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前言
网络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并且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网络俨然成了最好的传播媒体,它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同时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育事业中,从体育决策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锻炼到体育新闻与宣传、体育科技、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离不开网络。[1]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武术运动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对武术运动进行推广。
2.网络媒体与体育传播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2]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版面限制的信息资源。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功能,包括个人交流、团体交流等;交互性,使受众个人达到最大程度的参与,这种交互性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录音带等媒体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得到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也成为许多网站的重要传播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而网络媒体的开发利用也给信息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1995年国际奥委会在因特网上设立自己的网址,并在2004年成功地建立了外联网,从而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3]此外,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包括奥运会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主页,世界各国的体育爱好者可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体育信息。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媒体对体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3.网络媒体与武术
3.1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运动信息的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种管理的依据都将是信息和数据,通过网络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体育数据是动态的,所以,只有依靠网络才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据统计,到2007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网民年增长率达到31.7%,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4]可见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具有良好的增长态势,并且继续以极其飞快的速度增长。
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是大趋势,通过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还应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传播。网络传播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为武术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武术的传播与宣传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必须有一个面向并且适合广大群众的传播工具,而网络传播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使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2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交流
网络媒介是推动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等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和体现。武术作为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体育文化主张的征服自然是一种互补。武术的独特之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关注,并且把它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种途径。互联网通过大量对武术信息的报道,通过武术事件、重大比赛、武林人物,在公众中树立中国武术意识,从而对武术的含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使武术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网络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并且在冲突和融合中实现文化传播,这个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
3.3网络媒体有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
体育产业是网络时代的朝阳产业,它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网络时代,由于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必然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迄今为止,伴随着网络传播自身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有别于其他传统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它不仅相对独立,而且渗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使武术产业的运营获得载体和依托。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他们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产品开发,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商品的广泛信息,并通过比较进行选择消费。消费者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购买到自己喜爱的武术用品。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传播对武术产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4网络媒体有助于进行武术科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领域的知识创造和探索,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收集,文献的收集可以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在网上消息,得到同行的交流并解决问题。一些武术网站,如中国武术协会、东亚体育史研究协会等,就在网上刊登武术学会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并开设网上论坛,大大扩大了学术研讨会宣传的范围,增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武术的认识和交流,并普及武术史学的研究成果。[5]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我国武术信息工作者必须为大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有价值的武术信息,而其他武术工作者应善于将获取的各种武术信息资源加工整合、去粗取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武术科研事业的发展。
4.结语
武术国际化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体育需要开放、沟通与交流,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无疑给武术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3):1-7.
[2]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6):49.
[3]王慧琳,阎伟.体育传播学概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9.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媒体 联系 作用 交流
一、前言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众多,而电视无疑还是大众传播中的主导媒介。电视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习惯和生活,而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表现的更为明显。受到电视媒介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程度和形式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电视媒介不仅在加速着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创造着便利的条件,促进着文化的大融合和大繁荣。特别是近些年以来,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正在积极的融入到这种大趋势中,发挥媒体的力量来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发掘和研究媒体在文化传播,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当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和它的传播方式。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定义极其广泛和复杂,包括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指的是他们在自己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环境适应性、形态多样性、认同全族性、分布立体性、传承神秘性等特点。在古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有战争掠夺、双方使节互访、互市贸易等方式,进入近代以后,传播主要通过纸质印刷和电子媒体等方式,各民族之间还经常出现盛大的节会活动,这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机会。总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多样性、政府宣传性的传播特点[1]。
