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第1篇

一、教材延伸,渗透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鲁教版第一册中有关“远离有毒物质”的知识,可在学习后介绍有关“一氧化碳”知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故易于被忽视而致中毒。常见于通风差的情况下,一氧化碳被吸入而致中毒。

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00~300 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却比氧和血红蛋白缓慢约3600 倍。由于CO 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的HBCO 的存在,妨碍了氧和血红蛋白的形成及正常分离,致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送O2与CO2的生理作用,使血液的带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机体缺氧而中毒窒息。中毒的症状:1.轻度中毒。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全身乏力、心跳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

2.中度症状。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

3.重度症状。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制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应急处理: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消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措施:1.加强预防宣传。保持厂房通风良好,防止烟筒漏烟,倒烟。

2.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拔丝车间的检修,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并加强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监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了解了目前地球的状况,了解了环保方面的国情,了解了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在化学课堂中结合当地实际渗透环保意识,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科的实用性。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掌握了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而且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我国教育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完全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二、实验教学,推进环保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要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如在密闭或通风橱中操作有毒气体,对反应后的尾气进行吸收,不让其扩散到空气中。反应后的废液、废渣不随意倒入水池,而是分类回收等,使学生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环保角度设计、改进、挑选实验方案,选取实验药品,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而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当然培养学生环保习惯的前提是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目前,各类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这要求化学教师首先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几乎是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化学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

三、课外活动,树立环保理念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树立;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在新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大约占到课本内容的百分之三十,化学教师在进行讲课时,有充分利用这百分之三十的环境知识,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有针对性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危害,学习危害的主要成分,从而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环保的迫切性,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当学习空气这一章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然后,通过相关案例或者让学生亲自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中进行实际考察,了解到现在人类生存需要的空气质量已经污染严重,其中污染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毒气体和可吸入颗粒,同时介绍这些污染成分的主要化学成分构成,这些成分长期进入人的体内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如果空气继续被污染,今后人类的生存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所生活的空气受到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树立保护空气质量的思想意识。在讲解二氧化碳这一节时,要主要介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有机化学物质的燃烧会大大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样,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大面积的冰川就会消融,许多具有宝贵资源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就会被海水淹没,造成全球陆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许多宝贵的资源大量消失,教师要在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中,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排量的增多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相关物质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充分讲授环境方面的化学知识,并进行相关的课外实践认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关于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让理论更好的与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深刻的理解相关环境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自己的周边环境。例如在教师在讲授水与溶液一章时,要首先明确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在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水资源,但除了海水及冰山外,地区上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只有百分之零点六五,淡水资源是及其宝贵缺乏的,我国的淡水资源储存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加上近年来,我国对淡水资源的污染、破坏,使我国的水资源面临严重的困境,所以,要加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力度,使我国的淡水资源满足人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或污水厂进行考察研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同时,让学生调查记载自己家中或周边生活环境中的用水情况,然后分析汇总,总结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提出如何才能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的节水方法,并切实可行。让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使其对环境问题了解的更为深刻,从而更能良好的树立自己的环保意识。

3、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而化学药物对环境的破坏是极大的,所以,在进行化学试验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有效的处理实验后的残渣废弃物,从而保护环境。在化学教育的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在化学室中要对学生的安全和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进行的破坏。在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通风的橱中或密闭系统中进行有毒气体的操作时,要小心毒气的泄漏,对反应后的尾气要及时小心的回收,不让废气在空气中扩散,反应后的废液,要分类回收,不直接倒入水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从环保角度自主设计、挑选最环保、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及相关化学实验药品,化学实验中,尽可能采取无毒、低污染、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实验药品,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争做环保主人

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环保事例进行探讨、交流,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责任。比如,可以针对现今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方便袋进行相关讨论,方便袋究竟是人们带来了方便,还是带来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方便”,在看到家人使用方便袋,你会怎么做等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联系生活问题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充分、深刻的认识到环境问题,认识到环境问题无时无刻充斥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乱扔垃圾、废水重复利用等,让自己成为环保的主人。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的教学实践环节,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的环保工作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王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空中英语教室.2011(1)

[2]黄梓.恒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12(2)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环保意识;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因此,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教育青少年学生提高环保意识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1. 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顺序。这样不但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会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试验中,可先让铁跟稀硫酸反应再向反应液中加入氯水,最后加入硫氰酸钾溶液。这样既能够观察到各价态铁元素之间的反应,又能节约试剂用量。对于某些实验中的废弃物还可以变废为宝, 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作花、草、树、木的化肥等等,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从小处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制取一些有毒物质 (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 。对有害尾气要增 加吸收或转化装置 ,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制取二氧化硫 、硫化氢 、二氧化氮 、氯气等有毒气体时 ,对其尾气的处理 ,可用碱溶液 ( 如 氢氧化 钠溶液 )来吸收 。

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然后统一处理。

2. 加强教师自身的环保意识 教学是学生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直接决定和制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

2.1 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许多化学教师平时接触环境保护的知识太少,对其了解不深,难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所以当务之急是教师重新学习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多读书、多看报,扩宽自身的知识面,真正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主动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学校也应注重对在职教师进行环保方面的培训,力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2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化学教师,实验时常用到各种会污染环境的化学物质。实验时怎样确保有毒物质不扩散到空气中,尾气如何吸收,反应后废液如何处理等等是每次实验都会碰到的问题。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目前,各级化学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环保意识,相信会有更多的化学教师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进而影响更多的学生。

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很多,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把环境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可重点介绍酸雨,播放酸雨危害的录像,而后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工业生产上产生废气中的SO2用何吸收?这样可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第4篇

1.自主研读,思考质疑。新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阅读初步了解情况,并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这是怎么回事?”

