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新高考改革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再讨论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接着阐述了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后着重分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高中物理是学生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它是组成高考的重要科目,还因为它应用范围的广泛。物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应用于生产中,因此学好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目标的意义,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中存在一个现象:首先,有一部分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普通高中教学几年后,便选择了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导致普通高中的青年物理教师较多。其次,由于青年物理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指导,因此其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还有一部分刚刚上任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不懂得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部分物理教师本身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教学水平不能适应于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
(二)对新高考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方案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而学考与高考选考无论在考试范围还是考试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校招生制度也面临改革,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其考试范围比高考选考更大,要求也更高。
目前,多数物理教师对这种新方案理解不够深入。例如: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新高考培训,但是这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培训中领会到新方案下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物理课程价值取向
新高考方案下,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浙江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有机结合,实现“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首先,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探索和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历史进行探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新高考方案下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新高考方案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探究性互动、合作互动、综合互动中进行学习。
(二)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会做学生人生的规划者。
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进行角色的改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做开放性的教师;再者教师在行为上也要发生转变: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建立沟通和配合的联系。
(三)引导方式的转变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四)开发课程资源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载体,而对于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强调的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不再是物理课程资源的位移内容了,因此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下课程下的物理教学,教师需要从各个渠道开发资源来丰富课堂。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的渠道,选择比较有趣味的课题,再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来丰富课堂。
(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辅助工具已经慢慢的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解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四、讨论和建议
新高考方案下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物理教学质量较差,因此针对新高考方案下课程物理取向,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才能适应于改革中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标准,进而培养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关键词:英语新高考;结构;立意;反拨
2016年10月16日下午,浙江省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首次实施了改革后的英语高考。本次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的整卷难度与往年持平,但读后续写等新题型的出现意味着阅读和写作将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试卷的稳中有变聚焦阅读的能力立意,更给予高中英语教学“指向思维的教学反拨”。
一、稳中有变的试卷结构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历来稳定、科学,难度适中,且有创新。相对于浙江省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而言,本次考试中的传统题型(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的难度相对较易。本次考试增加了非选择题的比重,用语篇型填空替换了原有的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考查考生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应用文写作不难,但由于试题仅以提纲(介绍自己、告知到达时间、询问应做何准备)提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内容,加之其话题是“出国留学前给住家写电子邮件”,所以部分考生也感到不易写好。当然,试卷中难度最大的当属在大规模考试中首次使用的写作题――读后续写,考生得分普遍不高。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结构见表1。
二、聚焦阅读的能力立意
新高考首考英语试卷没有基于单句的考查试题。包括听力和写作第一节在内,全卷均基于语篇命制试题,而与语篇阅读直接相关的试题达105分之多,其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考查占了65分,语篇型填空和读后续写占了40分。
阅读理解部分由叙事文、新闻报道、议论文和说明文四个语篇组成,完形填空是一则夹叙夹议的故事。除了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以传统的选择题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以外,试卷又以一个叙事型语篇为基础测试考生的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读后续写”题自然指向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读是其基础。写也反映了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强的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但理解不到位或者有偏差的,则一定无法写出好作文。在读后续写中,考生须读懂故事的情节、叙事文体的语言特点、情节发展的基本逻辑等,以便正确把握故事发展的基本走向。而续写的过程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考查。内容的接与连贯、语言的丰富程度、对情节发展的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对语篇的整体把控,都得到了全面的考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试用)(第一版)》提供的信息显示,浙江省英语新高考中将出现全新的写作题型――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种题型将在不同考次不定期交替使用。首考选用读后续写大概是命题者更多地考虑了难度问题。相对于读后续写,概要写作对阅读和概括能力的要求更高。