新旧交替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特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必须要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必须要适应媒体数字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媒体的传播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受到时空的限制,而媒体传播则可以打破这一限制,使人们随时随地的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其次,媒体的传播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全国性和全球性的迁移。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却较为封闭,媒体可以带领少数民族文化进入一个开放性的文化视野中去;再次,媒体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向个人性和多元化转变。通过数字音乐、数字电视、数字游戏等方式实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的展示。
三、电视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归纳思考,总结出电视媒体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表现为如下三点:
(一)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融合速度在加快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国家对电视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电视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较为坚实的基础。以笔者所在地为例,国家为了保障偏远的少数民族乡村能够看上电视,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工程技术方案,它以村镇为单位,每7户组成一个单元,共用一套电视信号接收机和卫星接收天线,这样信号成本就节约了,政府再通过各种方式为买不起电视的农户提供各种补贴,保证了电视信号覆盖到每家每户。只要少数民族通过的重大节庆活动或是过新年,通过信号传输,很快就能在中央台看到,这其中的建筑、饮食、服饰、传统歌舞都将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点。
(二)电视媒介发展和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
电视媒介包含有色彩、动作、声音、形象等信息,这将弥补以往平面媒体传播所缺乏的画面感,从而在主动性和效果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如在对纳西族文化的传播中,《丽水金沙》歌舞剧借助于电视媒介走向了省外和国门,《印象丽江》不仅在电视屏幕上反复播出,而且被制成了光碟,长期保存下来,培养了纳西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进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史诗大剧《木府风云》从央视8套到央视1套,该剧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持续引发收视热潮,创下国内“一剧两登央视黄金档”的荧屏纪录,《木府风云》的高收视、好口碑,是在新起点上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云南文化”在全国产生的又一重要影响。纳西族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电视这个平台,以广告、新闻、流行歌曲、电视文艺、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加以包装,产生着更大更好的效果。
(三)电视媒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趋向长效和聚合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地偏远,地理环境封闭,纸质媒体并不一定能够到达,而电视信号就可以到达,并且有些少数民族的群众文化水平较,而电视简单操作,易学易用,这都保证了它传播的长效性[2]。近几年来,部分电视台跟踪报道纳西族的三朵节、“祭祀”仪式及纳西族民俗婚礼等,这都展现了纳西族人民的风情和勤劳、善良的民族形象,这些形象不断聚合,都会最终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发展的意义愈来愈凸现的背景下,凸显民族特色,张扬民族文化,电视媒介已经成为了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我们要把握时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闻传播工作,正确科学的利用这一工具,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受众心中生根、发芽,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展现一个多民族文化的新面貌、新形象,进一步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上下功夫,以崭新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摘要】新兴媒体微博、微信在宣传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效果。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来大力加强宣传工作,着重利用微博来图书馆的动态信息、利用微信来图书馆的静态信息、利用微博微信加强与读者互动交流、微博微信与其他宣传形式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从而体现出自身价值。
关键词 新媒体;微博;微信;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0
【文学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给传媒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新兴媒体的微博、微信在宣传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处于高校的附属地位,图书馆应有的价值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在开放的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大力加强宣传工作,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从而体现出自身价值。
一、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教学、科研、育人、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能,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拥有各种馆藏资源,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计算机和网络得到普及的今天,虽然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文献资源,可是很多读者并不知道图书馆拥有哪些资源与服务。”读者如果不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种类及其分布,就很难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与图书馆宣传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有关。”②作为履行高校各项职能的重要部门,图书馆理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力加强宣传工作,把自己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充分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熟悉并学会恰当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工作是服务师生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就是做好师生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各种学习、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在主动宣传自己的馆藏资源等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有的高校图书馆根本没有相关工作和活动。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高校师生需要信息资源的时候,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找相关资源,结果却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无疑是一种巨大浪费。“但高校中不少读者对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不甚了解,致使图书馆大量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③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作为,积极宣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动为师生服务,认真回答师生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二)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工作是提升自身价值的需要
