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体传播途径

媒体传播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媒体传播途径

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小众化传播;校园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78―01

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整合运用各媒体表现形式,具有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校园传媒从传统的传播媒介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面向高校大学生这一细分群体进行市场推广的渠道变得更为丰富。小众全媒体在校园中呈良好的发展势态,根据受众需求和其经济性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是指衔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用滑稽喜剧手法玩弄自己的表述,把message变成massage、mass age、mess age,于是就弄出了‘媒介即按摩’、‘媒介即大众时代’和‘媒介即混乱时代’这样的文字游戏,不免有戏谑之语,但是其揭示出了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即媒体需要在不断的整合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而结束混乱的局面,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1校园媒体小众传播途径探究

新时代背景下,校园传媒的平台日益增多,而校园媒体非常特殊,传统电视媒体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无法影响大学生群体。影响高校学生的媒体形式主要分为纸质媒介、广播、网络三种形式。

1.1纸质媒介

传统的纸质媒介毋庸置疑是校园传媒的主要渠道之一,具有留存性、直观性等特点,包括报纸、杂志期刊、等主要形式。

(1)报纸。报纸生产周期短、需求量大,信息内容以校园新闻为主,能够深入学生生活、全面报道校园活动、反馈校园最新动态,是影响力最广的学生媒体。使用该种媒介投放广告,成本低、覆盖面广、关注度较高。

(2)杂志期刊。高校内的杂志期刊通常为文学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刊物,图书馆内较多,因此此类传播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基本上无法使用这类媒介。因此,高校DM(Direct mail)应运而生。校园DM是在校园里发行的直投杂志,使用这种媒介的多为高校学生创业团队,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消费。目前,高校DM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它的存活周期较短。

(3)纸质传单。此类传播媒介成本小,并有专门的人员派发,的确为学生群体提供了一定的广告信息,但可能造成诸多不必要的浪费。

(4)校园宣传板、横幅、海报等。高校中宣传板和横幅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上下课高峰期,在高校中很为适用。

1.2广播

校园广播基本上是每所高校都有的,部分高校也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是一种热媒介,提供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明显劣势在于它的参与度较低,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较小。

1.3网络

网络媒体是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的数字化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等特点,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同时,高校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运用者,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

(1)网站平台。学校官方网站权威性强,多为学生老师查询信息的主要平台,但不宜投放广告。类似人人网、新浪微博、贴吧这类传播渠道,学生使用频繁、关注度高,是推广的重要平台。在各大主流网站信息如赶集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策略。

(2)QQ、微信等即时通讯。利用QQ传播信息是一种简单的病毒传播,不管是通过即时信息还是通过邮件发送信息,都能起到较好的推广效果,传播速度快,在高校中使用较为广泛。

(3)校园BBS、博客。每个高校都会有一两个主流论坛,在上面发帖能引起较大关注,不宜投放广告。

1.4其他校园媒介

(1)校园快告滚动灯箱。它为全钢板彩色喷塑,LED滚动屏幕显示时段与学生作息同步,灯箱画面通过上下滚动以6幅的形式呈现,每幅画面停留10秒,每幅画面日滚动约达480次。

(2)校园餐厅、公寓看板广告。广告媒体与工具箱、失物箱、意见箱等结合,LED超薄灯箱画面,每天亮灯时间与校园同步。

(3)校园推广。校园推广分为校园直销和校园路演,校园直销是指利用学生创业团队对大学生进行校园营销,如比较流行的手机卡、信用卡等。校园路演是在校园内开展活动增加企业、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以销量为目标,多用于快消品。

(4)校园商圈。通过商家联盟打折的形式吸引和引导学生消费,这种形式理论上适合于学生市场,但现实中由于商家参差不齐,运作商家执行力差,大多没有太大影响力。

(5)校园公益活动、赞助活动。

(6)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介重要代表之一的手机媒体,从覆盖率角度来看,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这预示着以手机为载体的校园媒体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高校媒体之间的整合(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报纸、广播、网络等等。由于条件和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当前中国的校园当中,最普遍的媒体应该是报纸、广播和网站。

