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环境研究

自然环境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环境研究

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体健康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换句说话,环境就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地表上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在自然环境中各个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自然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都是人类和各种生物不可缺少的物质。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首先影响到这些要素,并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类生命是以蛋白质的方式生存着,并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因此,从肌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从事生产劳动,并能使人们在积极劳动之后,迅速解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不良的自然地理环境,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影响人体健康。

一、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成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一个人每天需要2.5kg的水,才能维持正常生存。如果一个人断水5日,生命将垂危。为了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个人每天需生活用水40~50kg。人体重量的75%是水,它起着调节体温、输送营养、排泄废物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

清澈的水是无色无味而透明的,是有氢(H)和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但是水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使许多物质溶解于水,因此自然地理环境中没有绝对纯洁的水,也并非所有的水都是淡而无味的。水中含有碳酸钙(CaC3)和碳酸镁(MgCO3)时,会有甜味,喝起来甘甜爽口;含有氯化纳(Nacl)时,会有咸味,喝起来苦入其心;含有硫酸钠(Na2SO4)硫酸镁(MgS04)时,会有苦涩味,喝起来是既苦又涩;含有铁(Fe)时,会有铁味,喝起来有铁锈之味。饮水的质量、饮水的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等,均对人类健康有明显影响。水的硬度是指1升(I)水中含有相当于10毫克(Mg)的氧化钙(Cao)称为1°。硬度是饮水质量的主要指标,其数值与水中钙(Ca2+)、镁(Mg2+)离子总的含量有关。一般把8°的水叫硬水。不同的水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如饮用软水地区的居民,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与水中硝酸盐含量有关、克山病和水中硒(Se)、钼(Mo)等元素偏低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与水中缺碘(I)有关、氟骨症(骨关节僵硬)与水中氟(F)含量过高有关。

由于人类向水体排放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水,造成水质恶化,使水体受到污染。这种水体往往含有许多细菌、病菌、病毒或寄生虫,会引起疾病的蔓延传播,如伤寒、肝炎、霍乱、痢疾等;水中含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污染,会引起急性中毒或死亡,如氰化物等。最危险的是汞(Hg)、镉(Cd)、铬(Cr)重金属化合物污染,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积累,慢性中毒,时间长达几年或几十年,不易发现,不为人重视。水体污染还会引起酸化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等。据研究,80%的疫病与水污染有关,脏水使世界4亿人得肠胃炎,每年死亡的1800万儿童中有一半是因为饮脏水。

二、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需要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人通过肺和大气进行交换,人体一天吸入的空气质量约所需食物和饮水的10倍。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3kg空气,如果停止呼吸空气5分钟,生命将垂危。

空气是人类生理机能和健康所必需的一种环境媒体。洁净的空气比较简单,主要是氮(N)、氧(O),占98%,加上氢(H)和二氧化碳(CO2),这四种气体占空气总量的99.999%,其他成分还不到0.001%,这是大气的恒定成分。可变成分来自自然界的大山、地震、海啸等形成的尘埃、硫化氢(H2S)、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对局部地区造成暂时性的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空气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成分,危害到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大气污染物质有一百多种,其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大的主要有:粉尘,二氧化硫(SO2)―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及其他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主要来自燃料燃烧时排出的废气,汽车尾气和工矿企业中排出的有害物质。人类呼吸到大气污染的气体,必将导致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三种效应。一氧化碳(CO)浓度过多可使人体降低血液中氧的浓度,从而导致人头痛、目弦、甚至死亡。在空气中含量达10%时,人就会中毒;1%时,人在两分钟内死亡。粉尘能携带各种致癌物质和其他病毒菌,通过人体呼吸系统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上,可造成哮喘、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二氧化硫(SO2)能使人产生支气管收缩,引起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严重时,造成死亡。二氧化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二氧化氮(NO2)浓度达100ppm时,几分钟使人致命;如果长期生活在0.006ppm浓度条件下,会使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