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高校中理应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在高校中图书馆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成为教学、科研的附属性、辅的机构。笔者通过浏览国内“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网页,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图书馆”网页链接放到了学校主页下的教辅机构(单位)、附属或直属机构下,只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把它放在党政部门下,并把它与其它党政服务部门并列。“985工程”高校、“2111程”高校尚且如此,一般地方院校更是这样。可见,高校图书馆所处的地位要求图书馆人不断加强宣传工作,把图书馆的各种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更好地展现给师生,使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和科研的必要条件。这样,图书馆自身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三)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工作是适应时展的需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开放的时代中,任何单位、组织、部门甚至个人都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与外界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分享、共享,从而使自身更好地发展。在开放的时代,高校图书馆也要融入到这个时代当中,而不是固步自封。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加强宣传,把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展现出来,及时推送各种最新文献信息资源,使高校师生关注自己、关心自己,促使自身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二、微博、微信在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中的优势
目前,微博、微信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宣传推广的重要载体,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作为新兴媒体的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在开展宣传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即时性优势
微博、微信宣传的即时性,也叫同时性,即消息一经,观众立即就能了解消息内容,其速度之快是其他媒体难以达到的,像电视中的“现场直播”一样。这种即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微博、微信能够第一时间宣传相关内容,真正体现了新闻“新”的特点。
(二)简单便捷的优势
随着数字化城市和智能社区的加快建设,许多公共场所都建立了免费的无线网络,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免费上网,尤其是高校及其图书馆大都建有无线网络。即使没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只用极少的流量,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微博、微信。微博、微信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不受时空的限制。另外,微博、微信的使用方法极其简单,只要拥有手机、电子邮箱或QQ,就可以注册微博、微信,就可以发微博、微信。微博、微信发送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或几个词,简单的几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也可以照片和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因此,微博、微信在宣传中具有简单便捷的优势。
(三)影响范围广的优势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PC端网络逐渐普及;同时,移动端网络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由2G发展到现在的4G,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网民,尤其是使用移动端的网民数量不断攀升。在这些使用移动端的网民中,微博、微信使用者数量庞大。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亿,比2013年底增长了5561万,年增长率为10.4%。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0.6%,较2013年底增长了4.4个百分点,使用率位居第一。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5.08亿,较2013年底增长了7683万,年增长率达17.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④可见,微博微信使用者众多,而高校师生使用者比例更高,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微信进行宣传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利用微博、微信加强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的策略
微博微信在具体功能方面各有侧重:微博着重于动态及粉丝互动、宣传推广,微信着重于定期新闻报道;微博追求实时效果,会不断更新,用户会漏掉相关信息,而微信则是差时传播,送达率达到100%;微博是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信息及评论向所有用户公开,而微信则是私密性的一对一的封闭式的沟通,不对其他用户开放。⑤因此,在图书馆宣传工作中对于微博微信要区别对待、扬长避短,要根据微博微信的不同特点及宣传的不同要求,恰当地使用微博微信来进行宣传,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重利用徼博来图书馆的各类动态信息
图书馆动态信息是指随着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图书馆不断更新的各方面信息。图书馆的一系列动态信息通过微博推送效果最好。利用微博图书馆的动态信息,主要包括图书馆开馆、闭馆、节假日的安排,新书推荐、好书推荐、数字资源推荐,借阅排行榜,讲座通知以及各类活动通知等。由于微博内容更新快,许多信息很快就被淹没了,人们一般只关注最新内容,不会往前查找,所以,在利用微博动态信息时要能够多时间点,尽量使图书馆微博信息处在第一页中,这样能使更多受众及时了解动态信息,提高图书馆动态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着重利用微信来图书馆的静态信息
静态信息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图书馆的基本稳定不变的信息,比如,图书馆理念、图书馆文化、馆藏历史、借阅方法、常见问题等等。微信内容不受字数限制,可以长篇大论地介绍图书馆的一系列静态信息,可以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利用微信图书馆的静态信息,主要包括图书馆馆藏溯源、馆藏资源介绍,特色馆藏推荐,图书馆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介绍,学者访谈、讲座报道,图书馆文化、理念介绍以及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等内容。
(三)利用微博微信加强互动交流
微博微信都可以实现互动交流,高校图书馆要安排专人管理微博微信,实现和读者的良好互动。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有效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能够直接面对读者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使读者及时获取所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对读者宣传图书馆的新闻资讯、馆藏资源、各项服务等内容,能够直接把相关内容送达读者,使读者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互动交流时,不仅要注意解决读者关于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方面的疑问,还要注意发现读者的一些其他思想苗头,并能够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开导;同时,在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用词、图片、视频等方面要能够贴近读者,使读者喜闻乐见,真正体现出以读者为本的理念。
(四)把微博微信与其他宣传形式有机结合
微博微信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其他宣传形式也有其特长,高校图书馆在宣传时应把微博微信与其他宣传形式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最优宣传效果。高校图书馆其他宣传形式主要有校内广播、板报、张贴宣传材料、图书馆网站、新生入馆教育宣传、各种讲座、馆办刊物等形式。这些宣传形式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有效的好形式。高校图书馆在重视微博微信宣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传统宣传形式的优势,使微博微信与传统宣传形式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配合,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阵营,从而实现最优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①陈江涛等.新浪微博在高校图书馆宣传咨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4(7):105
②张晓萍.“微宣传”——信息碎片化时代图书馆媒体的宣传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4):156
