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改革思路

创新改革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改革思路

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自学考试;管理创新;制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新任务,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为主,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自主学习需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服务。应用型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目前在人才培养定位、办学模式、社会助学、考试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自学考试只有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深化制度改革,才能达到学历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并重,从而实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创新: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为满足学历补偿教育而由国家举办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目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定位已经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从培养学历型人才转向以培养学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办学定位的重心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办学实践来看,应用型自学考试办学定位的学历化倾向和考试的应试化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新形势下,应用型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如何存在与发展、发展的重心是什么,诸如此类问题摆在高校办学实践面前。事实上,目前很多全日制的大学教育,也面临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很多地方性高校面临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的挑战,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应用型自学考试如果能成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和高等教育格局调整的大趋势,自然有其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学历教育更为强调统一性,而对于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只有依靠非学历教育的形式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总体上,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两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发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影响等大为不同。因此,创新办学定位,要正确认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地位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两种教育形式并举。应用型自学考试要快速跟踪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以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突破传统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的窠臼,向职业化、开放化、业余化迈进,体现在职继续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并以制度加以落实。应用型自学考试在办学定位上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应用型自学考试的办学宗旨在于为基层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它所关注的不是培养社会精英,不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目的在于提高普通大众的职业能力,即要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为此,应用型自学考试应当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行业、岗位的性质和实际需要为导向确立自学考试专业,确定符合专业要求的标准,而不是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来确定学科专业,更不能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设置学科专业。在此,要特别注意研究社会需求和自学考试育人规律,充分体现自学考试的特点,积极培养面向行业、区域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应用型自学考试就是要以提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型、应用型教育为目标,以此为标准全面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提供真正体现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教育。为此,应用型自学考试需要以制度的形式搭建功能平台,以实现应用型自学考试的教育职能。

二、办学模式创新:构建职业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办学制度

所谓模式,一般是指“未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办法”。那么所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其实质也就是为解决自学考试办学过程中的特定问题,在对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分析、概括和简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典型特征和实践参考价值的一种操作模型。按照主体的不同,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主要分为五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依托的办学模式;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办学模式;职业院校与主考学校合作的办学模式;整合社会力量为主的办学模式;作为开放型大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办学模式。主体的不同,意味着办学模式的运行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以上几种办学模式的分类,只是从一种横向的对比中依据主体的差异来划分的,其中的差异也仅仅停留在自学考试的外在形式上,而没有涉及自学考试的深层内涵,即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大力推进了自学考试的发展,整合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开放大学的形式,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基本实现了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的转变,使以学历教育和理论灌输为主的旧有办学模式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培养的模式化、人才培养的单一化、自学考试管理的教条化等。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自学考试面临多重困境,而僵化的办学模式没有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要素。从这个层面来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亟待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办学模式创新,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职业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办学制度。一方面参与自学考试学生多为在职工作人员,参与自学考试的目的与他的职业成长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以职业为导向开展自学考试,也是自学考试设立的初衷之一。但是,当前自学考试中理论课程的比例远大于活动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都比理论教学要少得多。自学考试虽然有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以提升理论水平为主,学员在职业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十分有限。创新办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在自学考试中的定位,将自考的教育方向转到对学员的职业提升上。更为重要的是,职业导向的办学模式创新需要自学考试组织机构主动改革,关注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对各传统职业、新兴职业的要求。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自学考试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直接目的,自学考试的目的最终还是回归职业导向的中心。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多样化路径,以市场为基本、以职业为导向、以学员的发展需要为入口,将现实课程与虚拟课程相结合,通过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机结合各种教育方法,集中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自学考试办学模式的创新还需要用制度的形式确立,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精神和理念层面。创新办学模式,完善办学制度,深刻认识自考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新形势下自学考试的教育目的,以促进职业成长和进步为主要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并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办学模式创新的有效实现。

