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岗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本文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把握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适合于暖通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岗位”需求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了实践依据。

2 确定暖通专业创业岗位

根据高职暖通专业岗位群基本框架,采用网络新闻采集法进行“创业岗位”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段是2015年5月至6月,以“暖通专业”、“创业”为关键词共收集到12200条信息,对互联网近3年来的网页进行浏览,汇总形成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将其整理如表1。

这里面A代表的是设备营销与服务岗位群,B代表的是设备安装施工岗位群,C代表的是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群。统计结果为A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B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C类仅有1个创业岗位。然后根据社会关注程度和网上评论暖通人才的创业经验,总结这些创业人走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大学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打工――参加暖通工程商务活动――注册公司开展某担项业务。

从互联网得来的数据数量过大、典型不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挑选出更适合于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层次的创业岗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筛选出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业岗位,最终制定出促进学生创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组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会议和专家访谈会,针对网络新闻采集法确定的创业岗位分类进行重要性比选,通过专家打分提取本专业的典型创业岗位。所以,得出了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岗位主要有两大类即为设备营销与售后服务和设备安装与施工。

3 建立面向创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3.1 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块化创业性专业课程

虽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对相关知识都有所教授,但并没有按照具体项目和创业的要求来组织,从而学生不容易将有关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将与典型创业岗位紧密相联的课程分解并进行模块化。筛选、甄别出与适于创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对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外延,使教学能够满足创业的完整知识需求,并弱化与创业无关的知识教授,从而使教学计划围绕创业项目来制定。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重组。例如,将原来的《供热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了四个模块:室内散热器采暖、室内地热采暖、室外热网工程、换热站与锅炉房。

以地热采暖为例,按照创业岗位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除供热工程基本知识的教授外,还需补充概预算、施工技术、电工学、测量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需要探索不同课程教师按照课程模块进行交叉任课的模式,并探讨相应的配套课程管理制度。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选择4个模块中的2-3个模块来学习,这样,即保证了不超出学时数,又能强化所选模块的学习效果。

3.2 调整与分配典型创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学校应设置与典型创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并设定相应创业学时和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岗位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笔者所在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及以上方能毕业。我院积极开展一些小型专业竞赛,例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通过这类的实践技能大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舞台,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3.3 围绕创业岗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我院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不仅促进了对企业职场环境的熟悉,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4 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学的延伸

通过小企业申请计划书,创业方案竞赛,参与小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创业课程进行模拟演练。我院校内实训场可提供设备、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用,如管道加工机具、风管加工设备、热熔机具等,实训中心二层的建筑设备生产与工程技术服务实训场,基本可以实现“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竞赛与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比研究”(编号:14ZD3L023),主持人:胡志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省域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特质――南昌工学院28年办学历程的研究”(编号:16YB175),主持人:龚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视野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XX学院为例”(编号:MKS1456),主持人:罗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89-04

近年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及各学校发展面临的特殊情况和问题,许多学校启动了由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相关工作。2014年4月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幕,这是解决地方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行动举措。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4年初就被教育部、省教育厅确立为“少数民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2015年2月,学校又被江西省政府、省教育厅遴选为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在这两项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的人。目前,用人机构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等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就将创新创业教育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了与学术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5年授予了50个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国内高校陆续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社会都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各省市和自治区也都陆续出台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文件,制定了相关改革实施方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在我国全面开展开来。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多数学校目前还是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和世界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相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创业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当前,我国大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功利化和简单化问题。其教育教学的基本观念,还只是停留在如何教授学生获取财富上,还仅仅关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简单期望把学生培养成低层面的创业家、企业家,致使大多数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得到很好地激发和培养。”[1]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我国高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时候,有的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有的只注重实践活动教学。其实,创新创业教育是涉及面很广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高度结合的学科,目前还很少有学校将这两者作为统一的整体纳入学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积极开发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了如“就业与创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除此之外,还积极探索设立了专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机构。但是,自试点两年以来还没有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基地的锻炼还没有很好的衔接到位。同时,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还一直处于缘化,不能被高等教育的主流教育体系纳入其中,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依然不是太明确。“教育管理者也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价值。”[2]

