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第1篇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五条,分别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 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从排序看,《专业标准》将“以德为先”摆在了“基本理念”的首位,强调校长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的道德使命。

“育人为本”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校长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现提高质量的要求。

“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校长的责任担当。强调校长要“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体现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的要求;这当中还特别强调校长要“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体现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能力为重”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强调校长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意味着校长的专业能力与时代同步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与改进,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学习,因此,“理念五”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强调校长要终生发展就要“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五条“基本理念”打造了合格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形象——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是“基本内容”,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分别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6项专业职责出发,由“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统领,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

“专业理解与认识”是“专业知识与方法”和“专业能力与行为”的前提与基础,一位校长只有加深专业理解与认识,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与方法,才会把知识与方法内化为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方法”摆在了第二维度。一位合格的校长不仅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而且要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科学人文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育管理知识、课程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习和管理实践获得。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和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与行为”定位于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校长当得好不好,受不受教师的拥戴,获不获学生的好评和能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关键在于校长的专业能力强不强、好不好,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60条专业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校长的高度关注: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G434

一、引言

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近一半开设有英语专业,多数开办于十年之前。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各中医药院校纷纷创办英语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从“学院”升为“大学的“更名”需要,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就是该校的专业数量和学科门类。英语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在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仍然被草率开办。实际上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建设和发展都还很不成熟,在各校中的地位普遍不高。然而,当前各院校英语专业办学所依据的情况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

二、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压力与动力

第一、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阶段英语类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重要依据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于 2015 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对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估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标准。《国标》倡导“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要求各高校以《国标》为教学蓝本,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特色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本校的英语类专业培养方案。[1] 这一原则的要义就在于要使各个层级、各有专长的各高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能摆脱“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必须在《国标》指导下革新人才培养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二、就中医药事业发展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并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支持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医药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具体产品贸易领域,2016年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GEP认证),成为提升中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美国市场含金量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国际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

总之,中医药事业的阔步前进将直接大大刺激中医药企业对兼具英语专业知识、基本中医药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的高端英语人才的需求;作为“产学研”中重要一环的中医药院校,其培养的具有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将在中医药的海外拓展中担当重要角色。为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原则,改革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国标》指导下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三、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标》,我们发现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层办学观念陈旧保守。

部分院校的管理层对于所在学校英语专业的发展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未将所占学生比例不大的英语专业办学进行全局性统筹规划。在陈旧保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下,中医药院校更多地还是把资源投入具有传统优势的医学药学学科研究与专业建设上,而对英语专业等“小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不足。有些院校的管理层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缺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分类培养的理念,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这些都直接造成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不理想,培养的学生质量差强人意。

2.专业特色不够突出,未能体现《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

虽然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中医药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然而基于某些考虑,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幅调整。在保留英语专业传统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减少甚至取消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医药类相关课程,增加了一些商务类课程。这样虽然着眼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学生的商务能力,但其专业办学所依托的中医药背景却被大大削弱。由此,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加大,缺乏自身突出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与《国标》倡导的“分层卓越、各显特色”的原则多少有所背离。

3. 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交叉学科优势不明显

现阶段,理论教学在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实践型、双师型的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不少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实际并未完全落实和开展。 还有一些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远远落后,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薄弱。而实践环节的薄弱则直接导致学生仅仅将英语专业知识、医药知识和商务贸易知识等模块进行简单地叠加,并未很好地贯通、协调好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因而使得其本应具有的交叉学科的优势体现得不明显。

4.僵化、落后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部分中医药院校唯“就业率”论,将其视为就业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和最关键因素,有些甚至直接以就业率考核代替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就业率统计没有综合反映就业动态、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多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3] 这样的体系其实是僵化的、落后的,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就业质量,导致评价对专业建设所应具有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得到实现。

四、《国标》指导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在《国标》指导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本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邀请各校所在区域内相关中医药生产和贸易企业,甚至与各兄弟院校及其所属区域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联动,制定中医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英语专业本科质量标准(“行标”)。各校英语专业依据《国标》与“行标”,制定本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之后,各校英语专业应积极优化课程体系,调整现有教学模式,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依托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4] 形成专业教学团队,高质量、有特色地培养适合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英语类专业人才。

