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34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37-01

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大脑思维,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强调动手能力,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形象表达,发挥想象力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主体 问题设置 教学情境

在素质教育中,传统模式中按照书本按部就班,只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流行,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新模式当中,教师不仅要传递课本知识,同时也要培养综合能力。我觉得,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实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设置的问题比较浅显,难以做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最终解决问题。另外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考虑学生特点和提问技巧,学生思维难以得到发挥,使得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结果导致学生不仅不参与其中,未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对学生的了解和这些年的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要具体有效

推行新课改以后,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结合新的教学观点,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便设置了许多问题,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课堂气氛。但是,问题设置过多,问答环节太过频繁,学生应接不暇,课堂气氛貌似很活跃,教师学生配合较好,但是事实却是由于学生忙于回答问题,使得学生疏于书本,没有全面掌握知识点,且问题设置过多,问题较浅显,涉及知识点较少,回答完后对学生知识掌握没什么影响。时间久了学生对上数学课便会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置要具体有效,不能只要求问题多少。

二、课堂提问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观点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许多问题。但是在向学生提问时却没有关注到学生,只是单纯地追寻一个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回答的与教师预期答案不符合,教师也不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引导,而是马上纠正过来引到教师预设的内容上。最终导致不仅未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得学生一味追求标准答案,思维难以得到发挥。

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对学生的回答不要马上判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逐步引导,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研究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可以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讲讲他的思路,解题方法,所引用的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知识。这样的提问才能行之有效。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他们仍然是从教师的讲授中接受知识,学习带有很大的被动性,知识面窄。因此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要考虑小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特点,如果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不屑一顾,误认为小学数学太过简单,从而上课不认真听讲;问题设置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怀疑自己,导致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而一些优秀教师设置问题合理恰当,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主要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并且要能利用概念进行复杂的判断、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有效地将问题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四、创设教学情境,合理设置问题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模式;合作

一、在学案模式中体现生本教育的途径分析

小学数学课是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从小就在很多方面有所接触,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已经有了简单积累。而且小学学生思维能力不强,个人的观念容易受影响、判断能力不足,在心理特点上还存在自我的一面,但已经具备了和其他人交流的本领,能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学案教学模式正是在学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由教师在课堂上发挥课堂掌控技巧引领学生从各个方面用简单灵活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教学形式,学案上的试题都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思想的体现之一。而且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知识点都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总结数学知识的要点和应用,这样也能促进生本思想的体现。例如,在五年级正、负数的认识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回忆讲述自己在年少时到北京旅游被零下20度寒风冻坏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几个城市的气温情况,思考怎么写零下的温度。等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等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点评,把答案写在学案对应的位置,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二、让数学课成为学生合作、成长的课堂

小学数学课包含了众多知识点、蕴含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的方式技巧。其中的计算技巧是先进科学的基础,它的一些简要理论在小学数学中也有所反映,学生日常经验中虽然已经有一些模糊的计算概念,但是没有形成相对应的技巧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想要打造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需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心理,比对小学不同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在学习方面、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和不足,再加以控制和引导,使之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交流沟通。另外,人教版教材的变化在课改时期比较明显,曾经的文字性数学概念知识变成了插画、故事、小寓言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这些插画、故事、图片等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因此,教师打造学生合作、成长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认清学生客观心理需求和身心状态,整理好教材知识的衔接,创设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就学会知识的教学气氛。比如,在学习数的写作相关内容时,笔者上课进入教室让学生读书预习,他们知道了负28可以写成-28,负10000可以写成-10000。笔者展示了一个图表:

然后让学生分组针对这个图表的填写问题进行讨论,三分钟后每个小组用一分钟时间把组内统一的意见在黑板相应位置写出来。顿时学生精神百倍、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结果没到三分钟,所有的学生已经讨论完毕,并且经过一些同学的补充,写出了很多引申方面的内容,远超过教材上的几个方面。上述活动中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把学案的相关内容填写得很好,生本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很容易得到加强。

三、数学课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生本思想突破

学生合作学到的知识其实比教师教要多得多,因为教师教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经验,它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反映即使是同学对他/她的回答进行补充,他们也能从同学的举止和语气中感觉到亲切,而不是教师的权威压抑。正是这种心理使学生合作起来比较容易,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更能引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动力。另外,学生在小学阶段仍然有自我中心意识,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应该对学生合作进行思想教育,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这个过程中,都能跟随学案知识体系产生想法交流,当同学之间表达的意思极为接近时便会产生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而当出现差别时,学生之间会相互解释自己的答案是如何得来的,这就使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其他同学听过解释后能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从而让学生之间的关系受益,实现生本思想教育。学生合作过程中也有遇到大家都不确定或者不知道的东西,有的小组是忽略对待,有的小组就停滞不前,有的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连那些从来不敢在老师面前抬头说话的学生都能向老师提出疑惑,这就无形中使教师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地方有漏洞,哪些知识没掌握。同时,教师因为花费心血帮助学生学习,他们也能明白教师的苦心,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极大的优化提升,为进一步实现生本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中贯彻生本教育思想应该利用学生的身心状态,辅以教师的才智创设环境进行数学课教学,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方式和观念,帮助学生从教师和教材、生活经验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等多个方面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师、学生、教材教辅等综合统一的前提下,在学案模式中贯彻生本思想能给学生综合发展的空间,能让教师数学教学质量有理有力地长久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一、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不了,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要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数学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小学生因此对新知识产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

三、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适度的挫折教育和奖励制度

教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学优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表扬他们,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应该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阻止不健康的心态潜滋暗长。如,增加习题的难度,让学生一时陷入困境,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让学生在“假象”中失误等。教师“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都会失败,挑战失败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对他们毫无要求,否则,学生会觉得被老师忽略了,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得秃废。但教师也不能对学困生要求过严,否则就变成了苛求。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就会产生自责、羞愧心理,再加上老师的批评,学生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个适当的目标,让他们有所追求,又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增强自信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这样,学生的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学习积极性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活动中,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同桌讨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比单用课件展示的效果要好的多。数学竞赛活动组织的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数学竞赛,还可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成就需要团体中的每位成员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观与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

六、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影响学生合作学习成功进行的因素有积极互赖、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群体意识。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极少动手活动的学生,也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通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协调和达成观点,开展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人相处的开朗性格,防止学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与人交往的技能。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健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等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来。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入学教育范文第5篇

一、读懂教材,领悟教材意图

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可浮光掠影,只看到表象。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征”,很多教师认为人教版教材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处理欠妥,不能将“拉不动”作为判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标准。其实如果认真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的意图,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你会发现教材并没有详细阐述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句简单的提示语只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做了会怎样。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实验感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而很多执教教师过度挖掘教材,探究三角形的“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的性质。

二、活用教材,动态生成学习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论,而且提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要能够把握这条教法脉络和学法线索。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大多是让学生经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准确、有效地还原和丰富这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乌鸦喝水的故事,由杯中的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导出体积的概念。在教学这个知识点前,如能让学生在家做这个实验,体验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计算不规则图形埋下伏笔,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三、重建教材,提升教材的开放性

一套教材,要面对众多有着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使用中教师必然要在读懂教材、深入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适度地创新,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观念。要学会利用教材赋予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的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教材,感悟数学;开发整合性教材,渗透德育;补充前沿性教材,完善系统;开发开放性教材,拓宽知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一道习题的教学中,我将它的宽改为20厘米,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2.如果从四个角剪去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无盖的盒子,这个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3.请你设计一个方案,使这个无盖盒子的容积更大一些。画出设计图,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

4.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