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供应链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互联网冲击传统农业
作为一家传统农业企业,大北农以饲料、动保、种业、植保、生物饲料、种猪六大产业为主体,2013年度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66.61亿元。虽然业绩斐然,但他们的管理层还是认为,这些年农业企业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第一个发展机会是最近这一二十年,当全世界都已经进入IT时代时,很多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却认为IT跟农业没有关系,导致农业企业的IT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错失了发展机会;第二个发展机会是手机的普遍应用,农业企业也没能跟上步伐,反观那些科技公司,如2010年4月创立的小米科技,目前估值超过100亿美元,而这正是时代带给它的价值。
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各行各业都试图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北农也不例外。在PC时代,农户们还没有普遍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但到了手机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对农户和大型养殖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他们获取数据的能力,获得信息的对称性加强了。以前在农村,尤其是那些偏远的乡村,农户们的信息获取非常有限。然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使农户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对于农业企业而言,由此导致的问题是,以前靠区域性差异带来的价格竞争优势没有了,所有人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比价,这就给农业企业带来挑战,必须改变其产品模式和服务方式。
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也在不断缩小,以前靠渠道营销的模式已经不断淡化,以前的经销商在不断变成服务商、体验店模式,逐渐地不再以参与产品本身的流通作为其唯一业务,而是改为提供各类创新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小,可追溯的东西越来越简单,再加上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整个行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智慧大北农计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几年大北农做了很多探索。薛素文认为,“传统财务更多是核算概念,但财务本身能创造更多价值,要把公司财务前移,延伸到市场层面,通过帮助客户改变商业模式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改善客户本身的盈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增长。”其中最核心的改造是在供应链环节,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全部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建立一个虚拟平台――智慧农业网(简称“智农网”,见图1),从2011年到目前,大北农绝大多数的交易和服务都要依赖这个平台来完成,2013年,在智农网上完成的交易额达到了150亿元。为了更好服务自己的农户,大北农在这个平台上部署了很多互联网产品,来帮助农户完成交易或体验各类增值服务。比如为合作伙伴(经销商)提供了进销财、农富宝、智农网店、体验中心等系统,为养猪户开放了猪管网、行情宝、猪病通、微信养猪等网络平台或APP系统,全面解决了智农网平台上的成员企业的公司化运营、科学养猪、融资理财、网上开店、品牌宣传、信息获取、疫病管控、学习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
以养猪业为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要想统计出全国每年出栏的几亿头生猪具体在哪个农户、哪个猪场,每头生猪的生存状况如何,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这些在互联网时代都不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北农的解决方案是推出“猪管网”。也就是智慧大北农中的智慧养猪计划,让养猪户使用大北农为养猪企业量身定做的“猪管网”,目的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把尽可能多的猪管起来,让养猪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高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时知道生猪的成长状况、环境变化、养殖状况,并形成各种数据,包括养殖户补栏、出栏、存栏的数据、猪价数据、疫病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知道客户需要哪些方面的服务,并且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更多的商业模式,比如他们目前在考虑利用猪管网积累的数据形成养猪的可追溯系统,直接对接部分屠宰企业,形成从养殖户直接到屠宰场甚至是终端消费者的安全生猪交易平台。这样可以减少或避免生猪交易过程中对养猪经纪人和猪贩子的依赖,缩短生猪交易链,为消费者吃上安全猪肉提供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 协调
在世界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窘迫局面,在“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原则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可以较好地使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均衡,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方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前理论界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研究人员所站的角度不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所作的定义也不相同,本文比较支持以下四个观点: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和工业采购中考虑环境因素(Green et al., 1996, 188);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对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替代材料的采购上(Narasimhan & Carter, 1998, 6);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注意控制和提高环境绩效(Godfrey, 1998, 244);供应链就是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网状分布。同时包括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运输方式…,而在产品设计、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产品、以及残料的处理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Messelbeck and Whaley, 1999, 42)。简而言之,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具体内容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转而强调“源头减少”――在产品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减少企业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
