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课本 针对性 积极性 兴趣爱好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91

1 背景综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交流合作开拓创新,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改进,主要目的是让教育更合理化,更加适应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对于一个语文教育者来说也充满了挑战,也增加他们的教学压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这部分群体广泛关注的问题。

2 策略及建议

2.1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老师在上课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调动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讲到与课文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或相关词语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们展示,使相关内容更加形象生动,这样,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也可以达到轻松地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点名提问,让孩子回答或是鼓励孩子积极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久而久之也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让孩子们放松学习老师轻松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效力难道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吗?

2.2 深入钻研课本,尽量结合实际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课本有充分的了解,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每篇文章创作的年代背景,人们的生活状况,作者写作风格,经历,都要有深刻的认识,严格按照教学任务和大纲做好课前准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课书里的文章都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可能会以时代脱节,在加上小学生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会给教学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孩子的思维通常较为单纯而又很活跃,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背景知识,相关小故事,作者生平经历等。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相关角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例如:在“七步诗”里有很多的生字,很多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会觉得很空洞,对诗词的语境不是很了解,很难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于是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该诗的语境和意思。

2.3 把握学生思维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辅导

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等不同,必要时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对该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辅导。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而且在课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了解。具体可以通过课后互相交流来达到目的。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向他提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于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将会成为角色扮演的最佳候选人。学习氛围很重要,而教师在整个课堂里发挥着至关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还要在备课时对课堂的创新性和新颖性下工夫。这样才会使课堂不是那么单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把自己融入到课堂中来。教材只是学习的一种工具,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视教学的需要穿插一些课外的东西,这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在开课的时候就问,同学们知道吗?必要时问问他们都知道相关于他的哪些知识,还可以对的生平进行简单的概述,在课堂当中可以借助课堂场景,效仿课文场景,一一进行询问,增强学生的印象,甚至可以把老师的角色交给学生去扮演。

2.4 加强合作交流,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其他教师的经验里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其他老师更深刻地了解相关学的状况,对症下药。如果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也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政府组织的培训交流活动等,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合格教育工作者。同时自身能力的提高,对教学和自己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做为一个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学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积极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加强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去了解和分析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 总结

总之,新课程语文学习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参考文献:

[1]代家凤.效率取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曹植.七步诗[A].小学六年级课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A].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M].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08-01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形象和直接的信息处理,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通过计算机的控制与操作,能够充分地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把握知识。同时,声画统一的独特优点也让多媒体技术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确实最能够体现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甚至是弃学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充分将文中体现的人物、画面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屏幕上,在加上特定的配音,使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体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多方位的观察。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声音、图像,充分地刺激学生的五官,再通过多媒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方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这样丰富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由传统的被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对多媒体展现出来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眼界,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完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技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得到了改变。特别是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缓和了课堂氛围,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构建学习活动,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接受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除此之外,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摆脱课文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尽管多媒体技术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投入到学习中。

2.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德智体美。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从而使语文教学丧失其意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作者想要阐述的一切景象都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感同身受,切实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秋天来了》这一首现代诗的时候,单纯地说教学生体会不到作者笔下的秋天的景色。但是利用多媒体将这样的一副秋天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加上背景音乐,有声朗读,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2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在特定的、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背诵的,比如诗歌。但是死记硬背又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帮助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够充分理解其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意义。比如在背诵《静夜思》一诗就可以运用影像或是动画的方式,营造一个相应的景象,从而让整个课堂的氛围都受到这个景象和声音的影响,深化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学生的理解记忆的目的。

2.3情境再现,深化学生思想:由于小学生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时间不长,其思想意识还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再现,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述的情境,进而亲身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化自身的思想。比如在教学《藏羚羊跪拜》一文时,可以播放藏羚羊的纪录片,向学生讲解这种濒危动物,从而让学生具备爱护生命、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从而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3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是随着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而融入教学中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带来了必然结果。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到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特点,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雅杰.审视与思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商,2013,16:283.

[2]郑秀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92.

[3]许海艳.试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95.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文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83-02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语文是贯穿在其整个学习时期的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属于学习启蒙时期,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形看,大部分教学过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到汉语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传承。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

一、识字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新课改策略的不断实施,为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今,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且还在持续使用着的表意文字仅有汉字,在所有的汉字中,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汉字可以见形如义、触目会心,其属于形入心通的一种文字,包含着比较强的形象性及直观性。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所积累的汉字非常多,其形体也是变化万千的,但是构字的部件比较有限。常用汉字中的声符只有四百多个,而在这些声符中,许多的声符构字能力都非常强,进而构成汉字结构中系统性的内部结构。因为汉字的文化特点、性质非常鲜明,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高度开展相关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汉字教学与汉字特点有机结合,使识字教学发挥其文化功效[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理解、识记汉字,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另外,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对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认真点拨,并加强课后梳理,指引学生发现汉语文化规律,进而让学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给学生细心讲解各个汉字包含的内涵、文化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最终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比如在教学“月”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外形比较相似;“从”字像一个人后面跟着另一个人;“明”字是一个太阳再加上一个月亮,而太阳与月亮走了可以代表明天;而带有“木”的汉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板、枝、果、林等。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与汉语文化的关系

