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天祥的英雄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舍身炸碉堡、献身堵枪眼、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
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
人可铸,金可熔,男儿蔚为万夫雄
____题记
文天祥曾经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脍炙人口的人生格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的确确,每个人自打从娘胎出生,就开始奔着死神那里走去,直到生命之花慢慢凋零。但是,司马迁却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我们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剥削、压迫人民而死。那么,这样的死就是一文不值、众人唾弃。倘若我们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以身殉职的,那么这样绝对是天地共容、人神共泣,而且有理由配得上两个刚劲的大字____“牺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孔明先生未能达成光复汉室的宏图伟业就抑郁而终时,后世不禁扼腕叹息天妒英才。“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首诗不正是赞颂那些敢于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人吗?我不得不承认,孔明先生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因为他是为了江山社稷而积劳成疾,他是驰骋沙场时而牺牲的。如果不是有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的话。想必刘备早已被人打回织席贩履的市井之徒,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后汉之主吧。
当我们看到抗金名将岳飞含冤而死,当我们想到战国时期那个敢于不可一世的秦王图穷匕见的有志少年时,那些数不清楚,且又说不明白的豪情壮志总涌上心间。他们那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总每时每刻激励、鞭策着我。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男子汉?难道说一天争强好斗、不务正业、好吃滥喝的人才有资格配得上这个称号吗?那么,这样的回答完全错误。我认为只有那些敢于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人才是不折不扣、名副其实的“男子汉”。没错,我就是赏识那种过五关斩六将的胆色,我就是崇尚那种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我绝不会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将自己打扮得形貌?i丽,因为我不想做一个空心萝卜罢了。
我本是一介匹夫,但我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也憧憬着有一天能冲锋陷阵、为国效力;为了这爱得异常深沉的土地和人民而奋勇杀敌;我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虽然我只是一个区区草民,尽管我只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家伙罢了。但是,每当谈到那些耳濡目染的英雄事迹时,我身体内淌过的绝不是普通的血液,而是满腔热忱不到爱国情怀。
当下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我们,不应该浪费掉稍纵即逝的光阴。当你倍受挫折、饱经磨难时,千万不能自暴自弃。现在的难过只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生苦尽甘来。想要挥斥方遒,必先通过砺练。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挖掘;色彩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是“文”与“言”的融合。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问题算是落实了,却淡化了“文”的色彩。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对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没有认真探究。基于文言文教学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特写作本文,就教学中挖掘“文”的色彩问题举隅自己的作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领学生入境,激发其审美情趣,让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语言的人文性往往隐藏于一些平凡的词语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如《核舟记》,若作为文学作品来探讨,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文字背后深层次的情感来。
我在教学本文时,先对苏轼写《赤壁赋》略作介绍,然后设置如下情境:
1、王叔远是奇巧的雕刻家,又是匠心的画家,他在《核舟记》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请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仿照示例,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及环境细节加以描述。
示例:眼前是一幅江上泛舟的画面:清风徐徐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一叶小舟在宽广的江面上缓缓飘荡,他们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惬意极了。
我给学生设计示例的目的,是降低其思维活动的难度,使想象不游离于文本。学生在品读、交流中热情高涨,仿佛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对坡等人物的细腻描写,无不体现了人物静夜“泛舟”的闲适,陶醉与自在。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雕刻家王叔远带给他们的意境美、构思美。感叹其工艺美。难怪魏学洢发自内心地赞叹“技亦灵怪矣哉”。
教学中如能带着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享受画面所带给他们的愉悦,他们就能从文本走进作者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心灵情感。这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入文本,揣摩咀嚼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在审美的愉悦中丰厚文化积淀,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资源,加强文化积淀
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累。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做到拆散整合、增删调补、合理取舍、匠心独运地对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常常会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如《出师表》片段:
师:如你是刘禅,你对诸葛亮的建议有何打算?
生:完成先帝遗愿。
师:那么史载中的刘禅是怎样的呢?
