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自然环境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图中所示的中心项“甲”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数量增多 B. 气候变化
C. 森林破坏 D. 围湖造田
2. 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综合性特征 B. 区域性特征
C. 整体性特征 D. 差异性特征
2009年5月份以来,干流全长为1321千米的塔里木河进入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年份,干流来水大幅减少,致使长约1100千米的河道断流。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是造成此次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
A. 该流域的降水异常减少
B. 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使冰雪融水量异常减少
C. 流域内灌溉面积急剧扩大
D. 工业用水量过大
4.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塔里木河断流不会导致( )
A. 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面积缩小
B. 威胁胡杨林的生存
C. 风蚀、风积范围扩大
D. 西北地区气候年温差减小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5~7题。
5.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 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 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 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 地下水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6. 该示意图可能表示的农业系统是( )
A. 河谷农业 B. 坝子农业
C. 绿洲农业 D. 立体农业
7. 该示意图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测得的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8~10题。
8. 该流域( )
A. 雨水是其主要的补给水源
B.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 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 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9. 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壤盐碱化 D. 地面沉降
10. 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 径流量减小,不易决堤泛滥
B. 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减小
C. 输沙量变大,水库淤积严重
D. 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下面的甲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现状图,乙图是该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 下列关于甲图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示地区可能是亚欧大陆 ②图示地区可能是非洲大陆 ③图示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④图示反映了非地带性现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 当自然带由甲图所示向乙图所示变化时(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针叶林的面积扩大 ③海平面上升 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降低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 该山地分布在( )
A. 高原山地气候区 B. 温带季风气候区
C. 温带沙漠气候区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4. 北坡比南坡( )
A. 光照强 B. 坡度陡
C. 水分多 D. 林地少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15~16题。
15. 图中25℃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 山脉的延伸 B. 稀疏的植被
C. 沿岸的寒流 D. 河流的流向
16. 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 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7~18题。
17. 关于垂直带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②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③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④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8. 对山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②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③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④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图为“非洲和欧洲大陆沿某条经线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 图中P、Q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冰原带
B. 热带草原带、苔原带
C. 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
D. 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20. 关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然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各纬度间无差异
B. 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现象大陆东西岸相同
C. 自然环境垂直分异现象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似
D. 形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21.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图乙中山脉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图中。
A. 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 地面变干燥
C. 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
(2)试分析图甲中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2.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社西宁2011年8月7日电 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青海省玛多县生态变化见闻。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玛多县饱尝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带来的“恶果”:草场退化、湖泊干涸、鼠害猖獗严重威胁着当地藏族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部分牧民由于丧失了基本生产资料成为“生态难民”。历史上,玛多县拥有4 077个大小湖泊,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其中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更是黄河源头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
(1)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导致草场退化、湖泊干涸、鼠害猖獗严重,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 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D.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2)结合材料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蒸发增加 b. 鼠类增加
c. 河流干涸 d. 草场沙化
e. 滥捕野生动物
(3)你认为黄河源头再现“千湖之县”的美景,国家做了那些方面的工作?
