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解决对策;教育科研;问题

【中图分类号】G335.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12-02

中小学开展的教育科研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很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理论建设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现状及解决对策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仍不够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观念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误区。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部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了,但是,从整体而言,部分教师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误区一,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专门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书匠,充其量“传道、授业、解惑”,搞教育科研只会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人员只是把教育科研与评先进、评优秀挂钩,把科研工作的进行作为考核教师的手段之一。这会导致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科研只是证明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提高工资的一种手段,是换取名誉的一种途径。

误区三,不少中小学教师把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的数量多少。他们盲目地通过在各种期刊上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甚至为了增加的数量,不惜把钱花在不知名的期刊上。

(二)学校教育科研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育科研的管理方面来看,学校管理者忽视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很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重视立项和结果鉴定时的管理,忽视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成功,获得立项以后,科研工作就立刻进入停滞状态,申报人员将其放置一边,学校管理者也没有进行指导和管理。直至结题阶段,申报人员才开始找资料,补记录,编写研究报告,东拼西凑,整理出一套材料,拿到一个国家、省级或市级的奖状或证书就告一段落。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对课题的监督、检查、成果的鉴定上。

2、教师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存在理论指导不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中小学教师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一方面,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较少或者比较肤浅,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一些教育方面的理论或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也无法用他们所掌握的这些教育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

(三)科研经费不足造成教师参与科研主动性不高。

一般来说,对于各级规划的课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但是,科研经费现状是,科研所需要的经费远远高于管理部门所给予的数量,中小学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要想出成果,除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研究成果价值偏低。

中国教育学者郑金洲曾经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价值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许多重要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有的还近乎空白;二是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能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科研的宗旨是要改进实践。教育科研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服务,真正以改进教学为目的的科研活动并不多。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不高,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工作要求。

二、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论及的各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想走出误区,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型教师已成为新形势下对当代中小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实践与理论分析创新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向“研究型”转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既不同教育专家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是在研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理论的充实和创新。这样,既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专家化、专门化,又不会把教育科研工作看作教学工作之外的附加工作。

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要在发展自身、发展学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摒弃科研是为了“晋级评优”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广大中小学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教育科研的管理制度。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现状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从课题选择、评审、立项开始,到课题的检查、鉴定及奖励,整个教育科研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不能在一些教师刚开始申请课题时,学校表现很积极,整个科研过程却不闻不问,加上教师自身也很懈怠,使得整个研究过程极为松散,科研成为空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整个科研的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督促,对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的教师取消其研究资格,结题时不予上报。

严格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教师资格。有的教师平时教学工作质量不高,考核成绩较差,但数量不少,申报课题很积极。对于这种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不好的教师,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在课题申报或者验收时不应给予过高评价,必要时取消其上报资格。

可以设立专门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同时打通科研、教学、教师培训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申报教育科研课题时得到必要的指导,从而营造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科研环境。

(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培训,以先进的理论指导科研工作。

中小学教育科研加强理论培训是指,中小学教师要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对教育实践遇到的问题或教育创新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随意的经验总结。具体说,中小学可以聘请教育理论工作者进校指导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培训,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以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

(四)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

要改变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通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端正进行教育科研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

一方面,学校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来评价成果的价值,不能根据发表文章数量来评职晋级,否则会挫伤一部分真正想从事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研究结果的价值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无后顾之忧,从而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研成果价值偏低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育科研成果对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未涉及或未作深入研究,大部分提出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口号式的,虽然有些道理,但是可操作性很低,实用价值不大。事实上,评价一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价值应该看其对本校甚至中国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否有帮助,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月红. 小学教育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 晋中学院,2011.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资格制度 小学教师职前教育 教育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魏亦军(1965- ),女,河北秦皇岛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科教育学。(河北 唐山 0637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80-02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教师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因此,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规格的变化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来表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这一变化将在校全日制师范教育和在职进修结合起来,将职前教师教育延伸到职后教师培训,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尝试,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逐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一般分为文科和理科两个方向,所有毕业生均能承担语文和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文科要能承担品德、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科要能承担承担自然、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规格是综合的、广泛的,能满足未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趋势