三、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和从事生产的必要场所,也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重要的自然资源。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以土为本,土以岩为根,岩以壤为荣。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的根本。我国古书《说文角字》对“土”字的定义是“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并进一步解释说:“‘二’象地之上,地之中”。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以下的大地表层;“1”是“物出之形”,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两者合起就是“土”。

在人体各部分的器官和组织中,含有土壤中所存在的60多种化学元素。其氢(H)、碳(C)、磷(P)、钙(Ca)、镁(Mg)、钾(K)、硫(S)、钠(Na)等11种元素占人体所有元素总量的99.95%,其余占0.05%的50余种是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已知的有铁(F)、铝(Al)、铅(Pb)、铜(Cu)、锌(Zn)、钼(Mo)、碘(I)、铬(Cr)、钒(V)、氟(F)、硅(Si)、镍(Ni)、硒(Se)和锡(Sn)等14种。砷(As)、汞(Hg)、铍(Be)、碲(Te)、铁(F)、锆(Zr)、钛(Ti)、锂(Li)、银(Ag)、铊(TI)、铯(Cs)、钍(Th)、铀(U)等40多种是非必要的微量元素。人体必须的元素在人体中保持适当的含量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当缺乏或过量时都会引起疾病或死亡;人体非必须的微量元素,当它们超过一定含量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土壤是供给人体所需各种元素的重要途径,土壤中化学组成发生异常,或某些地区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轻则水土不服,人们的正常生理过程、生化过程就会出现障碍或紊乱,重则导致某此地方病的发生。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是植物的营养物制造厂;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从外界环境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能被分解和转化,它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工厂;土壤有无数颗粒,它的表面积很大,能吸附各种离子和分子,像一巨大的海绵,起着蓄积作用,进行缓慢的自然降解,是某些物质的储藏仓库。由于土壤本身具有这样的自净能力,人们从来把土壤看作处置废物的场所,大量的垃圾和污水向土壤倾倒,土壤被污染和遭到破坏。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作用的速度,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有优势,从而导致土壤自然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质量的下降,并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也包括由于土壤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引起大气或水体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土壤污染主要有土壤致化、盐碱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长期积累在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后,转移到生物体,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炎库,赵瑞全.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地理知识,1979(4).

[2]刘天齐,林肇信,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7.

[3]贺祖斌,卢宁.自然科学概说.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5.

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成了城市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与此同时,大量的建设活动进驻了人类与自然接触机会最多的城市边缘,城市边缘区正在人类的建设中加速人工化。作为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最容易受各种自然的、人工因素的变动而改变其结构与功能的区域,一但受到损失或破坏就很难恢复。

1、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特征

1.1双重性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环境和农村景观环境的过渡地带,它不仅接受了城市建设型景观的扩散,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乡村类型景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混杂的局面。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了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的双重特性。

1.2动态性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向外蔓延,人工的生态环境逐渐向外扩展,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也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环境系统,这就使得该区域内的景观结构和构成元素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动态的发展着。

1.3开放性

城市边缘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域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高度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系统要从外部输入大量能源和物质;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系统又向外部输出大量的产品和废物,由此而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

2、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2.1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且趋向破碎化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的无序蔓延和缺乏合理的生态环境系统规划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碎化,使得自然生态群落和廊道的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敏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被不断挤压,农田景观大面积减少,自然河流也被截弯取直,河道湿地被污染和填平、村庄原有的绿化在迁村并点中被夷为平地等一系列自然历史格局渐渐消亡的现实。

2.2自然景观一味人工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先还是乡村、农田的地方,现在成了开发区、大学城、居住区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快速破碎化,土坡被移平,水沟被填埋, 景观格局中的构成要素、景观功能以及景观格局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被人工景观要素所代替, 大面积的人工草坪取代了参天的树木,由此而形成的人工景观成片出现。到处充满着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使得该地区的环境景观远离了大自然,使边缘区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在景观形式上也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在内在的景观格局上更是表现出了同质化的现象。

