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命起源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孝文化产生的情感基础
由动物“反哺本能”发展进化而来的人类敬母爱母之情是孝产生的情感基础。人类敬母爱母之情是孝观念的最初萌芽。这种感情与动物“反哺本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包含感性和理性双重因素;后者只包含感性因素。动物“反哺本能”行为,自古以来,史籍中记载了很多。《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这种“反哺本能”行为,纯粹受感性支配,不会也不可能包含理性因素,这是由动物的本身特征决定的。对照而言,人类诞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为了生存,早期人类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群居生活是他们取得生存权力的根本,群居生活构成原始群。原始群是松散组织,没有婚姻和家庭,两性关系杂乱。随着社会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血缘婚姻对人类体质产生的不良影响,限制血缘集团内部通婚成为当时的社会主题,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已成为必然。血缘内婚和血缘外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母系血缘关系是社会主流,起着支撑作用,子女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特征。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子女都随母亲生活,母亲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母权制下的子女对母亲有强烈的依存感和感恩报德之情,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与动物的“反哺本能”有着本质区别。其一,动物没有理性情感,人类则相反,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其二,对母亲的感恩包含母权崇拜心理因素,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往往是氏族社会生产的指挥者或领导者。她们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受到大家特别的尊重。在她们死后,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安葬,将生前使用的装饰品随葬。这种区别正是氏族成员对他们的氏族首领或年长者爱戴的一种反映。其三,对母亲的感恩包含生命崇拜心理因素。尽管动物“报恩”与原始社会对母亲感恩之情有本质区别,但从两者的情感出发点和行为相似性来看,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敬母爱母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它是孝产生的情感基础。
二、孝文化产生的认识基础
早期人类由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的转变是孝产生的认识基础。对象意识是指向自我以外的客体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体我的自我对作为客体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这种由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向,是思维中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早期人类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自然崇拜”阶段,表现出对自然恩赐的顶礼膜拜、祈求及对自然灾变的不解、恐惧、屈从、敬畏。在对象意识占主导认识中,对大自然的关注大于对人事的关注。在长期生活中,早期人类发现大自然的力量变幻莫测,捉摸不定;对大自然虔诚膜拜者又总是受到遭难。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确定的人间现象和具体人事,对象意识开始向自我意识转变。对大自然和神灵崇拜的同时,开始关注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孝的产生与人类生命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类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和对生命本源的探索,表现在思想意思和现实行为上就是敬祖观念和祭祀活动。《礼记》载:“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不忘本”,对已去的先人追养和祭奠,祭祖是对生命赐予者的情感上的缅怀和纪念,同时也使人伦关系在情感上得以延续。《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必尽其礼,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者,祭必尽其诚,虔诚静穆地追祭历代的祖先;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即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论语》中记载:孟懿子曾向孔子请教孝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无违。”樊迟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主张在祖先或父母去世后,一定要按照礼的要求和标准来祭祀他们。 孝是维系亲缘的一股浓浓的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不变真情。对祖先的崇拜和祭奠,是古代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迷茫和探索的表现形式,它也充分说明孝的正式产生与父权制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对生命的本源的探索乃人类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转变的结果,它是孝产生的认识基础。
三、孝文化的制度保障
新课程提出,生物教学应达成“喜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与自然一起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与生活习惯,确定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情感目标。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永远主旋律,怎样让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生物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命教育、生物教学永远的主旋律进行探究。
关键词:
生命教育;生物教学;主旋律
生命的和谐、健康是一直以来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随着时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界开始进行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有创新发展能力的学生。生物课程是与生命教育最契合的学科,在高中生物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构建中学生珍爱生命、致力于实现生命意义的价值观。下面我将从细胞增殖、生物进化、生态稳定三方面阐述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
1细胞增殖,认识生命来之不易
“教育的目的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如是说。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生命素材,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绝佳选择。所谓生命是一种生存状态,人要以生命意义而存在,认识生命就要从生命起源而谈,生物体是有微小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增殖、分化而来的,体会生命由细胞到组织器官到个体的艰难,才能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增殖》,细胞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掌握这一动态过程才能领会生命发展壮大的方式和意义,在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中认识生命的伟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过程,引出一个成年人由一个受精卵的成长历程,需要细胞体积的增大又要靠细胞数量的增多,即细胞增值的问题。
