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1篇

北京打造国际化金融产业功能区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常务副主任卢映川透露,将投资600亿元(人民币,下同)打造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其中土地一级开发投资305亿元、入区机构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95亿元。

此前北京正式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开放建设实施的工作意见》。强调该商务区将采取“三步走”发展模式,即2009~2010年打好发展基础;2011~2015年,基本形成建设雏形;2016~2020年,基本完成主体规划建设,打造出设施完善、服务一流、功能突出、交易活跃的国际化新型金融产业功能区。

卢映川称,丽泽金融商务区不仅为首都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承载空间,而且有利于与北京其他金融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将促进北京南城地区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层次跃升。

新一轮国资整合启动

政策护航助力上海经济再起飞

上海国资委近日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目前上海上报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三年行动规划的国资企业已由月初的18家增至21家,上海新一轮国资整合启动在即。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指出,对于国资改革,国资委层面主要把握三个方面:一看是不是符合企业主业发展;二看是不是符合国资布局结构优化;三就是按照这个三年行动计划进行考核。

据了解,为了适应资产整合,系统内可适当放开资产直接协议转让的口子。只要符合“在国有控股集团内部”和“不影响股东利益”这两个条件,将允许集团内部直接协议转让。

长江证券分析师张凡认为,上海地区的经济下滑速度非常快,工业增加值已经低于全国多个省市,上海目前所面临的难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在政策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为上海经济再起飞创造了条件。

“雁群效应”凸显

北部湾支撑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章远新表示,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很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

据了解,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年年均超过16%,经济区4个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省内中下水平跃居前列。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总值达2219.7亿元。

分析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雁群效应”已经形成,国家战略优势开始凸显。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百货业发展遇阻

温商共谋“规模与效益”发展大计

宏观经济环境的突变,给中国百货零售行业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云。如何在经济不确定的形势下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中国百货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第七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在这个特殊时刻召开,更具有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2篇

曹新平: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江苏沿海开发、徐州融入长三角等重大历史机遇,千方百计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三重一大”(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推动经济总量由小向大转变。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第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和人均GDP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两番。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去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分别增长90%和85.4%。三是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功能由弱向强转变。以京沪高铁、徐济高速、亿吨大港和观音机场改造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去年投资262亿元实施的149项城建项目使城市服务功能有了新提升。四是加快实施生态再造,推动生态环境由灰向绿转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在全国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范例。去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5天。同时加快改善民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位列苏北五市之首。

记者:省委要求苏北更好更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建设好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对此,徐州有什么新的战略部署?

曹新平: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当好苏北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我们将实施“四大行动计划”:(一)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一方面加快突破重点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产业为重点,全力加快中能多晶硅、艾德太阳能、荧茂电子、罗特艾德、维斯塔斯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力争三年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接近或赶上全省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着力打造特色基地。大力推进中国矿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力发展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两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促进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二)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行动计划。围绕推动装备制造、煤电、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力度,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到2012年实现产值5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大力实施创新型经济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创意68产业园、徐州软件园、老东门时尚街区,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动漫产业,加快建设高铁生态商务区和彭城广场中心商圈,积极发展以园林山水、两汉文化、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业,以科技创新、医疗卫生、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科教服务业,以现代金融、现代市场体系、第三方物流为代表的先进生产业,使创新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四)大力实施农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10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00万亩设施农业,实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超千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元,使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记者:省委要求苏北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步伐,更大力度推进开放,继续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引进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对此,徐州有什么新举动?

曹新平:徐州正处于经济国际化扩张期,全市先后引进总投资240亿元的保利协鑫蓝宝石衬底一揽子项目、投资100亿元的煤基清洁能源、投资5亿美元的正大生态养殖和投资3亿美元的卡特彼勒大型挖掘机、晶旺光电、徐工斗山发动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当前和长远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立足“十二五”发展新起点,徐州坚持外资与内资互动并进,国资与民资互动并进,招商引资和增资扩股互动并进的开放战略,着力打造“两区三园三走廊”开放平台。“两区”,一是加大国家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步伐,二是支持铜山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引领全市园区规模实力和发展内涵实现新突破。“三园”,就是深入推进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德共建东方鲁尔工业园和徐州软件园建设,加快形成承接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高层次平台。“三条走廊”,一是打造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切实增强对区域发展的集聚辐射力;二是打造徐贾工业走廊,形成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发展的传统产业集聚区;三是打造国际空中走廊,依托观音机场国家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全面开通对台直航包机,积极开拓国际国内航线。这些优质开放平台,将使徐州具备全国一流的开放条件,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记者:省委要求苏北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继续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对此,徐州有什么新的规划?

