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融合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议旨在解读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等热点问题,研讨全球军用纺织品的创新热点和应用趋势,展示我国纺织军民融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协调衔接纺织军工配套科研、生产等事宜。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做会议致辞,他指出,会议旨在探讨纺织军民融合的现展路径,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心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纺织行业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光荣的传统,中产协在中纺联的领导下承担起我国纺织军工配套的组织和行业服务的使命,也是全国纺织军用标准归口管理单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涵盖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骨干企业和需方单位的高水平纺织军工配套体系,在单兵防护、装备配套、伪装抗干扰武器生产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李陵申强调,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高技术军用纺织品的发展,我国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即将出台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将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未来纺织军工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政策机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作为纺织军配套工作的承担单位,将积极贯彻国家战略,从先进纺织材料的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步发力,加强与军队相关需求单位的对接交流,构建双方合作交流机制,将纺织的最新科技成果推介给军队使用单位,并通过建立军民融合推进机制,共同解决制约防护装备发展中的纺织材料问题,为军队打赢现代战争贡献力量,为产业用纺织品强国战略蓄能动力!
本报告依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500多家企业的采集数据,利用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12年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
综合分析
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61.95,2011年为59.07,增长2.88。其中,2012年基础环境指数为64.87,2011年为58.36,增长6.51;2012年工业应用指数为57.34,2011年为56.13,增长1.21;2012年应用效益指数为68.27,2011年为65.65,增长2.62。基础环境类指数增长最快。(见表1)。
从各省的数据来看,2012年各省两化融合指数(见图1)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指数增长最快,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还有北京、四川、湖南、上海、、江苏、山西、贵州、辽宁、新疆。
基础环境方面,重庆、山西、四川、广东、河北增长最快(见图2)。
工业应用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增长最快(见图3)。
应用效益方面,四川、广西、上海、浙江、河南增长最快(见图4)。
发展指数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增长最快(见图5)。
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出2012年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是2012年全国及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0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52.73,2011年为59.07,2012年为61.95。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6.34点,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2.88点,2012年的增长幅度比2011年有所降低,这是因为2012年数据采集的样本量扩大,扩大的样本大多为中小企业,其两化融合水平相对大型企业来说比较低。
二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政策驱动因素比较明显。三类指标中,增加量较多的为基础环境指数,基础环境指数增加了6.51。这是因为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宽带提速计划,各级政府加大宽带建设投入,使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均有所提高。2011-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两化融合深度行”、两化融合成果展、以两化融合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工作,许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两化融合促进政策,一些省份还设立了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这些政策对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起到了显著作用。即使在工业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和资金紧张的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应用仍然以较快速度普及,应用效益也有所体现。
三是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东部11个省的两化融合平均指数是73.52,西部是51.25,中部是62.08。东部基础环境指数是76.16,西部是55.50,中部是63.38;东部工业应用指数是62.76,西部是48.92,中部是62.49;东部应用效益指数是92.42,西部是51.66,中部是59.96(见表2)。
基础环境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础环境类评估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基础环境指数由2011年的58.36提高到了2012年的64.87。其中,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标增长最快,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指标增长最慢(见表3)。
上海、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辽宁的基础环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较完善,当地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青海、贵州、宁夏、云南、的基础环境最差,固定宽带普及率和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度较低,当地对于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小。
2012年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指数比2011年有5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较高,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
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呈现出“东好西差”的特点。其中,基础环境最好的省份均为东部省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居民移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互联网的渗透率较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量较多,政府对两化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均为中、西部省份。基础环境最差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主要原因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两化融合政策环境亟待优化。
城(省)域网出口带宽 2012年,在城(省)域网出口带宽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3.42。
2011年,在城(省)域网出口带宽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0.57 。
固定宽带普及率 2012年,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6.24。
2011年,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9.73 。
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 2012年,在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29。
2011年,在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0.57。
移动电话普及率 2012年,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0.45。
