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环境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管是盈利性质的企业,还是以政府和国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都是整个机构的命脉,一旦财务陷入混乱,那么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营。现如今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方式,在历史过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环境。现当前的财务管理环境来看,目前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完善,主管部分也没有足够的监管力度,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无法达到现代财务管理的要求。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程序,提高监管力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要点。在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环境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只有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改革,才是有效的改革。影响财务改革的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是立足于事业单位外部,指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客观因素,而微观环境则立足于事业单位内部,主要指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内容。
一、宏观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
事业单位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所谓宏观环境,就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事业单位依托国家和政府发展,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党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在这些因素下生存发展的事业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政策方针,而在不同的政策方针之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也不尽相同。与财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如税法、会计法、预算政策等等,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必须考虑的要素。
(二)经济环境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都是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新要求。如今产业多样化,国民经济数值巨大,这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经济政策中,财政、货币、资金分配、产业、社会保障、就业、外贸等政策,都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甚至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由于这些政策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事业单位能否在这些方面做好相关财务工作,不仅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事业单位本身的发展水平。可以说,经济环境在宏观环境中,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影响最直接,最巨大的因素之一。
(三)文化、技术、教育环境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整体教育水平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作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变化,直接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经济等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巨大,同时,新的价值观对事业单位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严格的财务管理,保证财务清明是最重要的一项。
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生活、办公放式的巨变,现在手机、电脑代替了过去的纸笔,成为办公的主要工具。这一切变化都是由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引起的,因此技术环境对财务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经济因素与财务管理息息相关,可以说,经济是财务管理产生的基础。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传输技术的变更,都要求财务管理者需要用新眼光、新技术来优化组织结构,因此技术环境也是财务管理需要面临的新环境。
二、微观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环境
宏观环境指的社会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事业单位具体的财务环境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都属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微观环境。
(一)经济形式多元化的形式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固然是国家,但在新的经济形式下,经营收入、银行融资、科技成果转让、机构和个人捐款等也成为事业单位经费的来源之一。多元化的筹资渠道,让事业单位的行为具有了经济性和竞争性,这固然缓解了事业单位资金紧张的状况,调动了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但资金来源多元化,也增加了核算体系的复杂性,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更高,无形中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让财务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
单一的国家拨款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是收支平衡,但事业单位具胡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除了收支平衡外,更要对资金源进行科学管理、优化配置,资金最优分配、资金结构优化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
(二)新经济形式下,要求财务管理体系规范化、精细化
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后的经济体质与落后的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矛盾重重,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尽快完成财务管理改革,使之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而改革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财务管理体系规范化、精细化。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下,各项预算、拨款类别,对资金来源、成本费用的分析等等,都要求细分化、程序化,保证每个环节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有制度可依。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预算要做得更加详细,依据目标,根据事业计划时间的长短来分配预算资金,以量化指标来衡量工作的完成情况,资金的实际应用数值,这种新的预算管理方式称之为绩效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结果导向预算管理,是一种高效、节约的预算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避免资金浪费,极大的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急待提高