2.3缺乏与整体绿地系统的联系,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现有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功能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规划结构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缺少与整个城市生态廊道的连接,没有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与此同时,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不断聚集和产业、交通的发展,城市中心绿地出现用地不足的尴尬局面,又由于城市边缘区的绿地系统无法渗透进入城市中心区,使得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更加明显。

三、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规划原则

3.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自然环境是其发展的优势,在生态环境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同时赋予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人工景观、人工建筑物能够自然的融合到周边环境当中,以此来突出以山、水、林为主要特征的边缘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效应。

3.2反映区域环境特性的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和生态条件的地域差别造就了不同地域的独特环境。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强调、利用城市所在地域的区域环境特性,保持和维护特定区域环境及生态位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地造就各个不同生态位的环境景观。

3.3共生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既有以农田、水体等为主要元素的自然生态特征,也具有以绿地、建筑等为主要元素的人工生态特征,自然和人工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交汇形成了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要使得边缘区的空间优化和功能组织实现异质共存,必须保持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生、生态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共生,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和主城区绿地系统的共生。

四、结合自然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规划对策

4.1保护城市边缘区的自然形态格局,组建独特的自然生态网络空间

在自然环境中,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和湿地、自然植被等要素是城市边缘区主要的景观资源。宏观上,规划和建设生态网格和生态圈层,以大片森林和水域串联城市公园、近郊园林、道路绿化和组团隔离绿带,形成生态网格,建设生物走廊和通道。微观上,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构建具有自我维护能力的绿色景观结构体系, 增强生态多样性和连续性,塑造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形成具有地域性和文化识别性的游憩绿带和近水生态休闲空间,提升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改变城不城乡不乡的尴尬地区形象。

4.2利用城市近郊的自然生态优势,实现区域生态一体化

城市边缘区是整体城市的一部分,是区域整体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同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将其与中心城区合为一体综合考虑,利用城市边缘区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一体化的生态廊道与生态核心,合理组织现状绿地,合纵连横,形成相互联系贯通的生态廊道网络,从而实现区域生态的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在中心城市边缘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区域气候特征的研究,划定区域范围内的通风廊道,明确风廊控制范围,对风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风可以进入主城区,以此来缓解主城区的热岛效益。

4.3多尺度构建自然生态网络

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的原理对于维护生态网络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连接度至关重要。因此,在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应该充分借鉴“绿道”、“生态基础设施”、“生境网络”等先进的规划技术,通过构建廊道系统(河流廊道、山谷廊道、交通设施廊道、高压线廊道等)、自然斑块、生态基质等景观要素来形成多层次、多尺度的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

4.4树立和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

没有居民的参与、建设和维护,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就很难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以观念先行为前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为辅助,才能不断增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生态建设和维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规划是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决定城市在区域范围内的绿地系统是否完整、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各组成要素与主城区各功能片区在空间上是否协调和融合的纽带。因此,在城市边缘区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规划思路,利用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优势,遵循生态保护和城乡统筹发展、自然规律的原则,保持和营造良好的景观视野和生态环境基础,以此来创立一个健康的、有效的、多样的城市边缘区景观环境,从而实现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武汉市实证分析[D],同济大学,2007.

