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层视觉表示;计算机视觉;潜在狄利克雷分配;递归;反馈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图像多层视觉表示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极为重要的方法,如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1]、空间金字塔模型与词袋模型[2],这些模型已经成功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前馈型分层表示[3-5]是著名的图像多层视觉表示方法。然而,它们着重于前馈型处理形式,即多层结构的每一层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这将很难抵抗视觉输入中的局部模糊性等问题。为了使局部信息更加明确,必须将图像由较多的前后文语义来全局表示。所以,获得一个递归的贝叶斯概率模型来处理繁杂的视觉特征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先前的研究结果指出[6],多层视觉表示的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改善分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使得推理过程中的局部信息更加清晰化。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的图像多层视觉表示方法,记为LDAIMVR(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Image Multilayer Visual Representation)。该方法基于已经成功应用到文本分类领域[7-9]的LDA模型[10],通过递归的概率分解方式,得到LDA的递归生成模型,即推断和学习所有的多层结构分层,并利用反馈方式来提高分类学习性能。在Caltech 101数据集[11]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关的多层视觉表示方法相比,LDAIMVR方法实现了很好的分类性能。

1 LDAIMVR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递归LDA思想的图像多层视觉表示方法,命名为LDAIMVR,即学习与推断所有层次结构分层的概率模型,并利用反馈方式来提高分类学习性能。

3 结语

提出一种基于递归LDA思想的图像多层视觉表示方法,通过递归的概率分解方式,得到LDA的递归生成模型,并且学习和推断多层结构的所有分层,利用反馈方式来提高分类学习性能。在经典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LOWE D G.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2004, 60(2): 91-110.

[2]LAZEBNIK S, SCHMID C, PONCE J. Beyond bags of features: spatial pyramid matching for recognizing natural scene categories [C]//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6: 2169-2178.

[3]LEE H, GROSSE R, RANGANATH R, et al. Convolutional deep belief networks for scalabl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s [C]// ICML09: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ACM, 2009: 609-616.

[4]RANZATO M A, HUANG F J, BOUREAU Y L, et al.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invariant feature hierarchies with applications to object recognition [C]// CVPR07: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7: 1-8.

[5]SERRE T, WOLF L, BILESCHI S, et al. Robust object recognition with cortexlike mechanis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7, 29(3): 411-426.

[6]MUTCH J, LOWE D G. Object class recognition and localization using sparse features with limited receptive field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JCV), 2008, 80(1): 45-47.

[7]李文波, 孙乐, 张大鲲. 基于LabeledLDA模型的文本分类新算法 [J]. 计算机学报, 2008, 31(4): 620-627.

[8]姚全珠, 宋志理, 彭程. 基于LDA模型的文本分类研究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 47(13): 150-153.

[9]石晶, 李万龙. 基于LDA模型的主题词抽取方法 [J]. 计算机工程, 2010, 36(19): 81-83.

[10]BLEI D M, NG A Y, JORDAN M I.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 3(1): 993-1022.

[11]FEI L F, FERGUS R, PERONA P. Learning generative visual models from few training examples: an incremental Bayesian approach tested on 101 object categories [J].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2004, 106(1): 59-70.

[12]HEINRICH G.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text analysis [R]. Darmstadt: University of Leipzig, 2008.

[13]LEE T S, MUMFORD D. Hierarchical Bayesian inference in the visual cortex [J].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ssociation, 2003, 20(7): 1434-1448.

[14]YANG J, YU K, GONG Y, et al. Linear spatial pyramid matching using sparse coding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C]// CVPR09: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ashington, DC: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9: 1794-1801.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地籍调查;GIS技术;测量

中图分类号:P2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基本情况

绍兴县钱清镇、杨汛桥镇建城区范围位于县境西北部,主要涉及钱清镇4个居委会、21个村委会;杨汛桥镇9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钱清镇是经济重镇,曾获“全国经济实力百强镇”第36位;杨汛桥镇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省级中心镇,也是经济重镇;均属水网平原,东邻安昌镇、华舍街道,南至湖塘街道、夏履镇,西北与萧山区为界。根据绍兴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加快推进钱杨新城,发挥钱杨新城邻近杭州、县城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杭州和柯桥产业延伸,加快建成县城副中心。

