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管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96-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也在销售、生产、物流方面寻求创新和进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大和禁烟活动的进行,烟草行业面临着空前挑战。对烟草工业中的物流进行改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烟草企业的竞争实力,建构烟草物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机制成为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一体化服务的概念

“一体化服务”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概念,它是在“产品服务化”潮流中与“服务供应链”概念融合而被提出的,注重产品的服务性,重视行业供应链的整体互动。在对行业价值链进行优化时,还需要对物流服务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进行革新,以使消费者、零售商、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

在烟草行业中推行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对烟草行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这一评价管理体系的模型和实施策略进行介绍。

2.1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

在对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进行建立时,应引入“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改进”的管理理念,应将改进、追溯、评价、规范等关键物流环节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连接起来,并将这一评价管理体系运用到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服务中来。

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模型包括三部分:智能追溯、服务考评、服务规范。这些环节在这个模型中都是很关键的,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体化服务的管理理念。

在烟草的物流配送中,其配送中心的服务规范的意义在于:1.对烟草物流服务提出引导性规范,提出了“事前规范预警”,能够在事前对物流服务进行规范;2.物流配送业务流程是与物流服务的评价是有密切联系的,是以之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能否成功实行服务考评制度,其关键在于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供应链、KPI、平衡计分卡等理论的指引下,综合烟草物流的特点以及ISO、服务规范等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在服务评价结果的管理上,要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追溯管理,以实现“事后改进”。

在这个服务评价管理系统中,构成了一个循环回路,后向环节以前向环节为基础,前向环节依据后向环节进行改善,并提出改进方法和改进方向,不断优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动态的服务评价管理。

2.2 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2.2.1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

烟草行业物流规范中对烟草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障、警示、指导和支持。物流规范对烟草的“配送”、“分拣”、“仓储”等环节都有重要的支持和规范作用,以基本完成物流服务任务为前提,对烟草工业中所涉及的物流环节的安全、人员培训、投诉建议等都进行了流程和任务上的规定。烟草工业中的物流业务,不仅要从生产实际出发,还要对其可行性、全面性、细致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晦涩、片面和粗犷的管理方式,提升烟草物流一体化服务的质量。

2.2.2 烟草行业物流服务评价指标

服务评价指标是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对“事中控制”进行管理的主要标准,是实现一体化服务的关键所在。建立起来的一体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可行性和较为全面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应以科学理论为导向,基于实践,对烟草生产和配送过程中的物流服务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对各项指标的细化,对应依据指标的性质和指标的巨细程度对指标进行合理细化,并标明合格标准与评判方法。

2.2.3 烟草行业评价结果与智能追溯管理

制定和实现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要提高烟草物流的质量,提升烟草物流的服务效率。在对该系统进行实施和改进时,应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追溯,寻找出物流效率提高或下降的原因,并给予合理和及时的解决。

三、实行烟草工业物流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系统的措施

在烟草物流中实施一体化服务评价管理体系,需要注意:

应该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对管理实行标准化操作;

对管理实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开发和使用专用的物流软件,对物流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统计和分析;

聘用和培养综合性与专业型人才,组建管理小组专门对物流服务的评价和组织进行管理。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 信息一体化 层次 要素

[分类号]F270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普用化,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是供应链驱动因素之一,是整个供应链的本质内容和管理基础,向供应链的管理者提供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信息与供应链的集成化程度、基于IT平台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等众多的核心竞争因素密切相关,支持和保障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从信息运作视角出发,结合综述文献,分析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和要素,进而提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模型。

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2.1 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

信息作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具有连接和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功能。供应链中的信息具备事实性、等级性、流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按照性质的不同,企业供应链的信息可以分为决策信息、监控信息、物流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供应链通过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上的高效流动,发挥强大的整体竞争优势。物流和资金流主要是一种单向的实体流程,实体流程的进行,必然产生不断变化的信息。本文的供应链信息是指供应链管理中有关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总和。

