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走向

小学教育的走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走向

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第1篇

针对这种德育“缺位”的状况,早在2007年,日本政府就认为必须推进德育学科化改革,不过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道德属于抽象的内心活动,不适合使用教科书教授并进行成绩评定,因此被搁置。2011年10月,大津市一位初二男生因为不堪同学暴力虐待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引发舆论轰动,进而促使教育再生实行会议于2013年发表名为《关于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提案,认为“必须重新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道德教育学科化”。2014年3月,文部科学省设置“道德教育专业分会”,并于当年10月公布了《关于道德课程的改善》的报告。2015年3月,文部科学省修改《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正式宣布将“道德时间”升格为与国语、数学并列的正式学科,规定小学和初中分别于2018年、2019年正式开设道德科,从而开启了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此次道德教育学科化改革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出“在理解道德诸价值条目的基础上,审视自身,加深对自身生存方式的思考,培养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实践热情”;在内容方面,从自我、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等四个方面详细列举了各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重点;在教科书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国家审定的道德教科书进行教学;在评价方面,要求教师基于学生的作文、笔记、发言、行为等进行记述式评价;在教学方式方面,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问题解决型和体验式学习方式,形成多样且更加有效的道德指导方法。可以说,通过此次改革,日本政府一方面希望确定更为明确而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形式,强化道德教育的学科功能;另一方面也期待改变以往德育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学从“阅读型、灌输型”向“思考型、体验型”转变,更加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尽管升格的道德科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展开尚有时日,实际效果如何也很难估算,但是此次道德教育改革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其一,如何强化和规范道德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推进学界以及中小学对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关注,是改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此次学科化改革引发日本民众关于学校德育的大讨论,文部科学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反复研究和探讨,明确规定了道德科的目标、内容、指导方法和评价方式,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做法。例如,在思考、讨论道德问题的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平等交流,促使学生情感的内化;教师对学生的记述式评价既要客观公正,有效反映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又要避免进行学生间的横向对比;道德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教师应该更多地站在“支援者”的立场,在方法上给予学生价值选择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自律精神的塑造等。尽管这些做法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但是体现出日本在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逐步重视道德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在道德教育中努力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追求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

其二,如何处理道德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决定道德教育成败的重要课题。之所以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饱受质疑,原因之一便在于很多学校将两者认定为二元对立的关系,两者必须择其一,或是两者有其一即可。其实,在正规的课程中传授品德规范的知识观念与校外活动中参与道德实践体验应该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关系,只有它们共同发挥优势,才能够达到优化德育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日本政府在此次改革中仍然强调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方式,要求各学科及课外活动必须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但是道德课要对其进行补充和深化,从而使道德教育既保持多元性,又兼具深度和广度。

其三,日本的此次改革并非面面俱到,在操作过程中会牵涉很多实际问题,这也说明了道德教育改革的复杂程度。例如,文部科学省认为缺乏专门的教科书是道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求必须使用国家审定的教科书,可是道德并不像其他科目的知识那样直观和具体,而是包含了许多实际经验和主观感受,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伦理等许多普遍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单凭公布一个审定标准就可以保证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又如,道德科采用记述式评价方法,学生的思想、意见、行为等全部成为评价对象,极易造成学生为了取得良好评价,做出违背内心的行为,加之记述式评价的内容很多都与个人人格和人权相关,资料的收集及其应用都必须特别慎重,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另外,任课教师既要避免灌输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要保证教学活动规划合理、运行顺畅,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素养,而此次改革并未充分讨论道德教育的师资培养与资质认定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对此次改革的成败产生重要影响。

其四,道德教育改革应该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在此次改革中,日本政府强调通过改善学校教育来解决学生的道德危机,其出发点毋庸置疑。不过,道德危机既有教育的问题,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制度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当今日本的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弱化,是造成校园暴力等“教育荒废”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合作开展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资源促进儿童健全人格和丰富人性的培养,才是改善道德教育的P键。可见,道德教育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把道德课改改名字、添加一些先进的理念就可以万事大吉的,仍然需要在逐步推行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道德科到底效果如何,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否能够因此走出困顿的境况,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谭建川,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成效

一、目前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育是全面实现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然而在中国,无论是在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这门学科基本上属于被边缘化了的学科,音乐教师也是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过于两极分化,像教语文数学这样所谓“正科”的教师一般考核的分数远远多于音乐教师,作为音乐老师的我们也就没有多少成绩,因此,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因此有的专职音乐教师干脆改行。另外,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专业技能低下,没有“动听”的歌喉吸引学生;理论知识欠缺,甚至有很多根本不懂合唱的指挥、领唱、声部变化等,以为把全班的人排成队形一起唱就叫合唱;或者课堂上一味地唱,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有声无“色”;没能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满足不了学生的唱歌欲望……时间一长,课堂上形不成活跃的气氛,学生也丧失了唱歌的热情和信心。这些现状导致了学生讨厌老师,最终对音乐课失去兴趣。