(2)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通过Flas重点演示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对保持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表格对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的异同,以及涉及的细胞器的不同。
(4)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将知识学习由多媒体演示转向实地操作。细胞增殖只能实现细胞数量上的增加,而多细胞的生物体从小长大,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细胞增殖已经是相对复杂的一个过程,加以细胞分化才能实现完整的生物体,强化生命体的来之不易,最后可以设计学生发表对生命形成历程的感想。
2生物进化,敬畏生命顽强不息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体的星球,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甚至伴随多次生物大灭绝的现象,几经周折依然繁衍生息,所以依然存在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将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长卷在学生面前展开,让其感悟到人以胜者的身份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是多么自豪的事情。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多种多样的物种存在形式一直以来就是备受争论的话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得生物进化理论不断发展,他用自然选择的学说证实了生物多样性是不断进化的结果,并对进化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在这一刻的教学设计为:
(1)认识种群、物种、基因频率等基础概念。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物种可以是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变异的结果。
(2)了解在进化过程中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几种情况的作用。突变出现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地理隔离由于环境变化形成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的物种;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淘汰不能适应环境的。
(3)组织学生开展对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的讨论活动,使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深入人心。由此可见,生物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一个物种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人类在这一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发展,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并成为最高级的消费者,拥有复杂的生命形式,拥有极高的智慧,这正应证了生命的伟大,我们应该时刻心存敬畏之心。
3生态稳定,感受生命和谐美丽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是整个生物圈,生命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性。在教学中,要逐步改变中学生心中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心理,渗透以生态环境的稳定来实现的生物圈可持续发展这样正确而长久的生存之道,唤醒学生感受生命和谐相处之美妙的细腻心理。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为了让学生从其中感悟生命和谐,我的教学设计为:
(1)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水池生物种类调查表,讨论找出水池中的哪些食物属于生态系统,进而得到生态系统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展示以池塘为例的生态系统图解,分析水池生态系统中个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奠定基础。
(3)设计题为“我最重要”的辩论赛,学生分四组分别扮演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四种成分,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最终得出四种成分缺一不可的结论。此时向学生传达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四种成分的合作,不涉及谁最重要一说,人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级的消费者也要与低级的生命体和谐相处,才能促进自然发展。
(4)7根据之前所学,用剪贴图的方式模拟草原生态系统作为练习,分辨出草原中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人作为生物界的物种之一,必须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才能创造生物圈的美丽和完整,从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观念,善待生命维护生态稳定。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具体课程中纳入生命教育,从细胞、生物、生态层层递进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生物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让生命教育的主旋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为响亮。
作者:王克明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露水河镇抚松五中
参考文献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
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三、结语
有位学者这样说过: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关心社会。
一、我从哪里来――了解生命的起源
当过父母的成人都知道,在孩子学龄前,看到或者听到动物妈妈生小宝宝了,就会好奇的问起:“我从哪里来的呢?” 多数成人觉得生命的起源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孩子还小,不需要知道。或者担心知道了影响孩子身心发展。还有的成人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那我们怎样抓住孩子好奇的契机,让他了解生命的奥秘呢?
1、接触大自然,引发幼儿对生命的思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天生喜欢花草树木、小鸟小兽。走进大自然,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班级内的自然角和幼儿园内进行种植植物、饲养动物,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
2、艺术欣赏,唤起幼儿对生命的共鸣
生命对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借助一些优秀的图画、影片、音乐、图画书等艺术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幼儿体验生命。《我从哪里来》这部动画短片和绘本《小威向前冲》就以幼儿的思维回应了幼儿好奇的关于人类的诞生的问题。
二、人怎么没的――感悟生命的珍贵
生命就是一个生到死的过程。花开花落中我们会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1、死亡教育,从容面对生命的消失
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以往在家长及老师眼中是一个困惑 ,既想告诉幼儿事实,又怕幼儿接受不了,伤了他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死亡一词的刨根问底,使家长和老师伤透了脑筋。我们可以而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引领幼儿用眼睛看,为他们朗读,使幼儿通过成人引导其自主探索,他们就能从小故事中发现大道理 。
2、家园互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生命教育