(二)高素质的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从全国试点高校和创新创业试验基地中选取的2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呈现出“数量较少、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特点。”[3]全国高校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在全国1219所本科院校和1341所高职院校中,能够独立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覆盖的大学生也不到10%左右。自2003年开始,国家有针对的开展了一些常规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特别是教育部授权了部分高校面向全国开展了创业教育骨干高级研修班,先后举办了多期。但是培养出来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人数与我国高校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总数相比仍然是缺额很大,高素质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极为缺乏。由于传统教育体制限制,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现有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培养力度不够,大部分授课教师连基本的培训都没有经过,这类教师既没有实践经历也不具备创业经验,他们授课的内容多数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部分高校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一线技术工人为学生进行授课,但是聘请的这些人由于没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没有很好的研究相关课程建设,并且授课的内容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衔接度不够,因此教学的效果很不佳。

(三)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育手段比较缺乏

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保质保量开展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教学实践基地、资金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还比较匮乏。比如教材的选择方面,相比较一些发达的国家已经开发出了的一些适用于教学活动的优质教材,我国本土化的较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材还比较少,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有效开展。相比较而言,目前美国已经有了“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4]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目前还缺乏创新,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培养方案。大部分学校还是沿袭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考核方式还是以试卷或论文等形式为主,无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精神。

二、科技竞赛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于“科技竞赛”的概念,袁小亚在《狠抓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一文中指出,科技竞赛就是指在课内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竞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践的系列化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实践发现,科技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提高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科技竞赛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把标尺,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第一,科技竞赛可以有效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随着国内外科技竞赛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竞赛的内容不断丰富,科技竞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和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因为科技竞赛往往代表着国家和当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学校可以了解当前一些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教育政策,能够准确把握相关行业需求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跟进课程的设置安排,同时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目前,随着科技竞赛的不断发展,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上也在不断改革着。

第二,科技竞赛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全国每年广泛开展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项目,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科技竞赛活动往往要求参赛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竞赛的问题设计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赛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顺利完成竞赛,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学生可能会碰到一些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前沿的高新技术,进而会促使学生主动通过网络、书籍甚至参加培训去学习这些先进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弥补了传统理论教育的局限性,开拓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第三,科技竞赛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省市、各高校举行的各种科技竞赛等等。这些科技竞赛能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技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探索技术的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建模、测试、合作、创新、实践等等。同时,在解决赛题问题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科技竞赛无疑是有助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措施

要以科技竞赛为载体长期性广泛性地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建立多种措施来寻求有效途径确保科技竞赛深入持久地开展。对于学校来说,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正落实“四个转到”

1.“真正把办学服务面向落实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5]应用技术型高校要盯住地方重点发展的支柱和特色新兴战略性产业,要与相应的行业企业、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可以以各级科技竞赛活动为契机,努力调整相关专业方向,积极参与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努力培养行业急需人才。

2.“真正把育人模式落实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6]通过和企业联合,深入开展相关科技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学校要将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职业资格标准、典型的产品或项目、实践专家、员工培训体系等融合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中。

3.“真正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应用技术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7]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科技竞赛,努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等技术能力。同时,学校要根据科技竞赛的内容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经过行业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领域描述等步骤,明确行业面向、确定职业指向、规划技术技能,采用技能训练课程的方式培养基本技术技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解决“理论到位、技能实在”的问题。

4.“真正把人才培养目的落实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8]学校要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几项技能、若干绝活,进入企业后就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二)制定相关培养方案

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把科技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抓手,使科技竞赛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此外,学校要积极通过开展相关企业调研活动、专业教师企业调研考察活动、课程建设需求讨论会、课程建设专家论证会、专业建设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明确行业面向和职业指向,明确具体技术技能要求,明确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制订专业建设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转型发展“四个转到”的具体要求,按照技术领域、技术技能组合的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正如《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所指出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赶超型,在高等教育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当前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矛盾。比如,如何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如何从外部、内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等等。

在此次会上,与会专家不避讳地将一系列问题摆了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校学生司、基础教育二司相关负责人纷纷“接招”。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难的问题,自2012年起,我国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果“立竿见影”。但外界也曾对此举是否会带来的资格造假、“高考移民”隐患提出疑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回应,教育部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主任赵香兰教授的建议则是,随着电子学籍管理信息日益透明,可以使用电子学籍作为认定标准。

