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股权激励的收益

股权激励的收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股权激励的收益

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第1篇

1 债券投资会计核算的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不准备长期持有,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属于短期获利方式的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他的债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针对债券投资的案例,分别划分为以上3种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案例] 2011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88.98万元(其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10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11年1 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4%,每年l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该债券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

针对本案例的会计核算解析如下(金额以万元计)。

2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于2012年3月15日以2 250万元对外出售,款项已经收到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交易性经融资产——成本 2 078.98,应收利息10,投资收益10;贷:银行存款2 098.88。(2)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借:交易性经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1.02;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1.02。(3)2012年3月15日以2 250万元对外出售,借:银行存款2 250;贷:交易性经融资产——成本2 078.98,——公允价值变动21.02,投资收益150。同时,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1.02;贷:投资收益21.02。

3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编制2011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的会计分录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 000,——利息调整88.98,应收利息10;贷:银行存款 2 098.98。(2)2011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3.56,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6.44。(3)2012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2.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7.1。(4)2013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2.3,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7.77。(5)2014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1.51,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49。(6)2015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0.77,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18。(7)2016年1月1日,债券到期,收回债券本金。借:银行存款2 1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 000,——应计利息100。

4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于2012年5月20日以1 950万元对外出售,款项已经收到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 000,——利息调整88.98,应收利息10;贷:银行存款2 098.98。(2)2011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3.5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6.44。(3)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账面价值为2 072.54(2 088.98-16.44)万元。借:可供出售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7.46;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7.46。(4)2012年5月20日以1 950万元对外出售。借:银行存款1 950, 投资收益15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000,——利息调整72.54(88.98-16.44),——公允价值变动27.46。同时,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7.46;贷:投资收益27.46。

通过案例分析,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债券投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案例的形式对债券投资会计核算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浅显易懂。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3.

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转换公司债券;会计处理;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

可转换公司债券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于欧美国家市场,由于其低资本成本、可以较为便利地获得长期资金以及调节权益资本与债务成本结构等优点,在全球市场广泛运用,已成为一个成熟的金融品种。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尝试运用这种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作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公司必然十分关注其账务处理。本文拟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特点、会计处理及其对每股收益的影响进行介绍。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性质和特征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债权、股权双重性质。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被赋予了股票转换权的公司债券,债券持有人对转换股票或不转换股票具有选择权。发行公司事先规定债权人可以选择有利时机,按发行时规定的条件把其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的等值普通股票。当投资者不太清楚发行公司的发展潜力及前景时,可先投资于这种债券,待发行公司经营业绩显著,经营前景乐观,其股票行市看涨时,则可将债券转换为股票,以受益于公司的发展。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比不可转换债券利率低。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可转换成股票这一优越条件,因而其发行利率比普通债券低。例如,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3日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第一年至第五年的票面利率分别为1%、1.2%、1.4%、1.6%、1.8%,明显低于当时五年期国债利率3.14%的水平。对于发行公司来说,可以用较低的利率筹措资金,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多了一种投资选择机会,因此即使可转换债券的收益比一般债券收益低些,但在投资机会选择的权衡中,这种债券仍然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三)发行人具有期前赎回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募集说明书可以约定赎回条款,规定上市公司可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和价格赎回尚未转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赎回是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高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公司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回未转股的公司债券。

(四)投资人具有期前回售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募集说明书可以约定回售条款,规定债券持有人可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和价格将所持债券回售给上市公司。回售指公司股票价格在一段时期内连续低于转股价格达到某一幅度时,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所持债券卖给发行人。

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

(一)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的会计处理。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将负债成分确认为“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将权益成分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分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作为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可转债的费用应按负债和权益各自的公允价值占发行价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例如: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3日发行26,500万元可转债,按票面金额人民币100元/张平价发行,共26.5万手。根据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可转债存续期限为5年,即自2009年9月3日至2014年9月2日;第一年至第五年的票面利率分别为1%、1.2%、1.4%、1.6%、1.8%,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息按票面金额由2009年9月3日起开始计算利息,每年付息一次,每年的付息日为可转债发行首日起每满一年的当日;债券持有者可在债券发行6个月后转股,初始转股价格为14.55元/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时二级市场上与之类似的没有附带转换权的债券市场利率为3.14%,债券已发行完毕,扣除发行费用1,308.60万元后的款项已存入银行。

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26,500×1.0%/(1+3.14%)+26,500×1.2%/(1+3.14%)2+26,500×1.4%/(1+3.14%)3+26,500×1.6%/(1+3.14%)4+26,500×1.8%/(1+3.14%)5+26,500/(1+3.14%)5=24,381.76(万元)

