将实体博物馆将数字化博物馆结合,共同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实现,这即是数字化博物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建设博物馆网络。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互联网是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可申请宽带服务,解决博物馆的上网环节,并设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以保障系统不受黑客和病毒的危害以及非授权用户访问,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博物馆业务研究服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信息挖掘。以充实更新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为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服务。

(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博物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藏品数据库更是其中的关键。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因此为达到建设藏品数据库的目的,首先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在制订藏品数据库标准时,还需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为今后的升级换代留下余地。

三、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措施

(一)要实现数字博物馆的职能,一方面要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新的思想意识和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等文博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传统博物馆实体工作对人们意识的束缚,而要去顺应信息时代带给博物馆的要求,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的机遇,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去营造出能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理顿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

(二)博物馆的藏品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考古发掘活动、搏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等业务工作,以及人事、财务、党务、政务等管理包含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这是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得到合理的、科学的配甓,这样才能为博物馆的信息化铺平道路,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创造出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博物馆的信息化以及对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利用也将使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整合,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依次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单位信息技术人员要合理分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博物馆统一领导下完成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对引进的信息系统,全掌握,完成引进系统的最终掌握、维护和完善,以此带动全馆人员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系统.它还包含着管理思想,根本上讲是一个管理项目,只不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实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谭羡:略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 科技信息2008年第2期。

[2]侯静波: 浅谈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 活力2009年第22期。

[3]肖桔:浅谈新形势下建设数字化博物馆[J]. 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4期。

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3篇

一、博物馆数字化概念

“数字”与“数字化”是计算机工具本质的形象说法,原理是指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指定的工作,其着眼点在于计算(工具)本身。博物馆数字化,对于单个博物馆来说,是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藏品保存、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等功能,构筑虚拟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集中地)。具体来说就是实体博物馆在营运的同时,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使互联网参与到博物馆内部信息的建构当中,将其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放在网络上,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将藏品放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创造逼真效果的数字博物馆,使藏品在网络上以虚拟的方式更广泛地呈现于公众面前。

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博物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受到整个国家和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以及资金投入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在总体基础建设上与国际上的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可谓有目共睹。当前我国数字化博物馆理论建设与实践建设中最近切需用解决的问题:一是观念的滞后和专业人员的稀缺,二是信息资源建设的落后与不足,三是网页和网络平台建设的误区与欠缺。

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重点

我们知道,数字化博物馆的本质是馆藏信息的数码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这就要求从事数字化博物馆工作的人员至少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于各种相关软、硬件知识都要有足够的了解,二是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及相关专业知识。这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数字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除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术、有丰富的网络知识以便应付突发事件外,还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功底,以便正确地对于各种馆藏信息和网上采集信息的处理和录入。因此,数字化博物馆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比传统博物馆要明显偏高。

在传统的实体博物馆中,其信息资源的基本载体形式是实物, 而在现代数字化博物馆中,其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形式则是数据库、光盘和网络等,信息通过数码的数式而存在。网络信息馆藏化,是指博物馆专业人员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熟悉网络资源分布资源的基础上,筛选和组织信息,为博物馆用户服务。当前在我国博物馆现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这项工作,首先涉及的便是通过对现有旧馆的改造以求实现“建筑智能化、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人员现代化”数字博物馆的指标。再有因为南北文差异明显, 造成了许多馆藏的定名不确现象,所以在我国目前数字博物馆发展阶段,国家有必要对各地各级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做出统一规划,进行统一布署。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省时省力,方便检索,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关信息的不必要流失。

第三,目前我国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还很有限,较低发展水平的网络传输,直接制约着数字化博物馆相互间的交流,而网站建设的滞后发展,则导致国内很多数字化博物馆之间无法链接,由此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

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数据库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工作逐渐融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它使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从事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知识结构方面发生根本变化,对博物馆的工作来说具有时代挑战性。

