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理论研究

金融理论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理论研究

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功能理论;金融阶段理论;银行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围绕两条主线展开:金融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等对金融的影响,相应形成两种理论:功能理论和阶段理论。金融功能理论探讨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服务和功能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方向,并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解释为什么具备这些功能,金融阶段理论探讨影响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发展某种金融机构要具备哪些条件,某一国家或地区具体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当某类金融机构未能有效发挥自己的功能时,就要求助于金融阶段理论:探讨哪些因素限制了金融机构功能的发挥。强调金融发展理论特别是金融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国内不少学者都把重心放在金融功能理论研究上面,而忽视对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发展银行、证券市场或风险投资的研究,不顾国情或省情提出大量可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功能理论简介

(一)金融功能理论研究哪些问题

理论研究方面,金融功能理论研究下列问题:金融中介、证券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比较哪个更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特定的金融机构重要还是整体功能重要?金融发展是否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否有作用及作用方向如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优金融系统是什么?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如何?实证研究方面研究的问题包括:指标体系怎样构建?构建线性还是非线性模型?用什么估计方法?采用整个国家层面的数据还是产业或者企业层面的数据?是考察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

(二)金融功能理论和金融阶段理论之间的联系

金融功能理论和阶段理论的比较如下表所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短期内,影响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和金融机构的功能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长期内,两者都是动态变化的。去除阻碍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后,金融机构的功能得到发挥,金融机构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间就会形成良性互动。

二、有关金融机构功能的观点综述

有的学者主张银行占优,有的学者主张证券市场占优,另外的不赞成把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立起来,提出了金融服务论或金融功能论。

(一)机构观点

1 银行主导论

银行主导论者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占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金融中介体可以降低投资者获得及处理企业信息的成本,因而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企业控制(Diamond 1984;Boydand Prescott 1986);其次,金融中介可以聚集存储并且既投资于短期项目也投资于长期项目,可以减少流动性风险(Diamondand Dybvig,1983;Bencivenga and Smith,1991)。金融中介也能降低跨期风险(Alien and GaIe,2000)。但是,对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持批评态度的学者指出它的主要弱点是不利于创新性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银行往往不如证券市场有效率(A11en and Gale,1999)。另外,由于银行对企业的特殊地位,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可能倾向于非效率。

2 市场主导论

市场主导论认为金融市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证券市场流动性越强,投资者就更有动力去搜集并分析有价值的信息,企业也能获得长期资金(Holmstrom and Tirole,1993)。第二,证券市场可以为并购和变现企业家提供帮助,有利于公司监控。通过并购管理失败的公司,流动性的证券市场加强了公司治理,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schaffstein,1988;Stein,1988)。第三,允许投资者快速卖出从而降低了流动性风险(Levine,1991)。第四,市场有利于风险分担(Saint-Paul,1992)。对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信息外部性和企业监控两方面。在一个有效市场上,个别投资者不愿花费时间和资源去搜集信息,如果其他投资者也能搭便车从这些信息中获利的话(Stigliz,1985)。不仅如此,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并购威胁的效力,使市场监控企业的作用下降。流动性市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方便的退出选择,因而削弱了他们监控企业的动力(Shleifer and Vishny,1986)。

(二)功能观点或服务观点

一些学者不赞成把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金融服务论或金融功能论。主要由Mer-ton and Bodie、Levine和Beck等人提出。Melton(1992,1995)、Merton and Bodie(1995,2004)认为,银行也好,证券市场也好,其基本功能都是为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首要的是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及质量,而非金融体系的结构。他们指出,在提供金融服务上,银行和市场两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因此,关心的不是银行或市场哪个更重要,而是怎样创造环境使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发挥完整的功能。Levine(1997)将金融体系的功能分为五种: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积;配置资源的功能;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动员储蓄;便利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者们分别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一)国家层面的研究

从国家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集中在两者的相关性和因果作用的方向上面。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变量相关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的学者借助Grange因果检验来判断两变量之间的因果方向。Rousseau and Wachtel(1998);Levine and Zervos(1998);Kunt and Levine(1999);Beck。Levine and Loayza(2000);Levine,Loayza and Beck(2000);Wachtel(2001);Rousseau andSylla(2001)从国家层面进行跨国比较研究,Thiel(2001)、Levine(2005)进行了很好的综述。

1 相关性

Beck and Levine(2001)运用1976~1998年间的面板数据和

GMM技术分析了证券市场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坚决反对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重要甚至有害的观点,反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无关的论断。从计量角度讲,他们发现面板程序处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是在总体上,证券市场和银行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响。他们也发现证券市场和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各自独立的影响,证券市场和银行提供不一样的金融服务。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直接的第一位的联系,甚至有证据显示金融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快慢的指示器。

