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人本化管理;教育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8,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39-01

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对此,有些学校的教师在结合自身的前提下,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勇于创新,找到了很多管理方法,人本化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一、努力革新管理者的管理观念

过去固化的授课模式和育人思想由于太过刻板,早已不能适应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教学的新诉求和新发展,要想实现人本化管理,管理观念的革新必须摆在第一要位。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快管理思想的更新,还要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将人本化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管理实处,方可切实助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加快教育管理职能的优化和创新

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优化和创新的内容可以分为目标优化、教育技术优化、人员优化三大方面,而目标优化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伴随时代的变革,小学教育管理目标也随之改变,只有准确剖析学校定位、完善教管目标,才能利用管理工作为学校谋得更宽广的未来。管理人员一方面需就学校的发展工作加以探索和优化,另一方面也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学校教职工日常工作的优化上,如教师的授课模式、授课手段、教学技术等等都要一一了解。优化教管技术,凸显教育教学的核心效力,才能推动研究性教学步伐,强化教职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本化管理除了需注重教职人员的进步和发展,也需注意凸显生本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全新、融洽、多元的师生关系。并且,管理人员要明确一点,唯有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凸显教师、学生的主人翁思想,方可以将人本化管理体制切切实实贯彻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设置要基于人本化原则出发,以人本化观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使所有职位上的教职工都可以忠于职守,调动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投身于工作中。人本化管理的本质便是要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将每一个人的主体性都凸显出来,同时多多组织各种教研、学习活动,激发教职工的工作踊跃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师、学生都出于最好、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此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便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强化。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所谓的人本化管理,换而言之,也就是通过人本化的方式落实小学各项教育教学事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宽松策略”。细化而言,首先,管理人员要学会适时松手,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肩负起教学重任;其次教師在授课时,需基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情水平出发,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强化创造力,同时用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感染学生家长,把人本化文化推向家庭、推向社会。

(三)以人本化的师资团队建设。教师本身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育人成效,因此,构建一支人本化的师资团队,将从实践中归结而来的多元经验同具体的育人思想相整合,有机添加于常规教学工作中,同时基于学生的学情和性格适时调整授课手段。同时注意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职责意识,以教学任务、荣誉职责和奖惩制度来调动教师工作的踊跃性,在落实好教师思想引导的同时以一定的物质、名誉奖励手段来助推教师的不断成长。

四、以人本化思想做好教育管理评价

学校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把握本校办学治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学生的利益摆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就当前的小学教学现状来看,那些行为比较与众不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排挤,学校方面对于一些标新立异、性格叛逆的学生也未给以人性化引导。导致其个性和不恰当的行为举止未得到最恰当、最有效的指正和教导。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特色化发展,无益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此外,在实践教学中,若是有教师独辟蹊径,采取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授课方式,也容易被质疑抑或责问,这致使授课方式规行矩步,固化无趣,无益于教学成效的强化,教师的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有效凸显。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品德教育 理论探索

引言: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3]《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总目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120-168.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当前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从课本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但是教授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教师却很少关心。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予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传统小学语文的发展现状。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从不同的教学行为中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所以如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要求,就好比是大海上的航船迷失了方向。目前就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落后才会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教学模式。

1.2突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要想叫学生喜欢上文本,教师首先必须是文本的知音,用自身的感悟了解文本,拓展开发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感染学生。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感觉很累,因为他们都是在尽心尽力地去备课、上课及做辅导,几乎要从早忙到晚,但是效果甚微。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就是教育理念上的缺失,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没能从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善过去那种几十年重复不变的劳动。其次,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及阅读能力低下。

2 创新原来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突出特点出发,然后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文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然后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教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小学语文涉及的必备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要消化好,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

2.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坚决祛除“课堂代替阅读”的弊病,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尽力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方式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小学生能有时间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再次,教师要多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阅读技巧及方法,使学生都能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最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有书读,有喜欢的书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能大胆发现,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文本魅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得哪位名师说过: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目中有人”,关注每个生命个体成长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向每个孩子开放;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心中有文”,让每个文字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每一个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有场景、有情节,如一幅幅缤纷的画卷在孩子们心中流淌;一个充满活力、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是“胸中有略”,教师于细节处匠心独运、于毫微处引思启智,激励、启发、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孩子们认知体系的课堂,让每个孩子感受到生命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3 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教学素质之外,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也应注重对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不断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投入力度,而且还要通过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主学习激情,要鼓励他们都能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要勇于创新,要尽力突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逐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3.1老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根本不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还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出现了问题呢?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语言太过于成人化,教学方式也太单一,教学节奏过慢或过快,师生之间的交流贫乏,不注重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3.2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都能将文本踏踏实实地品读与感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定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会从阅读中逐步品味到祖国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4 结语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能力竞争,创新思维从学生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抓起,不仅对学生是一笔竞争的财富,也能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动力。让我们用真心来关爱每个孩子,用慧心来唤醒每个文字,用匠心来雕琢每一个细节,那一个个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将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参考文献