2.结合资料,合作释疑。新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也可事先搜索提供资料),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小组通过积极讨论,分析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比如说分析沙尘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俗话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原本贴近生活的环境问题逐渐明朗化,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更为完整的认识。

3.深入探究,合理建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在分析后可以针对具体环境问题探究“怎么办?”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如沙尘暴问题以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等方式提出解决办法。再比如思考环境中的水资源如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如何保护?怎样可以避免随地吐痰?如何有效减少白色污染等等,都可以由学生从“怎么办?”中体会到环境保护势在必行的紧迫性。

二、专题讲座,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用身边的材料做例证,进行环境专题讲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付诸于环保行动。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了“我国600多个城市,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85个严重缺水,而我们本地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增强了节约用水意识,并付诸于节水行动中。在生活中,用洗脸水冲厕,用淘米水浇花,总结出许多节水小窍门,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社区居民,使大家共同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我们仅具备环保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范文第5篇

一、知――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直接涉及环境,这些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载体,通过科学知识教学,我们可以巧妙地传播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现在的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在认知上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1.结合教材,超出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教材的编写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所以教材中的例子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师要用好教材;然而,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及生活经验,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超出教材且又能更好地为教材服务的信息也是很有必要。

例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一课中,看到地球上的水域分布图时,很多孩子都感觉地球上水很多,没有意识到海水是无法直接使用的,于是接下来我通过统计图引导孩子们比较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此时孩子们都惊叹原来我们可用的淡水资源太有限了,在此基础上,我又上网搜索了各个国家可用的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总量的统计图表,以及近些年可用淡水量的趋势图,带着学生分析得出我国人均淡水量非常有限,而且近些年还在不断减少。此时,再来探讨我们周围污染水、浪费水的现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因为在认知上,他们明白了我们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浪费水、污染水的行为更会使得淡水资源日益匮乏。

2.结合生活,联系实际

环境教育若只是教室里的知识传递,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并且环境问题很多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环境教育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教学三年级《纸》这一课,孩子们虽然知道纸的原料是树木,要节约用纸减少树木消耗,但感触并不深,因为他们并不确切知道制作纸张对树木的消耗程度,更不知道生产纸张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废水。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切入点,先带领学生调查一天所用的纸张数量,接着视频展示纸张的制作过程,然后提供相应资料,让他们算这样一笔账:如果生产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少废水?算清了这笔账,孩子们在认知上能切实了解到浪费纸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会自发地爱惜纸张,甚至提醒家里人、身边人也一起节约用纸。

二、情――在科学探究中感受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是科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因为亲自动手能让学生在情感上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把科学探究活动与加强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有关环保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三年级下册《土壤的保护》一课,学生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比较有植被的土壤和无植被的土壤的蓄水能力,发现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较好,再结合一些草丰林茂或寸草难生的图片,学生不仅明白植被对于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更通过实验有直观的情感体会。等到六年级学习到酸碱物质的时候,还可以再补充一个酸、碱性物质对土壤的影响的对比实验,更丰富学生对如何保护土壤的认识。

此外,在实验课上,很多细节都能渗透环保意识的教。例如寻找有生命物体的观察活动中,提醒孩子们要爱护动、植物;探究各种材料性质实验前耐心讲解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完成度,减少材料浪费;还有每一次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整理实验材料,实验产生的垃圾按要求处理等等,在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环保的习惯。

三、意――在长期探究中坚持

孩子的可塑性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纠正他们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让他们将@样的行为保持下去养成一种习惯。在科学上,有些探究活动是长期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锻炼孩子环保的意志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养蚕,了解这个小生命的身体结构、生命过程和生活习性等,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记录等能力,刚开始,我相信孩子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研究如何喂养,如何让它们更健康地成长,但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定期让孩子汇报养蚕的状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坚持照顾好这些小生命,懂得生命的不易。

四、行――在课外实践中提升

对于孩子的环保教育仅仅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后在更多实践活动中提升。因此,如何利用课后的时间和资源,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习惯的活动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教育,开展家校互动共同建设,甚至还可以利用一些环保节日开展主题活动等等。

例如,建立一个校园种植区,按班级或年级划分,建立种植小组栽种花草树木,并由孩子们自己照顾种下的植物,写种植日记;又如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每月家庭用水量统计、生活垃圾分类放等,不仅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情,也能在活动中丰富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另外每当一些环保节日来临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展板、板报进行宣传,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