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当前高职教育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显然与高职教育本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不一致。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应更为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和设计。因此,人工智能课程中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环境要求,有必要对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加以改革。三个改革途径(一)引导学生阅读应用研究文献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于从课本理论联系到实际的专业应用上,这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是不利的。

实际上,人工智能涉及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中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数据挖掘、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尤为突出,每一种应用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特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应让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行选定某个应用领域,在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下通过检索有关文献,访问相关的科研院校网站等方式获取资料,了解当前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具体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情况,最后在课程的结束阶段以学习报告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和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资料的收集阅读与思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应用技能很有帮助。(二)安排学生对经典算法程序进行实验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并且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而概念性强,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启发,也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为此需要安排学生动手实验,从实践中理解人工智能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应用途径。

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的优秀算法程序,如A*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的BP学习算法等,在科研和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样有着重要价值。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学生并不需要自行设计关于这些算法的具体程序,在提倡开放和共享源代码的今天,通过网络能够获得大量相关的程序代码资源。同时,一些软件平台也集成了一些工具箱,如遗传算法工具箱、神经网络工具箱等,只需设定相关输入参数和数据,便可通过调用工具箱函数实现算法,极为简便而易于理解。

学生应通过对这些程序作验证性实验来理解所学内容。为安排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师应结合当前阶段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算法程序,当该部分内容结束后在课堂上讲解和演示算法程序的运行方法。学生获得该算法程序以及具体的实验任务后在课后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例如,在讲授启发式搜索时,可向学生提供A*算法求解八数码难题的算法程序,并对某个学生给定某个初始棋盘状态,要求学生动手运行程序并记录由算法扩展所得的每个棋盘状态的估价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相应的OPEN表和CLOSED表的变化情况,从中理解A*算法的原理特点。又如,在讲授BP学习算法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强调BP神经网络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而对BP算法的基本原理只作简单介绍。向学生提供利用BP神经网络学习特定目标函数的MATLAB程序代码后,要求学生动手运行该程序,并且记录和对比神经网络在训练前后对目标函数的逼近效果。

(三)启发学生引入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对毕业设计加以创新

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以往所学知识作系统性总结,通过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复运用,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地分析实际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新的观点并付诸实践。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往往停留在继承和模仿阶段,毕业设计作品少有突破和创新。究其原因,并非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足,而是学生未懂得如何分析已有问题,在其基础上引入新的解决方法或提出新的应用内容。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江苏;高考方案;实施效应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0-00

紧随着2005年秋季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第四次高考方案改革拉开了帷幕,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2008~2011年4年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方案都有强烈的反响,新高考方案也历经了几次微调。课题组于2011年6月对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实施效应进行了调研,主要方式为调查问卷和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包括来自苏南、苏北、苏中15所学校的即将参加2011年、2012年高考的高中学生,以及已经参加过2010年高考的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59份。调查结果显示,高考改革方案体现出许多亮点,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遗憾的是,新方案的诸多亮点在实施中未能充分体现,相反却出现了不少疏漏和缺陷。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对基础教育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与效应,如何科学实施新方案、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概述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力求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扩大高校招生自,其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满分为480分,实行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门,分为选修测试科目和必修测试科目。招生时则按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并按照不同录取批次高校对生源质量的基本要求,分别对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提出相应的等级要求。

二、高考改革方案设计的亮点

1.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一脉相承。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其指导思想都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05年秋季,江苏正式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此次课改提出高中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1]。从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来看,与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2.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不再“一试定终身”。以往的高考方案,均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即所谓的“一试定终身”。这种“一试定终身”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影响:一是社会实践中高考的作用被扭曲,导致“高考指挥棒”效应,加剧了应试教育[2]。二是增加了考生的负担,由于“一试定终身”,使得考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背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

3.分数与等级相结合,不再“分分计较”。江苏高考改革方案将分数和等级相结合,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采用分数制,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等级制,综合素质评价也采用一定的等级来呈现。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学生和72.2%的老师认为,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非常合理”或者“比较合理”。等级分的使用,既能较好地体现区分度,又能避免不同学科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同时使得考生不必“分分计较”,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4.充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有利于人才选拔。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除3门统考科目是刚性指标外,高校在“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部分有充分的自,高校可以对“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部分的考试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自行制定标准,录取的时候还可以参考“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部分的考试成绩,以便于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更加全面的评定。调查中,89.1%的学生和95.6%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更加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1.学生选科凸显功利性。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选修科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但实施中却偏离了初衷,功利导向,使得学生并未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兴趣选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未能顺利得以实现。