[2]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

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旅游开发不当,部分自然保护区出现了资源退化、自然景观受损等现象。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宁市的上林县、武鸣县、宾阳县和马山县的交界处,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人们誉为“岭南奇山”。然而,满目生机、层峦叠嶂、雨后晴翠的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平衡问题。

1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西大明山等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管理机制仍然不完善,旅游资金投入少、管理模式粗放,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等。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广西大明山保护区占地面积较广,达16 994hm2,东西宽19km,南北长21km。如此广阔的面积,给环境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缺乏环境资源利用监督机制和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就会导致环保、旅游、文化、宗教等各部门各自作战、多头管理,从而出现环境管理和旅游开发混乱的局面。目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划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污染控制、生态检测的手段。

1.2旅游资金投入少和管理模式粗放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初期,国家给自然保护区下拨经费不是十分充足,只能维持自然保护区保守维护的现状,自然保护区没有足够的基本保护设施资金,难以建立完善的交通、巡护道路、通讯、防火装备等基础设施和相关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大明山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旅游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管理机构,无法真正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保护区的开发旅游一度承包给一些旅游公司经营管理,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仅仅以眼前利益为管理的目标,导致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困难重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的长期稳健发展的需求。为了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管理模式,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必须注意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必须将发展建立在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切不可过分占用资源从事旅游业开发,否则就会带来极大的生态破坏,进而降低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只将经济效益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建立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目标和生态效益目标,将旅游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来抓。

1.3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有1/2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没有编制合理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规划。有的自然保护区即使编制了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规划,在实际的落实过程中也常常流于形式,做官样文章。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不能有效地协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的宏观布局不合理,难以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平衡发展旅游产业。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非常大的旅游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得不到有效开发,而部分景区资源利用过度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协调,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生态旅游网络,就难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为了做好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方面的工作,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相关保障政策,做到保护第一、因地制宜,在发展中关注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2.1贯彻落实相关保障政策

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合理、有序发展。国家陆续颁布了《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保护法》等和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出台了一些积极的社会政策、经济与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投资者、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环境管理机构、旅游消费者等主体的合法权益,从而充分调动多发力量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在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相关的保护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义务与权利,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促进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2.2保护第一,因地制宜

和谐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资源,是发展大明山旅游产业的基础。一旦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资源遭到破坏,就将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基础。在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问题中,必须始终将环境保护摆在首位,生态环境保护第一,旅游产业发展第二。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环境保护则是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旅游产业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通常自然保护区区域发展,根据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位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规划。

2.3重视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

在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时,必须重视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重视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容量通常是指环境可承受污染物的最大限度,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将外界的污染物消化、处理。在环境容量内,污染物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会干扰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旦超过环境容量,污染就将带来不可逆的损害。生态承载力通常是指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能力,是比环境容量更加全面、丰富的概念。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系统结构保持不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照常发挥。然而,一旦人类的活动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就将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功能。为此,相关单位必须加强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检测与评估,充分、全面地反映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生态情况,确保生态和谐。

2.4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做好大明山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和发展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管理和旅游发展的经验、方法,并根据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机制。当地政府、企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科研团体、媒体等展开广泛的合作,促进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3结语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旅游资金投入少、管理模式粗放、缺少规划、布局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为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相关部门就必须采取保护第一、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等有效对策,切实做好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与旅游发展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金玲,农绍岳.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18.

[2]李潇晓.广西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24(02):141-143.

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制造业;水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收稿日期:20120330

作者简介:黄小丽(1988—),女,浙江衢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段显明(1964—),男,江西都昌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18103

1引言

EKC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会随经济的增长而加重,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水平时环境污染程度达到最大,而后经济继续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却随之下降,环境质量逐渐变好,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提出该假说以来[1],大量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2~6],然而大部分都集中在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上,只有少量学者从行业的角度进行EKC验证[7~8]。本文针对制造业与环境的EKC研究空白,从制造业的角度对环境EKC曲线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浙江省6个主要制造业的发展与工业废水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在浙江全省的工业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具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6个制造业行业历年来产值均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而且这些行业涉及轻工业和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消费品行业和资本品行业,涵盖范围较广[9]。本文选取了制造业这6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与废水排放的1998~2009年的数据,构建6大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与污染水平关系计量模型,并进行相关的分析。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998~201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制造业中6个主题制造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制造业各行业总产值属于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1998、1999年的数据属于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010年版与2009年版的《浙江省统计年鉴》中2008年废水排放量有出入,以2009年版为准(图1)。