三、助学方式创新:实行开放式的、以网络指导为主的学习支持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个人自学相结合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制度。在国家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新时期,自学考试的发展仍有诸多困难。其中,与国家考试和个人助学相比较,社会助学一直都是自学考试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方式主要是面授助学,但是这种助学方式已经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自学考试自身变革的需要。当前,在所有参与自学考试的学习者当中,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占绝大部分。这就意味着要将所有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辅导的面授助学模式已经很难实行,也难以保证助学的实际效果。21世纪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效率至上”的信息网络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网络助学模式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创新的必然选择。创新助学方式,构建开放式的、以网络指导为主的学习支持制度,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对自学考试助学方式的新要求和学习者对学习渠道、方式、手段多元化的新要求。首先,与传统的面授助学模式相比,网络助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时间、地点、助学教师的限制,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教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多次重复教授,减少教师压力。其次,网络助学模式强调以网络指导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习者自身将更多地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网络助学能够彻底改变面授助学的单项式学习结构,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工具及时向助学教师反映学习情况,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还可以针对难点课程资源进行多次有效学习,保障学习质量,提高考试通过率。再次,开放式、多样化、共享性的网络助学模式,能够有效节约教学单位的教学成本和学习者的学习成本。面授助学需要主考的学校和辅导教师在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花费很多精力,而学习者也由于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每参加一次助学辅导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因此,构建开放式、以网络辅导为主的学习制度,不仅是一种助学方式上的创新,也更加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四、考试办法创新:探索灵活多样、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自学考试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完全的“中国制造”,这种“土生土长”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是对“”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缺失所进行的积极补偿,另一方面也契合终身教育的思想,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自学考试的存在意义重大,但其实现形式主要是依靠“考试”这一途径。因此,学界至今还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自学考试不是一种教育制度甚至教育形式,而只是一种考试制度。虽然在对自学考试性质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定义自学考试,考试作为自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具备的目标功能、评价功能、诊断反馈功能以及激励与预测功能是必然存在的。甚至“自学考试”这种称呼本身就反映出“考试”是自学考试实施和管理的主要职责和方式。考试作为一种考核形式在自学考试教育制度当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因此具体的考试办法在自学考试的实际运行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从试卷的命题、印制、保管到考试的组织、监管、实行再到规范评卷和上分,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个人发展需要的变化,旧有的考试办法呈现出呆板、僵化以及忽视学习者个人需要和社会对自学考试提出的新要求等弊端,不能完全体现自学考试“应用性”的培养特点,也限制了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考试办法进行合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人需要对自学考试的共同要求。创新自学考试办法,目的在于突破旧有僵化的考试模式,构建出一套灵活多样、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自学考试制度,真正体现“服务学生”的管理宗旨。首先,考试制度要灵活多样,借助最新的网络科技,改革考试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旧有的考试办法由于时空的限制,只能“一刀切”,考试的时间固定、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完成每一项考试都是对考试的组织内机构和自考人员的考验。考试办法的创新,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如自考办公信息网、信息资源库以及依托网络的助学辅导系统等信息平台,使考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考试相关信息,更新考试内容,并在网络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使考试方法更加多样化、人性化;在考试过程中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建设电子化的标准考场,运用先进仪器等维护考场纪律,防止考试作弊。其次,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育目标。自学考试的考试形式多为理论型考试,是对学习者理论知识存贮情况的考核。这种考核虽然合理,但不应该是自学考试内容的全部。自学考试设置的最初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从学习者参与自学考试的动机来说,能够掌握或者提高技术水平最为重要。因此,自学考试的考试办法必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要内容,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训等形式的考核,规范技能水平审核和技术等级认定程序,使所有自考人员都能通过正常规范的考试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J].社会科学研究,1994(2).

[2]邵晓枫,张绍平.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模式[J].成人教育,2012(11).

[3]夏惠芸,陆俊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新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4]武法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8(6).

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第2篇

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创新文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凝练、倡导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制度安排为保障;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突破;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支撑。

创新文化建设措施

凝炼、倡导和构建具有区域文化个性的价值体系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取向是由科技创新的本质所规定的。科技创新是科学过程、技术过程和经济过程的有机融合。求真、理性批判精神、以人为本、竞争、诚信、法治、协作、开放、契约意识都是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

此外,还要致力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与区域本土文化积极因素的有机融合。没有区域个性的创新文化是不可能真正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培育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文化

使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成为制度设计的理性依据和价值依据,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制度的好制度。这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制度系统的总体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制度设计合理,运行低成本、高效率,自身能够不断调整创新,这样的制度系统才能够对科技创新发挥出巨大的推进作用。

建设五种机制

民主、公正的决策机制。公正问题的本质是权利的分配中的平等。应使创新系统所有成员的利益选择和科学追求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使创新决策能够充分建立在其成员潜质、创造性得以充分挖掘和施展的坚实基础上。

多元的、针对不同角色成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系统所有成员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重要性的差异,要强化成员的角色定位,建立多元的、针对不同角色成员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

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能够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应对和驾驭科技创新风险能力和机制的关键问题是能够使遭受到挫折的各种资源能够迅速进入新的价值使用和增殖过程。

