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用化学导论

应用化学导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第1篇

一、“消化”在物理学习中的理论基础

“消化”,在生物学上的解释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在物理学习中,“消化”是指要在熟练认知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这些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物理学中的事情说明白。“说明白”是对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的“消化”后最终的表现,但要说明白,必须经历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三个基本过程。物理这门学科不同于一些其他的学科,很多的知识就只记在大脑里是显然不够的,我们如果不去消化这些知识,把它们的条理分析清楚,排列整理好,它们就像垃圾一样在我们的大脑里就越堆积越多,进而影响到我们大脑思维的灵活性,堵塞我们大脑的交通,等我们想要用的时候,却没有头绪在哪里能够把它们给找出来。

二、“消化”理论在物理学习中的实践

1、识记

识记是消化的前提,就如把食物送进胃里一样,没有食物,也就无所谓消化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需要识记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非常的多,特别是在力学和电磁学这两大块内容当中。首先只有把这里的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记住了,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整理,进行消化。例如在力学这块内容里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有很多:力,运动,力和运动的联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以及能量里的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里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等。更不用说这里面的大量的物理公式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这些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要清楚,至少脑子里要有一部分印象。

2、理解

理解是消化的过程。当今认知科学的观点,理解是指拥有了一个心智模型、心智表征或图式。

理解一个主题就意味着能够利用这个主题进行灵活性地解释、证实、推断、联系和以一种超越知识与常规技能的方式进行应用。譬如,当一个学生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是指这位同学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他能够用他自己的话解释该定律,能够解决他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能够探索出验证这一定律的方法等等。在物理学习中,对于题目所给的知识,自己识记的知识,我们能够找到头绪,或是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把它们条理分析清楚,在要用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得到该知识点对应的门牌号。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或是理解不透彻,就如吃进美味的食物一样,让它经过我们的胃而不消化,又或是消化不良,无法吸收。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惜的。

要理解这些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就要知道它们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看它们与哪些知识点有联系,又或是与哪些知识点有区别,而不是对某个概念的单独识记。理解是通过一种思维的跨越,把已有的知识发散出去,并与其他新知识、新信息、新情境产生丰富的多层次的联系。对于某些有类似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去理解,例如电场与磁场里有很多的知识点: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电场线与磁感线,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里的偏转之类的,它们之间很类似,但又有区别。我们就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去理解它们,而且这样子对比着理解更加深刻。

3、应用

应用是消化的结果,就像对于吃进我们胃里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我们就要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但也不是全盘胡乱的吸收,哪些营养物质对于是我们身体哪一个部位需要的,我们就应该把这些营养物质往这里运输。要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大材小用,或是张冠李戴。有了识记和理解这两个步骤,我们解决基本问题来说,应该没什么困难了。然而对于同一道物理题目,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对于力学这一块内容的问题来说,我们有力学的观点、能量的观点以及动量的观点去解题。不同的知识点对解题的方便程度是不一样的,有时直接用运动学的知识解题简单、实在,有时用能量和动量的观点却可以忽略其经过的过程,省略了很多分析和计算的时间,直接对其的结果分析,去列式解题。而能量观点和动量观点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能量观点侧重于设计位移类型的,而动量的观点侧重于设计时间类型的。

例如这么一道跳水题目:跳台距水面高度为10m,运动员跳起后到达最高位置时,估计运动员的重心离跳台台面的高度为1m,当运动员下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运动员的重心离水面也是1m(取g=10m/s2)。第一问是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其重心可以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员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为多长?第二问是若忽略运动员进入水面过程中受力的变化,入水之后,其重心能下沉到离水面约2.5m处,试估算水对运动员的平均阻力约是其自身重力的几倍?