图1制造业及其分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3模型构建及分析

浙江省1998年工业总产值为4 702.43亿元,其中主体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2 0467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352%,纺织业占1459%,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占644%,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827%,通用设备制造业占56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400%,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460%。而当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3 018亿t,其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16 48465亿t,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7 27844亿t,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水排放量9 35161亿t,通用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6 35458亿t,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4 52872亿t,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5 19350亿t。到了2009年,全省工业产值达到41 03529亿元,制造业总产值为18 33625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4468%,而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3 441亿t,其中纺织业废水排放量23 25944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410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13 40584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842%,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废水排放量18 47981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9761%,通用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14 05847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121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14 28266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21538%,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水排放量7 41956亿t。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4286%。从1998~2009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和制造业总产值快速增长,占全省工业主体的6大制造业的发展都比较迅猛。

借助SPSS对6大制造行业与水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做相关分析(表1),可以看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6大主体制造业总产值在双尾检验值0.05水平时显著相关。

表1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浙江省主体制造业总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主体制

造业纺织工业总

产值/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制造业/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

/亿元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亿元R20.905**0.842**0.883**0.856**0.866**0.900**P00.0010000

借鉴国际上关于EKC曲线所采用的环境-收入理论关系方程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对应的制造行业的人均工业产值为X轴,以制造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Y轴,来对数据进行回归模拟,建立6大主体制造业与水污染的相关关系模型(表2)。

表2各类制造业与废水排放的关系

制造业行业曲线形状计量模型检验值纺织业倒U+Uy1=-0.002x21+3.215x1+13 2920.774化学原料及化工

制品制造业近似Ny2=1.071 3x2+713 30.95电器机械与材料

制造业倒U+Uy3=3 583.7In(x3)-14 1900.905通用设备制造业倒Uy4=3 328.8In(x4)-14 2650.965 7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近似Ny5=-0.002x25+2.469 7x5+4 913.60.90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My6=0.007x36-0.0047x26+10.447x6+1 010.90.829 8

1998~2009年人均纺织业总产值与纺织业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连续的倒U+U型波浪式曲线。通过回归模拟.纺织业作为浙江省主体制造业中重要的传统模块,其发展中的水污染问题一直以来都比较突出,而且整治后的水污染反弹也较快。人均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的总产值与其相应的废水排放量之间的曲线形状近似于N型,在2005~2009年这段时间中,其废水排放量随着总产值单调递增。经过多次拟合实验可知,线性拟合直线拟合效果最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压力随着该行业总产值的增大而增大。从全省长远可持续发展来看,浙江省应加大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管控。人均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总产值与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在1998~2004年这段时间内呈倒U+U型,2004~2009年则呈线性单调递增。通过回归模拟可知,对数型曲线拟合效果较好。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同其他行业一样,随着产业的发展,其污水排放总量的反弹也非常迅速。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污水的排放,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监督。虽然还没有出现第2个倒U,但这并不能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借口,要想达到转折点,需要加快对该行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新该行业的水污染处理技术。人均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与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在1998~2005年这段时间内增长很快,在2005~2009年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过回归模拟实验可知,对数型曲线的拟合效果最好。通用设备制造业是浙江省的老牌制造业,其工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较快,而其水污染状况都还未得到缓解。这需要想办法提高企业家的长远眼光,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由于该行业对经济的敏感度较高,其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

对于该行业水污染的治理,建议采用经济-税收的措施。人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与其相应的废水排放量之间的曲线形状近似于N型,在1998~2003年及2004~2009年这段时间中,其废水排放量随着总产值单调递增。经过多次拟合实验可知,二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效果较好。总体上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水污染的第二次反弹速度较快,政府应加大对该行业环保意识的宣传。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该行业废水的排放。人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呈M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1998~2007年中出现了两个倒U,而后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该行业整体出现不景气,但对应于工业总产值的废水排放率仍旧居高不下。在这一行业的企业,污水处理的投入与其总产值息息相关。对于这一行业,应培养该行业企业家的居安思危意识。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时就应引进最新的水污染处理技术,以避免因为经济原因致使水污染状况的加剧。

