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制度;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应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出世”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才能,势必能使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来保证,而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有利于大大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需要新农村。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

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严格考核程序在高校中公开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派驻到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担任村官,协助处理农村工作,故又称选聘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吸引人才进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自身缺陷

1、思想认识欠缺,扎根农村决心不够

担任大学生“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有的则是被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优惠政策所吸,而非大学生自身的理想发展方向。不少大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向往在大城市发展,他们选择“村官”到农村工作,大多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一旦有机会,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会选择离开农村,往城市或更高职位靠拢。在缺乏良好、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能够很好地融进农村,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反而有不少人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在农村无法发挥力量,离开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进退两难。大学生本身思想认识的欠缺或错位,扎根农村的决心不够,使他们本身并未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工作职责不清,出现“水土不服”

由于人际关系难处理、利益纠葛较多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学生进村第一年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在选拔分配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是否对口问题,难以对乡村管理“对症下药”,导致大学生到农村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是作为村支书和主任的助理,整理资料等等。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设置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角度很模糊,工作难开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缺陷

1、东西部农村地区差距大

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边缘地区农村和发达地区农村,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待遇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理论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待遇标准,实际上,在地方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东西部差距明显,而且社会医疗福利保障等政策不健全等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2、缺乏相关保障措施

除了少数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任外,其余的大学生的去向成了一道难题。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成了过期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方面困难重重。虽然大学生“村官”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等,但基层工作琐碎而复杂,大学生“村官”鲜有充裕的时间专注学习。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到底如何管理,期满后出路在哪里等相关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和缺乏导致大学生工作难安心。这也使得村干部、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是“临时工”,不会长久在本村工作,不愿也不敢把本村重要工作安排给大学生去做,使得双方难以进一步沟通、融合。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对“村官”工作思想上存在误区。相当多的大学生为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当“村官”,把当“村官”作为一种更好发展的跳板,心态没有摆正,因而无法真正服务农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此外,不少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指导、培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客观原因

农村内部情况复杂、问题矛盾多。农村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还较浓厚,家族观念,宗族利益往往放在首位,加上大学生与村民存在生长环境不同、语言差异等原因,交流、沟通起来不是那么顺畅。此外,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处事能力相对有限,而大学生“村官”是直接面对群众,当面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非常棘手,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都难以招架,更何况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更有甚者,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真正的村干部,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往往只把大学生当做秘书或文员来对待,总是安排大学生“村官” 打字、送材料等琐碎之事,并不让大学生干实事,埋没大学生的才能。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工作能力 培养途径

加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建设,使这一群体更好的对所在村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积极参与云南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研,进一步分析出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协调及创业能力等主要方面都存在欠缺,这些与现今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三农”知识不足,难以学以致用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纷纷选择了考取大学生村官的就业之路,由此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派上用场。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专业各异,理、工、农、医、文、法一应俱全,而具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学专业(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背景知识的仅有 5%。这无疑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较好地为云南省农村、农业、农民提供合理的发展思路,无法满足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2.人际沟通欠缺,难以融入其中

人际沟通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锻炼、提升的一门学问,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村民们的有效交流提供了保障。然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投身于农村建设工作,往往缺乏社交知识和经验,缺少与农民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调查的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基本都是接近90后的一代,具有很强的自我为中心意识,从城市来到一个全新的农村环境中,难以通过谈话交流就能迅速融入到当地,受到村干部、农民群众的认可更是不容易。

3.创业能力不强,难以开拓进取

云南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自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意识不强烈,仅有少数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想法,这在规模、数量上是远远达不到农村创业要求的。仅有想法对于今日的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对云南省桥头堡建设来说,是于事无补的。大学生村官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农村创业的意义,不管创业是否成功,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启示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从长远看创业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充满了各种风险与挑战,这就需要大学生村官们保持坚韧的毅力和不断前进的心态。

二、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政府的选拔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招聘工作方法,招聘对象、招聘条件都是由县(市、区)统一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很难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招考部门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注重对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考察,对其专业关注不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整体思路等与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农业发展创新的需要。

2.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部分“大学生村官”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则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在思想上有“高人一筹”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个别“大学生村官”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工作中随意性强,履行职责情况比较差。二是环境上的不适应。大学生活已经使大学生们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在选择当村官后,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感到与自己想象落差太大,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三是工作上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村官”缺乏必要的实践和经验,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独立工作能力不强。

