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物流概念

传统物流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物流概念

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流概念;广义物流;物流演变史;物流价值取向;狭义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自其历史地诞生以来,就客观地以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着。然而,作为一门科学,人们首先最为关心的问题则是其基本概念的诠释,亦即,什么是物流?有人说,货通九州就是物流。可是,货为什么要通九州?是什么驱动力促使货通九州?怎样通九州?如何确保其通九州?通九州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终究要回归到对物流基本概念的认知上来,且无疑有待我们予以科学回答。

当今物流理论纷争,择其要者存如下几派学术观点:其一认为,物流是由物品的运输、储存及其附属业务等组成的活动模式,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则在于现代物流是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其二认为,传统物流一般是指物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现代物流是侧重于物流管理。其三认为,应从物流固有属性与非固有属性为鉴别标准的角度来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前三种观点的认知前提均为:物流之“流”涵义是物体的定向位移。进而认为,物流应划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其四认为,物流乃新生学科领域,不存在传统一说。此种观点虽道出了物流概念的历史范畴属性,但却未能予以科学诠释。

科学理论存在纷争,纯属正常,然而,就其基本概念认知模糊引发纷争,折射出此理论健康、科学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回归、剖析历史的视角,探寻物流理论起源、发展的本来面目,提出了物流概念的新观察,即,从物流之价值取向的角度,认为物流应划分为狭义物流和广义物流,且对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做出了明确界定。为此撰文如下,抛砖引玉,与同行学者探讨、商榷。

1 物流理论演变史宏观剖析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社会分工所支持,而社会分工的广度依存于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又依存于以运输为纽带的物的流动。亦即,物的流动效率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客观推动着市场扩大,为社会分工创造条件,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反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为物流活动的发展带来机遇、提出挑战、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物流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更细更专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品种更大更多,市场更为广阔,商品流动的时间、空间更加延伸,涉及领域或障碍或利益分配等也更多更复杂,如此,商品能否有效甚至高效流动便呈现出它的时代经济意义或价值,而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躯体”中如同人身“血液”般的功能或机能被渐渐挖掘出来。物流学科的诞生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成为了物资源领域的“第一利润源”。当生产力相对发达、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于是,存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第二利润源”应运而生。继此,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作为经济流通领域中与商流机能相辅相成且未曾开发的物流机能便骄傲地浮出水面,孕育、演变、发展呈现巨大科学价值,成为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黑大陆”、“冰山”、“第三利润源”,物流理论应运而生。简言之,科学的“流”能生利润或创造价值,物流是内涵流价值追求的物的位移。

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化发展历程,简要综述如图1[17]。

由图1直观可见,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并存着,本文将其解读为物流理论胚胎期。后来随着“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的问世,反映出人们的认识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的新兴学科领域,研究由一国遍及世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PD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Logistics在军事实践中也在不断成熟,尤其是二战以后商业领域对Logistics的成功应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PD与Logistics的嫁接,此时,被丰富了流价值追求内涵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Logistics取代了PD,本文将其形象解读为“物流婴儿”降生了。物流婴儿的降生客观上迅速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推动着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战略思维意义的SCM开始出现,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系统战略意义的SCM与具有系统战术意义的Logistics有机结合,进入了SCM理论时代。与此同时,MF理论自80年代中期已开始研究了,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提出,MF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将容纳Logistics和SCM成为真正意义的物流学科,“物流婴儿”长大成人。MF理论的诞生客观与“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等形成了前呼后应的必然学说发展。物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到探索到认知的世界性演化发展历程。

2 物流理论演变史微观剖析

纵观物流演变发展史,我们拟切取四个片段期加以剖析,以窥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变之一斑。

2.1 物流理论胚胎期,狭义物流概念由此开始诠释,揭示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市场营销孕育了PD,军事后勤孕育了Logistics,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视角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经济飞跃发展,1865~1914年50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从不足40亿美元增加到242亿美元,到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由经营走向垄断经营,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资本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场供应超过市场需求,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7],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市场营销。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 Crowell)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1915年阿奇·W·萧(Arch.W. Shaw)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916年L. D. H. Weld的《农场产品市场营销》以及1929年Fred E.Clark的《市场营销的原则》等著作相继问世。阿奇·W·萧(Arch.W.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概念,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18],笔者将此称为物流理论的胚胎。而Fred E.Cla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中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PD概念,将货物分销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讨论了PD的各种活动,把PD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了研究分析[19]。