第一问的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识记和理解了这个过程以后,脑子里就应该出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解决思路:运用自由落体运动有关的知识点解决。关键在于第二问,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的方法,比如分段法,前面一段做自由落体运动,后面一段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出运动员落水前的速度,然后重点对后一段过程分析。然而在后一段过程分析里,可能很多同学就会把重力忘记考虑了,导致解题出错。而且分段考虑计算量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错。如果在这第二问的解决当中,目光放远点,不再局限小段考虑,而是通观全局,从整体入手,应用整体法去解决,整个过程只有重力和水的平均阻力在做功,而且初末状态速度都为零,则意味着动能不改变,那么重力做功和阻力做功大小相等。并且两个力作用的距离都知道,这样求解水的平均阻力就方便多了。计算量少了,时间也节省了一部分下来。

在物理考试当中学生普遍感觉时间来不及,那么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用简捷的方法和步骤解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出来让自己思考而不会来不及解题了,而且试卷清爽也为老师批卷带来很多的方便。要得心应手的应用这些物理概念、规律和物理公式解决难题,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块的认识,从整体入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章某一节的知识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状态。对于这些物理学科的认知,我们应该经历书越读越厚,然后是越来越薄的过程。

三、结束语

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借助心理学中复习与练习理论,并对此进行实脸分析评价,从而指导高校公共体育速滑课教学,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黄,适应高校公体教学改革,并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性的依据。

速度滑冰是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其教学的一个比较突出特点是必须要将技术教学与教学辅导紧密结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后,根据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及反馈信息,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形式进行辅导,这种辅导可以采用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课上辅导和课外辅导,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动作,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和效果但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时间最终来说是有限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自己复习与练习,如何能提高复习与练习的效果?下面谈几点看法。

1复习与练习要适应

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通过长期的教改实验得出的结论之一认为,教学如果稍稍加快速度,使学生在新课中复习旧课,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知识,就会使他们在短时期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去把握动作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不仅能理解得更深,而且也会记得更好,技术掌握得更完善。这个观点很值得我们去重视,因此我们课题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求学生学习新动作技术之后进行及时、适量的复习与练习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就要求教师加快教学进度,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复习材料,我们说加快并不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去滑圈,或是加快教学速度,我们所说的加快教学进度是按照正常的技术教学顺序、教学步骤的情况下,在传授动作技术时稍稍地加快,杜绝出现过激现象。

2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

陆地模仿有利于冰上教学,它是冰上教学的一个基础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通过对学生大量向卷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陆地模仿对自己冰上学习并没有多大的益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们的研究认为是陆地模仿技术的超额学习程度不够。

所谓超额学习在普通心理学中是指记忆掌握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这是心理学家克鲁格(W . C . F. Ciueger.1929)用若干数字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这一理论同样也能应用到我们体育教学中,但在教学过程中大概会有很多教师说这是一个简单的间题,不用研究;广大体育教师也能理解、懂得,可在教学中,教师却不能善于利用这一简单,并被公认的道理。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实验:a.研究对象,是利用我校学生2001级公体学生;b.研究形式:将学生自然分成2组,一组是实验组,一组是对照组,采用2种教学方法,对实验组采用课堂增加教师技术分析、学生练习密度、师生、学生间的人际交往频率与密度。对照组采用老式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冰期看结果;c.实验内容:陆地模仿在冰上的应用效果。

通过超额学习的新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学生观点有了转化,因为他们体会到了陆地模仿的作用,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培养学生速度滑冰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体来看,实验组绝大部分学生上冰后能在2-3周内基本适应冰性,掌握冰上的基本滑行动作技术,要比对照组提前1一2周;期末考试时,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掌握水平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见表1)。但是要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超额学习,还必须正确地组织复习。

3正确组织复习条件

不是任何复习都可达到同样良好的复习效果。要使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正确地组织复习,具备相应复习条件,才能有较好的复习效果。

3.1复习要及时葬们知道速度滑冰技术的遗忘速度稍慢,但是大学生每周仅仅有一次体育课,也就是每人每周仅有$0 min的学习时间,即使他的遗忘速度再慢也会影响下次课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出现速滑技术学习进展慢的现象。如何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呢?乌申斯基曾正确地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这就说明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复习安排,并且要及时。

3.2复习必须多样化并给予指导针对速度滑冰技术的遗忘曲线来看,不同的速度滑冰动作的遗忘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速滑动作不可能一次性地把完整技术教授完,我们通常是把一个完整的速滑动作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段落逐个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在安排复习时就要有所变化,这样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复习重点。然而从速度滑冰技术特点来看,既可说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项目也可说是简单的运动项目,复杂强调速滑技术难掌握,简单则强调速滑仅仅是几个动作周期性的重复。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除了强调复习的重点之外,还必须加强整体动作技术的复习。在学生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指导,学生有积极性复习,教师再给一定的理论性指导,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师的指导内容主要有复习时间、复习时的练习密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重点等。