三、指向思维的教学反拨
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不可避免地反拨日常教学。从英语新高考首考试卷来看,除了考查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阅读理解题考查信息直接筛选和简单理解的试题仅有半数,而推断、概括等试题占了“半壁江山”。新增的读后续写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1]。但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设计“语言运用”型学习活动中,基于语篇加以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语言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语言知识得以运用,作者的思想得以理解,读者(学生)的思想得以表达,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性
常态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用一个课时处理一则较长文本的理解,聚焦文本内容,而用另一个课时讲解语言知识,总以为这样既做到了整体理解,又关注了基于文本的语言学习。但常态的学习是,语言与内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是思维训练。只有慢下来,让学习者体验阅读的过程,才能自主获取相关信息,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What is said),也关注语言(How it is said),更关注思维(Why it is said)。
就考试而言,阅读理解试题对查找表层信息的考查题量呈下降趋势,而需要做出一定推断的试题明显增多。虽然语篇本身难度不大,题材也不陌生,但阅读理解不仅仅测试理解文本信息。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强化阅读过程,教师就要深入解读阅读文本,对“可教的”内容进行取舍平衡,形成课堂教学的主线,设置基于阅读体验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无干扰阅读的时间。“倘若阅读忽视过程、体验,幻想学生有了语言知识就自然而然有了阅读能力,那就是无视阅读教学的本真。”[2]51只有过程,学生才有机会体验语言的意义、语境的作用和意义的表达方式,从而拓展思维;只有过程,词汇、语法、结构、文本结构、修辞、逻辑的学习才有生命力;只有过程,每个学习个体才能体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
(二)重视语言学习的综合性
正在研制的英语课程标准列出了未来英语教学需要关注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理论上讲,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也将是以后考试的纲要。本着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改进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要充分重视语篇的作用,重视语境的创设,重视语用这一要素。语篇、语境和语用三者的有机整合,是重要的语言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形式与承载的意义之间的联系。
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综合意识”“包括了文本意识、思维意识、语言意识、策略意识等多个方面”[2]47。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文本所承载的信息是连接语言与思维的桥梁。英语教学中活动任务的设计,必须既有核心的关注点(如语言、信息理解、听力或阅读技能的训练等),又要有综合的视野(任何任务都涉及内容、思维和语言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活动,不可能单独存在)。
就考试评分而言,英语新高考写作第二节交替使用的“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读后续写或许首先考虑内容,即故事情节的发展,但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语言风格的一致性等)和思维的流畅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创造性等)都是评判标准的组成部分。同样,概要写作的评分首先也一定关注信息筛选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考生只照抄文本中的语言而不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则无法得分。这些评分标准无不体现了“综合”的重要性。
(三)训练阅读写作的微技能
鉴于英语新高考中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的引入,读写整合的课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一课型有利于贯彻“用中学”的教学原则,“学以致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个文本都需要或者可能按考试的要求进行概要写作或者读后续写。某个文本中的某个段落适合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者某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到某个阶段,适合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后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很值得让学生去尝试的。“重视语篇,读写整合”体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微技能的训练中。这些微技能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微技能,二是对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特别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微技能。
阅读的微技能有略读、浏览、预测、理解主旨大意、理解主要细节、区别事实与观点、理解词义、做出推断、理解文本结构与体裁、解读图表、理解指代、理解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文本内容、理解衔接与连贯、理解隐喻等等。其中区别事实与观点、理解作者意图等,虽是通用的阅读技能,但对读后续写或者是概要写作特别重要。
写作的目的,是向潜在的读者传递事实、观点、情绪情感、想象等。写作微技能包括布局信息、收集材料、确定结构、撰写提纲、撰写初稿、推敲语言、措辞、润色、编辑、语用问题、衔接与连贯、跨文化问题。在写前阶段,引导学生关注内容(信息、来源、目的)和语言(结构、体裁、潜在读者)、研读样例、列提纲;在写中阶段,提供多样化的训练形式,如模仿样例、连词成句、改写句子、填空练习、仿写结构、列写提纲或者整篇写作,聚焦语言、内容、思维的某个方面或者是综合性的写作任务;写后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改进、编辑、互评、分享、教师反等。
教师可以结合特定的文本提供一些写作指导的方法。如概要写作的指导,可以尝试读写整合的“RIGOR五步法”。
阅读(Read):主要信息,主要支持性细节、行文风格;
辨析(Identify):主要观点,支持性细节、支持性手段;
收集(Gather):终稿中选用什么内容作为概要要点或者故事的延伸;
组织(Organize):在规定的词数内如何呈现相关内容;
反思(Reflect):从原文出发,结合终稿内容、思维、语言、策略的综合性,思考终稿的独立性、可理解性、表达性、目的性。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只能通过不断积累得以实现,应试强化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四)关注备考思路的系统性
本次首考时间处在高三伊始阶段,相对于以往的高考,提前了近一个学年,多数考生还没有学完高考所要求的教材模块数,复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对以后的教学要做好三年的统筹安排。
1.英语教学应按三年规划进行安排
虽然改革后的英语新高考给了学生两次考试的机会,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应该把重心放在高三第二学期的高考,而高三第一学期的高考可以当作一次练兵。在教学内容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孤注一掷,把重心放在高三第一学期的高考上,把原先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两年完成,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无法做到充分复习,要学生考出好成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按照三年的时间来规划高中英语教学,根据实际课时数,踏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切忌赶进度。新课学习阶段囫囵吞枣,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后遗症。按合理进度组织教学,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前最多用三个月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就重点知识和题型进行适度的复习和应考训练,就足够了。
