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卫生制度

农村卫生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卫生制度

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第1篇

近日,从山东省卫生厅获悉,山东省将于近期组织一次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经考试合格的人员可按规定程序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并取得《山东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为落实《条例》精神,2004年山东省组织了第一次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发放了《山东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使全省13万乡村医生有了从医资格。近几年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对乡村医生需求有所增加,再加上乡村医生的自然减员,需要适当补充乡村医生,扩大乡村医生队伍,以满足农民看病就医、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需要。这次资格考试是继2004年以来的第一次乡村医生补员考试,必将对全省农村卫生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乡村医生是一支由不脱产的村级卫生人员组成的、中国特有的农村卫生队伍。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地区普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乡村医生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常见疾病的诊治和一些基本的预防保健问题,对缓解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状况,保证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广大农民群众获得优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全省各地依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管理,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各地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乡村医生短缺,急需补充一批具有合法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村医生队伍。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从业管理,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保障村民获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根据《条例》和《山东省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暂行)》(鲁卫基妇发〔2004〕8号)的有关规定,山东省卫生厅确定组织本次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

关于本次考试的具体考试程序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通知。通知明确了参加2008年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人员的报考条件、报名时间及地点、报名程序及考务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条例规定,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均不予注册乡村医生,也就不能报名参加本次考试。在总结上次考试经验基础上,各项工作都注重了人性化服务,严格规范报考条件的同时也照顾到了2003年8月5日以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但因故未参加2004年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考试考核的人员。而对于2003年8月5日以前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未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但实际在乡村医生岗位上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要求只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证明,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都可报名参加本次考试。(1)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学历的。(2)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3)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培训规划,接受系统化、正规化培训取得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的。(4)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培训方案,接受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这样既有高学历要求也尊重了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的年老从业者,符合广大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达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本次考试在各县(市、区)卫生局设报名点,想参加考试的人员只要在拟申请执业的村卫生室所在的县(市、区)卫生局报名就可。

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4-02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总数3 320万,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为250万;全球新感染HIV总人数超过250万,15岁以下儿童为42万。提示儿童正在面临感染HIV的危险,需要掌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笔者于2009年4月在某农村地区对8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为在农村小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样本,在河南农村某地区同意参加此项研究的8所小学,以全体四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26名学生,剔除38份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88份,应答率为91.1%。男生210名(54.1%),女生178名(45.9%);平均年龄为(9.5±0.7)岁。其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外出打工所占比例较高,父母文化程度以初中所占比例较高。

1.2 方法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一般人口学指标;(2)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以班级为单位,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对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各指标的频数和百分比,对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单向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间、不同家长文化程度间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差异。

2 结果

2.1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1.6%知道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疾病,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的分别为22.9%,20.1%,34.3%,知道蚊虫叮咬、一起吃饭、在同一教室上课、咳嗽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分别占21.9%,15.7%,17.3%,12.4%;分别只有15.2%,7.7%的学生知道“锻炼身体不能预防艾滋病”、“ 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方法”。见表1。

2.2 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与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将艾滋病知识题目计分,答对1题计1分,计算总分,结果显示,男生艾滋病知识均分(5.94±3.72)高于女生(4.87±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8,P=0.004)。把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组、初中组和高中及以上组,单向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小学生艾滋病知识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2,P=0.018)。母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组小学生艾滋病知识均分高于小学及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初中组与高中及以上组和小学及以下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均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435,P=0.240)。

2.3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中,反对“如果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将终止与他做朋友”观点的有46.1%;同意“我认为应该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加学校课程学习和工作”、“我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一个教室上课”观点的分别只有14.4%,11.9%。将预防艾滋病态度题目计分,每题赋值范围1~5分,分数越高,表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越不歧视。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小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552,P=0.121),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小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得分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F=0.951,P=0.388;F=1.500,P=0.225)。

2.4 预防艾滋病相关行为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回答玩过废弃注射器的人最多,占30.6%;其次是与他人使用过同一个牙刷,占10.9%;还有小学生去过不卫生的地方打耳朵眼(5.0%)和曾经与他人共用一个针头打针(2.7%)。

