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的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股权激励 绩效 离散事件分析
一、引言
在外部市场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其中员工激励机制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在众多员工激励机制中,员工股权是最典型的激励手段之一。
员工持股是把员工的个人贡献与其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联系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以其长期有效的激励,把企业高管和员工的收益紧紧地和企业的发展与利益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公司薪酬压力,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吸引、留住、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所以,从中国晋商的干股到现代企业的员工股权赠与等,一直作为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基本措施之一。然而,无论是在商业运行或企业生产的现实生活,还是在企业组织行为研究的学术领域,这种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争议。
在规范研究方面,关于股权激励有效性的争议可以归纳为相关论和无关论。支持相关论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使员工获得满足感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而且股权激励方式极大地减轻了现代公司中出现的“委托-”问题(Jensen & Meckling, 1976)。无关论者认为,在激励的实施中容易造成不平等的分配,有可能造成员工积极性降低;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业绩并不存在直接作用,因为同一家公司如果不实施股权激励,而换为其它激励方式,其业绩也有可能比其它公司要好。
在股权激励有效性争议的实证分析方面,支持相关论的结果见多。Murphy (1982)采用历史面板数据研究了经理层薪酬和股票收益率、公司销售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理层薪酬与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ehram(1995)以一百多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两年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管理者持有股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管理者股票收益占其工资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相关性的强弱。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薪酬的结构比薪酬的数额更能反映激励效果。
我国对股权激励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基本都是集中在对相关政策的介绍和解释方面。近期的一些研究对我国的股权激励的效果既有正面肯定的结果也有否定的结果,但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不显著的实证结果见多。这些研究将我国股权激励方面的探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魏刚(2000)应用“特征指标分类(benchmark)回归”分析我国800多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激励明显不足,报酬结构单一,没有产生有效激励。顾斌(2007)以56家曾经实施过股权激励制度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一系列系统严谨的科学分析着重研究相关性的关系,最终得出公司价值与员工持股的多少不相关的结论。
在肯定结果的实证研究方面,周建波、孙菊生(2003)通过对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样本公司的质量特征和股权结构分析,分别分析了同一人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与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相分离的情况,最终得出企业价值与管理者股权激励所获得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孙堂港(2009)用“V分值”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标准,最小二乘估计的回归结果显示,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期权比股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显著,但激励效果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
综上所述,关于股权(薪酬)激励的有效性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争议。因此,继续研究和讨论该问题,对于探讨我国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和业绩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采用离散事件分析法(ESM),以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股权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二、分析原理与方法设计
1.股权激励原理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基本前提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其预期收入成正增长关系,而且公司的股价与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由于这两种正相关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员工股权激励效果的不确定性,并产生上述实证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两种正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性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忠诚程度。为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的外部环境作一定的界定。