3.有效的监督与绩效管理机制不建全

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村里,考核主要依靠乡镇,从而给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乡镇会围绕推动本级工作来使用和考核大学生村官,从而弱化推动大学生村官履行本职;二是受乡镇组织体系、工作人员等限制,对大学生村官考核工作的组织还不够严谨、规范;三是受大学生“村官”身份的限制,考核结果难以直接与大学生村官进入县乡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等选拔使用挂钩。

三、云南省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的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而当毕业之际考入大学生村官,身份转变的过程要求对其工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1.高校学习阶段

各个高校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进行改革,探索出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培养的新路,为大学生村官在“三农”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上做出积极贡献。一是应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在大学生村官培养的教育教学组织、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就业理念引导等方面应积极转变,科学求索。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云南省农村生产、生活等发展的现实需要,增设相关的涉农专业选修课程。例如,设置大学生村官专业学习的课程,对有志向服务“三农”的大学生加强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对意向性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与技巧培训。

2.岗前培训阶段

在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前,相关部门应当科学规划培训事宜,对培训的时间安排要周密考虑和编排。对大学生村官在岗前培训内容上,可以适当使用普及农业知识讲座、致富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具体学习的知识包含涉农专业知识、农村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管理知识、解决农村纠纷、农民矛盾的方法等实用性内容。并可以结合不同时期建设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发展需要,来逐步调整、补充、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岗前培训内容。

3.任职工作时期

由于受到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持有的相关技能与农村的生产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系统性教育和指导。同时,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创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创业团队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农村各有关部门要以人性化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好沟通平台,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创造条件,在农村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论支撑[J].长白学刊,2011(2)

[2]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2)

[3]闫雯,李云飞.探索农林院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途径[J].农业考古,2011,(03)

[4]张曦,杜嘉,王进.和谐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作者简介:

张磊(1980-),男,法学硕士,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讲师。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计划 择业动机 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4-02

一、 引言

长期以来,曲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批农村优秀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弱化了农村人力资源积累,进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迅速、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以及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支持农村建设,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有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选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给农村注入优秀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择业动机

首先,大学生在去农村工作之前已经对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其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体现出多样性与集中趋势并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政策、到基层锻炼、增长经验和阅历、迫于就业压力等方面,展现出多样性中的集中性。再次,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家庭支持度高。75%的大学生村官家人持支持态度,持不支持态度仅占5%。这说明大部分被访者的家人对其选择村官表示赞成。最后,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打算,有半数以上的村官未来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将近两成期望考研或者到公司工作,但是愿意扎根农村、继续当村官的比例则不足15%。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村官,大部分是迫于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激励,村官工作只是他们“曲线就业”的一个“跳板”。

(二) 工作内容

首先,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农村一般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大多数担任的是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工作内容方面,近六成的大学生村官从事文书工作,四成半的涉及技术服务;三成涉及日常管理。只有三成的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的日常管理,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参与村务决策。可见,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其绝大部分从事着村庄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另外,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互动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特有的乡土文化与治理结构等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适应基层工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由于到农村工、作,以及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村民的沟通互动。

(三)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办公自动化,优化村组织、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组织宣传、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具备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富有激情活力、年轻乐于助人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其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亟需经济、科技等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农村信息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知识与新理念进入千家万户,丰富村民闲余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地区是体现大学生村官所学、所用、所为的一个很好的

练兵场,能够为大学生发挥其自身优势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平台展现其知识与技能,这刚好印证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硕“双赢”战略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担任村官期间的最大收获主要是获得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社交技能和了解了农村。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主要瓶颈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是主要的;至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是因为对当地实际状况了解不足、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是关键。其次,没有实权和缺乏培训指导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要的制度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没有村务决策和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指导,对该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素质高的新农村建设者,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新时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响应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号召和借助基层平台锻炼自身能力而在农村工作的特殊群体。他们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农村与外界接触和互动的桥梁。同时,作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岗位职责模糊、不是公务员的公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也不得不面对“角色尴尬”的困境。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边缘化与模糊化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从选聘角度而言,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力度,以吸纳足够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立高校选送与区县选聘对接机制,及时掌握基层需求,合理确定选聘计划;重视对其下乡动机的审核,减少短期行为;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明确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要求,以书面形式赋予其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其考核标准;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强化其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归属感与荣誉感;适当拓宽其工作内容,而不仅仅是限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以平衡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与作用,多方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二)从激励角度而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建立将行为。与绩效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和补偿机制,确保满足其物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提供必要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其切实发挥自己的潜力;合理分权和授权,赋予事业,保证其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

(三)从约束角度而言,同样要重视将考核与薪酬相挂钩,对村官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行为始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第四,从竞争淘汰角度而言,要实现其与村官岗位的有效匹配,提高适岗率;对其绩效考核结果采取差异对待,逐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拿村官做“曲线就业”的跳板、不适合基层工作的村官等)及时释放于组织之外,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经得起艰苦环境磨练和实践考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理论探索,2009,(2):122-124.