2.5 艾滋病知识来源及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需求情况 关于预防艾滋病知识来源,根据学生的报告从高到低依次是大众媒体(47.7%)、医生/医院宣传栏(20.4%)、老师(18.0%)、父母(16.2%)、街头宣传栏(9.8%)、同学朋友(8.5%)。还有31.7%的小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89.4%的学生回答想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关于希望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回答最多的是专家讲座(40.5%),其次为广播/电视/录像(35.8%),再次为医生(26.0%),其他途径分别为发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册(22.9%)、教师上课(17.0%)、自学(11.6%)、课外活动(10.3%)、父母(9.3%)、宣传栏/黑板报(8.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缺乏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被调查小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在19.1%~35.1%之间,艾滋病不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在12.4%~21.9%之间;知道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方法、锻炼身体不能预防艾滋病分别只有7.7%,15.2%,只有21.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陈晶琦等[1]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知道艾滋病可通过母婴、共用针头、血液和传播的分别为24.9%,26.3%,27.6%,22.9%;分别有9.4%,16.7%,13.8%的学生知道共用食物、握手和同班上课并不能传染上艾滋病病毒。程巧云等[2]对三门峡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四、五年级小学生知道输血、、母婴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分别为28.6%,23.6%,16.7%;知道握手、同班上课、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分别为26.3%,23.6%,13.5%。而徐臣等[3]对阜阳市农村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知道艾滋病可通过共用注射器针头、输血、感染的妇女可经哺乳传给婴儿等传播分别为65.17%,65.54%,61.05%;知道同桌上课、咳嗽打喷嚏、拥抱、握手不传播艾滋病的分别为95.13%,82.40%,86.52%,86.89%。何素勤等[4]、汝燕峰等[5]的调查结果均高于本次调查的艾滋病回答正确率。提示本次调查的小学生相关知识水平较低,应该在农村小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还有1/3玩过废弃的注射器。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有助于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水平,促进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歧视态度的形成[6-8]。有必要对小学生开展此方面的教育,提高小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此次调查也显示,有89.4%的学生想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关于通过何种方式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以往对中学生、大学生的研究显示,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9-10]。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最希望通过专家讲座获取艾滋病知识,其次是广播/电视/录像,再次是医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宣传册和教师上课。提示对小学生也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调查的小学生和支持此项调查的教师们。)

4 参考文献

[1] 陈晶琦,叶广俊.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研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7,3(2):67-77.

[2] 程巧云,马振云.三门峡市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88-189.

[3] 徐臣,张云同,汝燕峰,等.阜阳市农村地区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6,12(5):289-291.

[4] 何素勤,黄何,胡冰,等.阜阳市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904-1014.

[5] 汝燕峰,徐臣,冉献贵,等.某校小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基层医学论坛,2005,9(9):784-786.

[6] 陈晶琦,杨蓓,张伟,等.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55-356.

[7] 陈晶琦.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大学生知识态度及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35-537.

[8] 陈晶琦,王佳,胡佩瑾,等.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中学生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影响.中国校医,2003,17(4):298-300.

[9] 陈晶琦,张立华,刘英.生活技能培训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3-224.

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第3篇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共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食品安全中起着“把好最后一道关”的重要作用[1]。由于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食品安全意识淡薄[2],为其身体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而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于2013年4月对河北省某农村居民进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按照地理分布状况,分别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和邢台市三个地区的2个农村,共计6个农村作为抽样单位,分别抽取80名18~60周岁的城镇居民总计480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态度、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四个部分。食品安全知识对其中5个问题赋分,满分12分;食品安全行为题对其中6个问题赋分,满分12分;知识得分与行为得分及格标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法进行调查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45份,合格率92.7%。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93±11.493岁,其中男性211人(47.4%),女性234人(52.6%),具体人口学特征详见表1。

2.2 食品安全知识

2.2.1 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445名农村居民7道题的平均得分为6.78分(满分12分),总及格率为71.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平均月收入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有统计学差异,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较低的调查对象及格率较低。见表1。

2.2.2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关注情况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关注:31.0%从未关注过,57.1%偶尔看有关新闻,仅11.9%经常关注。对具体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三鹿奶粉(98.0%),地沟油(89.9%),而对一滴香、二?英、毒血旺等知晓率均小于10%。

2.3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40.2%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做的食品就一定安全,55.1%对驰名商标食品的安全性存在怀疑;对不同食品安全问题态度的应答率,排在首位的分别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假造假(27.6%),最大的问题食品是食用油(28.2%),存在安全隐患最大的环节是批发零售(36.0%),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家利欲熏心(39.7%)。

2.4 食品安全行为

2.4.1 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

调研对象的食品安全行为的平均分为3.78,总体及格率仅16.2%。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对居民的行为得分及格情况均无影响(P>0.05)。见表1。

2.4.2 调查对象相关行为

调查对象中仅2%能够做切菜案板生熟分开,86.3%在盛装直接食用的食物时用塑料袋。42.9%的调查对象的购买场所为小卖部,36.7%路边集市,去大型超市购买食品的仅占19.6%。对包装上食品成分及生产日期关注情况:42.7%购买时必看,37.3%偶尔看,20.0%从不看。购买了“问题食品”后的处理方式:30.3%居民自认倒霉,30.1%丢掉不吃。