绍兴县国土资源局至今已建立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但现有钱清镇、杨汛桥镇的1∶500地籍图现势性差,精度不高,且不能用于系统管理,为了提高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迫切需要开展新一轮数字地籍调查工作,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地籍管理工作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数字地籍调查主要技术

2.1 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工程项目的设计原则是: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总体技术要求和浙江省有关数字地籍调查的规范规定,采用目前成熟的地籍调查方法和技术,借鉴其他已经实施完成的有关数字地籍调查项目的宝贵经验和技术运用,设计出适合本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

本次村庄数字地籍调查成果必须符合地籍调查规范和ARCGIS建库要求,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规范规定,要求承担该数字地籍调查成果的建库和入库工作,并确保能通过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绍兴市国土资源局的检查验收。

2.2 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⑴ 平面控制资料

业主提供调查区域内或周边的GPS D级控制点,经检测分析,作为本次首级控制的起算点;对于业主提供的部分GPS一级点,考虑到本次调查成果数据的一致性及整体性,以及以前的施测方法、使用仪器设备的影响,对点位保存完好的,可直接使用其点位,不宜直接使用其成果,但需对新测成果与原有成果进行比较。

⑵ 高程控制资料

业主提供调查区域内或周边的三等以上的水准测量成果,应明确成果的施测年代,对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二期成果,考虑到地面沉降的影响,应对成果做出检测,再确定作为本次高程控制测量的起算点及其成果。

⑶ 图件资料

业主提供的调查区域内的地形图、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只可作为本次地籍调查的参考用图,不能直接用于数据生产。

⑷ 土地登记资料

调查区域内已有的土地登记资料,按划定好的街坊整理后,可作为地籍权属核查时使用。

⑸ 地名资料

绍兴县地名办编制的最新版本的地名志,可作为地理名称调查时的依据。

2.3 坐标系统确定

坐标系统采用绍兴市基础控制网为基准框架的绍兴市城市坐标,同时提交1980西安坐标系及绍兴市坐标系成果(CGCS2000)控制点成果;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二期)。并使用绍兴市城市抵偿坐标,满足本测区地形、地籍测绘的平面与高程控制的需要。

2.4 地形、地籍测绘工作

在已有高等级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布设GPS一级控制网及界址(图根)控制网测量,按照建设部《城市测量规范》和浙江省地方标准《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的要求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图。并提供完整的地形测绘成果。根据土地登记资料进行土地权属核查,土地权属核查确定的宗地界址点进行实测,或采用具有同样测量精度的地物点位置确定界址点。界址(图根)控制网必须有足够的密度,满足宗地界址测量要求,并整体布设成结点网和附合导线网,整体平差。在权属核查的同时,进行地类调查。

2.5 权属核查和地类调查工作

以新测全要素数字地形图为核查工作底图进行权属核查、地类调查,核查时应充分结合已有的土地登记资料,对已登记土地进行核查,对未登记的土地进行地类调查,逐宗地调查,以确定宗地的座落、权属、面积、界址、用途、四至关系等。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体系对测区范围的进行地类调查。宗地用途以土地登记的用途为准,宗地外范围按现状进行地类调查和权属核查,对于住宅小区内的道路和绿化用地拓展到至住宅用地下的四级类(如:小区道路和绿化用地),调查范围内必须实现全剖分和无缝拼接。

2.6 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浙江省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技术规定》,结合绍兴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调查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数据的分层、要素编码、库体结构等符合规范规定,提交合格的地籍调查数据库成果,并确保导入绍兴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后能够正常运行。

2.7 数据成果质量目标

⑴ 一类界址点和主要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界址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以及隐蔽界址点和隐蔽地物点相对于邻近界址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⑵ 地籍调查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必须符合OpenGIS数据标准,所有数据均应满足面向对象和标准化的要求,并能实现无损入库,提供和GIS平台交换的数据接口,能提供REGIS系统的数据格式和国家地球空间标准数据VCT格式数据接口。