2.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后应当组织分层教学
高三第一学期高考后应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高分段的学生,建议以扩大词汇量、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甚至可以以教授文学作品、经典美文为主,完全不必在意第二次高考,只要英语素养得到了全方位提升,考试就一定能考好。对于成绩还不够理想的学生,踏实上完剩余的模块数,选用新的语料组织复习,迎接第二次高考。
四、结语
高考首先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因而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时,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反拨作用不可忽视。浙江省英语新高考的首考总体上平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创新地使用了读后续写这一写作新题型。“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整语言学习”是高考综合改革试验省份英语首考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我们相信,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听与说的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需要关注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微技能,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改; 新高考; 新课程教学; 无缝对接; 相映生辉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09-02
2007年9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我与陕西省一起步入新课改,新课改让我倍感压力与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新课改,如何尽快地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尽快地适应新高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涌而上,让我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一轮新高考后,我也有了许多收获与释然。
新高考命题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要在新高考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走进新课改。要走进新课改,一定要逐步改变过去过多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研究探索的主动学习方式,要充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和注重体验。因此基于我的实践,我认为新高考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课改,新高考也会逐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加深入地走进新高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命题趋势,找准命题的切入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复习工作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注意从新课程理念去理解,这样才会与高考命题人员同步思维。
2.必须处理好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关系(如右图)
课标是高考命题的根据,超标的知识,不在高考范围。考查的内容是课标的一部分。高考的公平性要求试卷命题不以教材为蓝本,而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考试说明》是我们研究高考最有价值的具有法规性的文件。
3.做好教材、《课标》和《说明》的比较研究。
教材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没有的——少讲
教材没有的内容而《课标》和《说明》要求的——建议扩展和补充
对于层次高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其他教材,拓宽知识面。
教师应该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整合资源,为备考提供复习资料。
4.研究高考试题。历年试题——整体研究中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动态。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对了解命题走向,把握复习方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全程复习计划
从备考实际来看,高考的准备其实从高一就开始了。因此,历史教师要从长远考虑,加强高一、高二的模块教学,这是最初夯基奠土阶段。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顺序落实考点;第二轮复习以通史序列复习,加强知识的整合,勾勒知识的内在联系,细析阶段特征。第三轮复习以“热点”引领,主要讲清“热点焦点”与历史的融通,主要大国英法美德日俄的国别史等。做到“两标”开道,计划导引,层层推进,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全面落实课改精神,加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精耕细作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回顾我们的新课改实践,初涉新课改时,注重新理念的体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形式,一味地求新求异。而伴随着实践的磨砺,课堂的教学返璞归真,关注参与的效果,讲究教师的主导,追求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从求新求异回归到求真求实,从形式的创新到实质的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课堂改革要反对另一个极端。即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辨、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忽略学科教学的一个最本真的问题——对于学科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了解,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训练和积累。一支粉笔照样可以搞课改,关键在于理念而不是形式。
四、夯实基础,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什么是主干知识?在历史教材中前后纵贯,是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知识,涉及到中外历史的大事如政治、科技、教育、思想、经济、国际关系等。这些知识现实感强,具有借鉴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科教兴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经常受用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有时在教材上简单地提及、分布零散,但其借鉴功能突出,在地位上也属主干知识。
如何有效复习主干知识呢?一是要系统阅读,由粗到细夯实基础。虽然考试的资源会向教材之外延伸,但历史能力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强化看书储备一定量的史实,使基础得以升化。二是东拉西扯,由细到粗构建网络。“东拉西扯”就是把相关的知识,只要能联系得上的,不管是什么角度什么模块的知识,都可联结起来,这样让学生形成联系习惯,自然熟能生巧,学生就会学会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系统。
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即注重问题意识阅读,因为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更需要平时具备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五、对教材进行适当、必要的整合