[2]万银峰.“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7,(4):21-24.

[3]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新农村论坛,2008,(10):10.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社会角色;角色扮演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江苏等省市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全国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启了实行中国大学生“村官”的第一步。此后其他省市纷纷仿效,大学生“村官”在全国得到了全面推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输入一大批年轻人才队伍,而且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现已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被舆论热评为“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制结构社会下,农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大学生“村官”在转型中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在农村的角色?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与村民和村干部对其定位有什么差异?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给自己明确定位?这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一)个案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个案进行研究。六合区,地处南京市北部,人口约915845人,土地面积1485.5平方公里,是南京市11个市辖区之一。南京市从1999年首次面向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前往农村村级组织中工作。近年来,2009年江苏省省市联动招聘大学生村官710名,其中六合区271名。2010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511名,其中六合区270名。2011年省市联动选聘大学生“村官”共140名,其中六合区40名。2013年,六合区共有在职大学生“村官”一百余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笔者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解读,以中央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南京市的具体法规为重点来分析国家对这一群体的规定和期待。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11个市辖区中抽取了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从六合区在职的一百余名大学生“村官”中选取了15位大学生“村官”,笔者也访谈了大学生“村官”所服务农村的17位当地村民、5位村干部。本次调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前期的准备情况、日常的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度、自我认识及他人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三)资料的整理

本文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以此类推对个案进行简单编码。

三、大学生“村官”角色分析

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基层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样性。从对文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本身应该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群体中呈现差异性。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本文将从政府视域、村干部、村民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四个角度来呈现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

从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的来看,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要求大学生“村官”真正的深入农村,更深一步地了解国情,发挥自己优势,协助当地村委科技兴农;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民主的发展观念,影响并带动农村干部及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农民。同时在农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引导农民合法合理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缓和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有效地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综合看来,从政府视域下大学生“村官”所扮演的角色是:政府政策的宣传员、科技推广员、基层普法员等多重角色。

(二)村干部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定位主要集中在:利用广泛的学识扩展村两委班子事业;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引进高校科研推动农村科技发展;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引来资金项目;利用所学知识和专长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四个方面。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在科技、管理及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大部分村干部又觉得刚到村不久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对村民不够了解,在决策方面并不任由他们做主导。

(三)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角色

中国农民自古有“无事不进衙门”的传统,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事情需要找村干部,一般不会去村委会,更不会关心村委会的干部。因此,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调查发现,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大学生“村官”,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村有无大学生“村官”。此外,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与普通村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当我们解释大学生“村官”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学生“村官”应该给村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增加农业产出,在社会服务上,应该多给村民讲解法律及一些社会知识。调查发现,在村民眼中,大学生“村官”更趋近于一个先进传播者角色。

(四)大学生“村官”自身对村官角色的理解

刚从大学走出来大学生“村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抱有很强的期待,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在定义自己的角色:(1)先进传播者。农村首先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思想保守,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传不到,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他们自己的特长带给农村一些有用的知识,教给农民一些实用的技术;(2)村干部的一员。大部分大学“村官”表示,作为大学生“村官”,多少具有官的特点,怀有先进思想的他们能够在村两委的决策上有一定的发言权;(3)农村文化活跃者。农村的生活不仅封闭而且单调,大学生“村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增添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四、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村官”尚未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学生到村官,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和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们印象中,大学生被称为“象牙塔里的骄子”,而村官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群众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农民担任。大学生“村官”与外在主体发生互动,并力图从他人的言行中获得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与角色的支持。如果外在主体的反应与自己的身份标准不相匹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身份确认就可能出现模糊甚至偏差,经受挫败、疏离之感。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则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输出进行调适。“人的‘次级社会化’过程‘否定’了先前社会化的成绩,要求对行为进行彻底重构,继而要求新的技能和知识”。高校毕业生一般对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缺乏一定的了解,到村任职后很可能需要进行角色的主体性重构。在角色适应的过程中,自身的诸如素质、追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角色失调。[3]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或者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的情况。具体来讲,角色失调主要分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等四种情况。[1]119

(一)角色冲突问题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多重角色集于一身,这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109角色冲突是指人们在角色的扮演和实施中,在角色内部和角色之间会发生冲突、矛盾、抵触和对立,从而影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1]119