2. 以质量为核心,狠抓专业内涵建设

各校英语类专业要树立多元人才发展^,按《国标》的要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管理层应大胆革新,进行资源的优化升级配置,加大对实用英语(中医药国际贸易方向)等具有长远创新能力的英语类专业的投入,狠抓专业内涵建设,培养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英语专业人才。

3.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探索中医药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与中医药制造和出口高度关联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人才协作培养机制:一方面各高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套改革,实现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和学生专业素质与企业雇员职业素养的对接;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在合作框架内,按照约定与自愿参加“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的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就业。这样既可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也可稳定和开拓学生的就业渠道,一举两得。

4.着眼于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改革目前以书面考试为主的教学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的考察,并加大其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开拓专业见习新途径,如以恰当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广交会和药用植物提取类的专业小型交易展示会,促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工作经验的转化。采取扶持政策,加大实践型、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力度。

5.建立动态的、立体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摒弃唯就业率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将前述就业动态、收入状况、岗位稳定程度、岗位发展前景、个人满意度等多项动态性评价指标纳入其中,建立就业质量评价的雇员自我评价和雇主评价机制。甚至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科学规范评价流程和方法,确保评价机制的权威性[3]5。由此建立起动态的、立体的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对现行人才培养制度起到反拨作用。

五、结语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兴起的大好形势下,各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应依据《国标》,依托本校优势资源,针对各校生源特征,着眼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培养能适应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2]中医药贸易迎全新机http://.cn/stock/t/2016-05-10/doc-ifxryahs0658909.shtml

[3]张娟.基于协同理论的医药贸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西北医学教育,2016,24(1):2-8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第3篇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对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

 

如何认识小教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建设其课程体系的前提。在培养目标上,本科学历层次的小学教师与过去培养中师的师范院校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现以凯里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索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对教师的培养要求。

 

1.1知识结构方面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即“综合型”、“全面型”的小学教师。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加强本专业学科的学习外,还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艺术素养,形成复杂综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对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时,要着重加强对小学教师“综合型”、“全面型”的培养力度。

 

1.1.1知道“教什么”

 

作为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传授什么知识。为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对“学科知识”的基础知识、背景、知识学习的方法、知识的新动态有系统地掌握;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再现;最后,随着“学科知识”出现综合发展的趋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也应当跨学科化。

 

1.1.2知道“如何教”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等一般原理和对“具体教育情境”有一定认识。教师只有掌握这些,才会在面临某个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才知道“如何教”。

 

1.2专业技能方面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功能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2.1与儿童交往的能力

 

对儿童的充分了解是我们实施良好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须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对本班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有着全面正确地分析;通过与儿童的交往,发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确立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

 

1.22创设环境能力

 

环境是教育孩子的“第二任老师”,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获得成长。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宽松、愉快、自由、有序、和谐的。让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3教育组织创新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一日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给习惯于过去教育教学传统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了教师充分创新的机会。教师需要,解放思想,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小教课程、教材、办学形式、环境条件和全面发展教育基础上的特色教育,不断丰富扩展小学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1.24教育科研、评价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小学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展开批判性反思,学会理性思考。将获得的认识及相关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能力;同时小学教师要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儿童的发展展开评估和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形成教育评价能力。

 

1.25多媒体教育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把有限的教育空间扩大化,使历史时空的距离回到现实,扩大教育信息容量,使整个地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操作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拓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3专业情意方面

 

专业情意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具有的稳定态度和体验。即在专业理想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在专业情操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对培养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自豪感;在专业自我方面,小教本科专业学生在职后能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1.3.1生命安全教育第一的意识

 

个体的身体素质是其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和保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必须把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把不断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身心获得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

 

1.3.2以人为本的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使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儿童教育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者,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种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1.3.3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把各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组织和实施及教育评价等,都把为幼儿创造一个提供终身学习和发展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应重视对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

 