曹新平:“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中小城市为骨干、重点中心镇为依托的新型城市化体系,确保到“十二五”末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7%以上。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继续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抓好“三个促进”:一是促进城乡居民大幅增收。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两年内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促进就业创业。突出抓好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援助和扶持,充分发挥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促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项目,努力实现全覆盖;以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为重点,逐年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进一步降低医疗保险中患者自付比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确保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到房。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3篇

首先,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深化与非洲的经济合作关系非常紧张。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都高度关注中国对非合作的举措。世界银行等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曾多次指责中国对非贷款加重了非洲的债务负担,认为中国不讲“原则”,一味支持不实施“良政”改革的非洲国家政府。中非论坛结束之后,日本邀请非洲部分国家元首顺访日本,力图对冲中国在非影响。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则一直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视为自家后院。长期殖民统治使得非洲国家对于外国人拥有本国资源所有权、控制权非常敏感,非洲国家内部很自然地针对中非合作也有不同的声音。因此,在中非合作过程中,中国方在利用非洲资源、能源问题上,应非常慎重。

其次,从北京宣言的有关内容看,增加对非洲国家有偿贷款,是扩大中非经济合作的主要渠道。一些非洲国家的国际支付及偿还手段主要来自于资源出口收入,即使是债,其信用也较低,因此,从项目运作的角度看,如何控制风险是双方合作是否可持续的关键环节。通过设立中非基金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也必须坚持市场化和有偿使用的原则,出发点应是解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汇融资的困难,而不是提供某种形式的财政补贴。在扩大对非洲无偿援助规模方面,要充分考虑非洲国家政府管理的实际状况,应主要围绕着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具体项目展开。

第三,从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看,中国与南非之外的南部非洲国家,进行制造业、服务业方面产业合作的时机可能尚未成熟。从双边贸易实际情况以及现有关税结构看,中国主动降低进口自非洲商品关税水平,所带来的自非洲进口规模增长也有限。在能源、资源贸易方面,中国增加从非洲进口的主要好处在于通过多元化进口分散风险,至于价格方面,并没有多少利益。非洲国家很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非洲国家和人民也并不能从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对华出口规模扩大中获益(此一点与中国出口的情况较为类似)。

第四,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方面,双方的合作前景广泛。多年战乱以及西方国家对非洲贷款的苛刻附加条件,使得某些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极为落后。中国企业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了相当强的工程建设能力,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

第五,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资金流动性方面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是严重过剩,多数非洲国家是严重不足。中国各类资金流入非洲,极大地改善了非洲国家的对外融资环境,提高了非洲国家对西方的谈判地位,降低了资金成本。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尝试性地进入非洲,与中国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在推动对非合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与管理。应未雨绸缪,加强对个别到非洲“淘金”的民营企业的管理,杜绝类似“杨斌事件”的发生。国有机构在非洲开拓业务要避免多头对外。在国内招标环节,应注意企业主业的差异性。在国外竞标环节,中国企业可组成临时性的共同体,统一竞标,利益共享,避免过度杀价竞争。考虑到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尚待完善之处,中国方可通过建设开发区的方式,成片开发、集中进驻,以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与风险,长期在非洲立足。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1、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