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中的一员,避免不了要和他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和他联系比较紧密的就是村民以及村干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以及村干部的关系并没有预想的好。

C2:我刚来村里时,由于语言障碍,和当地人沟通很困难,并且有村民认为我在农村呆两年就离开,所以很多事情都不会来找我。此外,村干部对我总是有一些疑虑和担心,所以在带我时积极性很低。

在该个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由于不熟悉环境,不熟悉方言,自身比较内向和牵扯多重利益等原因,他们和当地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关系和预想的有一定的差距。此外,有一部分成家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兼顾村务和家务,表示压力很大。

C5:我已经结婚两年了,现在有一个1周岁的儿子。我的老公也在六合区政府上班,所以我们两人很少有时间共同陪儿子,儿子出生不久就被送回外婆家,我们夫妻俩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车回老家陪孩子几个小时。看到儿子慢慢长大,我却不在他身边,心理很内疚。

在此例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学生“村官”的日常工作很繁琐,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工作和家庭,他们只能兼顾其一。作为“村官”,他们比较称职;但作为父母,他们也无能为力。在部分大学生“村官”身上,出现了角色紧张现象。

(二)角色不清问题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者角色的承担者,他们对于某一角色或者自己承担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不明白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也不知道这一角色是干什么的状况。[1]120调查中笔者发现,角色不清在大学生“村官”中表现明显,部分村官对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并没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C6:在刚来村里的时候,我很迷茫,因为我不知道我应该去做什么,在开始的半年里,村支书几乎没给我安排过什么任务。一开始我做一些文案,下农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忙解决纠纷等。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我预想的不一样。其实,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村官”来讲,对于自己的职位迷茫很正常,因为还没有完全熟悉和融入到当地。所访谈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岗位上的角色就是给村里提供新技术,但是他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村官具体定位也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地位模糊。

(三)角色中断问题

大学生“村官”出现角色中断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村官这两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角色中断指的是人们在自己前后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矛盾的现状,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承担一种角色之前并没有为这一角色做好准备。[1]120

C12: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我很沮丧,甚至崩溃。因为这里的环境太糟糕了,语言不通,不合群,不被领导和村民理解,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其自身在角色的转变上没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选择大学生“村官”作为其职业发展,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 缺乏专业的辅导和培训,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学习和适应。然而,高校毕业生在来到村官这个岗位上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转变的困难,导致其在村官的工作中出现角色中断的现象。

(四)角色失败问题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看似每天按时工作,但从和他们的谈话中,笔者发现他们只是应付生活。角色失败是所有的角色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状况,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成功扮演好这一角色,不得不选择放弃。[2]121

C15:我不觉得大学生“村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每天百无聊赖的去应付各种琐事。我有同事只不过做了一年半就去考公务员了,有很多人劝我也另谋出路。先干着,以后再说。

大学生“村官”角色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出路不明显、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缺乏。许多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己的终身职业,仅是一个跳板和过渡期,所以对于期满后的归属他们是非常看重的,国家政府也有考虑但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笔者在分析后认为,出现角色失调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外乎个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这两种。一个人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既然不完全就是他本人,那么与之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1]117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村官”出现上述的问题,不管是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还是角色中断与角色失败,都对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心理、工作、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副作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文在探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村干部、村民以及大学生“村官”本身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定位。并着重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对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甚至是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进行一些明确和引导。

第一,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培养,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权益保障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

第二,村干部与村民层面要积极配合村官工作,要对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和希望,要不断尝试着去接纳他们,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大学生“村官”自身也要进一步去提高个人素质,对自身的身份的转变做好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当村官的意义范文第5篇

2006年3月7日,60名大学毕业生“村官”来到平谷区马坊镇和延庆县康庄镇属下的31个村委会报到,并接受县政府安排的三天岗前培训。

村主任助理王振宇皮肤白净,脸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穿一件咖啡色羽绒服。和旁边一位穿蓝色中山装、面庞黝黑的村干部比,王振宇更像个城里人。

2005年4月,平谷区在北京市率先搞起了“政府雇员制的大学生村助理”试验,引入了32名大学生。王振宇是其中一员。

2002年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之后,王振宇在北京一家公司干了两年多销售,2005年初,听到家里人说平谷正在招村主任助理,尽管连村主任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王振宇还是报了名。他填的志愿是白各庄。一来是专业对口,二来白各庄是区里的“老典型”,条件不错。

在应聘白各庄村主任助理的人里面,王振宇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顺利被录用。待遇是政府雇员,年薪三万。

在过去的两年里,王振宇给村民培训过电脑、规范过合同、讲解过新农村建设规划、处理过纠纷,杂七杂八的事情虽多,但让王振宇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他还是说不上来。