1.3.4创新发展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现代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积极创造、主动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的保护,注意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为儿童创造力的成长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理念下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校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如何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审视、思考;如何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己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以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因此,在给小教本科专业定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区别于中职师范和专科教育。小教本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严格按照本科学历人才的培养标准来培养教师。

 

(2)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具有教育师范性。小教本科专业仍然属于国家教师教育体系这个范畴,尽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发展,但它的师范性仍存在,没有变化。它为社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为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小教本科专业培养的是能主动适应当前与未来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备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动机与能力的小学教师。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与具有中职、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比较起来,小教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相比以前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小教本科专业的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求更高、更全面,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升到了对知识掌握的综合全面能力型。

 

3小教本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靳玉乐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1]。黄甫全认为:“课程研制是将预期教育结果结构化、序列化和现实化的过程”[2]。因此,小教本科专业的课程构建不仅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体现新的课程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当然也应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要求。

 

3.1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3.1.1公共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所开设的科目和要求与其他本科专业一样,没有区别。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左右。主要包括英语、毛概思政、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它们帮助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以及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能力。

 

3.1.2专业必修课程

 

这部分课程最能体现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目标是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掌握一定的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技能。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40-5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相关理论、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小学学科教学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相关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3.1.3选修课程

 

包括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部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的专业成长变得更为扎实,同时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20-25%左右。

 

3.1.4实践课程

 

这部分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15-20%左右。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学技能训练、毕业论文撰写等内容。

 

3.1.5活动课程

 

这部分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呈平行关系,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更加充分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为5%左右。主要包括社会科技类、文体艺术类等内容。

 

3.2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3.2.1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结构清晰,分类明确。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不同。必修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需要,选修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二者之间,从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计是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3.2.2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在对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中,愈来愈重视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教师的这种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就离不开实践课程的建设。目前,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教师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扩大教育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学时占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总学时的20%到50%不等[3]。因此,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教育时,更应注重对实践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2.3重视课程分类设计。

 

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坚持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线,课程设计既考虑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有的“共性”,以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按照学科不同,分为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黄甫全.阶梯型课程引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课程价值;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师资力量在这几年才逐渐壮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理应是能够胜任小学学科教学的、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满足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需求,还应满足小学艺术教育发展需要。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职前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从课程的价值、课程设置以及因地制宜地建立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院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价值

关于舞蹈教育的功能,国内很多舞蹈教育家都有提到,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谈到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舞蹈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厦静所著的《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一书中提到了“教育舞蹈”这一概念,即舞蹈作为教育手段,面向大众进行舞蹈美育,其目标在于人格的培养。而隆荫培、徐尔充所著的《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到“教育舞蹈”是指在学校开展的、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舞蹈课。作者在书中指出,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以及增进身心健康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具有特殊性。其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专业舞蹈教育,其对应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培养目标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高等舞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所在。目前,国内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研究甚多,而对全科小学教师舞蹈教育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笔者以如何提高小学教师舞蹈技能和素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适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培养方案,探寻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特性和价值。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当作普通学校教育中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主要以审美教育为培养目标,以舞蹈技能的提升为主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育,其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舞蹈家或者是专业的舞者,而是希望通过规范性的舞蹈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并且在舞蹈审美、艺术鉴赏、创造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基于以上教育观念的认知,在舞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教学时间

舞蹈课属于专业技能课范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学习舞蹈并非一日之功。小学教育专业设置舞蹈课程要安排至少每周两课时的必修课,并且配合每日的早功训练。规范、合理的教学时间对舞蹈教学起到保障作用。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所以一定要本着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开设舞蹈课程。不仅要开设芭蕾基训课程,还要开设古典舞身韵课程、民族民间舞课程,以及舞蹈创编技法课程。这种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舞蹈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这种科学系统性的课程安排是使其从舞盲——能舞——懂舞转变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专业特殊性,授课时要注意几点。

1.精炼性

在授课内容上,以民族民间舞蹈为例,在对各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一定要有选择性地提炼最具各民族风格特征的动作元素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渐掌握各民族的风格动律。之后,再通过学习典型风格特征的组合,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韵味。这里的“精”,指的是精而有效,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能够让学生掌握到各民族舞蹈的精华。