上半年,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工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吃紧和企业资金紧缺等不利因素,市上先后两次召开了煤电油运工作协调会,制订了缓解煤电油运总体偏紧的对策措施。市经委充分发挥职能,综合运用监测分析等调控措施,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稳步快速增长。元至五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49亿元,同比增长24.78%;完成工业增加值20.72亿元,占年计划的44.65%,同比增长25%,在全省排名位居第三,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6.2个百分点。预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可完成工业总产值47.39亿元,同比增长29.1%;完成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占年计划的50.6%,比上年同期增长22.5%,可以实现“双过半”的目标任务。重点行业中,煤炭、电力行业增势平稳,拉动作用依然强劲。至5月底,煤炭、电力两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42%,同比增长23.96%。分县(区)看,灵台、泾川、华亭3县增速超过30%,分别达到50.2%、37.2%和32.8%;静宁、崆峒、崇信3县(区)增速超过20%,分别达到27.3%、26.4%和24.2%;庄浪县同比增长11%。主要工业产品产销良好,止5月底,生产煤炭851.79万吨,同比增长3.95%;发电45.01亿千瓦时,增长11.6%;生产水泥56.76万吨,增长13.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7.35亿元,同比增长36.4%;产销率为94.6%,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预计六月底,生产煤炭1199万吨,同比增长4.3%;发电量54亿千瓦时,增长16.5%;生产水泥81.6万吨,同比增长8.5%。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增长幅度较大。至5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37亿元,占年计划的42.79%,同比增长32.49%;实现利润3.33亿元,占年计划的52.05%,同比增长10.73%;实现利税7.22亿元,占年计划的45.49%,同比增长22.62%。预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3.6亿元,占年计划的51.3%,同比增长25.6%;实现利润3.75亿元,占年计划的58.5%,同比增长17.6%;实现利税8.67亿元,占年计划的54.6%,同比增长16.4%。

2、工业投资明显加快,重点项目进展良好。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抓大项目、兴大产业、办大企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项目责任制,依托工业园区(集中区)及大企业、大集团搞技改、上项目。由于工作措施到位,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投资规模和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2亿元,占计划20亿元的65.1%。全市48项重点项目大部分进展良好,市上协调主抓的13项重点项目进度快,完成投资额占全年计划的70%。其中:华能发电公司二期工程征用土地260亩,完成围墙建设、土建工程招标及烟囱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投资7.18亿元;崇信发电公司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占年计划3亿元的117.7%,主厂房基础浇铸、烟囱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良好;华亭煤业集团大柳煤矿有限公司240万吨矿井建设完成投资1.02亿元,占年计划的40.8%;崇信新安煤矿90万吨矿井建设完成投资3000万元,占计划6600万元的45.5%,3月18日国家正式核准;华亭中煦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落实开行贷款18.7亿元,发行企业中长期债券5亿元,订购设备7.3亿元;华天投资公司二甲醚项目完成厂区“五通一平”工程,正在委托有关部门进行环评和安评,完成投资1160万元;750kv输变电站项目已完成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安徽海螺集团2×45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完成征地783亩,订购设备10台,完成投资6900万元;虹光公司磁控管批量生产改造项目已建成,正在做验收准备工作;泾川丰泰棉业5万纱锭百台织机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工作量800万元,预计年底前可完成设备安装及试生产;华亭发电公司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虹光公司超高频电真空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已完成项目初设。全市7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40万元,园区(集中区)道路、绿化、通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其中3个省级工业园区建设进展较快,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上半年,七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共新入驻工业项目19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8个,投资过亿元项目3个。

3、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一是明确目标,靠实责任。积极筹备召开了全市节能工作会议,对全年节能减排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市政府与各县(区)、有关部门,市经委与有关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了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积极组织实施节能技改项目。全年计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1项,总投资8.2亿元,预计上半年完成投资3.64亿元,其中华能发电公司1-4号机组脱硫改造、华亭煤业集团陈家沟150万吨洗煤厂、祁连山水泥公司窑头燃烧器改造等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展顺利。三是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了土立石灰窑环境污染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关闭土立石灰窑138座,淘汰落后石灰产能120万吨,年可节约标煤30万吨,减少各种废气烟尘排放817.6吨,有效地改善了境内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缓解节能减排工作压力,为地方调整产业结构,新建项目提供一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和发展空间。四是加强能源利用统计人员培训。于6月中旬举办了全市能源利用统计培训班,邀请省统计局专家对7县(区)经济局、统计局及全市规模以上80户重点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统计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能源统计利用人员业务水平,有效纠正了部分企业能源利用统计报表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规

范的问题。五是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按照节能宣传“五进”要求,积极指导、配合县(区)组织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悬挂横幅40条,制作宣传牌60余幅,印发宣传资料30000多份,使节能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预计上半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2.702吨标煤,比上年降低4.52%;万元生产总值电耗达到1398千瓦时,比上年降低4.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6.09吨标煤,比上年降低5.02%。