家庭里的环境更为亲密,家长能更好的跟孩子展开一对一的对话,挖掘孩子心底的感受并给予反馈,而家长也同时能将孩子的所获及时告知老师,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幼儿,为进一步教学打下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孩子喜欢养宠物,从宠物的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生命教育的契机。让孩子了解生命,在照顾宠物的同时,感悟生命的不易。
三、遇到危险,怎么办――生存技能训练
一个生命的成长,往往是一个经历各种风险和挫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成人需要不断放手的过程。
1、多种方式,传授幼儿生存技能
我们可以通过看相关安全教育绘本、情景模拟、日常的随机教育等方式进行。英国儿童安全教育十句话,也对我们有所启发和借鉴。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讲明真情,父母都不会怪罪的,而且会尽力帮助孩子。当孩子向大人说实话时,他们应被充分信任。大人应当马上信任孩子并及时帮助他们。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有权不听陌生人的话,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孩子有权不和陌生人说话。当陌生人与孩子说话时,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马上跑开。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告诉孩子,对陌生人不理睬是对的,小孩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有权打破所有规章和禁令。告诉孩子,在紧急之中,他们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遇到坏人、地震、大火,孩子应当果断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挥。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告诉孩子,即使他曾发誓不告诉别人,但遇到坏人欺负一定要告诉家长,这些秘密千万不要埋藏在心里。10、坏人可以骗。遇到坏人,可以不讲真话。机智应对,才是好孩子。
2、情境模拟,提高幼儿生存技能
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想要提高生存技能,必须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提高。因此,生命教育就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情境模拟是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方法。它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是学习理解最佳方式。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并使幼儿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情感。幼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所以图画再现情境也能帮助幼儿提高生存技能。
【关键词】民间美术 起源 发展
民间美术象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形成一团蒸蒸日上的景象,尽管那些流传在老百姓之间的原生态文化在抢救保护的同时依然面临失传的局面。剪纸、皮影、摊戏这些流传地区较广随着历代不同背景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剪纸这项被人们称为“女红”的民间技艺,通过长期的实践生活她们随意剪出自己喜爱的事物借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思想情绪。要说剪纸是女人的绝活,那么我们再来看民间的皮影,记得有句话形容皮影:“一人操纵百万兵”来形容皮影戏。曾经有位大学教授形容我们人也是被社会被自然被命运操纵的皮影,仔细想来皮影戏用那些作好的小皮人实是也在演绎着人生百态吗。现在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下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本源文化与发展。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伴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出现的,是远古先民们在游牧耕织的生息中,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生殖的渴求及对大自然崇拜的精神意识。精神意识的发展,使得原始艺术的形象越来越丰富。
新石器时期以前的原始文化,人们常称之为“本源文化”,其艺术形态的主要标志便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岩画和原始彩陶。原始岩画作为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之一,纪录了原始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崇拜,纪录了对生活、对狩猎的祈祷。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大量的太阳岩画,表明了远古先民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祈盼太阳赐予生机的原始观念。
(二)怎样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问题。民间文化产生于民生、民情之中,紧紧依附于各种民俗事象,而民众的民俗心态又直接主宰着民间文化观念。如果探觅其特点和规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渴求欢乐的创作观。乐观、喜庆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精神,因为人们盼望着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的欢乐和五谷丰登、牲畜满圈的喜庆,即使面对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又具有难以想象的承受能力,他们从不丧失信心,总是以坚定乐观的信念,不断地祝愿和追求,这种执着、自信的心态必然充分表现在他们的民间美术作品之中。
陕北旬邑县有位搞剪纸的乡村老妇人叫库淑兰,在她过去的日子里,其精神和生活都是苦的,但她的剪纸中却只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在家里窑洞中贴满了五彩缤纷的剪纸,她经常一边剪贴,一边用乡音俚曲不重复地随口编唱其剪贴的内容,她对剪纸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到自己的艺术创作里去了。她的生活虽然苦,但其作品毫无悲剧色彩,正如老百姓所说:“哭哭啼啼的画儿不好看,谁不盼个喜庆、红火热闹”,所以,民间美术也可说是一种“欢乐”的艺术。
2.寄寓吉祥的创作观。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有着丰富的祥瑞图案,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愿望的追求,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不管谐音也好、借喻也好、东拼西凑也要图个吉利。民间图案中的鸡和羊寓意“吉祥”,莲花和鲇鱼象征“连(莲)年(鲇)有余(鱼)”,蝙蝠含铜钱名为“福(蝠)在眼前(钱)”,瓶中插三只戟即为“平(瓶)升三级(戟)”,此外,民间张贴“驱灾避邪”的门神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像也表达着祈祥纳福的愿望。
3.自然宗教崇拜的创作观。中国老百姓在民俗活动中常常张贴和焚烧纸马来祭祀鬼神,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宗教信奉的不是一个神,而是儒、释、道并存的多种神,人与神之间没有明显的隔绝,凡道行高超、有本事的、能给老百姓办事的人都可以尊为神。
民间美术中有许多具有诙谐、滑稽和褒贬意味的造型,有的生动有趣,令人捧腹,有的嘲讽辛辣,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性,这便是古代“公忠着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的造型传统(见宋・吴自牧《梦粱录》)在民间美术中的体现。
(三)重新审视民间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艺术宝藏确实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而在当今时代,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冲击,必然影响着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转变,传统民间美术的变异和消失将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