由表1可知,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园传媒途径还是相对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因为各传媒途径以及所属机构的差异化,致使校园里这几大媒体的交流并不是很充分,新闻采编单位各自独立,报道稿件的利用率其实并不高,校园媒体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如果能成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学生通讯组织机构,将他们统一进来,那么校园广播、报纸、网络的资源将可以被充分利用和展示,这样,在为学校师生及社会服务时,效用将大大提高。

全媒体时代下,校园里的资讯日益变得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多。但由于高校校园内部没有很好的形成校园媒体之间的整合,既造成了校园媒体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限制了校园媒体自身的发展。

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作为湖北省属重点工科院校,在校园媒体方面却也保持着同类高校不及的发展势头和多样化。但由于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多样化的形式显得比较分散,各自传播的势态,表1列出了武汉科技大学校园传媒情况。

3高校全媒体时代的小众传播的未来展望

高校校园媒体未来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校园媒体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多媒体、数字化、移动化。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校园新闻事业也不断发展。校园媒体资源需要加强融合、优势互补、突出整体效能,从而发挥更大的舆论导向作用。但校园全媒体也应该是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进行整合,更好地促进校园全媒体的发展。

(1)同一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各方面的媒体,统一资源优势,形成一个覆盖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杂志、校园网络以及手机资讯等综合性校园媒体。做到校园内部的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用最大化发挥,逐步形成各自的“点”。

(2)不同高校之间,应该加强媒体的外部交往和联系,达到以“点”代“线”的作用。扩大自身媒体的影响力。

(3)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要加强群体流,进而由“线”到“面”的全覆盖,信息的共享,形成共同的交流媒体。

4结论

高校全媒体是一个有待开掘的新兴市场,因为这里蕴含着最具有活力的消费群体和最有发展潜力的的新兴阶层――大学生。如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个全国高校全媒体的互动平台,那么受众人群的将是中国几千万的大学生,这是任何一个传媒机构都不能忽略的重要群体。

高校全媒体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各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次机会,搭建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全媒体资源互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的互动,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对当代大学生的有效传播。这也是有关决策者需要思考和可以深思的问题。

校园媒体在校园里承担着传播和推动信息的重要作用,及时将信息进行挖掘分析才能使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尽管目前校园媒体发展较好,形式多样化,但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比如资金缺乏、传播者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内容不吸引受众群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缺乏创新思维等等因素都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使校园媒体与社会进一步接轨是一个重大课题。着眼于校园媒体软实力的发展、运用新媒介拓宽收入渠道、服务校园和推广效益并重,才能将校园媒体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更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菲利普・马尔尚(Philip. Marchand).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杨志钢,梁玉雨.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2,(2).

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除了利用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之外,新媒体作为一种拥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形态媒体,更加具有“多样性”和“广域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阵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1.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长期形成并经其公众认可的基本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国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走向,是社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现代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有效的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流意识,更好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众生活中,使大众高度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进而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并逐渐转化为自觉追求。

2.新媒体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的比例最大。这表明,包括互联网、手机、移动通信网络在内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它已经逐渐的改变大众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现代化的媒体平台。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平台。新媒体相较于普通媒体而言,传播速度更加迅猛,传播信息更加多样化和宽广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紧紧围绕公众需求,满足公众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价值观多元化、各种信息汇集的背景下,只有呈现多样化、丰富化,才能占据舆论优势,增强说服力;新媒体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基础,没有地区和国界的制约,利用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建设,将会逐步扩大受众覆盖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意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中,新媒体承担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众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的重任。

3.构建有效途径,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3.1建立新媒体传播的大众化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和虚拟性两大特征,这种环境很难进行规范治理。因此,为保证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则需要建立起长效的大众化机制。构建及时信息反馈机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和约束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3.2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

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促使大众对接受信息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多数公众已经不再习惯接受单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我们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更加迅猛的扩大其对公众的覆盖面,仍然需要区分新媒体受众的层次、类别,总结不同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偏好,根据受众的层次和类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各个层次大众的需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3融入大众生活,构建平民化传播途径

充分利用大众耳熟能详的各种有效载体,如微博、微信、QQ等传播平台,全方位的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通俗化的小故事、小典故、名言警句等,使其易传播、易理解、易接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覆盖面较大的、对大众影响较深的一些教育网站中,设立专门的趣味化、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扩大其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开设网络聊天室、评论平台、网络影视共享空间等,吸引大众观看并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更加加深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大力创新运用新技术,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整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大众化。