4结语

(1)通过对浙江省1998~2009年的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与环境污染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EKC的形状在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转折点以及不同的到达转折点的时间跨度。浙江省的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都在2004年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经过了1996年的关停“十五小”、1998年的“治太”、特别是1999~2000年大规模的“一控双达标”运动和21世纪以来连续3年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后,2004年企业的的废水总排放量达到了最低。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各行业的废水排放出现了反弹。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在1998~2009这段时间内还未出现明显的转折点,这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引起重视。

(2)浙江省6大主体制造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环境污染基础之上的,呈现出“高增长,高污染”并存的局面,而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仍旧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浙江省在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中,要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就必须对传统制造业的“高增长、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整改;立足浙江省的客观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和建设,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减少由水污染带来的外部性不经济性,使曲线走势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1995(2):237~353.

[2] 李国章,孔令宽.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J].广东社会科学,2008(2):37~43.

[3] 王志华,温宗国,闫芳,等.北京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验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44~48.

[4] 马妍,朱晓东.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4):38~41.

[5] 方铭,许振成,董家华.广东省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0):45~49.

[6] 谭琦璐,温宗国,陈吉宁.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强度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1~4.

[7] 王喜莲,张金锁.陕西煤炭工业与环境污染相关性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矿业,2009(8):60~64.

自然环境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污染天堂假说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学家也密切关注环境质量变化。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Envieonment Kuznets Curve(EKC)假说,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关系,即呈倒U型曲线关系,[1]。

环境竟次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共地悲剧”的发生过程,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因而,国家之间会竟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项目管理论文,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污染天堂假说”认为在一国单方提高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和环境标准低的外国企业相比失去其竞争优势,从而使高环境标准国家的企业将生产转向低环境标准国家。若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国家间存在自由贸易,实行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因外部性内部化的差异而使该国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在该国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价格就会比在母国生产出同样产品的价格相应要低。因此,该国在投资和生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由成本差异所产生的“拉力”会吸引国外的企业到该国安家落户。

Eskeland 和 Harrison (2003)认为污染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运用的生产和污染消除技术通常比东道国本地的企业更先进和更有利于改善环境。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替代部分东道国同行业低效生产的企业, 则东道国的整个污染状况将有可能好转[2]。郭红燕和韩立岩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FDI存量与环境管制变量呈正相关,表明中国宽松的环境管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现出 “污染避难所”效应 [3]。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东部和中部的FDI区域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增长迅速。1979-1984年总计41.04亿美元,而后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923.95亿美元,1979-2008年累计达8526.13亿美元。2007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利用FDI所占比重分别为78.27%、15.30%。[4] 2008年中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为923.95亿美元, FDI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项目管理论文,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和辽宁,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的FDI的总额为543.7104亿美元。东部地区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江苏为251.2亿美元、广东为191.27亿美元、辽宁为120.2亿美元,上海、浙江、福建分别为100.84亿美元、100.729亿美元、100.256亿美元(见图1-图3),江苏和广东占2008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47.93%。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和湖北。但2007年以来,安徽和河南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中部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河南为40.327亿美元、湖南为40.052亿美元、江西为36.037亿美元、安徽为34.9亿美元、湖北为32.45亿美元,中部五省占中国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的19.89%。

图1中国东部和中部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图2中国东部十一省(市)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图3中国中部八省2003~2008年FDI区域分布(亿美元)