4、抗震救灾扎实推进,企业重建进展良好。

四川汶川5.12地震波及我市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委及时认真地贯彻省市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急行动,精心部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各级干部和企业职工,扎实推进抗震救灾工作,加快企业灾后重建步伐。一是快速反应,研究安排抗震救灾和灾情调查工作。及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紧急会议精神,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迅速全面落实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开展地震灾害对工业企业损害调查工作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深入开展了企业灾情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抗震救灾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使全市工业战线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全面推进。二是认真搞好地震受灾核查,摸准受灾情况。先后深入受灾企业,认真摸底调查,及时汇总上报情况。进一步靠实灾情核查核实工作责任,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与县(区)衔接,建立了工业企业灾情统计明细台账,保留了企业受灾原始影像资料,保证了灾情核查核实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到全面摸排、不重不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使整个核查工作底子清、情况明。三是认真组织编制工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企业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组织力量精心编制了《市工业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在广泛征求县(区)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严格审查、层层把把关,及时报送,为全市制定《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四是积极指导企业恢复生产,全力保障供应。采取以企业自救为主,县(区)主管部门指导协调的办法,分企业制定恢复生产方案,及时指导企业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截止6月19日,因灾停产的30户企业中,已有29户企业恢复生产或基本恢复生产,1户企业预计短期内不能恢复生产。与此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灾后重建物资保障暨受损企业恢复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调度,安排组织全市建材、煤炭、电力等重点企业开足马力,保证生产正常运营,为灾后重建、迎峰度夏提供了有力保障。

5、国资监管得到加强,制度建设有序推进。

上半年,围绕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内组织力量认真开展了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基本情况专题调查。一是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完善了资产评估、转让工作程序。对涉及企业改制、破产、转让国有资产(股权)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会议审定后予以核准,提高了资产评估的准确性。二是进一步做好企业统计评价工作。按照省国资委要求,及时、准确地完成了统计快报。三是按照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划》等相关规定,开展了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工作。针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检查的重点内容,对企业办理变动和注销产权登记、增减变动、国有资本分布情况提出了明确要求,使产权登记年度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至XX年年底,全市监管或委托监管企业45户,其中市属监管企业23户,委托县(区)监管企业22户。45户企业中国有企业37户,国有控股企业1户,国有参股企业7户。资产总额13.89亿元,负债总额8.56亿元,国有资产总额9.54亿元,净资产3.4亿元。全市属国资委监管或委托监管企业中,国有资本9.68亿元,其中市县属企业2.68亿元,对外长期投资资产7亿元,为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基础。

6、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进展顺利,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开展以来,市经委、市政府国资委按照市委试点办的要求,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务实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调研促提高,分析检查深剖析,解决问题求实效,完善制度活机制,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启迪思维,改进作风,提高能力,推动工作,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理论学习,认真开展“五查”活动,深入进行个案剖析,一些工业发展的难题得到破解。一是工业发展思路得到优化。认真贯彻落实4月29日工业强省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积极筹备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指导意见,确定了加快工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牵头制定了煤电化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规划、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新型建材业发展规划4个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使全市工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得到优化,为三年翻一番、五年上台阶,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机关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务、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全委上下形成了风正、气顺、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汶川地震发生后,机关党员干部和直属企业职工自觉行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积极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委机关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共损款32.27万元,捐物6725件,价值约6.5万元,763名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51404元,为对口帮助的泾川县党原乡修建水塔一座。在开展“百千万创业实践”活动中,机关党员积极响应,勇跃捐款1.28万元,对庄浪县水洛镇32户贫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帮助村镇制定完善了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了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建议。三是一些突出问题得到

有效解决。按照“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要求,对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梳理的18条意见建议,下功夫加以研究解决。其中,6个具体问题中,目前已解决4个,正在解决和办理的1个,已汇报市政府正在提出方案的1个;7个微观经济类问题中,正在解决的1个,已制定解决正在组织实施的1个;已经安排提出解决办法的5个;对于宏观政策类问题的5个,已全部纳入近期筹备工业强市会议的相关方案、规划和指导意见准备解决。

从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进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电煤价格持续攀升的影响,电力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影响了全市的工业增速;二是铁路运输持续紧张,运力趋紧,电石、铁合金、果汁等产品库存积压,直接影响了煤炭、冶炼等行业产能提升;三是受国家从紧货币政策和通胀压力的双重影响,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渠道狭窄,流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四是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个别企业出现新的亏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难度加大。五是企业灾后重建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全市30户受损工矿企业直接经济损失5420.6707万元,目前仍有1户企业未恢复正常生产,已基本恢复生产的企业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六是受企业规模、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等因素制约,工业节能潜力非常有限,关闭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解决。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围绕全年预期目标任务的完成,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落实。