制度运行的监督反馈机制。完善制度运行的监督反馈机制,使不足和偏差能够得到及时修正。推进制度创新。

创新系统中各创新组织的互动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创新系统中各创新组织的互动协调机制,使创新系统真正能够发挥出系统合力。

把握两个系统化原则:

注重制度安排的系统化。只有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并且其实施有充分的社会基础的制度设置才是有生命力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制度安排应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

加强两项基础性建设

大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创新系统由各种组织组成,如企业、大学、政府管理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组织在创新系统中的定位不同、角色不同、功能不同,因而组织文化也应各具特点。

在创新系统组织结构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加强科技创新系统中行业协会、技术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主动学习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尤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或者说中文的一些传统课程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普遍存在兴趣减退、学习效果欠佳的情况。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教改设想做一梳理、总结。

一、让学生获得内心力量胜于记忆书本知识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浓厚的兴趣。相对于“90后”的学生,之前的中文系学生大都是因为喜欢中文而选择中文,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喜欢中文而上中文课,所以文学的基础较差,兴趣低。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积极努力解决,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生。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减退与社会时代也有一定关系,现在的社会物欲膨胀,很多人认为学中文、文学无用,不如学习一门技术更实用。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因为要考取各种证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证书,占用了大量时间,无暇花时间精力去读文学作品,而在没有学生的大量阅读作品情况下上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造成老师费力地讲,学生不知所云被动而听的局面。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学于人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虽然学习文学不容易立马转换成某种物质财富,但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它使一个人的精神焕发出生命的光辉,给予人的心灵无穷的根本性力量。在学期开课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意识到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文学即人学”,认真学习本门课程,将文学的力量融汇进自己的人格培养中将受益终生。在学习现代文学的过程中,使学生陶冶情操,更深入的认识、思考社会、人生。学习当中,不仅使学生能对现代一些代表性的重要作家的创作个性比较熟悉;更要求学生在较为广泛地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中代表性作品能进行言之有理的分析与鉴赏,并适当进行训练,能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课程论文。鉴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性,本人认为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注重一种文化熏陶。用长期的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文学犹如养料滋养学生的心灵并获得人格力量。现代社会信息丰富、学生思维活跃,应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授课中不再像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讲授过程重视知识性,把很多思潮、流派、论争、社团等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讲很长时间,考试的时候也重视这部分记忆性知识。在学习诸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巴金、等现代文学大家时不仅仅介绍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作家,并重点让学生知道这个作家身上的某种品格,这种品格能给学生提供他们成长更需要的精神力量。比如在讲鲁迅的时候,我会引入鲁迅思想中的“反抗绝望”这一精神内核。“反抗绝望”是一种积极的坚韧的生存态度,让学生领会并将这样的生存哲学融入心灵更胜于让学生多知道一些关于鲁迅的知识。当学生真正的从学习鲁迅而领悟到“反抗绝望”的人生哲理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时,被动的学习将变成主动,并在学习、生活中都获得力量。

二、点燃火焰,激发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照本宣科。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焰。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不完全为教材束缚,阐述自己的学术创新观点,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空间与榜样力量!比如本人在讲授叶圣陶的著名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教材中因为时代的原因,认为潘先生是一位“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琐屑利己的灰色知识分子形象。而随着时展及从不同视角去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赋予潘先生形象更丰富的内涵。潘先生的家庭责任感,对妻子的体贴,幼子的疼爱都是灰色形象中的性格亮点。通过不拘泥于教材的全新解读,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潘先生的全面性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教材并不是束缚思维的条框,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精神!在讲到张爱玲的《金锁记》时本人大胆提出对《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的新看法,认为因为张爱玲从未生育,没有当母亲的体验,而她自己从小母爱缺失,所以与她塑造这样一位令人震惊的母亲形象有极大关系。另外对于《日出》中的陈白露最后走向死亡,本人也有所质疑。陈白露不肯抛弃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愿自己吃苦受罪地去生活,让一个连力气都舍不得使的人去舍得失去生命,可能需要更多的探讨。尽管有些想法还尚未成熟,但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保持一种质疑、探索的精神非常重要,而这种态度也会使学生活跃思维,不束缚、不僵化地去思考问题,达到点燃火焰,激发创新精神的效果。