新的经济形式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管是工作对象还是工作环境,必然都是复杂的、困难的,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素质、工作素养、职业道德。财务管理工作是对资金凝聚、管理、应用、运营的大事,每一笔资金来龙去脉都要求清晰明了,如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承担这项工作,那么将对国家、政府、社会经济和事业单位本身造成严重的损失。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类型;股市波动非对称性;内生性;固定效应模型; Sargan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证券投资专业化、社会化及各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在现代证券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评价各类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如何在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过程中发挥各类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观点及研究结论存在着较大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机构持股可以稳定市场,第二种观点认为机构持股加剧了市场波动,第三种观点认为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无关。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二是研究对象上存在差异,部分文献以机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而部分文献以某一类机构投资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导致结论不一致;三是在不同时间段上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存在差异,即使同是对机构总体持股的研究,由于投资者结构发生变化,不同类别的投资者特征不同,投资策略不同,从而导致机构整体持股对市场的作用也不相同;四是不同的市场环境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对不同的市场状态及具体阶段,所得结果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暗示机构投资者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五是在研究机构持股的作用时常将其视为外生变量。事实上,有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显示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如果机构持股的内生性确实存在,则在不控制其内生性的情况下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将导致模型设定偏误,从而影响结论的可靠性。针对国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控制内生性情况下,从机构细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类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分析各类机构持股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是否具有非对称性,而国内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针对机构投资者对股价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国外文献提出了两种解释,即信息假说及市场状态假说。从信息角度分析的有:Keim and Madhavan(1996)[1]认为机构投资者买入股票的行为是不公开的,而一旦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长期头寸后,根据机构投资者对持有股票的目标收益或流动性的需要,市场参与者就可以判断机构投资者的卖出时机和适时卖价。这意味着买入和卖出交易向市场披露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从而造成买入和卖出交易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的不对称性;Chan和Lakonishok(1995)[2]认为机构投资者从多种投资机会中选择购买股票,这样的决策将传递公司的特定信息,而从投资组合中卖出部分股票则可能基于流动性或其他非信息的考虑。从市场状态分析的有: Chiyachantana, Jain, Jiang, and Wood(2004)[3]研究发现:股票价格波动的不对称性主要取决于基本市场条件,在牛市中买方居多,而卖方较少,买方是流动性的消费方,而卖方是流动性的提供方。买方为了购买股票,必须向卖方支付很高的流动性溢价。所以在牛市中买方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更大。但在熊市中正好相反。
本文与以往实证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以2007-2010年股市上升、下降、盘整的整个波动周期为考察期间,从机构细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各类机构投资者的特性和作用,分析机构投资者对股价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特征及成因,并运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忽视的变量内生性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说明及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借鉴Sias(1996)[4]本文用季度期间股票每日普通收益率的标准差作为衡量上市公司股价波动性的指标。
本文解释变量为机构持股占流通股的比例IO,若IO与股价波动显著正相关,则说明机构持股加速了市场波动;若IO与股价波动显著负相关,则说明机构持股减轻了市场波动。若IO对股价波动的影响随市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则说明机构持股对股价波动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控制变量方面, Dennis和Strickland(2002)[5]发现公司股价与市场波动显著正相关,Karpoff(1987)[6]认为股票换手率是导致股价波动的直接因素,Rubin和Smith(2007)[7]的研究表明财务风险会导致市场波动加剧,Wei和Zhang(2006)[8]研究发现公司盈余波动对市场波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加入股票季度平均价格(Aprice)、股票季度日平均换手率(Turnover)、资产负债率(Indebt)、前12季度ROE的方差(VROE)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市场回报Returnt-1(前一季度股票回报)、上市时间age等可能影响股价波动的其他因素。
国内外对于机构和市场波动的诸多研究中纷纷提到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严重的内生性会导致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的有偏性和非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与机构持股相关,而且与市场波动无关的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估计,进一步检验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的关系。
选取工具变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工具变量本身必须是外生的,而且与内生变量高度相关。国内外学者(Gompers and Metrick[9],2001;Aggarwal,Klap-per and Wysocki[10],2005;瞿伟丽,何基报等[11])研究发现,构投资者偏好规模大、高收益、公司治理较好的股票。因此,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流通市值的自然对数)、市盈率PE作为机构持股的工具变量。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的二阶段回归模型如下:
本文首先采用计量方程中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运用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在股市上升、下降、盘整三个不同阶段机构整体持股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为验证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我们还根据Arellano & Bover(1995)[12]及Blundell & Bond(1998)[13]的建议进行了Sargan检验。其次,从不同类型的机构特性出发,在控制内生性情况下,分别检验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市场的不同阶段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为了避免制度差异的影响,本文仅研究我国A股股票市场。我国资本市场自2007年开始至2010年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在此期间我国股市既经历了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也经历了牛熊市及金融危机的跌宕起伏,因此,我们将研究样本期间定义为2007年一季度至2010年三季度,使用15个季度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文中机构持股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咨询终端,其他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在剔除缺失数据后样本容量为16990个,为考察不同阶段机构持股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借鉴现有文献(宋冬林等[14],2007),我们将样本按股市上升、下降、盘整分为三类,其中,市场快速上涨期样本为2007年1-3季度及2009年1-2季度的数据,样本总计5 299个;市场快速下跌期样本为2007年4季度及2008年1-4季度的数据,样本总计5 433个;市场盘整期样本为2009年3-4季度及2010年1-3季度的数据,样本总计6 248个。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不同市场环境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市场环境下股价波动、机构持股情况及上市公司特征的一些差异。其一,股市从快速上升、下降到盘整的过程中,市场波动先上升后下降;在市场快速下跌期,市场波动最为剧烈,平均市场波动率提升到了4.2%;而在市场盘整期市场波动最小,平均市场波动率仅为2.9%。其二,在股市上升、下降到盘整的过程中,机构持股变动的趋势与股价波动趋势正好相反,先减少后增加;在市场快速下跌期,机构持股比例最低,平均为22.707%;而在市场盘整期,机构持股比例达到最大,其均值提升到了35.194%,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金融危机过后,投资风险相对较低,很多股票出现了价值低估,很多机构会在市场盘整期提高他们的持股比例。其三,不同市场环境下,换手率存在较大差异,在市场快速上涨期,股票换手最为频繁,日均换手率达到了5%;而下跌期最小,仅为2.4%,不到市场上涨期的一半。其四,在市场快速上涨期,平均资产负债率最大,达到了76%;下跌期次之;盘整期最小,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0%。这一方面说明在不同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存在一些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财务风险较高。其五,不同市场环境下,净资产收益率的方差从24.2%到30.9%不等,这说明上市公司总体盈余波动较大,不同市场环境下盈余波动也存在一些差异。
(二)机构整体持股对股价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实证检验
首先,研究采用STATA 11.0中的Fixed-effects model对股市上升、下降、盘整三个阶段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了回归,并且针对面板数据特点使用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均拒绝了Random-effects回归方式,使用Fix-effects回归能够消除数据组内不随时间序列而变化的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同时为了防止数据中异方差的影响,回归中还使用了Robust检验,在以下按机构类型分析中使用了同样的回归方法。
其次,本文针对面板数据的特点采用Hausman检验考察机构持股是否存在内生性,检验结果见表2的最后一行。检验结果中若卡方值较大P较小,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内生性问题,由表2可知,无论在股市上升、下降还是盘整阶段,Hausman检验均在1%的水平拒绝了原假设,因此,我们认为机构持股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我们应当采信应用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工具变量的有效性需要严格的计量检验。为此,我们在表2中对股市上升、下降、盘整三个阶段模型中的工具变量分别进行了弱识别、不足识别及过度识别检验。其中,若拒绝弱识别检验的原假设,则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强相关,是强工具变量;若拒绝不足识别检验的原假设并接受过度识别检验的原假设,则表明工具变量是外生的。
表2的结果表明,我们所选的工具变量是严格外生的,同时其与内生变量高度相关,是强工具变量。
表2中估计方法标记为IVFE的列报告了在股市上升、下降、盘整三个阶段应用工具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2SLS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排除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机构持股在股市的不同阶段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显著不同,在股市上升阶段,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显著正相关,即机构持股加剧了市场波动,而在股市下降及盘整阶段,机构持股与市场波动显著负相关,即机构持股显著地减小了市场波动稳定了市场。另外,作为对比,本文还在不考虑机构持股指标内生性的情况下对模型2采用OLS方法直接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表2中估计方法标记为FE的列报告了在股市上升、下降、盘整三个阶段模型2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这与表2中应用工具变量(2SLS)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略有不同,虽然整体上都表现出不同市场阶段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不同影响的非对称性特征,但在具体阶段的回归结果却大相径庭,特别是在盘整期应用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与直接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截然相反。由于Hausman检验显示机构持股存在内生性,因此利用2SLS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比在不考虑内生性时用OLS对单方程进行回归更为有效。这说明,在考察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中,若没有控制机构持股的内生性问题,将可能误估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控制内生性情况下,机构整体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的特征,在股市上升阶段,机构整体持股加速了市场波动,而在股市下跌及盘整期,机构整体持股减少了市场波动,稳定了市场。这与陈国进等[15](2011)的研究结论一致。机构整体持股对股市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特征可以用市场状态假说进行解释:在市场快速上涨期,买方居多卖方较少,买方是流动性的消费方,而卖方是流动性的提供方,买方为了购买股票必须向卖方支付很高的流动性溢价,所以在牛市中买方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更大,但在熊市中正好相反。具体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在市场快速上涨期其增持股票需要承担很高的流动性溢价,因而加速了市场波动,而在市场快速下跌期及盘整期,机构整体持股的增加只需承担较低的流动性溢价,因此起到了稳定股价的作用。