首先,我国早期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占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为了样本性质的一致性,本文选取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赖于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承认,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资料有失真的可能,因为即使在堪称市场环境最好的美国也存在“做假”的案例(例如“安然事件”);尽管如此,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机制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有完善的法律规范,所以本文假定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资料是真实的。
再次,员工股权的预期收入与公司股票价格成正相关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依据考察股权激励的有效性问题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股票价格与企业的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进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本文选取企业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的代表变量考察企业员工股权激励的有效性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业绩与其股票价格具有正增长关系。
2.研究方法设计
如果员工股权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潜能,而且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公司的业绩有正向作用,则在实施员工股权前后企业的业绩有显著性差异。然而,企业赠送员工股权既没有时间规律性,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发生。为区别具有时间连续性的时间序列,和同一时间点不同企业必须发生的截面数据,这种偶尔发生的事情称为“离散事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称为“离散事件分析法”。
(1)事件的定义与窗口设置
Dolley (1933)拉开了离散事件分析法的研究序幕,最早运用于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借助金融市场数据分析某一偶尔发生的特定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由于离散事件分析法具有理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计算过程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检验某一特定事件对时间序列的冲击作用,其关键点在于探讨所关注的事件在某个时段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的领域在方法处理上也各不相同。
离散事件分析的逻辑步骤可以概括为:事件定义;窗口设计;指标设置;统计分析。基于变量回归的分析方法的依据是时间序列样本,其样本处理的分析框架简介如下。
在明确界定事件之后,定义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为事件发生窗口,称为“事件点”、之前的考察时间为“事前窗口”、之后的考察时间为“事后窗口”。事前窗口的单位时间为-1,事后窗口的单位时间为1;事件点的样本不予考虑。
依据观测样本数据的时间长度,需要设置适当的“事件点”时长S0,“事前窗口”时长为S1,“事后窗口”的时长为S2,并据此将被考察变量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作“时间平移”。例如,对于长度为T、时间坐标设为t=1至t=T的观测样本数据,事件在发生内连续发生,所以要求。
对于事件发生时点,且在内连续发生,如果其满足,,则作以下“时间平移”。
. (1)
依上式定义的“事前窗口”样本为,“事后窗口”的样本为。由于“事件点”的样本不予考虑,依此得到下标为至-1和为1至S2的样本序列,它们分别作为检验考察对象“事前”和“事后”目标变量差异的依据。
根据上述离散事件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定义的“事件”为企业“分配员工股权”。我国深沪两市的数据资料显示,公司的业绩受季度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本文以年为单位来统计业绩。其次,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中可以得到公司实施股权分配的年份,所以设定公司实施股权分配的当年为事件点。另一方面,由表1可知,从我国第一个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后至今只有7年的数据,如果选用更长时间的估计窗口,在估计窗口内容易有其它的因素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导致预估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定义事件窗口为事件发生的前后7年,之前三年为事前窗口,之后三年为事后窗口,通过对前、后窗公司业绩的统计分析,判断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作用。为明确起见,事件窗口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事件窗口定义
事件 前三年 前两年 前一年 实施当年 后一年 后两年 后三年
日历时间t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窗口时间 -3 -2 -1 0 1 2 3
(2)业绩指标设计
本文选取公司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效率的考察对象。“公司业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通常由一系列财务指标表征,且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任何单一财务指标只能表现其某一个方面。所以需要构造综合指标,以尽量准确、客观地表征公司业绩。本文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作为公司业绩的代表变量。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需要综合考察多家企业员工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为此需要构造综合指标。
设考察的时间范围为t=1至t=T,第年共有Ni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记,其中,;例如依表1的内容和表3的设置,t=1为2003年,t=T为2012年,,所以,,t1为2006年,t4为2009年。
记在年实施股权激励的第家企业的第t年上述任一收益率指标为、资产总额为,当年市场总资产为Kt。设,依据(1)式做时间变换,该收益率的简均指标为;将实施股权激励的N家企业按某一规则排序,则该简均指标可以改写为
, (2)
加权平均指标为
, (3)
其中是当年n企业占N家企业资产的份额:。
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收益率通常受到市场景气因素的影响,为了排除市场因素的影响,需要设置样本的超额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 (4)