三、学生是学习主体,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要分析特点,扬长避短。随着时代的发展,告知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缺点是基础较差,普遍阅读量较少,优点是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个别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非常突出。根据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阅读量较少,造成教师讲课时学生无法投入的状态,更无法展开有意义的讨论。针对这一现状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思考作品内涵,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说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即使学生开始时说的不是太好,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即思维活跃这一特点,只要言之有理便给与学生鼓励。学生受到鼓舞会增强信心,也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同时个别同学在文学方面甚至有非凡才华,充分发挥其特点,在班级起到带头作用,引领一个班级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比如一个班级的某同学很有文学才华,创作的文学作品非常优秀。通过让该同学朗读其作品并谈自己的创作想法,使全班同学深受感染,作为朝夕相处学友的榜样力量胜于教师的长篇说教。学生在佩服之余,会暗中增强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整体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在教学方法使用上,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应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辅助材料,如教学片、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影视片等,以深化教学。教师应多收集一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照片、影视资料。通过有形的有声的视听教学,让课本中的作家作品更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做的关于中国现代作家的《人物》节目,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轻松愉快中也接受到了知识,达到了教学效果。将讨论式教学引入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讨论。犹太人的教学中基本是通过学生与学生的讨论达到教学目标。在学生与学生的辩论中,碰撞火花,质疑争论中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从而达到交流——主动学习——再交流的良性循环。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学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真正让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使文学的养料犹如涓涓细流,滋养学生心田!

作者:王丽丽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参考文献:

[1]杨剑龙.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勇.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改革;体制;创新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现有成就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了相应的成就,并且很好地优化配置了社会资源,强化了市场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经济秩序稳定状态,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逐步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就而言,这场改革极大地改进了原有的财政支出体制,建立健全了我国原有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财政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序进行,建立起以集中采购为基本特征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实践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以及财政绩效评估等相关举措,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财政管理效率。

此外,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还有效完善了国家预算体制,并实现了国内税制全面转型。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有效加强预算监督体制的实效性,尤其要加大力度具体实践部门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单一账户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等,税制的全面转型,要求政府应逐步建立起一种立足于增值税的新流转税体系,逐步完成由具体计划经济特色的产品税制转变为一种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流转税。总体来讲,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教委完善的分税制体制,加强并改进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分配关系,增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额度,尽量缓解我国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紧张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有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需的财政税收体制基本框架,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体制发展上的难题。一方面,国家始终重视两个比重的提升,以及国家在经济体制急速变化时期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因而将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定位为国家财税工作甚至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结果,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及预算体制均有涉及,但改革手段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刻;另一方面,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直注重中央财政收入比例以及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却难以深刻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财政责任职能分工、财政功能定位、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等问题,这并不利于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良性运行。

深入分析,我国现已完成改革并且由此构建起的财政税收体制仍存有相应的局限性,比如现有的政府收入体系改革仍十分不到位,税收体系结构上的现有缺陷使国家资源与国有资产收入等那些非税收入均尚未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再比如我国各级政府收入分配方面仍保持向上集中的倾向,中央和地方收入在划分上仍存有缺陷,省级及以下级别政府收入分配的体制改革问题仍亟待深入研究;我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以及其支出责任改革都相对滞后,不仅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比较不规范,且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财权、事权以及支出责任等也不适应,最后造成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收支缺口较大、区域财力很不均衡。

同时,我国政府推出的预算体制改革仍旧不到位,其所覆盖的范围十分狭窄,且不存在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和管理体制。与收入体制与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相比较,特别是与税收体系以及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相比较,政府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仍旧不够顺畅且明显滞后,体制改革中诸多预算体制根本性、实质性等问题相比较,现有的财政预算并未全部纳入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中,也未能纳入相应的政府预算体系以及财政监管范围,而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财政预算体制仍缺少必要的内在约束和制衡机制,则更成为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难题。

三、我国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

构建新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新型分级分权财政体制应从我国基本国情与现阶段改革发展所需出发,不仅要能够和我国各级政府事权相互适应,还要很好地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持续稳定、规范合理的目标。具体而言,应立足于合理设定政府层级的目的,规范合理地划分出我国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收入能力、收入权力等,首先要持续适当地提升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要合理地划分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其次要增加中央与省级政府的直接支出责任,合理地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比例,要适当地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以及财政压力;最后要向地方适当放权,给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使财政分权体制逐步由财力性过渡为制度性。

构建新型税收制度。新型税收制度应努力达到主体税种设计科学、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一则要尽可能地减轻纳税人的税外负担,保持国家合理适中的宏观税负水平,从规范政府性收入、减轻纳税人税外负担、取消国家体制外收入、开拓预算管理范畴等情况出发,适当提升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二则要努力提升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例,使我国税收逐步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使我国税收体系与税收结构逐步转变为间接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状态,并使间接税与直接税保持之间有效配置;三则加快增值税转型步伐,科学设计我国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及时、恰当地开征物业税,比如把营业税当做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而物业税则当做各个市县乡政府的主体税种。