Carlin and Mayer(1999)考察了不同国家金融发展、公司和法律系统和经济绩效的关系。他们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开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而发达国家则没有证据显示不同类型的金融系统和经济绩效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Gelbard,Pereira and Leite(1999)使用纯时间序列数据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检验,得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2 因果关系的方向

Joan Robinson(1952)认为经济增长在前,金融发展在后。Robert Lucas(1988)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Gupta(1984)是最早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学者。他分析了14个发展中国家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其中8个国家存在供给引导现象,4个国家供给引导和需求带动都存在,2个国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enon(1988);Bencivenga and Smith(1991);Beneivenga,Smith,andStart(1995);King and Levine(1993)都认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King and Levine(1993)指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Kant and Levine(1999)指出在高收入国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Basssani et a1.(2001);Garretsen et a1.(2000);Rajan and Zingales(1998)则对Levine and Zervos(1998)的研究提出质疑。Luintei a11d Khan(1999)采用10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Shan et a1.(2001)采用9个OECD国家的数据都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Graft(2001)进行了很好的综述,他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以下几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联系,观察到的两者之间的相关只是历史特征的结果(theresult of historical pecufiarity),经济增长,金融部门也发展,但是两者之间没有逻辑关系,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物质要素,此类观点为新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经济增长促使金融机构变革、发展,也同样带动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发展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作用方向是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该观点又分两类:一类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另一类是金融发展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前者主要为一些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所认可,后者则历史悠久,斯密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以及sehumpeter都这样认为];金融发展至少偶尔的或者短期内是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作用方向也是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此类观点坚持金融市场天生是不稳定的,Keynes(1936),Diamond and Dybvig(1983),Singh(1997)andKrugman(1995)都持此类观点。

(二)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研究

除了前面学者做的跨国比较研究外,Rajan and Zingales(1998,200I);Kunt and Vojislav Maksimovic(1999,2000,2004);Carlin and Mayer(1999);Beck and Levine(2000);Cetorelli andGambera(2001);Rivaud-Danset,Dubocage and SaIais(2001);Fis-man(2003)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研究因果效应,得出结论:金融部门发展对人均GDP提高有明显的因果作用。CaBin andMayer(1999)采用14个OECD国家的27个产业的数据发现依赖R&D的产业受金融发展水平影响较大。CaBin and Mayer(2002)将产业分为依赖证券市场融资的产业、依赖银行融资的产业和依赖其他渠道融资的产业,并采用OECD国家27个产业的数据得出结论认为金融结构和产业类别有关,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和依赖外源融资和熟练劳工的产业的增长之间有特别紧密的联系。Rajan and Zingales(1998)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新成立企业的影响比对已成立企业的影响大;金融发展对企业数量的影响是对企业规模影响的两倍。作用机制是不均衡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三)作用机制

Schumpeter(1911)强调银行对生产力提高和技术变革的影响。Schumpeter指出银行通过挑选企业来利用社会储蓄、影响储蓄的分配、而不是通过改变储蓄率来改变经济增长的路径。Diamond(1984)、Boyd and Prescott(1986)、Wiliamson(1987)、Greenwoodand Jovanovic(1990)、kingand Levine(1993)认为银行主要通过提高国内储蓄率和吸引外资来影响经济增长。Ra-jan and Zingales(1998)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新成立企业的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不均衡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Carlin and Mayer(1999)指出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R&D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只是起到一点点作用。

金融系统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Beek,Levineand Loayza(2004)搜集1960~1995年间63个国家的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研究银行发展水平对资本积累、私人储蓄率和人均GDP的影响。认为金融系统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银行对人均GDP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对资本积累和私人储蓄率的影响结论不一致,对私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出现矛盾的结论。

四、评议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公司治理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但到目前,理论研究很难得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

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军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第3篇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该理论的提出并不是金融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简单拼凑,而是观察和思考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尽管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即何为因、何为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明确地表明,一方面,每一次经济发展的都伴随着金融制度、金融过程以及金融功能向高级化和复杂化演变,而每一次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使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更为平滑;另一方面,更为明显的是,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停滞,都造成金融运行和金融秩序的混乱,而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或多或少地导致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经验关联,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考察和摸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本质规律,将其确定为其理论的基本问题。 