2011年,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77。
互联网普及率 2012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8.69。
2011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89。
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 2012年和2011年,设立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的省份分别有24个、21个,同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天津、重庆、陕西、甘肃、贵州、新疆,其中东部省份8个,中部省份6个,西部省份7个。2012年增加了北京、天津、山西。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 2012年,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93.56,各省情况如图6所示。
2011年,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6.84。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72,各省情况如图7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0.59。
工业应用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业应用类指标情况的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由2011年的56.13提高到了2012年的57.34。其中,上海、广西、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山东的工业应用位居全国前列,企业的ERP、MES、PLM、SCM和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水平比较高,多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开始走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青海、甘肃、贵州、云南、海南、的工业应用最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普遍处于单项应用阶段,有的企业甚至尚未开始应用信息技术。
2012年大部分省份的工业应用指数比2011年有5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为内涵的“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明显激发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各省份工业应用呈现出“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普遍较好”的特点。上海、广西、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山东等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约束,因此,这些省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好。青海、甘肃、贵州、云南、海南、等省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这些省份的工业基础普遍薄弱,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推进步伐较缓慢,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差。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8.13,各省情况如图8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7.05。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7.33,各省情况如图9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8。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9.50,各省情况如图10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57。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63,各省情况如图11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6.08。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3.05,各省情况如图12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9.89。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9.61,各省情况如图13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2.97。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7.02。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7.97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2012年,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9.58,各省情况如图14所示。
2011年,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25。
应用效益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应用效益类指标情况的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应用效益指数由2011年的65.65提高到了2012年的68.27。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的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达,以两化融合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山西、云南、宁夏、甘肃、青海、的应用效益最差,信息产业规模小,工业研发水平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偏少。
2012年大部分省份的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指数比2011年有10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效益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节能降耗。
【关键词】秦皇岛 旅游产业 创意产业 融合发展
一、引言
2009年秦皇岛提出“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但目前秦皇岛旅游产业季节性明显,景点类别重复缺乏创意,游客回头率低,面对庞大的旅游需求量、新型的深度旅游需要和城市发展战略,寻找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成为秦皇岛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
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都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城市文化进步都有巨大促进作用。秦皇岛可借鉴大城市两大产业融合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合之路,改变目前旅游产业粗放型模式、低效益运行、旅游产品单调等问题。
二、创意产业的定义
英国政府于1998年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创意产业定义,将创意产业描述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并将出版、传媒、软件、广告、艺术、设计等13种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1]。创意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和产业链上的延伸、整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国内外将旅游产业与创业产业融合的城市使得旅游产业都有着较为成功的发展,秦皇岛为了实现旅游立市的战略目标,保证秦皇岛旅游的长足发展,也应将二者融合发展提上日程。
三、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一)存在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秦皇岛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气候温和宜人,沙软潮平,旅游资源集山、湖、海、林、城、关、庙、鸟、别墅等为一体。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北戴河疗养胜地等多个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交通条件便利。秦皇岛东接葫芦岛市,西接唐山,近京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优势的发挥。
3、创意产业日益兴旺。随着秦皇岛城市日趋发展,秦皇岛创意氛围不断浓郁,创新资源逐渐增加,促进其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秦皇岛集发农业观光园不断将创意思维、科技创新手段引入,目前已成为全国首家高科技农业旅游4A级景区。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今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为秦皇岛高新技术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北戴河区借力京津,努力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秦皇岛不断将新的创意元素引入,创意产业逐渐扩大并与其他产业逐渐融合。