生:乐不思蜀……
师: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让他举家迁洛阳,封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一天,司马昭设宴,席间演蜀地歌舞,旁人感慨不已,刘禅则嘻笑自若。司马昭感慨:“人无情,怎能如此!即使诸葛亮在,又怎能保他久全?”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想蜀国否?”刘禅竟回答:“这里很好,不想蜀国。”大臣却正对他说:“下次问你话时,你就哭着说:先人坟墓远在巴蜀,怎不思念啊!”当司马昭再问时,刘禅如是回答,却欲哭无泪,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学生唏嘘……)
生:刘备临终交代,若不能辅,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
师:这个问题有深度,大家说说,诸葛亮能不能取而代之?
生:以诸葛亮之才,能取而代之。
生:不能。第一,诸葛亮的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古人讲“士为知己者死”,诸君更不会。第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遭世人唾骂,诸葛亮取而代之,那就成诸葛贼了。(大笑)
(各持己见)
师:诸葛亮真取而代之,你会怎样评价他?
生:忘恩负义,乱臣贼子。
生: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师:诸葛亮终究没有这么做,他的哪些品质值得你赞赏?
生:赏罚分明、任人唯贤、开张圣听、忠心耿耿、感恩图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这些美德及表中真情,感动了无数英雄志士,赢得世代人的赞誉!
又如《邹忌讽秦王纳谏》片段:
《邹忌讽秦王纳谏》的教学结束时,我把“邹忌修八尺有余”与《隆中对》写诸葛亮“身长八尺”两句留作课后作业:为什么写邹忌用“修”,写诸葛亮用“长”?几天后,学生呈上答案,有的说“修”字有“长”的意思,还有“美”的意思,能表现邹忌貌美,用“长”字,无赞美之意。有的说《邹》文写邹忌之美,用“修”为下铺垫;而《隆》则表现诸葛亮谋划深远,“长”则是对外貌简略交代。
可见,学生思维的触角已延伸文学。教师要做的是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文本宽度,追求开阔境界,给学生以立体、多维的文化浸润,以把握对话的主动权,由静态地传授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厚文化积淀,使学生有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受,从而实现真正的审美愉悦。
三、贴近生活,倾注道德素养
受当代功利主义、实用价值的影响,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缺乏敬畏,使负载传统价值观的文言文遭遇尴尬。针对传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我们只有直面现实,蹲下身子,调整高度,贴近生活,在文言文教学中倾注道德素养,以实现思想上的突围,让学生投入理性思考,用传统的价值观浸润他们的心灵。
如《鱼我所欲也》片段:
师:生活中有“舍义取生”者,也有“舍生取义”者。请例举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的认识?
(讨论交流)
生:西汉李陵投降匈奴,背离了“义”,令人所不齿;南宋文天祥慷慨就义,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
师: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印证了课文所说——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有报道说:一老妇过马路跌倒,一年轻人驾车经过,将其扶起,老妇却讹上年轻人,说年轻人将其撞倒,并把年轻人告上法庭。年轻人委屈求助。后鉴定为老妇自己跌倒。此事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纷纷指责老妇忘恩负义。
师:看来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者都会遭社会谴责。
生:“舍生取义”大有人在。如慷慨就义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师:面对“生与义”的抉择,他们会义无反顾地说——
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舍生取义是平凡人的责任,是英雄的壮举。大难来临,无数国人用弱小的身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与义之间,他们挺身而出:
(展示课件——“香港义工”黄福荣事迹)
师:“香港义工”黄福荣的英雄事迹诠释了什么是“义”。
师:“义”的繁体“羲”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为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含“正义”和“公益”的意思。当我们遇到与“义”相背离的事情时,你该如何处理?