24. 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25. 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 ;B 。
(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 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 。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26. 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图甲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图乙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关键词:契丹民族 地理环境 四时捺钵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85-01
众所周知,内蒙古地处长城内外,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重要地带。这里曾孕育和培养出了许多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而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契丹族建立的大辽王朝,历时二百余年,开启了中国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辽王朝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特别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恢复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种种成绩取得的背后,无不与契丹人的“捺钵制度”密不可分。“捺钵”是契丹语,译成汉语为“行营”。专指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那么这样一种起到临时住所作用的捺钵,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针对这一问需要我们结合当时契丹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是契丹民族四时捺钵制度形成的根源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辽国地处中国北方边疆,自然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中原气候环境骞钜欤总体上讲,气候寒冷,多风沙,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如《行次奚山》诗即云:“奚山缭绕百厦深,握节何妨马上吟。当路牛羊眠荐草,避人鸟鹊噪寒林。赢肌已怯旃裘重,衰鬓宁禁霰雪侵。独爱潺溪涧水,无人知此有清音。”又《送祖择学士使北》:“燕山常苦寒,汉使涉穷腊。路长人马愁,风急沙霰杂。”“每食冰生盘,欲饮酒冻}(kē)。见其君长时,国礼何勤纳。”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契丹地理环境冬季严寒,多雨雪,并且寒冷。进入春季之后,地区常常会出现大风沙尘天气,特别是辽国建国中期后,地区干旱少雨,旱灾频发。
辽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不适合发展农耕,地区广袤的草原和林地为契丹民族发展四时捺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但是四时游牧并不能解决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特别是契丹建国早期更是如此,为了生存就需要向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辽国建立中期,契丹民族中衣食住行得到满足之后,契丹人将四时行猎当做练兵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延续下来。辽国境内的广袤草原和林地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场所,独特的自然资源,就为契丹统治阶级四时狩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加上地区气候寒冷,契丹民族要越冬防寒,春夏要避暑,逐渐就形成了随着水草更替就畋畋渔的捺钵习俗。由此可以看出,契丹民族所形成的四时捺钵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契丹民族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选择了游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国北方边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孕育了契丹民族特色鲜明的捺钵文化。
二、地理环境是契丹民族选择四时捺钵主要影响因素
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契丹人来说,大都精于骑射,喜好行围打猎,皇帝和贵族们亦是如此。辽太宗时,辽王朝虽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其国土已扩展到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但辽王朝为保持契丹族骑射善战的传统,永葆尚武之风,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冰融河开的春天到湖上捕鱼,叶落林疏的秋日去山中狩猎,赤日炎炎的盛夏躲M树荫乘凉,大雪纷飞的隆冬则钻进帐篷取暖。“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样一首诗形象地再现了契丹的生活场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王朝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游牧特色的“捺钵制度”。辽朝皇帝一年四季大多在捺钵中度过。四时捺钵的时间差不多是平均分配的,皇帝及其周围的一行人,每3个月就要从一个捺钵迁往另一捺钵。他们至春捺钵的时间是正月上旬。至夏捺钵时间是四月中旬。至秋捺钵时间是七月中旬。至冬捺钵时间是十月以后。
1.春捺钵
春捺钵地点在鸭子河泺,亦称鱼儿泺,即今吉林大安附近的月亮泡,每年初春皇帝在这里捕鹅及凿冰钓鱼。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水边及冰上进行的,所以在春捺钵进行的这些活动又称“春水”。在辽代前期,契丹民族的统治者的春捺钵地点主要长泺和鸳鸯泺等西辽河流域的河湖地带,当时西辽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的湖泽,水草丰茂,环境优越,直到今天西辽河流域冲击平原上依然保留着很多湖泊。圣宗之后,契丹民族统治者将春捺钵的地点由辽河流域向着松嫩平原转移,由西南方向向着东南方向转移。圣宗在统合的25年间,契丹人在奚人聚居建立了中京,奚人称臣,这时圣宗就不需要经常到辽河流域狩猎。还有人认为,春捺钵地点转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西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辽河冲击平原自然环境整体趋于恶化,湖泽数量和面积持续锐减,所以后来春捺钵的地点主要在鸭子河泺。
2.秋捺钵
秋捺钵的主要活动是狩猎,主要地点在庆州西部诸山,故称“秋山”,也就是今巴林右旗白塔子。每届春水、秋山之时,除达官贵人之外,各属部首领亦来参加。春水、秋山活动主要是为了协调辽朝与各部族的关系。秋季深草和茂林中栖息着不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为了获取更多动物资源,同时也为了练兵,契丹人往往会选择在这样的地方作为秋捺钵地点。秋山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茫茫林海中存在多种野生动物,辽代从穆宗、景宗、圣宗和道宗直到天祚帝,秋捺钵都在这里进行。此外,分布大兴安岭西侧,今西拉沐沦河上源地区的平地松林也是契丹统治者常常临幸的秋捺钵地。
3.冬、夏捺钵