博物馆信息化,是指现行的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一切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成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一个网络平台,从而加速现代化进程。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文物的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以及对文物所蕴涵的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发掘和交流。近几年来,各地博物馆普遍建立起比较全面的电脑安全监控系统,或在编制上设立了专业的部门,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我国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正在切切实实地向前迈进。以下是笔者对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认与思考:

1 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建立起藏品信息数据库

文物作为古代文化的信息载体,所包含的信息是全方位的。博物馆信息化必须把文物所有蕴涵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尽可能地发掘出来进行数值化,藏品数据库的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传统的藏品档案管理无一不是人工手写记录,工作繁琐、效率不高,查阅起来也极其不便。因此,必须利用藏品管理软件这种信息技术手段来管理藏品,替代传统藏品卡片式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藏品信息管理力度。其优势:首先对藏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便于完善。其次方便快捷。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件藏品的具体情况,可按其名称、时代、质地等任意指标项或任意组合项来检索,瞬间便可完成。包括影像在内的各项指标数据一览无余,当然这是建立在藏品信息充分采集的基础之上。另外在对具有相同指标项的不同藏品进行横向比较上也是非常简便的,例如展览陈列需要某件明代的陶瓷器,我们只要按照时代和质地组合检索就能迅速找到符合条件的所有器物,并进行比较、挑选,省去了以往进库房逐一比对查找的麻烦。再次,利用藏品管理软件可实现藏品信息的资源共享,使查阅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查找所需资料,大大发掘了藏品信息的利用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要达到藏品资源共享,还要解决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所形成的自己不同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这一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博物馆内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时,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便于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需要某物件数据时,依靠这个信息平台,通过对数据筛选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2 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的利弊

在博物馆需求扩展和技术的推动之下,实体博物馆进入了技术竞争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都属于实体博物馆,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工作,主要着重点在信息化的“化”字上,即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展示、研究各类文物信息。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实体博物馆十分重视其安全,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藏品保管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两大类:1.文字描述类。例如:名称、时代、地点、质地、外形尺寸、流传经过、所属关系、用途、保存情况、评价、征集者和征集时间等等。2.影像信息类。其手段包括拍照、摄像、平面扫描、三位立体扫描等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原始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依靠人工,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而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以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缺陷,这样可大大减少藏品受损坏的风险,有利于文物的保护,而且还可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管理者能轻松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整个部门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虚拟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但并不能代替实体博物馆的存在。因此,虚拟博物馆和实体博物馆是相辅相成的,是不能完全相互取代的。总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将打破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

3 人才的培养和博物馆的应对措施

博物馆信息化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主要是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三个方面,缺一环而不成。所以在引进外界高端技术人员的同时,主要还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开展信息化建设,不仅可节约大量经费,还可锻炼人员,培养一批横跨文物、考古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正在陷入人才匮乏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积极采取以应对措施:一是要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到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行信息化建设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二是每个文博工作者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的思想意识,应该具有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真正提到博物馆的议事日程中,并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以实施,使博物馆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三是加强藏品信息库的更新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在藏品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遵照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则。制定统一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服务等标准,提高藏品信息的兼容性及共享性。

总之,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真正做到传承文明。

藏品数字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基层博物馆 藏品保护管理 问题思考

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4510家,其中80%以上为市、县一级的基层博物馆。与省级、国家级等大型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相比,数量众多、遍布各地的基层博物馆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现有的博物馆分级管理投入机制的限制,以及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很多基层博物馆开放运行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藏品的保护管理重视不够、理念落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水平。

1当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现状

基层博物馆是区域性的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和文物研究中心,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基层博物馆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条件不断改善,藏品保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一方面,国家对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累计1404.13亿元,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205亿元,极大的改善了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条件。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建设投入的增加和保护管理技术的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以201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100%的基层国有博物馆都实现了藏品的网上登记、网上备案,建立网上文物藏品数据库。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技术的进步,基础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很多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都开始积极探索更广泛的领域,尝试开展文物保护修复、文物藏品研究、文物艺术品开发等相关工作。