2.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从信息运作(所谓信息运作,是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取、控制、利用和消除等)的角度出发,为使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无缝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不确定性,以及消除因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目标不同造成的利益冲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而进行的信息活动。规划和实施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注重三种供应链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内部传递信息的能力、组织之间信息流动的能力以及获得各种知识加工和决策制定的能力。

2.3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的区别和联系

目前,在供应链信息研究方面使用较多的概念是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并不等同于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并不意味实现信息一体化,信息共享只是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信息一体化是信息共享的目的;信息一体化不仅强调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而且强调共享信息的价值,即这些信息应是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信息。当今竞争不再是独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集成是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信息一体化的各环节借助IT技术进行集成,在供应链信息运作机制、信息技术和信息集成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加速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最终提升供应链整体运作的绩效。可见,信息一体化更全面地表达了研究供应链信息的目的。

3 企业供应链信息――体化的概念模型构建

所谓概念模型,是指将现实活动中的信息抽象出来,通过对真实世界涉及的问题域内的事物进行描述而建立的信息模型,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和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等优点。以下结合供应链涉及到的信息流的分类和抽象,分析其要素和层次,构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

3.1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分析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

3.1.1 信息类型 供应链是动态发展的,其业务流程和内外部环境时时刻刻产生各种各样信息,这些信息的有效采集、分析、处理、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类型的划分。各种信息根据其来源和获取途径,可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1。

3.1.2 功能效用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是指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企业利用信息获得的效果。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功能效用具有累积性、间接性和时效性等特征:①累积性,供应链信息的数量增加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从业者从最初对供应链各环节直观地认识到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实现供应链的信息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少到多,是信息有机累积的结果;②间接性,信息效用的实现,必须以信息促进其他方面价值增加体现出来,如策略信息、隐蔽信息等的功能效用必须借助管理者的决策或知识的转化间接加以反映;③时效性,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存在方式和运作状态的反映,客观事物不断变化,与此相对应的供应链信息也不断变化。随着社会进步,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势必要求供应链的信息能够准确地、及时地传达到各个环节,否则功能效用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1.3 信息技术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作为有效、迅速处理大量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既是推动供应链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又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提供基础的、统一的、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包括核心技术和支持技术,具体包括识别与采集技术(RFID)、传输与跟踪技术(EDI、GPS、GIS)、存储与分析技术(Data Warehouse、Data Mining)、相关辅助技术(EOS、POS)、Intemet/Imranet/Extranet/VPN等。

3.1.4 激励机制 虽然供应链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能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减小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但下游企业的信息在供应链一体化中的价值远大于上游企业的信息,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改善更多地体现在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收益的增加较小,且共享信息也可能增加各自的经营风险。若缺乏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势必影响下游企业主动公开私有信息的积极性。因此,若要有效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常用的方法是契约机制和信任机制。供应链契约机制是利用博弈论、运筹学、最优控制理论等原理和模型,基于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资金流,在一定的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信息结构情况下对各成员企业的决策激励进行均衡,实现各成员企业的个体理性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一致的一种激励机制。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信任机制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保障,通过有效机制防止上下游企业的背叛,共同围绕实现双赢或多赢目标,才能使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持续发展,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