(三)机构投资者类型对股价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实证检验
上述实证分析证实了机构整体持股对股价波动的影响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但股价波动的大小不仅与市场环境和制度有关,还与投资者结构密切相关,即使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不同机构投资者的特性不同,交易策略也不同,必然对股价波动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持股机构主要有12种,分别是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非金融公司、社保基金、券商、券商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一般法人、QFII、企业年金、财务公司、银行,由于银行、财务公司、企业年金这三类机构持股在整体机构中的比例较小,文中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其他机构,研究将分别考察这10类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本文将采用此前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列出了各类机构持股变量的回归系数和T值,其他控制变量在此省略。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首先,我们分析同一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表现。第一,占有机构份额较多的基金公司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在股市快速上涨期,基金持股对市场波动没有显著影响;在市场快速下跌期,基金持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发挥了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希望其发挥的作用;而在盘整期,基金公司的频繁换仓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波动。第二,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一般法人已超过基金成为各机构类型中持股份额最多的投资者,其持股对股市波动影响与机构整体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完全一致,在市场上涨期加速市场波动,而在下跌及盘整期减轻了市场波动。第三,保险公司持股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具有非对称的特征,但其影响却与一般法人截然相反,在市场上涨期,其承担起了维稳市场的角色;而在市场下跌及盘整期,其持股却显著加剧了市场波动。第四,信托公司的表现与保险公司极为相似,除在下跌期,其持股对市场波动没有显著影响外,在上涨及盘整期信托公司持股对于市场稳定起到了截然相反的作用。第五,非金融公司持股在下跌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在盘整期又承担起加速市场波动的角色。第六,券商持股在盘整期加速了市场波动,而在上升及下降期,其对市场波动并没有显著影响。
其次,我们对同一市场环境下不同机构投资者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一,在上升期,基金公司、一般法人持股加速了市场波动,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持股则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第二,在下降期,保险公司、非金融公司持股加剧了市场波动,而基金公司、一般法人则成为捍卫市场稳定的斗士,其持股显著减轻了市场波动。第三,在盘整期,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券商持股显著加剧了市场波动,而非金融公司、一般法人持股又承担起了维稳市场的角色。
此外,无论在上涨期、下跌期,还是盘整期,社保基金、QFII、银行、财务公司、企业年金及券商理财产品持股对市场波动都没有显著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也不相同。
四、结论和启示
从理论上分析,不同机构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与以往实证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以股市上升、下降、盘整的整个波动周期为考察期间,从机构细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各类机构投资者的特性和作用,并运用工具变量的方法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忽视的变量内生性问题,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机构整体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的特征,在应用2SLS方法排除了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研究发现:在股市上升阶段,机构整体持股加速了市场波动,而在股市下跌及盘整期,机构整体持股减轻了市场波动,稳定了市场。
第二,对于机构进行的分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机构投资者对股价波动的影响随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
本文结论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启示:(1)需辨证认识各类机构投资者的作用,针对不同机构投资者的特征及不同的市场状态采取不同措施以稳定市场。(2)均衡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形成相互制衡的机构投资者队伍。因此,除基金公司、一般法人外,我国需要均衡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这样不仅能为投资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还能通过投资风格及投资方法的多样化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3)加强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建设,进一步提高机构投资者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强化机构投资者的长期投资理念,从而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4)除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稳定市场外,政策制定者还须完善市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合理的正向激励机制、提高监管能力来维护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Keim D,and A Madhavan.The Upstairs Market for Large Block Transactions: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Price Effec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6(9):1-36.
[2] Chan L,and J Lakonishok. The Behavior of Stock Prices Around Institutional Trades [J]. Journal of Finance,1995(4):1147-1174.
[3] Chiyachantana C,Jain P,Jiang C,and R Woo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Institutional Trading Behavior and Price Impact[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869-898.
[4] Sias,R. W. Volatili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6(3-4):13-20.
[5] Patrick J, Dennis, Deon Strickland. Who Blinks in Volatile Markets,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J].The Journal of Finance, October, 2002, 57(5): 1923-1949.