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写作技能是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必备语言技能之一,本文旨在分析话题的导向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基本应用及主要优势。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但在一项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高中英语写作课授课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操作起来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备课的难度相对较大且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其次,高中的英语教师们一般都是碰到了相对较好的素材才会上一节写作课,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及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其三,高中英语的写作课程教学与单科的成绩关联不是很大,上不上专门的写作课都无所谓。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而耽搁了对于英语写作的教学。

二、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理论分析

目前,国际上对于高中英语写作课教学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理论依据。首先是我们熟知的构建主义的基本教学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主要认为,所谓的知识并不是一味的由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传授而得到的,很多情况是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通过对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的掌握,使用构建的基本意义来获取的。这种所谓的构建主义理论主要是用来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基本过程中主动构建的基本过程,认为我们从事学习的基本实质,就是许多学习者们主动构建出一系列对于所需要掌握的信息的解释,并通过这些解释来得出一定的基本结论的过程。我们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接受我们获得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加工处理,继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知识网络。第二种学习理论也是我们常提到的“词块”学说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针对我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将一些有一定的基本词义以及拥有了固定的结构的短语等进行一个相对固定的条件搭配,继而组合成比较习惯的用词或者段落,使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学生可以充分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构建自身的作文应用体系。

三、话题导向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步骤分析

在充分结合国际上一系列英语写作的教学方式与我国英语写作的实际后,我们可以明白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定位在一个以话题为基本导向、以词块方面的基本积累为中心目标的写作训练模式之下,有利于取得十分好的效果。主要的操作流程包括:首先,一定要结合每个单元的英语教学课题,选择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并且围绕着这个基本话题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实践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流程:一方面是话题词语的基本预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看图说相关的词汇与短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忆来尝试着将这些词汇或者是短语表达出来;第二个方面是话题句子的预热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图片的采用以及适当使用一定的汉语方面的提示来让学生内心对这些相关的句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三个方面是话题短文的预热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情境的基本设置来让自己的学生尝试着抒写自己所想要表达的语言,继而形成比较流畅的文章;第四个方面是话题的词块巩固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我们所要涉及的范文进行充分地对比,从而达到更好地对一节课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把握与归纳的目的。

四、对话题导向模式的使用特点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话题导向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我们不难得出话题导向模式具有的基本特点包括:首先,它完全符合现今高中心理学以及英语教学理论的需要,这一基本理论主要是通过对一些自然生动事物及基本现象的阐释,尽量将写作以及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结合使用,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其次,这种方式十分注重实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及现象的充分理解后,进行一定的通用模板的教学,让学生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碰到类似的话题不至于无从下笔,这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基本方式;第三,这种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十分强,充分结合了教师可以掌握到的资源的实际,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相关因素,让教师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这种基本方式进行写作方面的教学;最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枯燥的教学不仅于教学无益,甚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这种使用话题导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写作教学中来,让学生获得比较真切且长足的情感体验,继而更好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身的成就感,对于今后学生的学习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的。因而,使用话题导向模式进行英语的写作教学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明智之举,也是我们今后教育的其他领域可以借鉴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第4篇

关键字:高分子导论 独立学院 教学

自1920年德国科学家H.Staudinger提出大分子概念以来,高分子科学迅猛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生产的理论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分子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内容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加工和高分子材料;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在独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教学学时数较少(本校为34学时),而且在大学期间只有这一门高分子相关课程。所以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为其今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及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具备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1],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也称三本院校,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二者之间。

1.1 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科层次,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成长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一本、二本院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有着明显区别。

1.2 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通性,也有自身比较突出的特点[2]。分析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情况,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a.入学时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少,甚至有部分江苏考生在高中阶段都没有选修化学;

b.对本专业缺乏归属感,很多学生是调剂生,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用处不大;

c.自控能力不强,无故旷课、不交作业、考试突击等现象较多;

d.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掌握较差,甚至有同学出现挂科现象;

e.动手能力较强,对社会实践的要求比较强烈。

2、教学建议

根据本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几年的情况,结合同行经验[3-4]、自身教学体会和学生意见,对独立学院高分子导论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教师观念转变