3.2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分析

3.2.1 层次的划分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①从信息一体化的范围划分,分为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和企业外部信息一体化。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是供应链各个企业的内部部门将准确的信息在准确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信息需求者,以便制定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原材料需求计划,缩短订单满足周期及减小停工待料、库存太多等损失;企业外部信息的一体化,是协调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从整体上优化供应链库存成本、提升响应顾客需求速度。②从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划分,分为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和微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前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一体化,如图1所示: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技能的个体相互作用,形成个体无法达到的共识。此类共识可以是关于过程的,也可以是关于产品创造或事件处理的。协同合作目的是在供应链中生成可见的、易于表达的信息流,以制定精准决策。可见,除订单信息外,需要传递且共享如库存信息、提前期信息和预测信息等更多信息,以便消除隔阂,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谋求共同利益。③知识构建。知识构建是一种对知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结构体系,重点突出人与内容的结合,焦点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关联,而与单个具体应用无关,是通用的、面向基础的、多维的、动态的。同时,知识构建的知识框架嵌入更多的复杂的背景因素,具备人性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知识构建为企业成功获取知识、共享知识、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提供有效途径。一旦达到知识构建层次,供应链中的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可以在市场预测、产品设计、供应链规划、物流作业、营销管理等流程上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提升协同合作水平,帮助发现新创意或快速开发新产品,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2.2 层次间的转化路径分析运用二维分析框架,划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的不同分类组合,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3所示:

图1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广度:宏观层面信息一体化后者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各自内部各种活动之间的信息一体化。③从信息一体化的深度划分,如图2所示:

不同层次的供应链信息交换,内容不同,且不可跳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①信息传达。这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交换状态,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目的是使企业根据需求开展基本运营活动。②协同合作。协同是企业在时刻变动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两

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分类组合包括企业内部信息传达、企业内部协同合作、企业内部知识构建、企业外部信息传达、企业外部协同合作、企业外部知识构建6种。若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视作一个过程,则6者并非孤立,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实际上,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内部向外部,返回到起点,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调整过程。基于此认识,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层次间转化的路径可以有两条:A-C-D-A和A-B-C-D-A,且每一条路径在返回A点后位于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简单的信息转移,进而从外部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知识构建;在第二条路径,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进而推进信息整合和知识构建。显然,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路径增加“企业内部协同合作”和“企业内知识构建”的环节,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信息一体化过程中的第一次信息整合,发生在企业内,是发掘企业内在潜能的一次尝试,有利于企业认清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现状和不足,有利于企业与外界协同过程中针对性地克服不足,打造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应选第二路径为佳。

3.3 概念模型的构建以及要素与层次问的关系

综上所述,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该模型主要包括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和信息一体化的要素两个部分,信息一体化的层次可从范围、广度、深度三方面进行划分:①企业内部信息一体化和企业外部信息一体化;②宏观层面信息传递与共享和微观层面信息传递与共享;③信息传达、协同合作和知识构建。信息一体化的要素包括信息类型、功能效用、信息技术以及激励机制等,其中信息类型是指供应链上存在的信息种类或内容,功能效用是指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指核心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激励机制是指如何有效地保证信息一体化的实现。信息一体化的每一层次均包含信息一体化的四种要素,在不同层次的划分标准下,可以依据不同的信息类型和功能效用,运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和激励机制,实施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运作。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 海陆经济一体化 港口 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铁路枢纽转运点,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3]的有关学说。第二阶段,1960年代末期-1980年代初期,主要为港口区域工业化的研究。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 Perroux)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以来,不断地被美国区域规划专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iedan)、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Myrdal)和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schman)等加以丰富和发展。1970年代,沃纳·松巴特等人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点轴理论,认为在增长极形成后,人们会不断建设连接这些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形成新的有利区位[4]。港口作为增长极核,必须与区域的工业化结合来促进新的区域增长点的形成,港口区域工业化也就亦将形为这一时期港口与区域发展研究的重点。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的发展》把港口发展、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以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全面地分析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贡献[5]。维格里的《临海工业开发区结构演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论文指出,工业化是1960年代以来港口国家实施的最主要的港口发展战略[6]。第三阶段,19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为港口和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源于1970 年代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创建的协同学(Synergetics),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结构,这个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在子系统层次上可能不具备这种性质[7],其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1980年代,协同发展理论逐步应用于港口和港口城市间的一体化研究中。霍希尔和希令编著的《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探讨了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与时间演进变化。

