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智育教育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之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全面素质、素养、能力、能量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容滞后、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群体是社会培养一线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成为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学校在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上应当由浅入深依次推进,本文认为法治教育内容应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1)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
在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当今时代,普法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首要任务,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模式的前提。法律知识的学习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法律基本理论的学习。只有既了解在某个方面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因此,高职大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及其他方式学习的法律知识,除了法律的基本理论,还应当尤其注意加强对于高职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2)法治意识的提高
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前提下,注重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的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如果具备了法治意识,他就不仅不犯法,而且还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由于传统文华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我国还存在这各种各样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缺乏法治意识,缺乏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因此,提高高职大学生法治意识,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权威保护自己的习惯。
(3)法治思维模式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高职大学生与学术研究型大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技能型和实用性,是重实践的大学生群体,结合这一特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学校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程注重案例教学,多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汽车销售买卖双方,从磋商、谈判到合同的签订、履行来丰富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模式,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法治环境、法治角色中去体验,进而通过实践培养自身的法治思维模式。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探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通过有效发挥并进一步扩展法治教育的优势,进而实现高职大学生美丽人生的塑造和创建。
(1)在所有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的通识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勤于思考的一代,也是在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因此,高职大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必要的基本法律知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法学专业除外)的法律基础课设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内容共三章,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法律法规及基础法律理论,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更无法满足作为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大学生,因此,应当在高职大学生中开展法律基础课,安排充分的课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对日后有用的法律基础知识。
(2)设置法治选修课
针对高职大学生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为了丰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可开展法治选修课。所谓选修课是学生们在必修课之外自愿选择学习的课程。高职大学生在做校期间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规划相关的法治选修课,例如学校每学期根据需求可设置劳动合同法类的法治选修课、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其他领域的法治选修课。高职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的法治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真正的学习到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相关案例,也更加了解现有的司法实务,进而对自身美丽人生的规划和创建有更加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满意度 高职院校 土建类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9-02
1.引言
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学习的“粮食”,它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性程度和日后工作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甚至整个职业生涯,其重要性程度不言而喻。因而,提升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学生满意度提高的基础,而要做好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对整个土建类专业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与定位的基础上,考虑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方向,充分做好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相应的改革。
就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来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自身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因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选择上特色化选择不足,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有很多类似之处,缺乏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开展一些大众化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本领和认清自身未来就业方向及职业生涯构成了制约。二是教学内容的学生满意度不高,很多高职院校本身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较为忽略,而高职院校土建类部分学生本来学习的基础较差,对于理论教学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了实践性教学,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会导致对部分学生对整个专业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是当前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探讨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发掘学生满意的因素在哪里,需要往哪些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满意,进而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本研究试做初探。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分析方法
学术界和实践界对教学内容设计往往用科学性来衡量,即用“科学性强”与“科学性弱”来评价与衡量,因此,为了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之间关系,笔者对广西区内外一些拥有朋友资源的10余所高职院校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高职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学人员、学生、教学相关管理部门等,同时,考虑到调研问题的回答性质,即包含主观的回答,也包含客观的一些回答,因此,选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以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性“强”与“弱”作为因变量,其他影响学生满意度和专业教学改革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ln(■)=α0+α1X1+…αiXn(i=1,2,…,n)
模型中Yi为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性“强”与“弱”的概率(“科学性强”=l,“科学性弱”=0),X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琢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琢0表示回归方程的回归常数。
(2)指标选取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之前,必须对反映这三者的重要变量选取做一个全面的论证,也就是要展开对真实反映三者关系的因素做一个具体的探讨,从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部分学者对此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如陈锡宝(2006)认为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强弱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即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与特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材选择的合理性、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等影响,同时还与教学课程的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密切相关。付玉辉,王晓峰(2008) 认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本着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综合能力为中心,注重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李红(2011)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工学结合、建立能力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想法。周永(2012)认为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是否吻合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该关注的重要因素。张宇,吴桐,高小淇(2013)指出土建类高职教学内容设计应结合专业的培养定位,从培养目标分析出发、构建教学内容培养体系、落实好政策保障、加强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提高教学水平。陈功,张茂林(2013) 总结了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认为要改进人才培养定位,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来开展相应的定位,而不是盲目定位,在定位好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相应的教学改革。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反映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满意度与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三者的因素分为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并各选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
3.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共收到100多份问卷,提取了98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特从调研中选取这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剔除数据不齐全的无效样本后,有效样本涉及98个。
(2)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7个可能的因素赋值后,运用SPSS17.0对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7个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2。
表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其中,*,**,***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常数项不显著。
4.实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与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吻合性程度、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情况对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很强的影响。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能否胜任专业教学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较强的影响。对此建议: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的吻合性。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在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性不强的基础上,应加快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探索校企共建专业,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二是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本着毕业生就业需要和综合能力为中心,土建类专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化、效益性和多样化。。
三是迎合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培养。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涵养以及就业去向来进行教材选择,并着力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锡宝.论高职土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5卷第6期:61-62