汉语文化与语文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其主要指的是可以从汉语文化中将中国国人世界观体现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哲学观、社会观等角度对汉语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把握。二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语言学内容上,其属于比较基础的方面。三是表现在理论性、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是汉语典籍中表达的人文观。对小学语文进行审视时,应该从宽阔、宏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针、理念、内容、教学建设方面进行自觉、深刻的反省,进而提出系统、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思想。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探索、传承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才可以充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品格、母语特性等体现出来,使语文老师的素养及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3,4]。

三、通过阅读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在新课程影响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汉语文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展开构建。不管小学语文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利用审视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识[5]。而且,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不但要充分了解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还必须清楚地掌握、认识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弊端,进而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科学取舍、正确判断;只有具备这样深刻的认识,老师才可以更好地把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符的、新的汉语文化理念全部传授给每一给学生。比如,进行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应将阅读教学与汉语言中独特的风格有机结合[6],如把汉语的虚实语法、正反语法、松紧等辩证有机结合,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尽量追寻丰富的词汇、灵动的句式、动听的音韵;且应该针对相应的表意文字把义、行、音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和汉语文化形成统一的和谐体。利用这样的教学结合模式开展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独特性及规律性进行充分的认识,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乐趣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增强汉语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有效影响。

四、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新课程影响下,小学语文老师为更好地构建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同时来进行汉语文化的构建。如今,汉语在世界中是使用比较普遍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这是新课程中为何要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当作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组成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受国内传统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两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各种礼仪文化,且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主要体现在谦虚上,口语交际中主张说话退让、留有一定的余地、谦虚恭敬,反对咄咄逼人及不讲情面。同时,我们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不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在讲解《窗前的气球》时,要将气球当作讲解的重点,让学生感受这气球并不是一只普通气球,它代表的是科利亚、米莎之间那种纯洁友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米沙在窗子外面放气球的美好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知道米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使科利亚开心。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掌握,进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7]。

五、汉语文化与语文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一直以来综合性的学习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作基础。古代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史、哲进行详细的分类,且并没有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区分,哲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都可以体现出比较强的综合性,古代教学中把许多学科整合起来,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智、德、行及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深入及有效地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就一定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吸收,注重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8]。想要使大语文教材观得到实现,就必须打破教材限制,把名著、文史类报刊、中外文学、科学等纳入到小学语文材料中进行学习。并将学科间的各种界限打破,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将不一样的内容、方法进行渗透、整合,使其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外及课内知识的联系,让汉语文化、语文教学逐渐向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不断的延伸;加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总而言之,自从实施新课改之后,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继提高。而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最基础的教学,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2]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75(33):76-79.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3013,56(02):66-68.

[4]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2,45(02):654-656.

[5]曹磊.汉语外来语的性格特征及对汉语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2):832-834.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第4篇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做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五、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六、切磋分析,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学生正是在切磋、研讨中发现规则、定义,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读发现可以是师生在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

七、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教育;研究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现出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发挥出德育教育的魅力。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的现象,这样也就没有及时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得小学生的德育素质不高,也就影响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1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提高学习效果。

1.1层次比较分明。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在编写上层次比较分明,其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等情况来进行编排的。所以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如年级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刘胡兰》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她在敌人面前那种不惧敌人的坚韧性格。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他的憎恨敌人的思想。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舍身炸碉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他舍己为人,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品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提高精神品质[1]。

1.2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讲解与阅读等。其中将德育渗透到阅读中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育的要点,如在进行文章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读文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外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2]。

2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措施

2.1全面解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对德育教育进行解析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教育,忽视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等向学生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其中的思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出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就实现了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2.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德育教育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却并不明显,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要详细分析好教材,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这样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赏析,掌握好字词在文章中的意义,明确句式的变化形式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中的内容,先对文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来辅助教育,尤其是一些描述我国历史背景与文化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我国的幅员辽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人文地理,如学生在学习《西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描写西湖美景的段落来让学生朗读,或是利用多媒体来讲西湖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的目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差生对西湖的向往,同时也会让学生明确西湖是我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这样也就会产生出一定的自豪感,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

2.3利用情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为学生介绍一下文章的背景,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德育内容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让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如学生在学习滴水穿石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确只有坚持不断,注重从点滴细节开始积累,才能逐渐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上[4]。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好语文教材,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2):57-59.

[2]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12,(09):737-738.

[3]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