解读PD可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中文翻译是“物质分拨”或译为“实物分销”,而Distribution可翻译为“分配;分布;被分配或分布的状态”,从逻辑上说,分配是商业交易的衍生物,显然,PD原本属于流通领域中与商业交易相伴随的固有机能。而美国学者们研究提出PD理论,是因为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带来的产品积压以及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与产品积压的矛盾冲突给企业带来的高额仓储成本,让学者们把目光投向PD,研究PD,发现了PD的耀眼光芒,于是PD理论脱颖而出。如此,产品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与商品流通领域中固有的物流机能“”,物流“孩儿”被怀孕了。原始的物之运输活动,开始向着追求利润价值发育了。

其实,这个“胎儿基因”还同时包含于早期的军事后勤实践及其相关Logistics理论之中。但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都只能说是物流理论的胚胎,因为,PD产生的本意是改善“实物配送”管理,通过功能整合,降低销售领域成本,提高客服水平;而Logistics产生的本意则是提高军事后勤补给效率。起源的PD和Logistics分属于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学,其并未形成科学的、独立的物之流的理论学科,当今物流作为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而综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两者均不具备。然另一方面,PD和Logistics的研究对象确已包涵了有机关联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四大基本实体环节,即,其中存在了产生物流理论的“基因”,客观上物流理论的胚胎已经形成。

亦即,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狭义物流概念开始酝酿,什么是狭义物流?概言之,就是与传统商业交易伴生的货物运输内涵有别的附着了流价值追求的物体的链状移动。它开始追求流之时空价值,或者说,在此之前历史上的货物运输的意义仅在于货物所有权或相关权益转移所必须的位置移动,而起源的物流概念内涵则产生了质的变迁。换言之,运输是简单的位移现象,而物流开始逐渐呈现出科学的经济现象,类同于历史上钱庄银行的出现,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2.2 物流理论孕育期,广义物流演化孕育雏形,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开始呈现

物流的多领域全球化演绎,内涵扩充丰富,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这一时期物流更加发展,研究更加深入,著述潮涌,物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沿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方向渐进地演化发展。应用学者们的典型研究成果,将其演绎框架趋势轨迹制于表1中。

表1呈现,物流理论从十月怀胎到降生贯穿着强烈的时代经济线、呈现全球化演绎格局,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糊到清晰、由发现到挖掘、由一国到世界的认识发展过程。由于各国经济背景、研究角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不同,物流理论经历了由涓涓细流向大河汇入的方向发展历程。亦即,其演变趋势是由狭义物流向着广义物流、形成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其具体表现是,起源于美国的PD和Logistics进入世界经济领域平行发展,最终完成PD与Logistics的嫁接,Logistics因其流价值内涵更为丰富而取代了PD,广义物流概念雏形便由此形成或降生。说它仍然是雏形,是因为当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先生提出的大物流理论MF之“流”理念或思想仍然没有最终形成或成熟,从其命名Logistics也能侧面反映出来。

PD与Logistics相比较,二者的基本功能环节都由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等构成。但是,Logistics与PD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在物流理念上,Logistics的理念是价值理念和整合理念,而PD的理念为效率理念或成本理念;在物流功能上,Logistics重点在于创造需求功能与整合物流基本功能,而PD重点在于满足需求功能;在物流目标上,Logistics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包括解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注重整体活动的最优化组合,而PD着重强调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在物流涉及的领域上,Logistics覆盖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和回收的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而 PD只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的管理过程,仅涉及销售物流、生产物流[18]。比较可知,Logistics初步具备了当今物流之客服导向性、系统战略性、信息及金融服务的依托性、流价值追求性、流程全方位性、资源配置性等一些特征属性,且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渐渐为一些国家所认识,并出现了相应的法制保障环境。

历史真情倾述:物流之“流”涵义向着“流态”在演绎,具有了理论指导、价值理念、宏观功能目标追求等理论意义的广义之“流态”。

2.3 物流理论生长期,广义物流予以解读,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趋于成熟

物流所追求的流价值进一步广义拓展,信息、金融、人力资源等更为广度的资源链整合,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雏形的物流理论Logistics成长的环境或背景:一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二是经济竞争全球化格局带来的以美国率先由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型经济向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创新型知识经济的转型。

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开始注重狭义物流、信息流、包涵了资金流的金融服务流(以下简称为金融服务流)的系统整合以及更大范围地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的用户等的网络链状人力资源整合,如图2[21]和图3[22]。于是,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和现代技术被应用于狭义物流之中。反过来说,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更高效的整合,流得更快、更好、范围更广、效益更高。形象解读:这一整合了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的网络链就是经济躯体的血管,狭义物流依托着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这一血管中便能高速高效地畅通流动。