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一、引言

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现代企业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股权激励机制正是在企业两权分离后出现的,是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于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美国,中国从1999年底开始试行股权激励机制,高管层持股是目前国内股权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虽然我国涉及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这并不足以说明我国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我国理论界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绩效的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最早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理论是Berle和Means提出的,他们认为当管理人员基本不持有或只持有少量股份时,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追求非货币性利益,损害股东利益。在此之后许多西方学者开始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Jensen和Meckling提出如果管理人员持有股权份额增加,则公司绩效也将因此而得到提高,这一结论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多实证支持。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陈笑雪认为虽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平均持股水平很低,但对高管人员的行为仍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公司绩效和高管持股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吴淑馄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倒“U”型的结论,即公司绩效随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管理者持股并没有真正达到股权激励的效果。总之,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肯定了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本文在实证研究前对公司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筛选:(1)本文将数据来源定为2009—2011年国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2)所选取的样本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时间要在2006年之后(含2006年);(3)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4)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5)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就终止实施的公司予以剔除;(6)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为0的上市公司进行剔除。经过上述筛选,确定以2009—2011年国内沪深A股的制造业中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最终选取53家上市公司,运用实证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关系问题。本文中数据来自锐思金融数据库。

(二)变量设置

1.因变量的设置

本文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即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或不相关的关系,在兼顾我国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决定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两种财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衡量。(1)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公司在一定经营时期内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通常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运营效益越好。该指标作为财务分析中最常用和最具综合性的指标,我们选取其作为衡量股权激励实施条件下公司经营绩效的首要指标。(2)每股收益,是指净利润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比率。通常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赢利能力越强。基于此,本研究决定将其作为股权激励实施条件下公司经营绩效的又一度量指标。

2.自变量的设置

本文研究的是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研究都会选取“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管理层持股比例是管理层持有的股份之和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这一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公司对管理层的激励程度,因而决定选取该指标作为本文的自变量。

3.控制变量的设置

控制变量的选择对实证分析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之外,其他的一些变量也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为了准确评估股权激励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特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1)净利润增长率;(2)公司规模;(3)营业收入增长率;(4)资产负债率;(5)总资产周转率。

4.研究假说提出

因为股权激励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管理层对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享,从而有效减少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产生关系的过程中,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多少决定着公司经营绩效的变动程度,基于此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1: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

假设2: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每股收益正相关

5.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根据假设1得模型:

根据假设2得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首先选取2009年至2011年我国制造业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统计样本,作描述性统计。本文使用 Eviews7.2软件进行系列分析。

如表1所示:2009-2011年53家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ROE和EPS均值都大于0,说明样本总体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即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资产负债率均值仅为33.53418%,该现象与西方国家公司资产负债率一般在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存在一定差距;另外表中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为0.360176%,整体持股水平较低,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中10%-15%的平均持股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股权激励力度,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

(二)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应该进行自变量间的相关性检验,其重要性在于排除关联度极高的自变量对回归方程造成影响,防止多重共线问题的产生。自变量的选取设定应符合统计学的设定原理。对53家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样本公司的自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综上,上述变量相关系数值普遍较低,最高值0.412974也明显低于高度相关设定值0.8,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自变量间共线性不强,不会产生多重共线的问题,符合统计学的设定原理。

(三)回归检验

分别以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作为回归因变量,考察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代表性指标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进而验证股权激励实施对上市公司绩效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呈现怎样的影响。运用软件Eview7.2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的实证回归检验及结果分析

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回归因变量,考察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过程如表3所示。

通过表3中数据可知,R方值为0.261590,R方值比较低此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不好。x1的P值为0.0106,而系数为6.891402,说明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为显著正相关,并且当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时,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绩效就会增6.891402个单位,结论验证了假设1。

2.每股收益的实证回归检验及结果分析

以每股收益作为回归因变量,考察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以每股收益为代表的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具体分析过程如表4所示。

通过表4中数据可知,R方值为0.289055,R方值比较低此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不好。x1的P值为0.0000,而系数为0.545493,说明持股比例与每股收益为显著正相关,且当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时,以每股收益为代表的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绩效就会增加0.545493个单位,结论验证了假设2。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得出以下结论:通过R方值可以看出上述回归方程拟合程度不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解释程度比较低。P值表明了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管理层持股比例为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实施对样本公司绩效的改善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这种积极的作用在所选取的样本公司中表现极为微弱,即正相关的影响并不明显。当然上述实证结论的提出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集中在样本量较少、股权激励实施期限较短、指标的设定选择性强等方面。但总体上而言,本文认为该回归分析过程还是符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意义的,并且实证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相关建议

为了完善我国股权激励制度从而更好的改进公司绩效,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健全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对保证股权激励计划顺利进行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3)完善经理人市场选择机制;(4)加强立法体系建设,尤其是股权激励相关方面的立法体系建设,将有助于增强股权激励在改善公司经营绩效方面的影响力;(5)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尤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财经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韦敏.浅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J].当代经济,2008.