3.4设立网络正能量引导者,引导正确传播方向

现代社会信息发展传播迅猛,抢先占据舆论先导,便可抢占话语先机,更好的推动对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难免会出现危害社会、影响网络正常秩序的行为,设立网络正能量引导者,发挥引领舆论和影响大众的作用。可利用一些对社会、对公众有影响力的道德模范、先锋人物等,将其先进事迹或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先进思想借助互联网互动开放的传播特点积极传播,与媒体、网民互动,强化主流言论和意识,引导正确的网络方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杜莹 孙荣欣.媒体助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8(6).

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考试舆情;舆情传播;途径

一、教育考试舆情的定义

舆情,是“舆论的情况和表现”的简称,一般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围绕某一件事情的发展变化,大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大众对于某一类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态度、意见、情绪和信念等内容。简言之,舆情是民众意愿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教育考试舆情,指在教育考试领域所发生的舆论情况。教育考试,一般指与教育有关的考试,而接受教育的人大多是未成年人或青年学生,他们接受教育并参加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人生与未来,因此更多寄托和承载了家庭的希望,事关个人与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社会舆论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社会群体的关注与共鸣。教育考试舆情出现时,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负面效应,影响教育考试机构的公信力、声誉度与评价度,破坏社会稳定,务必要高度重视。

二、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特点

教育考试因为面向群体的特殊性,舆情一般都是由考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很容易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教育考试舆情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波及范围广教育考试的参加者一般是未成年人或青年学生,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者,一旦遭遇不公平对待,容易激发社会公众的同情和支持心理;另一方面,每名考生背后都有家庭或家族的密切关注,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参加考试,但是直接关心考试的人群范围广,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考试中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并经各种途径传播后,波及的人群范围难以估量。

(二)传播速度快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及微博、微信、快手等各种新媒体形式或平台的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主体,所以一旦与教育考试相关的事件被曝出,很快会引起其他人或媒体的持续转发,再加上为获得阅读量,很多媒体更倾向于传播这类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新闻,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极快的传播速度,不利于教育考试舆情的监控和处理。

(三)可控性差在教育考试体系中,不论是高考、中考,还是研究生考试等其他类型考试,每年参加各类考试的考生数量达上千万,共同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升学测评考试体系,不论是国家、各省市、地方各部门,还是新闻媒体、各高校以及社会大众,都对各类考试密切关注,发挥了不同程度的监督作用。而移动网络和新媒体生态的复杂化,使一些教育考试舆情具有随意性,表现为可控性差,对于舆情的正常约束力不足,容易引发负面效应,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织的媒介融合环境中,在当前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考试舆情往往比其他行业或领域的舆情社会关注度要高很多,其传播途径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媒体第一种传播途径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一般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传统媒体在教育考试舆情传播中的作用,一般是在适当时机消息,引导、规范或回应大众舆论。例如,2014年6月17日,央视报道河南省高考有人组织替考。当天傍晚,河南省招办就此事迅速回应,向公安部门报案,并派出工作组处理相关事宜。就本次事件的舆情传播来说,是传统媒体首先曝光,接着引发其他媒体、网络的转发、关注和讨论。其中,《大河报》也迅速在2014年6月18日的报纸版面中刊登了相关新闻报道。

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第4篇

一、微电影广告综述

微电影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和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在时间上,一般从几十秒到几分钟,远远低于传统电影的时间长度,故而称之为“微电影”。微电影在内容、制作和目的上都和传统电影没有本质差别。

2010年12月,凯迪拉克公司的《一触即发》将广告以微电影的形式完美展现在大众面前。当《一触即发》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这种以微电影的手法进行广告宣传的方法为众多企业所追捧。微电影再度被审视,广告式微电影成为微电影的重要类型。微电影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划分为广告式微电影和电影式微电影。

广告式微电影和电影式微电影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电影式微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首先从制作主体上看,广告主是广告式微电影的发起者。其次从制作目的上看有明显的商业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最大范围地进行产品的展示和商家核心价值的展现,从而促进销售。最后从传播渠道上看,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上是依靠中介媒体,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实现传播的。因此,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广告式微电影简而言之就是以微型电影的形式拍摄的商业广告。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较,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其传播途径有别于传统的传播途径。其二,其制作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制作方法。那么通过对于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和制作方法特性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广告式微电影。

