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确保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报考专业的考生享有相同的权利。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与招生方案
(一)考试安排
1、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30%。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30%。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2、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3、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4、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5、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6、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二)录取原则
1、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2、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组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原则上工学、理学类专业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一。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3、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及总分用标准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分别按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X”科的考试成绩按各科目的考生群体转换标准分。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4科成绩及总分分别用标准分呈现,术科成绩用原始分呈现。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录取总分由3+文科基础组成,按体育类和艺术类考生群体转换总分标准分。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标准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标准分)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外语口语录取标准。
4、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艺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课程理念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近年来,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精心设计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大胆开放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方法、有能力、有品质的新时期的中学生。
(一)过去的有效探索
在历年办学中,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养成教育和“三色”教育(“红色”激励教育、“绿色”成长教育、“黑色”警示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1.着力建立创新机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各班团支部为中心,每班成立1个科技制作小组、4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学校每期都要举办一至两次科技制作竞赛、课外知识抢答赛和学生论文答辩会,学生参与率达100%。
2.着力建立实践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利用暑假开展“10+1+1”活动,即要求每位学生下田间地头连续劳动10天,做一项有价值的社会调查,读一部优秀的中外名著,并写好劳动感受、社会调查报告和读书心得。开学以后,将学生交来的文章进行评选,把优秀社会实践习作编成专辑。
3.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才艺大比拼、元旦晚会等,每学期都要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和各类球赛;文学社、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武术队、民族器乐队每周定期开展活动。
通过这些举措,我校形成了“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有科学精神的一代新人的学生培养目标。同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个性化课程组成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本校实际的新型办学模式。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做法
1.立足课改,认识到位。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给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基本定位是:统筹兼顾,稳步前行。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积极主动推进新课程改革,又要让学生满意,让家长高兴,让社会认同。
2.为积极应对新课程改革,我校重点抓住工作中的“新”字。①课程建设新特色:加强语、数、外等高考科目的研究,充分保证其教学需要;以选修课程的开设弘扬我校办学特色,把养成教育、“三色”教育、文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这几项我校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编辑成为《二中德育》、《在激励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集》等书籍作为必选校本课程,把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体育特长专业课程、各种社团活动作为定选校本课程;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按课程的规范与标准搞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②课堂教学新举措: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落实新课改的实施,通过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专题论坛、名师示范、课题研究、竞赛评优等形式,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组长还将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情况认真反思,编写了《反思课改》和《课改案例》等小册子,以供交流。③学校管理新模式:加强教学班的管理与研究,摸索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发展、拓宽、强化教师职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发掘者、生活困难的扶助者、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管教又引导,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管理新模式。
(三)课改准备工作思路清晰
1.成立课改组织机构。成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为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决策、协调与保障;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由学科负责人、学术专家、学校领导和家长、社区代表组成,负责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与课程审核;成立课程实验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修订完善各种制度。就课程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修订并完善了实施新课程的各项配套制度,汇编成《隆回二中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出台了《新课程选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等具体实施方案。
3.加强教师五方面培训。一是要求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学科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主要内容,加强教学研究;二是狠抓高一年级教师的跟进培训,做到例会研讨,专题研究;三是要求骨干教师指导和承担新课程示范课,突出例案研究;四是把相关教师尤其是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送出去培训,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培训和研讨;五是实施远程教育教学。
(四)课程推进顺利
1.课程开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II课程。我校将选修I课程分为两类:规定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根据高考方案和学生的文理分科意向进行分类设置。我校将选修II课程分为三类:必选课程、定向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其必选课程和定向选修课程主要是为了形成和凸现办学特色。在课程编排方面,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对体育、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实行分项选修。高二年级开齐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各学科分学段(或学期)开设不少于2个模块(或专题)供学生选择,实行教学班管理。高三年级以高考课程为主。