二、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战略重点

1.港口与城市间的经济关系与矛盾冲突

港口对城市的影响效应首先表现在港口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8]。港口经济关联性极强,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城市内产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业务的支持,产生经济效应。其次港口是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力量。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城市对港口的贡献表现为:提供综合物流活动空间和内陆运输联接通道;在金融、管理咨询、技术援助、应用研究、信息通讯方面提供服务;支持港口的竞争;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对城市的依托。

港口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在有限空间利益和目标不同的两个空间实体间被迫的共存。港口作为运输的一环,承担着经济、生产效率、市场竞争、产业规模和商业发展的职能;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工作共同体,目标是不断提高市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因此城市关心的是环境价值和居民期望。阳对港城间摩擦从日常、空间和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9]。

2.港城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与空间概念

港城一体化的实质是根据港口和城市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独立的经济实体整合为步调一致、相互共生的利益共同体的过程。徐质斌从经济资源配置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等角度,对港口的经济性、港城一体化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模型、建设重点等做了理论分析[10]。他认为港城一体化概念的外延包括港口与相关城区项目一体化、港口与相关城区布局一体化、港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港口与所在城市战略目标一体化,这是港城一体化依次递增的发展阶段。

港口空间的概念提出实际上是从空间领域对港城一体化的探讨。茅伯科[11]认为凡是大的港口所在的城市就是港口空间,港口空间就是具有港口经济特征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相关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并且港口和城市不可分离。港口空间为港口辅助业务和派生业务提供空间,也为依靠港口而产生的各类服务行业提供空间,包括临港保税区、开发区、经济区、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等。港口经济的发展要求港口有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港口多数在向第二代转变,主要表现承担大量能源运输,大力发展前港后店、前港后厂的临港经济,建设物流园区和加工基地,由此对港口空间提出新的要求。而港口空间的突破程度,决定着港口对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贡献度的大小。突破港口空间的核心策略是港城一体化,就是要改变港口与临港产业、临港加工区、保税区、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在体制上的割裂状态[12]。

3.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港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重点研究集中在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制三个方面。发展临港产业是“港城联动”的核心。临海(临港)工业20世纪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重工业为特征的莱茵河阶段、多种类型的工业和航海贸易功能综合的第二阶段、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第三阶段,并在20世纪末期进入到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临港产业主要通过在港口设置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免税区等来实施的。

物流化运营是实现港城一体化的基本路径。国外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海洋运输的角度入手,认为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功能和等级影响乃至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港口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区位条件,更需要经济活力充足、制度创新的腹地区域作为支撑。港口作为物流活动的主要汇聚地,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切入点(Skjött-Larsen, Tage; 2003)[13]。但由于不同港口的功能、地位、经济水平、基础条件等在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模式,主要有:交通带动型模式,具体包括航港带动型模式(Prager, Michael H.2002) [14]和铁路带动型模式两种;工业带动型模式和商业带动型模式。国内对于港口物流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目前还只是局限与就港论港阶段,只是针对具体的港口进行实证性地分析,还没有把一个港口具体放到一个区域进行研究,更没有把它们进一步放到更大层次的领域研究的先例。杨贵法等针对目前我国港区分离状况,以区港一体化作为港城一体化的切入点,强调建设港口保税物流园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区港一体化的可行性、建设和运作模式及政策对建立临港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了论证[15]。保税物流园区是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这也是港城一体化研究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健全港城整合机制研究主要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管理体制整合、运营模式重组和监管运营机制协调等策略实施。

三、评价与展望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目前虽然在演进机制和战略重点等方面作了有效的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表现为:理论上是对相关学科的借鉴;定量分析缺乏可信的数据采集策略;战略措施的实施也只是个案的研究,很难进行广泛推广。目前研究视角上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较多,空间发展战略相对较少,系统论述的更少。战略重点中有关制度方面还处在摸索当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寻求借鉴的新途径以至必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增林等.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183-190.