教师资格制度,又称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或教师许可证制度,是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只有依法持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聘任为教师。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教师职业从经验型、随意性向职业型、专业化发展,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最早始于1993年12月31日,是对在岗、在职教师进行的教师资格认定。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一直以来,我国教师资格认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定,适用于各级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他们在校期间思想进步、成绩合格、基本功过关、体检正常,就可以由学校统一申报相应的教师资格。二是通过考试认定,适用于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人员要想取得教师资格,除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专业要求外,还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知识考试、教学技能考核、体检等一系列程序后,方可认定教师资格。

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点的指导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行办法》,依据以上两个文件精神,改革试点省份2012年入学的师范生毕业时也要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每隔五年就要经过考试,再重新注册相应的教师资格。

三、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的挑战

(一)生源质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20世纪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许多大学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投入本科院校的怀抱,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录取分数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在同批次录取院校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再加上师范生免学费政策的取消,贫困家庭孩子失去了报考师范专业的优惠条件,也是导致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急剧减少,许多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阻碍了考生报考小学教育专业的热情,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的录取人数逐年下降,有的甚至无法完成计划的招生指标。生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影响着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学制年限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冲突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现有三种学制形式: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以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为例,学生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在内的30多门课程,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支配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见习、实习及参加其他实践活动的时间都很短,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发展的需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压缩饼干式的教育”。

具体到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高度综合为小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和小学专业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课程开设的形式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很少,就是仅有的几门选修课也以必选方式存在,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素质培养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其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和面试三个环节。教育心理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是学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基本知识结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能力;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学生所学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面试或说课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对于还未毕业的专科生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面对考试的压力,容易导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突击应对教师资格考试上,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是立足未来合格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还是侧重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或者协调处理好素质培养和应试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指在一个组织内以质量为中心、以全面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和全部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关。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只有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2年2月10日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培养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机构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广大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师资。教师资格考试虽然不是专科层次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它却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新颁布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育类课程采用的是模块化课程设置,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也是以模块方式呈现出来的。模块化课程(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将课程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属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模块化课程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新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育类课程的由过去的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教法三大学科,演变成现在的六大学习领域、二十多个模块;开设学时和所占比例都大幅度增加;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明确规定教育见实习的时间不少于18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课程模块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几个模块组合在一起开设;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课时分配也可以是弹性的,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课程改革是提高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集中体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也应采用模块化设置,与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接轨,既适应考试的需要,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面对较差的生源质量和庞杂多样的课程模块,学校不但不能迁就学生的水平而降低要求,反而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努力实现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直接教学为主的教学策略,研究和尝试采用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即教师教的不应是死的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应将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会学习。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等,最终实现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学业成绩评定基本上还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安排到期末一、两周内集中考试。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试,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适应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当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评价机制也要随之变革,最佳办法就是尽快实行学分制,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全部纳入学分制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法上,保留必要的考试科目,增加考查课的种类,考查课可以涉及更多的课程模块,测验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在教学评价种类上,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统一,采用多元化、灵活、弹性的评价方式,保证和监督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各自的作用,齐心协力地促进专科层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既有利于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自身的完善,也有利于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本武.论专科层次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

[2]刘重庆,徐国庆.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职教论坛,2001(3).

[3]叶宝生,王智秋.不同层次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比较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4]叶宁.我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问题研究[J].前沿,2012(18).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第4篇

摘 要: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研究“三问题”:立足层次性,重视专业性,创造特色性。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确立“三主观”: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馆员是阅读的主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主旨。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抓“三环节”:利用“符号系统”,激发欲望,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围绕“主题活动”,拓展视野,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开设“阅读指要”课程,规范阅读,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68-03

收稿日期:2014-12-18

作者简介:杨 伟(1968―),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地方高校图书馆辅助阅读教学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FHB110149。

图书馆有效阅读指导是对课堂教学补充和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馆员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指导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图书馆重视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员要以智慧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激活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

乔勇曾统计过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见表1),发现三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的权重比例悬殊。上海师范大学偏重学科专业课程,而南京师范大学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学分占比较重,杭州师范大学的三类课程比例则相对均衡。我国师范生的课程结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研究广度。那么如何避免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偏差,丰富师范生的知识,学校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的责任,增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对师范生的专业涵养作用。图书馆应如何指导师范生的有效阅读呢?