其中下标t是原始数据实际发生的年份,是i企业当年的超额收益率,为企业当年的名义收益率,是对应的市场平均收益率。(2)和(3)对应的综合超额收益率指标分别为
, (5)
和
, (6)
其中是经过变换的时间。
三、实证结果
文选取沪深两市到2013年为止实施股权分配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其实施股权激励当年及其前后3年该公司业绩的差异。
1.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样本数据来源于“迈博慧金软件”和“中证网”,股权分配信息来源于新浪财讯,市场平均收益数据来源于中证网和EPS全球数据统计。
本文选取我国2006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剔除因违背证监会“三项备忘录”的规定而终止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以及2010年之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后窗口数据也予以剔除。最终可用样本共计31家企业。
将31家企业的原始数据作时间平移变换,按照公式(2)和(3)计算的窗口内简均与加权平均业绩指标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窗口内样本简均业绩指标
-3 -2 -1 0 1 2 3
每股收益 0.302 0.453 0.533 0.509 0.584 0.474 0.733
净资产收益 0.052 0.117 0.133 0.139 0.153 0.119 0.162
总资产收益 0.059 0.083 0.087 0.095 0.108 0.117 0.123
表3 窗口内样本加权平均业绩指标
-3 -2 -1 0 1 2 3
每股收益 0.288 0.487 0.607 0.562 0.688 0.618 0.984
净资产收益 0.028 0.106 0.131 0.142 0.179 0.144 0.195
总资产收益 0.047 0.072 0.079 0.092 0.119 0.088 0.103
依据公式(4)得到样本企业的超额收益之后,再分别依据(2)和(3)计算窗口内样本的简均和加权平均的超额收益如表4所示。
表4 .窗口内样本的超额收益数据
项目 指标 -3 -2 -1 0 1 2 3
绝对指标 每股收益 0.288 0.487 0.607 0.562 0.688 0.618 0.984
净资产收益 0.028 0.106 0.131 0.142 0.179 0.144 0.195
总资产收益 0.047 0.072 0.079 0.092 0.119 0.088 0.103
超额指标 每股收益 -0.001 0.008 0.012 0.024 0.032 0.043 0.051
净资产收益 -0.004 -0.002 0.006 0.008 0.009 0.014 0.032
总资产收益 -0.094 -0.079 0.004 0.006 0.006 0.008 0.009
2.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简均可以发现,样本公司在股权激励实施前,各项指标都是平稳上升;在实施的当年,除了每股收益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以外,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收益率都在继续上升;实施股权激励后,第一年三者都出现增长,说明上市公司在实行该激励后公司业绩有所提升。然而,在实施第二年,除了总资产收益率在继续增加,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样本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在2006年实施了股权激励,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股票市场牛熊转换,股价的持续下跌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受到影响。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降后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依然比未实施前的数值要高,之后在实施的第三年,三者又出现了同步增长。这说明,上市公司在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后,对公司的业绩是有正相关作用。
对三项指标加权后可以看出,三者的变化趋势跟简均的结果大致相同,只是在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第二年,三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不同于简均分析,分析原因可能是,加权平均考虑了企业规模的因素,而简均没有。而之后的结果同于简均。因此,利用加权平均分析得出的结论依然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的影响是正相关。
分析超额收益的简均时也可以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前,除了总资产收益率是平稳上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不定,实施股权激励后,三项指标的数值都要高于实施前,说明实施了股权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带动企业业绩的增长,这也说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加权平均后同样可以得出,三者都是平稳上升。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前后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即上市公司在实施了股权激励后业绩是在上升的,说明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增加,与上述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离散事件分析法,通过三种业绩指标,运用三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即员工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呈现正相关性。
从分析结果看,员工股权激励实施后,企业业绩刚开始都会有所增加,随后可能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并不影响实施股权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实施第三年的情况看,上市公司的业绩都在明显增加,对比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年份,这说明公司在实施了股权激励后,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正相关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在我国,股权激励可以带给员工一个正向的信号,赠送员工股权使得员工的利益能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同时对企业员工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实施以后,由于内外界一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造成公司业绩小幅度的暂时下降,可能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亦或是激励的范围和力度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使其产生了负效果之类的情况,但之后公司业绩依然在上升说明了股权激励对于员工依然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1,毕倩倩,女,北京化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2,王振全,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Jensen M.,Meckling W.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2]Murphy.Corporate.Performance.andManagerial Remuneration:An Empirical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2(7):11-42