2 金融发展理论的政策含义 

(一)金融结构高度复杂化 

对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它既可以是戈德史密斯所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也可以特指短期金融、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直接金融比例的不平行发展与不均衡发展,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逆转,即“金融倾斜及其逆转”。还可以是包括全球不同类型国家或一国不同时期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衍生商品、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金融)的数量变化(比例)与质量高低,以及上述因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与不同要素的变化与比例等。但是,在复杂的金融结构变迁中,最为重大而深刻的金融结构变迁还是“金融倾斜及其逆转”。它大体上反映了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由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金融到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由以银行为主导主体的简单金融到以金融市场为主导主体的复杂金融,由以国别经济体为单元的相对封闭的国别金融到高度开放的高度流动性的真正全球性的全球金融的结构变迁。 

(二)金融功能的实质性扩展与提升 

在传统上,在以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在金融经济中,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根据默顿(1999)的归纳,现代金融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是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和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莱文(1997)的研究则表明,金融功能主要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企业监控、便利商品劳务、促进风险管理和合约的交换。总之,不管对金融功能如何进行概括,但金融功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扩展与提升却是无庸置疑的。 

3 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 

发展金融学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换言之,发展金融学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 

(一)金融功能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 

金融功能作为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因此,它当之无愧成为发展金融学研究的核心。货币作为金融产生的标志,它所承载的价值运动就构成了金融的范畴,因此,货币对于金融功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货币的产生是金融功能演进的起点。金融功能的承载体是金融体系中的子系统(如包括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等在内的金融结构),没有这一载体金融功能将无所依附,更无从谈及功能的发挥,当然,金融功能的载体也处于发展之中,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金融功能产生的动力来自于经济系统对它的需求,因此,金融功能内生于经济系统之中。不过,金融功能也不是单向决定的,而是相关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金融与经济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此外,金融功能是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即它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更具体的就是媒介价值运动,因为货币是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具有天然的效率优势,通过以货币为基础的价值流通来媒介其他商品载体的价值运动更有效率。 

(二)金融结构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金融体系是金融活动过程的总体概括和规定,是金融过程的上层建筑,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搭配、比例等关系,是金融体系的具体体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的功能来予以表现的,而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功能的主要体现,金融体系是金融结构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一国金融体系与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二者金融结构之间的差异上,有什么样的金融结构,相应地就有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因此,金融结构作为衡量各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的比较分析自然也就成了发展金融学研究的主体。 

(三)金融效率是发展金融学研究的归宿 

金融效率作为各金融结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绩效,反映的是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与正功能,与之相反,金融危机(预期风险的实现)反映的则是金融与经济的负效应与负功能,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都产生于金融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好比一对孪生姐妹,不可能只要其一而不要其二。事实上,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将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单独列出来,与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放在平行、并列的地位而纳入发展金融學研究框架,但这并不表明发展金融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不关注金融风险,相反,本文将金融效率定义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框架就是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总之,在发展金融学研究框架中,金融结构通过金融功能的纽带与金融效率发生作用,金融结构是金融功能的表现形式。 

4 结语 

目前,全世界的金融理论都是在在宏观金融学领域和微观金融学领域中发展,主要分析与论证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效率等,这对于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很多模糊和不确定的认识在金融理论体系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说当下的金融的新理论都是结合金融市场的现状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还需根据金融危机时代进行执行,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实际问题,对未来金融市场的实践与发展具有无法忽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安国俊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布赖恩·克特尔.金融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第4篇

一、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1.金融风险的几个类型

(1)市场风险,这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市场价格等的变化导致企业的资产面临的风险,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企业,威胁其发展。

(2)信用风险,企业之间的债务问题往往会由于一方不守信用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偿还或者不能按时偿还,致使债权企业面临金融风险,新兴的网络金融市场也产生了网络金融信用风险问题。

(3)流动性风险,企业的资金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当企业的资产不能及时变现,或者不能及时增加现金流来偿还债务时,流动性低造成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企业的制度和管理出现失误或者决策者决策失误都是潜在的危险,目前企业日益重视日常操作和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引入成熟的管理理论来减少操作风险。

(5)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经营时对外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能致使企业面临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筹集资金,可以是借款或者贷款,而一旦企业效益不好导致无法偿还债务,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生存。

2.金融危机的经典案例

经济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国的金融危机会殃及世界别国,影响企业的生存。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起初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进而波及全世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以及世界通信公司等众多大企业倒闭,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仅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就有6.7万家倒闭。并且,倒闭破产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中国企业都经营压力,400多万中小企业更是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国内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厂商--飞跃集团倒闭;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广东)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因欠下巨债和工人工资而宣布破产。可见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分企业大小和实力,企业着实需要警惕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危机应对预案,才能不惧怕金融风险。

