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小学;细节教育

新课程理念落实是否到位,关注的就是教学细节,同时也是关注着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为了让教学达到合理化、智慧化以及精确化的效果。然而当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也应当有一定的品位以及新的追求。教学细节是教学行为的外观体现、最小的时间单位,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学为重点而产生的一系列不间断的具体行为,其表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复杂的结构,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慢慢形成。

一、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细节生成是很难预测到的。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知识和能力与之相融合并且互相交叉的同时包含着精神和生命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仿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闪烁跳跃着。要想让课堂变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只有关注和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例如,为了让小朋友初步认识“100里面有10个十”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身体作为素材来帮助学生巩固:“现在请小朋友们以4人为一组的方式分开,每组小朋友将小手伸到一起,你知道在你们小组的手指一共有多少根吗?”“40根。”“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每个都有10根,4个人就有4个10根就是40呀!”“给你们这组添几个人就是100根手指了,为什么?”“请这100根手指拉起来跳跳舞。”在学生通过轮流合作跳“100”拉手舞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又例如,当有学生体会到“一个或几个十和几个一的组合能组成一个两位数”后,也可以利用班级的人数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我们班总共有多少同学?”“34个。”“那么现在1根小棒棒代表一位同学,请你用小棒棒表示每一位同学。”“老师我只有20根。”“我有15根。”“不够怎么办呢?有谁有好办法吗?”在一小阵沉默后,“老师,我的和××的合起来就够了。”“真聪明的小朋友。”话音刚落孩子们已经开始找合作的伙伴了。“塑造”教学细节,其实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如果事先没有精彩的“塑造”,也无法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二、“捕捉”教学细节

整体的细节是细节,相同的,细节的整体也是整体。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细节的价值往往是最重要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细节,并有效完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教学细节,应顺应学生的情感。在本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抓瓜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让学生从罐子里抓一把瓜子放到桌上,先以估计的方式估计一下抓了多少颗瓜子,再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数数到底有多少颗,最后让学生回答数出来的瓜子数量包括几个十和一?小组长则负责记录得的颗数。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突然一个声音出现:“老师,他在吃瓜子。”我灵机一动:“如果你的预估比较准确,那么便能得到奖励则一颗瓜子,但瓜子壳却不能乱扔哦。”孩子们在听到有奖励时玩得更加认真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是不愿意停止游戏,嚷嚷着还想玩,这时我宣布:今晚的家庭作业就是和家人一起玩“抓瓜子游戏”,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比比到底谁猜得准?话音一落,孩子们爆发出了强烈的欢呼声,还有学生走时还不停说要赢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看到学生这种反应,更让我体会到了捕捉细节的重要。顺应学生情感体验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课堂的价值。

三、挖掘教材中的细节

教材对学生的度量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在细节设计中,是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的有效整合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浅尝辄止,是无法挖掘出教材知识点中的细节,从而无法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创设高效课堂。只有老师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细节知识,才能够灵活应用教学中的生成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第2篇

一、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预习效率,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预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预习可以为小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为小学生搭建提高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也是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前奏,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网络学习平台上,针对学生预习设置有预习指导相关模块。学生在此模块中要填写相关调查问卷内容,对在预习中存在的疑惑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针对学生完成预习指导模块设置了相关的统计分析模块,教师依据统计分析模块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疑惑的集中点。

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同时,要求学生把预习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惑等在交流平台上。充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同时根据预习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活动做好相关预设。

二、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非常可行的。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使组织课件更加方便。网络学习平台针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关的参考课件、相关的知识点小视频、知识内容的拓展模块。教师可以高效利用这些内容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高效利用。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各类课堂准备内容随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在课堂教学时随时调用相关内容。这样会更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补充与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主动性,同时也传输了新的教育观。网络学习平台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中心实现对不同媒体的信息存贮、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改变了传统教育对文字和印刷技术的过度依赖,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地呈现教学信息。而且,同一教学内容还用多种信息形式表现,这有利于克服书本文字单一和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促进了个性化教学。

实践证明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老师教得省力。如果教学内容无需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就能解决得很好,就没有必要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于网络学习平台。只要我们努力探求,不断完善,不时总结,网络学习平台一定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三、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高练习密度,充分发挥分层练习的针对性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添加练习密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同时能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作业与试卷评析方面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比起传统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方法是:师生用言语或板书交流信息。这种方式不但信息交流量少,而且学生印象不深。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把作业或练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题型或错误类型直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展示出来,同时还有相关的分析。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相关分析、比较,对重、难点还可以重复再现,将反映好的解题思路的计算进程展示出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生动、具体分析的功能,既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适时解决复习难题,保证学生复习效率

学生及时进行复习是巩固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但在复习时,因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或者因上课没有听清楚导致复习不能顺利完成。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了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相关内容的复习,在网络学习平台地设置了知识总结、知识点微视频、复习检测模块。如果学生对学习知识无法形成相关的系统认识,可以借助知识总结、知识串连,形成相关的知识系统。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太好,可以借助知识点微视频进行回顾学习。同时通过检测模块了解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这些内容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反复进行相关学习,从而解决课堂的时效性问题,更方便。

实践证明,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老师教得省力。相信通过我们努力探求,不断完善,不时总结,网络学习平台一定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教学活动终身发展