⑶ 在实施钱清镇、杨汛桥镇建成区数字地籍调查的项目过程中,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规范、规程操作,测量成果经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整体质量合格,质检得分在85分以上的应达到75%以上。项目成果经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站验收并通过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绍兴市国土资源局评审。

3关键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根据以往及现在的技术实践,结合国家、省、市三方面有关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要求,我们认为要顺利实现本工程项目的工程目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难点:

⑴ 新、旧土地分类标准的衔接

本项目原则上按照《浙江省土地分类》制订的细则进行地类调查和分类,同时毕竟该项目也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本项目的土地分类也必须符合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相关分类要求。

《浙江省土地分类》是我省结合自身的土地利用特点制定的土地分类体系,分类至三级类,部分拓展到四级类,而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分类只分至二级类,将原来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图地”三大类细分成现在的十二大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建立两者的对应关系,以便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转换。

但是,在建立这种对应关系是,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不能直接进行数据转换,必须采取其他技术措施。

解决方案:目前较为成熟的做法是,在存在交叉的分类中,在相应的数据库表中添加相应字段和扩展属性的方法实现新、旧分类的数据转换。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学 学科发展 对策 福建省

1 概述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它是为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经过国内外土地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其它相关学科研究中的一部分逐步组合、融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耕地质量差,同时地质灾害多发,制约着土地资源安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土地科技和管理工作者,积极开展土地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方面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使得福建省的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水平也在实践工作中获得长足进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在全国的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现从土地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等五个方面,对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战略任务进行分析,提出学科发展的对策。

2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是土地资源学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包括土地类型的划分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2.1.1土地类型划分

福建省土地类型的划分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林振盛、陈珍皋、王行源等参与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的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工作,主要负责福建省土地类型的划分研究。1978年~198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的研究任务,并且设立了全国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主持和推动此项工作,标志着我国的土地类型研究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我国土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土地类型的等级和土地类型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制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划分与制图方案,对土地类型的划分,采用了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制。土地纲。主要反映了水、热条件组合特征的地区差异,并根据这一差异,将全国土地共分为12个土地纲,福建省属于其中的湿润南亚热带和湿润中亚热带2个土地纲。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福建省主要的土地类有:滩涂(潮间带)、低湿河湖洼地、海积平地、冲积平地、沟谷河川与平坝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土地型,主要反映小地貌,土壤和植物群系在土地类内的差异。

2.1.2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1978年后,我国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制定了两套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系统,即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和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三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稿写于1980年,后经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修改,载入《土地资源调查、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中。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土壤普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其中一级类型11个,二级类型48个。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4~F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建省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之后的年度变更采用的就是这一分类方案。福建省2007年以后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的分类方案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近年来,土地分类体系等理论研究已日趋成熟,基于遥感影像和GIg的分类技术与方法的土地分类日益得到应用。杨肖琪(1995)应用航片资料,建立了厦门本岛土地覆盖类型分类体系,对厦门市区的6个三级类型进行了详细解泽分析、界线勾绘和面积量算,揭示了厦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亓兴兰(2006)以RS、GIS和GPS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分层分类方法对闽江流域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对其利用结构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基于NDVI变换,采用阈值构造算法和基于缨帽变换采用非监督分类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林地利用分类,研究了1986年~2003年闽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陈小瑜等(2007)以福州市的城郊结合部一小块区域的土地利用分类为例,集成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构建了多元空间数据库,利用C4.5算法从空间数据库的训练样本数据集中发现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实验,并与传统的监督分类和逻辑通道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分类方法精度高于传统的监督分类和逻辑通道分类方法,是促进基于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广泛应用的一项有效手段。