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途径不再是以传统传播媒介为主要平台,而是以网络为其主要的传播平台。因此,广告式微电影在其传播方式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按照广告的分类:文字广告、平面广告、语音广告和影像广告。广告式微电影属于影像广告。我们将侧重将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的影像广告相比较,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广告式微电影的传播特性。

二、广告式微电影制作特点

广告式微电影从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还属于影像广告的范畴,是以电影的拍摄方法拍摄广告。广告式微电影因其拍摄方法的改变,使其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较有自身的特点。

(一)广告制作容量增大

微电影的“微”是相对于电影而言,从几十秒到几百秒的微电影,与之传统电影相比较自然属于微型电影。但是,广告式微电影的本质是广告,因此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较并不是变“微”了,而是变大了。从《一触即发》《益达:酸甜苦辣》等广告式微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不但单片广告的时间比传统电视广告明显增长,而且出现了剧集式的广告模式。因此广告式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较,増大了广告的容量。

(二)广告制作成本增加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广告式微电影因其形式上的微小,所以投入较小、风险较低,笔者认为这样的结论是片面的。实践证明取得成功的广告式微电影,从《一触即发》《益达》到《三星》等一系列广告式微电影,几乎都是大牌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广告式微电影因其以电影的手法拍摄,同时其目的也是要达到电影大片式的号召力,因此其投入与传统电视广告相比较,制作成本更高。

(三)广告制作娱乐化增强

传统电视广告的内容是以直接展现产品的质量、性能等为主,广告的二次传播是通过接受者使用后,对产品的认可推荐给朋友的。广告式微电影由于其二次传播的特点决定广告的娱乐性更为重要。广告式微电影的二次传播又被称为“病毒式传播”,其主要是依靠接受者,通过对广告的娱乐性认可,然后通过线上介绍和推荐给朋友而完成传播的。可以看出要实现这一环节,广告式微电影的娱乐性至关重要,关系到广告传播的成败,因此广告式微电影更加重视广告的娱乐性。

(四)广告制作更加专业化

媒体传播途径范文第5篇

1.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山东淄博 255100;2.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 目的 对婚检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该市某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健康检查的1 680名男女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和探讨艾滋病性病干预对该婚检人群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态度和影响。 结果 该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较低,知识正确率平均为59.65%,干预之后为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大众媒体;在个别传播途径以及其他非传播途径方面的认识比较模糊,在干预后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干预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性病人群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结论 充分发挥妇幼保健系统在婚检和婚前教育方面的优势,对婚检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和干预,操作简便,干预效果显著,对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婚检;艾滋病性病;干预;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42-02

艾滋病性病在中国开始从暗、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流行和传播,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可能会出现大规模流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并具有有效性的艾滋病性病治疗药物,也没有相关方面的预防疫苗。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主要是与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观念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HIV感染发生的主要年龄是20~3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群[1-2],加强对于该人群的艾滋病性病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某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健康检查的1 680名男女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和探讨艾滋病性病干预对该婚检人群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的态度和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市某妇幼保健院进行婚前健康检查的1 680名男女,年龄22~58岁,95.6%(1 606名)年龄在22~32之间,其他的年龄分布在33~58岁范围内,文化程度具有普遍性,初中学历、高中学历、职专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等,职业具有多样性,其中工人所占比例较大为35.83%,其他主要有公司白领、办公人员、销售人员、经理主管等。干预前后的有效问卷共有1 680份,干预前共712人,其中男性355人,女性357人,干预后共968人,男性486人,女性482人。干预前后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的内容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干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规定上报的性病种类;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优生优育的有关知识;艾滋病性知识的获取来源;能够接受的艾滋病性病教育方式,等方面。

1.2.2干预方法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咨询、专家讲座、播放VCD、宣传资料以及小品表演等方式。

1.2.3问卷设计调查根据干预内容的需要以及有关文献和预调查结果,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熟悉干预内容的专业人员,在干预前后对所有研究对象就同一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我国规定上报的性病种类、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优生优育的有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性病知识的获取来源等,问卷以回答正确与否进行评分。调查采取不记名独立填写的方式,当场填写并回收。