2.课程的开发与实施。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作为学生必选的选修II课程。在体系结构上,有义务劳动和爱心活动两大社区活动系列,有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敬老院五项社会实践活动,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个人发展、现代科学五项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在学分设置上,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1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按国家规定认定学分。在课时安排上,研究性学习前五个学期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学生自行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行学校集中安排和学生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②校本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中最具灵活性的课程,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之一。按照我校校本课程体系,分必选课程、定向选修和自由选修三种不同的形式。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理念,将养成教育、“三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操风教育、军事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等课程列为必选课程。同时学校制定了《校本研究方案》,在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08个课题,供教师选题研究,并实行阶段性验收、成果奖励。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保证艺体特长生和学科奥赛尖子的发展,将各种学科奥赛、音体美等艺术特长专业课程、文学教育、各种社团活动等课程列为定向选修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校本课程中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和生活技能四类学习领域中至少三个领域的校本课程修习任务。
3.课程的评价。①学分管理。学分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健康顺利的开展。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印《隆回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分认定》,对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学分认定程序、学分与学籍管理以及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②尝试创建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自己选择的最能反映学习进步和成长历程的重要资料或作品。如学籍表、获奖证书、优秀作品、音像材料、证明、关于入团或入党方面的材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或总结、老师评语、学习能力评价等材料。学生收集材料必须有说明、体会或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完成和保管,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展示平台。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我校将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细化,编制出《隆回二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评价项目和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4.调整学校管理机制。在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①学生管理的调整。实行教学班为主、辅导班为辅的教学管理方式。行政班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教学班级以教师管理为主,辅导班的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学生导师制。导师的其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知识现状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选课和协调与同学、教师、社会的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意见,指导和协调学生做好成长记录袋工作,协调并配合班主任工作。导师的选择原则上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校指派,原则上保持高中三年不变。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30人,由教务处负责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协调。②教师管理的调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为此学校重新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制度、年终考核制度、奖励方案、工资方案),将新课改的要求纳入其中,为新课改的推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③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除了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程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外,对学校各级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教务处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学日常管理,教科室主要负责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研究,办公室主要负责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宣传工作;年级组主要负责学生新课程教育与新课程环境下的年级与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组主要负责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备课组主要负责教学的实施与研究。各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④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我校排课、查堂、考试、档案、学生管理等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进行,这为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教与学的多元化的评价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保障。
(五)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根据我们对全国四个实验省区的实施情况的了解,高中课改与高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担心影响高考成绩的疑虑普遍存在,应试模式仍是主流。因此,目前大力推进的高中课程改革需要有定位的思考,同时应积极研究应对高考的策略。
2.新课程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改革前途与命运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效果。目前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课程意识不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过于专业化。二是教师数量按现有的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3.课程资源的保障问题。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校内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缺乏有效的分析和评估,难以充分合理安排和利用。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实用价值评估和经费保障,导致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力,资源的整合程度低,效益不高。在教学经费方面,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教材、场地设施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培训等等方面,导致教学成本大为增加,加上高中学校普遍负债运行的状况,争取政策上的经费保障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作出调整与变革。创建于2003年的宁夏六盘山高中,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宁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一所直属于宁夏教育厅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学校在创办与发展时期恰逢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机。2004年,宁夏成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四个实验省区之一,宁夏六盘山高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六盘山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六盘山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六盘山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宁夏六盘山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六盘山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六盘山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六盘山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启动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为目标的第二轮课程改革。把国家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与学校所在地域、文化背景、办学层次和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的特点和学业水平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学校课程,通过删、减、增、调教材内容,使国家课程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最大进步。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七桥初中硬件设备落后的现状,重庆市教委、梁平县政府、教委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3年里对我校硬件投入累计超过1000余万元。