2.2土地资源调查

根据国发[1984]70号文件部署,福建省于1986年开始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6年完成调查任务。调查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单元进行,通过县级调查,地区级和省级汇总,并利用航空遥感资料等,查清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现状和权属关系。调查的数据资料,准确性和可靠性强,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有关政策,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土地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建立全面、依法、统一、科学的土地管理制度,编制土地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PAck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本素材,在开展《福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福建土地利用分区》和《福建土地利用评价》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有关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于1999年7月编辑出版了《福建土地资源》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福建省土地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及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与土地权属状况,土地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历史,土地资源的优势与问题,区域差异特点与土地利用分布,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保护战略,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土地资源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些研究对充分发挥福建土地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进行生产布局,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省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已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摸清真实的土地家底,国务院决定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福建省2007年开始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以便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全省土地资源家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这也是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调查工作,福建省构建了调查技术保障体系,制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补充技术规定》、《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质量监督检查和技术咨询制度,调查组负责监督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专家组负责调查工作技术问题的研究、咨询,以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福建省国土资源厅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专业队伍的技术骨干进行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严格执行作业队伍资格认定和调查工程招投标制度,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目前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城镇土地调查也已展开。

2.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近些年来,福建省关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驱动力研究、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和LUCC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

2.3.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近些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被广泛关注。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健飞主持,韦素琼、陈松林、朱鹤健、陈志强等参与的《海峡两岸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比研究——格局、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课题,通过建立海峡两岸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数据库、海峡两岸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库,对海峡两岸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分布以及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的时空规律、变化模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作耦合分析,深刻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借鉴发达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轨迹演绎次发达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并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尺度联系起来,以闽台作为中尺度研究区域,福州、台北作为小尺度研究区域,分析不同尺度下LUCC的格局及过程、驱动力及景观生态环境效应。该成果2007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出版了《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专著,并获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吴志杰等(2006)采用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龙岩市新罗区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动态监测及变化分析,并运用模糊综合模型评价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空间进行分区,进一步探讨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周淑玲(2010)利用遥感技术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晋江沿岸地区的成片开发土地进行时空变化监测,并对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晋江沿岸成片开发土地的剧增与当地经济、人口、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3.2 LUCC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生态服务价值是定量研究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黄永才等(2009)以漳州市1985年1M和2004年AsTER影像解泽得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数据,以气候生产力修正后的价值量评法为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方法,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分析和预测,并提出提高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对策。陈加兵等(2009)对福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其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

2.3.3 LUCC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杨志荣(2005)以漳州地区为研究区域,将特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研究~2003年的土地可持续性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的结论并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以及该趋势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针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提出调控方向和具体调控措施。

2.4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土地资源评价具体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退化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及风险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方面。

福建省土地科技工作者通过3s技术、多种理论和数学模型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展土地评价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4.1土地适宜性评价

陈松林等(2002年)以福州市晋安区为例,探讨了应用GIS技术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方法,包括评价对象的选择、分类体系的确定,参评因子选择,参评因子指标分级、等级分值及权重值确定等,并在对福州市晋安区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土地资源的建议。毛艳玲(2005)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曹榕彬(2005)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以福建省现状林地、牧草地、果园和茶园、坡度>25°的耕地及荒草地、沙地和裸土地为评价对象,对福建省林地适宜性及其质量、主要限制因索及其限制程度进行评价。王婉晶等(2011)在MAPGIS软件的技术支持下,综合处理研究区土地利用基础数据,针对低山丘陵盆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特点,综合考虑自然、区位、经济、社会等因素,通过分析地形坡度、耕地等级和耕地区位条件,在常用潜力分级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增加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系数和耕地区位指数的三指标综合分析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福建省明溪县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研究。邢世和(2003)出版的《福建耕地资源》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耕地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成果,探讨了宜耕地资源及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其质量状况。邢世和、梁一池(2006)出版的《福建林地资源评价》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宜林地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成果,探讨了宜林地资源及后备林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和主要限制因素。

2.4.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邢世和(2003)出版《福建耕地资源》专著,介绍了GIS支持下的福建省耕地生产潜力评价技术方法,探讨福建省主要农作物耕地生产潜力及其分布规律。廖善刚(2001)选择闽东南地区和台湾为研究区域,全面分析两岸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下,运用李世奎模式和AEZ模式对海峡两岸各地主要农作物及主要种植制度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并以各种种植制度现实生产力对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的利用率分析各种植制度对光热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张文开、朱鹤健(2003)测算了耕地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和耕地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无论是耕地光合生产潜力、耕地光温生产潜力、还是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闽东南沿海地区都位居前列,而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等则排在后面。