[6] Karpoff Jonathan M.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changes and trading volume: A survey [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7, 22 (1):109-126.
[7] Rubin Amir, Daniel R Smith.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volatility and dividends[EB/OL].[2008-01-25].http://papers.省略.
[8] Wei Steven X, Chu Zhang. Why did individual stocks become more volatile? [J].Journal of Business, 2006, 79 (1):259-292.
[9] Gompers P,and A Metrick.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Equity Prices Quarterly[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116,229-259.
[10]Aggarwal R,Klapper I,and P Wysochi.Portfolio Preference of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5(29):2919-2946.
[11]瞿伟丽,何基报,周晖.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交易持股偏好及其对股价波动的影响[J].金融评论,2010(3):53-63.
[12]Arellano, M. And O. Bover,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 68(1):29-51.
[13]Blundell R,and S.R. Bond. 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14]宋冬林,毕子男,沈正阳.机构投资者与市场波动性关系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7(3):97-103.
[15]陈国进,陶可.机构持股对股价宏观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93-98.
On 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ype on Volatility of Stock Market
HAN Jin-hong
(School of Accountancy,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12,China)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战略导向;绩效管理体系;改进
伴随着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实施,当前我国商品房市场似乎进入到了买方市场。在此业态刺激下,诸多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已从过去的资本扩张,转向为现在的待市观望;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积压的房产又积极展开促销活动。不难理解,在市场环境重构下的公司,不仅需要进行一次战略调整,还须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进,来支撑这一战略的目标实现。
考察公司组织结构,根据资本循环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版块:施工版块、销售版块;各版块又由数量不等的部门组成。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公司战略导向的调整,必然存在着各版块角色地位的转换。角色地位的转换依据不仅根源于公司核心利益使然,更是市场环境所给予的倒逼机制所致。而这正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出发点。鉴于上文所述,笔者将就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一、房地产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
就“市场环境”而言,须由供给双方、制度安排等要素构成;并在时间、空间维度下发生着动态演化。在跨期分析的基础上,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如下所述:
(一)公司金融环境恶化
商品房建设存在着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征。面对这一特征,诸多公司往往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在房地产经济处于高涨态势时,各大商业银行普遍乐于向公司放贷。受美国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日益紧缩。与此同时,2011年年末又出现了诸多公司的还贷高峰期。从而,公司金融环境可见一斑。
(二)市场观望情绪依旧
受我国人口基数以及适婚人口增加的影响,对于商品房的刚性需要依然强烈;并且,改善性需求也成为中小城市居民的购房意愿。然而,在国家打压房价和房产价格需求弹性大等因素的作用下,市场观望情绪依旧。从各地对2012年春节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反馈可知,各开放商的销售处仍呈现出“大事件小概率”的特点。
(三)中央调控措施未变
以中央调控措施为指导,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的实施细则,目前仍无明显的松动迹象。温总理已明确指出,楼市调控会贯穿2012年全年。这一政策预期,无疑将增强市场观望情绪。同时,对于土地开发的期限限制,也使得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市场压力。
以上市场环境使得各大公司的战略导向发生调整。
二、基于市场环境的战略导向调整
上述市场环境明显勾勒出了买方市场的特征。而且,与其它普通商品不同,房产对于国民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范畴。因此,其存在着需求弹性大的经济学特质。在买方拉动下,以及上游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公司惟有在销售环节下工夫,才能减少资金瓶颈的困扰。
(一)优化销售模式
不可否认,处于买方市场环境下的房产销售,须更多的利用营销学的知识。其中,客户关系管理、商品促销模式、商品组合等,则成为当前房产销售的重要手段。从而,如何促进销售人员在充分领会公司管理层意图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手段,便成为优化销售模式的关键。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绩效管理的体系改进,须实现增进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效果。
(二)提升资金效益
面对当下的金融环境,公司需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关于这一点,不仅在于资金借入的会计成本使然,也是资金稀缺性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使然。作为公司成本中心的财务部门,则承担着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职能。具体而言,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须满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契合。而成本控制的实施主体,却是一线的施工人员。因此,公司绩效管理的体系改进,还应实现增强财务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的效果。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实则给出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便为具体的体系调整建立的价值取向。
三、新战略导向下的绩效管理体系改进