1.3 统计方法

对所有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和整理,将有效的调查问卷整理的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for windows 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性态度以及性行为比较

在调查人群中,有57.4%的男性表示接触过黄色录像或者刊物,女性只有29.8%表示接触过;70.4%的男性表示不赞成性自由,83.6%的女性表示不赞成性自由,在干预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艾滋病性病知识来源统计结果

婚检人群中,有87.4%的人表示有从广播、电视、录像、影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有69.3%的人表示有从杂志、报纸、书籍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有36.7%的人表示有通过上网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只有7.6%的人表示有参与这方面的讲座和课堂教育,有32.6%的人会与朋友和同事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2.3性病艾滋病知识平均分差异比较

在干预前的调查中,平均知识均分为59.65分,干预之后为88.73分,经统计学处理之后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艾滋病性病知识干预之后,该婚检人群在性病的认知水平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4干预前后对待艾滋病性病人群的态度比较

干预前,婚检人群对于艾滋病性病人群带有恐惧感,34.65%表示不敢与他们有任何方面的接触,在干预后,婚检人群对于艾滋病性病人群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71.43%表示不用隔离艾滋病性病感染者,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艾滋病性病人群进行安全距离的接触、沟通和交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的态度比较

干预前,婚检人群中有73.45%表示婚检应该进行艾滋病毒抗体的检测,干预后,这个比例上升到92.64%,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婚检人群中有35.34%表示不会向社会公开艾滋病性病抗体的检测结果,干预后,这个比例上升到83.78%,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6干预前后艾滋病性病知识问卷答题正确率比较

由调查结果可知,干预前,研究对象的婚检人群对于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在艾滋病基本概念性的知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其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方面认识清楚,而在共用剃须刀、吸毒、同性恋、性滥交等传播途径以及蚊虫叮咬、共用马桶、一起游泳等非传播途径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干预后婚检人群各方面的知识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干预前认识模糊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效果最为显著。见表2。

3讨论

经研究表明,该组婚检人群对艾滋病性病的基础认知水平不高,这可能与研究对象中工人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有关;大多数婚检人群对于艾滋病性病的还是比较关注的,他们获得这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获取知识的途径具有片面性。非传播途径报道不够全面,可能会对研究对象对艾滋病性病的认知产生误导性影响;婚检人群对于蚊虫叮咬、共用坐便器、共用游泳池等非传播途径方面的认识不够清楚,一方面在内心扩大了对艾滋病危害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具有系统性的艾滋病方面的教育和普及,这使他们在与艾滋病性病人群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恐慌,这是造成社会上普遍存在“恐艾症”的主要原因[3]。

该研究认为,婚检人群中的男女双方同时接受教育并达成默契和共识,这能够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艾滋病性病对于社会和家庭产生的危害性,积极的促进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以及性道德观上树立健康的认识,使他们产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4-5]。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数人喜欢从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获得艾滋病性病知识教育,这充分说明其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反面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利用这个优势,通过与大众媒体做好知识教育和普及等各方面的沟通,加强对普通人群进行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普及工作[6]。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婚检人群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和非传播途径方面的认识不足,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的教育中,要将这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和非传播途径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艾滋病性病的传播,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充分发挥妇幼保健系统在婚检和婚前教育方面的优势,对婚检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和干预,操作简便,干预效果显著,对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流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推广应用[7-8]。

参考文献

[1]杭标.扬州市邗江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现状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9):345-346.

[2]郭欢,韩晓霞,秦润花,等.兰州市685对免费孕前优生检查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3(5):74-75.

[3]金晓春.对 938 例育龄女性孕前优生检测结果的分析[J].求医问药,2012(4):56-57.

[4]于红,谭欣.流动人口非意愿妊娠终止术后有效避孕方法落实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3(16):45-48.

[5]詹光荣.孕前计生优生健康检查的结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3(8下半月):583-584.

[6]黄星,孙乔,张枭,等.上海市浦东新区MSM人群安全套使用及性行为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17):853-854.

[7]张雅娟,卫晓丽,马超锋,等.西安市强制戒毒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实用预防医学,2009(4):4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