逐渐安装了远程培训卫星接收设备,修建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建成了数字校园班班通、电子白板阶梯教室。2012年,在唐诗平副县的帮助下学校面积扩大了6亩,价值200万元。投入320万余元新建了教学楼和标准化的学生食堂。2013年,投入310万元修建的女生宿舍、教师周转房正在建设中;中华慈善总会重庆分会捐赠了近三万多元的数字电影播放设备;薄弱学校图书改造新增图书6000余册;投入45万元进行了校舍维修;投资160万元修建校门、学生运动场等。这些举措都为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证。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七桥初中以校长为首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七桥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和学科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学校的新课改理念和课改模式,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培育了“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新学习”课改理念,切实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实施教学、评价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我校经过多年的不断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七步法新课堂教学模式,后经不断实践和总结有将其改善为一体三环五步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而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三环指的是教学中必须具备自主学习、互动研学、评价反思三个环节。五步则主要指的是导学预习、讨论展示、探究点拨、练习巩固、评价反思。
4发展校本特色,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七桥初中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力度。一是根据我校独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三绝”之一的《梁平木板年画》原创故乡—--屏锦镇,因此将继续传承和学习木版年画、传统造纸是我校教育的义务,为此,我校请来了《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老师开展指导工作,并不断开发和编写了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概述、基本内容、“二元纸”制作、年画纸改造、年画创作要素、手工雕刻技术、年画艺术价值、传承方式等;二是根据我校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根据135课改模式的主体教育,结合养成教育,组织教师研发了校本课程———主体教育《立省》。请要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各位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中,在经过一年的不断努力后,我校丛目标自定、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品德自善、人格自尊”五个方面编制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上册),该课程共计5.5万字。后来又从“礼仪自范、生活自理、心理自信、素质自强、成果自创”五个方面编成了校本教材《立省》七、八、九年级(下册),目前均被用于教学中。三是在社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校本微课程。为了进一步丰富七桥初中的校本课程,我校有将每周星期二下午第八节课作为社团活动课,陆陆续续组建了文学社、数学社、英语社、书法社、绘画社、科技社、乒乓社、田径社、篮球社、音乐社、播音社等社团,并积极落实了各个社团的场地、所需器材、内容、主体,并指派专人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将学生优秀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以及社团活动收集起来,从而不断将其拓展成社团活动的校本微课程。
5不断总结课程改革实践,确保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生物教学;新课程;以人为本;多重角色;合作;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93-01
2011年,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和宁夏自治区全面开展,从今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师要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迅速走进、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一、用“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题是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改革主旋律。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处处彰显教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主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价值观;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重智轻德、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人才观;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等都是有悖新教育理念的。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育者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才能实实在在地走进新课程。
二、用“多重角色”实施新课程
1.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长期以来受过时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影响,教师的职能纯粹只是教材内容的“中转站”。新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定多元化、预期性的教学目标。比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并思考:第一,哪些外因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单单是外因吗?怎样注意避免?第二,人体哪些部位更容易出现恶性肿瘤?与这些部位的细胞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吗?第三,现在常用的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哪些?第四,病人良好、积极的心态对配合医生治疗有作用吗?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语言、生活化的实例、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质疑、调查和探究。
2.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抑制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共同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订与编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外出实地调查、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做,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环节和研究方法上加以指导,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路人。
3. 教师要以新的工作方式完善新课程
(1)加强教师间合作。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整合资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对备课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新课引入方式、解决某个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实验或活动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意外的预见、评价手段的选择等,然后由一位教师具体实施教学,其他成员通过听课发现不足并改进,让每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在生物学习中,要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思想方法、基本原理和研究内容,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比如,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教学时,可采用探究性学习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验证方案实施方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好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有重要作用。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要充分运用。比如,运用每节开始的“问题探讨”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在每节核心内容“本节聚集”专栏的引领下,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教材这一资源,还应灵活运用并积极开发学校现有的显形教学资源。比如,在细胞分裂教学中,教师可自制动态模型或从互联网下载多媒体课件;制作渗透装置时,采用取材方便的卵膜、鱼鳔作为半透膜。另外,还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便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比如,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可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各门课程的开设目的不再是仅为学生升学服务,更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生物教师要加强学习,以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工作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