[3]Mehram,Hamid.ExecutiveCompensationStructure,Ownership,and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95(38):163-184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4):29-33
[5]顾斌,周立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5):24-27
[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2003(5):74-85
关键词:组织承诺;股权激励;中介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一、组织承诺和股权激励内在逻辑一致性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难以复制的战略性资源。创业型企业在思维方式、战略选择上都不同于成熟企业。创业型企业在设计企业员工激励模式时往往假设其心理和需求与成熟期企业员工是同质的,忽视了对创业型企业员工激励对象异质性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的分析。
创业型企业资本、技术存量和流量较之成长期企业或成熟期企业都远远不足,对人力资源的保留培育和激励水平也无法达到相似水平,在这一特定工作情境下研究更具针对性。组织承诺理论中重点关注组织公民行为、与企业价值观和目标的契合程度、保留组织成员身份意愿等方向,恰与创业型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中选拔、留育核心员工;完成“股东-经理人-职员”身份认识转变;关注企业外部竞争和长期利益纽合等方面相互映照。综上,组织承诺与股权激励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内在逻辑存在一致性,忽视两者联系是创业型企业无法实施有效激励的重要原因。
二、组织承诺视角下创业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基本逻辑
创业型公司虽然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配股对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但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有高成长潜力的创业公司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进行资本扩充,借鉴上市公司做法灵活采用多种股权激励方式,如现股激励、业绩股票、虚拟股票和股票期权。第一、股权激励以明确有序的契约形式约定企业内部激励对象持有公司股票或者享有公司绩效提升带来的股权收益,明确了创业团队员工和公司之间的显性契约关系。第二,激励对象的身份由单一的管理者转为者和所有者双重身份,持有股票获取收益以企业高绩效成长为前提,以个人当期投入成本换取预期高收益,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对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念高度认同,在股权激励过程中所属关系不断强化,提升了对组织的情感依赖强度。从而内生地激发了高于平均水平的组织承诺。
员工组织承诺水平包含了情感依附型关系和契约工具型关系两种关系要素,创业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强化了员工与企业间的两种联结关系,进而提升了组织承诺水平。在组织承诺中介机制模型中,首先,锚定股权激励对象会产生信号显示作用,激发激励对象对组织形成道德承诺,继而降低其损害组织利益的道德风险及组织合规成本。股权激励也是约束制度,企业与激励对象签订合同确定持股方式、数量比例和行权条件,使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高度相容。
其次,创业型团队员工知识储量和技术技能高,创业型团队员工对知识智力资本内在控制力强,在劳动力市场内自由转换的退出和准入门槛低,这与创业型企业无法提供充足的福利性激励呈现矛盾,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资源或者具有优良的管理素质的异质性员工出现逆向选择或“退出”、“跳槽”行为,对创业型企业生存发展极为不利。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员工将自身价值资源对企业进行单边投入的动态过程中,个人智力资本和组织智力资本趋向融合。创业型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将员工个人知识资本化的内在控制转向为建立在对组织认同基础上对组织情感承诺的内在化,单边投入的沉没成本成为组织内在的智力资本。股权收益或者期权激励延长了员工对组织兑现心理契约的预期时间和预期回报价值量,当员工离职时会丧失股权收益和期权行权机会,激励对象会因考虑离开成本而留职。
再次,创业型企业在创业期能够提供的福利型激励水平有限,创业团队员工投入大量人力成本,同时承担着创业失败风险。创业团队员工本身具有的个性特点如风险偏好、机遇型成长需求决定了企业要重点实施“激励因素”而非“保健因素”,股权激励相对于薪酬激励更能激发创业团队员工对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异质性的自我认同。创业型企业基于合理绩效考核机制基公平合理地选拔出股权激励对象,通过考察绩效表现和组织承诺量表测量确定激励对象持股方式和比例,将“激励暗箱”通过契约形式公开化,员工对激励过程公平程度的感知将减少组织监督成本,强化留职倾向形成高水平规范承诺。
最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面临风险决策时承担能力是不同的,经营者在创业型企业面临风险决策时往往做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选择。股权激励使得股权收益或者期权估值随高风险项目成功而大幅增值,股权结构适当分散使个人承担风险转化为部分组织成员共同承担。实施股权激励后激励对象会衡量“共担”的当期风险和具有增值潜力的预期收益。这种高风险共担和预期收益扩大使激励对象使命感增强,进而提升了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
三、总结与启示