3 讨论

3.1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受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知识-行为不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得分情况不同,高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知识得分较低,与董晓梅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与农民健康意识低、接触信息途径少、人际交往等因素有关。因此,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应该是当地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重点人群。河北省农村居民(16.2%)的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远低于知识及格率(71.9%),说明农村居民的知-行不一致,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因此在对广大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2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差,维权意识亟待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获得食品安全知识仅停留在常曝光的相关报道中[6],但仍有不常关注且危害较大的知识。农村居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不重视食品的安全质量及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针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现实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7-8]。

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第4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皖政〔*〕77号)精神,切实做好我市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力争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规范化卫生院、每个建制村有1所规范化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更加完善;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其余卫生技术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全部具备中专学历,乡村医疗卫生人员100%具有执业资格;建立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偏上水平。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调整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布局,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多余的乡镇卫生院可转为医院、门诊部和村卫生室等。切实改善乡村卫生服务条件,5年内建设70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69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鼓励和扶持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统筹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业务合作,增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落实保障经费;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市、县(区)与省级平台并网运行;逐步建立全市相对统一的补偿方案,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水平,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度资金节余控制在筹资总额的15%以内;取消定点医院区域位置、分类性质和隶属关系等方面的限制,减少报销环节,取消病人转诊转院审批制度;采取提高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等办法,鼓励开展和选择中医药服务项目;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为农民提供安全、高效、价廉、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农村五保户等生活困难群体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参合资金。对参加合作医疗的五保户,可实行零起付线;对因病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大病患者,在按规定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再给予一次性定额医疗救助。

(三)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实行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普及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已取得执业资格的农村在岗卫生人员按照专业对口原则参加各类高等医学教育学习。大力组织实施中央财政补助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轮训乡村卫生机构技术人员。选派卫生院临床技术骨干赴省、市级医院进修,为每所卫生院培养2—3名业务技术骨干。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待遇,从*年起,适当提高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在职人员工资的财政差额补助标准,并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乡村医生(每建制村1人)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在乡镇卫生院全面建立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四)建立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机制。组织三级医院支援县医院,二级医院(包括县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对口支援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严格执行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和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卫生机构定期服务的制度。从*年起,从县及县以上医院每年选派50名(其中,市级医院10名、县级医院40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到乡镇卫生院挂职,每个周期一年。挂职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派出单位解决,市、县(区)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继续执行公开招募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政策。对挂职和招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生活保障方面予以优先照顾,形成吸引人才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对开展一类疫苗免疫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控制处理、妇幼保健和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和管理,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切实做好以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完善农村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医疗机构产科建设和人员培训。积极创建“爱婴卫生院”,认真实施“降消”项目,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完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实行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职工全员聘用制,因事设岗,公开竞岗,合同管理;切实分流、清退卫生技术岗位上不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体现服务技能和劳动价值,并向技术骨干和重要岗位倾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管,提高诊疗质量,规范收费行为。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业务、药品、财务及人员等实行统一管理。村卫生室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对纳入市民生工程建设的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和管理。

(七)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依法执业的监督检查,严格农村卫生机构、人员、技术准入监管。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农村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医疗服务市场等卫生综合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无证生产经营等危害公共卫生的行为。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扰乱医疗机构秩序、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深入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实际的药品监督体系和供应体系,严厉打击向农村销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逐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或跟标采购,鼓励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集中配送药品。加大对农村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降低农村药品价格。

农村卫生制度范文第5篇

当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推动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改变农村卫生工作落后、被动局面,保护和促进广大农民健康,通过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市农村卫生工作的实际,做好农村卫生这篇大文章,应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一)采取有力措施,同时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最大限度地落实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补助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使各乡镇卫生院都具备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

(二)规范乡村卫生机构建设,理顺管理渠道和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对村级卫生机构要通过集中整顿、经常性执法检查、医疗机构年审等监督措施,依法取缔无证、注销不具备条件的村卫生室,同时开展达标建设活动,规范村卫生室建设。要巩固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村卫生室的执业行为,使农民能够得到方便、安全、快捷、优质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三)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乡镇卫生院活力。逐步开展公开选聘卫生院院长工作,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卫生院内部积极开展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按岗位、任务、业绩定酬,使工资与贡献挂钩、与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挂钩,调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人员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

(四)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纵向合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通过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制度,实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职前下乡服务、乡村卫生机构人员进修、培训、在职教育等措施,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强化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职能。通过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疫情信息报告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切实落实防保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

二、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速度。

(一)根据机构设置、资源整合原则,核定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编制,同时制定优惠措施,实施柔性人才流动政策,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二)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

(三)结合乡村医生资格认定工作,清理整顿乡医队伍。

(四)通过建立在职教育、岗前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制度提高农村卫生机构队伍素质。从2004年起,新上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到2005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技术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