[2]闫巍.股权激励的法律分析[J].现代商业,2008.

[3]廖英,覃洪兵.我国企业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J].市场论坛,2007.

[4]魏桂梅.浅谈国际股权激励模式及国内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

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 绩效 离散事件分析

一、引言

在外部市场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其中员工激励机制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在众多员工激励机制中,员工股权是最典型的激励手段之一。

员工持股是把员工的个人贡献与其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联系起来的一种制度安排,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以其长期有效的激励,把企业高管和员工的收益紧紧地和企业的发展与利益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缓解公司薪酬压力,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吸引、留住、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所以,从中国晋商的干股到现代企业的员工股权赠与等,一直作为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基本措施之一。然而,无论是在商业运行或企业生产的现实生活,还是在企业组织行为研究的学术领域,这种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争议。

在规范研究方面,关于股权激励有效性的争议可以归纳为相关论和无关论。支持相关论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使员工获得满足感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而且股权激励方式极大地减轻了现代公司中出现的“委托-”问题(Jensen & Meckling, 1976)。无关论者认为,在激励的实施中容易造成不平等的分配,有可能造成员工积极性降低;股权激励对公司的业绩并不存在直接作用,因为同一家公司如果不实施股权激励,而换为其它激励方式,其业绩也有可能比其它公司要好。

在股权激励有效性争议的实证分析方面,支持相关论的结果见多。Murphy (1982)采用历史面板数据研究了经理层薪酬和股票收益率、公司销售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理层薪酬与经营业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ehram(1995)以一百多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两年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管理者持有股份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管理者股票收益占其工资比例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相关性的强弱。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薪酬的结构比薪酬的数额更能反映激励效果。

我国对股权激励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基本都是集中在对相关政策的介绍和解释方面。近期的一些研究对我国的股权激励的效果既有正面肯定的结果也有否定的结果,但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不显著的实证结果见多。这些研究将我国股权激励方面的探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魏刚(2000)应用“特征指标分类(benchmark)回归”分析我国800多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激励明显不足,报酬结构单一,没有产生有效激励。顾斌(2007)以56家曾经实施过股权激励制度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一系列系统严谨的科学分析着重研究相关性的关系,最终得出公司价值与员工持股的多少不相关的结论。

在肯定结果的实证研究方面,周建波、孙菊生(2003)通过对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样本公司的质量特征和股权结构分析,分别分析了同一人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与董事长和总经理职务相分离的情况,最终得出企业价值与管理者股权激励所获得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孙堂港(2009)用“V分值”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标准,最小二乘估计的回归结果显示,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显著的影响,而且期权比股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显著,但激励效果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

综上所述,关于股权(薪酬)激励的有效性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争议。因此,继续研究和讨论该问题,对于探讨我国企业管理的经营模式和业绩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本文采用离散事件分析法(ESM),以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股权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二、分析原理与方法设计

1.股权激励原理

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基本前提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其预期收入成正增长关系,而且公司的股价与业绩呈正相关关系。由于这两种正相关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员工股权激励效果的不确定性,并产生上述实证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两种正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性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忠诚程度。为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的外部环境作一定的界定。

首先,我国早期的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目前国有企业仍然占上市公司的绝大多数。为了样本性质的一致性,本文选取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赖于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必须承认,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资料有失真的可能,因为即使在堪称市场环境最好的美国也存在“做假”的案例(例如“安然事件”);尽管如此,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机制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有完善的法律规范,所以本文假定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资料是真实的。

再次,员工股权的预期收入与公司股票价格成正相关关系。以企业的财务指标为依据考察股权激励的有效性问题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股票价格与企业的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进而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所以本文选取企业的财务指标作为业绩的代表变量考察企业员工股权激励的有效性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业绩与其股票价格具有正增长关系。