物流理论Logistics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广义物流概念,于此得到了解读、趋于成型。即,物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外,开始更为广阔地追求资源整合价值,包括合理整合物资源、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法律资源等,以达到综合最佳效益。简言之,其吸纳了“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并扩充形成了“第三利润源”——向时空、系统、整合、合理要效益。

关于供应链管理(SCM)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们将其摘要一二于表2中。

2.4 物流理论成年期,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予以完善

以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大物流”登上了历史舞台,流价值内涵再度拓展成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推行的新经济模式,一方面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球经济竞争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新生问题也在悄然产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经济课题严峻地摆在了人类面前,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经济课题?恐怕非新兴的物流理论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莫属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17],1985年中国学者徐寿波院士在《中国物流》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关于物流技术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MF物流(The Material Flow, MF)新概念。

1987年徐院士又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学及其应用》[26],提出“物流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21世纪初,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徐院士提出了“MF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和“大物流论”(The Material Flow, MF),同时深入研究了MF系统基本要素与结构,揭示了经济界、社会界和自然界综合物流(Comprehensive Material Flow, CMF)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物的实体、价值和信息的整体属性及运动规律,又提出了商品物流(Commodity Material Flow)理论[17]。“大物流论”是由“物的流动论”、“综合物流论”、“物流要素论”、“物流性质论”、“物流科技论”、“物流工程论”、“物流产业论”等七大部分所组成的完整科学体系[25]。国际系统科学学会两位前主席Professor Kjell Samuelson和Professor G. A. Swanson认为MF新理论是关于人类相互作用和集成的物质流动的一个更全面的看法,为传统抽象的系统科学向物质实体系统科学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途径[17]。

“大物流论”的提出开辟了物流演变史的新天地,使物流理论研究视角更广,流系统更科学,流网络更宽,流态更绚丽。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资源整合价值外,开始了科学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价值。至此,物之“流”的理论认识上又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即,在认识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物流是包含了Logistics、SCM的MF。大物流理论MF揭示或开始探索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交换联系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流”无论从外在命名还是内在理论体系都演变成了科学意义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广义物流之“流态”得到了更全面的认知。

3 结束语

现在再对物流概念的纷争说几句话吧。

徐寿波先生的大物流理论,提出了自然物流、社会物流以及经济物流之分,其实质,本文以为是站在更为抽象的高度,对物流之“物”做出了广义的诠释,揭示了物之流的科学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更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其实,借此思维,顺理推演,物流之“流”也应做如下广义诠释。

物流理论演化发展史已向我们客观展示了物流概念及特征,由上文剖析启示,正确把握物流概念之关键在于对“流”涵义的认识,学者们提出的“分销物流”、“后勤物流”包括上文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定义、纷争等,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即:流就是物的位置定向移动。自然推论:流就是运输。再推论:物流自古就有。再逻辑思维便进入了什么是传统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的学术争论怪圈。再逻辑思维: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意义?便糊涂了!

本文以为,“流”涵义虽然原始本意是:物体的定向位移。但由上文剖析清晰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概念的提出使其已演变成了一个新生的、独立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其研究对象狭义地说,是附着了流价值追求内涵的商品或物体链状或网络状移动;广义地说,是以商品运输为中心并整合了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以高效追求其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以及资源有效配置价值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物流概念虽起源于流通运输,但却产生了质的变迁发展,类比于人起源于猿,但人却不是猿。“流”应广义解释为“流动状态”,即“流态”,用物流科学理论为指导当代物流科技水平为支持组织形成的“流态”,整合了信息、金融、法律、工程等诸多因素的“流态”,这一“流态”便是社会经济躯体的“血液”,科学滋养运筹“血液”可以强社会之身、健经济之体和人类之谐。

进一步概括,本文提出“物流血液说”假设命题,供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形象化简要表述是:物流是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物流是一个时代概念;一个属于由系统工程学领域与实体技术经济学领域交织形成新型领域的概念;一个揭示了自然、社会、经济中物体的流动、交换规律的科学概念[26]。本文建议对经济物流概念表述为:物流是指以客户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为依托,以法治环境为保障,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科学依据、以当代科技水平为技术支持去完成综合最优化的流网络布局,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实体流动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社会资源综合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

物流概念是一历史范畴、系统范畴和科学范畴,其从起源、演变、发展,历史地从狭义物流走向了广义物流,广义之物流,物是广义,流也是广义。物流,应区分为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

参考文献:

[1] 真虹. 现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技术[J]. 航海科技动态,2001(1):1-11.