“可能这两年最重要的事,就是现在白各庄有90%的人都认识他。”这是上月组织老干部座谈时,一位老干部帮王振宇总结的。

和王振宇一样,李东辉也是平谷本地人,在软件公司工作两年之后,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所不同的是,刘家店的条件比白各庄要艰苦,它属于半山区,并且不在“新农村试点”之列。

李东辉的活儿同样很杂。在过去的两年里,他当过村广播员,村委会清洁工、户籍管理员、会计、统计、民调,农口、党办口都干过,甚至还当过村委会看门的。

新变化

刘家店村民除了种地,每年的主要收入就是果品。为了帮助农民多卖果品,增加收入,李东辉尝试着利用网络资源打开销路。他倡议成立了“爱社团”,号召志愿者与各企事业单位、旅游景点负责人、超市采货员联系,帮助村民销售果品。寒暑假期间,他办了数学、英语、物理辅导班,对村中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辅导。

最让他恋恋不舍的事有两件。一是有机果品。去年8月份,刘家店果品产销协会的基地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9月,在国展举行的“中国国际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展览会”,共有6家单位和刘家店达成意向,下了10吨的订单。李东辉全程参与了从认证到参展、签约的整个过程,他对今后几年刘家店有机果品的发展前景很看好。二是刘家店正在搞一些大的规划。目前已经找到了有合作意向的投资商。按照规划,刘家店将把西山300多亩果树重新分配,每户分2~3亩,在中间建二层新民居,方便接待游客,走旅游富民的道路。同时盖桃粉加工厂,村里人去里面上班。好景就在眼前,李东辉舍不得走。

而在2006年,能说会道的王振宇先后5次被白各庄村民请去当婚礼主持人。“这说明大家都不把我当外人”,王振宇说,“在农村工作,主要讲感情,有感情在,工作就好开展。平时调解个纠纷,你不能说按照法律第多少条,这样做不行,没人听你说这些。要讲感情,动之以情。”

工作虽然琐碎,但在王振宇看来很有意义。在他来之前,村里几乎没人知道正规的合同应该怎么签。像房屋买卖这种大事,也只是拉几个村干部做见证,想起一句写一句,写完双方签字按手印。这样的合同自然漏洞百出。王振宇来了之后,白各庄的土地承包合同、房屋买卖合同就变成了规范的打印稿,双方的责权利写得清清楚楚,只要填上人名、地点、数字,就完事大吉。

“我们来的时候,谁也没规定三年之后,村子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也不应该期望过高。”王振宇把自己的使命理解为:给村里带来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去或留

2006年8月,大学生进农村试验在北京得到大规模推广,两千多名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奔赴京郊各行政村就任村官。

不过,2006年北京市大规模推广的“大学生村官”和平谷区的试验是有区别的。

现在的“大学生村官”只招应届毕业生,并且不再填报志愿,而是招到区里之后再分配到各村。这导致很多“大学生村官”分到村里时,对这个村丝毫不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村里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政策的延续性则是另一大争议焦点。三年之后怎么办?为了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北京市政府给出了解决北京户口、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但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仍值得商议。比如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怎么个优先法?

实际上,早在北京市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之前,已经有其他省市进行了诸如此类的试验,结果不容乐观。海南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到第7个年头时,选拔计划工作渐趋停滞,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及锻炼期满后的使用都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2005年,海南30名大学生村官集体被贬,被强制转为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刘义强博士指出,大学生到农村去之后,这个村子是否具备做事的平台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发挥作用。

另外,派下去的大学生应该干什么,要考虑每个村的具体意愿,否则很多大学生村官就会一直打杂。

刘义强认为,大学生村官定位不太准确。现行的法律体系,农村是村民自治,大学生派下去之后,按法律规定是不能成为村委会成员的,只能在村支部这个系统做助理。从管理上讲,很难发挥作用。如果想把大学生培养成村官,会遇到很多问题――选举权、户口、村籍问题,如果让他去竞选村委会,会面临违法。

“他们的准确定位应该是政府聘用的、做政府行政事务的人。”刘义强表示,大学生应该定位于服务农村的村官,由国家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完成。大学生和政府之间要有明确的合同任务,大学生到某个村子去就是为了完成这个村子的某项特定需求。

比如上海市有一些社区,政府专门为其配备了助残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社区的残疾人。大学生在农村的角色应该类似于这样的助残员,有自己的明确职责,而不是完全接受村委会的指派。

最新的消息是,2007年,北京将继续招聘30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