2.综合素质评价偏离预期目标。高考改革方案的目标是期望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实施中,学校、教师、学生都将高考方案中刚性指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偏软的指标则尽可能忽略,出现狠抓语数外统考科目,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9.5%的学生和77.5%的老师认为所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公正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83.3%的学生和96.9%的老师认为现行高考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作用,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也没真正起到作用。

3.仅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造成中学教学组织的困难。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旨在通过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三方面全方位考虑来选拔优秀的人才,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统考只考语数外,并以统考成绩划定分数线,导致中学教学更为重视语数外,在语数外上分配更多的时间和师资,以追求上线率。在访谈中,有些地理、生物、化学老师反映,学业水平测试前两个月超负荷工作,一旦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则陷入休假状态。

4.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招生录取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等级计分带来的困难,许多高校招生教师反映物理、化学等成绩以等级来测量比较模糊,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二是录取中未能真正做到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录取。高考改革方案中,以统考科目的成绩划定投档线,同时依据不同高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等级要求进行录取,而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仅仅作为资格线,未能真正为高校的录取提供依据和参照,发挥的作用也微乎其微。从某种程度上讲,录取还是以一次高考成绩为主。调查中,91.2%的老师仍旧认为,目前的高考方案选拔人才的依据依然是高考成绩。

四、影响高考改革方案实施效应的因素分析

1.社会各方响应的滞后。高考方案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响应情况,对方案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学校的本位主义观念、家长的现实主义思想,以及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再分配,都是导致高考改革方案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原因。学校、教师、家长关心的并不是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是怎么样尽快地适应方案,并在其中建立比较优势。

2.高考改革目标的部分错位。高考属于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学生背负沉重学习压力的根源不在于高考方案的本身,而在于社会存在的竞争。“只要存在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竞争就会存在。高考取消不了,高考的竞争也取消不了”[3]。事实上,只要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优胜劣汰,只要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考试压力就不会减轻。

3.高考功能的异化。高考最基本的功能是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现行高考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考试的初衷。人们不再将高考看作是评价和反馈的手段,而是将其看成一种目的,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高分,现行高考结果所反映的主要不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而是学生对于考试的准备程度;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教师的辅导水平[4]。对高考功能认识的异化,也是影响新方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对高考方案认识的偏差。江苏高考改革方案的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意在将统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都作为高考录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和多元化的依据。

5.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将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本是江苏新高考方案的亮点之一,但是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标准的缺失和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调查显示,有68.6%的学生和77.6%的老师认为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未能落到实处”或者“没有真正实施过”,并没能真正起到引导中学素质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作用。究其深层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没有诚信制度的保驾护航,综合素质评价就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实际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否合适、不同学校给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可见,社会制度不完善、普遍缺乏诚信是高考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偏离初衷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拿出“破冰”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公众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考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才能确保高考改革方案科学合理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朱宇.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湖北招生考试,2009,(4):15-19.

[3]杨学为.高考改革与国情[J].求是,1999,(5):32-35.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从今年秋天开始,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就要全面启动了,并将在30余万高一新生中实行。

今年6月,浙江省正式了《浙江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主要涵盖六方面内容:第一,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加强选修。必修学分减至96分,选修学分增至48分;第二,凸显个性,加强选修课建设;第三,发展特长,全面实施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允许提前毕业;第四,扩大学校课程自;第五,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第六,逐步实行普通高中学分制收费。整个课改方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

假如你就是今年的高一新生,那么,在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涯里,你一定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的,比方说,只要修够学分,高二就可以参加高考了。加油吧!