[2] 张启徽. 金融物流——现代物流的服务创新[J]. 交通企业管理,2008(12):54-55.

[3] 李燕,刘志学. 物流系统柔性的决策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35-38.

[4] 吕鲁凯. 漫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 集装箱化,2001(7):7-8.

[5] 王晖. 浅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 物流科技,2003(2):29-31.

[6] 陈建中. 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 中国流通经济,2007(11):13-16.

[7] 宋伯慧,徐寿波. 物流定义探讨[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6-29.

[8] 王成恩. 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4):16-23.

[9] 安进,李必强. 供应链的演化与理论分析[J]. 物流技术,2005(5):46-48.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11] 李春儒. SCM泛论(上)[J]. 信息与电脑,2004(6):25-28.

[12] 乔吉俊. 从价值链到供应链——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衍变[J]. 机械管理开发,2003(2):93-95.

[13] 钱廷仙. 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建设[J]. 企业经济,2007(10):33-35.

[14] 徐寿波. 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

[15] Johan Langbroek. 国际物流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 物流科技,2000,23(4):25-28.

[16] 宋耀华,侯汉平. 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3.

[17] 索海尔·乔德利,侯汉平,李令遐. 物流理论演化的历史考证与最新发展[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4-30.

[18] 刘鹏飞,谢如鹤. 美国的物流概念演变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5(6):90-91.

[19] 王庆云,张国强. 物流发展与评价[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8-155.

[20] 李怀政. 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21] 樊宇新. SCM与信息流和资金流及物流的统一整合[J]. 太原科技,2005(5):56.

[22] 张志檩.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J]. 当代石油石化,2004,12(12):39.

[23] 王常伟. 与供应链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理论概析[J]. 冶金管理,2006(9):31-33.

[24] 李怀政. 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并购重组 现状

1 第三方物流概念

第三方物流(TPL&3PL)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外包,最早是欧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将外包思想引入物流领域,就产生了“物流外包”的概念。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目前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第三方物流是一种关系,如在J.M.Arick和C.S.Calkins的相关着作中,第三方物流是“货主和第三方公司之间的一种关系,与传统的基础服务相比,提供更加广泛的,为客户定制的服务,其特点表现为一种长期的、互利的关系”;在我国,“物流社会化,国外又称第三方物流,是指商流于物流实行社会分工,物流业务由第三方的物流业者承接办理”(彭望勤,1998);我国2001年公布的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是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为了发展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的需要;是企业管理的需要。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通过物流环节的不断优化,能够降低库存、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而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工商企业和制造企业的需要,所以需要迫切发展物流企业。

2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入中国。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企业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从1994年宝供注册成立第一家“物流业”划分的公司以来,中国目前已经注册70多万家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企业高度分散,比重低,仅能提供单一服务,信息化水平低,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2.1 企业发展规模小 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规模较小。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与国际上相比差距很大。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第三方物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2.2 企业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狭窄,增值服务薄弱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业务局限与传统的运输与仓储活动,机械化程度低,运输方式单一,计算机网络及管理软件落后,竞争力薄弱,不能提供很好的服务。同时大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传统的基础服务,增值如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制造企业和工商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涉及到采购、供应、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入世后,UPS等国际巨头进入我国给我国弱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3 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设施落后,效率低下 世界大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我国有几家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全车性的仓储网络或货运网络,但是互联网、条码技术、EDI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未充分利用。有的物流企业仓储能力低下,现代化程度低,导致整个物流效率低下。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严重影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2.4 缺乏合格的物流技能人才 缺乏合理的物流技能人才,导致在实际物流活动中,效率低下,货物破损率低等,很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虽然我国加大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真正的技能型人才还很少,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2.5 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 由于物流企业规模小,各自为政,在实际物流运作中,会造成大量的空驶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情况,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

3 并购重组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意义

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A”,是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的统称,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获得其它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

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获取很好的战略机会,拓展服务能力。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在某一行业的经营时,并购现有企业是首选战略。通过并购可以获得时间优势,减少竞争者,直接获得行业位置。如在2001年3月24日,UPS收购飞驰公司(Fritz Companies),完善了UPS比较少涉及的70-500kg级包裹业务范围。

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加大网络布局。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通过兼并可以很好的拓宽企业现有的网络布局,节省企业布局时间和开支。如TNT收购华宇物流集团,关键就在于利用苦心经营十年建立起来的1100多个操作点和转运中心、3000多辆卡车、12000多名员工和快速消费品、家电、医药领域的17万客户资源,以此为平台,发展快递、物流、直流,并能、够连接国内和国外站点,实现在我国建立最大包裹内陆运输网络的目的。