2.研究方法设计

如果员工股权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潜能,而且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公司的业绩有正向作用,则在实施员工股权前后企业的业绩有显著性差异。然而,企业赠送员工股权既没有时间规律性,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发生。为区别具有时间连续性的时间序列,和同一时间点不同企业必须发生的截面数据,这种偶尔发生的事情称为“离散事件”;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称为“离散事件分析法”。

(1)事件的定义与窗口设置

Dolley (1933)拉开了离散事件分析法的研究序幕,最早运用于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借助金融市场数据分析某一偶尔发生的特定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由于离散事件分析法具有理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计算过程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检验某一特定事件对时间序列的冲击作用,其关键点在于探讨所关注的事件在某个时段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的领域在方法处理上也各不相同。

离散事件分析的逻辑步骤可以概括为:事件定义;窗口设计;指标设置;统计分析。基于变量回归的分析方法的依据是时间序列样本,其样本处理的分析框架简介如下。

在明确界定事件之后,定义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为事件发生窗口,称为“事件点”、之前的考察时间为“事前窗口”、之后的考察时间为“事后窗口”。事前窗口的单位时间为-1,事后窗口的单位时间为1;事件点的样本不予考虑。

依据观测样本数据的时间长度,需要设置适当的“事件点”时长S0,“事前窗口”时长为S1,“事后窗口”的时长为S2,并据此将被考察变量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作“时间平移”。例如,对于长度为T、时间坐标设为t=1至t=T的观测样本数据,事件在发生内连续发生,所以要求。

对于事件发生时点,且在内连续发生,如果其满足,,则作以下“时间平移”。

. (1)

依上式定义的“事前窗口”样本为,“事后窗口”的样本为。由于“事件点”的样本不予考虑,依此得到下标为至-1和为1至S2的样本序列,它们分别作为检验考察对象“事前”和“事后”目标变量差异的依据。

根据上述离散事件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定义的“事件”为企业“分配员工股权”。我国深沪两市的数据资料显示,公司的业绩受季度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本文以年为单位来统计业绩。其次,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中可以得到公司实施股权分配的年份,所以设定公司实施股权分配的当年为事件点。另一方面,由表1可知,从我国第一个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之后至今只有7年的数据,如果选用更长时间的估计窗口,在估计窗口内容易有其它的因素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导致预估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定义事件窗口为事件发生的前后7年,之前三年为事前窗口,之后三年为事后窗口,通过对前、后窗公司业绩的统计分析,判断员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作用。为明确起见,事件窗口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事件窗口定义

事件 前三年 前两年 前一年 实施当年 后一年 后两年 后三年

日历时间t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窗口时间 -3 -2 -1 0 1 2 3

(2)业绩指标设计

本文选取公司业绩作为股权激励效率的考察对象。“公司业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通常由一系列财务指标表征,且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任何单一财务指标只能表现其某一个方面。所以需要构造综合指标,以尽量准确、客观地表征公司业绩。本文选取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作为公司业绩的代表变量。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需要综合考察多家企业员工股权激励的有效性,为此需要构造综合指标。

设考察的时间范围为t=1至t=T,第年共有Ni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记,其中,;例如依表1的内容和表3的设置,t=1为2003年,t=T为2012年,,所以,,t1为2006年,t4为2009年。

记在年实施股权激励的第家企业的第t年上述任一收益率指标为、资产总额为,当年市场总资产为Kt。设,依据(1)式做时间变换,该收益率的简均指标为;将实施股权激励的N家企业按某一规则排序,则该简均指标可以改写为

, (2)

加权平均指标为

, (3)

其中是当年n企业占N家企业资产的份额:。

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收益率通常受到市场景气因素的影响,为了排除市场因素的影响,需要设置样本的超额收益,其计算公式为

, (4)

其中下标t是原始数据实际发生的年份,是i企业当年的超额收益率,为企业当年的名义收益率,是对应的市场平均收益率。(2)和(3)对应的综合超额收益率指标分别为

, (5)

, (6)

其中是经过变换的时间。

三、实证结果

文选取沪深两市到2013年为止实施股权分配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其实施股权激励当年及其前后3年该公司业绩的差异。

1.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样本数据来源于“迈博慧金软件”和“中证网”,股权分配信息来源于新浪财讯,市场平均收益数据来源于中证网和EPS全球数据统计。

本文选取我国2006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剔除因违背证监会“三项备忘录”的规定而终止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以及2010年之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后窗口数据也予以剔除。最终可用样本共计31家企业。

将31家企业的原始数据作时间平移变换,按照公式(2)和(3)计算的窗口内简均与加权平均业绩指标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窗口内样本简均业绩指标

