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 影响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建筑业的发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面对新形势,势必会产生新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在传统的建筑行业,与工程质量相关的因素较少而且较为容易控制,如材料、人员、环境等,但现在出现的问题集中反映在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工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上,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影响将愈发明显。为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也为了避免先出现问题后治理的传统作业方式,建筑行业必须在工程管理上多下功夫,要树立预防胜于治理的观念,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更好的适应新变化,将高科技材料与工艺有效运用,更加主动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一、工程管理度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

1、施工材料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工程材料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因此,对于施工材料的管理是不可替代的,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材料管理的力度,做到科学、合理、细致的去管理施工材料。但在一些工程施工期间,材料运至现场后,工作人员将材料直接应用到工程中,而没有经过应有的检测,这是不规范的行为,如果材料不合格,很有可能导致工程返工而影响施工进度,更严重的会导致工程最终的质量出现问题,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和名誉损失。此外,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在材料运至现场后露天放置,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一些易受潮的材料和一些化学性质活跃的材料很容易因此变质最终不能使用,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2、监理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负责工程监理的单位和人员在控制工程质量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性的,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监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需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为工程把好关,为工程质量提供保证。但在目前看来,一些地区参与建筑工程的监理人员“走过场”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工程质量将会存在很大隐患,建筑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处理,加之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工程中偷工减料,是我国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是一些更小的县城,从事建筑施工企业多数是以“承保公司”的形式存在,在接到了一些工程项目后,建筑公司会召集施工人员,而这种组织结构的松散导致在工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比如材料的任意堆放、施工人员的操作欠缺规范性等等,都可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工程管理方面也没有系统的规范性要求或是指导意见,只是单方面的抓工期,而并没有将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当出现问题时,通常不能够明细责任。

二、以工程管理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提升的措施

1、质量管理

对于材料的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一,要加强材料进场的管理。当材料进场时,需要进行质量检测,严格实施“三检”,对于无出厂合格证、检验参数不合格和材料规格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予允许进场,从源头上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第二,要对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监督,并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管理方针,做到不疏忽、不拖沓,遇到问题早解决;最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激发全员的工作生产积极性,保证工程质量。

2、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ISO质量保证体系。ISO的质量管理核心是过程控制,关键是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措施是施工纪录。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ISO14000体系认证,也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ISO14000体系认证。其执行的关键是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纪录,只有做到了事事有人写、有人做、有人查、有人改,ISO质量管理就一定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3、进度管理

施工前要首先对工程的整体做出规划,比如进行施工进度的编制等工作。在施工进行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施工计划,并且要求施工人员熟悉工程图纸,掌握合同要求。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编写进度计划的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与监理人员一起配合工程技术人员编写方案,以便在施工的过程中顺利沟通。编写施工方案关键在于对进度的管理,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通过合理调配,才能够使工程顺利完成。在时间编制方面,可以采用分阶段法进行,比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月计划、季度计划等,这样可以将总体任务化整为零,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也能够更加及时的解决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注意工程款的给付,要严格按照合同中所要求的进行,对于拖延工期的行为,要进行索赔。在此基础上,项目经理或是其他管理人员可以按照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条款的增减,但需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

4、机械设备管理

在施工中,对于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如何使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如何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等,都是关系到工期和质量的问题。管理人员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时,需要本着科学、合理、合规的原则进行操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可用性,并且保证其不过度使用,注意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进行隐患操作。对于操作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专人专岗,操作员必须有相关的资质认证方可上岗。在使用机械设备时注意要进行签字确认,并在交班时做好交接工作。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机械设备,注意其放置地点,比如搅拌机不能够放在距离施工人员休息处较近的区域,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意外现象。

5、加强监理检测监管

重视建设工程检测和监理工作,加强检测和监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工程质量控制的作用。定期对检测机构和监理市场进行专项调查,重点检查和处理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理任务的行为,尤其应明确和落实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同时严格管理建设工程机械设备检测机构,尤其规范内部管理混乱的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检测市场秩序。

6、场地环境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场地环境的管理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许多施工队伍没有对环境进行管理的概念,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场地环境的要求也比较低,但在专业施工队伍看来,施工环境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场地设计的合理且整洁,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期和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进行其他方面的管理,反之,场地环境较为恶劣的施工现场,其各方面管理也势必是混乱无章的。对于场地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布局,按照人机分离的原则进行基本布局,即将休息区与作业区分离开来,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场地进行清理和平整地面,并且在生活区设定卫生间、洗漱和换洗场地等,保证工程现场的合理有序。