2.4.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类型广泛,包括了城市用地、耕地、农用地、开发区等方面。杨明(2009)从宏观角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福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鄢丽娜(2008)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福建省1996年~2005年建设用地利用动态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模糊聚类及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张帅(2007)对福建农村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崎岖的地形环境下如何集约利用农村土地的对策方法。杨铄(2011)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论述了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现阶段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4.4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范瑞锭等(2010)在PSR模型框架下,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埘福建省及其9个设区市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徐道炜等(2011)应用突变级数法对福建省土地生态安全(2000年~2008年)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汤小华等(2006)在GIS软件支持下对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综合反映了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分布规律,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4.5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评价

毛艳玲(1996)从福建沿海地区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现状出发,研究2000年、2010年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为决策部门制定人口、粮食生产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谢钊等(2006)在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福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李丽纯等(2007)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能值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足迹模型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福建省土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2.5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

随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项目的开展和研究的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的研究领域有以下方面:

2.5.1土地整理潜力和土地保护

姜志法、章浩等(2007)研究了长乐市土地整理现状及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耕地整理潜力、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计算与分析。姜志法(2008)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闽清县耕地保护中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分析了该县耕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发现耕地变化的根本原因,对今后如何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进行了探讨,从法律法规、经济、行政、技术、理念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对策和建议。

2.5.2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福建省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矿山土地复垦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赵汝荣(2009)通过分析矿山因开采而产生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总结了闭坑后潜在的灾害类型及其可能对已复垦土地产生的危害,提出了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规划应相互结合应用,采用矿山“开采和复垦工程同步”的现代治理模式。蔡国权(2008)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分析了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剖析了问题与隐患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5.3土地整理实施理论与方法探讨

叶艳妹等(2002)提出了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原理、基本方法和设计流程,对福建省长泰县雪美洋项目区进行工程设计,并对项目工程设计结果的可持续I生从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方面选择指标进行了评价。

3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机遇

3.1.1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土地资源学有着强大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福建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从粮食需求的角度对耕地的需求也在增加,城镇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占用耕地,而十分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和脆弱生态环境对开发利用的制约,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更大压力。这要求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指导土地利用,以实现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土地复垦开发全面推进、土地退化和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土地资源学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全面推动自身发展壮大的战略,也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部署。必须在大发展当中注意环境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发展,要科学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耕地、自然资源,保证、支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学的科技支持,为保证稀缺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区域土地利用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土地利用分析,揭示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存在的制约因素,合理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探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道路。

3.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崛起

福建省农村土地利用的基本现状是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农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使得村庄用地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为低下。另外,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给耕地保护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基础,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土地整理已成为福建省解决用地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分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福建省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提供土地整理领域的研究与理论、方法作指导。

3.1.4 3s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工具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福建省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3s技术构成了对空间数据实时采集、更新、处理、分析及为各种实际应用提供科学决策咨询的强大技术体系,广泛运用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领域中,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技术和模式,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必将提升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发展水平。

3.2挑战

3.2.1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新挑战

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保障研究。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设占用、保障农业发展等艰巨任务,土地资源安全已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切实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对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应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安全理论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土地资源安全测度与评价、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研究、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等方面。

3.2.2土地资源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对其基础理论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必须满足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理论建设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及其效应的研究,推进土地资源学学科体系的完善,提高针对重大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同时,要重视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3.2.3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地位有待提升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异规律、调查及评价、区域生产潜力、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系绕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本身在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方面仍需要不断加强。因此,必须提升土地资源学的学科地位,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4 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及对策

4.1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目前,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仍有待加强,理论建设仍是福建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应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尤其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及其效应,以及创新土地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

为此,今后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要重新寻求研究视角,更加注重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现实与未来的协调发展,在不断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深化认识;要加强与其它学利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实现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结合;要深化土地资源分类,开展土地整理的理论、方弘的研究,结合福建省特定地区环境,探索提升福建省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的机制、模式和途径。