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实现环境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他们的环境计划不能只局限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包括供应企业。如电子和汽车行业的镉和铅,造纸行业从原始森林获得的纤维等。现在日渐推行的回收行动要求公司更紧密地与供应商合作,确保材料设计实现拆卸和再制造。然而,企业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在成本可以外化而收益不能内化的条件下,企业并不关心系统的最优,而节点企业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与供应链整体利益相冲突;而且企业都有保留私有信息,以获得谈判优势的驱动,信息的不对称往往造成悖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同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行协调与合作来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实践中,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跨部门、跨组织的小组,以便快速解决供应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和专门知识,通过小组协商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可以将企业及供应链的环境目标及时传达到每个成员,使成员理解环境目标并发挥成员监督作用,便于环境措施的开展和实施。该方法一般由核心企业进行协调,以免利益各方出现冲突,互不相让。如通用汽车成立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组,开发一些方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地合作把环境问题集成到设计、材料来源和制造过程中。
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基础,知识是对信息质量改进得到的,通过建立知识和信息共享的有效通道,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如波音公司每隔18个月与主要的供应商40-50个代表进行技术论坛讨论共同的环境问题并交换看法;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达到公司的环境要求。实践中还有很多信息沟通的方法,如通过网络的交流、调研和问卷以及标杆信息等。
服务供应链战略。服务化成为提高供应链绿色度的又一有效战略。特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即化学战略伙伴计划寻求化学营销交易的转变――从产品出售导向转为服务导向。服务化就是将原来购买其产品转为购买其服务。例如一个化学品供应企业不是向制造企业出售溶剂以清洁电路板,而是负责制造企业清洗业务。这样供应企业有积极性提高溶剂的使用效率,即使用较少化学溶剂清洗更多的电路板。在一些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转变。
绿色供应链的跨文化协调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供应链成员会因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沟通的障碍。因此,核心企业在寻找合作伙伴对其进行评估时,除了考虑环境、质量、成本、供货及时性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具有团队精神,能够与他人进行较好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时的评估。
结论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目前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主要是一些企业认为增加企业的绿色度会增加企业额外投资成本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领先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却证明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并非相互矛盾,如通用汽车、IBM、施乐、贵糖集团、GMP和SMP等,绿色供应链的本质就是通过协调与合作,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创造出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而且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各国环保法规的约束,环保战略会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Narasimhan, R. and J.R. Carter (1998)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enter for Advanced Purchasing Studies, Tempe, Arizona.
2.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马连杰.虚拟企业的协调管理. 省略
4.Elkington, J.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Corporation: win-win-win business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4,36(2)
5.Lippmann, S.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ements for succes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6(2)
苏果超市的创办,初源自于食品批发的龙头企业“江苏省果品总公司”,在传承了食品批发优势的同时,其经营管理包括商品供应链发展,也具有鲜明的食品批发管理烙印。
苏果超市成立以来,一直贯彻着“区域发展、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战略。以南京为中心,集中在苏皖地区发展,其供应链建设也是以南京地区客商为主,拓展和辐射到苏皖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在苏果门店经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04年马群物流中心建成使用,支撑了近年来的苏果门店高速发展。马群物流目前占据着约 50% 的商品配送份额。在苏皖市场实践中,已经对供应链本地化发出了强烈的呼吁,供应链的反应速度迟缓、价格策略模糊,部分区域物流成本高昂等等问题已经显现。供应链本地化口号提出数年,但推进速度相对迟缓。
2010年苏果正式踏足鄂赣,地域差异和物理距离,让我们原有的供应链优势不再,原有供应模式也基本不具备复制性。如何建立鄂赣市场的高效供应链,将是我们面临的最核心问题!
供应链本地化的意义
供应链本地化作为一个目标和要求,在苏果跨出南京开设第一家外埠直营店开始提出,也成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放在心中,挂在嘴上的高频率词汇。那么,为什么要本地化?本地化的优势和劣势各有哪些?我们也了解过两种不同观点,并尝试着理解和阐释这个问题。
本地化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消费特点各异,即便相邻很近的两个地区,其消费习惯和商品需求也会各有偏好,而供应链本地化则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最佳手段。同时供应链本地化还具有减少物流运输成本,获取促销支持,以及快速反应决策等诸多好处。本地化的质疑者则认为:连锁经营的核心在于,通过规模总量取得谈判上的优势,获取优于竞争对手的进货成本,然后利用这一低成本,进一步扩大规模,进而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发展。分散的本地化采购,则削弱了连锁的规模优势。同时本地化的供应商还存在规模和能力不能适应苏果经营需求的问题。
乍一看来各有道理,仔细推敲则有失偏颇。供应链策略的选择,必需在中国总体经济环境下,结合现有物流技术水平,以及企业所要发展的地区,这样的整体背景下来研究和讨论。我们以苏果的两个具体问题来讨论供应链策略的选择。第一个问题:南京需要本地化吗?这是个可笑的问题。苏皖需要本地化吗?这开始有争议了。鄂赣需要本地化吗?这好像是必需的。第二个问题:宝洁产品需要本地化吗?可口可乐需要吗?服装需要吗?白酒需要吗?