通过并购重组能够很好地实现规模经济。物流企业的并购不是单纯的规模的增加,而是企业文化、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如一个物流企业仓库规模比较大,但是运输能力较差;另外一个企业运输能力较好,但是仓储能力弱,通过重组,就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整合,达到很好的资源优化配置。

4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的并购重组形式分析

按并购前两个企业所处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不同,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三种类型。

横向并购是指同行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企业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产生规模经济和效益,获取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是在并购中采取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纵向并购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是跨行业的一种并购形式,对于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并购形式。

总之,通过并购重组,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迅速扩大规模,解决“小、少、弱、散”的现象,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兴中.欧洲第三方物流.国际商业技术[J]2000(2):18-20.

[2]刘丽燕、许媛鸿.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现代商业[J].2008(29):36.

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尹明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7.8.

[4]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传统物流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下物流系统;集装箱运输方式;动态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03-01

1 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针对城市成为现代物流产生负面影响的集中地,把地下物流作为可持续物流研究的一个焦点,提出了地下物流观点。

目前对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和标准还不统一。在国内的翻译也不是很统一,本文采用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概念。地下物流系统是除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城市地下物流系统是基于区分城内运输和城外运输的概念下,把城外的货物运输到城市边缘处的物流基地或园区,经处理后由物流基地或园区通过地下物流系统配送到各个终端,这些终端包括超市、工厂和中转站,与城内运送货物的反向物流类似。

2 地下物流发展情况

地下物流从其发展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有英国、美国、荷兰和日本四个国家。在世界最早的地下物流系统雏形是1853年英国伦敦的城市管道邮政系统。1927年英国建立了全城的全自动双轨邮件运输系统。这是全世界最早的连接全城的地下物流系统。荷兰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地下物流系统理论。在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了管道舱体物流系统研究中心,标志美国地下物流系统研究的开始。

在我国,地下物流的实际应用是很少的,最早应用的是在2004年,广州从瑞典引进技术,规划建设地下垃圾管道输送系统,2005底已完成勘测和设计。2005年,北京市区中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完成,上海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得到市政府批准。

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地下物流的发展中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地下物流系统刚刚起步。一致认为地下物流是成为解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3 国内地下物流的研究

2002年,开始有文章介绍国外地下物流的相关研究(杨涛等);聂小方、田津新主要介绍了地下物流的概念及对城市的作用。2004年,钱七虎首次明确提出地下物流系统可作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新思路,介绍了国外地下物流发展及对我国城市的作用并结合北京实际研究,标志着我国地下物流系统应用研究的全面展开。陈志军(2005)《发展北京地下物流系统初探》对北京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标志着我国关于地下物流系统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理论分析探讨阶段步入与城市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阶段。同年,中国地质大学进行了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课题――“城市地下管道自动化快捷物流系统基础研究”。(马保松)2006年: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研究》(黄欧龙)对发展地下物流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上海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基础研究》课题(郭东军)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

目前国内介绍地下物流图书共11本,2007年钱七虎《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导论》该书对地下物流系统的网络构架、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期刊文章29篇,会议论文6篇,均为在期刊上已发表的。

国内对地下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地下物流的前景和作用、地下物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等几方面,特别提出集装箱运输方式将成为地下物流的主要开发方式。

4 地下物流系统研究动态及趋势

4.1 研究动态

(1)网络构架研究:网络规划及地下物流系统网络的评价。

(2)风险评价:目前没有成熟的地下物流系统,只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估计风险发生概率。

(3)法规方面。

(4)大直径地下集装箱运输。

4.2 研究趋势

技术方面:各国都处在基于对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的概念设计。

应用领域:城市内或城市间的长距离运输。

未来研究方向:降低地下物流的投资和维护费,获得更好的经济性;进行可靠的经济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

5 结论

国外学者运用大量的项目实证研究,成功地总结了地下物流对城市发展的长远作用。国内外对地下集装箱物流系统研究极少。从目前的研究和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地下物流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世界上还没有建成一条正式商业运行的现代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虽然近年来研究发展很快,但基本上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不多。希望能通过对国内地下物流研究的不足找寻科学的可持续的方法来进行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的研究,为我国开展地下物流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正,黄欧龙.地下物流系统开发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9).

[2]郭东军,陈志龙,钱七虎.发展北京地下物流系统初探[J].地下空间,2005,(1).

[3]马祖军.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及其设计[J].物流技术,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