二、改进农村音乐教学的措施

首先,农村学校的学生音乐知识极其贫乏,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识谱,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除此之外,音乐学科没有系统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作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我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条件,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参与活动来。另外,还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做表演、搞创作等活动,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其次,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感,并以此感染、教育听众,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参与,强调感受和体验,在感受、体验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是什么?那是音乐老师给学生枯竭的心灵里灌输的一眼活水。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民歌或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歌曲是引导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是加深学生音乐“母语”、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人们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形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音乐老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音乐教育本质的特殊性注定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魄力,以美的化身塑造美的心灵。情感是音乐的生命,音乐教师不仅要带着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感悟音乐艺术作品,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专业技能,把音乐的深邃内涵和真挚情感表达出来,教会孩子如何去感受爱、承受爱、表达爱,这样才能担负起音乐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现场演奏欣赏就是让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因为人的审美感受首先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观照。现场演奏以外在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印象,同时触发他们的情感,这种饱含着情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相对自由活动可以使他们不自觉地进入某种境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种对美感的个人直觉性,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生都在课外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我邀请这些学生做现场演奏和讲解,对演奏者和欣赏者都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国的音乐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农村音乐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音乐教师责无旁贷,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客观总结,只有这样,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08).

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第3篇

一、掘源头活水,让人文与情感共舞

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创设对话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愉悦的氛围。

1 让课堂弥漫缕缕人文美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师生通过对话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不仅如此,课堂上有效的对话还可以活跃师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和对话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引用一句哲人的话:“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2 让课堂流淌汩汩情感泉

表扬、鼓励促使了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的产生,让师生间的浓浓深情如清泉般汩汩流溢。充斥课堂。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这些孩子的一生都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十分的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是未成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其脆弱的,他们渴望教师真情的滋润,需要教者关爱有加,呵护倍至。

二、融趣味活动,互动中求灵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如教学《有趣的游戏》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画鼻子”……大家开心地玩着,情不自禁地交流着,一切都那么地自然。课堂中,学生在自我体味、自我表达中揣摩和感悟,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学生交流的平台。

三、入美好生活,与课堂交相辉映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以下是《四季》教学片断)

教师先用四个词“花红柳绿、荷叶绽放、落叶飘零、白雪皑皑”分别概括四季的特点。

师:在我们的脑中找一下,春天到了,你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鸟飞回来了,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花儿也开了,五颜六色的,很漂亮很漂亮。

生2:我看见草变绿了,树叶也变绿了。

生3:冬天,我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戴上了厚厚的手套。

生4:下雪了,地上全都是白的,我们在地上堆雪人,那个雪人很白很胖,可漂亮了。

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10-03

一、模式的缘起及意义

高效课堂是教学永远的追求。我校(此处指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下文同)对高校课堂的探索及实践也由来已久。在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上,我们注重通过持续不断、反反复复地宣传来引起和激发教师对新理念的共鸣。近几年来,学校利用全校政治学习、备课组长会议等机会,先后多次组织大家学习了各地课堂改革的成功案例,理论学习包括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及施瓦布、斯滕豪斯、多尔等美国当代教育家的思想,以此对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让大家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追求。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探索的过程不以影响教学质量为代价;二是求索的过程以个别的实验和引领带动面的推广和实践。我们对所有优秀的课改典型学习得出的结论是:“抓住了学生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从2009年到2011年,经过各教研组的努力,物理组的“渐进课堂”、语文组的“本真课堂”、英语组的“预教学案一体化”等已渐趋成熟,其中我校外语组的《高效课堂预教学案一体化的探索与实施》一文2009年11月在《江苏教育研究》发表,同年下半年,于建华局长在我校的随堂听课中惊喜地发现仇慧珍老师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经过一年多的洗礼和锤炼,以及于局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全县高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现场推进会于2011年3月在我校召开。仇慧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扬,唐局长在听课后专门撰文予以肯定,并以“全方位的互动、全方面的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全过程的激励”从多个角度剖析了这一堂课。仇慧珍的教学探索及其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为我们推进高效课堂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学校为此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放大榜样的示范作用。典型示范、自我反思、积极实践将是我校深入开展的“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旋律。2012年在迎接县局组织的高效课堂过关验收中,我们又提出了“让每一教师享受教学行动研究的喜悦”和“用反思和行动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如果说前两年我们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各个层面的推进是一个“培优”的过程,那在2012年强势推出的全校层面的“交响课堂”则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差”过程。我们希望,“培优”的过程能为我校高效课堂的推进做好思想上的保障和面上的达成,而在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今年不断提炼、完善的“交响课堂”除了加强理论上的完善,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并希望这个“补差”的过程既是对我校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回顾与总结,更是作为教育局高效课堂过关验收之前的一次重要洗礼。在“交响课堂”的建构及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指点和建议。龚建新主任对课堂模式的建构、内涵演绎、操作流程等全方位予以了指导和帮助,朱唤明主任提出了要把“交响课堂”打造成“互动的课堂、主导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诗意的课堂、高雅的课堂”。