我们的观点是,供应链路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全国性品牌和地方性品牌共同占有市场,但全国性品牌形成全国性营销、服务、物流一体化管理的公司为数很少,因地区、渠道生产工厂造成了销售网络总体上处于分裂状态。另一方面,不同地域消费特点导致的商品偏好,物流行业发展初级阶段导致的高额物流成本,形成了现阶段全国一体化供应链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我们认为,就当前发展阶段,有效实施供应链本地化是决定市场拓展成败的关键。
鄂赣供应链发展路径
1.湖北市场商品及供应链的基本状况。湖北市场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武汉为核心的 8+1 城市圈;以襄樊为中心的鄂西北城市圈;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南城市圈。其中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对湖北全省乃至整个华中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我们熟知各大品牌多在武汉城市圈内设置了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口味、规格等与其他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2.武汉为核心的供应链开发策略。苏果在鄂赣市场的首家店铺在襄樊,距离武汉约300公里,在比较了武汉和襄樊的各自特点以后,我们的观点是:供应链建设的重点应当以武汉为核心,襄樊为补充。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核心城市,其商品资源和供应商能力都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从今后网点布局角度,武汉城市圈也将占据最大份额。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克服的是长距离配送和襄樊单店对供应商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3.顾客需求导向的本地化品类设计。湖北市场不同于苏皖,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决定了其顾客需求与苏皖存在的差异。因此分析了解本地顾客的消费特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也设想让本地化的专业人才更多参与到我们门店的商品结构设计与规划工作中。顾客的需求则是我们商品选择所遵循的首要原则。
4.总部+区域的供应链管理架构。根据前期品类调研的初步结果,不同层级的品牌供应渠道各异。以宝洁为代表的统一采购模式,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联采模式,以及白云边(地方白酒品牌)为代表的地采模式,需要同时并存。如何发挥连锁规模优势的同时,保障市场应对的决策效率,需要新的组织架构和职能设置。对此我们的观点是:实施总部+ 区域的供应链管理架构。总部采购主要负责统采、联采客户的合同谈判;区域负责当地独立交易客户和本土品牌引进,供应商日常管理和维护,以及区域内经营活动组织和执行等职能。区域采购部门直接对区域负责,接受总部专业指导,采购决策通报总部备案。
5.灵活的谈判策略和合同条款。作为鄂赣市场的新入者,华润零售、华润苏果尚未在该区域建立起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各自占据着本土化或国际性的优势,在供应商层面必然存在观望和疑虑。我们现阶段则应当聚焦,如何吸引顾客群体,扩大销售规模,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供应商层面,除了通过多样化渠道宣传和传递华润苏果品牌,建立客户信息以外,采取更为灵活的谈判策略和交易条款,也是必要的选择。具体而言,就是对标行业水平设置不同品类供应商的总利润贡献水平(前后台总毛利),聚焦供应商品的“净进价”谈判,掌握和控制供应商合理的利润空间。
6.中央集中配送的物流体系。作为连锁零售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是规模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集中配送作为实施集约化的有效管理路径,已经在南京和苏皖地区得到了有效验证。鄂赣市场的分布,也适应中央物流集中配送策略的实施。现在面临的关键难题则在于“物流中心建设具有高投入和规模效应临界点的特点,如何保障物流中心成本和网点规模发展的协同性?”这一问题短期内可能面临无解的局面,但我们必需坚持前瞻性规划,更多采用越库直流、返程配送、精益订单等管理手段,同时配合更快的网点拓展速度,以降低单位物流成本,发挥出连锁企业的整体管理的优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