首先需要明确,体系改进的动因在于使公司的新战略,能在目标管理下具体实施。因此,体系改进的方向便在于,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与当前市场环境相契合。在此逻辑关联基础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绩效管理目标的改进
针对公司销售部门角色地位的上升,目前在目标改进方面应增强积压、在建商品房的销售力度。基于资金稀缺性的现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也成为目标的应有之义。
1.商品销售目标。在买方市场形态下,商品销售目标包括:积极促销现房;并在客户关系管理下推销在建住房。伴随着这一目标的出台,针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目标也就明朗,即:全程考核销售人员在客户“买房意向书的签定―房款的交纳―购房合同的签定”,以及协助客户办理暗揭贷款的服务质量。并通过客户反馈信息,对该销售人员进行综合评价。
2.资金使用目标。资金效益目标的实现,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人员涉及到资金预算制定、监管等职责;而施工人员则体现为成本控制。从而,公司在绩效管理便需要建构指标体系,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衡量指标的改进
因商品房销售环节成为了公司的工作重心,因此,在指标改进领域也应以此为出发点。随着资金回笼时限、数量对于公司的重要性日益俱增,将购房款的到位速度及数额引入考核指标中,则成为指标改进的需要。同时,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预算(工程造价)准确性,也将影响公司目前的资金配置结构能否合理。因此,资金预算效果也应引入现有指标中。受到施工人员往往处于团队工作之中,在针对成本控制的绩效指标,则以一个施工小组为单位整体建立。并在逆向分解责任时,由组长给予具体的指标设定。
(三)绩效考核机制的改进
绩效考核实则体现为信息反馈机制,以往普遍重视结果反馈。然而,处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则应突出过程反馈及控制活动。作为科层结构的公司组织系统,可以在指标逆向分解的基础上落实到人头上。这样一来,通过经济参数和人员监管机制,便能及时了解公司运营中的状况。
当前还须思考的问题包括:(1)如何有效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绩效管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目前公司现状下更具有实际意义。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关注对“激励兼容”原理则引入。(2)如何完善绩效处理机制。公司一般会从员工的薪酬安排上,体现绩效管理的处理结果。但在目前市场行情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还应从精神层面给予员工关心和鼓舞。惟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楼市寒冬坚定信念。
四、结束语
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动因在于使公司的新战略,能在目标管理下具体实施。因此,体系改进的方向便在于,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与当前市场环境相契合。从而,应从绩效管理目标、绩效衡量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由于目前商品房销售环节格外重要,因此绩效管理体系的改进应以此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真.LCY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11月.
[2]陈效珍.浅析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资本: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2-0029-05
村镇银行是为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重点是填补空白和引人竞争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问题而在农村设立的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从2007年3月初全国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运营的村镇银行已超过100家。村镇银行与现有的其它商业银行相比规模小、信贷对象不同,不可能建立与商业银行同样的决策与管理机制。村镇银行的决策更多地依赖“软信息”,而“软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是基于信任基础的社会网络圈。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村镇银行必须面对农村市场金融环境差、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存款组织、贷款营销等工作成本相对增大、放贷交易成本上升的严峻局面。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资本是指在村镇银行组织与个人或其他组织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共享的规范、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等因素。使他们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关系”网络连结,它们有助于村镇银行经济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村镇银行与社会的联系(个人、组织)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本文尝试对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资本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
一、研究的理论假设
国内学者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将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替代变量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贺远琼等(2007)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社会资本的构成角度来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受他们研究思路的启发,我们以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网络资本作为替代变量来测度村镇银行的社会网络资本。针对中国的村镇银行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两类指标(基于市场环境与非市场环境)测量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网络资本。因为制度经济学理论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成市场环境(也称为技术环境)与非市场环境(也称为制度环境)。因此,我们认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可以分成基于市场环境的社会网络资本和基于非市场环境的社会网络资本,具体是指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与市场环境、非市场环境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质量。本文提出假设1如下:
H1: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是由基于市场环境的社会网络资本和基于非市场环境的社会网络资本两部分构成。