4.2深化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土地资源调查监测领域缺乏对土地质量实现大规模快速监测的有效手段,遥感技术在土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调查、定位监测的方法和手段的提高和完善,使得研究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第一手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福建土地资源学学科研究的创新水平。土地评价技术还需创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方法与典型案例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深入探讨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技术规范及区域与行业标准。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多学科综合应用的土地评价模型技术开展土地评价指标体系自动构建、评价单元自动划分、评价指标自动量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福建省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整理和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3拓展土地资源学新兴研究领域

现阶段,福建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转移。为了解决福建土地资源的供求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地配置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必将出现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如耕地保护、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土地复垦整理等。这些问题在福建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从理论上给予指导、技术上给予支持,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促使福建省土地资源学学科逐渐向广度扩展其研究领域。

4.4强化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

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给土地资源学学科注入强大的活力,使之得以迅速发展。

在新技术方面,今后应加强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融合,同时还要重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具有土地知识获取、推理、演绎、直觉判定等功能的土地资源专家系统,为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使土地资源学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地籍调查;特点;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 P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籍调查的的概念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定程序,以相关法律为基础,通过当地部门的权属调查以及技术人员的测量,调查清楚宗地的归属权、占地面积、界址线、用途以及位置情况等,并且在计算机的协助下形成系统的数据、表件、图册等,作为最基本的调查资料,在土地注册的工作层面,例如:登记和核发证书等提供相关的数据的技术性工作。在地籍调查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登记的前期准备,需要得到一手资料成果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土地登记。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是能够获得国家法律保护的。

一.浅述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目的是指获取地理的位置、归属权、界址线、用途以及数量等最基本的信息,为土地登记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地籍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土地登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产权明确定立,地籍调查的成果资料是保护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者权益,在解决土地的产权纠纷上,其是重要的凭据。于此同时,地籍调查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对地区的种类、数量以及权限范围和利用情况全面的掌握。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成分的分配情况,建立科学化管理体系,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的措施。

地籍调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土地归属权(权属)的调查;第二,界址线的分界调查;第三,利用土地的划分标准,对土地所有权以及权限的分界线调查。在地籍调查的前期工作中,进行现场的标定土地的所有权属的界限点,对土地草图和用途等方面需要事前填写地籍的调查表格。接下来的地籍测量环节,在土地的所有权的调查基础上,利用地质测绘等仪器,结合相关的科学方法,对区域范围内的每宗土地进行权属的界限、位置以及形状等调查,计算调查的面积,并根据实际数据对其进行绘图,土地数据的登记。地籍的测量工作主要分为地籍的平面控制性测量、地籍细部的测量工作。其中,地籍的细部测量根据流程内容被分成:界址点的测定、地籍图的绘制、宗地面积的计算以及最后的宗地绘图。

二.二次地籍调查的特点与分类

地籍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城市,以及建制镇的内部的每一个宗地的基本调查,根据我国颁布的两个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充分的利用现阶段的地籍研究的成果资料,对城镇的内部建设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通过后期的汇总分析,及时的掌握工业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的应用占地面积和服务性行业的用地,房地产的开发利用情况等发展状态。

第二次的全国地籍调查特点是:充分利用调查资料和现有的资料;突出数字化时代和信息的时代化、全面发展和应用3S技术;数据的成果是要经过验收并且还要分析上报。

2.1城镇的地籍调查范围、单元以及计算基础

在进行城镇的土地调查的范围中,城市所建立的区以及县的所包括的建制镇的城区,调查的范围是要与农村的土地调查所确定的接线范围相结合的。城市地区的调查范围是指以居民点和城区相连接的区域政府,县级以上的单位部门,以及市级政府的所在地,其这些所涉及商业服务、建筑住宅、工业园区、政府机关和学校建设等用地。