2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藏品保护管理观念落后

先进的理念是有效提升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水平的先导。目前,很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已经将藏品的保护管理与文物本体研究、文创产业开发、文物修护技术研究等很多方面相结合,全面拓展了藏品保护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有力提升了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但是,也还有很多基层博物馆,包括博物馆管理者、藏品部门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观念比较陈旧,还仅仅将藏品保护管理定位在文物的进库出库、登记造册、日常养护等方面,还没有凸显出藏品保护管理的价值。

2.2藏品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对藏品保护、登记、鉴定、分类、库房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由于各地藏品的内容、特点不同,对藏品保护管理的条件、要求也不同。在规范化保护管理过程中,各省又制定出台了省级的藏品保护管理的条列、制度,很多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也根据自身藏品特点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但是,很多基层博物馆由于条件、能力所限,只能完全采用国家、省级相关制度规定,缺乏针对自身馆藏的管理方法、执行起来难度大。导致其在清理藏品、分库保管、登记建账、分类排架等方面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

2.3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且由于历史久远,文物藏品保护对于环境、技术、设施的要求很高。以先秦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彩陶等文物为例,大多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对于藏品的库房、设备、技术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器物氧化、褪色、霉变、生虫等问题。有条件的博物馆已经基本实现技术设施的现代化,通过专业的设备、全数字化的管理,可以网上查阅、网上监控,可以自主开展文物保养、修复等工作。但是,由于投入有限,资源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在藏品存放、保护、管理、修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库房面积狭窄、缺少专业的设备、藏品随意堆放、文物修复技术落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2.4藏品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匮乏

相比博物馆讲解等服务性的工作岗位,藏品保护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更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文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基层博物馆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部门人才十分的匮乏。绝大多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的现状是: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很多从事藏品保护管理的人T没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是青黄不接的现象比较突出。很多藏品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培养的,即将退居二线,又无法及时补充新进人员,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3提升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认为加强藏品的保护和管理,一是要转变传统的保护管理认识,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二是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投入,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四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队伍。

3.1建立现代藏品保护管理观念

正确的理念是发展的先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打破常规的藏品保护管理路径,探索拓展、创新藏品保护管理的思路。一方面,要真正树立起重视藏品保护管理的意识。藏品是博物馆展览展出、实现社会职能的基础要素。基层博物馆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以及工作规划、资源分配过程中,要更加重视藏品保护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更新技术,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活动,切实丰富藏品资源,推动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重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藏品的保护管理不仅在于规范的登记、收藏,还在于藏品的日常养护、维修等等,涉及到各种专业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中,要注重保护管理技术的研究,通过保护管理技术的提升,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能力的提升。再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藏品保护管理的附加值。文物藏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基层博物馆在加强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开发藏品的附加值,通过将藏品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以藏品艺术仿制、文化要素提炼等形式,积极增加文物藏品的附加值,夯实藏品保护管理的基础。例如,基层博物馆可以在藏品保护管理过程中,充分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发各种具有藏品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升藏品的价值和效益。

3.2促进藏品保护管理的规范化

基层博物馆在制定和完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文物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馆实际,建立健全藏品保护管理的技术规范,确保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在着重考虑藏品安全的基础上,依托馆内现有的藏品情况和收藏条件,制定出完善的藏品展示、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体系,提升藏品的利用水平,实现藏品保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3.3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投入的不足。经费的匮乏导致基层博物馆不能够很好的对现有的藏品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和保养,也影响了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因此,在完善藏品保护管理技术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不断完善藏品的收藏环境、技术设备。其次要加强藏品保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完善数字化基础设备、建立数字化标准体系、实行数字化登记管理、探索藏品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藏品保护管理的水平。

3.4重视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加强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进入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队伍,夯实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形式,提升现有藏品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再一方面,除了自主培养藏品保护管理人才外,基层博物馆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合作保护制度。可以通过与有能力的文博单位合作、依靠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实现对藏品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 罗怀日.试谈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规范化[J].大众文艺,2012(03).

[2] 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2013(01).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藏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博物馆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文化厅

国际博物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