[1]崔峦等.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8(7):21-23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学校管理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一代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本文论证了学校的教育人员与教育对象的管理,较全面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使学校管理得法,必须探索学校管理学的科学理论,掌握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教育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对象的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言。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教师是文化科学、意识形态的传递者;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生产者。

我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1 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群体的结构一般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亲缘结构、专业结构及“双师型”教师比例等。

年龄结构中并非某个年龄阶段的越多越好,通常年长的教币经验丰富,工作稳健,而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需要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职称结构可以看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潜力。虽然对单位个人说仅看教师学历是不够的但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说学历是十分重要的。

亲缘结构,学校在选用教师时,让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教学习惯,研究习惯,实验实习方法,学生管理方法,互相学习借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殊要求,一所学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要求达到相当一部分比例。

2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主要是对班级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对班级的管理,就是实行群体决策。他认为班级学生人人都是副班主任,个个都是助手,对于较重大的事,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要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让学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直是管理的对象,即处于客体的地位,如果让学生参与管理,就会使其成为管理主体的一部分。既参与管理也参与决策,管理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意志和要求。凡是学生能参与管理的应放手让学生参与。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 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要以学生的朋友身份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3 竞争意识,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要形成班与班之间竞争,要对照班上的特点去吸取外班的精华,相互学习,树立自己在班上的威信。得到学生的称赞与拥戴。

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各类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学校的学生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我认为学生管理改革创新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过去统一的培养规格,不符合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教育对象变化了,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转变,教育不能只埋怨学生素质低,而要提供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和安排合理地学习进程。改变传统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行弹性学制。

第二、强化制度规范。学校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学生管理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作出明确要求,制定实施细则。

制订管理制度时要敢于创新与变革。教育要在办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常规,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生产实习设备。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一技多能,适应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大先进设备的投人,必须克服进入市场所带来的资金困难。高校的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在新的历史下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是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一环,而班主任在学校中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表明社会,学生和广大家长对班主任寄予多种期望。班主任正确,深刻而又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树立“多角色意识”,并加强自身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工作的成败。

总的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这所学校的生存,因为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学生。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学校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楚延著:《学校管理学》,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 眭依凡著:《大学校长的教育理论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

对小学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朗读教学的概念及本质

1.朗读教学的概念

所谓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它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

2.朗读教学的本质

“朗读的本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1] 简单地说,朗读其实就是朗读者与作者的文本、自己的声音进行的一个交互对话的过程。

首先,读者与作者的文本对话。读者对文本话语的倾听不是被动的,他会把作者的文本整理成一个以话语为对象的阅读对象,在语言对象刺激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出来。当然,小学语文的朗读,更多的是让小学生的朗读意义接近文本意义,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文《 说话算数 》(语文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圆圆正吃着又香又甜的龙眼,听了舅舅的话,突然停下来不吃了,脸色微微泛红,神态变得有点儿忸怩不安。”这里的“微微泛红”“忸怩不安”,小学三年级学生会理解成圆圆不好意思吃龙眼,是做了什么错事,于是朗读时他们不会放慢速度。如果他们深入领会文本,就会明白圆圆这样做原来是说话不算数,心理有点愧疚,那么朗读时,学生不仅会放慢速度,而且情感上也会泛起涟漪。

其次,是朗读教学是朗读者与自己声音形态的对话。朗读者“既是文本声音形态的塑造者,又是塑造结果的监察者。在多次、多重的对话中,他不断调整着文本话语与朗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2] 例如二年级课文《 太阳的话 》中有这样一句话:“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是一个长句,朗读时只根据标点来停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经过反复地吟咏感悟、比较推敲后,才会发现并打破标点的束缚,将这句话朗读为:“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样更能体会到春天给人的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气息。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1.依据文本,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小学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像《 草原 》《 可爱的草塘 》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教学《 草原 》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立足文本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一问一答,以读代讲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例如,我在教《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我再提问:“桂林的美不仅在山,也在水,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美?”在我的启发后,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边读边想象烟雨漓江的景色。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通过这种“一问一答,以读代讲”的朗读教学法,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桂林山水之美。

3.字音标准,声情并茂

声音是情感的表达。朗读就是把文本话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宣读出来。如果读出来的声音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声音,那么情感的表达就会受阻。一些学生由于个人原因,比如地方口音严重,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朗读能力薄弱。这一现象在一些方言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茂名市电白县为例,这里地处粤西深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造成发音不准,地方口音严重。而朗读教学的前提是会说标准普通话,学生要想“与自己的声音对话”,就必须纠正地方发音。纠正口音,就是要让学生纠正平时方言里面的读音,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带有情感地发音。只有字音标准,才能让字正腔圆的声音与课文的情感有效结合,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不仅能帮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广大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让美好的朗读之声在课堂上响起来。

(作者单位:电白县马踏镇中心学校,广东 电白,5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