城镇的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主要是宗地。凡是界址线所封闭的土地资源就成为宗地。一片土地拥很多个使用者,所以土地的界限划分很重要,我们将权属的界限划分称之为宗地。大型的用地单位要求具有法律上有独立的经济资格的核算能力,或者是被周围的道路、围墙等障碍物的明显划分,其被分割成为独立的单一的分宗。在宗地划分方面是很难调处争议性土地,没有明确规定所有者的土地使用范围,国家应该按照相应地规定进行单独的、合理的划宗。

2.2城镇的集中式土地分类以及调整

对于不同类别的宗地的使用来说,明显的划分界限,占地面积较大是可以在宗地的内部划分上使用类别性的界限的。我国新颁布的《土地分类》的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在城市的土地分类中,其现阶段的调整方式:第一种,对于商用服务的土地使用(或者是金融、保险的业务用地)等,将固有的旅游业的用地范围更改为餐饮、旅馆业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服务用地。第二种,将原有的土地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应用进行独立性的分类,把矿产业中的采矿、采砂或者是采石等和盐田一起使用,作为采矿的土地,这时作为工矿仓储的土地被划分为三级类。第三种,公共设施的用地,原有的城市规划的绿化工程的建设用地是不合适的,所以改造成为供人们瞻仰游憩广场绿地;并且将原来殡葬所使用的公共基础的设施内划出,并与墓地之间整合使用,这种土地的规划使用被分为用地的三级类。

三.城镇地籍调中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城镇地籍调查中,预进场的工作目标完成后就要展开调查的试点工作。首先是技术人员进入调查区,并且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群众作为调查的试点街坊。其次,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界址点与界址线为核心的地籍要素,是奠基地籍调查的基础,保障地籍调查的质量。

3.1保证现场权属调查的工作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地籍调查中的现场权属调查,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会在调查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所以,为了保证现场权属调查的完整性,应该根据技术要求安排地籍调查:技术人员调查工作的地图,宗地的信息采集以及地籍资料的调查,根据现场调查和权源的资料参考共同确权定界,在现场填写调查表格与街坊的签字;调查底图,需要标绘每个宗地的权属界线、介质的位置、门牌号、房屋结构等。

3.2确保界址点线的准确性的技术方法

先是测地形,然后做图后的权属调查,在现场的标示界址进行点位时,全站仪的实测边长作为控制点,能准确的标注点位位置;如果是先做权属调查,然后制作测地形图,由于测量前现场已经标示了界址点位,所以导致界址点位的测量精度会高。这时会采用先权属调查后测地形图的技术方法,内业界址点线工作完后需要做现场的权属界线巡视检查,否则将存在一定的权属调查质量安全隐患。

结束语:

统筹理论的学习,统筹思想的运用,以及统筹方法的实践,都需要地籍调查的管理者有效的控制管理模式,针对地籍调查的工作计划,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应用现代化的地籍调查技术方法和管理思路,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的测绘工程以及其他的工程项目的调查领域,保证地籍调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有礼.提高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效率的若干问题[D].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05-26).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GPS RTK技术;工程测量;应用;优点  

  

1.前言  

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紧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测量是研究利用GPS系统解决大地测量问题的一项空间技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RTK测量技术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通过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1)控制测量  

为满足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测绘的需要,城市控制网具有控制面积大、精度高、使用频繁等特点,城市Ⅰ、Ⅱ、Ⅲ级导线大多位于地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控制点,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常规控制测量如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 静态测量,点间不需通视且精度高,但数据采集时间长,还需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返工。应用RTK技术将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线路中线定线  

RTK测量技术用于市政道路中线或电力线中线放样,放样工作一人也可完成。将线路参数如线路起终点坐标、曲线转角、半径等输入RTK的外业控制器,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即能按桩号也可按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屏幕上有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小于设定的为止。  

(3)建筑物规划放线  

建筑物规划放线,放线点既要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放样精度要求较高。使用RTK进行建筑物放样时需要注意检查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对于短边,其相对关系较难满足。在放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点位的收敛精度,如果点位收敛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强制测量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点位误差。在点位精度收敛高的情况下,用RTK进行规划放线一般能满足要求。  

(4)用地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点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时,应用RTK技术可实时测量权属界限、土地分类修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3.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处理数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