异地高考方案将适时出炉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参加高考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了!7月初,教育部透露,联合多部委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已经获得国务院同意,将会在合适的时机,“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

事实上,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就曾公开表示,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目前,我国有2.53亿农民进城务工,留在父母所在城市高考,早已成了无数外地求学考生的迫切心愿。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方案究竟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让我们拭目以待。

花小钱“豪游”世界

背上行囊,行走四方——“想走就走”已然成为许多90后的观念。

美国加州华裔大学生布莱恩·陈最近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晒出一项创举:他在旅游特惠网站上搭配了7个旅游优惠套餐用来周游世界。

布莱恩从洛杉矶出发,先后前往亚洲的迪拜、曼谷,欧洲的索伦托、维也纳、布拉格、布达佩斯、伦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然后再飞往南非,一周之后,横跨大西洋到秘鲁,在完成了长达14天的旅程之后,又来到中美洲的玛雅海岸,最后返回加州的家中。

另一位居住在西雅图的18岁越南裔大学生安迪则是研究航空里程数的高手,善于利用折扣机票来积攒航空里程以换取免费机票,实现周游世界的梦想。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免费去过伦敦、法兰克福、曼谷、东京和胡志明市。

促使美国学生出国游的一大原因是,如果简历里面写有海外经验和多国语言能力,就可为求职加分。另外,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除了跨境旅行的许多障碍。他们像完成拼图那样去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旅行计划,然后很有成就感地告诉同学:“走那么多地方,并没有你想象中花费那么多。”

·微博·

微视频

@新浪微视频  【校园励志微电影《律动 PULSE》】无论之前的成功,或是失败,都是成长的既定轨迹。谨以此短片献给仍在努力拼搏或坚持梦想的高三学子们。@pandaepued 投稿作品。/zOMpRYc(很精致的视频,旁白也非常有内涵哦,建议一看,小编注)

来自新浪微博

他们说

@蒋方舟  世界并非不完善, 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 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 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 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 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 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每次读到这段话都会变得很平静。

来自腾讯微博

@闾丘露薇  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别人做的不对,不是你也可以那样做的理由,因为依然是错的。别人降低了标准,同样不是自己降低标准的理由,因为依然是低标准。除非,你接受错和低标准。

来自腾讯微博

@刘 忻  等待是漫长、不安却幸福的过程。耐不住等候的寂寞,就无法感受苦后甘甜。一颗豁达稳重真诚的心,比流于浮表的阿谀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眼光长远些,自然前进之路清晰可见。所以,什么都不说,等自己该等的,做自己该做的,看自己该看的,享自己该享的。

来自新浪微博

@何 炅  改变不会自然而然来找你的,有的时候你必须毅然决然改变。

来自新浪微博

有用的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学校积极推行校本课程,走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程模式,并提出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开设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信息技术组教师结合自身的特长,均开发了一门选修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着眼于地方特色,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深化课改的理念。

一、着眼地方特色,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并充实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课堂是为小天地,而天地则为大课堂。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熟悉的地方特色(如下所述),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县市的人文、自然、经济等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课程的选题和开发设计,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1、县市特色

“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学校处于有悠久历史的松古平原,其县情特点可以用“一城二区三乡”来概括。“一城”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二区”就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革命老区。“三乡”就是中国名茶之乡、浙江脐橙之乡、全国松脂之乡。松州古邑,古韵悠悠,长松山水,秀色迷人,其历史之悠久,风景资源之丰富,经济产业之多样,民风之古朴,均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2、学校特色

松阳县第二中学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原址为正念寺,古树成群,松鼠跳跃,鹭鸟翱翔,鸟语花香。2003年,被省政府挂牌的百年古树就有50多棵。密集的古树群,孕育着欢快灵动的小松鼠,吸引着成百上千只鹭鸟繁衍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既是学生潜心求学的理想场所,又是校本开发的宝贵资源。此外,学校另有两大特色基础,即:自我培养模式下的美术特色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下的德育特色。

二、关注课程特点,彰显技术魅力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理念中亦提出在关注前者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的实现:课程开发项目多样化、课程实施方法多元化、课程评价全面化。

1、课程开发项目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了以下课程:

(1)《Photoshop平面广告设计》:Photoshop软件的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是有一定要求的,该门校本课程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依托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产业发展等地方特色资源实现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内容的设计,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学意识及与他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2)《Flas设计》:以地方特色为课程资源,开设以“家乡”为主题的二维动画作品设计。通过动画设计,掌握多媒体作品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渗透人文、道德教育,让学生对家乡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之更加热爱家乡。

(3)《网页规划与设计――以保护松阳二中自然环境为主题》:该课程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网页设计模块的相关章节衍生而来。本着与保护校园环境、电脑制作活动相结合的意图,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感兴趣的方向寻找更易于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