2.循序渐进,稳而有序

学习内容应该由易到难。以民族民间舞为例,可以先选择音乐类型变化单一、节奏鲜明的民族舞开始学习,这样学生更易接受,并且更加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民族舞蹈可以先由藏族舞蹈开始学习,汉族舞蹈可以先由云南花灯舞开始学习。通过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舞蹈感觉、舞蹈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等。这样即使学生到高年级学习音乐类型复杂、节奏不明显、动作变换快的民族舞蹈时,也不会觉得学习吃力。通过前面几年层层递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建立起来,并为培养舞蹈创编灵感做好准备,最终完成能舞——善舞——创舞的递进过程。

3.特殊性

这里所说的特殊性指的是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舞蹈教师多为科班出身,从小接受的是专业的舞蹈训练,但教学对象并不是从小学习,进入大学的学生已经年满18周岁,在骨骼发育上已经是个成年人。所以舞蹈教师并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舞蹈教学过程来教,不能采取专业舞蹈院校那种重视舞蹈技术技巧的训练方式。学生并不是要成为舞蹈家或者专业舞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审美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对学生艺术鉴赏力、创造力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技能性教育。受教育者本身不能成为一种炫技的工具,而要成为一种美的体现。

4.区别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条件差异,教师应该区别对待。比如潜力大、基础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可以选拔到层次更高的舞蹈队接受难度较大的专业训练。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技能和艺术素养。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和评价方式

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有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在教学方面,国内教师正在寻求一条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寻求进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和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即赏、学、创、教四个模块,实际上就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逻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法,还应该增设情景教学法、即兴创编法。口传身授法是专业舞蹈院校常用的舞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和亲身示范教学,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还可以加入情景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或者多种真实的、能够发挥学生想象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以形象为主体的具象场景教学,能带动学生主动体验与积极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表演意识,提升身体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而即兴创编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创编出符合孩子们心理年龄的儿童舞蹈短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改变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舞蹈。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在评价方式上略显单薄。目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标准仅仅是通过课程测试,并没有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评价应该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学生舞蹈课程学习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既关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关注对学生舞蹈能力提升激励。对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测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应该参考专业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学生可分年级组织测评工作,这对学生学习也起到激励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舞蹈教育的偏见。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学生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技能性教育,在教学以及管理方面,都应遵循教育的规范性、合理性,遵循舞蹈教学的一般原则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应通过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教育专业舞蹈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朴红梅.儿童舞蹈表演、创编与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资华筠.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王玉文,孙梅.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制约专业建设的瓶颈——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进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5]王玉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性”诠释——基于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6]徐萱春,.构建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小学教育的专业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从2002年开始,小学教育专业被我国教育部列为重点教育项目,被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教育界也开始普遍关注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的问题。这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小学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才可以提高我国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仅有几门理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没有设置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大学二、三年级课程科目过多,使学生压力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加强和训练;进入大学四年级又面临着实习和就业或升学的的压力,依然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上。因此教学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和严谨的体系。[1]

(二)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项目全而不精

虽然有诸如普通话训练、钢笔字和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讲课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专业性的训练项目,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许多基本技能都要从头练起的尴尬,大大延长了从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的过渡时间,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甚至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三)教学技能培养中有效指导的缺失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采用的是教师集中授课、学生课后自己练习的陈旧的训练方式。技能训练的关键是“练”,通过简单重复的“练”的积累可以达到质的飞跃。但是,目前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练、在什么地方练、遇到了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怎么突破等,却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四)教学技能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小学教育专业虽然规定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但易流于形式,大多是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练习,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即使考核了也存在着评价不严格的现象,从而使一些学生存在“达不达标都无所谓、达不达标都一样,只要拿到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的思想,也就导致各项技能训练项目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致使小学教育专业的未来教师未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二、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技能训练内容不丰富,训练目标缺乏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必修的一些课程学时也不断在缩水。以学生的教育实习为例,许多院校对职前教育的实践课程预留的课时较少,不够重视实践课程,并且许多实习教师在课堂中都是旁听,难以得到锻炼的机会,甚至有些实习教师在步入岗位之后才是第一次独立教课,这种现状导致大部分实习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况。