创业型企业合理使用股权激励是知识资本化背景下人力资本直接分享组织剩余价值的有效方式,但创业企业尤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将员工组织承诺水平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为实施股权激励创造适用条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不能忽视其基本逻辑和心理隐性路径,激励方案设计应遵循员工组织承诺水平变化特征,通过明确契约工具型关系、培养员工情感依附型关系来提高组织承诺水平,使“利益共同体”上升为“命运共同体”。股权激励设计不能背离激励初衷转而保护少数合伙人利益,股权分配需遵循动态原则,与企业发展战略阶段相匹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电安全管理;事故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电力设备的维护管理与运行操作为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具有维护的设备多、发生异常及障碍机率大等特点。乏味繁琐的工作性质,易令人产生松懈,加之工作人员分散,不易管理等。若发生变电事故,轻者经济受损,重则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影响社会稳定。下面,为了降低安全隐患进行如下管理措施。
1完善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工作
1.1强化变电工作者专业素养
变电运行,需较强专业知识与长期工作经验累积,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需依工作的需要,与运行实际状况相结合,针对变电运行工作展开研究,认真剖析运行易发生的故障点,定期组织进行强化培训。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电气设备运行所常见异常展开讲解。对运行人员的进行安全意识指导,严遵变电运行中的“安全管理”手段,强化运行管理技术水平,能对设备运动中时发生的事故进行冷静处理,降低处理时间,确保变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1.2变电运行工作“技术管理”的提升
务必对运行工作的“技术管理”不断提升,加强变电设备绝缘的督查工作,采取超声检测、色谱分析等监督模式,杜绝因绝缘不良而产生故障。对运行的电气设备采取红外线测温展开检测,若有异常,立即跟综测温,采取可见光图谱与红外线成像图谱库展开对比,给出检修方案,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
1.3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企业可充分利用安全“文化、标语、活动、手册”等模式,加之事故资料把安全生产意识灌输到日常工作,本着安全第一工作理念上好每天班。为了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务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的学习,同时以“安全知识、防范事故演讲”比赛及典型案例等模式,展开深入教育,让变电运行工作人员始终将工作“安全、重点”铭记在心,强化变电运行人员安全意识。并且,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责任制度,将各项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健全责任机制,创设奖惩制度,让安全责任深入人心,以量化与细化等具体手段,提升其操作性,各个岗位皆落实责任内容、拟定细则,遵章做事,违规必惩,以提升变电运行人员责任感。安全电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企业最根本要求,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安全电力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防微杜渐,防患于然未,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这也是安全电力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多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违规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漠造成的。
1.4变电运行“设备管理”的加强
对变电设备的“巡视管理”为变电运行工作中的重点,一般运行管理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预防运行设备发生异常。对变电设备的选择上,性能好的设备可提高“设备管理”绩效,并且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监理”的力度展开加强,严把设备的“质量、验收关”,防止由于设备自身原因导致的故障。
2 运行设备“巡视质量”的加强
为确保电气安全运行,务必采取变电“设备巡视“措施,设备巡视为变电运行工作过程的重点,其主要采取” 耳听、目测、鼻嗅、仪器、触试”等对设备进行判断检查。其中,目测法:用眼睛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异常状况。耳听法:以耳朵或凭借听音器械,对设备运行所发出声音正常于否进行判断。鼻嗅法,以鼻子分辨是否有因过热导致绝缘材料发出特殊气味。触试法,对设备不带电处以手触试,检查设备温度有无异常升高。结合仪器检测手段,对变电设备采用测温仪器展开检查,是检测设备正常于否的有效手段。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务必及时对设备的异常进行排查检修
3“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提高
3.1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条例”
若想加强“安全管理”,务必先对工作班组进行“安全管理”强化,落实责任。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是生产安全高效的保障。遵循具体、规范等原则展开岗位责任制的拟定,责任落实明了、奖罚分明,在责任的压力及奖励的动力下,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的责任感。在变电运行的工作中,务必要确保操作中“执行”、“检查”、“监护”以及对“布置、现场检查”等安全管理要到位。加强“设备巡视”, 对危险点进行精准预控。同时,操作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仔细核实图板,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监护、复诵制”,规避在无票及无调度命令的情况下展开操作,安全措施的布置上需严格遵守工作票要求,仔细核查对安全遮栏范围的设置、装置地线的地点以及相关的标示牌标识。
3.2构建健全的“监督考核”体制
若想防止变电事故,首先务必落实责任制,切实有效的展开实施。加强运行人员的执行力,构建健全的安全监督体制。务必规避安全责任制光说不练的流于形式,让其成为虚无的空壳。每项工作的展开皆需确保“计划、检查监督及验收考核”等工作到位,方可令每项工作能顺利地安全展开。对各级工作人员所落实的责任完成状况进行“动态、指标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各级人员本着“严、细、实”要求促进工作的全面到位,班组长考核的主要依据为安全生产的实绩,与班组长的任用及奖罚挂钩,只有在重奖重罚的体制下,才可确保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危险因素分析能力的提高,降低事故发生率。
3.3安全管理中“应急管理”措施的构建