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及专业建设年限较短,目前师资力量主要依附母体院校。一部分教师是从母体院校外聘的兼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自身在母体院校已承担较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精力有限,而且多年来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学定势,惯于按照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往往会把内容讲的过深,理论性太强,常常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甚至发出“想把我们培养成科学家”的感慨。另一部分教师是学校自有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自己学习体会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短时间内难以很好的根据独立学院“三本”的生源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明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且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2 合理选择教材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后主动复习和预习的情况很少,寻找相关书本文献学习的更少,所得知识大都依赖于课本和课堂,所以参考教材的选用很重要。

高分子导论教材版本较多,主要章节包括概论、链式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聚合物的化学反应、聚合物的结构、聚合物的性质、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这些教材主要是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整体内容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鉴于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本校目前选用董炎明编著的《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该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而且书中有很多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关注教材信息,寻找更为适合的教材。

2.3 明确教学内容侧重点

应用化学专业开设高分子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的世界,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科学的基本框架、概念和原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或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提供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的深度上要求相对偏低,但是作为仅有的一门高分子课程,课程内容要有代表性。

高分子科学四个知识板块中,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讲解重点,安排28学时左右,而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加工则重在与实践结合,以讲座或参观的形式学习。

在高分子化学的学习中,紧紧围绕“如何合成聚合物”这条主线,重点介绍自由基聚合和逐步聚合,离子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作为次重点,而配位聚合则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其中涉及到很多公式,比如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部分,有引发速率方程、链增长速率方程、稳态假设下的自由基浓度方式、聚合总速率方程等[5],弱化公式的推导,而将关注度放在公式的理解应用上。

高分子物理则围绕着“聚合物结构和性能关系”这条主线,重在二者的对应关系。此部分涉及到较多的曲线,比如线性非晶态聚合物的形变-温度曲线,聚合物的应力-应变曲线,重点介绍曲线各段所代表的意义、对应的结构要求、相互的异同之点,而对精确的曲线函数推导完全忽略,所涉及到的比较前沿的结构模型也适当弱化。

2.4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自卑、畏缩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将理论讲解和实物、模型演示相结合,将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多种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2.4.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的学生中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或旷课、课后不复习、作业抄袭、考试突击等的现象比较多,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

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引导性的措施:

a.课前布置预习题,并在上课时提问,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b.讲课之前列出本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点,在下课之前以课堂作业的形式解答上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c.课后习题不单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检查,还要包括部分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文献或是网络资源,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d.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取某种实用的高分子材料,课后查阅相关知识,相互讨论,并选取代表以讲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2.4.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今多媒体技术非常发达,对其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教师进行了探索[6-7]。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多媒体课件,课件并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要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板书教学,比如对于某些特别重要的理论公式的学习和推导,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理解,这时就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化学软件实现分子结构的模拟、构型的转变等,直观形象,对高分子的链结构、构型转变等抽象知识点的学习很有帮助,还可以将简单高分子实验制作成视频,比如学生在学习自由基聚合中的自动加速效应时,由于没有感官印象而难以掌握,可以通过视频将这一过程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分析理解。

2.4.3 紧密联系生活

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分子科学支撑着庞大的高分子工业,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到处都是高分子制品,在讲述高聚物名称和结构时,展示此种聚合物的制品,引导学生通过制品的特点来推断聚合物的特点,加深印象,还可以简单介绍行业内代表性的生产及加工单位。独立学院多有产学研共建平台、学生实训基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高分子生产加工基地,了解比较成熟的高分子合成工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过程等。

2.5 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是教学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定生死,存在诸多弊端,建议将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这部分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课堂的互动环节;另一部分是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

高分子导论的主要理论考核内容是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这是两个虽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方向,可以分别考试,同比重计入总分。考试可以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高分子化学中反应动力学部分有很多的公式,学生记忆上存在困难,可以适当采取开卷或半开卷的形式,而高分子物理中多是对规律的解释和应用,采取闭卷的形式。