1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研究“三问题”

1.1 立足层次性

一般来说,低年级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开设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为主,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阅读兴趣等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图书馆员应分析不同年级师范生群体的阅读倾向、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阅读技能培训和阅读指导,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他们科学选书,针对不同的阅读题材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创设条件、因势利导,使阅读指导面向全体学生。

1.2 重视专业性

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两类,学科专业知识指的是“教什么”,而教育专业知识指的是“怎么教”。学科专业知识构成了师范生未来从事学科教育的知识基础,的确很重要。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的教学质量和他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成正比的,因此师范生要获得精深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在课堂中学到,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得。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平台之一的图书馆,在阅读指导中要充分发挥馆员的主导作用,调查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知,理解阅读个性和多元解读,鼓励创造性鉴赏,读出自己的个性、见解,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使学生主动、自觉、积极、有效地阅读。

1.3 创造特色性

馆员在阅读指导中,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阅读指导模式,多在指导技巧和方法上下工夫,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畅谈阅读体会,鼓励新颖独到、有创意的见解,让学生触类旁通,思维向纵深发展,使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探讨性和灵活性。如此,无论是阅读氛围,还是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都会更好。

2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确立“三主观”

2.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自主阅读始终是阅读全过程的主体活动。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专业有小教文科、小教理科、英语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和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因此,图书馆指导师范生的有效阅读在形式上是多样的:阅读、思考、讨论、归纳等;内容上是多方面的:师生之间、馆员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感的展现,行为的表现等;时间上是全程的:体现在阅读指导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范围上是全员的:年级可以不同、专业可以不同、层次可以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培养个性,体验读书的快乐,感悟文字特有的魅力,提升理性认识。实现主动的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持久的阅读热情;灵活的阅读――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2.2 馆员是阅读的主导

“馆员是阅读的主导”, 馆员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确立、展示馆员阅读指导的主体地位;馆员是学生阅读方法策略的设计者,通过完备的方法策略,保证阅读活动的有序、高效;馆员是学生阅读才能发展的发现者,有效的阅读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能力,滋养健康人格,发展创新能力[2]。因此,馆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展现个性、展现能力,为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和阅读空间;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的阅读是从容的、思考是细致的、讨论是热烈而深入的;通过开放的课堂,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充分表达个人见解,从而真正获得阅读的快乐,养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阅读指导的主旨

阅读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加工、筛选、利用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图书馆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基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阅读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既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爱美的情趣、坚强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阅读指导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积累为取向的做法,应向提升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方向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图书馆指导师范生有效阅读要抓“三环节”

3.1 利用“符号系统”,激发欲望,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

新生刚入学时,图书馆就利用双休日开设专题讲座――“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明白,优秀的作品能够引人遐思、给人启迪、令人受益,从阅读中学生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专题讲座要有吸引力,利用“符号系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传播学中“符号”的含义极广,泛指人们传递和获得信息的各种途径,它是信息传递得以实现的要素[3]。符号系统是阅读内容的载体,它指馆员为了指导读者阅读的高效所借助和使用的一系列工具和手段,包括文字、语言、地图、影视、媒体、动作等子符号系统,成为沟通馆员和读者的媒体。