生:不做违背正义之事,不做忘恩负义、见利忘义之徒。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文章结合历史新课程教学案例,从有机渗透情感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两个方面就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 历史学科;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76-01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就历史学科的功能而言,既具有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的社会功能,又具有传承文化、教化青年的教育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历史新课程教学,就寓教育于教学中作了持续地探索与实践。
一、有机渗透情感教育资源,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教师在备课中应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内容,寓教于学中,创设各种有效教学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共鸣,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都健康、协调发展。
1.教师深挖教材内涵,善拨学生情感之弦。历史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的人、物、事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以此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人物使我们崇敬,或使我们鄙夷;无数的历史事件,使我们扼腕长叹,或使我们深刻反思……当张骞出使西域十余载,落魄回到长安城,不辱使命,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坚贞不屈而敬佩?当王昭君怀抱琵琶飘然出塞,我们怎能不因她为民族友好而自我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当岳飞取得郾城大捷,正欲乘胜追击,却见十二道金牌逼他班师回朝,我们怎能不为他痛饮未竟而怒发冲冠?当面对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怎能不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所震撼呢?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情绪的感染,精神的共鸣。唯此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共牵师生情感之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个知识点时,笔者根据新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的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创设了“寻访丝绸之路”的活动。提前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4组,给每组确定活动主题,提供参考网站,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教师也做了课件。课上先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互相进行点评,再由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每组学生的交流材料都很出彩,代表发言都各有特色,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共牵师生情感之线,深切感悟到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汉唐的繁荣,真切理解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建构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内化了情感,这是光凭教师灌输不可能实现的,并且整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类,诸如教科书、视频网络、乡土史资源、历史文物、教师、学生等。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体现历史课程的思想人文性特点,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图文教学资源与历史教材的结合。图文、网络、视频资料都是历史课程很好的教学资源,而对于某个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来说,还有一个好中选好、恰到好处的选择和组合问题。例如,关于这部分内容,新课标建议利用一些视频资料穿插在课中播放。笔者在教学中却引用了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临终捐赠的作品——在1942年底到1943年春前往河南灾区途中拍摄的数百张照片,将它们送回灾难发生的原点——河南博物馆展出,还有《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像》一书。笔者边演示,边讲解,最戳人心底的不仅是触目惊心的场景,而且还有照片中人们漠然、麻木和无奈的表情,一种被天灾人祸彻底击垮后的集体不知所措。当切断的铁轨和瓦砾向远方延伸,窑洞里伸出一只只朝天空索要食物的干枯的手,整个中原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坟场,漫游着一个个面目模糊的鬼魂。当我们读懂这眼神中的含义时,我们就会更多地用头脑,而不再用情感去理解,这儿到底发生了什么?讲到这里,笔者发现学生都在盯着照片,凝神思考。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感悟,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一次历史的洗礼,让学生真切地缅怀历史,感知历史。
2.乡土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一些乡土史资源及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的乡情、亲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能提供正能量。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商周时期时,可结合泰伯奔吴这段乡土史,介绍吴国的始建,泰伯、泰伯渎、泰伯墓、泰伯庙等一系列吴文化人文景观。学校还与无锡市交通合举办参观鸿山文化遗址的联谊活动,我们历史组全体老师带领学生全程参加。这次活动丰富了教材内涵,让外来民工孩子初步了解无锡的发源地、古代的灿烂文化和名人佚事。又如,学习戚继光抗倭斗争时,穿插了无锡知县王其勤带领百姓抗击倭寇的史实,修筑城墙,招募兵马,亲自督战,击溃倭寇,全城得保。近在身边的史实加深了学生对历代仁人志士为捍卫民族尊严而献身的英雄事迹的认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学习文天祥抗元斗争时,笔者补充了文天祥的《过无锡诗》、黄埠墩文化遗址等情节。乡土史教学资源为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历史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高效化。例如,在学习“英法联军”时,笔者先播放由电影《》改制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接着用投影仪打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专家茅海建先生呼吁:“……请不要重修圆明园。”然后教师设问:①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见证,近代中国的沉沦和被挨打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②茅先生主张留着圆明园这块伤疤,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奋起直追!对此你有何评价?③为避免这样的事件重演,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行动?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讨论,争相发言,表达了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和对民族命运的热情关切,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多通道感受历史,在“观古今于一瞬”中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凸显历史的教育功能。
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教,而不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独特丰富的教育内涵,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优势,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