高一高二新课有必要这样做,高三大容量的复习课更应当如此。一轮复习时,尽可能地将同一性质或前后关联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对教材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高考考试说明所列的内容条目来看,有的已经进行了整合。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多联系,在复习政治史内容时,有必要将相关的经济史、文化史内容联系到位。不追求复习的进度,而强调复习的实效性,通过知识联系,实现反复复习。如我们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时,必须联系同时的近现代科技、政治制度和文学艺术。同时联系苏联工业化,将东西方实现工业化的不同途径与特点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六、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特别关注必修内容的复习教学,选修内容可在必修内容复习时进行穿插或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从今年高考历史试题部分可以看出,52分非选择题,只有15分来自选修,且难度不大。因此,在一轮复习时不需要单独复习选修内容,至于在必修内容中无法联系的部分内容,可在新高考考试说明下来后再进行补充。
七、渗透史观教学,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接
当前高考通常运用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此外还有唯物史观与革命史观。新史观为学习历史和考查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但要把握好史观教学的“度”,在高考备考中不要刻意去堂堂渗透,适宜则用,自然点到,水到渠成,如用“全球史观”阐释的意义,即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用“革命史观”阐释,是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以史观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运用新史观重新构建专题体系。
总之,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二者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相映生辉。
作为新课改、新高考一线的教师,经历了一轮新课改、两次新高考珠洗礼,心里有许多释然,也有许多收获。我与新课、新高考共进步、共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课改没有专家,新课改、新高考需要实践,需要总结,需要探索,我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让我们从课堂开始,在新一轮的课改与高考中奋力前行,走出一条更加稳健、更加坚实的新课改、新高考之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2]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陕西卷考试说明(文科 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2.
[3] 陕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参考答案(陕西卷).2011,6.
[4] 走进高中新课程.
关键词:新高考制度;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5-01
1.走班制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走班制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业水平选择相应的课程和老师。走班制是应对新高考政策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课模式,相比于固定班级教学模式,走班制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到相应的教室去上课,而日常管理仍固定在他所在的行政班。随着改革的深化,面对不同学生,对必修课程掌握的水平差异,走班教学由选修可扩大到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课程。
走班制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我国需要相适应的先进教育制度。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自2001年起就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全面腿经素质教育,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旧的高考招生制度已无法与之相适应,应运而生的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5年1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定下可浙江教育工作的"改革"基调。刘希平表示,今年,普通高中走班选课由选修课程扩大到必修课程,这使得走班教学成了浙江省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2.目前实施走班制的优点
走班制教学满足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选择权,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习成绩提高。作为新高考政策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2.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走班制教学赋予了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课程的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学生不喜欢一个老师,那么这个学生就很难对这门课程提起兴趣,也很难学好这门课程。走班制不仅排除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也促使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走班制教学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2.2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人发展。走班制教学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必修课程,更有利于自身的学习和个人的发展。传统固定教学模式,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快,授课难度过深,无法吸收;部分学生又认为老师授课知识过于简单,进程太慢,简单的知识反复讲解,浪费其时间。老师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实施走班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进度的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同学之间水平相仿,相互交流,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能提升学习的信心。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2.3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传统固定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交往范围局限于学校划分的行政班级。而走班制教学使得学生的接触面更广,学生可以和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得以接触,使学生在校园里的朋友不在局限于本班同学。同时也扩大了优秀同学的影响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2.4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不同行政班之间的差距,选课走班使得教学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从而有效消除一些班级成为"尖子班",另一些班级成为"普通班"的现象。同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3.走班制的弊端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认为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走班制作为一种流动式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的接触不多,学生要花时间去适应老师,频繁的更换老师,学生也要频繁的去适应不同的老师。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经常是一位老师带一班同学三年,同学不需要经常去适应老师。同学与老师的交流更深,彼此之间感情更深厚。走班制更考验同学们交流的主动性。
3.2由于学生上课的老师不是学生的班主任和传统意义上的任课老师,所以部分同学会因此放松对自己的管理,不认真学习。这使得其成绩会因没有老师的监督而直线下降。
3.3实习走班制,一个老师要带不同的学生,兼之与部分同学不是很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逃课或让人代替其去上课的现象,加大了管理难度。
3.4部分学生会因为家长干预或面子问题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使走班制失去了本该有的优点。
4.走班制的完善建议