(二)技能训练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督促

国外都把加强高校教师与小学优质教师的共同指导作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如英国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一般会有三位指导教师负责:即大学教育学院的导师(Tutor)、实习学校负责协调的专业导师(Professional Tutor)和在班级中主要提供教学技能训练的导师(Mentor)。[2]各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合同中对不同导师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类参与人员的角色都有详细的规定。职责明确的合作指导将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提高了未来小学教师的质量。

然而,相较于英国在教学技能培养中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规范、全面的指导。我们在给职前教师提供充足的、全程的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极为不足。以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中的实习为例:

1、从中小学校的角度而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实习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指导小学教育实习生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活动而刻意回避和推脱,而那些勉强而为之的教师,也多是采取敷衍的态度加以指导。这种指导的无效不仅无助于实习生的专业成长,还大大地打击了实习生对实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甚至对实习生专业信念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近些年兴起的顶岗支教活动,大多都是在师资严重匮乏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有限的农村学校,更谈不少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

2、从高校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指导时间短,指导不够深入,缺少持续的指导和现场的针对性指导等问题极为突出。高校历来重视科研,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层次,承担课题的多寡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的职称、地位和尊严。在这种强压下,高校教师大多都将自己工作的重心放在报课题、写文章上,对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说,教育实习的改革,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让职前教师与中小学有更充分的接触的初衷是好的,但实践上确实会存在诸多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从制度、体制、评价标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现有状况,只能使美好的改革流于形式。

(三)技能训练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不合理

小学教育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包括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差异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后教育。有效的教育实习结果必须要有科学化的教育实习评价方法。以教学技能在实习中的应用为例,美国小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中,评价实习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开展交流讨论会、填写各类有关实习表现的评价表、实习生通过撰写实习日记来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中小学生为实习教师填写反馈表、实习生教学表现的音频或视频录像反馈等。而我国在评价方面却有诸多困境,这在前文中均有论述。困境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二是高校教育机构。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技能评价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小学教师职前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强化小学教师职前技能培养内容设置的科学性

科学、合理地安排技能训练,使每一个学期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并编排较为严谨的学生技能训练特色课程,制定出严格的课程考核机制,使之系统化、制度化,确保有序长效的运行;设置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强化实践技能,加大实践课比重,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使高校与小学形成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这样有助于师范生熟悉和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及有关问题,避免出现师范教育课程内容与小学教学实际互不沟通、各行其是的现象,以使准教师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小学教育工作。

(二)加强大学与小学师资之间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沟通

大学重纯粹学问的传统及重研究轻教学的奖励机制使大学教师往往倾向于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很少把中小学的现实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取向。加之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大都是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但缺少实际的“田野经验”,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他们在大学课堂上对理论的解读往往是机械和抽象的,无法与基础教育产生紧密的联系,在小学的临床实践中,也无法承担起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小学教师过于关注经验与技术,缺乏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深刻追问,使他们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必须彼此承认对方专长,在指导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时,优势互补,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机构要做到:(1)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交流,使职前教师对目前教育现状有充分的了解;(2)组织学生到小学见习和实习,之后,要召开研讨会,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教学经验;(3)开展模拟教学等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素质和能力。[3]

(三)加大小学教育专业实习中“反思性教学”的训练力度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进行技能评价的有效方式,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对其教学进行评价,继而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实习见习课后要写反思。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便能成为教育行家!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写课后反思要注意三点:(1)在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有感而发,求真务实,能真实反映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发现、感悟、体会或困惑;(2)在文体上,可以是教后记,教育随想,情景记录,案例分析,问题争鸣等;(3)在篇幅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长短不拘,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4]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就是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的质量,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正处在变革时期,我们在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目标、实践反思等方面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这样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辉.提高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水平的探讨[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3):34.

[2]孔翠薇,郝维仁.教师职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及其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53.