7依靠政府的指引

在宏观方面,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质量的提升要依靠政府的政策,从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府支持,才能够使建筑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这需要在业内形成行业协会,积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不断通过健全行业规范来进行行业整体发展,实现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良性竞争,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需要涉及到制度、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多个方面,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有着现实意义。对于工程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引入长效机制,并且配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才会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崔文梅,浅析工程档案管理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2期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TRIZ生产管理系统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涉及到工程领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TRIZ理论作为工程领域解决创新问题的最有力的方法,目前已扩展非工程领域创新研究中,本文主要针对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TRIZ理论方法

在TRIZ之父Altshuller的领导下,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近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由解决技术问题和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TRIZ理论体系。

1.TRIZ体系结构

TRIZ提供了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避免解决问题过程中繁琐的试凑工作。TRIZ方法论包含分析工具和基于知识的工具。

(1)TRIZ分析工具。分析工具包含物质-场分析、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等,这些工具用于问题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转换。①物质-场分析:TRIZ将所有的功能都分解为两种物质及一种场,产品是功能的一种实现,可用物质-场分析产品的功能。物质S1可以是被控粒子、材料、物体或过程,物质S2是控制S1的工具或物体,场F是用于S1与S2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如机械能、液压能、电磁能等。②ARIZ算法:ARIZ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算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的完整算法,该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将初始问题程式化。③功能分析:从完成功能的角度分析系统、子系统、部件,设计中的重要突破、成本或复杂程度的降低往往是功能分析的结果。

(2)基于知识的工具。基于知识的工具包含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效应数据库。①40条发明原理:用于找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每一种解决方案都是一个建议,应用该建议可以使系统产生特定的变化以消除技术冲突。②76个标准解:用于解决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模式的标准问题。按照目标这些标准解被分为五类,分类中解的顺序反映出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③效应知识库:库是TRIZ中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工具。运用库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几何效应可以使解决方案更理想和简单地实现。

2.TRIZ解决问题流程

应用TRIZ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冲突则应用原理去解决;如果问题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解决,则应用效应去解决;第三种选择是对待创新的技术系统进行进化过程的预测;最后是评价,确定是否满足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进行后序的设计工作;反之,要对问题进行重新分析。

二、TRIZ的应用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于TRIZ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程领域到政治、生产管理、组织结构、教育等非工程领域,无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1.TRIZ在企业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在参考工程领域的创新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应用TRIZ是完全可行的。近几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TRIZ方法及工具的局部修改后,应用在管理领域上。Mann&Domb把40个创新原理引入到商业活动中,就每个创新原理提出相应的商业原则,建议当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时可以利用此40个创新原理作为解决的对策。Ruchti&Livotov利用TRIZ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和解决问题过程,提出12条双向原则作为解决商业与组织管理问题的参考。

2.TRIZ应用于企业生产管理创新中的不足

应用TRIZ理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创新问题时,完全挪用工程领域的理论框架并不可取,解题工具仅仅利用40个创新原理和冲突矩阵使用面太窄。TRIZ直接用于生产管理领域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结构失效、问题分析方法单一、解题工具不足、算法不能适应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操作性差等。

3.TRIZ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改进建议

(1)根据TRIZ的思想和基本哲理,结合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特点,构建面向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TRIZ理论体系;(2)针对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的基础上进行增减,确定生产经营管理参数,进而构建一个新的生产经营管理冲突矩阵,并且修改40个创新原理,作为改善的策略。充分运用物质─场模型功能描述的特点和76个标准解,拓宽解题工具。(3)把质量功能布置(QFD)、六西格玛设计(DFSS)、约束理论(TOC)、田口方法等方法与TRIZ进行结合,以改进TRIZ分析生产管理领域创新问题方法单一的缺陷。(4)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领域的问题描述,逐步做到以定量分析为主,提高可操作性。

三、结论

本文介绍了TRIZ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我们相信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079-02

新形势下,国家电网也进入了全面改革更新的时代,各电力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也顺应政策的号召纷纷开展起来[1]。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思考改进,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必将影响到电力生产的稳定进行。因此,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给广大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和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并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和构建合理可行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 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企业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有计划管理的过程,重点强调的是生产经营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后果,在正式生产经营实施之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运用科学的方法或者经济技术手段等对风险进行提前分类识别、判断与分析,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来规避或者有效化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2]。因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和偶然性的特点,事先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能够起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效果,从而尽最大限度地将风险带来的事故损失减到最小。因此,风险管理是必须实施的活动。