受益于上述政策进了重点大学,农村贫困学生却又面临“融入难、学业难、就业难”等适应性问题。赵兰香建议,高校要“适时调整理念,创新培养模式,给予专项生更多关怀帮助,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事实上,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所需,更是各大高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下一步工作思路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保障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这对高校自主办学也提出更高要求。张大良表示,高校办学自将从支持高校科学选拔学生、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主选聘教职工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落实和扩大高校自时,张大良说,还应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问责机制,才能确保高校拥有的办学自用好管好。

作为扩大高校办学自的七个方面之首,如何“科学选拔学生”,是会上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王辉介绍说,浙江省和上海市两大高考改革试点迈出坚实的步伐,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各地改革方案落地,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的原则,加强对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全力保障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综合改革;高校德育;发展

在党的中指出,我国目前的教育任务是建设教育强国,以此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基于这一教育改革背景,各大高校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决策,以培养大学生德育为核心开展教学任务,发展德育教育工作,为我国社会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贡献。在教育大会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彻底贯彻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教育理念,努力扩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需建立德育教育大格局,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国际教育地位。本文主要以教育综合改革为背景,针对高校德育发展路径展开探究。

一、德育发展催生全新内涵价值

我国自古以来就将德育看成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经过长期发展与演变,我国对道德的重视和人才的培养依然十分看重。德育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即“德”与“育”。“德”即指品德与素质,立德才能立德业;“育”即指教育、培养人才,有教育才能有人才。自我国教育部门印发了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来,推动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为德育教育赋予了更加深广的内涵价值。因此,这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培养人才?”成为了目前刻不容缓的教育问题。基于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理论模型方法(即三维组织),建设高校德育三维模型(图一)。三维组织理论属一种解决问题方法,是由美国贝尔公司首次提出并应用,其能够为解决复杂问题时体提供思路。这一三维组织模型,主要对培养人才方法进行了阐述。

二、高校德育教育作用分析

(一)高校开展德育教育,以立德为基础。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生态,以此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前提,建设实践创新校园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环境的影响,深化陶冶情操,帮助大学生自身素养大大提升,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本质意义,将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紧密融合,还可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以此为大学生打造思想德育教育大格局,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期间,进一步渗透德育显性特征与隐形特征,使德育教育在方方面面都能发挥巨大作用与意义,以此推动大学生能够将高校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行与道德习惯。(二)院校专业育人过程,以立业为核心。高校在向大学生渗入德育教育时,首先应针对高校在校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融入到不同的德育教育培养工作中,使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有效贯穿思想德育教育,以此将德育的引导、激励、监督内涵被彻底发挥。与此同时,高校在为大学生设计职业规划时,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特点,为其就业、创业、终身学习等不同方面进行相应指导,使大学生面对问题时,做到正确明辨利弊,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高校在制定德育培养计划时,需将专业资源有机整合、积极变革课程结构、健全专业体系,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作为重点课程,紧密结合思想教育、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如此,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促使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升、提升团体荣誉感与合作意识。(三)教师渗透德育工作,以立人为前提。基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要求各大高校需做到“全员育人”。所谓的全员育人是要求高校全员参与育人工作,并建立全员负责制度,促使育人体系得到全员监督。全员育人中包括了各级教师、高校行政人员与其他高校相关人员等。首先,高校全体教师应对自身承担的德育教育职责有明确认识,在日常教书育人过程中紧密融合育人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育意识,保证德育教育在各项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通过本职工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风貌,落实服务育人理念。如果说高校辅导教师是大学生的“播种机”,那么专业课教师就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宣传队”,这些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做出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知识探索欲望,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用正确向上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

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落实德育教育路径探析

“教育强则国强”,自古以来培养人才是一个全方位培养过程,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变革。因此,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强化德育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与培养人才时紧密融合德育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高校发展首要任务上。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以“立德业+促人才”为教育核心,将“全方位”育人理念全面落实,并将其与“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同等看待。除此之外,将思政教育经验深入分析,认真总结成功原因与失败因素,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以此作为参考,并结合教育改革背景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全新实践路径。