构建新型转移支付体系。新型转移支付体系要求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此两种手段相互配合、合理使用,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同时资金分配方法科学有效,为达到此目的,政府应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优化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适当整台专项转移支付;还应逐渐改革税收返还以及增值税分享制度,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来源加以稳定;更要科学合理地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分配方法,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公式化资金分配制度。

构建新型复式国家预算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相关预算体系及预算管理体制应做到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相互分离,还要保证国家中长期预算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相互协调。这要求国家必须逐步拓宽国家预算覆盖范畴,构建完善的复式预算体系,其中国家复式预算体系至少要包含资本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经常性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尽可能地将政府所涉及的所有财政性收支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框架内。

构建新型财政管理体制。新型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实践,要求政府应推行税收征管机构一体化;应建立健全新型省市对县乡财政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应稳妥地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应建立健全地方公共债务管理制度,有条不紊地分类分流解决县乡政府的历史债务问题。尤其要向地方政府适当分权,寻求新的正常融资渠道,并严格管理地方债务,在分类分流处理现有地方债务前提下,编制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为地方政府以收入债券的形式实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过程提供可靠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课题组,进一步神话财税体制改革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26).

[2]李建新:对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3]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30).

创新改革思路范文第5篇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式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主流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设计类教学中“学、教、做”分离的模式,以项目为教学载体,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立体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在高职“灯具设计”课程教学中,项目式教学往往无米下炊,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本文大胆创新,对灯饰设计课程中项目式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以期完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项目式教学是指以项目为课程的核心,依托项目制定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相关活动。就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而言,其项目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校企合作带来的项目;第二,专业比赛带来的项目。就项目式教学的任务、目标、进度和一系列教学活动而言,以灯饰设计理论为基础,将设计理论与设计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市场最前沿灯饰设计元素调查,运用多种设计手段进行设计筛选,敲定设计方案后进行成品加工,投入市场后收集市场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使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收获灯饰设计信心。

项目式教学的开展

项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依照书本进行章节目顺序授课不同,其课程教学设置灵活,根据项目要求可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既可以进行专门理论讲授,也可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随时添加教学新内容。同时,项目式教学将校内外多种资源充分利用,尤其是将校企合作、互联网大数据、国内外灯饰设计最新潮流信息等应用得淋漓尽致。笔者对灯饰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进行了思路创新,可将项目式教学分为纵向式教学与横向式教学两种模式,并且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第一,纵向式教学。纵向式教学是以授课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由校内外不同教师进行项目方面的理论讲解,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以灯饰产品设计为主要教学任务。在学生自我调查、教师启发式实践教学和学生主动实践为教学主要内容,形成纵向式教学模式。在纵向式教学中难点和重点是模块化教学,这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掌握设计理论能力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和小组,在不同的小组设置上进行不同难度的项目知识讲解,以作为纵向式教学的切入点和根基。以笔者教学实践为例,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六个纵向教学小组来参加LED吊灯设计项目。这六个纵向教学小组分别是LED技术组、灯饰材料组、灯饰创意组、灯饰工艺组、灯饰美学组和设计总监组。这六个小组通力配合,在每个小组的专职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课程安排中,解决项目困难,最终很好地完成了项目。证明了纵向式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第二,横向式教学。横向式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仍然以项目小组为教学对象,其是在纵向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灯饰设计项目的总体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横向式教学上,以班级大课为主。横向式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专业技能,形成灯饰产品设计的合力。同样以笔者实践教学中LED吊灯设计项目为例,仍然将班级学生划分为LED技术组、灯饰材料组、灯饰创意组、灯饰工艺组、灯饰美学组和设计总监组。其中灯饰创意组进行前期调研,其调研内容包括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的设计研况、主流技术、用户使用情况、发展潮流趋势等信息。假如学生甲是灯饰创意组的成员,其主要负责当前LED灯饰的主流技术调查分析,并为其他小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其和LED技术组交集很多,那么他就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创意组的成员同时又担负技术组的工作。这种情况在横向式教学模式中非常普遍,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任务和角色都是复合的,更要求其具有全面分析问题、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灯饰设计课程中项目式教学作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软硬件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上有十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将头脑风暴法、反转课堂、微课堂、MOOC和项目实践充分结合,开创出一条适合灯饰设计课程特有的项目式教学思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把握市场的敏锐度引领灯饰设计专业教学,力争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