(二)变量选取

考虑统计口径一致和数据的连续性,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万吨)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为环境污染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作为经济增长指标,此外,考虑国际贸易因素中污染的可输出性,用FDI作为污染的输出指标(万美元)。SO2、FS、FQ、GYYC、GYFC、GTCS、GTPF分别表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环境污染指标数据根据1986至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项目管理论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根据1986至2009年省(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LNSO2、LNFS、LNFQ、LNGYYC、LNGYFC、LNGTCS、LNGTPF分别表示污染指标的自然对数,LNY、LNFDI分别表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自然对数。本文中东部十一个省(市)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辽宁、海南、山东、福建、河北、天津;中部八省为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黑龙江、吉林、河南。通过东部和中部的数据研究中国东部和中部省(市)FDI的对环境影响的差异。

(三)模型设定形式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同时具有截面、时序的两维特性,模型中参数在不同截面、时序样本点上是否相同,直接决定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根据截距向量和系数向量中各分量限制要求的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三种形式。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之前,需要检验样本数据适合上述哪种形式,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设有因变量与1×k维解释变量向量,满足线性关系:

,=1,2,…,N,=1项目管理论文,2,…,T

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时期总数,参数表示模型的常数项,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同方差假设。采用F-test检验如下两个假设:

H1:个体变量系数相等;H2:截距项和个体变量系数都相等。

如果H2被接受,则属于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混合估计;如果H2被拒绝,则检验假设H1,如果H1被接受,则属于变截距,否则属于变系数。变系数、变截距和混合估计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1、S2、S3,面板个体数量为N,面板时间跨度为T,根据Wald定理在H2假设条件下构建统计量F2项目管理论文,在H1假设条件下构建统计量F1,其中:

~F[(N-1)(K+1),N(T-K-1)]

~ F[(N-1)K,N(T-K-1)]

若计算得到的统计量F2的值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2,继续检验假设H1。反之,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若计算得到的统计量F1的值不小于给定置信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1,用变系数模型拟合,反之,则用变截距模型拟合。

三、东部和中部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东部十一省(市)和中部八省的相关数据,借助Eviews6.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七个环境污染指标分别进行回归。采用Pooled EGLS(Cross-section weights) 消除异方差,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回归后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回归结果见表1-表8

(一)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影响差异分析

表1 东部地区 LNFS、LNFQ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LnFS

LnFQ

变量

参数

固定效应

参数

固定效应

α

24.7998(1.8722***)

  49.3840(4.0923*)

 

-3.6806(-1.4613***)

  -13.1905(-3.2263*)

 

0.4188(1.4567***)

  1.3574 (2.9634*)

 

-0.0158(-1.4541***)

  -0.0440 (-2.5825*)

  AR(1)

0.9958(42.3684*)

  0.8089 (24.7612*)

  海南--LNFDI

0.1027(1.2365)

-8.0449

0.1302 (0.9513)

-3.7321

河北--LNFDI

-0.0088(-0.1280)

3.8736

0.0835 (1.1098)

0.0014

上海--LNFDI

0.0259(1.0531)

-15.5458

-0.1318(-0.9580)

1.1533

浙江--LNFDI

-0.0384(-0.5847)

10.5687

0.0745 (1.3692)

-0.4913

辽宁--LNFDI

-0.0835(-1.6476***)

-5.4319

0.0426(0.3272)

0.1718

广东--LNFDI

-0.0392(-0.3555)

6.3472

-0.0459 (-0.3756)

0.9825

北京--LNFDI

0.0135(0.3381)

-21.1233

-0.0295(-0.4951)

-0.8745

天津--LNFDI

-0.0078(-0.1072)

-5.6961

-0.0204(-0.1636)

-1.0105

江苏--LNFDI

-0.0415(-0.7790)

7.6127

-0.1504(-2.2292**)

2.7120

福建--LNFDI

-0.0955(-0.7093)

12.4942

-0.0186 (-0.2712)

-0.2444

山东--LNFDI

-0.0727(-2.1787*)

11.0165

0.0366 (0.7316)

0.3737

R2

0.9996

0.9985

F

21721.19

5607.094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