由于变电运行工作的性质,工作人员工作时务必仔细谨慎地进行标准化作业,要求作业流程与行为要规范化,确保安全工作需构建应急措施,以便可以应对突发事件,需仔细进行现场勘察,对高风险作业的隐患,拟定相应的“组织、技术及安全”措施,且进行充分的现场安全监护与施工技术交底,对“设备、电网及人身伤亡”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定期开展事故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对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
3.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安全培训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规程”,紧密结合事故案例,在安全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目标,以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为重点,以工种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安全电力管理中,人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实现安全电力的第一要素,人是事故的受害者、又往往是肇事者,当然要强调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提到中心地位,树立安全人本管理理念。通过培训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安全教育并不简单的背背规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专业分期分批的带领职工到出事地点或现场进行讲解,请受伤害的人员谈体会,用大量的事实、事故案例和血的教训对他们进行解说。让他们认识到工作中所做的保证自身安全的措施是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任务完成的前提。真正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在工作中遵章守制,注意电力安全是为了自己和他人,不重视安全发生事故就会给自己、家庭和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
总结
由于变电运行工作性质的独特性,要求工作人员务必对安全意识的有极高的重视度,提升运行人员技术能力,工作时严遵各项规章条例,提升责任心,对设备进行定期巡视,若发设备隐患,立即进行检修,确保电气设备及电网的安全运行。安全电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参与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努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职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达到安全电力生产良性循环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电安全管理;事故防范措施
Abstract: the substation running work, ask the staff member of various kinds of electric accident coping ability is higher, improve work personnel professional level is crucial, substation runn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nature of work, be sure to enhance staff to wor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substation running technology level. In the substation running work, "apparatus patrol" and "maintenance" and so on all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ubstation running work "safety management"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the substation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to prevent accidents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设备的维护管理与运行操作为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具有维护的设备多、发生异常及障碍机率大等特点。乏味繁琐的工作性质,易令人产生松懈,加之工作人员分散,不易管理等。若发生变电事故,轻者经济受损,重则危及人身、设备、电网安全,影响社会稳定。下面,为了降低安全隐患进行如下管理措施。
1完善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 工作
1.1强化变电工作者专业素养
变电运行,需较强专业知识与长期工作经验累积,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需依工作的需要,与运行实际状况相结合,针对变电运行工作展开研究,认真剖析运行易发生的故障点,定期组织进行强化培训。让理论联系实际,对电气设备运行所常见异常展开讲解。对运行人员的进行安全意识指导,严遵变电运行中的“安全管理”手段,强化运行管理技术水平,能对设备运动中时发生的事故进行冷静处理,降低处理时间,确保变电设备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1.2变电运行工作“技术管理”的提升
务必对运行工作的“技术管理”不断提升,加强变电设备绝缘的督查工作,采取超声检测、色谱分析等监督模式,杜绝因绝缘不良而产生故障。对运行的电气设备采取红外线测温展开检测,若有异常,立即跟综测温,采取可见光图谱与红外线成像图谱库展开对比,给出检修方案,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
1.3严格遵循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企业可充分利用安全“文化、标语、活动、手册”等模式,加之事故资料把安全生产意识灌输到日常工作,本着安全第一工作理念上好每天班。为了提高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务必加强安全生产责任的学习,同时以“安全知识、防范事故演讲”比赛及典型案例等模式,展开深入教育,让变电运行工作人员始终将工作“安全、重点”铭记在心,强化变电运行人员安全意识。并且,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责任制度,将各项生产进行规范管理,健全责任机制,创设奖惩制度,让安全责任深入人心,以量化与细化等具体手段,提升其操作性,各个岗位皆落实责任内容、拟定细则,遵章做事,违规必惩,以提升变电运行人员责任感。安全电力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企业最根本要求,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安全电力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防微杜渐,防患于然未,发现事故隐患要立即处理,这也是安全电力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电力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近几年发生的事故,多数是在进行小型、分散作业时发生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多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不注重通过抓事前控制来预防事故。同时,设备的检修记录、试验报告、设备档案记录也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保管不认真,违规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漠造成的。