[2] 方创琳.区域发展规划论[M].科学出版社,2000:13.

[3] 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8.

[4]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2):11-14.

[5] Pollock E E.Free ports ,free trade zones ,export processing zone s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In:hoyle BS,Pinder DA(es.).Ci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London :Belhaven,1981:33-45.

[6] Domenico Amato.邢国江译.港口规划与港城关系[c].港口经济.2002(4):35-38.

[7] H·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8] The reg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Impact of the Port of Longview. Martin, O’Connel Associates[M].1991.

[9] 阳.大连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2006,4.

[10] 徐质斌,朱毓政.关于港口经济和港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5):7-13.

[11] 茅伯科.关于港口空间[J].中国港口,2005(4).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区港一体化——我国保税区转型政策体制设计[J].港口经济,2003.5.

[13] Skjött-Larsen, Tage; Paulsson, Ulf; Wandel, Sten. Logistics in the Öresund region after the bridg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ume: 144, Issue: 2, January 16, 2003, pp. 247-256.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物流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价值活动的附加价值,提出物流产业U型价值链模型;从企业主体角度分析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其附加价值,提出物流产业金字塔型价值模型。在对两个价值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物流产业运作机制,提出我国物流产业应向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

关键词:物流产业;U型价值链;金字塔型价值模型;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近年我国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获得进步。因此,物流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促进物流迅速成长。外资物流的全面进入导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也促使了我国物流业必须向高效率、高附加值目标发展。

一、物流产业现状与特点

随着物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术界和业界对物流属于产业界定范畴的认识渐趋统一,然而物流产业概念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物流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服务性产业。汪鸣和冯浩认为物流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形态,物流产业活动的构成包括物流企业活动与企业物流活动。张圣忠认为依托于“物”的流动过程建立起来并为“物”的流动过程服务的、以整体优化理念为指导的、系统化的概念产业。物流产业是一个动态的产业,是为“物”的移动过程提供服务的产业,它的实体边界随时间变化,并且具有复合性和延伸性。

中国物流产业起步晚、基础差,但发展速度快。随着2005年底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物流市场,物流产业的竞争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一) 本土物流与外资物流竞争加剧

随着生产国际化成为主流,跨国企业的投资增多,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需求虽日益扩大,且增长速度快,但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表现为低端增值物流供给过剩,形成恶性竞争,高附加值物流、即时物流、特色物流、一体化物流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市场,外资物流承接外资跨国公司的物流业务更注重全球的大客户,占据了高端物流市场。油价上涨、公路计重收费等因素将加大本土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使得低端物流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而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物流要求较高层次的物流运作水平,是高端的物流市场需求,也是物流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 物流信息化受重视,但信息化仍不足

先进水平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到大型物流企业关注和应用,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得到政府、民营资本关注的,然而数量占物流产业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难以推广。物流业中采用信息系统的仅有15%,尽管第三方物流采用信息系统比例较高,但第三方物流正处于起步和形成的阶段,所占市场份额小,没有一家能占超过2%的市场份额。总地来看,物流数据采集困难,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欠缺机制仍制约着我国物流信息化快速发展。

(三) 物流专业化程度提高,标准化进程较慢

物流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单一物流功能外包发展较快,综合一体化物流外包较少。企业运输业务外包程度较高,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完成的占67.1%。国家加紧编制冷链物流、RFID等相关的物流行业标准。在物流标准化运作中,集装箱运输量只占20%,比起国外的60%仍有较大差距。物流市场经营仍不规范,物流设施分散、地方保护、分块管理、诚信缺失等阻碍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四) 综合物流需求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快

我国制造业物流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过渡阶段,呈现出多种物流方式共存的特点。制造业物流是社会物流需求的绝对主体,制造业物流以年均23%以上快速增长。随着竞争全球化和基于供应链化,很多制造企业都关注物流系统的优化,在企业物流作业中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与产品改善效率,如条码技术,自动化一体化物流技术。有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把物流业务外包,以专注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