图1 图书馆采用符号系统流程图

图书馆采用符号系统的功能在于:传递和载运阅读内容,从而完成知识拓展、智能发展、育人教育的三项任务。在整个阅读活动中,馆员是阅读活动的控制者和决策者,将阅读内容与信息符号有机结合,选择符号系统传递给读者。而作为信息受体的读者又不时地通过各种方式将阅读效果反馈给馆员,馆员可用读者的提问等方法及时了解读者对所阅读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来调节阅读内容。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图书馆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过程就是馆员与读者双方共享信息符号的过程(见图1)。图书馆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功利性阅读的弊端,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拓展,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应该成为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打造优秀的阅读文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 围绕“主题活动”,拓展视野,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能随心所欲[4]。馆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阅读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专家讲座,结合课程进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邀请名家讲座。同时兼顾学科的多样性,文理兼顾。传播前沿信息,拓展全校师生的视野。读书交流活动,每年定期举办“读书节”,为期一周。通过作品展示与介绍、读书演讲、读书评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交流读书心得。如对名著的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启迪智慧,完善人文素养。读书竞赛活动,每学期各一次,指定竞赛主题,发挥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对阅读技能、阅读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与指导,让学生在肯定与鼓励的氛围中,获得阅读情趣。

利用周末举办各种讲座,如走近张爱玲、唐诗撷英、莫言文学漫谈等,引导学生在文字中穿行,在文学中徜徉,品读感悟,多元解读,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实现从“乐读”到“会读”的提升,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然的阅读中享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乐趣,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一种美学的修养、一种人文情怀的塑造以及健康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每个学期,图书馆都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并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阅读总结会、文学沙龙等,让学生总结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除平时阅读外,这些书目还作为寒暑假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鉴赏文章,每个假期里至少完成两篇以上读书笔记。开学后,图书馆和教务处联合,与语文老师紧密联系,进行一系列评比活动,评比结果在校园内宣传表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定期举办各种读书征文活动、文学作品写作比赛等,读写结合。例如,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协助学前系举办了《童话节》,开展了“儿童歌曲大赛”“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童心飞扬”讲故事比赛、“创意头饰”设计比赛等童话创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对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加,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进入“乐读”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阅读”和“深思考”, 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

3.3 开设“阅读指要”课程,规范阅读,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重要纽带,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民族实力的引擎。为了切实加强师范生的阅读教育,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建设“阅读指要”课程。这门课是该校申报成功的一门创新课程,是该校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就课程的性质而言,“阅读指要”是面向五年制高等师范各个系科方向的通识博雅课程。首先,“阅读指要”课程要引导学习者树立全新的“经典”的观念,从而大力拓展学习者的阅读视野。教材一共设置了16个单元、涵括36个不同领域,其中包括宇宙、军事、逻辑、社会、医学、科幻、博文等领域。通过课程的介入,强制性地打破“专业”“封闭”的传统观念,引导学习者重新建构“经典”的观念[5];其次,课程要通过要点提示和方法指导,引导学习者养成主动阅读的品质。“主动阅读”不仅意味着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广泛地阅读,更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阅读指要”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接触各领域、各方向的经典名著,以有所创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为硬性手段,“强制”学习者打破并改变“专业僵化”“封闭”的观念,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为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年高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英才风华,通过系统全面的阅读活动,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与团委会、学生会合作创办南通高师校刊《赛》,翻开书页,卷首语中会看到老师的人生阅历,将学生由知识引向智慧,由求知引向探索人生,由关注功名引向追求幸福;从“校园视点”栏目中知道学校发生的热点事件,重温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重温感恩节的温暖镜头;从“学生工作”栏目中看到同学的亲情感悟,走进校内外的慈善活动、走进山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共同体验多彩的生活;“千思万旅”一栏,为同学们介绍了大江南北的风土人情等。《赛》办刊十余年,深受师生喜爱。

4 结语

图书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核心。图书馆有效阅读指导,既要让馆员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独特体验,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成长,在书籍的海洋里锻炼,不断追求真善美,在人生中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图书馆通过阅读活动让“学生拓展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 乔 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14-15.

[2] 张 超.本色阅读: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2(8):87-90.

[3] 陈 雅.地方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8(5):18-20.

[4] 李惊梅.在阅读中构建精神家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6):44-45.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