1、圆满完成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任务,推动工业发展更科学。一是积极筹备召开好全市工业发展大会。精心筹划准备,争取7月上旬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印发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工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3个指导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研究制订煤电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业4个专项规划,为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落实发展措施。二是要认真落实工业大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工业发展大会召开之后,要把贯彻大会精神作为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内容,逐项落实好工作任务。7月底前,深入县(区)、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督查,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落实好工作措施,指导县(区)、企业抓好工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三是要下功夫解决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眼推进和谐建设,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广、处理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和问题,挂牌督办,限期解决。对科学发展观活动归纳梳理的问题,逐一制定解决方案,“挂号”整改落实。

2、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控,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强化经济运行态势分析,改进调控方式方法。坚持规范管理与应急协调并重,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并重,努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坚持月度、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准确判断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及时监测、预警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潜在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协调会议,通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研究解决阶段性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力度。在抓好全部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煤电化、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控力度,跟踪分析,及时掌握运行速度和效益情况。重点抓好建成投产项目的达产达标工作,按照企业改扩建形成的生产能力,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核定产能,力争全市原煤产能核定达到2200万吨以上,发电量产能核定达到105亿千瓦时。三是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突出重点抓“两头”,一头抓亏损大户的减亏、扭亏工作,一头抓盈利大户的增盈工作。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强化资金和成本管理,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销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四是全力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铁路运力协调和电煤供应工作,努力缓解铁路运输“瓶颈”,确保重点工业产品和物资有序运输;认真研究解决煤电联营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协调解决电煤供应矛盾,保证火电企业发电用煤不出现问题。

3、突出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强化对工业园区的指导。一是随时了解掌握和研究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年确定的48个重点工业项目,要按照“抓主抓重、分类指导”的原则,逐项目建设责任制,落实责任领导,形成良好的项目推动机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超额完成20亿元的投资计划。对市上重点调度的13个骨干工业项目,积极协调,跟踪服务,保证完成建设目标。二是切实抓好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指导尚未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华亭、静宁工业园区和崇信、灵台、庄浪县工业集中区,按照年初既定的目标计划,认真搞好园区、集中区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产业规划修编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逐园区(集中区)提出编制时限要求,在完成县级初审的基础上组织做好市级评审工作,确保年底前各园区(集中区)总体规划和环评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评审。切实抓好园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招商引资机制,找准发展优势,集中全力主攻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更多的配套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工业园区,重点抓好1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入园建设,全面完成年初计划。三是认真抓好技术创新、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落实。紧紧抓住国家、省上关于技术创新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引导企业多汇报、多争取省上资金扶持,确保专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节约能源、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新产品,完成年初确定的开发新产品20项,培育省级名牌产品3个,新产品销售收入2.2亿元的目标任务。

4、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建设,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一是继续加大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紧紧围绕“十大节能工程”,切实抓好节能工程和项目建设,认真做好项目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定期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抓好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工作。

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检查,完善企业能源统计与计量制度,组织开展节能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努力扩大经济总量。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加快煤制甲醇及下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扶持现有非煤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集群,努力扩张经济总量。四是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全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做好5户水泥企业和3户造纸企业的破产关闭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五是加大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按照《市节能减排治污集中攻坚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全面督点耗能、污染企业的达标治理、节能减排项目落实和各项措施到位情况,严肃查处一批节能减排违法违规案件。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监察监测、监督管理工作,对企业能耗进行动态监测,认真开展检查、评估和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技术改造方案,挖掘节能潜力。六是加快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进程。围绕煤电化、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重点行业,积极探索建设循环利用体系。加强与兰州大学等高校衔接,尽快完成全市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5、全力抓好企业改革遗留问题处理,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步伐。一是集中精力,解决好直属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加强与工商等部门衔接联系,尽快办理原普业公司、电机公司、友谊革制品总厂、锅炉厂、制革厂、安装公司等6户破产终结企业的工商注销手续。积极研究政策,妥善解决好原复合肥厂的遗留问题。加强与社保部门衔接,完成退休的进中心内退人员医疗保险办理工作。加快工作进度,认真做好二轻公司综合办公楼及土地使用权的挂牌出让工作,协助落实部分失业人员失业金申领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办理事宜,尽快终结破产清算工作。二是妥善解决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移交后的遗留问题。研究制定3户下划企业的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好已移交的家属院供电、供水及物业管理事宜和原友谊革制品总厂、安装公司两户企业家属院供暖管网接口衔接问题。完成原电机公司190户、友谊革制品总厂32户住户房屋产权证办理工作。三是尽快完成直属各企业破产清算财务收支内审工作,委托审计部门对委企业改革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四是建立健全已改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指导企业通过对公司章程的修订完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的权责与运作,发挥好职代会及工会在公司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优化产品结构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定期督查了解全市企业改革规范完善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筹备召开好全市企业改革改制总结暨表彰会议。