“交响课堂”模式的建构使学校有了推进高效课堂的抓手,使教师有了打造高效课堂的依靠,使课堂有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支撑,使学生有了从课堂享受成功可能的自信和成就自己的自豪,这才是真正的校本研修。

二、模式的概念界定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这种师生和乐的课堂教学,我们称之为“交响课堂”教学模式。

交响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高级形式,交响乐团中包括了数十种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个性的不同类别的乐器,不同的乐器声音相互协调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以“交响”来表述合作互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强化了合作中互动行为的必要性,强调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和互动关系。让学生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提升、学会表达自己的认识,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倾情创作的精品结晶。教师洋溢爱心地表达赢得了学生充满求知渴望的倾听;教师充满信任地倾听滋润着学生放飞心声的表达。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架设起表达与倾听的直通道和快车道。在教师润物细无声地指挥下,师生共奏出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享受着完美的和谐。

三、模式的理论支撑

1.社会互动理论。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就要经常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发生互动,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比如思想、观念、意识)。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分工合作来满足个体的需要。社会互动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曾明确指出,“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亦即“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的活动形式是一对一的师生应对活动,一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位互动、碰撞活动,即让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一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关键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人与人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偶尔一些不协调的声音伴随着,这才是自然的。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这是课堂上那些回答问题另类的情况,是课堂上的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顺势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要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实现自我。教学的关键是要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开放的高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高效课堂22条》)高效课堂追求的第一境界是“活”。能力来自于包括向同伴学习这样的合作。随着课改的深入,必须及时杜绝“明星展示”现象。要“求实”,高效课堂教师“不讲”了,“实”只能取决于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到学会的目的。小组学习就成了关键。小组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合作、探究。应该研究如何发动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唯此,课堂教学才有意义。

“交响”课堂在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同样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课堂的结构必须是简约的,目标是简明、直接的,教学手段是简单、有效的。教师主体作用主要指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学生、考试说明等,精心预设教学方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敏锐把握课堂生成资源;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等,通过教师的主体作用促成学生高质量、有挑战地学习。

四、模式的结构及内涵

“交响”课堂模式的核心为:有效的表达与倾听。基本结构为“自主合作自主”。教学基本环节为:学案导学、合作互动、展示辨疑、整合提炼、测评反馈。

该模式结构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从个体出发,经过合作,必须返回到个体的学习。前一个“自主”是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此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或者全班交流),之后还必须经过独立“自主”反思、整合、提炼,最后是测评反馈。整个流程即相当于交响乐的一个乐章。而最后的测评反馈环节作为本乐章的休止符,既是圆满收束本乐章,又为下一乐章铺垫蓄势;这样环环相扣,一个阶段就是一支交响乐。

五、操作环节及原则

1.各环节的基本要求。

(1)学案导学。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先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采取一人主编、备课组集体审定、组长签认的方式制定。主要栏目包括:学习导航、问题探究、学习反馈等(具体依据各学科特点)。这些栏目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习导航包含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及知识梳理,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读文本,读懂文本。问题探究中的设计要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习反馈要有层次性,覆盖全体学生,有利于检查和落实。

(2)合作互动。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以分组合作为平台,以平等互动为方式,以表达交流为方法,将自主学习的观点、方法、思维过程、学习成果、问题疑惑等告诉同伴,通过交流同学间的思想产生共鸣,共同提高。平等互动,保障了交流的自如、流畅,激发了自信、互励和互利,

合作互动的基本要求是:① 合作互动的主要任务——通过互帮互学,解决通过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② 合作互动组织方式——本着“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成立学习小组,每组4~6人,每组设组长一名,学科长一名。