1.4变电运行“设备管理”的加强
对变电设备的“巡视管理”为变电运行工作中的重点,一般运行管理最关键的内容就是预防运行设备发生异常。对变电设备的选择上,性能好的设备可提高“设备管理”绩效,并且要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监理”的力度展开加强,严把设备的“质量、验收关”,防止由于设备自身原因导致的故障。
2 运行设备“巡视质量”的加强
为确保电气安全运行,务必采取变电“设备巡视“措施,设备巡视为变电运行工作过程的重点,其主要采取” 耳听、目测、鼻嗅、仪器、触试”等对设备进行判断检查。其中,目测法:用眼睛检查设备外观是否有异常状况。耳听法:以耳朵或凭借听音器械,对设备运行所发出声音正常于否进行判断。鼻嗅法,以鼻子分辨是否有因过热导致绝缘材料发出特殊气味。触试法,对设备不带电处以手触试,检查设备温度有无异常升高。结合仪器检测手段,对变电设备采用测温仪器展开检查,是检测设备正常于否的有效手段。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务必及时对设备的异常进行排查检修
3“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的提高
3.1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条例”
若想加强“安全管理”,务必先对工作班组进行“安全管理”强化,落实责任。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是生产安全高效的保障。遵循具体、规范等原则展开岗位责任制的拟定,责任落实明了、奖罚分明,在责任的压力及奖励的动力下,极大地调动了工人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的责任感。在变电运行的工作中,务必要确保操作中“执行”、“检查”、“监护”以及对“布置、现场检查”等安全管理要到位。加强“设备巡视”, 对危险点进行精准预控。同时,操作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仔细核实图板,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监护、复诵制”,规避在无票及无调度命令的情况下展开操作,安全措施的布置上需严格遵守工作票要求,仔细核查对安全遮栏范围的设置、装置地线的地点以及相关的标示牌标识。
3.2构建健全的“监督考核”体制
若想防止变电事故,首先务必落实责任制,切实有效的展开实施。加强运行人员的执行力,构建健全的安全监督体制。务必规避安全责任制光说不练的流于形式,让其成为虚无的空壳。每项工作的展开皆需确保“计划、检查监督及验收考核”等工作到位,方可令每项工作能顺利地安全展开。对各级工作人员所落实的责任完成状况进行“动态、指标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各级人员本着“严、细、实”要求促进工作的全面到位,班组长考核的主要依据为安全生产的实绩,与班组长的任用及奖罚挂钩,只有在重奖重罚的体制下,才可确保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危险因素分析能力的提高,降低事故发生率。
3.3安全管理中“应急管理”措施的构建
由于变电运行工作的性质,工作人员工作时务必仔细谨慎地进行标准化作业,要求作业流程与行为要规范化,确保安全工作需构建应急措施,以便可以应对突发事件,需仔细进行现场勘察,对高风险作业的隐患,拟定相应的“组织、技术及安全”措施,且进行充分的现场安全监护与施工技术交底,对“设备、电网及人身伤亡”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定期开展事故演练,提升工作人员对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
3.4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培训质量:
安全培训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规程”,紧密结合事故案例,在安全培训过程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目标,以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为重点,以工种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安全电力管理中,人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实现安全电力的第一要素,人是事故的受害者、又往往是肇事者,当然要强调以人为本。把安全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提到中心地位,树立安全人本管理理念。通过培训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安全教育并不简单的背背规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专业分期分批的带领职工到出事地点或现场进行讲解,请受伤害的人员谈体会,用大量的事实、事故案例和血的教训对他们进行解说。让他们认识到工作中所做的保证自身安全的措施是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任务完成的前提。真正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在工作中遵章守制,注意电力安全是为了自己和他人,不重视安全发生事故就会给自己、家庭和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
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的意义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化工产业通常会有较多的危险性因素存在。当出现任何制度缺陷、设备隐患、操作违章以及工作疏忽都会导致安全事故产生。然而化工厂从建立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会有较多环节存在,主要包括产品与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以及环境评价等。该类企业从表面上看虽然已经获利,但在实际上则会有各种种类的安全隐患存在。所以,现阶段安监部门和环保部门在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存在。
化工生产中,安全生产作为前提,由于化工存在较多有毒、易燃易爆以及腐蚀性的物质,因此在高温、高压及施工工艺复杂的前提下,存在严格的操作要求。当由于管理不当或生产中形成的失误,都会造成爆炸、火灾、灼伤以及中毒事故的出现,最终对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整个化工厂的毁灭。多数案例证实,化工厂安全生产基础的缺乏,是无法实施正常且健康的发展。安全生产时为了保障化工生产,将现代化生产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应必须对安全生产进行实现,促使长期连续生产及安全的运行得到确保。作为化工生产的管理的关键,开发化工新产品及新产品的试生产必须对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解决,否则在实际生产中则无法进行实施。