(2) 风险管理的步骤。①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即认识和判断风险。只有认清风险管理的类型和可能面临的风险事故,才能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管理计划和方案。因此,风险的识别可以运用生产流程分析、调查列举、资产状况分析、分解分析等方法。当然为了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衡量确定,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之前增强自身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并提高技能和素养;②风险衡量是基于风险识别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的范围、影响程度、造成的损失数量等。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定量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来预估[3];③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控制和处理是针对预测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的环节。一般而言,风险控制采用的方法是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回避风险等;处理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方案后,企业应该总结和统计各个部门的反馈建议,及时跟踪整改,并且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投入实施。

2 风险管理对于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产生活中人们用电量的增大,电网安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关系到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也影响到电力企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所以电力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然而,人们需要认清的现状是,尽管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变化无常的天气和趋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无法提前预估,对电网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困难,也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电力企业的市场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电网的正常安全地运行,为了实现电力部门的“安全永远第一,预防主要任务”的宗旨,减少事故发生,迈入新的台阶,应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3 运用风险管理构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策略

3.1 运用的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这要求电力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将风险管理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部门当中去,力争全体成员在各自的岗位和职能范围内,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且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分工安排,确保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做到协调一致。

(2)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电网的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要坚持全程管理的原则,即以电力生产的周期为基础,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上来。根据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3)持续性推进的原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部门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时候,可能遭受到的风险也会随着发生特点、类型等方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因此一定要结合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不断优化衡量方案、处理方案等,保证用持续更新的措施和体系进行电网的生产管理,从而促进生产管理实现科学性和先进性。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管理人员要将电力生产的实际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将理论指导实际,并在生产实践中去加强检验。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促进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3.2 运用的策略

3.2.1 加强电力现场生产的风险管理

生产现场是正在生产的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引发风险和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的体系时,要将重心放在电力现场生产这一环节中。因此,电力部门首先要对电力生产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展开业务技能的提升培训,确保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从事生产活动;其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要尽量优化生产环境和生产纪律,约束生产行为,及时定期排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和处理,以此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3.2.2 强化电力生产设备的风险管理

生产设备是影响电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的时候,除了加强对生产现场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电力生产设备的管理。电力企业应该安排专业的仪器仪表检测人员对变压器、线路,以及其他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更新;要对仪表展开校正的工作,确保各类设备的精确性。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关键的重要生产设备,应该结合设备周期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并且及时预估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事故。

3.2.3 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与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的实施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电力企业部门应该在深入了解企业电力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状况制定出监督评价的管理方案。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切实提高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不管是对电力生产过程进行监督还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都要严格按照监督评价体系的细则和标准进行。争取将风险管理全面系统地落实到电力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

4 结语

总之,电力安全生产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和保证稳定生产的前提。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并从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电力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进而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贾志平.试探究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52-53.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产;管理

1引言

林业生产管理主要是借助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培育,促进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取,真正实现林业生产管理的实际价值。因此,有必要对林业生产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针对林业生产管理的具体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为环境改造事业和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林业生产的管理问题

近几年,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情况下,我国高度重视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在林业生产建设方面也积极践行提出的一系列生态设想,希望能够为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还应该注意到,林业生产管理虽然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1)有关部门针对林业生产管理的监督不够规范,各项监督政策的落实受到限制,造成局部地区林业生产工作的开展存在滞后性,仍然有部分生产管理人员受到利益的驱动忽视生态管理模式的构建,不利于林业生产工作的持续稳步推进。(2)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有效支撑现代社会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难以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林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足,无法实现集成化供给,造成林业生产附加值偏低,资源的利用效果不理想,对林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产生阻碍。(3)社会大众对林业生产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尚未认识到自身参与林业生产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林业生产管理的配合度偏低,无法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夯实群众基础,也会影响生产管理的实际效果,制约林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3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及管理要点

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要想促进林业生产的优化,就应该对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加以明确,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作用的全面发展。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要点涉及到种子的采集、播种、苗期管理、造林、新造林管理、中幼林管理、近成熟林管理等几个方面,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就选取的其中几点进行分析。