合作互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 坚持独立学习与互帮互学相结合。② 坚持阅读、思考、动手相结合。③ 坚持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相结合。④ 坚持耐心倾听与大胆表达相结合。⑤ 坚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3)展示辨疑。指学生首先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出来,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讲解的基础上,学会探究辨析,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展示辨疑的基本形式是:①展示分为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两种形式。②采取语言展示与板书展示两种方式。

展示辨疑的基本要求是:①展示要突出质疑、补充、归纳。②先要解决学案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再做适当地引申和拓展。③要坚持“同伴辨疑和教师辨疑相结合”的原则。④尽量采取先陈述后总结的方式,突出规范性、准确性、示范性和直观性。⑤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上。⑥教师必须坚持“三不讲”原则。即不需要学的不讲,能自主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4)整合提炼。就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小结,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知识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一下简单梳理、整合、提炼使之系统化。

整合提炼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和自身的感悟有机结合。②把学生自身的提炼与教师的陈述有机结合。

(5)测评反馈。指在整合提炼环节之后或在课后、一个阶段之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或本阶段内容的基本要求,精选题目,检测学习效果,而检测结果又为制定新的导学案提供学情依据。

2.具体的操作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在于:有效的倾听与表达(串联、反刍)。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有高效的表达,更有用心相互倾听。倾听意味着接纳如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倾听这个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不仅是好的发言,而且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有高效的表达,更有用心相互倾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同伴发言(如“刚才×××同学回答的要点是什么?”“×××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同学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能从其他角度来回答吗?”“×××同学和×××同学回答区别在什么地方?”等引导语)

表达是操作的核心策略。具体要求是少讲多学,少告诉多点拨,少单向互动多立体互动。所谓少讲多学,指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要少而精,要预设丰富基于教材、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并确保有更多时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展开;所谓少告诉多点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采用直接告诉结论的方法,而是通过启发、点拨、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所谓少单向互动多立体互动,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尽量不采用自问自答、一问齐答、一问一答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师要通过追问(如:“为什么?”“请说说理由。”“请你分几个要点回答”)引导学生的表达更深入、更清晰,学会用完整的语段来回答问题。

小学教育的走向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小学“全科教育”的发展,为了实现重庆市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当地教育部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培养方案,认为小学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某些领域,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目前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国内外对比中,对“全科教育”问题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浅谈“全科教育”当成为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全科教育”的内涵、小学教育走向“全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全科教育”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全科教育;小学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小学“全科教育”的发展,为了实现重庆市小学素质教育政策,当地教育部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培养方案,认为小学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某些领域,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目前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国内外对比中,对“全科教育”问题涉及较少,因此本文浅谈“全科教育”将成为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全科教育”的内涵、小学教育走向“全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全科教育”的综合能力。

一、“全科教育”的内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学生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分科发展,许多学生自从分了文理科后不再对其他的学科有所研究,仅仅只是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学生缺少综合知识能力,例如文科生缺少理化生的基本认知,理科生缺少政史地的基本常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我们国家急需要高科技、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小学教育强调全面发展的趋势增强,因此“全科教育”在我国逐渐产生[2]。

二、小学教育走向“全科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科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因此发展小学生的“全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全科教育是好事,学生可以在接触所有课程中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学科,这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发展很有帮助,当然学生也可以转变学习理念,例如文科生可以了解一些物理化学原理,理科生读一些历史文化书籍,增添一点文化蕴含,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它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正确价值观,因为小学教育阶段处于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知识、行为、思维形成的启蒙阶段。

三、如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教师应当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全科教育”政策的实施,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4]。同时可以采用游戏法,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运算当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组,一组学生拿着有题目的卡片,另一组学生拿着有答案的卡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匹配的答案,对于获胜的小组给予物质奖励,这种游戏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二)教师应当用生活来丰富教材

小学的“全科教育”强调趣味教学和生活教学,打破以前填鸭式单调的课程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书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教材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假设一个同学花50元去买圣诞礼物,其中他需要购买一个圣诞帽12元、袜子5元、圣诞树21元,请问他还剩多少元?这样的例子很好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积极的去思考,不会像单一的数学题让学生看起来费力。

(三)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

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教师作为培养祖国花朵,未来希望的园丁更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观点,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肯专研的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平时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前瞻性问题[5]。同时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应当因材施教,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博览全书,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类知识要深入了解,还应当对工科类知识有所普及,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新奇问题;教师应当与同事知识共享,通过这种方式随时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给自己的薄弱环节充电,例如可以多参加一些知名院士的讲座或者阅读经典书籍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翟军锋.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精神[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郭慧敏.浅谈“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微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3]杨士永.课例阐述践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应用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4]杨倩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