四、重视德育教育,转变教育理念

以高校为视角开展德育教育,首先应对顶层设计进一步强调,将传统德育思路观念进行转变,打造出多教育主体、互督互促、协同育人的长期德育培养体系。基于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外部环境对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又形成了自身独有特点。因此,站在高校角度上,应将德育教育放在发展战略决策中,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到顶层设计中,明晰德育培养方向。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下,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紧密融合,为大学生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高校应摒弃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德育教育体系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将高校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深入探析形成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突破,以此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提升。

五、结合专业素养,提升道德品质

高校德育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时,促使人才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不同专业教学教育中都要涉及德育教育,高校不同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应紧密结合高校、专业、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既要传承宝贵经验,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促使德育教育更加符合时展要求,在高校各门专业中深入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有效性充分发挥。高校最终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日后就业与发展,因此,高校不仅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还应重视专业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除了深入道德、法纪、人文等内容外,还应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与团队精神,促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活、面对工作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岗位精神。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还能提高工作道德。

六、参考岗位需求,丰富德育活动

高校在选取德育教育方向时,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身德育,并在日后工作生活中,以职业为导向能够自觉修正修正自身行为。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重点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启发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行为意识、树立岗位精神等,通过渗透专业岗位需求,向学生倡导诚信品质,促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帮助学生将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大大提升。各大高校还可开展文化讲座、选修课等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英雄任务等,使学生通过强大的人文气息去深入德育理念,将人文精神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感受,以此提升自身德育品质。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不仅要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德育内涵,还应提升高校教师的自育过程。高校应深入分析自身情况,在各个领域、各个项目中深入融合德育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巧妙设计、合理应用、积极创新德育教育,以此保证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不断提升道德品质、优化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展路径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英文),2019,002(008):P195-198.

[2]赵靖.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综述与提升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8,.456(12):63-65.

[3]危晓燕.理解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000(007):56-58.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展示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其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展示设计的运作(展示的策划、展示运作的程序)、展示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实施(展示设计中的尺度问题、视觉要素、视觉问题)、展示空间设计(展示空间的分割、空间设计的手法、流动线设计等)、展示设计的照明(展示照明设计的实施实践原则)、展示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心理作用、新技术(影视、声频、光电、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实践运用、道具设计、展示设计制图(工程制图、透视效果图、展示图纸绘制实例)、展示材料特性与选择、相关展会设计(展览会、商业展览、专卖店展示)、商业环境(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展示设计、橱窗展示设计制作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如何把这些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统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二、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以往的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大纲,分别对手绘、电脑效果图、成品模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进行训练。手绘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大量临摹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强调学生对展示设计案例的绘画能力;电脑效果图设计同上,强调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训练;最后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课程结束后,学生也提高了手绘、设计软件运用、模型制作的能力。但这一套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如不能完全涵盖教学内容、重动手轻设计、缺少与实际市场的结合等。而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教师应审时度势,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三、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

独立学院前期发展阶段,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一般是照搬母体院校的模式,其结果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偏差,课程教学方法陈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项目制作,针对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

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穿插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应走出课堂,贯穿于各类实践实训现场。理论知识由学生在实践教学之后加以总结。

2.项目化实践教学方法

首先进行案例临摹,选择优秀的展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把各设计制作环节分解,逐项临摹及课程总结。然后进行实际项目实践:确定项目名称(某类产品的展示设计)—提出设计思路(按要求书写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流程、设计方法)—绘制设计草图(在规定时间内绘制多张设计草图,强调结构、线条、造型)—手绘效果图(按要求进行多角度的绘制并着色)—绘制项目施工图(展示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电路图、结构图等)—绘制项目电脑效果图(展示项目的多角度的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按要求书写设计说明)—确定项目的材料及预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确立项目所需材料及最终预算等)—项目各环节的整体排版(将制作流程进行排版,包括手绘效果图、施工图JPG、电脑效果图、设计说明、材料预算等)—制作项目的建筑模型。在项目化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调研、现场参观、现场实习、市场实习等课堂外教学活动。完整的项目化实践,能全面涵盖展示设计课程的实践内容。

四、展示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布置课程项目作业,把学生带到各实习基地,与企业设计师共同进行项目设计,通过完整的项目化训练,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校方应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大力开展“企中校”教学模式,把课程放置于企业当中并让企业设计师担任课程的实践教学导师,把企业项目植入课程作业,通过各种模式实现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