3.1种子的采集技术要点

应该对种子进行脱粒和净化处理,在对种子进行精心选择后完成储藏工作[1]。

3.2播种技术要点

即开始播种前,要保证苗床质量,并且同时对种子进行适当的消毒、催芽,在保证种子达到一定的出芽率后,将种子播入苗床,在苗床上覆盖一层草。

3.3造林技术和管理

造林技术涉及到造林地清理、挖穴、造林等几个方面,在造林地清理过程中,需要清除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并且对林地进行翻垦,深度最好保持在50cm左右;在挖穴时,应该结合造林的实际需求选择挖穴的方式,对株行距、树穴和深度等进行准确的处理;在造林工作中,一方面要保障起苗的完整性,并且对苗木进行分级处理,选择1~2级苗木开展造林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应适当浇足定根水,保证土壤水分。

3.4中幼林管理

在中幼林管理工作中,较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幼林间伐,即定期对林分郁闭度进行分析和调查,当达到0.8时需要适当开展幼林间伐工作,为幼林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幼林间伐工作中需要做到砍密留疏、砍小留大、砍弯留直,切实提高中幼林管理实际效果。

4林业生产的有效管理与实现

4.1林业生产及种苗管理做法

在积极探索林业生产高效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认识到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只有保障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工作的具体质量,才能够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综合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林业生产和种苗管理问题,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关注选种以及净化存储工作,并对种子的发芽率进行准确的测算,定期对种苗进行浇水和施肥等,并针对种苗的四季生长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如夏季应该注意采取避光管理手段,进入秋季应该适当的施加磷肥,在冬季则需要高度关注苗床的深度,必要时可以适当的采用点燃堆草的方式避免苗圃中出现热量的过度损失问题。结合种苗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种苗管理方式加以明确,并进一步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为林业生产管理整体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4.2林业生产管理中GIS的应用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中技术水平偏低的问题,新时期要想促进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使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真正满足现代化林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就应该在林业生产管理中构建信息化平台,积极引入GIS技术辅助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林业生产管理的综合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在神经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支撑下探索林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目标,为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2]。这样借助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中就能够形成对林业生产动态信息的全面把握,林业生态建设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对我国林业经济效益的获取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4.3基于营林的林业生产管理

从营林角度积极探索林业生产管理的措施能够为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的保障,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辅助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在具体借助营林手段加强林业生产管理的实践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地分析。(1)强化管理工作,控制林业生产的成本。如果林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过高,势必会对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有序推进产生限制性影响。因此从营林角度应该加强对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减少造林方面资金的投入,增加成熟林木产量,缩短苗木的培育时间,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学合理的选择林地,有效改善林地种植品种单一的情况,创造集成效益。(2)结合市场需求对树木进行培育。在探索林业集约化生产的过程中,要想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需要对市场上林木需求情况进行统筹分析,进而结合市场需求对树苗进行合理的选择,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强林业生产的针对性,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有效对接,为林业生产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3)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保证所开展的林业生产活动能够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相适应,在提高生产管理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为林业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支持,促进林业经济建设取得新的发展成效[3]。

4.4加强制度建设,控制生产进度

在发展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生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会对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生产工作需求,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制度,保证林业生产实践探索中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并且对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借助制度的保障促进林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贯彻落实,在提高生产管理实际效果的同时也实现对生产进度的科学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产出,在加强林业生产生态化建设的同时促使林业生产活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林业生产在现代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林业生产工作才能够实现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为林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5结语

林业生产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全面把握当前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林业生产管理的技术要点和管理优化措施,应该从多角度入手探索提高林业生产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措施,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管理工作逐步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在实现林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为地区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明.浅谈林业生产的管理措施[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218.

[2]赵振卿.浅谈林业生产的管理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6(6):34.

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第5篇

1、 车间主任工作对生产厂长负责。负责组织车间生产管理,完成生产任务,中试车间负责新产品的试车,车间工艺的优化、成熟

2、 负责安全、质量管理,保质保量、安全生产

3、 负责生产设备各产品间的协调工作

4、负责车间的工艺、安全、劳动纪律、文明卫生的考核工作;搞好技术学习和岗位练兵,结合生产现状提出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5、熟练掌握本车间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处理车间突发性事故

6、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7、负责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车间成员学习,提高操作技能

8、及时参加、召开车间各会议,认真传达、通报公司各项政策和决定

9、 协调与本车间生产相关的各部门,保证生产进度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操作工岗位职责

1、操作工工作对班长负责。

2、按照操作要求合理使用设备,按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

3、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对策。

4、负责班组生产操作间的卫生清洁工作。

5、按照要求进行生产、检查及力所能及的修理工作。

6、对班组的产品质量负责。

7、协助其它部门进行各种生产以外的其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