③孙媛媛,丁嫒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探讨[J].河北科技图苑,2014(3):68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f/OL]http//cnnic.net.cn/hlwfzyjlwxzhg/hlwtjh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一)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学界目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数字化、交互化、网络化等特征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新媒体主要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当下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网络、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是发展的概念,即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形态的不断创新,新媒体会有更多、更新的变化和发展。新媒体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存在形式;新媒体是交互化的,交互化是指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下的单向传播模式①;新媒体是网络化的,网络化是指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使用都是网络化的。另外,新媒体还具有宽频化、移动化、个性化等特征。用一句话来形容,新媒体就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二)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社会教育
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从社会教育的对象角度来说,本文更加认可“社会全体说”,即认为社会教育“以社会之全体为教育之客体,而施教育于社会全体之谓也”。②从社会教育的功能角度来说,本文倾向赞同“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教育即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及其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独立的各种教育活动。
二、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必要性
对社会教育和新媒体来说,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合理利用新媒体具有必要性,具体表现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社会教育信息的功能和职责两方面。
(一)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
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传播媒介。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教育媒体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种传播活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1.网络说服理论对教育传播的启示斯坦福大学傅戈博士提出Captology一词用以表示计算机科技(Computer)与劝诱、说服(Persuasion)这两个领域重叠带来的技术影响———劝化性的计算机应用。与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介相比,数字科技的互动效果更加明显,数字科技可以化生出不同的角色与模式,在不经意中达到劝化目的。由计算机劝服理论得出的启发是,社会教育传播正经历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为网络提供更多选择来说服受教育者向新媒体主动索求的转向。③因此,在数字技术普及程度高的今天,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教育传播是很有必要的。2.无尺度空间与教育传播因为互联网拥有无限庞大的信息储量,美国圣母大学的物理学教授A-L·鲍劳巴希及其研究小组认为互联网是无尺度(Scale-free)空间。作为无尺度空间,网络拥有两大特征:集散化和聚类效应、小世界网络。④集散化和聚类效应是指虽然网络中的信息是无限多的,但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以相关主题为集散节点,形成若干信息集团,集团内的信息交流是方便快捷的。小世界网络是指在网络中,A信息到B信息的距离较短,根据A-L·鲍劳巴希等人的计算,任意两个网页间的链接次数不超过21。⑤这两个特征保证了虽然面对的是无尺度的空间,但在搜索信息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的教育传播环境中,传播形式出现了小众化、个性化、多元化、互动性、非线性等新特征,而新媒体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传播需求。因此,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使用新媒体是必要的。3.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新媒体使用者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新媒体已经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工作习惯,甚至是思维习惯、生存习惯。新媒体逐步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重要程度已经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
(二)参与社会教育传播活动是新媒体的功能和职责
施拉姆将传播的功能分为四种,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功能和提供娱乐。由此可以推论,作为传播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媒体也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使用着社会资源,因此具有一定职责,教育是其中之一。传播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影响中有一种是使社会成员间产生知沟,即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条件等差异会造成知识水平的差异。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是促使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使用新媒体的经济要求和知识要求都比传统媒体更高,在此条件下,新媒体需要加入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缩小社会成员间的知沟,这是新媒体的职责。
三、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可行性
将新媒体应用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是可行的,且重要的。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新媒体拥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具有主动性的传播主体,一种是作为配合性的传播工具,不论哪种角色都支持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作为传播主体
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新媒体如数字电视的科教文化类频道及节目、微信的科普类公众账号、文化类APP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新媒体更加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习惯,能够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新媒体满足新时期分众化、异质化传播需要。传统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较难避免同质化的现象,但社会成员的分众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而新媒体的异质化传播能够弥补传统媒体在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去中心”和非线性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异质化的传播能提高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精准度,减少传受双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新媒体满足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和接受的随时性、及时性,信息传播的推送方式和新媒体使用的便携性使其比传统媒体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跳跃性等新特点。另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也为传播主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加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快速、高效。新媒体满足受众对交互性、社交性的需要。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社会教育传播环境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互动渠道少、及时性差,对社会教育的影响速率慢、效果小,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新媒体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接受反馈信息、及时互动,且新媒体对受众和反馈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此外,新媒体的网络化和聚类作用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交性,即受教育者可以从教育信息内容跳转至社交软件,或分享到个人空间,或转发给好友,不仅能适应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社交习惯,还能进行再次传播。新媒体的多媒体特征满足受众对传播形式的需求。传媒活动已经从读图时代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对多媒体的信息形式的喜爱是传统社会教育媒体难以满足的。新媒体不仅能够传播无限数量的信息,也能同时提供多种信息形式,这不仅能将社会教育信息实现更简明生动的传播,也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强化社会教育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