其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银行与社会环境的关键“接点”,必须有能力为银行获取所需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生存与经营资源、管理与经营资源、精神与文化资源等,更重要的是信息资源。在中国农村经济环境下,每一获取资源渠道的连接方式都是双层的,第一层是公务关系连接,即组织与组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渠道接通;第二层是私人关系连接,即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与资源提供单位的负责人(或资源的主要掌管者)之间的渠道接通。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互动,收集外部环境状态及其变化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村镇银行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能力(包括被动发展能力与主动发展能力两种类型)。在主动发展能力中,强调村镇银行能够准确预测外部环境要素(例如政府政策、社会公众的偏好等)的变化,从而做出及时、有效调整的能力。从这个视角来看,更需要村镇银行能前瞻性地收集到相关信息,并正确地做出解释,为村镇银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和支撑。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镇银行经营的成败,是村镇银行竞争优势源之一。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3:
H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对该行发展能力有显著正面影响。
H1:村镇银行发展能力对该行经营绩效有显著正面影响。
因而有假设4:
H4: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对该行经营绩效有显著正面影响。
根据以上的阐述与研究假设,图1构成了实证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根据村镇银行社会网络资本作用的实际设计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考虑到调查的难度和便于村镇银行的调查合作,本文调研所设计问卷在全面的基础上力求精简而易于回答。问卷发放调查对象主要面向各村镇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
(一)研究变量的衡量
1、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社会网络资本。参考贺远琼等(2007)的量表,本文设置问题如下:Q1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每季拜访或者联系贷款客户数;Q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每季拜访或者联系存款客户数;Q3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每季与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领导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次数;Q4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每季与普通员工沟通交流的次数(任何交流方式都可以);Q5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每季参加政府或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例如会议、论坛等)的次数;Q6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如何;Q7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除在村镇银行任职外的社会职务(例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协会理事长等);Q8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获得的除自己银行之外颁发的社会荣誉(例如区域内五一劳动奖章、优秀银行家等)。
2、村镇银行发展能力。村镇银行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对产品一市场的机会的反应、对这些机会做出反应的营销活动、抓住这些机会的反应速度三个方面的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能力:与村镇银行在非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其对非市场环境中事项(例如政府信贷政策、环境保护事项等)预测与反应的能力。我们用每季针对农村信贷需求设计营销活动次数、针对需求设计信贷产品所需的时间、通过关系网络开拓客户速度、对农村信贷需求判断的准确性、内部管理能力、学习和创造能力等指标来测度。
3、村镇银行经营绩效。通常衡量企业的绩效主要从一定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评判。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真实性,因此本文主要用信贷额增长率、利润额增长率、当地市场份额增长率三个问题来衡量村镇银行经营绩效。
(二)研究样本选择
在全国选择20家成立时间相对较长的村镇银行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当面试填、讨论,对问卷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定了问卷的调查内容。调查数据获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填写问卷并信件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其次是利用会议或直接调研请他们现
场填答。具体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及回收情况见表1所示。对于少部分问卷的个别的缺损信息,其后尽力通过电话回访方式获得数据的补充。本文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调查前首先对调查者详细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并承诺对所调查到村镇银行资料的保密性,在此同时,尽可能在调查过程中与被调查对象保持联系,以及时解决问卷填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本文采用SPSS13.0和AMOS4.0统计分析软件作为资料分析的工具。首先采用Cronbach’s alph(1951)系数检测量表的信度,并以Peterson(994)所建议的0.7为信度标准;分析结果见表2各变量的Cronbach’s a值都在可接受的范围。这表示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其次,本研究的初始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得到的。这份初始调查问卷的每一题项是与其他专家学者、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逐一讨论、审阅、修订而成,从而使得调查问卷的每一项目能充分反映问题的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本文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用少量因子代替多个原始变量,本文采用的旋转方式利用正交旋转即方差最大旋转方式,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标准,本文因子分析中问卷的项目与计划选取的潜在因素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在作因子分析之前,先要使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偏相关是否很小,并确定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越接近1,越适合于作因子分析;KMO过小,则不适合作因子分析。根据统计学观点,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KM0在0.8―0.9之间,很适合MKO在0.7―0.8之间,适合;KMO在0.6―0.7之间,较适合:0.5以下,不适合。