-3 -2 -1 0 1 2 3

每股收益 0.302 0.453 0.533 0.509 0.584 0.474 0.733

净资产收益 0.052 0.117 0.133 0.139 0.153 0.119 0.162

总资产收益 0.059 0.083 0.087 0.095 0.108 0.117 0.123

表3 窗口内样本加权平均业绩指标

-3 -2 -1 0 1 2 3

每股收益 0.288 0.487 0.607 0.562 0.688 0.618 0.984

净资产收益 0.028 0.106 0.131 0.142 0.179 0.144 0.195

总资产收益 0.047 0.072 0.079 0.092 0.119 0.088 0.103

依据公式(4)得到样本企业的超额收益之后,再分别依据(2)和(3)计算窗口内样本的简均和加权平均的超额收益如表4所示。

表4 .窗口内样本的超额收益数据

项目 指标 -3 -2 -1 0 1 2 3

绝对指标 每股收益 0.288 0.487 0.607 0.562 0.688 0.618 0.984

净资产收益 0.028 0.106 0.131 0.142 0.179 0.144 0.195

总资产收益 0.047 0.072 0.079 0.092 0.119 0.088 0.103

超额指标 每股收益 -0.001 0.008 0.012 0.024 0.032 0.043 0.051

净资产收益 -0.004 -0.002 0.006 0.008 0.009 0.014 0.032

总资产收益 -0.094 -0.079 0.004 0.006 0.006 0.008 0.009

2.分析总结

通过分析各项指标的简均可以发现,样本公司在股权激励实施前,各项指标都是平稳上升;在实施的当年,除了每股收益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以外,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收益率都在继续上升;实施股权激励后,第一年三者都出现增长,说明上市公司在实行该激励后公司业绩有所提升。然而,在实施第二年,除了总资产收益率在继续增加,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样本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是在2006年实施了股权激励,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股票市场牛熊转换,股价的持续下跌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政策受到影响。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降后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依然比未实施前的数值要高,之后在实施的第三年,三者又出现了同步增长。这说明,上市公司在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后,对公司的业绩是有正相关作用。

对三项指标加权后可以看出,三者的变化趋势跟简均的结果大致相同,只是在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第二年,三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不同于简均分析,分析原因可能是,加权平均考虑了企业规模的因素,而简均没有。而之后的结果同于简均。因此,利用加权平均分析得出的结论依然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的影响是正相关。

分析超额收益的简均时也可以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前,除了总资产收益率是平稳上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不定,实施股权激励后,三项指标的数值都要高于实施前,说明实施了股权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助于带动企业业绩的增长,这也说明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加权平均后同样可以得出,三者都是平稳上升。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前后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即上市公司在实施了股权激励后业绩是在上升的,说明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增加,与上述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离散事件分析法,通过三种业绩指标,运用三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即员工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呈现正相关性。

从分析结果看,员工股权激励实施后,企业业绩刚开始都会有所增加,随后可能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并不影响实施股权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从实施第三年的情况看,上市公司的业绩都在明显增加,对比与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年份,这说明公司在实施了股权激励后,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正相关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在我国,股权激励可以带给员工一个正向的信号,赠送员工股权使得员工的利益能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同时对企业员工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实施以后,由于内外界一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造成公司业绩小幅度的暂时下降,可能与当时的市场环境有关,亦或是激励的范围和力度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使其产生了负效果之类的情况,但之后公司业绩依然在上升说明了股权激励对于员工依然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1,毕倩倩,女,北京化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2,王振全,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Jensen M.,Meckling W.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2]Murphy.Corporate.Performance.andManagerial Remuneration:An Empirical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2(7):11-42

[3]Mehram,Hamid.ExecutiveCompensationStructure,Ownership,and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95(38):163-184