作为传播工具的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扮演的是配合性的角色,即新媒体单纯地作为教育媒体被教育者所使用。新媒体可以作为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教育媒介是源于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首先新媒体能够提供较传统媒体更丰富的教育信息,该“丰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表现在形式上。其次,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可以加快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强传播的灵活性。再者,新媒体拥有较传统媒体更强的交互性,可以满足社会教育需要的互动性和社会成员普遍青睐的社交性。此外,新媒体更能满足社会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不仅给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也使受教育者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索性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新媒体还可以作为传统的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的辅助教育工具,拓宽传统社会教育机构的信息传播途径,增加受教育者与传统社会教育机构的接触机会,提高接触黏性,使传统社会教育机构在信息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和优势。
四、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1新闻传播的原则
新闻传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公开性,是其应当遵守的根本原则。新闻面前人人平等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思想,新闻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特权,而是人们应当普遍拥有的权利,如果新闻传播只能局限在某个区域或者环境时,那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的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实事求是的原则
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是群众获取国家与社会发展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与群众之间实现互动的主要方法,如果新闻传播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大量虚假新闻,就会对群众产生误导,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起到传播社会信息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2时限性原则
新闻价值的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定范围内,如果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实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新闻传播的时限性也是其应当遵守的原则。新闻传播的关键在于“新”,在第一时间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给群众,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而失去时效性的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力。
1.3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原则。随着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新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公开性原则而不仅可以保证其职能的发挥,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新闻。在当前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公开性不仅仅意味着实事求是,更加意味着群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足够体现,并且维护受众的合法权益。所以,公开性的原则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公众利益的实现,体现新闻媒体作为公众传播平台的立场和观点,并且符合受众的审美观和社会的审美评判标准,才能有效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新闻公开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可以为公民知情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而且新媒体的数量和形式越来越多,面对纷乱的传播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而只有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知情权,并且将其与公共信息的性质相联系,为群众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同时,公开性原则也可以为新闻传播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增强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当新闻传播可以充分体现其公开性原则,可以对虚假新闻、失真新闻等形成强烈打击,并且在公开环境下树立新闻传播的良好社会形象,使新闻媒体的作用得到强化。
2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方式
2.1自媒体与新闻报道的融合
自媒体与新闻报道的融合是当前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未来新闻传播发展的趋势。在媒体环境日益开放的环境下,自媒体逐渐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也有新闻媒体专门针对自媒体开设了相应的版块,力求丰富新闻传播的渠道,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仅可以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也有利于增强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我国新闻传播媒体的规范化发展。
2.2新闻传播价值的确定
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新闻的价值性,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很多新闻报道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也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的价值。因此,重视新闻传播价值是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拓宽新闻的渠道,并且融入更多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内容,从而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
2.3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
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越来越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丰富的信息,这也无形中为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的方式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在碎片化信息充斥媒体的情况下,应当通过更有针对性的筛选措施帮助读者进行信息的甄别,并且将新闻内容进行简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提炼出新闻的核心,满足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节省阅读时间的同时,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3提升新闻传播能力途径
3.1迎合新时期文化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除了自身传播信息的功能以外,也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因此从某种上来说,新闻传播也代表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因此,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必须要迎合新时期的文化事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传播形式,从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2品牌战略的应用
品牌战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中心思想,而新闻传播媒体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也要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所以新闻媒体也应当注重自身的品牌形象建设,通过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营销模式,从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发挥品牌战略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3.3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技术的日渐丰富,新闻传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也需要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融合,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促进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