1文化底蕴的传承

数学先是一种文化,再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我们教师必须要关注数学的文化功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或符号,它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地统一。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数学文化往往是一笔带过,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而且这种“重知识、轻文化”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想起自己大学时候的数学史课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人牢牢的吸引住,这个时候学习的兴致是最高的,那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案例1:教学“圆的认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很多学生认识的圆就是用圆规在纸上画出的半径不同的圆,他们的思维就停留在那里,所以,在上这一课前,笔者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圆,并且讲讲与圆有关的故事。水波纹是圆形的,向日葵是圆形的,除了这些自然现象之外还有许多惊喜:“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这些非常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应用是多么广泛,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高于生活。最后讲讲祖冲之与圆的故事,弘扬为我们中国古人在数学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批判质疑的延续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上,更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上得到体现。但是很遗憾,还是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最终让学生落实计算、解决问题即可。确实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对严谨性要求确实有不适应之处,但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者,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当做未来的数学家去看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完全可以适应数学的严谨性,尊重他们既是尊重自己。数学教育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还关乎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情感教育指出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在课堂上形成教师主讲,学生成为附属产品的状态,教育应以生为本,寓教于乐,就是指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在学校中,主要依赖、模仿的对象就是我们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构建和谐的关系,以一种和谐的模式与学生相处及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中积极的与教师进行交流,不在畏惧老师,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对学习便有了主动性。案例2: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作为习题,笔者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从这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②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四条正方形的边;③裁后周长与原长方形周长相同。在笔者总结方法的时候有个同学提出一种特殊情况: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不正确。笔者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笔者及时地表扬了他,并且抓住时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考虑一下是否还有其它可能。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数学,那么他也会把这种态度带到未来的生活中。

3实践创新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可以使得科技进步,技术发展,对于一个人来说,创新意识可以使得思维得到发散,那么尤其是在小学启蒙阶段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而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抓住课堂的关键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萌生出“我想创新实践”的想法。教学“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方式,纯理论推导,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动手用科学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也许这个过程比较费时费力,但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制造契机,给学生足够的舞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的创造性将来对他们从事创造性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这种创新实践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第4篇

一、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参与活动。

⒈复习铺垫

⑴口算:

(22+38+30)÷3

(4+3+4+5)÷4

(52+48)÷2

(7+9+8+6+10)÷5

⑵解答应用题:

一个杯子的水深20厘米,把水平均倒在同样的4个杯子里,平均每个杯子里水深多少厘米?

⒉实践操作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⑴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cm、2cm、3cm、5cm,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⑵读题讨论:

①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相等吗?

②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平均高度指的是什么?

③用什么方法使这4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等?

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倒法:

将1号杯往2号杯里倒2cm,4号杯往3号杯里倒lcm,4个杯水面高度相等;把4个杯子里的水全部倒到一个大杯里,再把水平均倒到4个杯子里,4个杯子水面的高度也相等……

最后求出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

⒊归纳说理小结

在学生的观察、思考、讲述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怎样使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

学生说思考过程后,教师进行小结: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从而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探索思考中,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参与目标,才能提高参与的效果。

二、抓住参与时机

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实践活动。

⒉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

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⒊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

⒋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理论,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认为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就应该结合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预设能有效发展并形成新的认知水平的学习研讨活动情境,然后精选材料,组织教学,致力于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和谐发展。

一、活动的设计要增强数学味,减少活动味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于是为了让数学课教得“精彩”“漂亮”,一些教师便冥思苦想、牵强附会地进行数学活动设计。但这样的活动设计的形式只是框架式、教师主导式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凑热闹,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活动设计显然是注重了活动味,而淡化了数学味。反之,我们在课前设计时,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一定的体会、感悟,引发他们较深层次的思维体验,从而增强活动中的数学味,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设计要增强价值量,控制活动量

许多教师片面地理解“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认为数学活动量越大越好,这样,学生的确动起来了,但大有泛滥之嫌。如此繁多的活动,让活动失去了原先的意蕴,预先设计的目标也就无法完成了。如“角的初步认识”,本课的知识点繁多琐碎,有位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1.创情境,通过猜迷引出课题。2.出示各种实物,感知角。3.出示图片,抽象出角。4.学生探究:角的组成,了解各组成部分。5.拿出纸片,折角。6.拿出学具,演示角。7.学生做操,巩固角。8.排序,选择几个不同大小的角,让学生拿在手上,站到讲台上排序。9.比赛找出生活中的角:生活中处处有角。

细看这9个环节,其实很多活动与学生上课内容相关不大,如第1个环节:猜谜语,完全可以省去。第8个环节对学生要求太高,第一次接触角,连概念都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做好排序呢?试问,如此繁多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考、反馈等过程如何实现?显然,这样的活动设计价值体现不大,繁多的活动剥夺了学生最佳的思考时机与时间。

三、活动设计要增强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活动,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活动只是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因此,我们的活动设计意图要明确、目标要准确,这样活动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出来。比如,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有关数据的测量、记录活动,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圆形实物数据的收集,潜意识中就会形成数学问题: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教师再将各组收集到的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分析。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蓦然发现:同一个圆中,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由此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利用圆周率探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他们有情感投入,对所获得知识的过程印象自然是十分深刻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较透彻的,这样的数学活动设计显然是十分科学有效的。

四、活动设计要精心选材,优化组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再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要让学生学会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确定好行和列,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按几行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五、活动设计要预留学生思考时间

小学生有好动、浮躁、容易遗忘、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持久等特点,倘若一节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活动上,他们难以学到知识。因此,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做好分配,特别要把学生静心思索、反思本节所学的时间计算在内,留有余地,让学生好好理一理、静一静。唯有静静地思索体验、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独自静静地思考:在刚才的活动中我表现得如何?同学们表现得如何?哪些方面我还需要努力改进?在这块知识点上我掌握得如何?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短短的几分钟,使课堂真正拥有一方“静土”。

有的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能够让学生独立探究的,也可以放手让学生个人独立进行尝试,在静静地思考中,完善和发展个人的数学素养。对于完成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妨让他们重新组合,一起合作分析探究。如“分数的乘法”,教师抛出问题: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这一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才能完成,只要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静心认真地思考,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

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发挥活动应有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英键,《杜威活动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