[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4):29-33

[5]顾斌,周立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7(5):24-27

[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2003(5):74-85

股权激励的收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 公司绩效

引 言

科技型企业一般是指在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特许经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优势,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较高,可以超常速成长,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性的企业。它们普遍具有高收益、高成长、高风险并行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科技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对人才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自身效率的最主要动力源。而股权激励是对其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员工等采用的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性表现为:第一,科技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因此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保持人才长期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第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能够降低企业初期的成本,使人才和企业同步成长,共同进步。第三,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自觉形成团队意识,为了达到股权激励目标而共同努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然而,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导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不够,出现人才外流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现状。激励机制问题束缚了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的科技型企业。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用股权激励方式强化科技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我国法律体制、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监督管理水平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股权激励的实施,是否仅仅是一场管理层自我激励?它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是否做出了真正的贡献?贡献程度又有多大呢?由股东对员工推出的股权激励又对股东利益产生了多大的实质性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国内现有股权激励模式有哪些成功之处、又存在哪些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二、文献概述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对股权激励与股东投资回报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股权激励的实质所在--提升股东投资回报,分析股权激励与股东投资回报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针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Jensen和Meckling(1976)、Mehran(1995)、Kaplan(1989)、Smith(1990)、向朝进和谢明(2003)、宋增基和蒲海泉(2003)都通过实证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具有正面激励效应,也就是说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能够提高企业的业绩。Fame和Jensen(1983)、朱治龙和丁立权(2003)等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具有负面激励效应,也就是说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降低了企业的业绩。Dements(1983)、Dements and Lehn(1985)、魏刚(2000)、李增泉(2000)采用会计收益率指标对公司内部人持股比率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有效性从不同的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股权激励的作用机理即股权激励--公司业绩--股东投资回报。本文将以股权激励的作用机理为基本思路,收集国内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相关数据,综合运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率等业绩指标,排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业绩造假等假象的影响,甄别获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业绩变动关系的更为真实可靠的数据,然后进一步研究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全面考察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企业股权激励现状的总体考察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我们以2008年公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标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及相关财务数据均来源于锐思数据库(resset)。以我国沪深两地科技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2008年到2011年4年间披露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最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剔除数据残缺、没有公布具体实施股权激励时间和模式的公司,剔除T类公司及个别异常的样本,获得53家股权激励方案已经实施完毕或者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接下来我们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体分析。

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2008年至2011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资料进行全样本收集、分类、整理、比较。采用统计性描述将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对不同样本进行归类,总结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特点、及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分析其内在原因及作用机理,探求优化科技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权激励方案等方面的途径和对策。

(二)已经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特点、公司治理结构描述性统计

表1 股权激励前样本公司及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06年到11年五年间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的1.599886倍,而样本公司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率更是总体科技型上市公司的3.007618倍。样本公司激励前的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标准差是同期总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的0.474195倍;样本公司激励前净利润增长率(扣除)标准差是同期总体公司激励净利润增长率(扣除)标准差的0.187455倍,这说明选择推出实施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业绩比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采取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的经营业绩普遍高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说明,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依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也就是说也计较好的公司比业绩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股权激励。这与周建波、孙菊生(2003)的统计结果有较大相似性,较之2003年的情况而言,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普遍以股票期权形式推出(样占本总数的65%),其次限制性股票也是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重要方式(样占本总数的33%)。从激励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来看,科技型上市公司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普遍偏低(样本均值为3.45227%,其中股票期权模式占比稍高,为3.656071%,限制性股票占总股本比例为3.204481%)。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最大值为9.94%,逼近激励股份比例10%的上限,最小值却仅仅占总股本的0.04%,接近于0。

(三)已经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业绩变动特征分析

表2 实施股权激励后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比较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样本公司在股权激励实施后净资产收益率(扣除)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净资产收益率(扣除)相比,前者是后者的1.690952倍,而激励前这一比例为1.599886倍,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变化率仅为5.6920626%)。标准差方面,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标准差是同期总体科技型上市企业的0.381636倍,激励实施前这一比例为0.474195倍。可以看出,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后业绩稳定性有一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没有显著提升。从这一点上看,股权激励并没有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反而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这很可能是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目的在于管理层的自我谋利而非真正提升公司业绩及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A股2008年至2011年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资料进行全样本收集、分类、整理、比较。发现采取股权激励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的经营业绩普遍高于同期科技型上市公司总体的经营业绩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说明,股权激励方案的推出依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也就是说也计较好的公司比业绩较差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股权激励。这与周建波、孙菊生(2003)的统计结果有较大相似性,较之2003年的情况而言,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公司与总体公司业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更容易实现并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因为业绩好的公司经营管理层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后业绩稳定性有一定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扣除)没有显著提升。从这一点上看,股权激励并没有达到提升公司业绩的目的,反而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这很可能是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目的在于管理层的自我谋利而非真正提升公司业绩及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发现,目前股权激励的实施并没有使得上市公司业绩取得实质性的提升,反而有一定的下降。这说明,现阶段的股权激励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我们应该谨慎使用股权激励这一激励机制,同时,已经实施或者继续选择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要不断探索真正符合国情和公司实际情况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