(二)存在的劣势
1、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秦皇岛旅游业主要以滨海观光为主,面对旅游者不断增加的新生需求,具有特色的创意型旅游产品相对较少。
2、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秦皇岛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创意产品雷同、创意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创意专业人才总体缺乏、旅游活动普遍缺乏创意、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创意产业重视不够。
(三)面临的机遇
1、旅游立市战略。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发展战略,即按照建设“中国北方最大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国内最佳、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全力构建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把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2010年1月,秦皇岛“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启动。
2、河北省旅游发展。河北省在《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推动秦皇岛、承德两市创建成为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秦皇岛的北戴河、卢龙,创建成为旅游强县”,确立了秦皇岛在河北省打造环渤海旅游强省和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规划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四)面临的挑战。在环渤海旅游圈中,大连、青岛等城市都拥有和秦皇岛相似的旅游资源,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建设较好,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与秦皇岛相比也相对较早、较成熟,这就形成了竞争。
四、推动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1、拓展旅游产业链,加强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链条要突破原有六要素的小循环,根据旅游产业无边界特性和彼此关联效应,来实现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良性互动。产业链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进行横向融合,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转型。二是旅游产业链纵向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间的渗透,形成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目前秦皇岛旅游尚处在“观光旅游”阶段,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尚未成熟,我们可以从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将创意元素引入旅游产业,刺激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旅游产品深度化、多元化的结构调整,开拓旅游产业向创意化、知识化发展的新视野[2]。
2、挖掘旅游者需求变化,开发相吻合的旅游创意产品。秦皇岛要立足于旅游者的角度,根据其需求层次和认同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生产不同类型的旅游创意产品。通过整合两大产业资源、营造旅游文化氛围,设计生产和营销推广集文化性、艺术性、品位度、附加值于一体的旅游创意产品。
3、用创新的思维做好秦皇岛旅游节庆活动。秦皇岛的旅游节庆活动也有不少,其中北戴河国际轮滑节、昌黎国际葡萄酒节、中国昌黎沙雕艺术节等都有一定得影响力。但是秦皇岛旅游节庆活动的规模和知名度还很小,内容单一,可参与性不强。而节庆活动和旅游项目是旅游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策划中应该加入创意元素,变换活动形式、重组和完善活动内容以及创新宣传等方式,来改变一味遵循时间惯例和既定内容的发展模式。
基金项目:2011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01A531)
参考文献:
[1]王兆峰,黄喜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9):118
哈尔滨不仅旅游资源富集,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品位时尚高雅,加快推进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大有可为。一是融合发展基础坚实,条件优越。哈尔滨有历史,是金、清两代的发祥地,一千多年前女真人的兴起,八百年前金代统治者的征战厮杀,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哈尔滨有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交界点,在国内城市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物城”。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交响乐团、第一个音乐学校、第一家啤酒厂等都诞生在哈尔滨。哈尔滨有灵气,冬有冰雪,夏有湿地,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宜人,世界公认的四大旅游资源森林、冰雪、湿地、海洋,哈尔滨就占了3个,是一座百临不厌的“冰城夏都”。哈尔滨更时尚,拥有影视动漫、音乐艺术、时装美女等众多时尚元素,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城”。同时,哈尔滨也正以更加靓丽的风采、更加开放的姿态备受世界瞩目,刚刚的《旅游舆情调查报告》显示,哈尔滨在亚洲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度和来哈意愿快速增长,位次大幅前移,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为发展旅游文化时尚产业提供了外部条件。二是融合发展需求旺盛,前景广阔。旅游文化时尚产业作为新兴业态、注意力经济,正孕育着强大的需求空间,特别对正在实现新跨越的哈尔滨来说,是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引擎。近几年,通过重点打造冰雪节、湿地节、啤酒节、五花山赏秋节等节庆活动,哈尔滨旅游人数屡创新高,旅游收入年均增速20%以上,“冰城夏都”正成为一个四季皆热的旅游城市,形成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连续多年冬季接待游客排在国内城市前列。2014年,哈尔滨入境游客大幅增加,仅韩国游客就达到5万人,实现同比倍增。哈铁国旅接到全国各地来哈旅游专列26列,中央大街每天接待游客高达70万人次。暑运期间,哈尔滨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7.9万人次,机场进出港旅客增长15.3%。三是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千载难逢。当前,国家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制定实施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更是紧盯不放,在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制定实施的《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意见》,包含很多对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省文化厅、省旅游局制定出台了为哈尔滨量身打造的发展政策。在宣传推广上,省委、省政府把争取来的“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全国百强旅行社龙江行”等活动先后放在哈尔滨举办,省领导亲自参加活动并进行推介,极大地提升了哈尔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难得的发展环境和大好机遇为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加快改革创新,探索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途径