[2]张宇,吴桐,高小淇.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14
[3]陈功,张茂林.我国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3年第3期:137
[4]周永.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人才需求与高职土建类专业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6期:35-37
[5]李红.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J].2011年第23期:58-60
[6]付玉辉,王晓峰.高职土建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6期:174
关键词:思想品德;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思想品德教育是现在义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抓牢学生在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同时还要规范校外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不够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的德育,我们的教材内容不够明确,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对小学生的智育高于德育,因此,并没有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囫囵吞枣。当然这样现状的形成与院校领导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也有关系,这是对德育知识的欠缺。
2.德育内容不够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要适用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应该都是不同的,应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而现在学校德育内容大部分还是照搬传统内容,只是把德育视为工作任务,教师没有深入讲解,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种缺乏与时代沟通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3.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些太过成人化,不能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层,脱离了实际情况,这样的现象更加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挥。而网络信息的全面化、普及化和渗透对学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与学生交流过少,以及部分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使得在德育方面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还针对教师,只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讲座,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做到智育与德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可以通过网络密切起来,一起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在开放性的网络中合理运用互联网。
重视德育课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与配合,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加细致地进行这项工作,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栋梁人才。
德育工作 实效性 解决措施
小学德育工作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德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手段单一、评价方式不全面、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等问题。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为主导
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不是好学生的标准,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班级成绩,家长追求孩子成绩,分数就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使学生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培养出现失衡,学校往往把德育放在智育后面,虽然也一直强调德育,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把德育往后靠,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德育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开展德育的方式也是以说教为主,把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典型事例或者榜样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种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枯燥的传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干什么都有,德育工作的效率低下。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不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使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德育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3.德育评价方式不全面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因此,儿童是自己道德发展的主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认知、实践、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结构。小学生在发挥自己主体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勇气,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德育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思维方式简单、可塑性强,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众多科目中,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门课,而其他学科却没有涉及到德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思想政治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知识,而其他科目却是对理论的应用,思想政治课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操;数学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培养做事认真的态度;体育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美术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课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教材涉及方方面面,学科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科学道理,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帮助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不但要在平时工作中以身作则,还要提高自身修养,给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以身立教,树立自己的形象,这样才能发挥榜样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行动。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平时工作中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应对挫折,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中渗透德育,学生在心里尊敬教师,容易聆听教师的教诲。
4.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解决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可以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修养、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
\[2\]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6.
\[3\]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关键词: 交规法规 中小学生教育 安全教育
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道路安全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效果,部分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有许多高中毕业生乃至大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标识,看不懂交警手势信号,导致交通事故不断[1]。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有关,尤其是忽视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交规教育。
近日,广东省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小学生骑车上路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2]。近年来,日本、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中小学也出台过相关政策[3,4],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美国部分学校将交通安全知识与课程相结合,英国从1970年起便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行动等[5]。广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堂交规教育,使其了解掌握交规的部分实质性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考虑到今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仅考察市区、城郊中小学。以邹城市市区、城郊的十所中小学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分析了中小学生交规安全教育现状,据此提出了对策。
一、中小学生出行危险因素
1.外部因素
(1)上、放学均处于出行高峰时间段。中小学生上、放学时间基本与上班族上、下班时间一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大量涌向道路,容易造成交通混乱,给中小学生安全出行带来极大隐患。
(2)个别校园周围环境较复杂。中小学校园大都处于闹市区等繁华路段,车流量较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接送,但也相应增加了安全风险。加之个别校园门口不乏流动商贩,违章情况时有发生,也相应增加了学生出行风险。
2.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规避风险能力差,对危险感知能力差,在危险面前容易茫然失措。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上、放学期间经常成群结队,不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相互追逐、骑车打闹。中小学生在违反交规上往往遵循“破窗理论”,一人违反,众人盲从。
(2)法制观念淡薄。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更侧重于文化课,中小学生无暇主动或被动接受道路交通法规知识。
二、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近年来,由于重大交通事故频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往往导致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不到较好效果。
1.注重升学率
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中小学所进行的智育不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为主的智育,而是搞题海战术,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开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
2.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对孩子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而不是“言传身教”,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后自己却在违反交通法规方面“身先士卒”,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孩子们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被家长改变了。
3.外部干预较少
通过调研表明,学生道路安全知识的获得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生活所学,交管职能部门的参与过少。基层交警任务繁忙、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导致交警等难以为在校中小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三、对策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以身作则,时刻提醒自己遵守交通法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要注意对其进行现场教育,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准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规范学校周围环境
中小学生效仿能力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为有效贯彻交通法规,切实遵守交规,有必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规范整治。学校周围的十字路口要设立红绿灯,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上学放学期间,驻校民警要到学校门前马路上指挥交通,确保学生安全通行。
3.交通教育进课堂
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是保证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交规教育教材,对于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差,不懂得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相比大中城市而言,县级市的安全教育往往更加缺乏。为了让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交规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交规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面落实交通安全教学课时、教学活动安排和组织工作。
只有让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从小便深入学生内心,让安全这一概念根深蒂固,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交通伤亡事故率,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谈太强.浅谈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15(2):95-96.
[2]学生骑车要考“驾照”爱得深还是管得宽[N].中国消费者报,2015-04-17.
[3]高建春.交通规范问题与交通规范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