本文所使用调查问卷的样本充分性KMO测试系数的结果为0.734,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卡方值是254.322,P值是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在此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得出变量共同度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Initial栏内的值,指的是在提取因子(本文采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之前各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对主成份分析来说,该值是要被分析的矩阵(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对角元素;对因子分析来说,这些值是用其他变量作为预测变量时每个变量的载荷的平方和。原始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均为1。Extraction栏的值代表的是各个变量方差能被保留因子解释的比例,该值越大,表示变量的效度越高。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五个主要变量的Extraction值都大于0.8,其中三个变量都大于0.9,表明本文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完全符合统计学要求。
(四)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上述研究假设。这是因为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多数具有主观性强、难以直接度量、存在度量误差等特点。为验证上述构建的理论假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我们选取x2/df、RMSA、TLI和CFI四类指数作为评价模型的拟合指数,判别标准分别是当x2/df0.9均可认为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潜变量的组成信度应该在0.7以上以及潜变量的萃取变异量应该在0.5以上。对于与路径系数相应的『临界值C.R.,当其值大于1.96时,表明该路径系数在p
三、研究的初步结果
(一)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资本的构成
本文通过SPSS13.0作为分析工具,使用最大方差旋转的主成份分析法做因子分析,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有两个衡量标准:这个项目在此因子上有最大载荷;此最大载荷大于或等于0.5。因子分析结果见表5:
因子1命名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基于非市场环境的社会网络资本,因子2命名为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基于市场环境中的社会网络资本。表5的结果说明因子1因子2相同的贡献率。分别为28.870%和27.850%,同时这两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56.720%。表5的结果支持了假设1。
(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
1、整体分析模型。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参数结构如图2所示。潜变量用椭圆形表示,观测变量用矩形表示。
2、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首先通过AMOS4.0验证本文的初始模型(如图2),结果表明从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到经营绩效的路径系数为一0.10,而且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558)。因此修正初始模型,即删除从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资本到经营绩效的路径。删除这条路径可以从理论解释中得到支持。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社会网络是村镇银行一项重要的资源,且村镇银行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必须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变资源为资本,即成为村镇银行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当运用这项资源去获得经营绩效时,其也被看成是村镇银行投入的成本之一,成本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因此本文得到了“负面影响(-0.10)”的结果(然而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再次验证修正模型,修正模型的拟合度结果见表6,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见图3。
所有参数估计值在0.0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表6的结果说明修正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可以接受该模型。图3的结果支持了H2和H3,不支持H4注:图6-3中的路径系数为标准路径系数,***表示该路径系数在0.01水平下显著。虚线表示村镇银行高管社会网络资本与其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
(三)研究的结果讨论
主动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化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实现销售的过程。在家居建材企业比较常见的主动营销的方式有:品牌联盟、小区推广、电话销售、设计师通路、装修公司、团购会、砍价会、工厂集采等方式。作为主动营销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用积极的方法去主动寻找和开发客户,并最终达到成交的目的。
一、 主动营销:顾客不来,我们就去找
作为主动营销,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当顾客不来我们的门店和终端,那么我们就必须主动出击,在顾客可能出现的地方出现,在顾客有需求的时候出现,在顾客购买的时候出现。
在家居建材行业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坐商的方式,等待顾客的到来,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不是那么明显,消费者受制于大市场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主动购买的意向的时候。或者消费者选择购买产品的渠道很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采取拦截的手段实现销售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必须实施主动营销。
对于不同的主动营销的模式,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从传统的坐商变为行商。这也复合商业发展的规律,当坐商成为一种常见的商业业态的时候,行商就会悄然的崛起。我们综合分析目前主动营销的模式,对营销的特征进行分类,以此作为我们开展主动营销的依据。
以上是主动营销的优点和缺点的对比分析,对于一种营销模式而言,有其有利的一面,必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对于主动营销的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最大程度的降低不利的一面。这样才能发挥主动营销的优势。
二、 主动营销:细节制胜,执行力第一
对于主动营销有很多企业都在尝试使用,但是我们却发现,有的企业采取主动营销的方式非常成功。而有的企业采取主动营销却事倍功半。这到底的差距在哪里。通过对大量主动营销成功和失败案例的研究和对比分析。对于主动营销的成败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营销执行过程中的细节把握,细节往往决定了主动营销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