围绕省市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探索提升城市品质的新途径,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一是产业项目牵动,城市核心吸引物集聚。以项目为龙头,牵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成立由主管市长担任组长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2014年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43个,完成投资87.9亿元,一批旅游、文化高度契合的大项目建设和开发进展顺利。投资20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世界最大室外主题乐园和室内滑雪场,投资100亿元的波塞冬海洋王国建设大型嬉水游乐项目,推动旅游文化时尚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海宁皮草城、华南城等购物场所的兴起,提高了城市的时尚品位,增强了哈尔滨的吸引力和向往度。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西城广场等文化产品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彰显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推动了哈尔滨旅游业与文化、经贸、地产、会展等多领域的融合,突破了哈尔滨市旅游文化时尚产品的季节性壁垒,为引入无限的外部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深挖资源底蕴,城市休闲氛围日益浓厚。对415处历史老建筑进行梳理归集、界定分类和定向招商,重建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推出犹太老会堂音乐表演,恢复亚细亚电影院原貌,在保护浓郁历史气息的同时,彰显现代都市的时尚特色。将教育书店辟建成国际水准的游客服务中心,中央书店改建为全省唯一的多功能休闲书店,不仅迅速成为旅游新亮点,更成为展示全省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全新平台。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商业业态调整和音乐艺术氛围营造,提高整体业态深度,使发展更符合城市鲜明特点。原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老建筑摄影和故事大赛、“哈埠菜”评选、夜游松花江等活动,使旅游要素不断丰富。探索以文化促旅游、以时尚提品质的创新发展之路,2014“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成效显著,品牌效应全面彰显,哈尔滨居全国60个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首位。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整合时尚传统,哈尔滨变得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意思,融合发展聚变出前所未有的磁吸力。三是丰富产品内涵,城市品牌走向世界。按照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对城市资源进行了重新分类,最大限度地发掘城市鲜明而独特的气质,推出了更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时尚、冰雪、生态、美食等八个哈尔滨的全新旅游产品,并针对境外游客、国内游客和本地游客的不同需求组合连线,使旅游文化时尚产品更加清晰有序,指向性更加明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境内境外全方位营销,八个哈尔滨旅游产品迅速成为新热点,进一步彰显了城市魅力,哈尔滨已跻身世界旅游文化名城行列,被评为“最具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城市”,荣登2014旅游业最美中国榜,荣膺“2014构建美丽中国先锋单位”。
三、坚持突出重点,开创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策略;SWOT分析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更高级别阶段的重要标志。目前东营市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形成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多数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东营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解析
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内涵,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其实实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徐愈的观点可知,两化深度融合是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以及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智能化和柔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也就是智能工业的建设。
两化深度融合是促进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两化融合发展过程的深入和阶段的提升,并且“两化”深度融合的领域也应该从某些点和局部发展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覆盖,不但进行关键环节的两化融合,还应该发展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流程集成,也就是应该扩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在两化融合工作已有成效的基础之上,两化深度融合又开始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与讨论的热点,研究表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3]。甘中达等[4]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别较大[5],他提出的两化融合道路选择并不具有普适性。关于如何加深两化融合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张立丽[9]指明“两化”融合重在“深度”,深度是工业化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飞跃的重要保证,应在创新转型、信息产业、绿色经济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对于两化深度融合的策略并没有涉及。
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内容分别对两化深度融合内涵、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虽然东营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在符合工信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相关要求[18]。但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特殊,工业经济较为发达,轻重工业的比例结构失调,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较”深度融合建设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没有完全可参照的两化深度融合成功建设模式。因此,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东营市“两化”融合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并给出配套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三、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优劣势分析则主要是把企业的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而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则是主要是将着眼点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上面。在进行SWOT分析时,应该把企业的内部因素(优、劣势)集中在一起,进而利用外部力量来对这些内部因素进行评估,也就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的一种制定发展策略的有效的常用方法。
根据山东省对于企业和主管部门模清两化融合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规律[23],得出东营市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平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组成的SWOT分析矩阵模型如下。
四、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分析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往往交织在一起,所以需权衡利弊,寻找次优的发展策略,总的原则不仅是要扩大两化融合的深度,更应注重两化融合的广度范围,同时注重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并采取相关措施辅助中小企业进行两化融合建设,最终实现“智慧东营”。
(一)加强两化融合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东营市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制造业仍是快速增长的主体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工业领域仍是东营市“两化”融合的主战场,迫切需要通过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链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
围绕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协同设计、协同物流管理、协同商务等产业链信息化支持平台,实现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或企业分支机构的集成,以整机企业的信息化带动配套企业的信息化,使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方面优化运行。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扩大两化深度融合效果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28]。当前,提升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既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关注点,也是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企业与产业链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