(五) 物流咨询快速发展,增值模式开始转型

我国物流产业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消耗型向环保型转变的时期。物流战略规划,物流管理与技术,物流信息咨询与培训等,越来越受到各类型企业的重视。物流系统改造,物流流程优化,物流信息化项目逐渐增多。生产和物流企业都希望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配合信息技术、物流技术,加强自身的物流增值能力,转变增值模式,由低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转变为高科技含量的增值模式。

(六) 物流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

汽车物流、钢铁物流、家电物流、IT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与行业密切结合的专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不少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物流市场细分、物流渠道营销、物流品牌建设,争取在行业物流中做细做精,做大做强。

二、物流业U型价值模型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 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质是:一系列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通过信息流、物流或资金流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链条。传统价值链分析把企业内部分解成多个环节,分析增值的关键环节和非关键环节,通过关注和培养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增强企业竞争的差异化优势,获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产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

传统产业链价值模型大多由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一系列产业活动按一定顺序连成的增值网链结构。产业价值链模型能反映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情况。从产业链的角度,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其上游与科研技术结合,下游向市场延伸。综合物流产业发展的情况,发现单一物流环节增值空间不大,而物流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环节相结合却可产生集效,有较大的增值空间。物流业U型价值模型描述的是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关键环节与附加价值的关系。U型价值链结构向上伸展,代表着通过知识服务、知识产权、知识管理、标准化等增值服务,产业附加值得以向上提升。

U型价值模型中间是传统的单一功能的物流活动,向左与上游科研的结合力度越来越强,有物流信息咨询与培训,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物流供应链战略三个价值活动,随着知识价值的提升,各项价值活动的增值幅度呈递增的趋势;向右与市场结合力度越来越强,有物流渠道营销,物流金融,物流品牌建设三个价值活动,随着品牌、服务价值的提升,各项价值活动的增值幅度也是呈递增的趋势。

物流的价值在于它为供应链上下游运作所提供的服务增值,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存在的隐性价值增值链,体现在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协作性上面。UPS已经从提供运输服务发展到提供一系列的与物流有关的附加价值服务。UPS把物流和维修捆绑起来,可以为东芝公司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只用原来所用时间的一半,从而获取价值链的高端利润。所以,物流一体化运作的程度的发展:从单个物流功能,到贯穿供应链上下游的一体化集成,才是真正影响物流产业增值情况的主要因素。

三、物流业金字塔型价值模型

从产业的主体企业角度出发,可以按不同的运作模式将物流企业分为4个类型:单一功能物流企业、协作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一体化整合物流企业。每个类型企业作为一层,以平均增值幅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堆叠起来,每一层企业的数量递减,于是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价值模型。每层的平均宽度表示该类型的企业数量,每层的高度表示该类型企业的平均增值幅度,则金字塔的面积可视为整个物流产业所创造的价值。金字塔模型中4类型企业的增值模式分别如下:

(一) 单一功能物流企业

该类型物流企业通常只提供单一功能的物流服务,如仓储、干线运输,少数兼有其他物流功能,或与具有其他功能的物流企业合作。这类型的主体数量多,分布分散,竞争欠规范,多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价值战竞争中。由于数量多、运作模式简单,欠缺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因而竞争剧烈,增值幅度最低。然而,其数量庞大,是物流产业的主体。

(二) 协作型物流企业

该类型物流企业在单一功能物流企业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合作联盟方式,以求达到规模效应,获取规模经济。通过联合各自的经营优势,协作型组织比单一型物流更具有竞争优势,合作形式较为灵活,组织结构松散。但也存在着协作方式较为原始,联盟手段欠缺先进信息科技支持的不足。

(三) 综合型物流

该类型物流企业比协作型有较大的跃升,其业务功能包括物流七大功能,在物流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综合实力,以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数据交换,条码技术,RFID技术等先进物流技术为支撑,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需求,提供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优化客户企业的物流运作,为客户企业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发展提供支持。该类型企业多为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也有部分是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子公司或物流部门。