4.1针对学生对走班制的教学模式的不了解,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活上的指导,使学生不会对选课感到茫然和无从下手。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走班制理念的普及,让家长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学生也应当树立正确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4.2学校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应当为相应的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手册。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找自己的指导老师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例如,一个指导老师负责10到20个学生,使其有精力去解决各个同学遇到的各种问题。
4.3在进行选课前,对学生进行相应测试,不公开成绩,将成绩交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会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行选课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选课,给出建议,学生根据建议自主选择。这样学生能对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选择难度适合自己的课程。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考复习 备考效益
高中化学科目是高考理综必考内容之一。当前,高中化学复习效率比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没有讲究备考复习策略。其实,高考化学试题大部分是考查考生对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评估考生的学习发展潜力。为此,广大考生不要一味地沉浸在题海之中啃“硬骨头”,这样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收不到良好的备考效果。那么,如何抓好高考化学备考复习呢?笔者认为,广大师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好高考化学这场硬仗。
一、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在新高考方案中占比42%左右 。为此,高考化学不能忽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复习。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才可以扫清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的障碍,攻克高考化学难度系数比较高的“拦路虎”。在实际中,有些考生往往化学基本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导致高考化学成绩比较糟糕。考生应该要讲究基本知识点的复习,注重基本知识的复习实效,狠下功夫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弄懂、吃透。然而,一些考生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但是一遇到化学实际问题则难以入手。也有些考生总觉得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太抽象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摸透其中的“奥秘”。那么,该如何去记忆与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呢?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其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学习与理解其中的本质及内涵。[1]
比如,对“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高中化学教材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大多数考生是通过背诵来强化记忆,然而这样一来只记住了文字的表层意思却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深层内涵。假如考生对上述中的“改变”、“一个条件”、“减弱”等关键词进行深入研究,则会发现抽象理论原来如此生动有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第一,对影响平衡的外界条件而言,“改变”一词是指增大还是减小(升高或降低)?第二,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为什么?第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两个条件或多个条件,能判断出平衡移动的方向吗?第四,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状态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如大气平衡、水平衡、生态平衡、贸易平衡、人口发展平衡等。一条原本清澈的河流日益受到污染,虽然河流有一定的自净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污染,但河流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的清澈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可以说明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影响,而非“消除”影响的实际例子吗?通过这番研究,相信考生对勒沙特列原理就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解答这个知识点的题目的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二、 实施作业改革,提高备考效率
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比重有所下降,教师布置作业的量也越来越少,考生完成化学作业的时间也逐渐减少。在新的形势下,对高中化学作业实施改革与优化,是符合新高考方案的客观要求。实践表明,改正一道错题的意义高于做一道新题。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错题这个“工具”,引导考生认真做好错题题析。每次模拟等大小考,笔者就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布置作业,即让学生做好易错题的题析。为了节约学生抄题的时间,笔者要求学生直接在考试试卷上做出题析,并要求学生保存与整理好题析,平时多花点时间去复习与巩固。为了检查学生的错题题析的完成情况,笔者会采用抽查的方式进行查阅或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笔者发现,学生在做题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纠错与改错的感悟与体验,经常会受到许多启发。[2]
三、注重实验复习,提高实验文字表达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是理综考试化学科目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教师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复习,也比较怕麻烦,没有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复习实验知识,致使许多学生对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掌握不牢,做理综考试时遇到实验题便无法下手,许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见到化学实验题就直接跳过,直奔其他大题而去。实验教学中“讲实验”还是“做实验”,相应的学生对实验题应该有很不一样的分析能力。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则常常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题,只要花点时间去钻研,每个学生均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分数。一些学生对高考化学实验解题中常见的化学用语经常使用不当,错别字严重:如“搞、伴、抹、融、容”,特别是搅拌的 “拌”字考生写错的最多。为此,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就加强学生对实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规范实验表达用语,经常要求学生写出及掌握仪器名称与实验操作步骤,并通过投影,让所有学生进行点评。同时要求学生针对每一个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学会从仪器,试剂,操作,现象,结论”等方面完整描述、规范表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文字表达能力。[3]
综上所述,高考化学复习应该讲究复习策略,厘清备考思路,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搞好复习。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准确把握高考化学考试新动向,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带领广大学生走向丰收的季节。
参考文献:
[1]李月英.化学高考复习策略与建议[J]. 高中数理化,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