二、金融管理对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

1.资金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不竭源泉

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可以通过储备资金、贷款、借债等方式进行融资。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储备资金,这就需要企业了解股票市场的相关知识,股票的管理发行策略,企业贷款时也要清楚银行的贷款利率以及政策等。所以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金融管理活动企业应该加强。

2.资金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再生产,而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和买入股票等方式,掌握不同股票债券的信息,抓住时机买进卖出。企业可以用手中的资金进行兼并其他企业,或者投资入股等方式促进自身发展。

3.企业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企业的运营在市场中要面临很多的风险,比如货物不能及时脱销,不能按时偿还和收回债务等,这些风险很有可能致使企业破产。再加上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一国的企业受他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多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都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所以企业需要充分了解金融管理理论,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避免陷入危机。

三、我国企业金融管理的现状

金融管理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和货币价值的稳定,由此可见金融管理的重要性。财政部和央行是我国金融管理的主要机构,制定金融政策,防范金融危机,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保驾护航。我国目前的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融资难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困境,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不到位等等问题。

四、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几点措施

1.应对利率风险,利率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要素,企业的贷款需要关注贷款利率,利率千变万化,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定时炸弹,建立利率风险限额体系,时刻把握利率的波动。合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小区利率风险,运用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保证、利率上下限额等规避利率风险。

2.应对汇率风险,国际间的汇率收到主要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出口额逐年增加,企业在积极进行“走出去”的时候要充分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造成的危险。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货币保值条款,远期结售汇,担保货币风险等方法,通过套期保值、汇率风险共担条款等金融工具保证外贸的安全。

3.防范融资风险,企业负债融资可以分成现金性筹融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融资风险,现金性筹融资风险多位企业债务期限到期而不能??还足够现金产生,收支性筹融资风险多是企业入不敷出形成的企业危机,这就需要企业合理安排债务以及其偿还情况,加强对筹融资的监控,以保证能够有条不紊的偿还债务。

4.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从优化金融制度环境和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借鉴国外成熟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增强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防范人为的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积极吸纳金融人才,对企业和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慎重决策,既要应对风险又要防范风险。

5.创新金融管理模式,将网络技术和金融管理相结合,提高信息化金融管理水平能够使企业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实现各地区子公司以及各部门的协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进行再生管理,对企业的金融业务流程深入思考后进行根本改变,提高效率,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个任务尤为必要,这可以让企业更好的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简化企业的金融关系,方便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可以有效的应对金融风险。

金融理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过度;房地产泡沫;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1-0068-03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历了类似的房地产周期波动。在房地产发展经历了繁荣阶段后,又都出现了泡沫现象,其中以日本泡沫经济、美国经济萧条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最为典型,还有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从这些历史现象的回顾中可以看出,金融支持过度与新的房地产周期和泡沫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然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主要由金融机构提供,由此产生一个悖论:缺少金融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就会滞后,其运行效率将会下降;金融支持过度又会导致房地产进入持续的繁荣期,甚至出现价格泡沫。本文选题就是基于此种背景。

二、金融支持过度假说与房地产泡沫的关系

(一)金融支持过度假说的提出

在众多泡沫理论文献中,主要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来探讨泡沫形成的机理,但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金融支持过度成为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重要诱因。然而,鲜有经济学家对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由此导致目前的泡沫理论对房地产泡沫生成和演化,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正因如此,我们提出了金融支持过度假说,并以此对房地产泡沫的生成和演化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探讨。

(二)理论背景

理性泡沫的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其是对泡沫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起点。理性泡沫是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内,市场价格相对于资产未来各期收益现金流的贴现值的偏离。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步把信息经济学理论纳入到泡沫理论的研究中。Carey(1990)提出了一个信息不对称下的土地价格模型,分析了土地价格变化与投资者数量和银行贷款额之间的关系。在该模型中,土地价格是投资者和贷款额的函数,那些保留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投资者的不断进入,将对土地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Bertand(1996)在对1986-1994年全球房地产周期的研究中认为,在金融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违规借贷以及金融风险的累加,加速了房地产周期波动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

Mishkin(1997)等人提出,金融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金融资产泡沫,但是,他们没有将金融资产泡沫的形成过程模型化。

Mckinnon、Phill(1998)和Krugman(1998)的研究表明,政府外在或内在的担保,会导致风险分散行为或高的资产价格,这种政策可能会加剧泡沫问题。他们认为,由于信用工具创新的多样性而导致的金融中介的问题是资产泡沫得以形成的关键。