(四) 供应链一体化整合型物流

该类型企业的增值幅度最大,业务从物流领域延伸到供应链管理,拥有高效的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国际化物流操作经验,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体化服务流程,并形成物流服务品牌。此类企业通过物流战略规划、供应链流程设计,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前沿物流技术,可为客户企业提供个性化、一体化、国际化的物流服务,通过对供应链系统的运作优化,获得高附加价值。同时,因为其知识价值高,科技应用含量高,服务流程较长,服务模式复杂,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所以此类企业数量很少,增值幅度较大,处于金字塔的顶部。

四、物流业增值运行机制

1.从产业链的宏观角度,通过与上下游价值活动的整合延伸,知识、科技、服务使产业链得到增值,使U型曲线向上移动。物流业U型曲线底端数量众多,增值幅度低的单一物流功能企业,因为市场竞争而淘汰退出市场,或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注重知识产权、品牌、服务向U型曲线的左边或者右边迁移,提高其附加价值。宏观上使得竞争向有序方向发展,物流的价值得到提升,U型曲线的总附加价值增加。

2.从市场主体的微观角度,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金字塔的低端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进入它的上一层,金字塔会逐渐变得扁平底部会变窄。因为竞争加剧会淘汰或升级改造一部分塔底企业,或通过上层的物流企业并购而升级。随着金字塔下层企业向上升级,金字塔总体价值提高,塔底变窄,塔高增加,塔的中上部分变宽扩大。物流企业从金字塔的低端走向顶端的过程中,使得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物流产业发展,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向金字塔上层迁移。

3.随着物流企业在金字塔型价值模型中的升级,物流产业链U型曲线会向上提升。物流企业对自身技术、战略、管理的改善,有助于物流与科研和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随着物流产业链U型曲线向上提,带动物流企业在金字塔型价值模型中升级,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服务和品牌建设可以拉动物流产业整体从低增值服务趋向高增值服务,更注重物流服务系统化、一体化、个性化,从而改善金字塔底层低物流企业的增值模式。物流产业

的进步都是以物流知识价值化、物流技术产业化、物流运作一体化为前提的。微观的发展促进宏观的发展,宏观的进步有助于微观的改善,进而形成物流产业的良性循环。

4.物流从传统的为制造产业配套,逐渐发展了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产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专业分工细化,协作难度增加。产品服务化理念、服务供应链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物流产业链的协调成为物

流业新的研究课题。

五、 结语

物流产业是现今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竞争日益激烈,本土物流企业正处于从低增值到高增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环保绿色型转变的过渡时期。本文分别从宏观产业链角度与微观企业主体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物流产业U型价值链与金字塔型价值模型,在二者的基础上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物流产业应通过与科研、市场加强整合,向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物流方向改进,走高增值、高效率、特色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07[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 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A].现代物流总论[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汪鸣,冯浩.当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20-26.

[4] 张圣忠. 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

[7] 牛保庄, 张智勇. 制造产业集群闭环价值链模式研究——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76-79.

[8] 桂寿平, 张霞. 农业产业链和U型价值链协同管理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06(10):78-80.

物流一体化的概念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建立和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体系整合的阶段性目标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煤炭 精益备件 物流创新

一、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

根据煤炭物流系统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可以提出了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的理念。其中一体化的概念主要是指:

1.供应链的整合化和系统化:过去传统的物质管理工作鼓励各部门去实现本部门的最佳目标,而现代物流管理中,单一功能的最优未必是整体物流体系的最优。所以必须将特定部门的职能仅仅看作是一个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活动。

2.外部一体化:着眼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响应自己的客户(前方矿区设备保障),通过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等多种方式使得整个物流作业外部一体化。