6、集中抓好工矿企业灾后重建工作,奠定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按照《市工业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加强协调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协调解决恢复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重点企业,积极协调安全、环保等部门对企业受灾厂房、设备等进行检测,全力指导企业在确保安全和环保的情况下尽快恢复生产。二是落实争取灾后重建项目和资金。目前初步确定市工业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项目31项,其中维修加固类项目18项、拆除重建类项目13项,概算项目所需投资6924.8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和省上补助3708.1万元。对于确定的这些项目,组织专门力量,一方面加强与市发改委衔接,确保工业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列入全市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库,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向省经委汇报,争取落实国家、省上灾后重建项目补助和资金扶持。加大对重建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理、规范。

国资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范文第5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结合起来,与实现“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跳出本地资源限制,用长远眼光、大局意识来谋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突出抓好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区域中心、民生优先”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努力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城市环境等方面有新作为。

一、坚持稳中求进,着力在继续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见实效

按照提出的“稳中求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的要求,乌海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对接“五大基地”,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快引进和实施一批传统产业延伸升级、增量提质的项目,积极承接一批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谋划新上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素质提升。加大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招商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认真研究找准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做好基础设施、城镇化、服务业、制造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项目的组织申报,加大争取资金力度。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促进投资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企业通过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和技术扩散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就业增加。

二、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在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上下功夫、见实效

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力争成为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制度等制度创新,以制度规范提升行政效能。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全面落实自治区和乌海市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非公经济发展基金,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加大金融、财政扶持力度,扶持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大力实施项目引才、引企工程,加快内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氯碱化工技术研究院建设,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做好煤化工产业链延伸这篇大文章,推进产品结构由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原料和半原料的产品向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转变。

三、坚持转型升级,着力在调优结构、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上下功夫、见实效

按照提出的“转方式必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将转型升级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在做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继续调优结构,把推动转方式同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等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率先形成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新优势,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立足建设一流的“国家级”煤焦化、氯碱化工两大基地,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重点培育发展煤焦油精深加工、PVC深加工等产业,提高煤炭就地转化增值率,推动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和消费市场发展。积极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有机硅化工、生物医药等现代化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非本土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劣质煤、煤矸石、工业固废循环再利用力度,扩大清洁能源生产规模,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高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积极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依托主导产业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培育壮大钢铁特色冶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生产业、“环乌海湖”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四、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在推动区域协作、发挥核心主导龙头作用上下功夫、见实效

要统筹“一区四园”和周边产业发展规划设计,避免区域内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加快园区经济集中集聚发展,力争将乌海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千亿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产业延伸项目和资源产品深加工项目,使乌海市由煤炭生产加工中心向资源精深加工、研发和交易中心转变。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围绕“人口向城区、向湖区集中”的城市框架总体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环乌海湖”,吸引区域人口、物流、资金等要素向环山环湖集中。积极构建区域商贸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品牌企业,积极发展中介服务、总部经济和会展经济,丰富服务业态,打造面向周边、高水平、差异化的商贸流通服务中心。稳步适度提升改造旧城区,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加大环城水系、城市森林公园、城市出入口和道路沿线绿化长廊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五、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在提高民生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见实效

坚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高标准、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可持续”的民生工作思路,力争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全区先进、全国一流。以“两提高、十保障”为目标,全力抓好“市民扶贫脱困工程”,尽早消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库区移民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园建设任务。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深入实施大病保险工作,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深化重点行业、区域环境治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挖掘节能减排优势,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努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城市。推进社会保障实现由制度覆盖向人的全覆盖,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启动煤矿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超过20%。不断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文化、信息、体育场所、公园、绿地等公共产品财政投入力度,使居民享有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推进城乡一体化及新农区建设,大力发展葡萄、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农区“十个全覆盖”。

(作者系乌海市委书记、乌海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