(4)《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成本低,运营简单且实效,已成为当今年青一代创业的首选,亦有更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络购物、网络交易;通过针对地方特色产品营销的实战演练,使学生了解网络营销的特点和应用,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此外,还根据学生的实际及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需求开设了诸如《office办公软件轻松学》《家庭网络布线》《视频制作》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即能与必修部分的教材内容有所衔接,又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教材知识点,满足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实施方法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譬如: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适合时代的需求。

3、课程评价全面化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全面准确地将课程修习情况、个性特长发展情况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合理而全面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老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实际评价中针对以下几方面:“到位情况、对课程的兴趣及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有关课程的知识理解、独立思考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常会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进行。

三、初步成效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时的会有作品形成,对于学生的作品,均予以收集保存,经常在课堂中开辟若干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点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另外,也会借助中小学生学生电脑作品设计大赛将学生作品提交评比,或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行的现场作品制作大赛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40位同学获得了国家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的奖项。这些评比活动的开展使得同学们更有积极性,更为认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习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类型与目标 课程内容 活动设置 课程实施与评价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是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学校要求高一英语备课组开设适合高一学生的英语选修课,实施走班教学。

一、课程类型选择与课程目标的思考

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为了让学生形成厚实的英语知识基础,笔者选择知识拓展类型中的必修拓展课程来开展选修教学。依照方案中“优方法”里“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中谈及的“可以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走班,让学生选教师”这种方法,参考省内已成功开展选修课的学校的课程设置,并结合本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阶梯式英语听力选修”作为高一选修课程。本学期一共设置18个课时,一周一节。采用“学生实行走班,教师定教室”的方式,针对同一门必修拓展课程,由学生选择教师来完成。四位教师保持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评价方式统一。

英语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是对必修课程的重要补充。高中英语必修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少,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强化英语技能,就需要从选修课中弥补必修课程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让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锻炼。采用异于平时的“听――做题”的呆板方式,让学生对英语的“听”有新的感受,并渐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课堂活动设置的思考

“阶梯式英语听力选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在课时内容安排、听力任务的选材以及课堂活动设置上。

内容安排――本学期共设听力选修18课时

课时1新概念英语听写训练;

课时2新概念英语短对话听力训练;

课时3基础听力技能训练(1);

课时4影片《丁丁历险记》片段赏析;

课时5日常口语视频欣赏与模仿;

课时6歌曲Hero与影片《美丽心灵》赏析;

课时7 慢速VOA Words and Their Stories;

课时8电影《雨果》经典对白学习;

课时9基础听力技能训练(2);

课时10走遍美国 Full of Surprises意外惊喜;

课时11新概念小短文听力训练;

课时12歌曲《青花瓷》中英文版对比欣赏;

课时13边走边学――英语国家饮食文化介绍;

课时14基础听力技能训练(3);

课时15 慢速VOA Health Report;

课时16视、听、唱学英语―奥斯卡经典主题曲;

课时17系列影片《冰河世纪》经典片段集锦赏析;

课时18基础听力技能训练(4)。

课堂活动设置原则

课堂活动设置基本以 “听前――听中――听后”模式展开,听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取学生的语言和主题知识的储备,引发学习期待;听中重在整体把握听力材料的语言信息的完整输入、接收、理解和检查;听后重在发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讨论和陈述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角色表演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素材或情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听。

课堂活动设置形式

导致学生听力障碍的最基本原因是没有良好的辨音能力,因此在前几节课中设置听单词辨音,听短语辨音,听语调判断说话者情感,听连读词块或句子辨音,新概念的短句听写,听短对话判断场景等活动。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对同一模式的视听审美疲劳,每一期我们选择不同样式的材料,如英语歌曲,英文电影经典对白,VOA慢速英语,走遍美国视频等,设置各种类型的活动,有填空,判断对错,选择等传统听力题目类型,也有语音模仿,听电影对白中说话者的语气去展现各种表情等趣味性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活动的设置,都在正面或侧面刺激学生“听”的感觉,其思想性、多样性、科学性及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去感知语言,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使其听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具体实施与评价方式的思考

“阶梯式英语听力选修”这门课程在实施上注重各个阶段学生“听”的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从提高学生的听的兴趣,克服不良听说习惯,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听的策略,再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视听材料调整听说策略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课程评价上,以学生为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不同层面对不同层次的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上课出勤率和纪律情况、课堂参与度、课堂讲义整理或批注等情况,占成绩50%;另50%看期末的考查成绩。最后综合评估这两项,给出优秀、良好、中等、须努力四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