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其基本原则是:a.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什么可以产生价值;b.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步骤和活动;c.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d.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e.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二、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建立

实现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有效管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构成

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分为4个部分:上位HOST通信系统、仓库管理系统WMS、数据采集系统RF、设备控制系统WCS。各个部分通过网络或接口实行无缝连接,仓库管理系统WMS通过网络与资产管理系统EAM接口,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2.资产管理系统EAM与仓库管理系统WMS的关系

上位HOST资产管理系统(EAM),是位于仓库管理系统(WMS)之上的系统。它可以向WMS发送采购订单计划、入出库计划及计划入库产品项目,提供占用资金分析所需的物料单价、总价等数据、提品部件结构定义数据等。同时也可以从WMS获得各种必要的信息,如库存情况、入出库情况以及配套件实际入库情况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物流系统主要是仓库管理系统,必须与煤炭公司现有的ERP系统实现很好的集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从EAM系统生成的销售订单可以直接作为WMS系统生成拣选作业单的依据。

(2)WMS系统的拣选作业、发货出库作业和回执的完成情况可以刷新到EAM系统中的销售订单上,作为订单是否已经完成的依据。

(3)WMS系统与EAM系统使用一致的库存品编码和库存品分类等基本数据。

(4)WMS系统与EAM系统在批号上保持一致。

(5)WMS系统的库存结构、库存明细、库存历史帐可以在EAM系统中看到,并可以为EAM系统提供销售可用量作为销售下单的依据。

3.仓库管理系统WMS与设备综合控制系统WCS及RF系统的关系

仓库管理系统WMS是针对入库、储存、出库等环节的信息实施管理,包括立体库系统的货位管理、入出库管理、查询报表、库存分析、系统维护、故障分析等工作。并可与EAM系统及设备综合控制系统联网,进行信息交换。

设备综合控制系统负责接收和转发、协调管理系统的入出库指令,接收和处理控制系统的请求信号、设备信号及动态图形显示跟踪等。控制计算机是联系管理和控制的纽带。

本系统部分作业通过RF系统来实现数据交换。操作人员利用手持终端扫描物品条形码或键入数据。手持终端将数据传送到无线接入点(AP)。然后无线接入点再将数据以有线方式传到主服务器,主服务器反馈到手持终端的信息首先将信息以有线方式传到无线接入点,然后无线接入点再将数据以无线方式传到手持终端。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4.综合设备控制系统WCS与各种设备的关系

综合设备控制系统WCS与各种物流设备的关系如图4所示。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与未来可能用到的AS/RS自动堆垛仓储系统、RFDC设备、条码打印机、以及叉车车载终端等集成:

(1)可以与自动化仓库系统的底层MFC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尤其是AS/RS系统,从而能够直接指导上架、存储、下架、整箱分拣等。并且对垂直旋转货架等设备都能够予以支持。

(2)可以使用RF设备(通常与条码枪共同使用)接收来自WMS系统的工作指令,包括接受、上架、盘点、原件拣选、仓内移库等,并可以将完成情况通过RF设备上传给WMS系统。

三、煤炭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体系整合的阶段性目标及经济效益

煤炭公司如果想要迅速建立―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体系,此阶段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的内涵表现应当是:

1.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

2.对现有库房进行改造,增加仓储能力。

3.强化EAM在物流作业执行层面的管理功能。

通过建立一体化精益备件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系统布置、推广物料管理单元化和标准化,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获得理想的效果:

1.提高工作效率,强化EAM的执行层面。通过对煤炭公司备件库的整体优化,以及引入适合先进的软硬件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作业环境和流程,使得煤炭公司物流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动线通畅、顺利,而且达到强化EAM执行层面的目的。

2.降低备件物流管理成本。采用条码和RF技术,可以实时、精确地掌握备件的库存,极大地减少了因备件管理不善造成损坏的成本和因无法找到相应配件而对企业生产所造成损失,降低了备件的物流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