二、石油化工安全事故的类型及特点
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安全事故的灾害性的产生都是无法预料的,一般发生都会处于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间出现。而一旦有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出现,都会造成有毒化学品泄露,从而导致燃烧及爆炸事故发生。因此很难有效对挽救及方法工作进行展开,导致环境污染现象逐渐加大,造成泄露出的化学物品的洗消不易进行,在一段时间内,导致环境污染现象持续出现。
第一,泄露事故的出现。
石油化工安全事故中泄露现象主要是由于承载物品的容器出现破裂、管道及阀门失灵或由于运输工具造成的,最终造成毒化学品或毒液出现点状、线状以及平面状形式的泄露,从而危害了周围环境及周围人员。该类事故的出现存在现场较少的人员死亡,但在中毒人员中则相对较多。
第二,爆炸和燃烧事故的出现。
石油化工安全事故中,爆炸和燃烧事故是通过毒化学品的爆炸或泄露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该事故的特点主要包括:较多的现场死亡、烧伤、中毒以及骨折等,且存在复杂的人员伤情。
三、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第一,原料的不稳定性。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材料存在原料的反应性、易燃性及毒性都会导致火灾、中毒及爆炸事故的发生,当压力容器出现爆炸或反应物出现爆燃后,有会有极强破坏力的冲击波形成。
第二,生产过程中的原因。在化工生产中处于临界状态或爆炸极限附近的反应、副反应都会导致火灾事故出现。
第三,设备的破损。生产原料出现的腐蚀、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振动以及生产压力的波动都会造成设备出现疲劳性损坏,且当处于深冷及高温状态下也会引发压力容器损坏现象发生。设备机械不合理或加工工艺中存在的缺陷都会导致事故出现的关键。
第四,对于小型化工企业来说,人员素质存在普遍较低,施工人员对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随意删改,造成设备机械检修中或由于误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对施工机械检修时,通常在易燃易爆化工装置区域,运用喷灯、砂轮、电钻实施焊接及切割。在操作中都容易造成火花、火焰及炽热表面出现。在违章指挥、私自动火、动火审批不严都会导致火灾发生。
四、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第一,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并对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配备。
第二,严格按照标准、法规以及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才做,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合理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各装置及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编制。
第三,对从业人员依法参与工商保险并对保险费进行及时缴纳。
第四,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作业人员进行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经常对作业人员进行危险辨识工作及安全教育活动工作,进一步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发生异常状况时的应变能力进行培养。
第五,对设备档案进行建立,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责任制,定期对设备机械实施检修及日常维护。
第六,应确保运用及储存的危险性化学物品具有合理的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应在危险化学物品作业现场对醒目的中文安全警示标志进行设置。
第七,结合相关规范,与项目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对事故发生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制定,并将必要的应急救援设施进行配置,通过组织员工设施演练培训,尽可能将事故出现时产生的损失得到减少。
五、石油化工生产中的用电安全技术要求
第一,应在安全技术措施制订及落实之前,由临时用电申请人、审批人对用电作业的环境以及火灾危险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物力性质进行充分了解,例如:引燃温度、密度、爆破极限及闪点等。并将现场的通风状况进行掌握。对该区域所处的爆炸危险区域的类型进行了解。通过对上述各类信息的掌握,即可对合理的技术及防范措施进行制定。
第二,配电系统在规划时应结合负荷条件进行合理操作,根据负荷的发展规划对配电线路的导线截面进行合理的选择。施工单位在对线路进行安装时,应确保有专业电工对其进行负责,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避免对电线或负载进行过多拉入。定期采用计算或测量的方式对线路的实际负荷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安装的熔断器和断路器处于合适状态,避免当线路达到超负荷时造成的损坏现象发生。禁止滥用铁丝或钢丝对熔断器中的熔丝进行替代。
第三,为了避免线路有过载或短路发生,在对电气线路进行安装时,应对导线的类型、绝缘体的强度及截面的选择进行关注,从而避免隐患的出现。当处于干燥无尘的环境时,可运用一般绝缘导线进行应用。而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则应运用有保护的绝缘导线,例如:塑料线、铅皮线以及在塑料管内或钢管内对一般绝缘导线进行敷设等。当周围环境存在有腐蚀性气体时,可运用管子线、铅皮线以及硬塑料管线进行操作。当周围环境处于高温状态时,可运用瓷珠、石棉、云母、瓷管等,使其发挥绝缘的恼火电线电缆的作用。
第四,连接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时,必须确保达到牢固可靠。为了避免有过大电阻所接触,必须经常运用巡视检查的方法对线路及设备进行运用,当有接头发热或松动出现时,应对其进行及时处理。运用焊接法或压接法对大截面导线进行连接。在连接铜铝导线时,应运用铜铝过渡的接头进行连接。在铜铝导线接头位置运用锡箔进行支垫,避免对电阻造成接触的现象发生。当容易出现较大电阻的位置对变色漆进行涂抹或对试温蜡片进行安放,促使有过热现象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发现并处理。
第五,在使用存在防爆作用的电气工具及通讯器材时,应对其铭牌上标注的防爆级别、类别以及温度组别进行检查,当使用环境可能释放物质的级别以及温度组别无法得到满足,或出现类别不当时,该电气设备则属于非防爆电气设备。
第六,当生产装置有事故出现时,应运用脱水、采样及排放等措施对工艺异常或生产中进行操作。当临时用电容易导致爆炸及火灾事故出现时,用电人员应对生产岗位人员的指挥进行绝对听从,通过对用电进行立即停止后,对非防爆区域实施停电操作。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