非理性泡沫模型是对上述理性泡沫模型的一个补充,用以解释那些由于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泡沫现象。尽管正统经济学研究理,但“经济人”的非理却总是存在的。市场基础仅能部分地决定价格,外来因素,如群体心理、时尚、狂热而引起的投机行为,也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泡沫经济理论的演化中可以看出,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金融支持在推动泡沫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房地产泡沫本质上是一种价格运动现象,是在金融支持过度背景下,由于投机者预期的趋同性而产生的群体投机行为,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偏离市场基础的持续上涨。

(三)金融支持过度

在凯恩斯主义中,货币创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银行运行的基础,也是融资的主要来源。从目前金融制度来看,银行具有通过信贷扩张使金融支持力度提高的能力,从而增加信贷货币供给。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没有金融部门信贷扩张所产生的货币创造,投资和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时,又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冲击,从而形成资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金融支持过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供给和需求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在金融制度变迁、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背景下,由于金融机构的短时行为,导致贷款大量的投向了房地产业,投资者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投机行为和风险转嫁行为。因此,我们认为,金融支持过度是指由于金融制度变迁、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房地产信贷过度膨胀,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由此形成了严重的投机心理和风险转嫁行为,从而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三、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金融支持过度衡量指标

房地产本身是一种投资额高的可增值的资产,其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需要金融支持。没有金融支持,房地产业就不能正常运行。但是,金融支持是一把“双刃剑”,支持过度会导致房地产泡沫,从而影响房地产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判断金融支持是否过度,必须建立起金融支持过度衡量指标体系,并对金融支持的正常区间和过度区间进行确定。以日本为例,对1980-1990年间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房地产进入支持年增长额占信贷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额和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率进行分析。

(二)房地产泡沫评价指标

曹振良等(2000)认为,判别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或投机过度,从而可能会出现泡沫,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检验房地产投资收益是否太高;二是检验房地产的转手率或成交额;三是估计房地产的理论价格;四是分析房地产投资是否过度;五是监测开发商的施工进度。

李维哲和曲波(2002)设计了关于地产泡沫的语境指标,将其分为生产类指标、交易状况指标、消费状况指标和金融类指标4大类。

刘洪玉等(2003)认为,房地产泡沫生成的条件有2个:即过度的投机需求和投资信贷支持,并从该角度设计了3个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房地产泡沫衡量指标,这些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有些指标存在不易操作的问题;第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由于地区不同而差别较大,其理论价格的确定很困难,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充分反映房地产泡沫的程度,我们认为,在选择指标上应该遵循可操作性原则,并根据经验数据设定泡沫的指标值。据此,我们提出了5个房地产泡沫评价指标:(1)房价收入比;(2)房地产价格年增长率;(3)货币供给增长率;(4)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消费价格增长率之比;(5)房屋空置率。

四、中国房地产泡沫防范的政策建议

防范房地产泡沫,避免房地产过热变成泡沫,是保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防范房地产泡沫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严防金融支持过度。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而银行贷款具有信用扩张效应,因此,银行往往是金融支持过度的主导者。为使房地产金融支持保持在正常水平,国家应从宏观上对房地产金融支持额占信贷总额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额占信贷总额年增长额的比重、房地产金融支持年增长额和房地产支持年增长率进行监控。在这些指标即将达到临界值前,果断采取措施,为房地产业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二,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如果能够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资料有连续记录,其信用状况能够得到全面反映,银行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就可以查阅到个人信用档案中的资料,从而对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准确判断。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信用档案制度;(2)个人信用账户制度;(3)多层次个人信用社会调查体系;(4)个人信用监控和预警制度。

第三,设计合理严密的房地产税制。主要包括:(1)对土地空置征税,提高囤积投机的成本;(2)征收土地增值税;(3)征收土地保有税,刺激土地供给。

第四,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检测与调控。主要包括:(1)建立城市基准地价公示制度,编制并定期地价指数、各类物业价格指数作为市场交易的决策参考;(2)建立房地产交易价格评估制度与申报制度,这样,政府就可以监督每一宗房地产的成交价格情况;(3)对房地产预售做严格审查;(4)利用货币金融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5)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与房地产使用制度改革,使房地产投资主体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6)政府应适时发出警告,公告有关市场信息,加强对投资者市场风险的教育,调整市场情绪,尽量化解大众的非理。

第五,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企业间的竞争力相差不大,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往往采取过度贷款行为。为摆脱这种局面,提高中国房地产业竞争力,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组建一体化企业集团;(2)鼓励社会基金投资房地产业,提高企业融资能力;(3)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4)鼓励企业创立名牌产品;(5)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上市。

参考文献:

[1] 周京奎.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