3、结语

高分子导论作为一门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的课程,在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课时数少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目前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年2月22日

[2] 于丽波,本三院校学生特点分析,科技信息,2011,8:69

[3] 方征平 郭正虹,在独立学院开展高分子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高分子通报,2009,8:74-78

[4] 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5] 董炎明 张海良,高分子科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应用化学导论范文第5篇

1要把教学研究当作科学研究那样去搞

实施本科教学目标,就要突出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合作精神(即团队精神)、具有社会交际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提出大学教师“一定要把教学研究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提倡“让教学和科研两只翅膀都硬起来”。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曾形象比喻说:“对一个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就像两只翅膀,像鸟一样,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1]。”我们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提倡教学名师风范。忽视教学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不会是一名优秀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就谈不上对教学的深层次认识,不会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会有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就不能把课讲“活”。总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就是要完成从“知识继承为主”到“以创新为主”的转变。教师两手硬和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做好这一转变的前提。为此,我们将每一项精品课程建设内容都当做科学研究那样去搞,申请立项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项目,力求建立一个教学研究平台,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迄今已在《中国大学教学》、《大学化学》、《高等理科教育》等教学研究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教学论文,从而提高了我们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石的认识。

2创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核心课程。针对国内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数量的迅速增长与其课程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课题组强调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既要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应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此,如何凸显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就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1)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问题,又便于在无机元素教学中渗入定性分析,在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2)在个性化理念指导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主篇和副篇。主篇包括以下3个知识模块:①基本化学原理部分,②化学分析部分,③元素化学部分。(3)副篇内容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大部分条目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应用实例,一部分则介绍化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凸显化学新概念、新知识、新发现和新技术。(4)用英文编写词汇和习题,使之成为学生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能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相应的正、副篇内容层次具有如下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1)正篇是基础,是纲,也是核心。原理部分要做到内容选择必要、能深度满足后续课程要求;讲授时要力求科学而简明,不越俎代庖,真正起到导论的作用。(2)正篇将无机化学原理和化学分析有机结合,强化了化学理论的统一性。同时将化学分析技术单列章节,合并但不弱化。(3)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本体,既要重视周期律和反应规律,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对新反应和新化合物的介绍。(4)副篇是国内同类课程的一项首创,目的是让学生洞察无机化学新发展,体会无机化学研究的兴趣,延伸正篇的深度和广度。

3致力于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具有创新性、个性化,与国际接轨[3]。书不在厚而在精,在框架、内涵、内容上要给讲课教师留有余地。印永嘉教授等编写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4]就由于简明扼要而精彩。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5]先后入选2001年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2006年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它是第一届化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1991年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当年就被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教材。近些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几次修订,出版了3个新版本[6-8]。2005年出版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2版)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纸质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学习指导》[9]、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10]和电子辅助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电子教案》[11]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完成了应用化学专业首个基础课课程建设的硬件工程,成为专业发展的支柱。上述的立体化教材现已成为国内应化专业的主流教材之一,受到郑兰荪院士的撰文好评[12]:“教材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且带来科学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不愧为一部精品教材。”新编《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徐光宪院士认为“是我见到的最新、最好的周期表”。该立体化教材还曾被评为2007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于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3版;工具书《化学元素周期表》于200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第2版。

4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13],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应该从课堂开始[14]。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第一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说道:“如果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我觉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将改革教学方法放在首位来抓。

4.1提倡大纲式教学方法我们认为,讲基础课的教师授课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事先写成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先了解讲授的内容,知道怎么预习,要听什么,要问什么,将来准备研究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一种易于学生自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同时,把大纲交给学生,也能督促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不能敷衍,要以一种搞科研的态度去讲课,讲思路、讲方法、讲体会,介绍本学科的前沿趣闻。这种方法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5]。

4.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教学基本要求,又要重点突出、难易适度。基本内容要明确主线、易于理解;重点内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难点内容要深入浅出,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起来;前瞻性内容要有可持续性,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要努力通过对知识点的讲授和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上述效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不应该完全一样,更不能照本宣科,要学会将经典内容现代化[16],将相关文献中的内容融合、归纳并加以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