冬、夏捺钵亦称“消夏”和“坐冬”。其主要活动是由皇帝主持召集北、南臣僚会议,处理包括汉族地区在内的辽朝全境范围的军国大事。夏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在永安山,冬捺钵的主要地点是在广平淀,都在庆州附近。右旗境内辽庆陵东陵墓内所绘的《四季山水图》,就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四时捺钵的情形。
结语
总之,“四时捺钵”,是辽的重要制度,是适应游牧文化而产生的统治制度,辽的政治中心不在哪一“京”,而是在不断游走的皇帝的“行营”之中。围绕着捺钵制度产生的相关礼制,是中原制度中所没有的,这是辽的独创。而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独创性的具备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与特定时代对这个民族的态度,同时影响着这个民族自身的命运。不废鞍马骑射,始终保持游猎习俗和尚武之风的契丹族,像雄鹰一样在草原上掠过,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灿烂的辽文化依旧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世界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地域特征,这也是建立多彩多姿人文风情地域奇观的基础。地域特征对于一个地域的影响非常之大,园林设计是基于地域特征进行的,以植物材料为主要元素,植物又是依靠地域而生长,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而来。每一片地域上发生的历史事件都会在气候、动物、植物身上留下痕迹,设计师的园林设计就是融合这些人文精神,通过作品展示某种情怀,本文就是根据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域特征;风景园林;探究
前言
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每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都与当地的地域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寻到这片地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有着怎样的自然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了新兴行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西方现代园林设计风格和理念已经渐渐影响到了我国。这说明我国国内园林设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现实中由于地域特征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出现了众景一面的现象,园林工作者在设计的时候如果忽略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地域风情,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不会被广泛流传的。
一、地域特征简述
随着自然界的发展,很多历史重大变革之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域有了自己特有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以及地貌,这些地域特征都有着自己的涵义,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一)地质地貌
地质土壤是由岩石风化之后形成的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每个地域的土壤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他们的不同也是每个地域自然景观出现多彩多姿状态的前提。地貌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在动力挤压而成,各地域的地貌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地域的地壳运动、地震都不尽相同,因此内在的挤压动力也不相同,再加上气候的风化作用以及山川流水的外在作用,因此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地貌。
(二)气候气象
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特点就是活跃、可变性大,每年都会经历不同的变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依靠它来生存,这种大气就形成了各地域之间的气候气象变化。
(三)植被
植被是我们日常最常见到的,对于人类的生存十分重要,也是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常被利用的一个元素,因为它可以体现人们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状态和时间,植被在环境保护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域特征中,植被广泛被关注。
(四)水文条件
水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有水的地方才会适合人们生存,才会形成一个地域的长期发展,自古以来,临水的地域发展形式都比较好,人们适合居住、生存比较容易,也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地域的代表性因素之一。
二、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域特征因为历史的沿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分析下面不同的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提出应用方法。
(一)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二)人文符号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三)民俗风情因子对规划与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民俗风情已经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元素,很多地域的民族风情几乎成了它被社会所认识和喜爱的标志,不同的民俗风情体现着一个地方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因此在地域未来开发和发展中一定要重点保护他们的民俗风情,在风景园林设计时也要对民俗风情加以挖掘、充分利用,最终很好的体现在作品上。
三、结束语
现如今,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域的代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能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现代景观不仅是一种被欣赏的对象,还要在科学、功能等多方面寻求发展。再加上大众审美的提高以及信息全球化发展,园林景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当代,与风景园林设计有关的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增多,但是如何在这个纷扰、思想层面众多的大环境下依然保留灵魂,是我们现在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地域特征中的人文精神、地质地貌、水文条件和植被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原材料,科学的方法和多功能的大原则是实现优秀风景园林设计的途径,因此利用多变的艺术手法去体现一个地域的特色景观,实现它留存的价值是每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张郁琪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5.
[4]杨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4(1):15.
[5]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5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